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周教案公开课
- 格式:docx
- 大小:29.19 KB
- 文档页数:23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认识乌龟,了解乌龟的生活习性和特征。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手工制作乌龟的能力,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幼儿的保护动物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乌龟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幼儿手工制作乌龟的能力。
难点:幼儿能够熟练掌握制作乌龟的步骤,并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乌龟作品。
三、教学准备:1. 教具:乌龟图片、乌龟标本、制作乌龟的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等)。
2. 材料:乌龟模板、颜料、画纸等。
3. 环境:安静、舒适、富有童趣的绘画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乌龟图片和标本,引导幼儿观察乌龟的特征,如壳的形状、四肢、头部等。
2. 讲解:教师讲解乌龟的生活习性,如生活在水中、爬行等。
3. 示范:教师示范制作乌龟的步骤,包括剪裁、拼贴、上色等。
4. 制作:幼儿根据教师示范的步骤,动手制作乌龟,教师巡回指导。
5. 创作:幼儿在制作完成后,发挥创意,在乌龟作品中添加自己喜欢的元素。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幼儿在制作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3. 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可以适当调整制作乌龟的难度,以满足他们的创作需求。
4. 课后,教师要积极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绘画表现,以便更好地指导幼儿。
六、教学评价:1. 幼儿制作乌龟的技能掌握情况。
2. 幼儿对乌龟生活习性和特征的了解程度。
3. 幼儿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动物意识的培养。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制作乌龟的活动,增进亲子关系。
2. 组织幼儿去动物园观察乌龟,加深对乌龟的认识。
3. 开展乌龟知识竞答活动,检验幼儿对乌龟的了解。
4. 邀请动物保护专家给幼儿讲解保护乌龟的重要性。
八、教学反馈:1. 教师要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课文《黄鹂》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黄鹂》,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
(2)懂得珍惜美好时光,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及运用。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黄鹂鸟的鸣叫声,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声音。
(2)简要介绍黄鹂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黄鹂的美。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学习生词和短语。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口语表达。
(2)学生编写关于黄鹂的小短文。
5. 总结拓展:(1)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对黄鹂的认识。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关注大自然,保护动物。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测试或小测验,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吸收知识。
《桑塔露琪亚》(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桑塔露琪亚》这首歌曲的背景、作者以及音乐特点。
2.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技巧和合唱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歌曲简介:《桑塔露琪亚》是一首起源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民歌,后被改编成歌剧选段,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
2. 歌曲结构:ABA型三部曲式结构,旋律优美,节奏明快。
3. 声乐技巧:气息控制、音准、音色、共鸣等。
4. 合唱协作:声部协调、节奏统一、动态变化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的演唱技巧、合唱协作以及音乐情感的表达。
2. 教学难点:音准、节奏的准确掌握,以及气息控制和共鸣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桑塔露琪亚》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旋律教学: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哼唱,注意音准和节奏。
3. 声乐技巧讲解:教师讲解气息控制、音准、音色、共鸣等声乐技巧,并引导学生实践。
4. 合唱协作训练: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注意声部协调、节奏统一、动态变化等。
5. 完整演唱:学生分组或全体演唱《桑塔露琪亚》,教师点评并指导。
6. 音乐情感表达: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演唱技巧的掌握程度:气息控制、音准、音色、共鸣等。
2. 合唱协作能力:声部协调、节奏统一、动态变化等。
3. 音乐情感表达:能否准确传达歌曲的情感内涵。
4.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况,包括演唱、讨论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逐句教唱法,让学生逐句掌握歌曲旋律。
2. 分组练习,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 运用视觉辅助教学,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背景。
4.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歌曲的美。
5.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歌曲简介、旋律谱、声乐技巧示意图等。
幼儿园大班认识星期公开课教案〔通用7篇〕幼儿园大班认识星期公开课教案〔通用7篇〕幼儿园大班认识星期公开课教案1目的:1、初步认识星期,知道星期的排列顺序,知道一星期、一个月各有几天。
2、通过探究、比拟等方法,学会看月历,能正确地说出月历上的日期、星期。
3、对看月历感兴趣。
准备:幼儿台历人手一本、月历一本、星期字卡过程:一、导入,引出台历1、提问:小朋友,你知道今年是几几年吗?今天是几月几号星期几呢?你是怎么知道的?2、我们教室里挂着一本日历,小朋友可以从日历上理解日期你是怎么从日历上看日期、星期的?二、通过观察、比拟,理解台历、日历的不同,从而认识台历1、出示台历台历和日历一样吗?哪里不一样?2、幼儿观察桌上的台历3、日历和台历日期数不同〔1〕日历一张是一天,台历一张是一个月〔2〕出示一张放大的10月份月历这是几月份的?从哪看出来?10月份有几天?你是怎么知道的?三、从台历上认识星期和日期1、台历上的星期在哪?一星期有几天?他们是怎么排列的?〔1〕请一幼儿排列星期字卡。
〔2〕老师:星期日是一星期的开场,在第一个,后面是星期一……,星期六排在最后,是周末。
〔3〕老师领幼儿读一遍2、你能在台历上找到今天的日期吗?请你把它圈出来,再说说它是星期几。
〔1〕幼儿自己操作〔2〕请一幼儿在集体面前找日期。
你是怎么找到的?〔重点提示:找到日期后向上看〕〔3〕请小朋友找到10月17号。
〔方法同上〕3、日期是怎么排列的?〔1〕老师:日期排成一条一条,一条有7天,表示一个星期。
〔2〕与幼儿一起数:10月的第一个星期、10月的第二个星期……〔3〕请小朋友在台历上找到第三个星期。
幼儿操作,然后请一幼儿上来找。
4、请小朋友找找看第三个星期的星期二是几号?把它圈出来。
〔1〕幼儿寻找〔2〕请一幼儿上来找〔3〕老师指导:先找到第3个星期,然后找到上面的星期二,顺着往下看。
