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继续教育 核苷(酸)类似物药理机制与乙肝抗病毒治疗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207.59 KB
- 文档页数:3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3127-病毒性肝炎防治
方案探讨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停药时机及复发监测
1、中国2015年的最新指南对于HBeAg+的病人的推荐疗程中讲到在HBeAg血清学转换后要至少再巩固治疗()
A、1年
B、2年
C、3年[正确答案]
D、4年
E、5年
2、长期抗病毒治疗的获益错误的是()
A、增加终点事件发生[正确答案]
B、长期强效抑制病毒
C、逆转肝纤维化和肝脏硬化
D、降低肝脏终末期事件发生风险
E、降低肝癌的发生
3、中国台湾的一个数据21595例慢性乙肝病人抗病毒治疗的和没有用抗病毒治疗的作为比较用核苷类似物的病人从第1年开始,7年的随访时间,肝癌的发生率已经比没有用抗病毒治疗组从22%()降到了7.32%
A、降到了7.32%[正确答案]
B、升到了27.32%
C、降到了10.32%
D、升到了40.32%
E、降到了5.32%
4、对HBsAg水平也可能引起停药后复发描述错误的是()
A、基线HBsAg水平越低复发风险越低
B、e抗原血清学转换时HBsAg水平越低复发风险越低。
核苷(酸)类似物药理机制与乙肝抗病毒治疗进展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1 . (多选题)慢乙肝治疗的目标是()A .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B .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衰竭、肝硬化失代偿C .减少肝细胞肝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D .改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2 . (多选题)核苷(酸)类药物肾小管损伤的机制是()A .药物导致肾小管线粒体毒性B .转运蛋白功能异常导致药物经肾小管分泌下降,药物蓄积导致肾小管损伤C .药物导致肾小球损伤D .药物导致3 . (单选题)下面药物中不属于腺嘌呤核苷类似物的是()A .拉米夫定B .阿德福韦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D .丙酚替诺福韦(TAF)4 . (多选题)下面药物中目前还没有耐药报道的是()A .阿德福韦B .恩替卡韦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D .丙酚替诺福韦(TAF)5 . (单选题)下列药物在肾小球滤过率>15ml/min时不需要调整剂量的是()A .阿德福韦B .恩替卡韦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D .丙酚替诺福韦(TAF)6 . (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不良反应中有肌酸激酶(CK)升高的报道()A .阿德福韦B .替比夫定C .恩替卡韦D .丙酚替诺福韦(TAF)7 . (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有报道引起乳酸酸中毒()A .拉米夫定B .替比夫定C .恩替卡韦D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F)8 . (多选题)有关丙酚替诺福韦的药理学特点,说法正确的是()A .新型替诺福韦(TFV)前药,与富马酸替诺福韦(TDF)同为核苷酸类似物B .TAF的血浆稳定性比TDF低C .TAF增强活性药物(二磷酸替诺福韦)向肝细胞的递送D .相比TDF,降低TFV的循环水平9 . (多选题)2019版中国慢乙肝指南中一线推荐的抗病毒药物是()A .阿德福韦B .恩替卡韦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D .丙酚替诺福韦(TAF)10 . (单选题)TAF能通过多个步骤被肝细胞有效地摄取和活化,使肝细胞内维持高浓度的活性代谢产物替诺福韦双磷酸盐(TFV-DP)。
恩替卡韦在核苷酸类似物中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作者:刘宗财骆文静孙冠超郎海洋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年第07期【摘要】慢性乙型肝炎目前临床治疗以口服核苷(酸)类似物为主要抗病毒治疗手段。
恩替卡韦凭借耐药性率发生低、抗病毒活性强,已经成为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首选药物。
本文通过恩替卡韦在慢性乙肝肝炎的药物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与其他近年来临床常用的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深入比较。
发现恩替卡韦在耐药性、不良反应、有效性等方面优于其他核苷(酸)类似物。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恩替卡韦;疗效对比[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7-0049-02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检测为阳性,且病程时间达到或超过6个月的乙型肝炎定义为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区疼痛、腹胀、乏力等,一部分患者还会发展为重型肝炎、肝硬化、肝衰竭、肝癌[1-3]。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
抗病毒治疗已成为延缓慢性乙型肝炎进展的关键,传统抗病毒治疗如干扰素和替比夫定等药物,因其适用范围以及其不良反应使用受限[4],无法长期使用。
目前临床以恩替卡韦为首选长期抗病毒治疗药物,随着恩替卡韦在临床上的推广使用以及良好的使用疗效,恩替卡韦的药物治疗都在研究与发展。
1 核苷(酸)类似物药理机制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s, NAs]可直接抑制HBV聚合酶的反转录酶活性,病毒逆转录受阻,病毒核衣壳向受感染细胞核的循环减少,从而达到病毒cccDNA下降作用[5]。
恩替卡韦属于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s, NAs]其中的一种,其具体属于环戊基鸟苷类似物。
其具体靶点为HBV-DNA 聚合酶、反转录酶,有效抑制病毒反转录,同时能够抑制前基因组RNA 逆转录复制 HBV-DNA 负链,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正链,避免其发生逆转录、复制和 DNA 正链合成情况,从而阻断HBV-DNA 的延伸及装配。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慢乙肝患者研究进展作者:张冬风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8期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我们国家目前慢性乙肝抗病毒主要有两类药物,即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
核苷(酸)类似物是重要的抗病毒药物。
