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
- 格式:pptx
- 大小:609.67 KB
- 文档页数:16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全国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规划教材。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精简了理论性知识,加强了实践教学内容,突出了职业能力的培养。
全书编写体例力求新颖,结构清晰,理论联系实践,既便于教师教学,又有利于学生自学。
全书共分四个模块,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学前儿童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学前儿童活动心理的发展。
《全国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规划教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本科院校举办的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型本科、成人教育、五年制高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材,也可供学前教育_[作者和幼儿园教师参考。
第一部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第一章绪论【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操作指南】观察法在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的运用【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概述第二节生命的孕育第三节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第四节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操作指南】一、婴儿动作发展的测评指标二、婴儿动作发展的测评方法【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二部分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第三章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操作指南】一、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测量与评估二、促进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发展的活动方案【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四章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操作指南】一、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测量与评估二、促进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发展的活动方案【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五章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操作指南】一、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测量与评估二、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发展的活动方案【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六章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操作指南】一、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测量与评估二、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发展的活动方案【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三部分学前儿童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第七章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操作指南】一、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测量与评估二、促进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发展的活动方案【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八章学前儿童气质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操作指南】一、学前儿童气质和自我意识的测量与评估二、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活动方案【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九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操作指南】一、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测量与评估二、促进学前儿童尉伴关系和移情能力发展的活动方案【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四部分学前儿童活动心理的发展第十章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游戏心理概述第二节游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价值第三节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操作指南】一、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测量与评估二、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游戏方案【实践活动】【思考练习】第十一章学前儿童学习心理的发展【基础理论】第一节学前儿童学习心理的概述第二节学前儿童的学习方式和心理特点第三节学前儿童音乐和美术活动心理【操作指南】学习障碍——多动症儿童的测量与评估【实践活动】【思考练习】参考文献。
项目6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A )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
A.游戏B.学习C.劳动D.交往2.游戏的心理结构包括哪两种成分? ( A )A.认知与情感B.认知与行为C.情感与意志D.意志与行为3.根据游戏规则的内隐或外显,可把游戏分为哪两大类? ( A )A.创造性游戏与规则性游戏B.智力游戏与非智力游戏C.无意游戏与有意游戏D.角色游戏与音乐游戏4.游戏准备包括哪四个方面? ( D )A.游戏时间、游戏地点、游戏材料与经验准备B.教师、小朋友、游戏材料与游戏场所C.游戏主题、游戏材料、游戏场所与心理准备D.游戏内容、游戏材料、游戏时间与游戏地点5.哪个阶段的儿童能对自己所画的图形赋予意义( B )? A.涂鸦期??B.象征期??C.联想期??D.定形期?6.下列哪类游戏随年龄增大而减少( B )A.独自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7.将结构性游戏作为最主要的游戏形式的儿童年龄是( C )A.1岁???B.2-3岁? ?C.4岁??D.7岁?8.角色游戏的出现主要在( C )?A.1岁??B.2-3岁??C.3-6岁??D.7岁9.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是( B )?A.?学习???B.?游戏???C.?劳动???D.?手工二、不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游戏的觉醒一寻求理论,以探讨游戏发生的生理机制与环境的影响为特色,主要代表人物有( )。
