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体温的日变化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1
基础体温的周期性变化(附图)发育成熟女性的基础体温有周期性的规律变化,一般正常育龄妇女的基础体温与生理周期(月经周期)一样,呈周期性变化。
这种基础体温的变化与女性的排卵有关。
·周期性变化女性生理周期(月经周期)以月经见红第一天为周期的开始,周期的长短因人而异,约为21-35天不等,平均约为28天。
其中以排卵日为分隔分为:1、月经来潮日至排卵前的滤泡期,滤泡期长短不一定。
以平均28天为例,约持续两周。
2、排卵后至下一个月经来潮日的黄体期,一般黄体期固定约为12-16天(平均14天)。
基础体温与生理周期一样是有周期性的规律,同样是以排卵日为分隔为:1、从月经来潮日至排卵日,基础体温为低温期,一般为36.2℃-36.5℃(这个是指口腔温度。
一般腋下温度比口腔温度要低0.5℃)。
低温期的长短不一定,以平均28天为例,约持续两周即14天。
2、从排卵后至下一个月经来潮日,基础体温为高温期,高温期比低温期的体温升高约0.3℃~0.5℃,如36.8℃左右。
一般高温期约持续两周,即12-16天(平均14天)。
3、排卵当日,基础体温在排卵期开始时一般会降低(有的人不降低),排卵后即升温。
·基础体温曲线:双相型体温曲线因为有排卵的正常基础体温分为低温期和高温期两个阶段,在医学上把这种前低后高的体温曲线称为双相型体温曲线,表示卵巢有正常的排卵功能。
·如何从基础体温的周期性变化寻找排卵期从基础体温的周期性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低温期向高温期的变化是以排卵日为分隔的,也就是说排卵是发生在体温由低向高上升的过程中。
更准确的说,是在体温上升前排卵,排卵之后体温开始升高。
·基础体温曲线图示-28天周期,正常排卵图示表示正常月经周期28天,基础体温曲线呈现标准的高低温两相变化。
从月经开始-排卵日,低温期14天;排卵后持续高温14天,其中第14天为排卵日。
准备怀孕的未准妈妈们,在第14天的排卵日同房是比较好的受孕时机。
体温日节律的特征1.引言1.1 概述体温日节律是指人体体温在一天周期内的变化规律。
随着一天的时间推移,人体体温会出现显著的波动,通常呈现出24小时的周期性变化。
这个周期性变化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例如生理机制、环境条件、活动水平以及个体差异等。
体温日节律的研究对于了解人体生理活动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人体的许多生理过程都与体温密切相关,包括代谢活动、免疫反应、心血管功能等。
因此,研究体温日节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物钟机制,还可以为生理学、医学以及生物节律调整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在过去的研究中,体温日节律的主要特征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
首先,人体体温呈现出明显的日夜变化,一般在凌晨时达到最低值,然后逐渐升高,在下午或傍晚时达到最高值。
其次,体温的波动幅度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通常在0.5至1摄氏度之间。
此外,体温日节律还受到生物钟的控制,受到光照、食物摄入、睡眠质量等因素的调节。
综上所述,体温日节律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具有显著的日夜变化和个体差异。
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人体的生物钟机制,还为生理学、医学以及生物节律调整等领域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体温日节律的基本概念和其主要特征,以期加深对这一课题的理解。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提供读者一个清晰的导航,让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全文。
本文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对体温日节律的特征进行基本的概述和介绍,并说明本文的目的。
通过引言,读者可以了解到本文将要讨论的主题以及文章的整体框架。
第二部分是正文,主要分为两个小节。
第一个小节是对体温日节律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包括什么是体温日节律以及其对人体的重要性。
第二个小节则着重讨论体温日节律的主要特征,例如体温的波动范围、变化规律以及受到影响的因素等。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探索,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体温日节律的本质和特点。
人的一天体温变化规律人的体温在一天中会经历自然的波动,这种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生物钟、饮食习惯、身体活动、环境温度和个人的健康状况等。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人的一天体温变化的规律。
1.早晨:人的体温在夜间会下降,通常在早晨醒来时达到最低点。
这是因为在睡眠期间,新陈代谢减缓,身体温度自然下降。
早晨的体温通常在36.5°C(97.7°F)左右。
2.上午:随着早晨的起床和活动的开始,体温会逐渐上升。
在上午,人体开始进行日常活动,新陈代谢加快,体温也随之升高。
通常在上午晚些时候,体温会达到37°C(98. 6°F)左右。
3.中午:午餐后,体温可能会略有下降,因为消化过程会分散身体的热量。
然而,这个下降通常是短暂的,很快体温就会再次上升。
4.下午:下午是体温最高的时候,通常在下午2点到4点之间达到峰值。
这是由于一天中的活动量增加,身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体温可能会升高到37.5°C(99.5°F)或更高。
5.傍晚:随着傍晚的到来,体温开始逐渐下降。
身体活动减少,新陈代谢开始放缓,体温也随之降低。
6.晚上:在晚餐后,体温通常会进一步下降,因为人体开始准备进入睡眠状态。
晚上的体温通常比白天低,但比早晨醒来时的体温要高。
7.夜间:在睡眠期间,体温会继续下降,达到一天中的最低点。
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因为身体在休息和恢复过程中不需要维持较高的体温。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只是一般的参考值,每个人的体温变化可能会有所不同。
