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实验一
- 格式:docx
- 大小:351.12 KB
- 文档页数:6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微波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微波的基本特性。
2. 学习微波元件和器件的基本功能及使用方法。
3. 通过实验操作,验证微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二、实验原理微波技术是利用频率在300MHz至300GHz之间的电磁波进行信息传输、处理和接收的技术。
本实验主要涉及微波的基本特性、微波元件和器件的应用以及微波电路的搭建。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微波暗室2. 微波信号源3. 微波功率计4. 微波定向耦合器5. 微波移相器6. 微波衰减器7. 微波测量线8. 信号分析仪9. 示波器四、实验内容1. 微波基本特性实验(1)测量微波传播速度:通过测量微波信号在实验装置中的传播时间,计算微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测量微波衰减:利用微波信号源和功率计,测量微波在传输过程中不同位置的衰减值。
(3)测量微波反射系数:通过测量微波信号在实验装置中的反射强度,计算微波的反射系数。
2. 微波元件和器件应用实验(1)微波移相器:通过调整移相器的相位,观察微波信号在输出端的变化。
(2)微波衰减器:通过调整衰减器的衰减量,观察微波信号在输出端的变化。
(3)微波定向耦合器:通过观察微波信号在定向耦合器两端的输出,验证其功能。
3. 微波电路搭建实验(1)搭建微波滤波器:利用微波元件和器件,搭建一个微波滤波器,并测试其性能。
(2)搭建微波天线:利用微波元件和器件,搭建一个微波天线,并测试其增益。
五、实验步骤1. 微波基本特性实验(1)连接实验装置,确保连接正确。
(2)开启微波信号源,设置合适的频率和功率。
(3)测量微波传播速度、衰减和反射系数。
2. 微波元件和器件应用实验(1)连接微波移相器、衰减器和定向耦合器。
(2)调整移相器、衰减器和定向耦合器的参数,观察微波信号在输出端的变化。
3. 微波电路搭建实验(1)根据设计要求,搭建微波滤波器和天线。
(2)测试微波滤波器和天线的性能。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波基本特性实验(1)微波传播速度: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微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实验一频谱分析仪的使用1.实验目的1)了解频谱分析仪的工作原理,熟悉它的使用方法;2)了解微波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
2.实验设备1)频谱分析仪2)微波信号发生器3.实验原理频谱分析仪是研究电信号频谱结构的仪器,主要的功能是在频域里显示输入信号的频谱特性。
输入信号经衰减器直接外加到混波器,可调变的本地振荡经与CRT同步的扫描产生器产生随时间作线性变化的振荡频率,经混波器与输入信号混波降频后的中频信号(IF)再放大,滤波与检波传送到CRT的垂直方向板,因此在CRT的纵轴显示信号振幅与频率的对应关系。
较低的RBW固然有助于不同频率信号的分辨与测量,低的RBW将滤出较高的频率的信号成分,导致信号显示时产生失真,失真值与设定的RBW密切相关,较高的RBW固然有助于宽频带信号的侦测,将增加杂讯底层值,降低量测灵敏度,对于侦测低强度的信号易于产生障碍,因此适应的RBW宽度是正确使用频谱分析仪重要的概念。
4.实验内容4.1.单载波信号的频谱测量4.1.1. 实验操作步骤 1. 按照下图连接测试2. 设置微波信号发生器输出指定频率和功率的单载波信号(900MHz ,-10dBm )。
3. 设置频谱分析仪的中心频率为微波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设置合适的扫描宽带,适合调整参考电平使频谱图显示在合适的位置。
4. 用峰值搜索功能测量信号的频率和电平,测试数据记录在表4.1中。
5. 用差值光标功能测量信号和噪声的相对电平(信噪比),同时记录频率分析仪的分辨率和带宽设置。
4.1.2. 实验数据记录4.2.带载波信号的杂散测量4.2.1.实验操作步骤1.设置微波信号发生器输出指定频率和功率的正弦波(850MHz,-20dBm);2.设置频谱分析仪的中心频率为微波信号发生率的输出频率,设置合适的扫描带宽,适当调整参考电平使频谱图显示在合适的位置;3.用频谱分析仪测量输出信号的频率和电平,测量数据记录到表4.2中;4.增加频谱分析仪的扫描带宽,用手动设置功能适当减小频谱分析仪的分辨率带宽,观察频谱图的变化,直到观测到杂散信号为止。
北邮电磁场实验报告北邮电磁场实验报告引言:电磁场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涉及到电荷、电流和磁性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电磁场的特性和行为,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在北邮进行的电磁场实验及其结果。