如何避免患者长期服药及其相关的风险已成为慢性乙肝治疗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聚乙二醇干扰素(又称为PEG干扰素),是通过最新科技在干扰素分子上安装了一个无活性的PEG分子,这样不仅使干扰素的分子量得到了增加,延缓了干扰素的吸收,而且PEG分子还可以保护干扰素与分解酶的直接接触,降低其清除速度,不仅药物浓度得以维持在一个平稳水平,而且由于清除减慢,用药的周期也得以大幅延长,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比较理想的水平,避免了普通干扰素用药后的答复浓度波动,从而使治疗的疗效也得到大幅提高,主要表现在HBV-DNA阴转率及HBeAg的阴转率增加[1]。
而且由于用药间期可以从每周三次延长到1次/w,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也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现就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核苷(酸)类似物经治乙肝患者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病毒学应答者的治疗病毒学应答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核苷(酸)类似物的治疗结果。
这类患者如果继续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大多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治疗,以维持HBV DNA抑制,并且面临耐药风险持续增加的风险。
同时,交叉耐药多药耐药等使后续治疗方案变得更为复杂和困难,并可能增加发生终末期肝病的风险[2]。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停药后随访1年的结果显示:46%的HBeAg阳性患者获得HBeAg 清除或血清学转换,23%获得HBsAg清除;其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前HBsAg定量因此,为避免核苷(酸)类似物停药后出现HBV DNA反弹,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方案以联合治疗为主。
在联合治疗期间可根据患者HBV DNA水平以及HBsAg和HBeAg的应答情况决定疗程及如何停药。
•565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20年12月第26役第6期Chin .丨Birnned Em;,丨2020, V»l. 26, 1\〇.6•综述•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或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赖思敏1^叶晓光1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科,广州510260; 2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感染科,广州 511300通信作者:叶晓光,Email:yexia()guang@【提要】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从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发展到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从普通干扰素发展到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效应越来越强,不良反应越来越低:但核苷(酸)类似物、聚乙二醇干扰素并不能实现乙型肝炎的完全治愈,为了更好地实现乙型肝炎治愈的目标,对核背(酸)类似物联合或序贯聚乙二醇十•扰素治疗乙型肝炎开展了大M研究,发现联合或序贯治疗可实现更高的治疗目标:本文对两种药物联合或序贯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关键词】乙型肝炎,慢性;干扰素类;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HOI: 10. 3760/cma. j. cnl 15668-20200820-00215Research progress of switch or add - on peginterferon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already onnucleos(t)ide analogue therapyUii Simin'':, Ye Xiaoguang'1D ei>artmen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Guangdong 510260, China;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Guangzhou Zengcheng District People 'sHospital, Guangzhou, Guangdong 5113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Ye Xiaoguang, Email:*******************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 肝脏慢性炎症,可缓慢进展为肝硬化、肝癌,其治疗的关键是 抗病毒,研究证明抗病毒治疗可明降低HBV DNA水平,减 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CHB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长 期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远期并发症.但治疗的难点在于目前 尚不能完全清除共价闭合环状UN A (covalently d0S«l (.irrultir DNA,cccDNA),不能实现全治愈CHB抗病毒药 物分为核苷(酸)类似物、干扰素两类:核苷(酸)类似物起效 快,但无持久免疫作用;干扰素有抗病毒和促进免疫应答的 双重作用,但有效率较低目前N内外CHB诊疗指南推荐 的一线抗HBV药物包括聚乙二醇干扰素及恩替卡韦、替诺 福韦、丙酚替诺福韦等47,两类药物各有优势,亦有其相应 的劣势为提高CHB的疗效,有较多学者对核苷(酸)类似 物联合或序贯干扰素治疗进行了研究,提出不同的治疗方 案.提高了病毒学和血清学应答率,使部分CHB患者达到临 床治愈本文对近年来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或序贯聚乙二 醇t:扰素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1HBV概述HBV引起肝脏慢性炎症及相关的免疫损害8。
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4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核苷(酸)类似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评分。
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并发症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评分为(8.52±1.4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3±1.2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299,P=0.0000)。
