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3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一、什么叫血吸虫?答:凡是寄生在脊椎动物血管内的吸虫称为血吸虫。
脊椎动物指哺乳类如人类及哺乳动物(牛、羊、马、猪、犬、猫及鼠等)。
血吸虫种类繁多,已为人类认识的86种,有19种与人类致病有关。
其中有5种血吸虫(即日本、埃及、湄公、间插、曼氏血吸虫)致使人畜患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致病严重,分布很广,包括日本、中国、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根据发掘出土的西汉古尸解剖分析证实: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日本血吸虫寄生在我国人体内了。
二、血吸虫病是怎样传播的?答:人、畜接触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尾蚴就会很快钻进人、畜体内,经过37天左右发育成血吸虫成虫,寄生在肠系膜血管里,以吸血维持生命。
雌虫在肠系膜静脉的内管里产卵。
卵内含有毛蚴,每条雌虫每天产卵1000个左右,卵很小,要用显微镜才能看见。
卵要放出毒素,影响健康;卵随血流到肠壁,能使肠壁破溃而进入肠腔内,随大便排除。
含有血吸虫卵的大便污染了水源,在水温大约25℃情况下,经4小时左右虫卵内毛蚴破壳而出,在水中快速游动,遇到钉螺,很快就会钻入钉螺内,在钉螺体内不断繁殖,形成大量尾蚴。
含有尾蚴的钉螺遇水,尾蚴就不断逸入水中,人、畜下水接触到尾蚴而受感染,这样就得了血吸虫病。
血吸虫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生存,不断地危害着人民生命与健康。
三、血吸虫生活史血吸虫的发育和繁殖包括成虫、虫卵、毛蚴、尾蚴和童虫五个阶段。
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中,部分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后钻入螺体,发育成尾蚴。
尾蚴遇人或哺乳动物,侵入其皮肤后形成童虫,再移至肠系膜静脉寄生,发育为成虫。
四、人被感染上血吸虫病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答:感染途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生产性感染。
如在田间从事农活、育秧、栽秧、收割、放水灌田、防洪排涝、捕鱼、捉虾、割草等。
二是生活性感染。
如在有血吸虫的疫水中洗衣服、洗蔬菜、游泳、洗手、洗脚等。
五、什么是疫水?答:疫水是指在血吸虫病疫区沟渠、田、塘水中有感染人畜患病的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
吸血虫病防治知识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是由于人或牛、羊、猪等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人对血吸虫普遍缺少免疫力,常因防洪抢险、捕鱼摸蟹、游泳等接触到含有血吸虫幼虫的疫水,被感染而引起畸形血吸虫病。
患者以农民、渔民较多,男性为多,15到30岁青壮年为多。
粪便入水、血吸虫病中间宿主钉螺的存在和接触疫水是血吸虫病传播的三个重要环节。
血吸虫病在中国的流行历史可追溯到2000年前。
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分别在湖北江陵和湖南长沙两地出土的西汉古尸(肝脏、肠道)中查到了血吸虫虫卵,这一发现证实了血吸虫病在中国的流行历史至少在2100年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6年至1957年,中国对血吸虫病进行全面普查和防治试点工作。
多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区遍及长江流域及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福建、广东、广西及上海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当时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血吸虫病流行范围为,北至江苏省宝应县(北纬33°15),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玉林县(北纬22°05),东至上海市的南汇县(东经121°51),西至云南省的云龙县(东经99°50)。
流行区最低海拔为零(上海市),最高达3000米左右(云南省)。
其中,除湖北省宜昌到上海的长江中下游流行区基本连成一片外,其余均呈分散、隔离状态。
血吸虫病有急性、慢性之分。
据了解,急性血吸虫病人中约有半数的患者在尾蚴侵入部位出现皮肤发痒、红色小丘疹、咳嗽、胸闷、发热、腹泻或排脓血便,肝脾肿大与压痛和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接触疫水后,平均潜伏期为2周到3个月。