实验一:静电场与电势分布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对带电的金属板,通过改变金属板的电荷量和距离,观察了电势分布的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电势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符合电势随距离平方反比的规律。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电势在金属板附近的区域呈现出均匀分布的特点。
实验二:磁场与磁力线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根通电导线和一块磁铁,通过改变电流的方向和大小,观察了磁场的行为。
实验结果显示,磁铁产生的磁场呈现出环形磁力线的分布。
当通电导线与磁铁相互作用时,导线会受到磁力的作用,其受力方向与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实验三:电磁感应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根通电导线和一个线圈,通过改变导线中的电流和线圈的位置,观察了电磁感应现象。
实验结果显示,当导线中的电流改变时,线圈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导线中电流变化的速率成正比。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线中电流变化的方向存在一定的关系。
实验四:电磁波的传播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个发射器和一个接收器,通过改变发射器的频率和接收器的位置,观察了电磁波的传播行为。
实验结果显示,电磁波以波动的形式传播,其传播速度与真空中的光速相同。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电磁波的频率与波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频率越高,波长越短。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对电磁场的特性和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发现电磁场的行为符合一系列的规律和定律,如电势随距离平方反比、磁力线的环形分布、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
这些规律和定律为我们理解电磁场的本质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电磁场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电磁感应用于发电机、电磁波用于通信等。
微波技术实验报告北邮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使学生熟悉微波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微波器件的测量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微波信号传输、调制和解调等过程的理解。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在微波通信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原理微波技术是利用波长在1毫米至1米之间的电磁波进行信息传输的技术。
微波具有较高的频率和较短的波长,因此能够实现高速数据传输。
在实验中,我们主要研究微波信号的产生、传输、调制和解调等基本过程。
三、实验设备1. 微波信号发生器:用于产生稳定的微波信号。
2. 微波传输线:用于传输微波信号。
3. 微波调制器:用于对微波信号进行调制,实现信号的传输。
4. 微波解调器:用于将调制后的信号还原为原始信号。
5. 微波测量仪器:包括功率计、频率计等,用于测量微波信号的参数。
四、实验内容1. 微波信号的产生与测量:通过微波信号发生器产生微波信号,并使用频率计测量信号的频率。
2. 微波信号的传输:利用微波传输线将信号从一个点传输到另一个点,并观察信号的衰减情况。
3. 微波信号的调制与解调:使用调制器对微波信号进行调制,然后通过解调器将调制后的信号还原。
4. 微波信号的传输特性分析:分析不同条件下微波信号的传输特性,如衰减、反射、折射等。
五、实验步骤1. 打开微波信号发生器,设置合适的频率和功率。
2. 将微波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连接到微波传输线的输入端。
3. 测量传输线上的信号强度,并记录数据。
4. 将调制器连接到传输线的输出端,对信号进行调制。
5. 将调制后的信号通过解调器还原,并测量解调后的信号参数。
6. 分析信号在不同传输条件下的特性,如衰减系数、反射率等。
六、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产生了稳定的微波信号,并测量了其频率和功率。
在传输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信号的衰减现象,并记录了不同传输条件下的信号强度。
通过调制和解调过程,我们验证了微波信号的可调制性和可解调性。
