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习题课
- 格式:ppt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21
分析化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 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3. 某矿石中钨的质量分数(%)测定结果为:20.39,20.41,20.43。
计算标准偏差s 及置信度为95%时的置信区间。
答:分析结果的平均值x =20.41%()()()()2412043204120412041203920122212......-+-+-=--=∑=n xxs ni i=0.02%n=3,置信度为95%时,t = 4.303,有μ=nts x ±= (20.410.05)%7. 有一标样,其标准值为0.123%,今用一新方法测定,得四次数据如下(%):0.112,0.118,0.115和0.119,判断新方法是否存在系统误差。
(置信度选95%) 答:x =0.116%,s=0.003%n=6,置信度为95%时,t = 3.182,有t 计算=n sx μ-=4003012301160⨯-...=4.667> t新方法存在系统误差,结果偏低。
11.按有效数字运算规则,计算下列各式: (1) 2.187×0.854 + 9.6×10-5 - 0.0326×0.00814; (2) 51.38/(8.709×0.09460);(3);(4)688103310161051---⨯⨯⨯⨯... 解:(1)1.868;(2)62.36;(3)705.2 ;(4)1.7×10-5。
第三章 滴定分析3.7. 计算下列溶液滴定度,以g·mL -1表示:(1) 以0.2015 mol·L -1HCl 溶液,用来测定Na 2CO 3,NH 3 (2) 以0.1896 mol·L -1NaOH 溶液,用来测定HNO 3,CH 3COOH 解: (1) 根据反应式Na 2CO 3 + 2HCl = H 2CO 3 + NaCl NH 3·H 2O + HCl = H 2O + NH 4 Cl 可以得到关系式 n Na 2CO 3 = HCl n 21, HCl NH n n =3, 所以=11000232-⋅⨯⨯L mL M c CO Na HCl =0.01068g/mL=110003-⋅⨯LmL M c NH HCl =0.003432g/mL(2) 根据NaOH 与HNO 3的反应可知 n NaOH =n HNO3 根据NaOH 与CH 3COOH 的反应可知 n NaOH =n CH3COOH所以=110003-⋅⨯LmL M c HNO NaOH = 0.01195g/mL ;=110003-⋅⨯L mL M c COOHCH NaOH = 0.01138g/mL3.8. 计算0.01135 mol·L -1HCl 溶液对CaO 的滴定度。
配位滴定法习题1.计算pH5时,EDTA的酸效应系数及对数值,若此时EDTA各种型体总浓度为0.02mol/L,求[Y4 -]2. 在0.10mol/L的AL3+溶液中,加入F-形成ALF63-,如反应达平衡后,溶液中的F-浓度为0.01mol/L,求游离AL3+的浓度?3.在pH=11.0的Zn2+-氨溶液中,[NH3]= 0.10mol/L,求αM4.计算pH=2和pH=5时,ZnY的条件稳定常数5.计算pH=5的0.1mol/L的ALF63-溶液中,含有0.01mol/L游离F-时,AL Y-条件稳定常数6.在NH3-NH4CL缓冲溶液中(pH=9),用EDTA滴定Zn2+,若[NH3]=0.10mol/L,并避免生成Zn(OH) 2沉淀,计算此条件下的lgK’ZnY7.EBT为有机弱酸,其Ka1=10-6.3,Ka2=10-11.6,Mg-EBT络合物的稳定常数KMg-EBT =107.0,Mg-EDTA的稳定常数KMg-EDTA=108.64。
当pH=10.0时(1)求Mg-EBT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2)用方程式表明EDTA滴定镁时,铬黑T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8.铬黑T与Mg2+的配合物的lgKMgIn为7.0,铬黑T的累计常数的对数值为lgβ1=11.6和lgβ2=17.9,试计算pH=10.0时铬黑T的pMgt值。
9.在pH=10的氨性缓冲溶液中,[NH3]=0.2mol/L,以2.0×10-2mol/L的EDTA滴定2.0×10-2mol/L的Cu2+溶液,计算化学计量点时的pCu’。
如被滴定的是2.0×10-2mol/L的Mg2+溶液,计算化学计量点时的pMg’。
10.在pH10.0的氨性溶液中,用0.020mol/L的EDTA滴定同样浓度的Mg2+,计算以铬黑T 为指示剂滴定到变色点pMgt时的TE%为多少?11.在pH=10.00的氨性缓冲溶液中,以EBT为指示剂,用0.020mol/L的EDTA滴定0.020mol/L 的Zn2+,终点时游离氨的浓度为0.20mol/L,计算终点误差。