而慢性血吸虫病患者有的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有化验大便时才能查到虫卵,才被发现。
多表现为腹泻、腹痛症状,每日1到2次,便稀、偶带血,重者有脓便血,伴里急后重,常常肝脾肿大。
随着疾病发展,出现乏力、消瘦、体力减退,进而发展为肝纤维化。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血吸虫病防治知识血吸虫病是一种人和动物都能被感染的寄生虫病。
血吸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
成虫寄生在人、牛、猪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的血液中,因此人和这类动物被称为成虫宿主或终宿主。
虫卵从宿主的粪便中排出,如粪便进入河水,虫卵便在水中孵化成毛蚴。
毛蚴并不感染人,而要先钻进钉螺体内寄生,钉螺被称为中间宿主。
一条毛蚴在钉螺体内可发育、繁殖成上万条尾蚴。
尾蚴离开钉螺后在浅表的水面下活动,遇到人或哺乳动物的皮肤便钻人体内,进入血液,使人或动物感染血吸虫病。
有尾蚴的水称为疫水。
在我国的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牛和不圈养的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不论男女老少都容易感染血吸虫病。
不经药物治疗,血吸虫病不可能自然痊愈,得过病后也不产生免疫力,治愈后的人如接触疫水,还可以再次得病。
水灾时洪水泛滥,患血吸虫病的病人及病畜的粪便大量冲入河流和湖塘,钉螺的生长面积随洪水迅速扩大。
洪水为血吸虫病的流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水灾期间和水灾后必须加强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
主要症状自尾蚴通过皮肤钻入人体引起感染,到血吸虫在人体内寄生,病人会产生一系列不同的症状和后果。
1.尾蚴性皮炎:接触疫水时尾蚴钻入皮肤的局部在几小时到3夭内会出现小点或小丘疹,局部发痒。
如大量尾蚴钻入,可出现较密集的成片皮炎,容易引起注意;如量较少,则往往被忽略。
皮炎约在2一5天后消失。
疫区下过水的人如出现这种皮炎,表明已经受血吸虫感染,应去医院接受检查与治疗。
2.急性血吸虫病:一次或短期内感染大量尾蚴后,短则半个月,长则经过1一2个月的潜伏期便开始发病。
表现为发热。
咳嗽、上腹部疼痛、腹泻时有可能出现粘液血便。
体检时可发现肝脾肿大和压痛。
如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病人可长期发热,体温常在下午升高,半夜后出汗退热。
同时伴有食欲差、肖瘦、衰弱、腹痛、腹泻等,粘液血便的症状可长时间存在。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宣传
预防控制血吸虫病的方法不在有钉螺的湖水、河塘、水渠里进行游泳、戏水、打草、捕鱼、捞虾、洗衣、洗菜等接触疫水的活动。
因生产、生活和防汛需要接触痰水时,要采取涂抹防护油膏,穿戴防护用品等措施,预防感染血吸鬼接触疫水后要及时到当地医院或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进行检查和早期治疗,查出的病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常应银行。
洗衣、洗菜玩水、游泳生活在疫区的群众要积极配合当地血吸虫病防治机构组织开展的查螺、灭螺、查病和治病工作,以及对家畜的查病和治疗工作。
改水改厕,防止粪便污染水源、保证生活饮用水安全,改变不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习惯,是预防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合性而吸由症变化快,症状严垂,负险性大,确诊成抢救不及时易造成死亡。
如出现持续发热、拉肚子等症状,要及时到当地医院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查。
第1篇一、引言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
在我国,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的12个省、市、自治区。
为了提高幼儿园师生的血吸虫病防治意识,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本篇安全教育旨在普及血吸虫病的基本知识,提高幼儿园师生的防护能力。
二、血吸虫病的基本知识1. 血吸虫病病原体血吸虫病病原体是一种扁平的吸虫,分为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三种。
在我国,以日本血吸虫为主。
2.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血吸虫病主要通过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传播。
当人接触疫水时,血吸虫尾蚴会侵入皮肤,经过一定时间的发育,最终在人体内形成成虫。
3. 血吸虫病的症状血吸虫病潜伏期一般为1-2个月,感染后早期症状不明显。
