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阴纲目》四物汤加减法(转)
- 格式:docx
- 大小:22.37 KB
- 文档页数:8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效:补血养血。
主治:惊惕头晕,目眩耳鸣,唇爪无华,妇人月经量少或经闭不行,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
辨证要点:唇爪无华,舌淡脉细(涩)。
药物组成:当归10川芎6克白芍10克熟地15克,水煎服。
加减运用:1阴血虚滞,咳血等症:本方加知母、黄柏,为知柏四物汤。
2冲任亏损,经血少,虚寒作痛,妊娠胎动不安,下血不止:本方加阿胶、艾叶、炙甘草,为胶艾四物汤3经水不调,临行作痛,子宫虚寒:本方加艾叶、香附、吴茱萸、川断、肉桂、黄芪4经闭腹痛拒按,脉沉结有力:本方加大黄、芒硝,为玉烛散。
5气虚不足,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徽言,心悸怔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本方加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红枣6气血虚而致身体瘦弱,经期不准,行经腹痛,赤白带下,腰酸腹胀,倦怠食少:本方加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为八珍丸7虚劳喘嗽,遗精失血,妇女崩漏,经候不调:本方加四君子汤、黄芪、肉桂,为十全大补汤8本方加党参、白术、炙甘草、黄芪、川断、黄芩、砂仁、糯米,为泰山磐石散,用于妇人气血两虚,倦怠少食,有堕胎先兆者。
9胃肠虚弱而受风冷侵入,出现大使泄泻,完谷不化或大便下血,血清色鲜:本方去熟地、茯苓、白术、肉桂、粟米,为胃风汤10心、脾、肺三脏气虚,营血不足所致的惊悸,健忘,身热自汗,咽干唇燥,饮食无味,体倦肌瘦,毛发脱落,气短,腰背酸痛,本方去川芎加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五味子,远志、生姜、大枣,为人参养营汤11用于血瘀阻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本方加桃仁、红花,为桃红四物汤12产后血虚:本方加肉桂、生姜、羊肉,为千金羊肉汤13孕妇气血虚弱,小便频数,脐下急痛等:本方加陈皮、法夏、党参、炙甘草,为参术饮14血虚月经数月不行:本方加党参、黄芪为圣愈汤15气滞血瘀所致的闭经:本方加丹参、香附、益母草,为益母胜金丹更多四物汤加减1芎归汤:四物汤之核心药为当归和川芎,二养血活血。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效:补血养血。
主治:惊惕头晕,目眩耳鸣,唇爪无华,妇人月经量少或经闭不行,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
辨证要点:唇爪无华,舌淡脉细(涩)。
药物组成:当归10川芎6克白芍10克熟地15克,水煎服。
加减运用:1阴血虚滞,咳血等症:本方加知母、黄柏,为知柏四物汤。
2冲任亏损,经血少,虚寒作痛,妊娠胎动不安,下血不止:本方加阿胶、艾叶、炙甘草,为胶艾四物汤3经水不调,临行作痛,子宫虚寒:本方加艾叶、香附、吴茱萸、川断、肉桂、黄芪4经闭腹痛拒按,脉沉结有力:本方加大黄、芒硝,为玉烛散。
5气虚不足,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徽言,心悸怔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本方加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红枣6气血虚而致身体瘦弱,经期不准,行经腹痛,赤白带下,腰酸腹胀,倦怠食少:本方加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为八珍丸7虚劳喘嗽,遗精失血,妇女崩漏,经候不调:本方加四君子汤、黄芪、肉桂,为十全大补汤8本方加党参、白术、炙甘草、黄芪、川断、黄芩、砂仁、糯米,为泰山磐石散,用于妇人气血两虚,倦怠少食,有堕胎先兆者。