北京邮电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报告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班级:组员:实验一微波测量系统的使用和信号源波长功率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学习微波的基本知识;(2)了解微波在波导中传播的特点,掌握微波基本测量技术;(3)学习用微波作为观测手段来研究物理现象。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接触到的基本仪器室驻波测量线系统,用于驻波中电磁场分布情况的测量。
该系统由以下九个部分组成:1.波导测量线装置2.晶体检波器微波测量中,为指示波导(或同轴线)中电磁场强度的大小,是将它经过晶体二极管检波变成低频信号或直流电流,用直流电流表的电流I来读数的。
3.波导管本实验所使用的波导管型号为BJ-100。
4.隔离器位于磁场中的某些铁氧化体材料对于来自不同方向的电磁波有着不同吸收,经过适当调节,可使其对微波具有单方向传播的特性,隔离器常用于振荡器与负载之间,起隔离和单向传输的作用。
5.衰减器把一片能吸微波能量的吸收片垂直于矩形波导的宽边,纵向插入波导管即成,用以部分衰减传输功率,沿着宽边移动吸收片可改变衰减量的大小。
衰减器起调节系统中微波功率从以及去耦合的作用。
6.谐振式频率计(波长表)电磁波通过耦合孔从波导进入频率计的空腔中,当频率计的腔体失谐时,腔里的电磁场极为微弱,此时,它基本不影响波导中波的传输。
当电磁波的频率计满足空腔的谐振条件时,发生谐振,反映到波导中的阻抗发生剧烈变化,相应地,通过波导中的电磁波信号强度将减弱,输出幅度将出现明显的跌落,从刻度套筒可读出输入微波谐振时的刻度,通过查表可得知输入微波谐振频率。
7.匹配负载波导中装有很好地吸收微波能量的电阻片或吸收材料,它几乎能全部吸收入射功率。
8.环形器它是使微波能量按一定顺序传输的铁氧体器件。
主要结构为波导Y型接头,在接头中心放一铁氧体圆柱(或三角形铁氧体块),在接头外面有“U”形永磁铁,它提供恒定磁场H0。
9.单螺调配器插入矩形波导中的一个深度可以调节的螺钉,并沿着矩形波导宽壁中心的无辐射缝作纵向移动,通过调节探针的位置使负载与传输线达到匹配状态。
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班级:姓名:学号: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实验七.天线与电波传播一、 实验目的(1)掌握微波信号发生器及测量放大器的使用方法。
(2)了解水平面接收天线方向性的测量方法。
二、 实验仪器标准信号发生器、选频放大器、喇叭天线、波导调配器、可变衰减器、波导元件。
三、 实验原理及步骤对于辐射波传输方式,最重要的是测试其辐射场幅值分布的方向性,其表征量是天线方向函数及方向图。
1.系统组成图1-1 系统组成原理框图2.喇叭天线工程上常用的喇叭天线是角锥喇叭,原因是其匹配较好而效率接近100%(G ≈D )。
但是由于其口径场的幅值、相位不是均匀分布,虽然其辐射主向仍是口径面法线方向(波导轴线方向),但是主瓣宽度、方向系数的计算很复杂。
可用以下公式进行估算:E 面(yoz 面)主瓣宽度bE λθ5325.0= (1-1)H 面(xoz 面)主瓣宽度15.0802a H λθ= (1-2)方向系数(最佳尺寸的角锥喇叭)211451.0λπb a D = (1-3)图1-2是角锥喇叭的三维标高方向图。
具体参数喇叭口径1a =5.5λ,1b =2.75λ;波导口径a=0.5λ,b=0.25λ;虚顶点至口径面距离ρ=2ρ=6λ。
1 Array图1-2 角锥喇叭的三维标高方向图图1-3为本实验所用喇叭天线示意图:图1-3 实验所用喇叭天线3.测水平面接收天线方向性图1-1为测量喇叭天线方向性的系统组成情况。
测量时改变接收喇叭天线的方位角,可测出喇叭天线水平面的方向性(按接收到信号的强弱)。
严格的测量应在微波暗室中进行,这样可以消除反射波影响。
但在微波段,因其传播方向性较强,而且房屋墙壁吸收较强,地面影响也可略去,因而这样在普通实验室内测量偏差也不很大。
测天线方向图应有专用天线转台,它有精确的角度(水平面方位角,垂直面俯仰角)刻度指示。
本实验主要测水平面即方位方向性。
四、实验内容及数据处理(1)微波天线方向图测试报告旁瓣宽度-3.0db : 26.33 -6.0db : 39.82 -10.0db : 54.30 -15.0db : 225.13五、心得体会本实验即天线与电波传播实验由老师演示,我们只需了解其原理并会分析其数据即可。
北邮微波实验报告北邮微波实验报告引言:微波技术是现代通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无线通信、雷达探测、卫星通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微波的实际操作,深入了解微波的特性和应用。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1. 了解微波的基本特性和传输原理;2. 掌握微波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3. 学习微波的传输线特性及其在微波系统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微波是指频率在300MHz至300GHz之间的电磁波,具有较高的频率和较短的波长。
微波的传输线主要包括同轴电缆和微带线两种,其特性阻抗和传输损耗与频率、材料和结构参数有关。
