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3
论公共政策导向的城市规划与管理摘要:在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在其过程中,政府主要是利用城市规划与管理途径对城市发展进行合理干预,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推动力量。
由此可见,城市规划与管理与公共政策息息相关,体现出明显的公共管理属性。
但是在公共政策导向背景下,城市规划与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对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健全权威机构,并优化管理机制,从而保障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文主要对公共政策导向下的城市规划管理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探究,旨在进一步城市规划与管理水平,保障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公共政策导向城市规划管理公共政策是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重要手段,需要利用政治活动制定且有权威部门发布的形成准则,可以对社会中各种利益关系进行有效性协调。
公共政策与城市规划管理息息相关,城市规划管理具有公共管理属性,因此,需要在公共政策的引导下保障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以便为城市建设大局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使其更加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集体利益。
一、公共政策导向的城市规划与管理问题(一)权威机构建设不完善完善的权威机构建设是保障公共政策有效落实和执行的重要基础,但是,当前由于体制设置不合理,导致各个层级的职能出现严重的交叉现象,而且各个部门的职权划分不明确,导致城市规划与管理主体之间出现很大矛盾,严重限制了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1]。
例如,国土资源部与城市规划部,两者的工作内容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是在职能分配上却存在较大的交叉和重叠现象,如都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开展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此外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到位,难以保障工作的协调性,往往会各行其是,引起公共政策难以有效落实,甚至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混乱局面,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现象。
此外,部分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对城市规划与管理部门的重要性认识不清,由于该部门主要是事业机构,缺乏必要的执行力,且该部门的人员编制设置不合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且现有的人才结构过于倾向于技术型人才,导致整体部门团队缺乏活力,难以真正体现城市规划与管理部门的功能作用,甚至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存在感,难以满足现代化城市发展速度的要求。
城市公共政策与城市规划政策概论城市规划政策是城市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的开展始终是在城市政策的支持下才能进行,但我国的城市规划由于历史与政治架构的原因却对此很少关注,由此而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则有赖于对政策的重视和相关研究的开展,并从这些方面再来反观城市规划本身的内容、程序和改革,这是保证城市规划实施实效性的重要方面。
从广义上讲,政策是一个覆盖面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了管理部门所提出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规划或项目。
所以,公共政策包括了法律法规,只是法律法规是更加规范和稳定的政策。
从狭义上讲,公共政策是与法律法规相对应的,以政府的规章为主要形式,比法律法规更具有可变性,不如法律法规规范、严格和精确。
因此,城市规划应该是城市政府部门的公共政策之一部分。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政策的含义主要以狭义的理解为主,在涉及到法律法规的内容将予以特别地指出。
有关公共政策的研究有大量的中外文献可以参阅(如,张国庆,1997;Ham and Hill,1993;Hill,1993等),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对普遍的公共政策进行论述,主要是围绕着城市规划本身的内容和要求,针对于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方面,对由城市规划所引发的或直接相关的公共政策进行探讨。
它的目的在于理解城市规划如何从过去依据图纸来规范城市建设活动,逐步转变为依据政策来引导和控制城市发展的过程所需要具备的特征与相应的条件。
在以图纸作为依据来规范建设活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比较注重对建设活动的控制而较少引导;以土地使用的分类和功能来对建设项目进行规定;图纸的终极状态意味更加浓重,而偏少对如何实施的内容的关注;往往只为少数专业人士所理解而无法为公众所认识而起到引导作用等等。
当然,笔者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规划图纸或图则的规范性和法定性,而是说,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政策理应承担的更多职能,而从另一方面说,作为法定规划的图纸同样是规划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规划图纸的解读应当也是围绕着政策的含义来进行)。
论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摘要:以城乡规划与公共政策的关联,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城乡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现实发展环境,提出加强城乡规划公共政策属性回归的几点建议,实现城市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乡规划公共政策属性回归1城乡规划与公共政策的属性关联1.1公共政策的涵义公共政策指的是政府及立法机构制定的对公众利益和公众行为的规制和分配,包括法律在内。
公共政策的特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种公共调节行为的目标在于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是,从公平的角度,对于因公共利益而受损的私人利益,制定相应的补偿和转移机制。
1.2公共政策是城乡规划的本质属性城乡规划的本质是调节公众利益的公共政策。
城乡规划具备了公共政策的三个特点:一是由政府制定;二是具有明确的目的、目标或方向;三是对社会所作的权威性价值分配。
在城乡规划领域,被确认为公共利益的因素包括:健康、安全、便利、效用、能源储藏、环境质量、社会公平、人居环境等。
作为公共政策的城乡规划就是为了保障公众在以上几个方面公共利益最大化而制定的公共行为准则,以及为因城乡规划而受损的个人利益进行补偿的相关补偿措施和补偿政策。