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出现以下症状:(1)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2)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3)肠道症状,如腹痛、腹泻、便血等;(4)泌尿系统症状,如尿频、尿急、血尿等。
4. 血吸虫病的危害血吸虫病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可导致以下后果:(1)慢性血吸虫病:长期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甚至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2)肠道症状:慢性血吸虫病可导致肠道狭窄、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3)泌尿系统症状:慢性血吸虫病可导致泌尿系统损害,如膀胱炎、尿路感染等。
三、幼儿园血吸虫病安全教育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1)通过幼儿园讲座、宣传栏、家长会等形式,普及血吸虫病的基本知识,提高师生及家长的防治意识;(2)邀请专业医生进行血吸虫病防治知识讲座,让师生了解血吸虫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2. 严格管理疫水(1)对幼儿园周边的疫水区域进行排查,确保师生不接触疫水;(2)对幼儿园内的水池、池塘等进行定期清理,防止血吸虫尾蚴滋生。
3. 强化个人防护(1)教育师生在接触水时,应穿着长袖衣物、长裤,并佩戴防护手套,防止血吸虫尾蚴侵入皮肤;(2)在疫水区域活动时,应尽量避免裸露皮肤,减少感染风险。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一、什么叫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疾病。
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
急性血吸虫病主要表现为,接触疫水1—2天后,在接触疫水部位出现点状丘疹,奇痒,3—8周后(平均为40天)发热,各种抗生素对发热均无效。
慢性血吸虫病有腹泻或下痢,轻者无明显症状,重者有腹痛、里急后重、痢疾样便。
晚期血吸虫病因多次感染或未经及时治疗,造成体内肝脏等器官的损害,大多腹大如鼓,民间称做“大肚子病”、水臌病”等。
二、血吸虫病有哪些危害?人得了血吸虫病,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造成劳动力下降,影响生产、生活、生长、生育与生命。
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血吸虫在体内不断产卵,释放毒素,使肝脏、脾脏受到损害,发展到晚期可危及生命;妇女得了此病,严重的会影响生育,造成家庭不幸;儿童患了这种病,影响生长发育,严重的成为矮小人,即“侏儒症”。
三、血吸虫病是怎样传播的?血吸虫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体内的肠系膜静脉内。
成虫产出的虫卵大部分随血流进入肝脏,造成肝损害,另一部分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水中孵出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从钉螺体内逸出,漂浮在水面,人畜一旦接触疫水,仅需10秒钟,就经皮肤钻入体内,发育为成虫。
四、感染血吸虫有哪些主要方式和途径?感染血吸虫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生产性接触疫水,如水田作业、打湖草、抢收、放牧、防汛、抗洪抢险以及捕鱼捞虾等;二是生活性接触疫水,如在有感染性钉螺的地方游泳戏水、淘米、洗菜、洗衣物及饮用疫水等。
尾蚴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皮肤。
接触疫水机会越多,暴露在疫水中的时间越长,感染的机会也越大。
五、什么季节最容易感染血吸虫?一年四季都可能感染血吸虫,但在气温较高的4-11月份最容易感染,这一时期气温高、雨水多,钉螺(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最活跃,逸放出来的尾蚴多、活动力强,此阶段人畜因生产、生活接触疫水的机会也最频繁。
六、怎样预防血吸虫病?只要做好防护工作和注意饮用水安全,就能有效地预防血吸虫感染。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水源传播。
为了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的防治知识。
了解血吸虫的生命周期是非常重要的。
血吸虫的生命周期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人体内寄生阶段和水体中生活阶段。
在人体内寄生阶段,血吸虫寄生在人体的肠道或膀胱中,通过排出的粪便或尿液进入水体中。
