外国文学专题·赫克托尔之死39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4.75 MB
- 文档页数:8
外国文学史第一讲:欧美文明的开端东方的概念(“亚细”的延伸)1、地理概念:古罗马人认为的东边国家(亚洲和北非)、分近东、中东、远东2、历史概念:16、17世纪欧洲人对亚洲和北非的文字、历史、宗教等文化研究形成的“东方学”3、区别于西方。
也指冷战期间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统称。
我国的外国文学和文化惯例,西方文学(文化)称为“欧美文学(文化)”,东方文学(文化)称为“亚非文学(文化)”(因中国文学或文化另立所以不包含)一、历史的黎明利基家族(在东非坦桑利亚发觉了180万以前的类人骨化石)--(直立行走的人)西亚文明的诞生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苏美尔时代”(公元前3200-公元前2000),“历史的开始”(有了文字记载)阿卡德部落(萨尔贡)的兴起(前2320-前2130),直到前2130-前2000年苏美尔复兴苏美尔文明(没有轮辐的木轮车辆、根据月亮轨迹的太阴历历法、象形和楔形文字)三、古巴比伦的发展古巴比伦(神之门):公元前2000年到1600年帝国制造者汉穆拉比:闪族的一支阿摩利人-“四方之王”巴比伦文明:A,《汉穆拉比法典》:“以眼还眼”、“让买者小心提防”B,史诗《吉尔伽美什》C,数学(除法表、立方根、平方根、倒数、幂等)D,宗教信仰(个人祈祷和宗教内省的出现)四、希伯来希伯来人含义:“从和那边过来的人”起源:出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前1900-前1500)-迦南(现叙利亚)—埃及—出埃及(约前1250)三大君王(扫罗、大卫、所罗门)希伯来的命运:分裂(犹太和以色列)—前586“巴比伦之囚”-前539年波斯帝国-前332年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公元66年罗马帝国(从此直到二战结束的散居或迁移状态)影响的重要性《圣经》五、早期希腊文明弥诺斯文明(前2000-前1500)迈锡尼文明(前1600-前1200)黑暗时代-荷马时代(前1150-前800)六、东西方历史的邂逅前6-5世纪希腊、印度、中国等的并驾齐驱当时的世界支柱式的文明大厦苏格拉底(前469-前399 佛陀印度(释迦牟尼,约前565-前485)《圣经·旧约》(前5世纪-1世纪)孔子(前531-前479)七、儿童譬喻下的文学发源中国:早熟的儿童(伦理)、心理刻画成熟、少宏篇西方:希腊正常的儿童、史诗宏篇第二讲古希腊神话古代欧洲文学是指古代希腊文学(主要体现为神话、史诗及戏剧三类,历经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两个阶段)和古代罗马文学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二希”a.古希腊罗马文化b.希伯来《圣经》文化希腊文学的四个分期一、荷马时代的文学(前11世纪—前9世纪)原始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文学成就:神话、史诗神话的分类:神话故事如: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潘多拉酒神狄奥尼索斯英雄传说英雄传说起源于祖先崇拜。
赫克托耳之死作者:来源:《作文评点报·高中版》2016年第29期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王后海伦,这挑起了特洛伊和希腊各部落的战争。
懦弱的帕里斯没有勇气和能力为自己的鲁莽行为负责,他的哥哥赫克托耳不得不舍下娇妻幼子,为惹下祸端的弟弟承担起并不光彩的战争责任。
赫克托耳不愿让祖国人民死于敌手,不忍见妻子沦为俘虏,他决心到战场上捍卫家国。
他深情地安抚并告别他温柔美丽的妻子安德洛玛克,祈祷幼子将来能成为比自己更勇敢的英雄,旋即戴上盔甲奔赴战场。
决战中,赫克托耳与阿基里斯对峙。
奥林匹斯众神紧张地关注着。
宙斯取出黄金天平,两边放进生死砝码,一个代表阿基里斯,另一个代表赫克托耳,开始称量。
赫克托耳的一边向冥王倾斜,他注定要死于此役。
阿基里斯瞅准赫克托耳的肩与脖子相连接处没被盔甲保护到的部位,狠狠用矛刺去,矛尖刺穿赫克托耳的喉部,赫克托耳不幸死去。
【解读一】所谓卑微者,不是指一个人成就、地位低下,而是指心灵卑微导致的人格低下;所谓高贵者,也不是指一个人功高盖天,名声盖地,而是指心灵可贵而导致的人格崇高。
帕里斯的懦弱、逃避,与赫克托耳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解读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为国纾难,赫克托耳的爱国之志,苍天可鉴。
【解读三】凡事要考虑周全,不可疏忽大意。