1.3城乡规划的政策地位与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的分配,包括土地资源和城市空间的利益争夺也逐渐加剧,造成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和谐的现象频频出现。
加强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各类法律法规、规划及实践的公共属性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加强,2008年《城乡规划法》强调把社会公共利益发在核心位置,对规划确定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保护和对总体规划中强制性内容的规定,明确提出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当优先安排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将促进公共财政首先投到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项目中去,这些都是保障城乡规划中社会公共利益基本构成的体现。
2.作为公共政策的城乡规划的特点2.1综合性城乡规划的政策目标则涵盖不同的时间轴、不同的作用领域,是众多目标复合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政策。
城市规划与公共政策的研究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是城市发展的两个核心要素,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规划的核心概念城市规划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对城市空间的规划和管理。
城市规划的核心在于,为城市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环境,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到居民的福利,促进公平的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从城市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到建筑规划等都属于城市规划的范畴。
城市规划也需要结合地方政策,以确保城市的发展符合地方政府的规划。
公共政策的核心概念公共政策是城市治理中的一项重要方法。
它是针对城市问题而制定的一套措施,用于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问题。
公共政策与城市规划是有关联的,但它更重要的是关注制定对于公共利益最有利的政策。
公共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发掘城市的资源和潜力,为居民带来最大福利。
公共政策的研究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在城市发展中,它们遍及教育、医疗、社会福利、文化和环保等方面。
同城市规划一样,公共政策制定的范畴也不能与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相抵触,否则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
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的相关性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是相互关联的。
城市规划是作为城市治理的方法,公共政策则依靠城市规划来实现。
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在共同推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协调推进。
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的协调能够为城市提供一个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并为居民带来最大福利。
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在城市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二者是彼此互补的关系。
例如,一座城市需要发展房地产业,城市规划部门需要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来规范城市土地利用,公共政策则需要通过房地产政策来促进城市房地产交易的活跃。
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发展体系。
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的重要性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市规划理念研究摘要:当代的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学科,对于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意义,“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已成为政府、规划者乃至公众的共识。
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乡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规划政策的分析与评价,结合对城市规划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理解,论述《城乡规划法》实施后城市规划在公共政策方面的调整方向。
关键词: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城市规划1.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1.1 公共政策的含义对于“公共政策”涵义的界定国内外学界给出了众多表述,可以大致归纳出五个基本方面:①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或社会权威机构;②公共政策要形成一致的公共目标;⑧它的核心作用与功能在于解决公共问题,协调与引导各利益主体的行为;④它的性质是一种准则、指南、策略、计划;⑤公共政策是一种公共管理的活动过程。
1.2 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判定政策性质、方向、合法性、有效性和社会公正程度的依据,它直接影响社会资源的流向与分配形式。
城市规划作为决策者对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优化配置城市资源、有效平衡公共利益等对城市的复杂关系进行调整和协调,这一过程必须在确定政策选择和制定政策的一个价值排序基础上来进行。
1.2.1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人在城市中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主要作用,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当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贯穿于政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环境,从而使城市规划公共政策成为推动人全面发展的动力,进而成为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桥梁。
1.2.2 社会公平公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和原则,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社会权利关系的理性追求。