9胃肠虚弱而受风冷侵入,出现大使泄泻,完谷不化或大便下血,血清色鲜:本方去熟地、茯苓、白术、肉桂、粟米,为胃风汤10心、脾、肺三脏气虚,营血不足所致的惊悸,健忘,身热自汗,咽干唇燥,饮食无味,体倦肌瘦,毛发脱落,气短,腰背酸痛,本方去川芎加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五味子,远志、生姜、大枣,为人参养营汤11用于血瘀阻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本方加桃仁、红花,为桃红四物汤12产后血虚:本方加肉桂、生姜、羊肉,为千金羊肉汤13孕妇气血虚弱,小便频数,脐下急痛等:本方加陈皮、法夏、党参、炙甘草,为参术饮14血虚月经数月不行:本方加党参、黄芪为圣愈汤15气滞血瘀所致的闭经:本方加丹参、香附、益母草,为益母胜金丹更多四物汤加减1芎归汤:四物汤之核心药为当归和川芎,二养血活血。
四物汤加减歌四物汤加减歌四物芎归芍地黄,女科诸症最为良,调经养血医虚损,胎产无如用此方。
参术茯甘号八珍,气虚血弱称功捷,十全加入桂黄芪,大补真元与血虚。
弱加参苏(饮)号补心(汤)①,心虚血少梦中惊,产后感寒宜服此,不须加减妙如神。
晡时发热本阴虚,方加知柏可全除②。
骨蒸劳热柴(胡)(黄)芪鳖(甲),知母仍须地骨皮。
妇人经水适然来,似疟原汤对小柴③。
妊娠月水时时下,胶艾添之止漏胎④。
经水过期为血少,倍加熟地酒黄芩。
经因气阻先为疼,香附莪(术)(三)棱复自行。
月经紫黑及先期,方入(黄)芩(黄)连共丹皮。
受寒经瘀小腹痛,桃仁乌(药)(香)附莫迟疑。
瘦人血枯经水闭,桃仁增入本方治。
肥人色谈属瘀痰,配合二陈(汤)为一剂。
经水行来太去多,柴胡(黄)芩(黄)连(黄)柏可同科,尤加荆芥(炒黑)升(麻)羌(活)独(活),升提其气自安和。
方加(人)参(白)术能安胎,胎痛砂(仁)(紫)苏郁自开。
腹大异常胎水病,心胸气逆如鼓硬,鲤鱼汤⑤煎术茯苓,减地芎加姜橘应。
胎气不安胸膈胀,枳壳砂(仁)(紫)苏即宣畅。
孕妇心烦称子烦,腹(皮)甘(草)栀(子)(黄)柏添为上。
川芎(当)归二味佛手散,临产煎服可保生,若是难产生不下,草霜白芷一同行。
姜炭善治产后热,辛甘大能补心血,汗多方内减川芎,急服(人)参(黄)芪防风捷。
产后血迷成血晕,恶露过多精神困,泽兰(川)芎(人)参(当)归(荆)芥甘(草),散号清魂定血晕。
黑神(散)减(川)芎入(官)桂(黑)姜,炙甘(草)炒(黑)豆生蒲黄,净露下胞除腹痛,酒煎童便效非常。
产后如何恶露少,若无别病精神好,忽然寒热腹中痛,选用黑神(散)真个巧。
产后须当四物汤,大凡初产备焦姜,产后用(白)芍伤生气,腻膈犹嫌熟地黄。
肠滑地(黄)(当)归皆可忌,汗多须将川芎去。
血虚腹痛(白)芍还加,加减四物(汤)深藏秘。
①四物汤合参苏饮(人参、紫苏、葛根、前胡、半夏、赤苓、枳壳、苦桔梗、陈皮、甘草)名补心汤。
②本方加知母、黄柏,名知柏四物汤。
[中药方剂学]加减四物汤《重订严氏济生方》:加减四物汤【处方】川当归(去芦,酒润,切,焙)30克川芎30克熟地黄(洗净)30克白芍药30克香附子(炒,去毛)45克【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养血调经。
治妇女血虚,经期落后;或突然暴下,淋沥不止,失血过多所变生的诸证。
(月经)【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如血色鲜而不止者,去熟地黄,加生地黄。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重订严氏济生方》:加减四物汤【处方】侧柏叶生地黄(洗)当归(去芦,酒浸)川芎各30克枳壳(去瓤,炒)荆芥穗槐花(炒)甘草(炙)各15克【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凉血疏风。
治风热侵袭血分,血渗肠间,肠风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乌梅少许,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寿世保元》卷七:加减四物汤【处方】香附(炒)3克当归(酒洗)川芎枳壳(去瓤,炒)柴胡白芍(酒炒)各2.4克黄芩陈皮三棱(醋炒)莪术(醋炒)各18克熟地黄3克白芷玄胡索小茴(酒炒)白术(去芦,炒)青皮(去瓤)砂仁肉桂甘草各1.5克【制法】上锉一剂。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养血通经。
治室女十五六岁,因误食生冷,经脉不通。
日夜寒热,手足麻痹,饮食少进,头疼,恶心呕吐,腹中忽然结一块痛者。
【用法用量】水煎,空腹时热服。
遍身痛,加羌活。
【摘录】《寿世保元》卷七《医钞类编》卷八:加减四物汤【处方】生地30克,白芍12克,当归9克,枸杞子9克,牛膝15克,杜仲7.5克,黄柏6克,酸枣仁6克。
【功能主治】滋阴养肝,泻热软坚。