赫克托耳肩与脖子相连接处没被盔甲保护到的部位让对手找到破绽,直接导致了他身死战场。
【解读四】两强相遇勇者胜,赫克托耳与阿基里斯都是大英雄,在他们的强强碰撞中,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实力。
在其他领域、其他各种情况下,莫不如此。
【适用话题】责任感;生命中最重要的;命运不可抗拒;捐躯赴国难;要害……。
阿喀琉斯越来越近,像战神⼀样威武雄壮,青铜武器灿烂夺⽬。
赫克托⽿看见,不由⾃主地颤抖起来,并转⾝朝城门⾛去。
阿喀琉斯顿时扑了过来。
赫克托⽿沿着城墙,沿着⼤路没命地奔跑,并越过湍急的斯卡曼德洛斯河。
阿喀琉斯跟踪追击。
他们绕着城墙跑了三圈。
奥林匹斯圣⼭上的神衹们都紧张地看着这⼀惊⼼动魄的场⾯。
"啊,神衹们。
"宙斯说,"好好地思考⼀下眼下的情势吧。
决定的时刻来到了。
是让赫克托⽿再次逃脱死亡呢,还是让他丧⽣?" 帕拉斯·雅典娜回答说:"⽗亲,你想到哪⾥去了?难道你想让命运⼥神已经判定要死的⼈逃脱死亡吗?不过,你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别指望神衹们会同意你的提议!" 宙斯朝他的⼥⼉点了点头,表⽰她可以照⾃⼰的意思⾏事。
她⽴即从奥林匹斯圣⼭上降到到特洛伊的战场上。
这时,赫克托⽿仍在奔逃,阿喀琉斯在后⾯紧追不放,不让他有喘息的机会,并且⽰意他的⼠兵,不得朝赫克托⽿投掷飞镖和长⽭。
他们围着城墙追逐了四周,现在⼜挨近斯卡曼德洛斯河,这时,宙斯从奥林匹斯圣⼭站起来,取出黄⾦天平,两边放进⽣死砝码,⼀个代表珀琉斯的⼉⼦,另⼀个代表赫克托⽿,开始称量。
赫克托⽿的⼀边朝冥王哈得斯倾斜。
在⼀旁的阿波罗即刻离开了。
⼥神雅典娜⾛到阿喀琉斯⾝旁,悄悄地对他说:"你站着,休息⼀下;让我去⿎动赫克托⽿⼤胆地向你挑战!"阿喀琉斯听从了⼥神的话,⽴即停⽌追击,靠在插在地上的长⽭旁,看着雅典娜朝赫克托⽿⾛了过去。
雅典娜变为得伊福玻斯来到赫克托⽿的⾯前,对他说:"兄弟,让我们⼀起去反击阿喀琉斯!"赫克托⽿看到他的兄弟⾮常⾼兴,他说:"得伊福玻斯,你真是我最亲密的兄弟。
现在,当别的兄弟都躲在安全的城墙后⾯,你却⼤胆地出城⿎励我作战,使我更加尊重你了。
"于是雅典娜引着英雄朝阿喀琉斯⾛去。
她举着她的长⽭,跨着⼤步,⾛在前⾯。
英雄、神明与秩序——理解赫克托尔的死亡刘麒麟【摘要】@@ 荷马的<伊利亚特>结束于赫克托尔的葬礼.赫克托尔的死亡令特洛伊失去支撑,也让荷马的歌咏徐徐收场.不仅如此,在<伊利亚特>中,赫克托尔的葬礼还是神明对人类事务的最后一次干预.荷马对史诗的如此编织,是否有着特别的隐喻或寓托?依循<伊利亚特>情节,赫克托尔的死亡源于命运中的两次重大"突转"--帕里斯携海伦来到特洛伊以及赫克托尔杀死帕特罗克洛斯,但从根本上讲,赫克托尔的死亡是宙斯实现计划、宇宙葆有秩序的必然.【期刊名称】求是学刊【年(卷),期】2011(038)002【总页数】5荷马的《伊利亚特》结束于赫克托尔的葬礼。
赫克托尔的死亡令特洛伊失去支撑,也让荷马的歌咏徐徐收场。
不仅如此,在《伊利亚特》中,赫克托尔的葬礼还是神明对人类事务的最后一次干预。
荷马对史诗的如此编织,是否有着特别的隐喻或寓托?依循《伊利亚特》情节,赫克托尔的死亡源于命运中的两次重大“突转”——帕里斯携海伦来到特洛伊以及赫克托尔杀死帕特罗克洛斯,但从根本上讲,赫克托尔的死亡是宙斯实现计划、宇宙葆有秩序的必然。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赫克托尔的死亡不仅体现了荷马对赫克托尔与英雄、神明、秩序之隐晦关系的独特理解,更向泛希腊的听众暗示了人在城邦生活及宇宙秩序中的恰切位置。
一、赫克托尔的“出场”从《伊利亚特》中英雄人物的出场顺序看,荷马第一次述及赫克托尔的场合颇为玄妙。
他出现在阿喀琉斯怒斥阿伽门农的誓言中:“这是个庄重的誓言:/总有一天阿开奥斯儿子们会怀念阿喀琉斯,/那时候许多人死亡,被杀人的赫克托尔杀死,/你会悲伤无力救他们;悔不该不尊重/阿开亚人中最英勇的人,你会在恼怒中/咬伤自己胸中一颗忧郁的心灵”(《伊利亚特》卷1,第240-44行,下引仅注卷数、行码)①本文《伊利亚特》的中译采用罗念生、王焕生先生的《伊利亚特》中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亦参Richard Lattimore 英译《荷马的伊利亚特》(The Iliad of Homer,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1), A.T.Murray英译《伊利亚特》(Iliad/Homer,trans.A.T.Murray,revised by William Wyat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大学语文课程教案授课题目:赫克托耳之死教学时数:2课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对该课程的系统讲授和指导学生阅读作品,使学生掌握外国文学的发展线索和了解有关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提高其文学鉴赏及理解水平,从而达到使学生掌握、丰富基础知识和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目的。