在水体中,血吸虫的卵孵化出幼虫,幼虫通过水中的某种介体(甲螺)感染人体,重新进入人体内寄生。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是预防血吸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饭前便后要彻底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水源后要注意清洁双手。
同时,不要随地大小便,要使用卫生厕所,并及时清理。
这样可以减少血吸虫卵排出到水体中,从而减少感染的机会。
对于居住在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人群,定期进行血吸虫病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检查粪便或尿液中是否存在血吸虫卵,可以及早发现感染,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防止水体污染也是血吸虫病防治的关键。
对于水源地和饮用水源地,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防止血吸虫卵污染。
这包括保持水源的清洁、禁止随意排放粪便和污水,以及加强对甲螺的监测和清除。
在一些血吸虫病流行地区,采取药物治疗是防治血吸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经过医生诊断后,可以选择合适的抗血吸虫药物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杀灭体内寄生的血吸虫,减轻症状并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除了个人和药物治疗,疫苗研发也是血吸虫病防治的重要方向之一。
科学家们正在不断研究和开发血吸虫病疫苗,以提供更有效的防护手段。
疫苗的研发将在根源上减少感染源,从而对血吸虫病的防治有着长远的影响。
加强宣传和教育也是预防血吸虫病的关键。
通过宣传血吸虫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增加人们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政府、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宣传活动,向居民普及相关知识,提高防治血吸虫病的整体水平。
血吸虫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个人卫生、定期检查、水源管理、药物治疗、疫苗研发和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1、什么是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由人类或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疾病。
人得了血吸虫病会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在急性期患者可有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消瘦乏力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出现肝脾肿大、腹水等症状,严重危及生命。
儿童得血吸虫病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影响生长发育,严重者可发展为侏儒症,患者将痛苦终身。
2、危害人类健康的“瘟神”20世纪40年代末,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猖獗,疫区居民成批死亡,无数病人身体受到摧残,致使田园荒芜、断垣残壁、满目凄凉,出现了许多“无人村”“寡妇村”“肚胞村”等悲惨景色。
如素有人间天堂、鱼米之乡之称的苏州昆山,血吸虫病感染者占当地人口总数的65%以上,有100多个“无人村”。
高邮县新民乡农民在有螺的洲滩下水劳动,其中4019人感染急性血吸虫病,死亡1335人,死绝45户,遗下孤儿91个,真所谓“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3、血防形势依然严峻5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和血防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是一种生命力、繁殖力都很强的生物,加之有螺环境复杂,给灭螺工作增加了难度。
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人口大流动使血防形势更加严峻。
例如,我省某市一小学生暑假期间随父的船队去血吸虫病流行区,曾在江滩上戏水玩耍,回家以后生病入住市医院。
医院因病孩高热不退给予多种治疗措施,疑为伤寒、白血病等而作各种细菌培养、骨穿刺,还转诊上海某医院,未果。
后经血防部门工作的亲戚探病提出看法,即去血防站就医,确诊为血吸虫急性感染,给予吡喹酮治疗痊愈出院。
该患儿由于误诊使得病程延长,增加了痛苦,多耗费了近万元,劳民伤财。