〔4〕还有什么方法?〔5〕请小朋友找到第二周的星期六、第四周的星期四……〔方法同上〕四、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台历,回家后,可以从家里的台历或挂历上找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自己的生日,用笔圈出来,到了那一天就可以给他们送一份小礼物,他们一定很开心。
公开课《蟋蟀的住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其建造过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生物的兴趣,培养他们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 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其建造过程。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其建造过程。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其建造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际案例,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生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3. 案例分析:展示蟋蟀住宅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其建造过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其建造过程。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其建造过程。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其他昆虫的住宅,并结合课文所学,分析其特点及建造过程。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蟋蟀的住宅》课文文本。
2. 图片素材:蟋蟀住宅的图片素材。
3. 视频资料:关于蟋蟀住宅建造过程的视频资料。
4. 昆虫住宅观察指南:为学生提供的观察其他昆虫住宅的指南。
公开课《我要的是葫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故事情节,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性格特点。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述,推测作者的意图和表达的思想。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将课文内容进行拓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
(2)教育学生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角色性格特点,推测作者意图和表达的思想。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教学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课文《我要的是葫芦》。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提问:“你们觉得这篇课文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并让学生进行互动练习。
(3)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性格特点。
3. 讨论与思考:(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角色性格特点。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角色性格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思想?4. 拓展训练:(1)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设想自己是故事中的角色,编写一段对话。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小结与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讲述这个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是否熟练,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四年级上册公开课教案、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1. 课文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大意。
2. 生字词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并通过组内交流,巩固记忆。
3. 阅读理解:让学生回答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文朗读与生字词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并通过组内交流,巩固记忆。
3. 阅读理解:(1)让学生回答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
4. 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课后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拓展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
(2)观察生活,记录下身边的美好瞬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长期观察:关注学生在课堂外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
新教师公开课《蒙古族舞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族舞蹈的特点和风格。
2. 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3. 通过学习蒙古族舞蹈,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节奏感。
二、教学内容1. 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和步伐。
2. 蒙古族舞蹈的音乐特点和节奏。
3. 蒙古族舞蹈的组合和套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和步伐的掌握。
2. 教学难点:蒙古族舞蹈的音乐特点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场地:舞蹈教室。
2. 教学器材:音响设备、镜子、舞蹈服装。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做简单的拉伸运动,活动全身关节,为舞蹈学习做好准备。
2. 基本动作学习(10分钟)教师示范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和步伐,学生跟随模仿。
教师逐一纠正学生的动作,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基本动作。
3. 音乐特点讲解(5分钟)教师讲解蒙古族舞蹈的音乐特点和节奏,学生跟随音乐练习节奏感。
4. 组合练习(10分钟)教师教授蒙古族舞蹈的组合和套路,学生跟随练习。
教师适时纠正学生的动作,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舞蹈组合。
5. 课堂小结(5分钟)6.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观看蒙古族舞蹈视频,进一步了解和感受蒙古族舞蹈的魅力。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学生对蒙古族舞蹈基本动作和步伐的掌握程度。
2. 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练习视频,评价学生对蒙古族舞蹈音乐特点和节奏的把握。
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蒙古族舞蹈表演,展示所学成果。
2. 邀请蒙古族舞蹈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蒙古族舞蹈的历史和文化。
3. 组织学生参观蒙古族舞蹈比赛或演出,拓宽学生的舞蹈视野。
八、教学反思2.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师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
九、教学资源1. 蒙古族舞蹈视频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