主肾虚肝暴,阳旺阴衰。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医钞类编》卷八《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加减四物汤【处方】归尾、赤芍、川芎、生地、陈皮、半夏、人参、茯苓、干姜、香附、白芷、柴胡、丹皮、红花、益母草。
【功能主治】产后气血虚损,阴阳不和,败血滞于经络所致之乍寒乍热,日夜无度,周身骨节疼痛。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效:补血养血。
主治:惊惕头晕,目眩耳鸣,唇爪无华,妇人月经量少或经闭不行,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
辨证要点:唇爪无华,舌淡脉细(涩)。
药物组成:当归10川芎6克白芍10克熟地15克,水煎服。
加减运用:1阴血虚滞,咳血等症:本方加知母、黄柏,为知柏四物汤。
2冲任亏损,经血少,虚寒作痛,妊娠胎动不安,下血不止:本方加阿胶、艾叶、炙甘草,为胶艾四物汤3经水不调,临行作痛,子宫虚寒:本方加艾叶、香附、吴茱萸、川断、肉桂、黄芪4经闭腹痛拒按,脉沉结有力:本方加大黄、芒硝,为玉烛散。
5气虚不足,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徽言,心悸怔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本方加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红枣6气血虚而致身体瘦弱,经期不准,行经腹痛,赤白带下,腰酸腹胀,倦怠食少:本方加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为八珍丸7虚劳喘嗽,遗精失血,妇女崩漏,经候不调:本方加四君子汤、黄芪、肉桂,为十全大补汤8本方加党参、白术、炙甘草、黄芪、川断、黄芩、砂仁、糯米,为泰山磐石散,用于妇人气血两虚,倦怠少食,有堕胎先兆者。
9胃肠虚弱而受风冷侵入,出现大使泄泻,完谷不化或大便下血,血清色鲜:本方去熟地、茯苓、白术、肉桂、粟米,为胃风汤10心、脾、肺三脏气虚,营血不足所致的惊悸,健忘,身热自汗,咽干唇燥,饮食无味,体倦肌瘦,毛发脱落,气短,腰背酸痛,本方去川芎加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五味子,远志、生姜、大枣,为人参养营汤11用于血瘀阻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本方加桃仁、红花,为桃红四物汤12产后血虚:本方加肉桂、生姜、羊肉,为千金羊肉汤13孕妇气血虚弱,小便频数,脐下急痛等:本方加陈皮、法夏、党参、炙甘草,为参术饮14血虚月经数月不行:本方加党参、黄芪为圣愈汤15气滞血瘀所致的闭经:本方加丹参、香附、益母草,为益母胜金丹更多四物汤加减1芎归汤:四物汤之核心药为当归和川芎,二养血活血。
四物汤加减方有哪些?导读:四物汤具有补血调血之功能。
是主治气血亏虚,血行不畅所致的营血虚滞症的首选方剂。
那么四物汤加减方有哪些?四物汤四物地爷与归弯,血家百病此方宋;妇女经产凭加减,蕾血虚滞补通功。
(一)四物汤组成与功效四物汤由熟地黄15克,当归、白芍各10克.川芎6克组成。
水煎服。
本方具有补血调血之功能。
是主治气血亏虚,血行不畅所致的营血虚滞症的首选方剂。
临床应用以心悸头晕,面色萎黄,唇爪无华,(或妇女月经量少),舌质淡·脉细为其辨治之要点。
但对阴虚发热以及血崩气脱之证,则不宜使用。
凡属营血虚滞之各种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妇女月经不调、胎产疾病、荨麻疹等慢性皮肤病、骨伤科疾病,以及过敏性紫癜,神经性头痛、盆腔炎、胎位异常、黄体功能不全、慢性风疹等病症,用治有效。
(二)加减方法①若兼气虚,加人参、黄芪,以补气生血。
②淤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以自芍易赤芍.以加强活血祛淤之力。
③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茱萸,以温通血脉。
④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以熟地易生地黄.以清热凉血。
⑤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以止血安胎。
(三)名中医用方心悟清·李用粹(清代医学家)(1)大便秘结:以四物汤加杏仁、枳壳主之。
热加黄芩、黄连;风加麻仁、防风;寒加木香、肉豆蔻;血少加桃仁、红花;气滞加槟榔、厚朴。
(2)燥症:以四物汤为主。