习题课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随机误差的论述中,正确的是()A、在消除了随机误差后,总体平均值就是真值。
B、随机误差具有单向性。
C、随机误差是定量分析中主要的误差来源。
D、随机误差在定量分析中是不可避免的。
2、用Na2CO3作基准物质标定HCl时,如Na2CO3含有少量NaHCO3,则使标出的HCl浓度()A、偏高B、偏低C、视使用的指示剂而定D、无影响3、滴定分析要求相对误差为±0.1%,若称取试样的绝对误差为0.0002g,则一般至少称取试样为()A、0.1gB、0.2gC、0.3gD、0.4g4、实验室两位新分析人员对同一样品进行分析,得到两组分析结果。
考察两组结果的精密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应采用的检验方法是()A、t检验法B、Q检验法C、T检验法D、F检验法5、已知H3PO4的pKa1、pKa2、pKa3分别是2.12、7.20、12.36,则PO43 -的pKb 为()A、11.88B、6.80C、1.64D、2.126、有一瓶化学试剂的标签为红色,其英文字母的缩写为()A、G.R.B、A.R.C、C.P.D、B.R.7、用双指示剂法测定某含有NaOH或NaHCO3或Na2CO3或某任意混合物样品,若V2>V1>0,则溶液的组成为()A、NaOHB、NaHCO3 +Na2CO3C、NaHCO3D、NaOH +Na2CO38、下列计算结果应以几位有效数字报出()1000 0359.22143.24652.214508.251001.0⨯⨯⨯-⨯)(A、六位B、五位C、四位D、三位9、EDTA与金属离子生成螯合物时,其螯合比一般为()A、1:1B、1:2C、1:4D、1:610、当M与Y反应时,溶液中有另一配位剂L存在,若αM(L)=1时表示( )A、M与L没有副反应B、M与L有较大的副反应C、M无副反应D、[M’] ≠[M]11、在pH=10.0的氨性溶液中,已计算出αZn(NH3)=105.49,αY(H)=100.45;则在此条件下,lgK ZnY’为()(已知:lgK ZnY=16.50)A、11.01B、16.00C、10.56D、22.4912、在金属离子M和N等浓度的混合液中,以HIn为指示剂,用EDTA标准溶液直接准确滴定其中的M离子(TE%≤0.1%),要求()A、pH=-lgK MY’B、K MY’<K MIn’C、lgK MY-lgK NY≥6D、NIn与MIn的颜色有显著的差别13、电极电位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性质很有用,但它不能判别()A、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B、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C、氧化还原能力大小D、氧化还原的完全程度14、在氧化还原滴定中,如m=n=2,要使化学计量点时反应的完全程度达到99.9%,两个电对的标准电位的最小差值为()A、0.354VB、0.266VC、0.177VD、0.148V15、用EDTA滴定Ca2+、Mg2+,若溶液中存在少量Fe3+和Al3+将对测定有干扰,消除干扰的方法是()A、加KCN掩蔽Fe3+,加NaF掩蔽Al3+B、加抗坏血酸将Fe3+还原为Fe2+,加NaF掩蔽Al3+C、采用沉淀掩蔽法,加NaOH沉淀Fe3+和Al3+D、在酸性条件下,加入三乙醇胺,再调到碱性以掩蔽Fe3+和Al3+二、填空题1、在滴定分析中所用的标准溶液浓度不必过大,其原因是;也不必过小,其原因是。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次习题课习题一、物质结构基础1、下列四种电子构型的元素中,其离子状态在水溶液中呈无色的是(D)(A)2、8、18、1 (B)2、8、14、2 (C)2、8、16、2 (D)2、8、18、2 2、在下列所示的电子排布中,哪些是激发态原子(BC),哪些是不存在的(E)。
(A)1s22s22p6 (B) 1s22s23s1 (C) 1s22s14d1(D)1s22s22p63s1(E) 1s22s22p52d13s13、屏蔽效应起着(B)(A)对核电荷的增强作用(B)对核电荷的抵消作用(C)正负离子间的吸引作用(D)正负离子间电子层的排斥作用4、已知当氢原子的一个电子从第二能级跃迁至第一级时,发射出光子的波长是121.6nm,可计算出氢原子中电子的第二能级与第一能级的能量差应为(A)(A)1.63×10-18J (B)3.26×10-18J(C)4.08×10-19J (D)8.15×10-19J5、说明电子运动时确有波动性的著名实验是(D)(A)阴极射线管中产生的阴极射线(B)光电效应(C)α粒子散射实验(D)戴维逊—盖革的电子衍射实验6、镧系元素都有同样的6s2电子构型,但它们在(D)填充程度不同。
