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传播学的兴起与学术源流
- 格式:ppt
- 大小:4.74 MB
- 文档页数:103
传播学基础绪论传播学概说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20世纪40年代,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传播学才应运而生,因为这时传播学的诞生才有了水到渠成的条件。
从主观条件看,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
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结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飞速发展并且日趋“整体化”,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科学,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这样,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科学认识成为可能。
从客观条件看,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极为突出。
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传播功能的高度重视。
学科背景与媒介背景的结合,就顺理成章的催生出了传播学。
但传播学的诞生地是美国,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媒介等方面的条件使传播学应运而生。
政治因素:美国政治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总统大选,而选票直接关系一个人的政治命运,那么,准确地把握公众心理、有效的运用传播技巧、深入的了解媒介的特性,从而进行富有成效的传播,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理论,就是在研究大选中传播活动时归纳总结出来的,美国的政治家都通过媒介来引导舆论。
经济因素:美国经济属于纯粹的市场经济模式,这也是传播学产生的根本条件。
为争夺市场,美国的经济活动必须在注重质量的同时注重广告宣传。
这样就产生了公关部、广告部,进而需要公关学、广告学理论来指导传播行为,公关学、广告学又直接或间接推动了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军事因素: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霍夫兰在“二战”中对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的研究,为传播学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媒介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基础上,建成了全世界最发达的大众传播事业。
它的报纸的发行书、电视机的普及率等指标,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美国20世纪大众传播事业的迅猛发展则为传播学的创立提供了必要前提。
(传播学的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事实:1946年,拉斯韦尔等人编著的《宣传·传播·舆论》一书,首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传播的5W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1949年,施拉姆编辑出版的《大众传播学》,首次以学科眼光整理、总结了此前有关传播(主要是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
传播学的发展历史一、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
最初,传播学的研究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学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
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中心的一系列传播研究机构,如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学者所领导的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这些研究机构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传播学的发展阶段1.初创阶段(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传播学的初创阶段主要是以美国为中心,以实证研究为主,着重研究传媒对受众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主要学者有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莱文森等,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因素,为传播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在这一时期,传播学开始逐步拓展到欧洲和世界各地。
与初创阶段相比,这一时期的传播研究更加注重理论建设,出现了多种理论流派和学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同时,这一时期的传播研究也开始关注传媒和社会的关系,以及传媒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3.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这一时期,传播学的研究更加成熟和规范,出现了更多的学术期刊和专业学会,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著作。
这一时期的传播研究开始更加深入地探讨传媒的本质和内在机制,对新媒体和数字传播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同时,传播学也开始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如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三、传播学的主要理论1.媒介效果理论媒介效果理论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研究媒介对受众认知、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这一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为传播学的媒介研究和效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媒介效果理论主要包括“魔弹论”、有限效果论和宏观效果论等。
2.符号学理论符号学理论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研究符号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和意义。
这一理论认为符号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信息传递的过程实际上是符号的解释和理解的过程。
传播学理论变迁与沿革历程一、发展传播学诞生的历史背景及理论渊源二战之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大批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登上世界历史舞台。
美国为保证资本主义体系的复兴,建构以其为核心的世界秩序,一方面实施复兴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另一方面美国认为贫穷与愚昧是共产主义滋生的温床,而经济发展正是对付它的最有力的武器,从而开始大力支援新兴国家[1]。
为此1949年杜鲁门提出了美国全球战略的四点行动计划。
由此一个跨学科的新领域“发展研究”逐渐形成。
狭义的发展研究是以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广义的发展研究则探讨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