”A.伯莱恩B.贝特森C.哈特D.拜登代克E.埃利斯2.西方流行的游戏治疗就是( D )学派的游戏理论的应用,用于矫治儿童在精神上与行为中的问题。
A.复演说B.同化说C.元交际D.精神分析3.假装游戏的根本特征是( A )。
第六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1、记忆发生的指标:习惯化、条件反射、重学记忆
2、习惯化:随着刺激物出现频率的增加,对它注意时间的逐渐减少的现象,称为习惯化
3、重学记忆:儿童学习一种知识和技能后,经过一段记忆消逝的时间,重新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次比前一次用的时间减少。
4、记忆发生的时间:习惯化不学而会,新生儿期已经出现记忆
5、“幼年健忘”“幼儿期遗忘”。
与幼儿大脑皮质的发育有关。
3岁前的儿童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
第二节3岁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新生儿记忆主要是短时记忆
2、1-3个月开始发生长时记忆
3、1-2岁儿童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回忆(再现)的发展。
4、记忆的分类:有意记忆、无意记忆;
机械记忆、意义记忆
运动记忆、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
再现、再认
第三节3-6岁儿童记忆的发展
1、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有意记忆逐步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第六章小学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进入小学后的一个最重大变化就是开始了正规的学校生活,这为他们心理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客观条件。
在这段时间里,儿童通过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充分地吸收着各方面的知识,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发展着各种社会技能,使他们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一般问题一、年龄阶段小学是指儿童从6、7岁到12、13岁这一时期,这时儿童进人学校,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主要活动,所以,这个时期又称为学龄初期或小学期。
二、基本特征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一)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进入小学以后,儿童开始了正规的、系统的学习,学习成为了儿童的主导活动。
学习活动与游戏活动有很大不同,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儿童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且要学习自己不感兴趣,但又是必须学习的。
与游戏相比,学习具有社会性、目的性、系统性和强制性。
(二)掌握书面言语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幼儿阶段时,口头言语和具体形象思维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占重要地位。
儿童进人小学后,书面言语成为儿童学习的专门对象。
由于书面言语的掌握,扩大了儿童的知识范围,发展了儿童各种心理过程,促进了儿童掌握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进入小学后,儿童的活动都是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的。
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儿童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逐渐发展起集体意识,掌握了各种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行为规范,形成和发展了良好的品德。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学习一、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与这个阶段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习动机儿童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往往与具体的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如为了得到好分数,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为了个人前途学习等。
第一节游戏的心理功能明明特别喜欢玩水。
8个月时,妈妈给他洗澡,他高兴地用手拍打水花,发出咯咯的笑声。
洗完澡,还赖着不愿出来,喜欢在水里拍打玩具,非常兴奋。
2岁时,明明迷上了吃饭游戏,他在茶几上放上两个玩具茶杯,然后倒上一点水,模仿爷爷喝酒的样子,还啧啧嘴说:“真香!再来一杯!”3岁的明明更加好动,他喜欢和小伙伴妞妞玩“建大河”的游戏。
他们用小铲子在爷爷家的院子里挖弯弯曲曲的小沟,在沟里灌上水,当水从一端流向另一端时,明明欢快地拍着小手说:“噢,成功了!成功了!”明明玩水的水平不断提高,充分说明他越来越聪明,而且玩起来他都特别快乐,还能够体验到成就感,游戏对明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游戏提高幼儿认知水平,促进智力和言语的发展在游戏中儿童通过对游戏材料的操作,了解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认识物体的功能用途及相互关系,形成初步的概念。
通过对游戏材料的操作和角色扮演发展了儿童注意力和记忆力,提高智力水平,优化了认知结构。
由于游戏具有虚拟性,游戏对想象力的发展作用尤其突出。
在象征性游戏中,幼儿需要以想象来代替真实物品;在表演性游戏中,幼儿要想象出游戏的情节,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建筑游戏中,幼儿要构想建筑物结构、外形等内容。
游戏提高了幼儿思维水平,促进了言语发展。
游戏是儿童对其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并不是现实生活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积极主动的再创造的过程。
无论游戏主题的确定,还是游戏材料的选取、角色的分配以及情节的展开,每一环节儿童都在积极思考。
二、游戏陶冶幼儿情感,发展移情能力游戏能够给幼儿带来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满足内在的情感需要。
游戏中,幼儿没有外界的压力和强迫,没有刻意要达到的目的,因此紧张和心理压力较少,游戏过程中幼儿的情感是轻松、积极、愉快,且发自内心的。
游戏丰富和深化幼儿情感。
游戏内容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在扮演各种游戏角色的同时,情感内容进一步丰富。
游戏发展幼儿美感,提高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