(A)6p能级(B)5d能级(C )4d能级(D)4f能级7、A原子基态的电子排布为[Kr]4d105s25p1,它在周期表中位于(B),B原子基态的电子排布为[Kr]4d105s1,它在周期表中位于(E),C原子基态的电子排布为[Ar]3d74s2,它在周期表中位于(D)(A)s区IA (B)p区III A (C)d区ⅥB (D)d区ⅧB(E)ds区IB (F)p区V A8、He+离子中3s、3p、3d、4s轨道能量关系为(D)(A)3s<3p<3d<4s (B)3s<3p<4s<3d(C)3s=3p=3d=4s (D)3s=3p=3d<4s9、量子数n=3,m=0时,可允许的最多电子数为(B)(A)2 (B)6 (C)8 (D)1610、价电子构型为4d105s1的元素,其原子序数为(D)(A)19 (B)29 (C)37 (D)4711、某原子在第三电子层中有10个电子,其电子构型为(C)(A)[Ne]3s23p33d54s2 (B)[Ne]3s23p63d104s2(C)[Ne]3s23p63d24s2 (D)[Ne]3s23p64s212、3d电子的径向分布函数图有(A)(A)1个峰(B)2个峰(C)3个峰(D)4个峰13、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溶解最小的是(D)(A)NaCl (B)AgCl (C)CaS (D)Ag2S14、下列化合物熔点高低顺序为(C)(A)SiO2>HCl>HF (B)HCl>HF>SiO2(C)SiO2>HF>HCl (D)HF> SiO2>HCl15、下列微粒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A)Cl-、K+、Ca2+、Na+(B)Cl-、Ca2+、K+、Na+(C )Na +、K +、Ca 2+、Cl - (D )K +、Ca 2+、Cl -、Na +16、在下列化合物中,( C )不具有孤对电子。
Chapter 08一、是非题1. 表面吸附所引起的沉淀不纯现象可通过对沉淀的洗涤操作来预防。
√2. 当沉淀的定向速度大于其聚集速度时,所得到的沉淀通常是非晶体沉淀。
×3. 沉淀重量法中,为了使待测组份完全沉淀,沉淀剂加的越多越好。
×4. 沉淀重量法中,适当过量的沉淀剂可使沉淀的溶解损失降到最低。
√5. 当沉淀的定向速度大于其聚集速度时,所得到的沉淀通常是晶体沉淀。
√6. 陈化作用可使沉淀的颗粒度增大,所以陈化作用对于沉淀重量法总是有利的。
×7. 在沉淀重量法中,无定形沉淀的颗粒比晶形沉淀的大。
×9. 沉淀重量法中,溶液过饱和度越大,得到的沉淀颗粒就越大。
×10. 对于伴有后沉淀现象发生的沉淀体系,不能采取陈化作用来提高沉淀的粒度。
√11. 用沉淀法分离铁铝与钙镁组分时,应选用中速定量滤纸进行过滤。
×12. 沉淀的聚集速度和定向速度的大小与实验条件密切相关。
×13. 陈化作用可降低后沉淀现象发生所产生的分析误差。
×14. 沉淀的洗涤可减小表面吸附对分析结果准确度的影响程度。
√15. “再沉淀”是解决沉淀不纯的有效措施之一。
√16. 对于晶格有缺陷的晶体沉淀,可通过陈化作用使之完整。
√17. 待测组分称量形式的分子量越大,被测组分在其中的份额越小,则沉淀重量法准确度就越高。
√18. 溶解度小的胶体沉淀时,宜用沉淀剂的稀溶液进行洗涤。
×19. 陈化作用有利于提高沉淀的粒度,保证沉淀的纯度。
×20. 用沉淀重量法分析待测组分时,沉淀剂的过量程度应根据沉淀剂的性质来确定。
√21. 沉淀过滤时,应将沉淀连同母液一起搅拌均匀后,再倾入滤器。
×22. 沉淀洗涤时,洗涤剂选择的原则是“相似相溶”原理。
×23. 对待组分进行沉淀时,陈化作用的目的是使小颗粒沉淀变为大颗粒沉淀。
√24. 沉淀洗涤的目的,就是要除掉因发生表面吸附现象而引入的可溶性杂质。
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路径分析【摘要】习题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完善认识结构和培训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学生选择优秀的化学习题课,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实施是提高化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
本文通过对高中化学习题课的分析,通过调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本文以“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基于化学科学的自身特点,合理的提出了化学习题课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设计1 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问题及其研究现状分析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大多数的化学教育工作者都在逐渐的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基本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