从多种价值中进行选择或排序不仅是一个技术上的判断问题,也包含着对道德因素评判的过程。
1 古代城市空间里的“公共性”城市治理的职能与基于君权自上而下建立的空间等级秩序,对于中国古代城市的空间组织是具有支配性的双重戒律,而“公共性”显然是需要被限制的。
这可以在被认为是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组织原型之一的里坊制度得到充分体现的原因。
沿街的城市公共空间被清除,城市生活的多样性被清除,公共活动被限制在特定的地方(以唐代的长安城为例,是“东市”和“西市”)(图1)。
然而,“公共性”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必然属性,是任何制度及其意识形态控制下的物质规划所不能改变的。
即使是在里坊制度的制约下,城市公共空间仍然在顽强地成长着。
以唐长安城为例,一方面官方规划的单一功能的公共空间东市和西市很快就达到了其容量的极限而导致城内其他居住坊内出现了新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市民开始为商业活动以外的那些多样的市民活动寻找场所。
比如很多寺庙和道观,这些地方不仅是宗教文艺复兴晚期以后,随着君权和神权的进一步成长,在那些为君王或者教廷所委托设计的宏伟城市公共空间里,往往刻意强调服务于某种功能或目的(如对权力的展示),而忽视空间与市民日常生活的联系,“公共性”有所减弱。
比如说,在19世纪末期欧洲几个首都城市的改扩建,如罗马城改造、奥斯曼的巴黎规划或是瓦格纳的维也纳指环路的改建,都强调华丽壮观的城市轴线、标志性建筑和广场,却忽视市民的实际使用。
如罗马的波波洛广场及其发散的3条城市主轴、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巴黎的凯旋门广场和维也纳的市政厅广场,尽管它们都被设计得富丽堂皇,却都有可达性不足、功能混合不足、使用功能单一等问题,至今仍难以解决(图5)。
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3个结论:①成功的公共空间的共同的特点就是“公共性”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功能混合、活动多样,可达性强并与市民的生活充分混合;②中国和欧洲古代城市在公共空间上的巨大差异是和这两个地区历史上不同社会状况及其导致的“公共性”程度差异紧密相关的;③分析同样证明“公共性”是人类的自然需求。
《城乡规划法》公共政策属性解读王美飞刘雅玮毕秀晶摘要:城市规划具有复杂性和社会性,其特点决定了对待城市规划中诸多问题并非城市政府和城市规划相关部门单独作业就可以完成的。
新的《城乡规划法》确立了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本文将通过分析城乡规划与公共政策的涵义与关系,并深入研读具体法规条目,从历史的角度探讨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对城乡规划的这一属性进行详细解读。
关键词: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0 引言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理念和模式的转化,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规划工作也身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规划体制和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此时,新的《城乡规划法》应运而生,它是应对社会经济转型新形势的产物。
对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城乡规划法》,业界和民间对其都有很大期盼。
正如众人所愿,较之旧的《城市规划法》,新的《城乡规划法》转变了规划认知,明确了规划定位,凸显了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它切实落实了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和宏观调控的要求,并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都做了重点部署。
其中,笔者认为,新《城乡规划法》的一大亮点是突出了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从内容上看,重视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促进公共财政首先投到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项目;强调了城乡规划制定、实施全过程的公众参与;保证公平,明确了有关赔偿或补偿责任。
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是它的基本属性之一,刚颁布的《城乡规划法》正确解读了这一属性,为城乡规划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文将通过分析城乡规划与公共政策的涵义,彼此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深入研读具体法规条目,对城乡规划的这一属性进行详细解读,最后再从历史的角度探讨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认为公共政策属性是规划的本质属性,是规划发展的必然,中国的城乡规划在以后的编制实施中,各部门都应正确把握好这一定位。
1、公共政策的涵义、特征以及与城市规划的关系1.1公共政策的涵义与特征对于“公共政策”涵义的界定国内外学界给出了众多表述。
浅谈城市规划公共政策性郑静怡【摘要】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在调节城市空间资源、引导城乡发展和建设、维护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城市规划公共政策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总结了相应的对策.【期刊名称】《西部皮革》【年(卷),期】2018(040)024【总页数】1页(P88)【关键词】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公众参与【作者】郑静怡【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宜昌44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11 公共政策的概念公共政策是指在特定时期内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而采取的政治行为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而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些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针、条例的总称。
2 城市规划与公共政策的关系2.1 城市规划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解说》从城市规划的社会作用角度对城市规划作出的定义为“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
2.2 城市规划与公共政策的联系。
笔者认为其实城市规划本身就是一种公共政策。
具体来说,城市规划是政府在城市发展和建设领域的公共政策,主要作用是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
2.3 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的应用。
城市规划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在其编制、实施和管理过程中都体现了公共政策性。
例如,将规划编制的过程剖开来看,规划编制通常要经历前期研究、编制报告、审查报告、公开公示、完善报告及最终批复这几个主要阶段。