结论:在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治疗法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标签: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同时也是一种影响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严重疾病[1]。
由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特点,在临床上会对患者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因此一种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而言极为重要[2]。
笔者所在医院在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4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22~85岁,平均(45.56±1.32)岁。
所有患者经过相关标准确诊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
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
核苷(酸)类似物药理机制与乙肝抗病毒治疗进展2020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参考答案及试题25之22适合药学,执业药师,卫生健康选择题(共10题,每题10分)1.(多选题)慢乙肝治疗的目标是()A.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B.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衰竭、肝硬化失代偿C.减少肝细胞肝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D.改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参考答案:ABCD2.(多选题)核苷(酸)类药物肾小管损伤的机制是()A.药物导致肾小管线粒体毒性B.转运蛋白功能异常导致药物经肾小管分泌下降,药物蓄积导致肾小管损伤C.药物导致肾小球损伤D.药物导致参考答案:AB3.(单选题)下面药物中不属于腺嘌呤核苷类似物的是()A.拉米夫定B.阿德福韦C.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D.丙酚替诺福韦(TAF)参考答案:A4.(多选题)下面药物中目前还没有耐药报道的是()A.阿德福韦B.恩替卡韦C.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D.丙酚替诺福韦(TAF)参考答案:CD5.(单选题)下列药物在肾小球滤过率>15ml/min时不需要调整剂量的是()A.阿德福韦B.恩替卡韦C.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D.丙酚替诺福韦(TAF)参考答案:D6.(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不良反应中有肌酸激酶(CK)升高的报道()A.阿德福韦B.替比夫定C.恩替卡韦D.丙酚替诺福韦(TAF)参考答案:AB7.(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有报道引起乳酸酸中毒()A.拉米夫定B.替比夫定C.恩替卡韦D.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F)参考答案:AC8.(多选题)有关丙酚替诺福韦的药理学特点,说法正确的是()A.新型替诺福韦(TFV)前药,与富马酸替诺福韦(TDF)同为核苷酸类似物B.TAF 的血浆稳定性比TDF低C.TAF增强活性药物(二磷酸替诺福韦)向肝细胞的递送D.相比TDF,降低TFV的循环水平参考答案:ACD9.(多选题)2019版中国慢乙肝指南中一线推荐的抗病毒药物是()A.阿德福韦B.恩替卡韦C.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D.丙酚替诺福韦(TAF)参考答案:BCD10.(单选题)TAF能通过多个步骤被肝细胞有效地摄取和活化,使肝细胞内维持高浓度的活性代谢产物替诺福韦双磷酸盐(TFV-DP)。
2020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之核苷(酸)类似物药理机制与乙肝抗病毒治疗进展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1 . (多选题)慢乙肝治疗的目标是()A .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B .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衰竭、肝硬化失代偿C .减少肝细胞肝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D .改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2 . (多选题)核苷(酸)类药物肾小管损伤的机制是()A .药物导致肾小管线粒体毒性B .转运蛋白功能异常导致药物经肾小管分泌下降,药物蓄积导致肾小管损伤C .药物导致肾小球损伤D .药物导致3 . (单选题)下面药物中不属于腺嘌呤核苷类似物的是()A .拉米夫定B .阿德福韦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D .丙酚替诺福韦(TAF)4 . (多选题)下面药物中目前还没有耐药报道的是()A .阿德福韦B .恩替卡韦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D .丙酚替诺福韦(TAF)5 . (单选题)下列药物在肾小球滤过率>15ml/min时不需要调整剂量的是()A .阿德福韦B .恩替卡韦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D .丙酚替诺福韦(TAF)6 . (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不良反应中有肌酸激酶(CK)升高的报道()A .阿德福韦B .替比夫定C .恩替卡韦D .丙酚替诺福韦(TAF)7 . (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有报道引起乳酸酸中毒()A .拉米夫定B .替比夫定C .恩替卡韦D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F)8 . (多选题)有关丙酚替诺福韦的药理学特点,说法正确的是()A .新型替诺福韦(TFV)前药,与富马酸替诺福韦(TDF)同为核苷酸类似物B .TAF的血浆稳定性比TDF低C .TAF增强活性药物(二磷酸替诺福韦)向肝细胞的递送D .相比TDF,降低TFV的循环水平9 . (多选题)2019版中国慢乙肝指南中一线推荐的抗病毒药物是()A .阿德福韦B .恩替卡韦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D .丙酚替诺福韦(TAF)10 . (单选题)TAF能通过多个步骤被肝细胞有效地摄取和活化,使肝细胞内维持高浓度的活性代谢产物替诺福韦双磷酸盐(TFV-DP)。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与综合管理对慢性HBV感染者疾病转归的临床研究俞学明【摘要】目的:观察临床使用的四种核苷(酸)类似物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恩替卡韦以及替比夫定,对HBV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5月我院接诊的HBV患者60例,其中30例患者接受了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剩余30例患者未接受治疗,对患者进行随访,定期检查患者的肝功能、HBV DNA、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胆碱酯酶(CHE)水平变化情况。