由于缺乏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导致一些人得病后误诊而延误治疗,甚至导致死亡的这类病例并不少见,同时也反映了部分临床医生的血防意识淡薄。
4、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范围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以及长江流域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上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的400多个县、市、区。
血吸虫病防治措施
血吸虫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预防感染:主要是避免接触可能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源,如不要在有钉螺分布的水域中游泳、洗衣、戏水等。
此外,在必须接触疫水时,应采取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鞋、手套等。
2. 消灭钉螺: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消灭钉螺就能从根本上切断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
常用的灭螺方法有改变钉螺滋生环境、局部药物灭螺等。
3. 粪便管理:防止人畜粪便污染水源,加强粪便管理,能降低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
4. 个人防护:在流行区进行生产、生活活动时,应加强个人防护,如穿长筒胶鞋、穿防护服等。
5. 健康教育:加强对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6. 加强监测与疫情报告: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防止血吸虫病的扩散和传播。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防治措施需要根据当地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和防治现状来制定。
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一、我市血吸虫病现状崇州市是全国血吸虫病重流行县,全市17个乡镇有不同程度流行。
血吸虫生活史血吸虫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尾蚴→童虫六个阶段。
成虫寄生于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内,靠吞噬红细胞为生,一对成熟虫每天可产3000个左右虫卵,大部分虫卵随血液流入肝脏等器官,损害肝脏及其他组织,少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
在我国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
二、血吸虫病的危害血吸虫病按照发病时间的长短和临床症状与体征的轻重可分为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和晚期血吸虫。
①急性血吸虫病表现为高热﹑肝脾肿大等症状,病情重,来势凶猛,若不及时治疗能危及生命。
②慢性血吸虫病可无明显症状或自身没有感觉,部分伴有慢性腹泻﹑疲乏无力和消瘦等症状。
③反复或重度感染血吸虫,未经及时,或治疗不彻底可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形成肝硬化,门脉高压,出现腹水,病人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贫血,极度衰竭﹑呕血,甚至死亡。
妇女感染可引起不孕,儿童感染影响发育可成为“侏儒”等。
三、哪些活动易接触疫水,如何预防。
很多生产活动﹑生活用水﹑游泳与戏水等都易接触疫水,如插秧﹑打谷﹑排水﹑捉鱼,沟塘﹑河流洗澡﹑洗手等。
个人防护应穿长统靴或擦尾蚴防护药品尽量减少接触沟渠﹑河﹑塘水,特别是暑假期间中小学生,尽量不要到沟渠内捉鱼虾﹑戏水﹑游泳等,避免造成急血感染。
四、如何防治血吸虫病疫区群众每年应参加当地政府﹑卫生部门组织的查灭螺和普查普治血吸虫病工作,发现患有血吸虫应及时服用治疗血吸虫病特效药物吡喹酮。
关键是早查﹑早治,以免形成晚期血吸虫病,危及生命。
因现阶段对血吸虫病只有治疗药物,而无预防药物,且血吸虫病易反复感染,疫区群众应每年参加血吸虫病普查,发现血吸虫感染及时治疗。
五、患了血吸虫如何检查﹑治疗到过疫区﹑接触过疫水或疫区群众发现有急性﹑慢性﹑晚期血吸虫症状和体征者,应及时到乡镇医疗机构检查,根据病情进行规范性的治疗。
六、全民动员,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发挥有关职能部门(农业﹑水电﹑畜牧﹑卫生﹑教育﹑广播等)的协同作用。
预防血吸虫病的措施
预防血吸虫病的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 避免接触受血吸虫感染的水源:避免游泳、洗衣服或其他活动时接触到被血吸虫感染的淡水湖、河流、水坑等水源。