三、实验步骤1. 实验仪器准备:将微波发生器、功率计、频谱分析仪等仪器连接好,确保仪器间的连接正确可靠。
2. 测量微波信号的功率:使用功率计对微波信号的功率进行测量,记录下测量结果。
3. 测量微波信号的频谱:使用频谱分析仪对微波信号的频谱进行测量,观察并记录下频谱特性。
4. 测量微波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将微波传输线连接好,通过测量反射系数和传输系数等参数,计算出传输线的特性阻抗。
5. 测量微波传输线的传输损耗:通过测量微波信号在传输线中的衰减量,计算出传输线的传输损耗。
6. 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微波信号的功率、频谱特性以及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和传输损耗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微波信号的功率、频谱特性以及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和传输损耗等数据。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微波信号的功率与输入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可以通过功率计进行测量和调整。
2. 微波信号的频谱特性与信号的频率和幅度有关,可以通过频谱分析仪进行测量和分析。
3. 微波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与线路结构和材料参数有关,可以通过测量反射系数和传输系数等参数进行计算。
4. 微波传输线的传输损耗与线路长度和材料损耗有关,可以通过测量微波信号在传输线中的衰减量进行计算。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微波的特性和应用,并掌握了微波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北邮实验报告微波引言微波是一种电磁波,其波长介于红外线和无线电波之间,频率范围在0.3GHz到300GHz之间。
在通信、雷达、烹饪和科学研究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本次北邮实验中,我们将对微波进行详细的实验研究,包括微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方面。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深入了解微波的特性和应用,掌握微波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巧。
实验步骤1. 微波的产生在实验室中,我们使用了一台微波产生器作为实验的起点。
首先,将微波产生器连接到电源上,调节频率和功率到所需的数值。
然后,将微波产生器的输出端连接到实验室的微波传输线上。
2. 微波的传播在传输线的一端,将一根微波天线连接到传输线上。
通过在传输线上调整微波的传播路径、角度和长度,我们可以实现微波的传输和转换。
在传播过程中,我们还观察了微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3. 微波的接收在传播线的另一端,将一个微波接收器连接到传输线上,以接收并测量传输线上的微波信号。
在接收过程中,我们还研究了微波信号的幅度、频率和相位等特性。
4. 微波的应用在实验的最后阶段,我们探索了微波在通信和雷达系统中的应用。
通过调整频率和功率,我们成功地传输了一个数字信号,并利用雷达系统测量了一个静止目标的距离和速度。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获得了如下的实验结果:1. 微波产生器的频率和功率对微波的传播和接收都具有重要影响。
调节频率和功率可以改变微波信号的强度和特性。
2. 微波在传输线上的传播路径、角度和长度都会对微波信号的幅度、相位和频率产生影响。
合理地设计和构造传输线可以提高微波的传输效率和保真度。
3. 微波信号的接收和测量需要高灵敏度和高精度的微波接收器和测量仪器。
合理调节接收器的参数可以获得准确的微波信号值。
4. 微波在通信和雷达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利用微波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的无线通信和精确测量目标的位置和速度。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全面了解了微波的特性和应用。
微波是一种重要的电磁波,具有很多优良特性,如高速传输、高精度测量和无线通信等。
北京邮电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报告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班级:组员:实验一微波测量系统的使用和信号源波长功率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学习微波的基本知识;(2)了解微波在波导中传播的特点,掌握微波基本测量技术;(3)学习用微波作为观测手段来研究物理现象。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接触到的基本仪器室驻波测量线系统,用于驻波中电磁场分布情况的测量。