但是就目前的化学习题课来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化学习题课很难达到预期的成效。
所以,我们要对现阶段的化学习题课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讨论。
通过对几所高中的化学老师进行调查发现,在化学习题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目标和习题内容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问题,具体问题如下:1.1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存在随意性我们知道教学目的既是起点也是终点,教学目的的好坏往往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一些老师的教学目的往往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对教学中学生应该掌握和熟悉那些知识点还是很模糊,并且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达到什么目的也不是很明确。
由于这种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往往会导致教学的随意向,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老师以用到什么知识点就讲什么,用到那种方法就教什么的现象,这会导致讲到哪里算哪里的不良教学态度。
由于这种教学态度的模糊不清,导致教学没有完整性和系统性,对于那些重点内容没有得到重视,导致一些较难的知识点没有得到解决。
通过分析发现大部分老师对化学习题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课前也没有去认真的对待教学设计,并且也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化学习题课对学生的重要性。
1.2习题内容选择存在盲目性由于一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化学课程标准的研究不够深入,并且教学内容也比较的模糊,这往往会出现在习题课的选择上出现盲目的现象。
分析化学(高教第五版)课后习题及思考题第八章 电位分析法思 考 题1. 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有哪些类型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答:参比电极包括标准氢电极(SHE ),标准氢电极是最精确的参比电极,是参比电极的一级标准。
实际工作中常用的参比电极是甘汞电极和银-氯化银电极。
参比电极电位恒定,其主要作用是测量电池电动势,计算电极电位的基准。
指示电极包括金属-金属离子电极,金属-金属难溶盐电极,汞电极,惰性金属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
指示电极能快速而灵敏的对溶液中参与半反应的离子活度或不同氧化态的离子的活度比,产生能斯特响应,主要作用是测定溶液中参与半反应的离子活度。
2. 直接电位法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用此法测定溶液pH 时,必须使用标准pH 缓冲溶液 答:直接电位法是通过测量电池电动势来确定待测离子活度的方法,其主要依据是E=Φ参比— ΦMn+/M = Φ参比—ΦθMn+/M—nFRT ln αMn+ 式中Φ参比和ΦθMn+/M 在温度一定时,都是常数。
由此式可知,待测离子的活度的对数与电池电动势成直线关系,只要测出电池电动势E ,就可求得αMn+。
测定溶液的pH 时是依据:E = ΦHg 2Cl 2/Hg — ΦAgCl/Ag — K + pH试+ ΦL , 式 中ΦHg 2Cl 2/Hg , ΦAgCl/Ag ,K ,ΦL 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是常数,将其合并为K ˊ,而K ˊ中包括难以测量和计算的不对称电位和液接电位。
所以在实际测量中使用标准缓冲溶液作为基准,并比较包含待测溶液和包含标准缓冲溶液的两个工作电池的电动势来确定待测溶液的pH 值,即:25℃时Es = Ks ˊ+ , Ex = Kx ˊ+ ,若测量Es 和Ex 时的条件保持不变,则Ks ˊ= Kx ˊ,pHx =pHs+(Ex -Es)/ ,由此可知,其中标准缓冲溶液的作用是确定K ˊ。
3. 简述pH 玻璃电极的作用原理。
答:玻璃电极的主要部分是 一 个玻璃泡,泡的下半部是对H +有选择性响应的玻璃薄膜,泡内装有pH 一定的·L -1的HCl 内参比溶液,其中插入一支Ag-AgCl 电极作为内参比电极,这样就构成了玻璃电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