如皮肤皴揭,加秦艽、防风;咽鼻焦干,加知母、黄芩;烦渴加麦冬、花椒;便难加麻仁、牛膝;痰燥加贝母、瓜蒌;血燥加天冬、熟地黄。
(3)血症:常法以四物汤为主。
如血淤加桃仁、红花、苏木、丹皮;血滞加玄胡索、香附、蒲黄、牛膝;血溢加藕节、柏叶、小蓟汁、茅花;血崩加续断、荆芥穗、阿胶、艾叶;便血加地榆、槐角、阿胶;血痛在肢节,加乳香、没药;血痛在心腹,加蒲黄、五灵脂;血虚加枸杞子、肉苁蓉;血燥加乳酪、蜂蜜;血热加大冬、生地黄;血寒加干姜、肉桂;活血加韭汁、牛膝;养血加丹参、秦艽。
一、《济阴纲目》卷一:【处方】当归(酒洗)1钱半,川芎1钱半,芍药(炒)1钱,熟地黄1钱,玄胡索1钱,蓬术(醋煮)1钱,香附(醋煮)1钱,砂仁8分,桃仁(去皮尖)7分,红花(酒炒)5分。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经水将来,作疼不止。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各家论述】《医略六书》:血亏挟滞,不能统营气于经,故脐腹疼痛,然后经行。
方中熟地补血以滋冲任,白芍敛阴以益肾肝,川芎行血海以调经,当归养血脉以荣经,蓬术破气中之血,香附理血中之气,桃仁破瘀血以通经,延胡活滞血以止痛,红花活血生新,砂仁醒脾行气,水煎温服,使滞化气行,则经血调和而脐腹疼痛无不退,天癸循环无不自如。
卷四:【处方】当归、白芍药(炒)、川芎、生地、地骨皮、牡丹皮各等分(1方加白术)。
【功能主治】妇人骨蒸。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每服6钱,水煎服。
【各家论述】《济阴纲目》汪淇笺:此方以四物生四脏之阴,以地骨、牡丹解骨蒸之热。
其加白术者,以土为万物之母也。
卷六:【处方】当归(酒洗)2钱,白芍药(炒)2钱,肉苁蓉2钱,熟地黄(酒洗)1钱,白术1钱,白茯苓1钱,人参5分,川芎1钱。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气血两虚不孕。
【用法用量】水煎服。
每月经前3服,经正行3服,经行后3服。
卷六之一:【处方】当归2钱,川芎2钱,白术(微炒)1钱半,熟地黄(酒洗)1钱半,白茯苓1钱,芍药(微炒)1钱,续断1钱,阿胶1钱,香附(醋煮)8分,橘红7分,甘草(炙)3分。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久服有子。
主血虚不孕。
【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空腹服。
卷七:【处方】当归、川芎、芍药、生地黄、柴胡、山栀子、牡丹皮、龙胆草。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妇人阴户肿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八:【处方】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香附子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妇人血少胎痛。
【用法用量】每服3钱,紫苏汤调下。
卷九:【处方】四物汤加香附、桃仁、枳壳、缩砂、紫苏。
【功能主治】补血行滞。
妇科秘方手抄本四物汤加减法这本书是以前一个收破烂老人捡到,扔给我,说你学医,看看有什么帮助。
当时看了一下大概妇科验方等,尤其四物汤加减颇有心得,今天整理出来给大家分享共同学习!本书大概清末民国初时候手抄产物。
不知道书名,类似某名医妇科经验。
我初步经验判断适合临床指导,有一定参考价值,故而分享给大家给大家,希望有缘人重视。
先给大家上图看看:四物汤调经功效:调和营卫滋养气血因病加减开列与后一治经水将来腹中疼痛(经前痛经)乍作乍止,此血气实也。
用生地(熟地这里改生地之意)黄连香附桃仁红花元胡丹皮莪术同煎。
一治经水常不及期而行者(月经早期)此血热也。
用生地黄,黄连黄芩白芷同煎(芩连四物汤意)一治经水常过期而来者,瘦人气多血(原书漏字可能,根据中医习惯补入“血”子)少倍当归熟地加黄芪甘草少佐以红花桃仁以为主血之引用也。
肥大人(胖人)大概是气虚,去熟地加生黄芪甘草茯苓半夏陈皮香附同煎。
(胖人多痰湿气虚之意)一治经水常过期而紫黑成块者,血热也。
多作腹痛,用生地加香附黄连元胡灵芝乳香没药同煎。
(血热夹瘀)一治经水过期血色淡者,虚也。
用生地合二陈汤(养血活血化痰双合汤之意)一治妇人肥盛,经水或二三个月以行者,责其痰多,兼气血两虚,本方加苍术香附同煎。
(苍附导痰之意而非也)一治经水过適过断,往来寒热,如虚者合小柴胡汤煎服。
(热入血室治法)一治经水过后三五日,腹中绵绵走痛者,此血(虚)而滞气,本方加没香槟榔煎服一治经血过多,五心烦热,日晡潮热,本方加黄连煎服。