该系统由以下九个部分组成:1.波导测量线装置2.晶体检波器微波测量中,为指示波导(或同轴线)中电磁场强度的大小,是将它经过晶体二极管检波变成低频信号或直流电流,用直流电流表的电流I来读数的。
3.波导管本实验所使用的波导管型号为BJ-100。
4.隔离器位于磁场中的某些铁氧化体材料对于来自不同方向的电磁波有着不同吸收,经过适当调节,可使其对微波具有单方向传播的特性,隔离器常用于振荡器与负载之间,起隔离和单向传输的作用。
5.衰减器把一片能吸微波能量的吸收片垂直于矩形波导的宽边,纵向插入波导管即成,用以部分衰减传输功率,沿着宽边移动吸收片可改变衰减量的大小。
衰减器起调节系统中微波功率从以及去耦合的作用。
6.谐振式频率计(波长表)电磁波通过耦合孔从波导进入频率计的空腔中,当频率计的腔体失谐时,腔里的电磁场极为微弱,此时,它基本不影响波导中波的传输。
当电磁波的频率计满足空腔的谐振条件时,发生谐振,反映到波导中的阻抗发生剧烈变化,相应地,通过波导中的电磁波信号强度将减弱,输出幅度将出现明显的跌落,从刻度套筒可读出输入微波谐振时的刻度,通过查表可得知输入微波谐振频率。
7.匹配负载波导中装有很好地吸收微波能量的电阻片或吸收材料,它几乎能全部吸收入射功率。
8.环形器它是使微波能量按一定顺序传输的铁氧体器件。
主要结构为波导Y型接头,在接头中心放一铁氧体圆柱(或三角形铁氧体块),在接头外面有“U”形永磁铁,它提供恒定磁场H0。
9.单螺调配器插入矩形波导中的一个深度可以调节的螺钉,并沿着矩形波导宽壁中心的无辐射缝作纵向移动,通过调节探针的位置使负载与传输线达到匹配状态。
北京邮电大学微波技术基础实验实验名称:《微波射频测量技术基础》课程实验姓名:刘梦颉班级:2011211203学号:2011210960班内序号:11日期:2012年12月20日实验一微波同轴测量系统的熟悉一、实验目的1、了解常用微波同轴测量系统的组成,熟悉各部分构件的工作原理,熟悉其操作和特性。
2、熟悉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操作以及测量方法。
二、实验内容1、常用微波同轴测量系统的认识,简要了解其工作原理。
注意在实验报告中需画出微波同轴测量系统图,并说明各元件和仪器在系统中作用2、掌握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操作以及测量方法。
注意在实验报告中给出仪器使用报告包括下列内容:a)矢量网络分析仪的面板组成以及各部分功能b)S 参数测量步骤c)如何看开路校准件的电容值设定(校准系数)d)如何看短路校准件的电感值设定(校准系数)e)如何用Smith圆图显示所测结果以及如何与直角坐标转换f)如何保存所测数据,以及可存的数据格式g)了解仪器提供的校准方法(SOLT)三、实验过程(一)常用微波同轴测量系统的认识,简要了解其工作原理。
1、微波测试系统微波测试系统常用的有同轴和波导两种系统。
同轴系统频带宽,一般用在较低的微波频段(二厘米波段以下);波导系统(常用矩形波导)损耗低、功率容量大,一般用在较高频段(厘米波段直至毫米波段)。
微波测试系统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如下图所示:(1)等效电源部分(即发送端)这部分包括微波信号源,隔离器,功率、频率监视单元。
信号源是微波测试系统的心脏。
测量技术要求具有足够功率电平和一定频率的微波信号,同时要求一定的功率和频率稳定度。
功率和频率监视单元是由定向耦合器取出一小部分微波能量,经过检测指示来观察源的稳定情况,以便及时调整。
为了减小负载对信号源的影响,电路中采用了隔离器。
(2)测量装置部分(即测量电路)包括测量线、调配元件、待测元件、辅助器件(如短路器、匹配负载等),以及电磁能量检测器(如晶体检波架、功率计探头等)。
实验一网络分析仪测量阵子天线输入阻抗一、实验目的:1.掌握网络分析仪校正方法2.学习网络分析仪测量振子天线输入阻抗的方法3.研究振子天线输入阻抗随阵子电径变化的情况(重点观察谐振点与天线电径的关系)二、实验步骤:(1)设置仪表为频域模式的回损连接模式后,校正网络分析仪;(2)设置参数并加载被测天线,开始测量输入阻抗;(3)调整测试频率寻找天线的两个谐振点并记录相应阻抗数据;(4)更换不同的电径(对应1mm, 3mm, 9mm)的天线,分析两个谐振点的阻抗变化情况;(5)设置参数如下:BF=600MHz,△F=25MHz,EF=2600MHz,n=81(6)记录数据在smith圆图上的输入阻抗曲线上,曲线的左端输入阻抗虚部为0的点为二分之一波长谐振点,曲线的右端输入阻抗虚部为0的点为四分之一波长谐振点。
记录1mm,3mm,9mm 天线的半波长和四分之一波长的谐振点。
三、实验数据:1、直径=1mm时:四分之一波长谐振点为662.3-13j二分之一波长谐振点为38.43-3.68j实验图示如下:2、直径=3mm时:二分之一波长谐振点为32.71-1.5j 四分之一波长谐振点为284.9-3.31j 实验图示如下:3、直径=9mm时:二分之一波长谐振点为26.62-1.44j 四分之一波长谐振点为131.8-2.16j 实验图示如下:四、分析结果实际测量结果与理想的阻抗图仍有一定差别,理想状态下,天线的阻抗原图应该是一个中心在正实轴某处的一个规则的圆,但实际结果发现天线的阻抗原图不是很规则,随着频率的增加,其阻抗特性成非线性变化。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对于相同材质,振子天线的直径越粗,谐振点输入阻抗越小,网络反射系数越小,回波损耗越小,越容易和馈线匹配,天线的工作频率范围就越宽。