2. 使用安全的饮用水源:喝水时选择经过过滤、煮沸或消毒的饮用水,避免直接饮用未经处理的湖泊、河流等水源。
3. 避免蚤虫叮咬:在接触可能带有血吸虫蚤虫的土壤、植被和水源时,穿着长袖长裤,并使用防蚊液等防护措施。
4.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生活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经常清洗衣物和床上用品。
5. 畜禽防治:加强养殖场、水源和饮水设施的卫生管理,定期清理粪便、死畜、废料等,以减少螺蛳滩中的血吸虫感染源。
6. 接种疫苗:疫苗是预防血吸虫病的有效手段,在高风险地区的人群可以接种相应的疫苗。
7.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血吸虫病的症状和感染。
总之,预防血吸虫病的关键在于避免接触受感染的水源和蚤虫,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讲稿一、血吸虫病的传播和危害血吸虫病的传播血吸虫病的流行因素造成一个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因素有三个:一是传染源:感染了血吸虫的人、家畜和野生哺乳动物的粪便中有大量的虫卵,即是血吸虫病的传染源。
二是传播媒介:中间宿主――钉螺,是血吸虫病传播的唯一媒介。
有钉螺孳生的地方,就可能造成血吸虫病的流行;没有钉螺的地方,血吸虫病不会传播。
三是接触疫水:人不分男女、老幼、职业、种族,动物不分家畜和野生哺乳动物,一旦接触疫水,都可感染血吸虫,一般无先天性免疫力。
感染的主要方式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接触疫水的方式很多,捕鱼捞虾、游泳戏水、在水中抢收抢割、开垦有螺湖荒、种水稻、打湖草、防汛抢险、在有螺江河湖滩放牧、在有螺河沟洗衣物等。
接触疫水的次数愈多,时间愈长,面积愈大,感染的机会就越大,感染的程度就愈严重。
感染的主要途径血吸虫尾蚴主要是经皮肤侵入人体,接触疫水的皮肤面积愈大,感染就愈重。
尾蚴也可经眼结膜、口腔和鼻粘膜侵入人体。
感染血吸虫病的季节一年四季,人体接触疫水都可以发生感染,而4-10月最易被感染,这个季节雨水多,气候温和,钉螺活跃,逸出大量的尾蚴漂浮在水面上,人们因生产繁忙,接触水的机会多,极易被感染。
感染血吸虫受环境影响较大:水位上涨,降雨量多,感染性钉螺被水淹,尾蚴大量逸出,尤以“久旱逢水”,开春后的首次涨水及下大雨后,最易感染。
在湖北急感发病的高峰季节往往与洪水上涨、降雨增多密切相关,集中在6-10月份。
血吸虫病流行的地区性钉螺的分布决定了血吸虫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在没有钉螺的地区所发现的血吸虫病人,是在流行区里接触疫水所感染的,不会在当地造成血吸虫病流行。
个别地方存在有钉螺而无血吸虫病人,主要是因为没有传染源散布虫卵污染水源。
钉螺的分布基本上与水系分布一致:由于居民点大多分散在水系附近,出门是水,水边有螺,居民因生产、生活接触疫水而感染。
流行区的水系分布有的复杂,有的单一,面积有大有小,而钉螺在不同地区、水系中的分布又各有特点,因此,血吸虫病流行区可以成片,也可以成块状孤立分布。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1、什么是血吸虫病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是由于人或牛、羊、猪等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2、我国的血吸虫病状况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由来已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上世纪70年代在湖南长沙和湖北荆州的西汉(公元前约100多年)古尸的肝脏和肠壁均发现了血吸虫卵,证明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至少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血吸虫病曾分布于我国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和上海等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广东、上海、福建、广西和浙江5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宣布消灭了血吸虫病其余7省的血吸虫病疫区范围也有较大幅度的缩小,疫情显著减轻。
截止2000年,在全国413个疫区县、市(区)中,已有243个达到了传播阻断的标准,62个达到了传播控制的标准;血吸虫病患病人数也由防治初期的1300万减少至69.5万,病牛由120万余头减少至5.9万头,钉螺面积由148亿平方米缩减为34.5平方米。
目前,我国尚有108个县、市(区)未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其中以江湖洲滩地区和大山区的疫情最为严重,这些地区钉螺面积辽阔,孳生类型复杂,灭螺难度大,人畜再感染率甚高。