结果通过比对后,研究组患者使用了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前后的ALT、ALB、CHE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治疗前后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ST、TBLE无明显变化。
对照组患者的ALT、ALB、CHE、AST、TBLE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核苷(酸)类似物对值治疗慢性HBV 患者有着显著的疗效,通过抑制HBV DNA的复制,可以改善肝功能,可以有效的控制疾病转归,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期刊名称】《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2页(P142-143)【关键词】核苷(酸类)药物;HBV;乙型肝炎病毒;转归【作者】俞学明【作者单位】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人民医院,云南泸西652400【正文语种】中文HBV即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它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不但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患者严重的心理压力,还会给患者的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1]。
我国是乙肝大国,早在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中[2],我国已经感染的慢性HBV患者达到9300万人,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面对如此庞大的人群,迫切的需要临床研发出相关的治疗药物,控制病情的蔓延,减少患者的压力与痛苦。
目前临床上常用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主要有两种,分别是α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两类,其中核苷酸类药物更是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的里程碑[3]。
doi:10.3969/j.issn.1005-0264.2020.06.029核苷(酸)类药物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停药相关研究进展朱旭庆1尹春煜2"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学院(浙江杭州,310053);2.杭州市西溪医院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核苷(酸)类药物;停药指征中图分类号R612.6+2文献标志码A1抗病毒治疗疗程核苷(酸)类药物目前作为一线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药物,尤其是替诺福韦酯和恩替卡韦[L2],具有抗病毒作用强及耐药变异率较低的特点。
然而核苷(酸)类药物受患者个体因素影响较大,并没有明确的疗程,特别是一经发现就已经存在肝硬化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建议终身服药。
同时,患者的依从性也是影响疗程的重要因素。
2巩固疗程及停药指征2015年亚太肝脏研究学会(APASL)推荐的治疗终点:HBeAg阳性患者出现HBeAg转阴伴有HBeAb转换,HBV DNA 低于检测下限和谷氨酸丙氨酸转移酶(ALT)复常后再巩固1年(每6个月检测1次,连续2次HBV DNA达到检测下限)可以停药,并建议巩固治疗3年;HBeAg阴性患者无明确的治疗持续时间和巩固疗程,可以在HBsAg转换后停止,或者HBsAg消失后巩固1年可以停药。
2017年欧洲肝病学会(EASL)提出了更加详细的治疗终点[3]:①HBV DNA持续抑制是目前所有治疗策略的基本治疗终点;②对于HBeAg阳性患者满意的治疗终点是停止治疗后持续HBeAg转阴,伴或不伴有HBeAb血清学转换;③HBsAg清除,伴或不伴HBsAb转换是最理想的治疗终点。
而对于肝硬化的患者,建议终身服药,暂无停药终点&2018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指出:HBeAg阳性患者发生HBeAg转阴后至少巩固治疗12个月;HBeAg阴性患者应持续治疗,直至HBsAg被清除。
但如果存在肝硬化,应进行无期限的抗病毒治疗。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提出的指南建议HBeAg阳性患者在达到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ALT恢复正常、HBeAg血清学转换后,至少巩固治疗3年(每隔6个月检测1次)仍保持不变,且总疗程不少于4年可考虑停药,指南同时说明,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
浅谈抗乙型肝炎病毒核苷类似物的耐药机制摘要:目的:对拉米夫定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及临床对策进行了归纳总结。
方法:检索近年文献,综述评价。
结果: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感染存在广泛的耐药变异。
结论: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药物的疗效不甚理想,应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多途径、多靶点的综合疗法治疗。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拉米夫定;耐药机制;综合疗法;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作为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一线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随着临床的长期应用,HBV变异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暴露出来。
本文就其作用机制、耐药变异及临床对策等方面问题进行阐述。
1 拉米夫定的药物作用机制拉米夫定主要通过抑制HBV-DNA多聚酶达到抑制HBV-DNA复制的作用。
拉米夫定在细胞内磷酸化成为拉米夫定三磷酸盐(L-TP),并以环腺苷磷酸形式通过HBV多聚酶嵌入到病毒DNA中,与胞苷酸竞争性掺入HBV-DNA链的合成,导致DNA链合成中止。
在乙肝病毒的复制过程中,前基因组RNA作为模板逆转录全长的HBV-DNA负股,这一步与逆转录病毒类似。
拉米夫定同时也是逆转录酶抑制剂,能有效阻止病毒核酸的合成。
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同时,还可以抑制肝纤维化和改善肝功能[1],多层面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2,3]。