随着发展研究的蓬勃兴起,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包括发展传播学等学派相继诞生。
当时发展理论主要限于狭义的层面,即研究者试图提出一种发展模式,解释西方国家经济的增长,并作为第三世界国家迅速改变贫困状况、制定各种变革政策的理论依据。
这种狭义的发展研究的结果是产生了“现代化理论”。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发展研究开创了现代化经典理论[2]。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勒纳(DanielLerner)在1958年发表的《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的现代化》一书正属于这个时期经典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书中勒纳着重强调了社会、个人以及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在中东传统社会中的渗透和过渡情况,并重点分析了中东地区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变化。
勒纳在书中全面系统地推出了他关于传播与社会发展的理论框架,并由此奠定了他在发展传播学史上的开创者地位,该书的出版也成为发展传播学诞生的标志。
这一学科在60~70年代开始受到广泛关注,1982年获“国际传播协会”承认:发展传播与跨文化传播,成为该协会的8个研究专题小组之[3]。
可见发展传播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布满冷战的痕迹。
因果主义与实利主义是指导早期西方发展传播学的思想体系。
二、发展研究理论范式的变迁现代化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研究的主流;60年代末,现代化理论受到依附理论的挑战,把霸主的位置让给了以拉美学派为主的依附理论;70年代,沃勒斯坦提出了世界体系理论,该理论成为当时发展理论的主流。
第一章——导论1.1动物之间有传播活动吗?这种传播活动和人类的传播活动有何区别?动物之间也有信息交流。
鸟鸣犬吠,群狼出没,蜜蜂、蚂蚁相呼自己的同伴共同劳作,都是借助信息的传播去维持生存和保护自己。
不过它们的信息传播都属于单纯的发射性的信息传递,而人类的传播是已经演进到更高阶段的有目的性的信息传递,也就更有研究的价值。
人类的传播具有社会性。
也就是说,人类能够运用描述或象征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的各种符号来沟通彼此的思想,调节各自象征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的各种符号来沟通彼此的思想,调节各自的行为,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去从事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
1.2简述传播是信息共享的含义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是指人们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的认知的共同性。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传播表面看起来是共享一组信息符号,但事实上是共享了符号的意义。
同时,信息的共享和商品的交换有着本质不同,在商品交换中,当甲方把物品转移到乙方手中时,甲方便不再持有原有的物品。
但甲方和乙方共享信息时,甲方决不会由于传递信息而使自己失去信息,而且信息还可以辗转相传,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
1.3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1它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和传递信息。
2、大众传播锁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的,受众则是大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的。
3、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受众是不知其名的,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也是有限的、滞后的。
4、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
5、大众传播的内容多半是由组织(传播机构)和职业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是由个人发出的。
6、大众传播还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既包括传播机构对特定受众的选择,也包括受众对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时间的选择。
1.4简述自我传播的特点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传递。
它集中反映了人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
自我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不同之处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是合为一体的,而且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
0642 - 传播学概论(前三章样本,完整版10页)《传播学概论》 吴文虎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 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第三节 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 第四节 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传播学的兴起与学术源流 第一节 传播学在西方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多科性边缘学科的特色 第三节 奠基人对创立传播学的贡献 第四节 传播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三章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第一节 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第二节 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 第三节 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 第四章 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 第二节 抽样调查法 第三节 问卷调查法 第四节 内容分析法 第五节 控制实验法 第五章 传播的社会功能第一节 传播功能研究的缘起的概况 第二节 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四节 传播的功能和功能失调 第五节 传播功能研究的发展及其式微 第六章 传播的控制研究 第一节 控制研究的含义及内容 第二节 把关与把关人 第三节 深层的控制 第四节 控制的形态 第七章 内容分析和信息交流 第一节 内容分析和被分析的内容 第二节 信息的含义和信息科学的渗入 第三节 信息的分类及新闻与信息 第四节 控制信息流量的辩证关系 第五节 符号制作与符号交流 第八章 传播媒介与有关理论第一节 人类传播活动及传播媒介的发展 第二节 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特点和现状 第三节 麦克卢汉与英尼斯的媒介理论 第四节 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 第九章 受传者研究 第一节 受传者与受众 第二节 关于受众的理论第三节 受众的选择性因素及理论解释 第四节 反馈与受众调查 第五节 我国受众调查 第十章 传播效果研究(上)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基本课题 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和制约因素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下) 第一节能”假说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螺旋”假说 第三节 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效果——“培养”论 第四节 “知识沟”理论第五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新课题 第十二章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第一节 历史描述 第二节 内涵透视 第三节 差异比较 第十三章 高新科技对传播的影响 第一节 高新科技与数字化时代 第二节 信息高新科技对大众传播的冲击 第三节 信息高新科技对传播理论的影响“大⑤大他提。