一治妇人头痛,筋骨,变身疼痛,而两手弦憎寒如疟。
每以散风止痛之剂罔效,本方加羌活防风秦艽官桂立效。
(养血祛风法)一治初得血崩,不问虚实本方加荆芥穗灯上烧灰升麻,如不止加炒蒲黄炒白术。
(秘方)一治血崩本方加荆芥黄芩香附煎服一治崩漏本方去当归加沙参益母草香附阿胶珠蒲黄炒陈皮白术甘草煎服一治赤白带下本方加柴胡升麻(酒炒),半夏茯苓苍术酒黄柏酒知母炮姜,升阳除湿带自出。
四物汤加减13方导读:今天学习治疗内科、妇科疾病的四物汤加减13方。
四物汤来源于《和剂局方》。
其药物组成是当归10克,地黄(生地或熟地)12克,白芍10克,川芎6克。
方中当归补血活血,地黄补血滋阴,两味药重在补血,为本方君药;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为臣药,川芎行血中之气,为行气活血药,并使全方补而不腻,为佐使药。
本方组成少而精,配合恰当,既是补血剂的主方,又是活血的基础方剂。
余在45年临床中常以四物汤为基础方治疗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细胞减少症、眩晕、胸痹、胃痛、腹痛、单纯性肥胖症、低热症、神经衰弱、汗症等多种内科病,以及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不定期、月经过少、月经过多、闭经、痛经、阴道炎、盆腔炎、不孕症等多种妇科病,收效满意,灵活运用到出神入化之程度,具体加减经验方如下。
01 丹栀四物汤【经验方组成】牡丹皮10克,焦山栀10克,当归10克,生地黄15克,赤芍10克,炒黄芩10克,荆芥炭10克,侧柏炭10克,甘草3克。
【适应范围】适用于上消化道出血、衄血及经期超前,量过多,色鲜红或紫红以及经期出现周期性鼻出血或吐血(倒经),伴有面色红赤,心烦口渴,喜冷恶热,苔黄舌边红、脉数而有力。
辨证属于血热证,治以清热凉血。
02 姜桂四物汤【经验方组成】官桂6克,干姜6克,当归10克,赤芍、白芍各10克,川芎10克,吴茱萸5克,延胡索15克,牛膝12克,丹参15克,炙甘草3克。
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腹痛、脉管炎及闭经,经期延后,量少色暗红,质稠有血块,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减,苔白或质紫,脉沉紧或迟。
辨证属于血寒证,治宜温经散寒。
03 桃红四物汤【经验方组成】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尾10克,赤芍10克,生地黄12克,川芎10克,牛膝15克,香附10克,延胡索15克,丹参15克。
【适应范围】适用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卒中、脉管炎及闭经,经期延后,量过少或过多,延久淋漓不尽,色紫暗,质稠、血块多且大,经期小腹疼痛剧烈,按之更甚,或见下大血块后痛减,舌质青紫或见小瘀点,脉弦涩。
加减四物汤_济阴纲目卷九_减法方剂树加减四物汤_济阴纲目卷九_减法方剂树 (1)1.原方 (2)1.1.组成:当归、白芍药、生地黄、黄芩各等分。
(2)1.2.功效:妊妇伤寒,热极发斑,状如锦纹者。
(2)1.3.来源:《济阴纲目》卷九。
(2)2.二仙汤 (2)2.1.减:当归、生地黄 (2)2.2.组成:黄芩(去朽)、白芍药(生用)各等分。
(2)2.3.功效:麻疹既出而复没,或出不尽,心慌,哭啼不止,十分危急,死在须臾;或下痢腹痛。
(2)2.4.来源:《寿世保元》卷八引刘孟门方 (2)3.调经汤 (2)3.1.减:白芍药、黄芩 (2)3.2.组成:生地黄、当归各等分。
(2)3.3.功效:产后血虚,败血攻冲,邪淫于心,胡言乱语,如见异物。
(2)3.4.来源:《竹林女科》卷三 (2)4.地芩饮 (2)4.1.减:当归、白芍药 (2)4.2.组成:生地黄1两,黄芩2钱(酒炒)。
(2)4.3.功效:肝肾火升,耳窍中时流鲜血。
(2)4.4.来源:《外科证治全书》卷二 (3)5.地黄汤 (3)5.1.减:当归、白芍药 (3)5.2.组成:黄芩、生地黄各等分(一方加赤芍药,甘草)。
(3)5.3.功效:小儿舌苔黄,出血,舌肿,舌裂,舌生芒刺,舌卷,舌黑,舌赤等诸舌病。
(3)5.4.来源:《普济方》卷三六五 (3)6.导赤散 (3)6.1.减:当归、白芍药 (3)6.2.组成:生地黄2两,黄芩3两。
(3)6.3.功效:痔漏。
(3)6.4.来源:《秘传外科方》引《李防御五痔方》 (3)7.当归地黄膏 (3)7.1.减:白芍药、黄芩 (3)7.2.组成:当归1斤,生地黄1斤。
(3)7.3.功效:血少生疮疡,肤燥痒,自汗遗精。