天线的阻抗随着频率的变化不断变化,频率范围为600KHz~2600KHz,变化规律为:前20个点基本不变,后面的点基本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
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阻抗测量及匹配技术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班号:组员:执笔人:一、实验目的1、掌握利用驻波测量线测量阻抗的原理和方法2、熟悉利用螺钉调配器匹配的方法3、熟悉Smith 圆图的应用二、实验内容1、在测量线给定器件的阻抗和电压驻波系数,并观察其Smith 圆图。
2、在测量线系统中测量给定器件的ZL ,并应用三螺调配器对其进行匹配,使驻波系数小于1.1。
三、实验原理1. 阻抗测量原理微波元件的阻抗参数或者天线的输入阻抗等是微波工程中的主要参数,因而阻抗测量也是重要测量内容之一。
一般情况下,测量的对象可以是膜片、螺钉、滤波器、谐振腔及其它不均匀性等。
在阻抗测量的方法中常采用测量线法。
本实验着重应用测量线技术测量终端型(等效二端网络)微波元件的阻抗。
由传输线理论可知,传输线上任一点的输入阻抗Z in 与其终端负载阻抗Z L 关系为:ltg jZ ltg j Z Z L L in ββ++=1(2.1)其中,0Z 为传输线的特性阻抗,g λπβ/2=为相移常数,l 为至终端负载的距离。
设传输线上第一个电压驻波最小点离终端负载的距离为,min l 电压驻波最小点处的输入阻抗在数值上等于1/ρ即ρ1m in=l inZ(2.2)将min l l =及ρ1=in Z 代入式(2.2),整理得:minmin1l jtg l tg j Z L βρβρ--=(2.3)所以,负载阻抗的测量实质上归结为电压驻波系数ρ及驻波相位min l 值的测量,当测出ρ及min l 后,就能由上式计算负载阻抗Z L 。
但是,这是一个复数运算,在工程上,通常由ρ和min l 从圆图上求出阻抗或导纳来。
电压驻波系数ρ的测量,已在实验一中讨论过了,现在来讨论min l 的测量方法。
由于测量线结构的限制,直接测量终端负载Z L 端面到第一个驻波最小点的距离min l 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实际测量中常用“等效截面法”(以波导测量线系统为例):首先将测量线终端短路,此时沿线的驻波分布如图2-1 a 所示。
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班级:xxx成员:xxxxxxxxx撰写人:xxx实验六用谐振腔微扰法测量介电常数微波技术中广泛使用各种微波材料,其中包括电介质和铁氧体材料。
微波介质材料的介电特性的测量,对于研究材料的微波特性和制作微波器件,获得材料的结构信息以促进新材料的研制,以及促进现代尖端技术(吸收材料和微波遥感)等都有重要意义。
一、实验目的1.了解谐振腔的基本知识。
2.学习用谐振腔法测量介质特性的原理和方法二、实验原理本实验是采用反射式矩形谐振腔来测量微波介质特性的。
反射式谐振腔是把一段标准矩形波导管的一端加上带有耦合孔的金属板,另一端加上封闭的金属板,构成谐振腔,具有储能、选频等特性。
谐振条件:谐振腔发生谐振时,腔长必须是半个波导波长的整数倍,此时,电磁波在腔内连续反射,产生驻波。
谐振腔的有载品质因数QL由下式确定:式中:f0为腔的谐振频率,f1,f2分别为半功率点频率。
谐振腔的Q值越高,谐振曲线越窄,因此Q值的高低除了表示谐振腔效率的高低之外,还表示频率选择性的好坏。
如果在矩形谐振腔内插入一样品棒,样品在腔中电场作用下就会极化,并在极化的过程中产生能量损失,因此,谐振腔的谐振频率和品质因数将会变化。
电介质在交变电场下,其介电常数ε为复数,ε和介电损耗正切tanδ可由下列关系式表示:其中:ε’和ε’’分别表示ε的实部和虚部。
选择TE10n,(n为奇数)的谐振腔,将样品置于谐振腔内微波电场最强而磁场最弱处,即x=α/2,z=l/2处,且样品棒的轴向与y轴平行,如图2所示。
假设:1.样品棒的横向尺寸d(圆形的直径或正方形的边长)与棒长九相比小得多(一般d/h<1/10),y方向的退磁场可以忽略。
2.介质棒样品体积Vs远小于谐振腔体积V0,则可以认为除样品所在处的电磁场发生变化外,其余部分的电磁场保持不变,因此可以把样品看成一个微扰,则样品中的电场与外电场相等。
这样根据谐振腔的微扰理论可得下列关系式:式中:f0,fs分别为谐振腔放人样品前后的谐振频率,Δ(1/QL)为样品放人前后谐振腔的有载品质因数的倒数的变化,即QL0,QLS分别为放人样品前后的谐振腔有载品质因数。
电磁场与微波实验天线部分实验报告班级:2011211104姓名:序号:学号:指导老师:陈文成实验二网络分析仪测试八木天线方向图一.实验目的1. 掌握网络分析仪辅助测试方法;2. 学习测量八木天线方向图方法;3. 研究在不同频率下的八木天线方向图特性。
注:重点观察不同频率下的方向图形状,如:主瓣、副瓣、后瓣、零点、前后比等;二.实验原理:实验中用的是七单元八木天线,包括一个有源振子,一个反射器,五个引向器(在此图中再加2个引向器即可)引向器略短于二分之一波长,主振子等于二分之一波长,反射器略长于二分之一波长,两振子间距四分之一波长。
此时,引向器对感应信号呈“容性”,电流超前电压90°;引向器感应的电磁波会向主振子辐射,辐射信号经过四分之一波长的路程使其滞后于从空中直接到达主振子的信号90°,恰好抵消了前面引起的“超前”,两者相位相同,于是信号叠加,得到加强。
反射器略长于二分之一波长,呈感性,电流滞后90°,再加上辐射到主振子过程中又滞后90°,与从反射器方向直接加到主振子上的信号正好相差了180°,起到了抵消作用,一个方向加强,一个方向削弱,便有了强方向性。