第二章传播学的兴起与学术源流传播研究:广义的说,凡是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关注和探索,都可以称作传播研究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条件:从主观条件看,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正确,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
从客观条看,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极端凸显,传播活动日益片繁华和复杂化。
为什么把传播学称作是多科性边缘学科?它的主要学术渊源来自哪里? 答: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很多方面都迥然不同于传统学科.从科学分类上看,它虽被列为社会科学,却明显受到自然科学的渗透;从学科结构上看,它虽有独特的个性,却又具有强烈的交叉性,边缘性,多科性;再如,它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却没有一个“诞生的日子”.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上述学科背景所造成的传播学的跨学科性质,亦即其边缘性,多科性.总之,传播学的跨学科性质,一是来源于众多相关学科的兴起,二是来源于传播现象,传播活动本身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跨学科性质. 传播学作为一门多科性边缘学科,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关系最密切,直接构成其学术渊源,奠定其理论基础的学科为:1,行为科学(群)---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 2,信息科学(群)---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传播学诞生的背景.答: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可以说是可能和需要相结合的结果.从主观条件看,19世纪,20世纪以来,伴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终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均面目一新,并日趋整体化,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全面和深入,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全面把握和系统,科学的认识,终于成为可能.从客观条件看,近一个世纪以来,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极端凸现,工业化使整个世界连成一片,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化和复杂化.特别是传播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给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终于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高度重视.如上所述,正是这种学科背景和媒介背景的结合,催生了作为20世纪众多新学科之一的传播学传播学诞生于美国的原因:1,媒介背景,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后起之秀,伴随工业化,都市化的巨大成功,至19世纪中,美国孕育啦世界上最早的大众化报纸,20世纪后,又有了世界上最早的广播电台,二战后建成世界最发达的大众传播事业,又有一批世界知名媒介从政治角度看,报纸的作用越来越大,无论在战时还是平时还是大选期间,报纸在美国的政治机制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传播学兴起的原因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兴起的原因可以从社会、技术和学术三个层面来进行解释。
首先,社会因素是推动传播学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促进了跨地域和跨文化的信息流动。
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传播的效率和规模不断增加,这为传播学提供了充分的研究对象和实践基础。
其次,技术因素也是传播学兴起的重要动因。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方式和渠道的多样化为传播学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课题。
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在传播信息的时空上都得到了更多的自由。
各种新技术的涌现,如社交媒体、手机APP等,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引发了媒介融合和信息疏通的问题,这些都为传播学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最后,学术因素也是推动传播学兴起的重要原因。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追溯其学术渊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以美国为中心的社会科学家们开始关注传播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力,逐渐形成了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二战后,美国的大规模媒体传播和国际传播研究引发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讨论,推动了传播学的快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传播学的研究内容逐渐扩展到多个领域,如新闻传播、广告传播、组织传播等,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方向和方法论体系。
除了以上的社会、技术和学术因素,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是传播学兴起的原因。
例如,信息爆炸和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导致了传播学对于信息处理和筛选的需求,以及对于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的关注。
此外,社会对于媒体和传播机构的期望也提升了对传播学的需求,希望了解传播对于社会和公众的影响和作用。
总之,传播学兴起的原因多种多样,社会、技术和学术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其发展。
随着信息传播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传播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将日益重要,为信息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