此外,体温的变化也可能受到药物、疾病、情绪状态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如果有任何健康疑虑,应该咨询医疗专业人员。
基础体温的周期性变化(附图)发育成熟女性的基础体温有周期性的规律变化,一般正常育龄妇女的基础体温与生理周期(月经周期)一样,呈周期性变化。
这种基础体温的变化与女性的排卵有关。
·周期性变化女性生理周期(月经周期)以月经见红第一天为周期的开始,周期的长短因人而异,约为21—35天不等,平均约为28天。
其中以排卵日为分隔分为:1、月经来潮日至排卵前的滤泡期,滤泡期长短不一定。
以平均28天为例,约持续两周。
2、排卵后至下一个月经来潮日的黄体期,一般黄体期固定约为12—16天(平均14天)。
基础体温与生理周期一样是有周期性的规律,同样是以排卵日为分隔为:1、从月经来潮日至排卵日,基础体温为低温期,一般为36.2℃-36。
5℃(这个是指口腔温度.一般腋下温度比口腔温度要低0。
5℃)。
低温期的长短不一定,以平均28天为例,约持续两周即14天。
2、从排卵后至下一个月经来潮日,基础体温为高温期,高温期比低温期的体温升高约0。
3℃~0。
5℃,如36。
8℃左右。
一般高温期约持续两周,即12—16天(平均14天)。
3、排卵当日,基础体温在排卵期开始时一般会降低(有的人不降低),排卵后即升温。
·基础体温曲线:双相型体温曲线因为有排卵的正常基础体温分为低温期和高温期两个阶段,在医学上把这种前低后高的体温曲线称为双相型体温曲线,表示卵巢有正常的排卵功能。
·如何从基础体温的周期性变化寻找排卵期从基础体温的周期性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低温期向高温期的变化是以排卵日为分隔的,也就是说排卵是发生在体温由低向高上升的过程中。
更准确的说,是在体温上升前排卵,排卵之后体温开始升高.·基础体温曲线图示—28天周期,正常排卵图示表示正常月经周期28天,基础体温曲线呈现标准的高低温两相变化。
从月经开始—排卵日,低温期14天;排卵后持续高温14天,其中第14天为排卵日。
准备怀孕的未准妈妈们,在第14天的排卵日同房是比较好的受孕时机。
体温一天中变化的规律体温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人体体温在一天中会不断波动,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本文将介绍体温一天中变化的规律,包括清晨最低、中午峰值、黄昏时回落、夜间休息状态、进食与体温、情绪与体温以及运动与体温等方面的内容。
一、清晨最低在睡眠过程中,人体处于休息状态,新陈代谢减缓,因此清晨刚起床时的体温是一天中最低的。
这时,身体还没有完全苏醒,仍在慢慢恢复活力。
二、中午峰值随着身体活动的增加和进食,人体的新陈代谢率会在中午前后达到峰值,相应的体温也会逐渐升高。
一般来说,正常人的体温在中午时分会有所升高,但不会超过37℃。
三、黄昏时回落到了傍晚,随着身体活动的减少和新陈代谢率的降低,体温也会开始逐渐回落。
此时,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进入休息状态,为夜间休息做好准备。
四、夜间休息状态在夜间,身体处于休息状态,活动量减少,新陈代谢率降低,体温也会相应下降。
在深度睡眠时,体温会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五、进食与体温进食会影响体温的变化。
进食后,人体需要消化食物,代谢率会相应提高,体温也会有所升高。
特别是吃了一些高蛋白质或高热量的食物后,体温的升高会比较明显。
六、情绪与体温情绪的变化也会影响体温。
当人体处于紧张、焦虑、兴奋等状态时,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肌肉收缩等生理反应,进而导致体温升高。
反之,当人体处于放松、平静的状态时,体温也会相应下降。
七、运动与体温运动也会影响体温的变化。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使体温升高。
但过度的运动可能会导致肌肉疲劳、缺氧等反应,使体温下降。
在运动过程中,如果身体出现不适或异常反应,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寻求医疗建议。
除了以上提到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体温的变化。
例如,气候、环境温度、穿着衣物等也会对体温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会通过收缩血管、增加肌肉的紧张度等生理反应来保持体温,导致体温升高。
而在炎热的环境中,人体会通过出汗、增加呼吸频率等生理反应来散热,导致体温下降。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课标要求] 1.说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素养要求] 1.生命观念:认知稳态与平衡观的观念。
2.科学探究:借助实验手段,分析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3.社会责任: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人体体温的日变化规律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着微小的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1 ℃;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
2.内环境的稳态(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实质: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3)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①外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
②内因:体内细胞不断进行的代谢活动。