发射状态作用过程亦然。
三.实验步骤:1. 调整分析仪到轨迹(方向图)模式;2. 调整云台起点位置270°;3. 寻找归一化点(最大值点);4. 旋转云台一周并读取图形参数;5. 坐标变换、变换频率(f=600Mhz、900MHz、1200MHz),分析八木天线方向图特性;四.实验测量及数据1.频率为600MHz:(1)测量图(百分比):(2)测量数据:网络分析仪测得最大值:36.8最大值点:最大值对称:方位幅度方位(Max) 幅度(Max) 宽度(3db)279度 1 274度 1 95度方位幅度方位(Max) 幅度(Max) 宽度(3db)99度 1 274度 1 95度半功率点(1):半功率点(2):零点(1):零点(2):2.频率为900MHz: (1)测量图(百分比):方位幅度 方位(Max) 幅度(Max) 宽度(3db ) 36度 0.497274度195度方位幅度 方位(Max) 幅度(Max) 宽度(3db ) 176度 0.499274度195度方位幅度 方位(Max) 幅度(Max) 宽度(3db ) 38度 0.405274度195度方位幅度 方位(Max) 幅度(Max) 宽度(3db ) 183度 0.407274度195度(2)测量数据:网络分析仪测得最大值:100.2最大值点:最大值对称:半功率点(1):半功率点(2):零点(1):零点(2):2.频率为1200MHz: (1)测量图(百分比):方位 幅度 方位(Max) 幅度(Max) 宽度(3db ) 75度0.99319度1117度方位 幅度 方位(Max) 幅度(Max) 宽度(3db ) 255度0.27319度1117度方位 幅度 方位(Max) 幅度(Max) 宽度(3db ) 2度0.49019度1117度方位 幅度 方位(Max) 幅度(Max) 宽度(3db ) 133度0.49919度1117度方位 幅度 方位(Max) 幅度(Max) 宽度(3db ) 327度0.16119度1117度方位 幅度 方位(Max) 幅度(Max) 宽度(3db ) 162度0.01619度1117度(2)测量数据:网络分析仪测得最大值:37.8最大值点:最大值对称:半功率点(1):半功率点(2):方位 幅度 方位(Max) 幅度(Max) 宽度(3db ) 295度1270度198度方位 幅度 方位(Max) 幅度(Max) 宽度(3db ) 115度0.706270度198度方位 幅度 方位(Max) 幅度(Max) 宽度(3db ) 14度0.448270度198度方位 幅度 方位(Max) 幅度(Max) 宽度(3db ) 198度0.510270度198度零点(1):零点(2):五.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对比:由以上实验数据及对比可以看出:900MHz 时的天线主瓣宽度较大,侧瓣和后瓣均很小,而600MHz 和1200MHz 时的天线的方向性很不明显,后瓣和侧瓣很大。
北京邮电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报告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班级:组员:报告撰写人:微波收发机的系统调测微波TV收系统的基本原理一、实验原理基本无线通信系统一般由发信机、收信机及其天线(含馈线)构成。
如图1所示。
天馈信源信宿图1 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1.发信机发信机的主要作用是将需要传输的信源信号进行处理并发送出去。
首先通过调制器用信源信号对高频正弦载波进行调制形成中频已调制载波,中频已调制载波经过变频器和滤波器转换成射频已调制载波,射频已调制载波送至射频放大器进行功率放大,最后送至发射天线,转换成辐射形式的电磁波发射到空间。
一个典型的无线发信机的组成框图,如图2所示。
图2 无线发信机的组成框图2.收信机收信机的主要作用是将天线接收下来的射频载波还原成要传输的信源信号。
收信机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发信机的逆过程,首先对来自接收天线的射频载波信号进行低噪声放大,然后经过下变频器、中频滤波器中频放大器变换称为满足解调电平要求的中频已调制载波,最后经过解调器还原出原始的信源信号。
一个典型的无线收信机的组成框图,如图3所示。
输出信号图3 无线收信机的组成框图3.天线天线是无线通信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天线的主要作用是把发信机送来的射频载波变换成空间电磁波并辐射出去(发射端)或者把收到的空间电磁波变换成射频载波并送给收信机(接收端)。
本实验将对使用的额微波收发系统(SD3200)微波电路实验训练系统的各个参数进行测量,实验者能完整、透彻的了解微波射频系统,掌握微波收发系统的基础知识。
SD3200R/T微波TV收发系统由发射机系统和接收机系统两个试验箱组成。
该微波TV收发系统是一套工作在900MHz微波频段的无线通信实训系统,可以进行图像和话音业务的无线传输实验,同时可以进行滤波器,放大器,滤波放大器等电路的相关实验。
微波TV收发系统主要由TV发射机系统和TV 接收机系统两部分组成。
微波发射机和接收机组成方框图如下图所示微波TV收发系统可以提供6个无线信道,信道间隔8MHz,频率设置如二、实验内容及步骤1、发射机的输出频谱测量(1)连接测试系统(频谱分析仪街道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