其中前期研究又包含了收集资料、现场踏勘、访谈调查和问题评估四个阶段。
城市规划是一门大综合,涉及到的资料涵盖甚广,进行资料收集时,我们不仅仅是执着于政府、专业方面的资料,还特别关注了公众方面,力求从不同领域,更加全面、准确的了解调查的内容。
试论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的启示【摘要】城市规划具有公共政策的基本属性,主要表现为空间性、过程性的等五个方面。
我国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极大地限制了城市规划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得以渐渐体现。
对于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发现我国目前城市规划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实现我国城市规划进一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展望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或者说其具有公共政策的属性早已被学界所承认。
城市规划能够能够将经济社会发展的意图在空间环境的建设方面高效地反映出来,因而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重要的公共政策。
所谓公共政策,传统的观点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然而,这个观点是片面的,公共政策应该包含两个层面上的含义:(1)公共性。
公共政策所能解决的问题,一定是超出个人和集团范围的公共性问题;(2)政治性。
公共政策必须是必须体现政府的意愿,即政府作为“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代理机构”行使公共权力来协调利益关系,承担实现公共利益的公共责任。
一、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由于城市规划是针对社会的现状与期望之间的差距所引起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因此,城市规划具有着公共政策的属性。
城市规划中政府是主导,是投资的主体,是投资和建设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一点尤为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逐渐发挥了作用,此时城市规划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空间形态问题,而是一项具有综合性的,全局性的战略工作,设计多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但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没有改变,反而是更加突出。
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1)空间性。
城市规划作用的直接对象是空间,因此空间是城市规划中各种政治意图的主要承担载体。
城市规划既可以看作是物质环境规划,也可以认为是空间规划。
如何在空间资源的配置中,实现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平衡,反应社会各个方面的需要,是城市规划一直要解决的问题。
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1.涵义:①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或社会权威机构;②公共政策要形成一致的公共目
标;③它的核心作用与功能在于解决公共问题.协调与引导各利益主体的行为;④它的性质是一种准则、指南.策略、计划;⑤公共政策是一种公共管理的活动过程。
2.公共政策下的城市规划可以定义为:将城市规划定义为:为弥补市场或政府“失灵”、
解决公共问题呲及维护和协调城市公共利益.由政府及其它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协商所形成的、由政府强制力保障的空问使用政策。
3.城市规划具备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城市规划的动态性;城市规划
的层次性(各国家、各地区也都建立了基于政府事权的不同层次具有不同职能和不同作用范围的城市规划体系)
4.城市规划在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城市规划是一种综合目标的公共政策;城市规划是一
种以空间为载体的公共政策;城市规划是一种过程开放的公共政策;市规划是一种衍生效应极强的公共政策(乘数效应);城市规划是一种刚柔并济的公共政策
5.。
公共政策背景下城市规划对策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随着以凸显。
目前,我国仍有很大一部分城市的总体规划正处于编制和待批当中,鉴于城市总体规划归属于基本公共政策的范畴,本文的研究以公共政策作为背景,首先对公共政策与城市规划进行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规划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公共政策;城市规划;社会发展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公共政策与城市规划概述(一)公共政策的内涵简而言之,公共政策实质上就是人类社会活动计划性、组织性以及目标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国家或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重要行为准则。
目前,国内外对于公共政策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公共政策的概念也都各持己见,通过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公共政策是国家机关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解决一些公共问题以及协调公共利益而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动策略,其属于一系列法令、条例、办法、策略、措施以及方法的总称。
公共政策是对社会的公私行为、规范、价值作出具有选择性的指引和约束,并借助计划、方案、项目、措施以及法令等予以表达。
对公共政策的研究不但有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而且还有利于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而达到推动社会发展的目的。
公共政策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利益选择。
与政府的价值偏好相一致;其二,利益整合。
综合考虑不同利益主体的实际需求;其三,利益分类。
主要倾向于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这里的利益既包括长远和整体利益,也包括根本利益;其四,利益落实。
需要将相关的政策落实到实践当中,确保分配的利益能够到位。
(二)城市规划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规划本身就属于一项公共政策,或者也可以说成是一项城市公共政策。
所谓的城市规划具体是指政府在城市发展、建设以及管理领域当中的公共政策,它能够给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准确的目标,同时还能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不同的途径,并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进行协调,对相关的建设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