(3)7.4.来源:《摄生众妙方》卷二 (3)1.原方1.1.组成:当归、白芍药、生地黄、黄芩各等分。
1.2.功效:妊妇伤寒,热极发斑,状如锦纹者。
1.3.来源:《济阴纲目》卷九。
加味四物汤_济阴纲目卷八_方剂树加味四物汤_济阴纲目卷八_方剂树 (1)1.原方 (5)1.1.组成: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香附子各等分。
(5)1.2.功效:妇人血少胎痛。
(5)1.3.来源:《济阴纲目》卷八。
(5)2.四制香附丸 (5)2.1.加:黄柏、泽兰叶、益母草 (5)2.2.组成:香附子(杵,去皮毛,净子)8两(分作4份,酒、醋、童便、盐水煮,晒,炒),黄柏1两(酒炒),熟地黄1两(酒水煮烂捣膏),泽兰叶1两半(净叶),川芎1两半(酒洗,炒),白芍药1两半(酒洗,炒),当归(炒)1两半,益母草4两(勿犯铁器)。
(5)2.3.功效:妇人产后崩漏,亡血过多,致睛珠疼痛,经水不调。
(5)2.4.来源:《审视瑶函》卷四 (5)3.济阴丸 (6)3.1.加:乌药、生地黄、甘草、香白芷 (6)3.2.组成:香附子1斤,乌药1斤(微烧透,去烟,研为末),川芎半两,生地黄半两,熟地黄半两,白芍药半两,当归半两,甘草4两,香白芷4两。
(6)3.3.来源:《普济方》卷三三二引《德生堂方》 (6)4.香附八珍汤 (6)4.1.加: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6)4.2.组成:香附子、人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药、熟地黄、川芎、甘草各等分。
(6)4.3.功效:经后续来,气血不足者。
(6)4.4.来源:《医统》卷八十四 (6)5.阿胶散 (6)5.1.加:黄耆、阿胶、艾叶、甘草 (6)5.2.组成:熟地黄(洗,焙干)半两,白芍药半两,川芎半两,黄耆(去皮)半两,阿胶(锉,炒成珠)半两,香附子(炒)半两,当归(去芦,酒洗,焙干)半两,艾叶(炒)半两,甘草(炙)半两。
(6)5.3.功效:妊娠不问月数浅深,或因倒仆所损,致令胎动不安,或胎气奔上,心腹疼痛,或胎下坠,腰脐疼痛,或时下血。
(6)5.4.来源:《普济方》卷三四二引《保婴方》 (6)6.当归泽兰丸 (6)6.1.加:生地黄、泽兰叶、艾叶、白术、黄芩 (7)6.2.组成:香附子(去衣,分作4处,童便4两、酒4两、醋4两,米泔4两各浸1宿)1斤,当归(去须,酒浸)2两,白芍药(炒)2两,熟地黄(酒制)2两,生地黄2两,泽兰叶1两5钱,艾叶1两5钱,白术1两5钱,黄芩1两,川芎2两。
加味四物汤_济阴纲目卷一_减法方剂树加味四物汤_济阴纲目卷一_减法方剂树 (1)1.原方 (2)1.1.组成:当归(酒洗)1钱半,川芎1钱半,芍药(炒)1钱,熟地黄1钱,玄胡索1钱,蓬术(醋煮)1钱,香附(醋煮)1钱,砂仁8分,桃仁(去皮尖)7分,红花(酒炒)5分。
(2)1.2.功效:经水将来,作疼不止。
(2)1.3.来源:《济阴纲目》卷一。
(2)2.加味芎归汤 (2)2.1.减:熟地黄、玄胡索、蓬术、香附、砂仁 (2)2.2.组成:当归、川芎、芍药、桃仁、红花各等分。
(2)2.3.功效:死血所致腹痛,每痛不移动。
(2)2.4.来源:《济阳纲目》卷七十三 (2)3.芎归饮 (2)3.1.减:芍药、熟地黄、玄胡索、蓬术、香附、砂仁 (2)3.2.组成:川芎2钱,当归3钱,红花1钱,桃仁(杵)12粒。
(2)3.3.功效:饱食用力,或因持重,努伤脉络,失血涌吐,或跌扑打伤,令人大吐者。
(2)3.4.来源:《不知医必要》卷二 (2)4.芎䓖当归加芍药汤 (2)4.1.减:熟地黄、玄胡索、蓬术、香附、砂仁、桃仁、红花 (2)4.2.组成:川芎、当归、芍药各等分。
(3)4.3.功效:产后忧惊恚怒,脏气不平,或服断血药早,致恶血不消,郁满作坚,而成崩中;产后血崩眩晕。
(3)4.4.来源:《三因》卷十七 (3)5.调营丸 (3)5.1.减:川芎、芍药、熟地黄、玄胡索、砂仁、桃仁、红花 (3)5.2.组成:香附1斤(醋浸炒),蓬术2两(醋炒),当归8两。
(3)5.3.功效:经愆积癖块刺痛,脉弦牢者。
(3)5.4.来源:《医略六书》卷二十三 (3)1.原方1.1.组成:当归(酒洗)1钱半,川芎1钱半,芍药(炒)1钱,熟地黄1钱,玄胡索1钱,蓬术(醋煮)1钱,香附(醋煮)1钱,砂仁8分,桃仁(去皮尖)7分,红花(酒炒)5分。
1.2.功效:经水将来,作疼不止。
1.3.来源:《济阴纲目》卷一。
2.加味芎归汤2.1.减:熟地黄、玄胡索、蓬术、香附、砂仁2.2.组成:当归、川芎、芍药、桃仁、红花各等分。
四物汤剂量加减辨治加减四物汤乃妇科要方,对妇人经、带、胎、产诸症,临床均可加减使用,其方为历代治疗妇人病之良方,故称其为血家要方。