(1)内环境的变化不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2)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一定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3)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4)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内环境达到稳态()答案(1)×(2)×(3)×(4)×材料1XX医科大学XX医院化验单项目测定值单位参考范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17 IU/L 0~45肌酐CRE 0.7 mg/dL 0.5~1.5尿素氮BUN 14.6 mg/dL 6~23血清葡萄糖GLU↑223 mg/dL 60~110甘油三酯TG↑217 mg/dL 50~200总胆固醇TCH 179 mg/dL 150~220讨论:(1)血液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原因是什么?提示机体的成分都处于一定的范围内,若某种成分的含量高于或低于参考值,则预示机体可能处于不健康状态。
(2)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提示说明人的血浆中各种成分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且该参考值会随着个体不同而有差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块3第1章第2节的内容。
它是本章第1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学习后面生命活动调节等内容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两部分:“内环境稳态及其重要性”和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课时安排为2课时。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内环境稳态的定义。
从定义中可以得到3个内容:1、内环境的稳态靠什么来维持;2、各个系统需要协调合作;3、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稳态概念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也是本模块的核心概念。
搞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稳态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从定义可以看出,稳态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中要逐步展开、深化,在本节仅做简要概述,以承上启下。
通过内环境稳态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同时,更好地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什么是内环境稳态,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二)能力目标:尝试通过生活实例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态的机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关注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2)认同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维持内环境稳态有积极意义。
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在上这节课之前,带学生到实验室完成实验教学内容: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让学生对内环境稳态有一定的理解。
2、提前一周编写适合本节教学的讲学稿,并于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完成预习。
3、下载多媒体视频:动态显示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
4、下载多媒体视频:夏天长期吹空调会引起哪些疾病四、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广州市第八十一中学第一学期教学案
___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__
___高二年级生物备课组
班级姓名学号
【布臵作业】
1.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进行
B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 当稳态受到破坏,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D 当血浆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2.人在注射药物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无机盐浓度基本相同,其原因是()
A 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态
B 使体内增加水分
C 使体内增加无机盐
D 使体内营养物质保持稳定
3.剧烈运动后,人的血浆的pH会略微下降,这是因为()
A 血浆中的水分减少了
B 血浆中的乳酸增加了
C血浆中的酒精增加了 D血浆中的K+减少了。
人的正常体温一天的变化规律
一、正常体温一天的变化
1、清晨:清晨是日出后一到两个小时,此时的体温一般处于最低点,普遍低于36.5 度;
2、上午:上午9-11时是人体一天体温恒定的时间,体温一般在36.5-37.2度之间;
3、中午:中午11-13点的体温一般在36.8-37.2度之间,即体温最高的时候;
4、下午:下午13-18点是人体一天体温上升的期间,体温一般在36.5-37.2度之间,上升速度慢于上午;
5、晚上:晚上18-24时,是人体一天体温下降的期间,此时人体处于保护调节阶段,体温下降速度比上午慢,体温在36.2-36.8度之间,到了24点左右体温可以安全跌落到最低点36度以下。
二、注意事项
1、正常体温不仅是一天的变化,更是一个季期的变化,每季体温的波动基本一致;
2、不同的人体温变化规律也会有些差异,有的人体温变化越小,有的体温变化越大;
3、调节体温有利于改善认知能力、增强抵抗力以及体质,但是也应该避免体温过多地变化,因为适当的温度变化对身体健康反而有益;
4、极端温度会影响人体血液的循环及体内的新陈代谢,而尤其是炎热
的夏天,此时体温会大幅度上升,此时应当注意保护自我,增加饮水,减少体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