但是,拉米夫定对细胞核内HBV的cccDNA没有作用,故难以彻底消除HBV,当停药后,核内cccDNA又继续进行复制,因而需长期用药治疗。
2 乙型肝炎病毒对拉米夫定的耐药机制2.1 HBV对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在人体内HBV的复制很快,每天可产生1012~1013个新的病毒颗粒,在HBV 复制周期中涉及逆转录环节,而HBV的逆转录酶缺乏校正功能,因此,在HBV每一个复制周期中,HBV变异率也较高,每个碱基的错配概率约10-50,故HBV变异较为常见,变异率比其它DNA病毒大约要高10倍左右。
theuseofHDACsinhibitors(HDACIs)caninterferewithALI/ARDSprogression.InthisreviewwedescribeandsummarizethepathophysiologicalprocessesandtheunderlyingmechanismsinALI/ARDSregulatedbyHDACsandHDACIsindetail,inordertoprovidethebasisfortheclinicalapplicationofHDACs targe tedagentsandindicatedirectionsforfuturestudy.Keywords:acutelunginjury;histonedeacetylases;histonedeacetylaseinhibitors;inflammation;endothelialpermeability;oxidativestresses;alveolarfluidclearance;lungtissuerepair ment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110:50:18 网络出版地址:https://link.cnki.net/urlid/34.1086.R.20231130.1318.010母婴阻断中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核苷(酸)类似物的治疗进展郑洲松1,黄 燕2,黄泽炳2(1.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湖南株洲 412007;2.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病科,病毒性肝炎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湖南长沙 410008)doi:10.12360/CPB2022100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1978(2023)12-2221-04中国图书分类号:R342 5;R373 21;R725 126 2;R977;R978 7摘要: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HBV感染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因此,阻断HBV母婴传播对于降低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率尤为重要。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标签:核苷(酸)类药物;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文献标志码:A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并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已有研究发现,患者基线HBV DNA载量是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的最重要的预测因子,因而抗病毒治疗是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措施。
核苷(酸)类似物由于其口服方便、抑制病毒作用较强,不良反应少而轻微,可用于肝功能失代偿者而成为继α干扰素之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选择的药物之一。
但存在疗程相对不固定、疗效不够持久、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长期应用可耐药、停药后可出现病情恶化等问题。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适时监测,及时发现及处理,把耐药所带来的各种不良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
笔者对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替诺福韦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耐药及处理等作一简要综述。
1拉米夫定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于1998年被美国FDA批准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同年被中国SFDA批准上市。
拉米夫定是胞嘧啶核苷类似物,进入肝细胞后被磷酸化为有活性的三磷酸拉米夫定,与dCTP竞争HBV DNA聚合酶上的结合位点而整合人HBVDNA链,导致链终止延伸和HBV复制的停止,从而达到抑制HBV 的作用。
国内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1次/d,口服100mg拉米夫定可明显抑制HBV DNA水平;HBeAg血清学转换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提高,治疗1,2,3,4和5年时分别为16%,17%,23%,28%和35%;治疗前ALT水平较高者,其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较高。
慢性乙型肝炎伴明显肝纤维化和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3年可延缓疾病进展,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及HCC的发生率,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后也能改善肝功能,延长生存期。
拉米夫定治疗尚能降低乙型肝炎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病死率,提高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生存率,改善HCC的生活质量。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完全应答者联合α-干扰素继续治疗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初步报告刘玉娟;李佳【摘要】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理想的停药方法.方法2005年至2008年在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筛选出8例获得完全应答者,再接受干扰素-α继续治疗1年.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V 标志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结果在8例患者中,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时间为3~8年,接受干扰素治疗1年,获得HBsAg/抗-HBs血清转换4例(50%),达到临床治愈.