实验一电磁波反射和折射实验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班级:2011211204学号:2011210986执笔人姓名:北邮电子204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组员:一、实验目的1、熟悉S426型分光仪的使用方法。
2、掌握分光仪验证电磁波反射定律的方法。
3、掌握分光仪验证电磁波折射定律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与仪器S426型分光仪三、实验原理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障碍物,必定要发生反射,本处以一块大的金属板作为障碍物来研究当电磁波以某一入射角投射到此金属板上所遵循的反射定律,即反射线在入射线和通过入射点的法线所决定的平面上,反射线和入射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验证均匀平面波在无耗媒质中的传播特性;均匀平面波垂直入射理想电解质表面的传播特性。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熟悉分光仪的结构和调整方法。
2、连接仪器,调整系统。
如下页图1所示,仪器连接时,两喇叭口面应互相正对,他们各自的轴线应在一条直线上。
指示两喇叭的位置的指针分别指于工作平台的90刻度处,将支座放在工作平台上,并利用平台上的定位销和刻线对正支座(与支座上刻线对齐)拉起平台上四个压紧螺钉旋转一个角度放下,即可压紧支座。
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反射金属板放到支座上时,应使金属板平面与支座线面的小圆盘上的某一对刻线一致。
而把带支座的金属反射板放到小平台上时,应使圆盘上的这对与金属板平面一致的刻线与小平台上相应90刻度的一对刻线一致。
这时小平台上的0刻度就与金属板的法线方向一致。
转动小平台,使固定臂指针指在某一角度处,这角度的读数就是入射角,然后转动活动臂在电流表上找到最大指示处,此时活动臂的指针所指的刻度就是反射角。
如果此时表头指示太呆或太小,应调整衰减器、固态振荡器或晶体检波器,使表头指示接近满量程。
做此项实验,入射角最好取30至65度之间。
因为入射角太大接受喇叭有可能直接接受入射波。
系统的调整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图1 :反射实验仪器的布置五、实验结果及其分析记录实验测得数据,验证电磁波的反射定律1)数据分析:由表格可知,入射角与反射角近似相等,可以验证电磁波的反射定律。
实验一网络分析仪测量振子天线输入阻抗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网络分析仪矫正方法;
2.学习网络分析仪测量振子天线输入阻抗的方法;
3.研究振子天线输入阻抗随振子电径变化的情况。
二,实验步骤
1.设置仪表为频域模式的回损连接模式后,矫正网络分析仪;
2.设置参数并加载被测天线,开始测量输入阻抗;
3.调整测试频率寻找天线的两个谐振点并记录相应阻抗数据;
4.更换不同电径(Φ1,Φ3,Φ9)的天线,分析两个谐振点的阻抗变化情况。
三,实验原理
当双振子天线的一端变为一个无穷大导电平面后,就形成了单振子天线。
实际上当导电平面的径向距离大到0.2~0.3λ,就可以近似认为是无穷大导电平面。
这时可以采用镜像法来分析。
天线臂与其镜像构成一对称振子,则它在上半平面辐射场与自由空间对称振子的辐射场射相同。
由于使用坡印廷矢量法积分求其辐射功率只需对球面上半部分积分,故其辐射功率为等臂长等电流分布的对称振子的一半,其辐射电阻也为对称振子的一半。
当h<<λ时,可认为
R≈40(πh)2。
由于天线到地面的单位长度电容比到对称振子另一个臂的单位长度电容大一λ
−1]
倍,则天线的平均特征阻抗也为等臂长对称振子天线的一半,为W=60[ln2h
a
四,实验数据
试验参数:BF=600,ΔF=25,EF=2600,n=81
1.短路时矫正,阻抗点分布:
2.开路时矫正,阻抗点分布:
3.选择电径为Φ1=1mm的天线,阻抗点分布:
由图及数据表可知其谐振点频率约为1225MHz,第二谐振点频率约为2450MHz,即第二次谐振时频率约为第一次两倍。
4.选择电径为Φ3=3mm的天线,阻抗点分布:
由图及数据表可知其谐振点频率约为1100MHz,第二谐振点频率约为2000MHz,即第二次谐振时频率约为第一次两倍。
5.选择电径为Φ9=9mm的天线,阻抗点分布:
由图及数据表可知其谐振点频率约为1050MHz,第二谐振点频率约为1625MHz,且第二次谐振时频率不为第一次两倍。
五,结果分析
1.由三次实验数据可知:随着电径增加,谐振频率会下降。
2.由电磁场及天线部分课程所学知识可知:天线电长度为1/4波长的整数倍时,天线能够谐振。
由三次试验的SMITH圆图可以得到第一次谐振(天线电长度为λ/4)和第二次谐振(天线电长度为λ/2)的点。
当Φ较小(1mm和3mm)时,第二次谐振频率约为第一次两倍,即符合规律。
但当Φ=9mm时,不再表现为λ/4及λ/2的关系,说明电径较大时对于天线各项参数的影响较大,电径越大,谐振点输入阻抗越小,网络反射系数越小,回波损耗越小,且越高频影响越明显。
六,心得体会
这次实验虽然不难,但却让我对于天线电径对其性能参数的影响有了直观的学习与了解,
且通过亲手操作价格昂贵的仪器,明白了现实非理想环境对与射频天线带来的复杂的影响。
也激发了我对于天线部分知识的兴趣,希望能够通过以后的学习更加深入的了解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