王氏妇科集前人经验,治疗时使用四物汤灵活辨通,加减适宜,很有新意,成为王氏妇科的奠基之方。
四物汤由当归、川芎、炒白芍、熟地或生地组成。
方中当归补血、养血、和血,白芍柔肝、舒肝、养血养阴,熟地滋肾大补阴血,三味药共起补血养阴人之病首重之功,立方即应“妇人阴类也,以血为本”的特点。
方中川芎,活血化瘀,与当归、白芍、熟地组方,则使四物汤补阴血而不滋腻,也说明了妇人之血,宜动而不宜滞,动则血盛,滞则血瘀。
故四物汤补血和血,柔肝养阴,补而不滞,为妇科病所常用。
四物汤为血家要方,而妇人之病首重调经,故四物汤治妇人月经病常辨证加减使用。
剂量加减妇人血虚肾亏,四物汤方中重用熟地30~50克,当归30~50克;肝气不舒则重用白芍20~30克,气滞血瘀加重川芎10~15克,去白芍宜赤芍10~15克,当归宜用当归尾15~30克,血热阴虚,去熟地用生地15~30克。
辨治加减妇人月经先期而至,证属血热者,生地四物汤加知母、黄柏、丹皮、枝子、麦冬、黄芩,名为先期汤。
月经后期而至,属血寒、宫寒,加艾叶、官桂、吴茱萸、生黄芪、川断、香附为暖宫汤。
气滞血瘀,经行腹痛者,加桃仁、红花、元胡、川郁金、丹皮、香附、枳壳、木香,实则桃红四物汤加减,用于调经活血止痛。
气血双亏月经不调者,常合四君子汤为八珍汤以气血双补,或加生黄芪、肉桂为十全大补汤,常治疗妇人气血不足之症。
妇人肝气郁结,月经先后无定期,伴头痛肋胀乳胀者,加柴胡、香附、枳壳、木香、青皮、乌药以舒肝解郁。
若见阴血不足,经行不畅,头晕口干,消瘦乏力,四物汤常合二至丸,或加元参、麦冬、枸杞子、山茱萸等。
若见月经过多,四物汤加阿胶、艾叶、芥穗炭、黑艾叶、黑杜仲、川断、地榆等,以养血收敛止血。
或加黄芪、焦术、升麻以固摄止血。
若见肝肾双亏腰痛,或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者,四物汤加杜仲、桑寄生、川断、金毛狗、山芋、枸杞子等。
名方“四物汤”脏腑及妇科加减用法一、四物汤加减脏腑病1 血虚腹痛。
微汗恶风。
加官桂(七分)、倍芍药、2 嗽痰。
加桑白皮、杏仁、麻黄、贝母(各等分)。
3 大便秘。
加桃仁、大黄、麻仁、枳壳(减半余各等分)。
4 血虚头眩。
加天麻、防风、荆芥穗(各一钱)。
5 虚寒脉微。
气难布息。
不渴。
便清。
加干姜附子(各一钱)。
6 中湿。
身重无力。
身冷微汗。
加苍术、白术、白茯苓(各一钱二分)。
7 筋惕肉瞤。
属血虚也。
加天麻、人参(各一钱伤寒筋惕肉自有本条)8 转筋属热。
加酒芩、红花、木瓜、苍术(各等分)。
9 两胁胀满。
加枳实、半夏(各八分)、白术(一钱)、去地黄、10 身上虚痒。
加黄芩、防风、煎调浮萍末(一钱)。
11 小便秘涩。
属血虚。
加茯苓、泽泻(各八分)、牛膝(一钱)、甘草梢(五分)。
12 盗汗属阴虚者。
加麦门冬、知母、黄、浮麦、麻黄根(各等分)。
13 自汗。
加人参、黄、麻黄根(各一钱)、桂枝(五分)。
14 劳瘵阴虚火动。
加白茯苓、贝母、陈皮、款冬花、杏仁、黄柏、知母(各一钱)、甘草(三分)有热。
再加秦艽、地骨皮(各一钱)。
15 阴虚喘嗽。
或吐红者。
加知母、贝母、黄柏、五味子(十二粒)、人参、麦门冬、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款冬花、紫菀(各等分如肺火盛者去人参换沙参)。
16 阴虚发热。
烦渴不能坐卧。
加麦门冬、山栀、黄柏、知母(各一钱)。
17 阴虚潮热。
加柴胡、知母、黄芩、地骨皮(各一钱)。
18 半身不遂。
左边。
加桃仁、红花(各八分)、姜汁(半盏)、竹沥(一盏)。
19 血痢。
加黄连、荆芥穗、地榆(各一钱)、木香(五分)、枳壳(七分)。
20 风虚眩运。
加天麻、秦艽、羌活(各一钱)。
21 香港脚冲心。
加炒黄柏(一钱)。
22 口干烦渴。
加麦门冬、乌梅(各一钱)。
23 四肢冷气痛。
加良姜、玄胡索、木香、吴茱萸(各等分)。
24 血气虚弱。
起则无力而倒。
加白术、陈皮、人参(各一钱)。
25 血虚刺痛。
五心热。
加山栀、香附、乌药(各一钱)、官桂、青皮(各五分)。
四物汤加减134法!(必须掌握)吴正伦明代医家(1529-1568年)。
字子叔,号春岩子。
安徽歙县人。
幼年丧父,家贫而刻苦攻读。
后游医至山东、北京等地,名噪一时。
明神宗幼年病、穆宗贵妃病,均由其治愈。
曾获穆宗嘉奖,后因太医院御医妒其术,被骗用毒酒药致死。
著有《医验录》、《虚车录》、《养生类要》、《脉证治方》、《治人心鉴》。
方多切用,示人以方证模式,依症加减,灵活不乱,方药加减变化中贯穿六气四因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痰毒湿瘀及脏腑辨证用药经验,今将吴氏得意之作四物汤的134种加减方,含盖了内妇儿外各科整理出给大家参考。
四物汤血主方。
生血去热。
补虚益精。
主女人用。
男子血虚。