特别是湖区,由水患导致钉螺面积扩大和血吸虫病疫情回升的现象屡见不鲜。
“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后,使部分已消灭了钉螺的垦区重新成为冬陆夏水、适合钉螺孳生的洲滩。
导致钉螺面积的扩散与疫区的蔓延。
已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传播控制的地区,如放松监测与巩固,也难免出现疫情反弹。
为此,我国目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任务仍将十分艰巨3、哪些活动会感染血吸虫病一般在3—11月份,只要接触含有尾蚴的水体———疫水,就可能感染血吸虫病,如插秧割谷、防汛抢险、捕鱼捞虾、游泳嬉水、洗衣洗菜等。
接触疫水的次数越多,感染的机会也就越大。
4、预防措施(一)控制传染源普查与普治病人及病牛。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血吸虫病是一种人和动物都能被感染的寄生虫病。
血吸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
成虫寄生在人、牛、猪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的血液中,因此人和这类动物被称为成虫宿主或终宿主。
虫卵从宿主的粪便中排出,如粪便进入河水,虫卵便在水中孵化成毛蚴。
毛蚴并不感染人,而要先钻进钉螺体内寄生,钉螺被称为中间宿主。
一条毛蚴在钉螺体内可发育、繁殖成上万条尾蚴。
尾蚴离开钉螺后在浅表的水面下活动,遇到人或哺乳动物的皮肤便钻人体内,进入血液,使人或动物感染血吸虫病。
有尾蚴的水称为疫水。
在我国的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牛和不圈养的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不论男女老少都容易感染血吸虫病。
不经药物治疗,血吸虫病不可能自然痊愈,得过病后也不产生免疫力,治愈后的人如接触疫水,还可以再次得病。
水灾时洪水泛滥,患血吸虫病的病人及病畜的粪便大量冲入河流和湖塘,钉螺的生长面积随洪水迅速扩大。
洪水为血吸虫病的流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水灾期间和水灾后必须加强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
主要症状
自尾蚴通过皮肤钻入人体引起感染,到血吸虫在人体内寄生,病人会产生一系列不同的症状和后果。
1.尾蚴性皮炎:接触疫水时尾蚴钻入皮肤的局部在几小时到3夭内会出现小点或小丘疹,局部发痒。
如大量尾蚴钻入,可出现较密
集的成片皮炎,容易引起注意;如量较少,则往往被忽略。
皮炎约在2一5天后消失。
疫区下过水的人如出现这种皮炎,表明已经受血吸虫感染,应去医院接受检查与治疗。
2.急性血吸虫病:一次或短期内感染大量尾蚴后,短则半个月,长则经过1一2个月的潜伏期便开始发病。
表现为发热。
咳嗽、上腹部疼痛、腹泻时有可能出现粘液血便。
体检时可发现肝脾肿大和压痛。
如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病人可长期发热,体温常在下午升高,半夜后出汗退热。
同时伴有食欲差、肖瘦、衰弱、腹痛、腹泻等,粘液血便的症状可长时间存在。
重症病人如延误治疗,可迅速出现腹水、恶液质而死亡。
3.慢性血吸虫病:急性期病人未经治疗可转为慢性,但疫区有更多的病人在少量多次重复感染的情况下,并不出现急性症状,而表现为慢性状态。
主要症状为轻重不同的腹痛、腹胀、腹泻,大便长期带有粘液和血,肝脾明显肿大。
4.晚期血吸虫病:感染血吸虫数量大的慢性病人最后都会发展成晚期血吸虫病。
病人肝脾肿大、肝硬变、脾功能亢进。
贫血、腹水、下肢浮肿,严重时食道下静脉曲张,甚至因其破裂而大出血、呕血、黑便,可常因此而死亡。
治疗措施
吡喹酮是治疗血吸虫病的特效药。
目前常用一次疗法,即按每公斤体重40毫克计算,将总量一次口服,便可取得良好效果。
如:体重50公斤的人。
一次口服量为50x40毫克=2克。
治疗急性血吸虫病的用药量较大,每公斤120毫克,但总量要分4天服,每天的总量再分成3次服。
目的是为了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预防措施预防血吸虫病,要针对血吸虫的生活史来进行综合治理。
1.发现病人、病畜,积极治疗,以消灭传染源。
2.消灭钉螺。
在血防部门组织领导下,统一进行大规模的灭螺活动。
3.管理粪便,防止人、畜粪便污染水源。
4.个人防护。
通过健康教育,教育群众尽量避免接触有钉螺分布的疫区水源。
血防部门要在疫水区域建立明显的标记,警告人们不要下水,特别是要求青少年不要在疫水区游泳。
必须下水劳动的人要穿防护靴、防护眼镜或使用防护药品。
常用的防护药品有:①皮避敌,涂抹一次持续有效4小时;②防蚴笔,涂抹后有效8小时。
下水前均匀涂布于皮肤,超过有效时间应再涂一次。
5.安全用水。
疫区应提倡用井水。
使用河水时,可作以下几种处理:①先在水缸里存放5天后再用;②每担水(约50公斤)加新开封的漂白粉1克或漂白粉精一片(潮解后则失效)。
漂白粉先要在汤匙中加水调成糊状,再倒入水缸中搅匀, 15分钟后使用;③将河水煮至60t以上时,尾蚴可全部死亡,然后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