本单元的目标:1.关于作者的介绍。
2.了解《荷马史诗》的相关内容。
3.作品简介,主题及形象特点。
4.《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及艺术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了解史诗的相关内容,学习本文通过场景、动作和对话去刻划人物的性格,描写人物的心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品的叙事方式及对人物具体性描写的特点。
参考资料: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天津:南开教育出版社,2005。
教学内容及过程旁批教学引入:由电影《特洛伊》导入课文。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一、作者简介荷马生活在希腊氏族社会解体,奴隶制开始形成的时代,经他记载留下了两部长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欧洲最早的诗歌,因此,荷马被称为欧洲诗歌的鼻祖。
现在西方学者根据史诗的语言和它的内容描写,一般人认为他可能生在公元前9、8世纪之间。
荷马是个盲乐师,古代的职业,乐师往往是盲人,荷马也许就是这样一位专业艺人。
二、《荷马史诗》故事梗概公元前12世纪末,在希腊半岛南部地区的阿凯亚人和小亚细亚西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间发生了一次为时十年的战争,最后希腊人毁灭了特洛伊城。
《伊利亚特》的故事就是以阿基琉斯的愤怒为开端,集中描写第十年里的51天的事情,以赫克托尔的死结束。
此后,战争又持续了很久,最后希腊联军将领、伊塔克岛之王奥德修斯设“木马计”攻下了特洛伊城,结束了这场历时10的战争。
战后,希腊人各携财宝、奴隶还乡,有的一帆风顺回到家园,有的长年在海外漂泊。
根据神话传说,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如下:阿基琉斯的父母举行盛大婚礼时,邀请了所有的神,单把争吵女神厄里斯遗漏了。
第九章赫克托尔在构成史诗般的英雄世界的所有人格当中,只有一个纯粹的英雄,永远的英雄——赫克托尔(Hector),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Priam)的儿子,特洛伊城对抗由希腊人发动的种族灭绝大屠杀之潮的最后防御。
赫克托尔既是爱国者,又是一个父亲(father);爱国者(Patriot)和父亲(Pater)这两个词有着相似的发音,而且正如我们很快将揭示的,几乎有着相同的意义。
阿喀琉斯(Achilles)和他的丰功伟绩是伊利亚特的统治力量,但他的统治带着一种嗜杀成性的暴怒,这一暴怒无边无际,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鉴别能力。
他的勇气与力量无与伦比,却被狂傲自大腐蚀。
他英雄的荣耀也纠缠着一种病态,直到故事的结尾,他才在痛苦这剂良药的帮助下得以痊愈。
《奥德赛》(Odyssey)讲叙尤利西斯(Ulysses)冒险的故事。
但尤里西斯的冒险充满了狡诈,而且他的目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上天赐予的天分——英雄必须毫无保留地付出的天分——隐藏了他自身才能的发挥,他事实上是自身才能的发明者。
在这里,英雄被功利主义玷污。
尤里西斯充当了自由市场法则的先驱,他的准则根本不是绝对奉献:他朝着现代世界的方向投下了惊鸿一瞥。
他还受到自我中心主义的影响,尽管其方式是新奇而有意识的。
赫克托尔与他们不同。
当然,他并不是对诱惑毫不动心,但他能对抗愤怒,像那些奴役阿喀琉斯的愤怒;他也能抵御新异事物的诱惑,像那些勾引尤利西斯的诱惑。
他被女人的温情与理智深深吸引。
他所面临的诱惑绝对不是丑恶可耻的,而是以一种真正考虑了所有人需要的精神而奉献出来的。
然而,这些诱惑与他的职责世界背道而驰。
赫克托尔听到了爱与关怀的召唤,提议协商和谈。
他理解了女人们的动机并承认了她们的理智。
但他也拒绝了她们,为了一些不带任何道德偏见的理由。
我们在《伊利亚特》(Illiad)中发现的赫克托尔,被神奇的力量指引,但他并不是一个非理性的人物。
他言辞简洁,有着影响我们、打动我们的力量。
许多古代英雄所拥有的特质中,有一个是赫克托尔不具有的:他没有自大(hybris),或者说没有可以造成灾难的狂傲,这种狂傲使阿喀琉斯、阿伽门农(Agamemnon)的灵魂变得错乱;这种狂傲还使得尤利西斯在双眼已瞎、饱受磨难的塞露普斯(Cyclops)面前,无节制地放飞自己的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