另4例患者维持病毒学和血生化学应答,在继续随访中.结论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获得完全应答后给予干扰素-α继续治疗,可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从而获得理想的停药条件.【期刊名称】《实用肝脏病杂志》【年(卷),期】2016(019)004【总页数】2页(P478-479)【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干扰素-α;HBsAg/抗HBs血清转换【作者】刘玉娟;李佳【作者单位】563099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病科;563099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病科【正文语种】中文变化,现将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1.1 病例资料2005年~2008年我科诊治大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本文选择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获得完全应答者8例,诊断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
排除肝硬化和肝癌患者。
1.2 治疗方法一经诊断,给予患者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或在拉米夫定耐药后加用阿德福韦酯,在出现血清HBV DNA转阴和血清ALT正常,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后,1例给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180 μg皮下注射,1次/w;7例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安徽安科生物公司)6 MU皮下或肌肉注射,1次/2 d。
联合治疗6个月后停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继续干扰素治疗至1年,停药观察。
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新进展发表时间:2015-07-02T13:57:31.9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7期供稿作者:邓勇曾维群[导读] 在妊娠的中晚期开始使用抗病毒治疗可防止免疫预防失败[9]。
邓勇曾维群(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科重庆400000)【摘要】目前,虽然通过抗病毒药物的治疗能够减缓慢性乙肝患者病情的进展,但是很难将病毒完全清除,HBV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阻断母婴传播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宫内感染;拉米夫定;替比夫定【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7-0047-02Nucleosideanalogsantiviraltreatment(acid)blocktheresearchprogressofmother-to-childtransmissionofhepatitisbvirusDengYong,CengWeiqun.ChongqingMedicalUniversitySecondAffiliatedHospitalInfectionbranch,Chongqing,400000,China【Abstract】Atpresent,althoughbyantiviraldrugscanslowtheprogressofchronichepatitisbpatients,butitishardtoremovetheviruscompletely,theageoftheHBVinfectionisthemain to-childtransmission.【Keywords】Hepatitisbvirus;Mother-to-childtransmission;Intrauterineinfection;Lamivudine.Formorethan,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大约有20亿人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其中约4亿人为慢性感染者[1]。
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联合/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目前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有两类:干扰素α和核苷(酸)类似物。
两类药物作用机制不同,理论上两类药物联合治疗可能提高疗效。
本文对两类药物联合/序贯治疗的研究结果予以综述。
标签: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治疗;序贯治疗;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治疗方案已成功应用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疗效显著优于单药治疗。
联合治疗方案可能的优势是抗病毒作用相加或协同,减少或延迟耐药发生,缺点是费用、不良反应增加以及药物间潜在的相互作用。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分为两类:干扰素α(Interferon-alpha,IFNα)和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s analogues,NAs],两者作用机制不同,IFNα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双重作用[1,2],优点是有限疗程,无耐药性,可以实现治疗后的持久免疫应答,但有较多副作用,且只有25%~45.3%的患者可获得持续应答[3-6]。
NAs作用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的聚合酶区,阻止HBV DNA链的延长以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目的,能强效、快速地抑制病毒复制,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但需要长期服用,治疗5年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低于44%[7],且有耐药风险,难以停药,停药后24~48w的复发率高达60%~95%[8-11]。
IFNα或NAs单药治疗不能达到理想的临床效果,应积极探索最佳方案。
由于迄今尚無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IFN与NAs联合方案的持续应答率优于单药治疗,因此,亚太肝脏研究协会(the Asian-Pacific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APASL)和美国肝病研究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AASLD)的最新指南[4,5]均未推荐IFNα与NAs联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