亦宜用之.川芎(清阳、和血行血、肝经药、春天倍用、女人加此味,去芦八分)。
川归(润中、和血养血、肾经药、冬月倍用,去芦酒浸晒干、一钱五分)。
芍药(白缓中、赤破血、心脾、经药、夏月倍用、酒炒一钱二分)。
地黄(凉血用生、补血用熟、滋阴生血、肺经药、秋月倍用、姜汁浸晒干、一钱、男子加此味)。
上为咀。
每服姜一片。
水煎食远服。
随有他症。
根据后加减。
此方春宜加防风。
夏宜加黄芩。
秋宜加天门冬。
冬宜加桂枝。
此常服顺四时之气。
而加减未有不中者也。
一、内科1 血虚腹痛。
微汗恶风。
加官桂(七分)、倍芍药、2 嗽痰。
加桑白皮、杏仁、麻黄、贝母(各等分)。
3 大便秘。
加桃仁、大黄、麻仁、枳壳(减半余各等分)。
4 血虚头眩。
加天麻、防风、荆芥穗(各一钱)。
5 虚寒脉微。
气难布息。
不渴。
便清。
加干姜附子(各一钱)。
6 中湿。
身重无力。
身冷微汗。
加苍术、白术、白茯苓(各一钱二分)。
7 筋惕肉瞤。
属血虚也。
加天麻、人参(各一钱伤寒筋惕肉自有本条)8 转筋属热。
加酒芩、红花、木瓜、苍术(各等分)。
9 两胁胀满。
加枳实、半夏(各八分)、白术(一钱)、去地黄、10 身上虚痒。
加黄芩、防风、煎调浮萍末(一钱)。
11 小便秘涩。
属血虚。
加茯苓、泽泻(各八分)、牛膝(一钱)、甘草梢(五分)。
加味四物汤_济阴纲目卷六_减法方剂树加味四物汤_济阴纲目卷六_减法方剂树 (1)1.原方 (3)1.1.组成:当归2钱,川芎2钱,白术(微炒)1钱半,熟地黄(酒洗)1钱半,白茯苓1钱,芍药(微炒)1钱,续断1钱,阿胶1钱,香附(醋煮)8分,橘红7分,甘草(炙)3分。
(3)1.2.功效:血虚不孕。
(3)1.3.来源:《济阴纲目》卷六。
(3)2.阿胶散 (3)2.1.减:熟地黄、芍药、续断、香附、橘红、甘草 (3)2.2.组成:白茯苓2钱,白术2钱,川芎2钱,阿胶(炒成珠)2钱,当归1钱。
32.3.功效:目有翳而多泪不凝结者。
(3)2.4.来源:《异授眼科》 (3)3.金粟散 (3)3.1.减:熟地黄、白茯苓、续断、阿胶、香附、橘红、甘草 (3)3.2.组成:白术1两,芍药(赤者)1两,川芎1两,当归1两。
(3)3.3.功效:肺热。
(3)3.4.来源:《鸡峰》卷二十五 (3)4.加减玄武汤 (3)4.1.减:当归、川芎、熟地黄、续断、阿胶、香附、橘红 (3)4.2.组成:白术1两,芍药1两,白茯苓7钱,甘草3钱。
(4)4.3.功效:伤寒数日未解,六脉浮沉,身疼头痛,恶寒潮热,咳嗽痰喘,遍身疼痛,手足冷痹,饮食少思,脏腑溏痢,四时伤寒。
(4)4.4.来源:《臞仙活人方》卷二 (4)5.阿胶汤 (4)5.1.减:川芎、熟地黄、白茯苓、芍药、续断、香附、橘红 (4)5.2.组成:阿胶(炙燥)1两半,当归(切,焙)1两,甘草(炙,锉)3分,白术2两。
(4)5.3.功效:妊娠胎萎燥,全不转动。
(4)5.4.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五 (4)6.芎䓖当归加芍药汤 (4)6.1.减:白术、熟地黄、白茯苓、续断、阿胶、香附、橘红、甘草 (4)6.2.组成:川芎、当归、芍药各等分。
(4)6.3.功效:产后忧惊恚怒,脏气不平,或服断血药早,致恶血不消,郁满作坚,而成崩中;产后血崩眩晕。
(4)6.4.来源:《三因》卷十七 (4)7.当归散(《圣惠》卷七十五。
《济阴纲目》四物汤加减法(转)四物汤治妇人冲任虚损,月水不调,经病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脐腹痛,或腰足中痛,或崩中漏下,及胎前产后诸证。
常服益荣卫,滋气血。
若有他病,随证加减。
当归(和血。
如血刺痛如刀割,非此不能除)川芎(治风泄肝木。
如血虚头痛,非此不能除)芍药(和血理脾。
如腹中虚痛,非此不能除。
酒炒)熟地黄(补血。
如脐痛非此不能除。
酒洗用)上锉,各等分,每服四钱,水煎服。
春,倍川芎;夏,倍芍药;秋,倍地黄;冬,倍当归(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者,四时生物之功也。
物顺四时而为生长,则人身之气血,亦顺四时而为升沉矣。
若四物汤者,岂无精意于其间哉。
如当归之甘辛温润,可喻春日之和融;川芎之辛温而散,可喻夏令之敷荣,此生长之用也。
有生长而不为收藏,则何以成物?故用白芍之酸收以成秋,熟地之味浓以成冬,此又收藏之妙矣。
然四时之中,以甘为土德之用,故归地之甘以和之,此又五行之不离乎土也。
昔海藏云∶如用血药,当于四物汤中择其一二可也,又岂无意哉。
故如行血,则用芎归,以行春夏之令,如欲止血,则用地芍以行秋冬之令;此又升沉之道也。
观佛手散,犀角地黄汤,止用四物中之二物,盖可想矣。
虽然,物自物矣,物其物者,苟无主宰于其间,则物无物矣,即四物奚为哉。
故元神胃气,尤为吃紧者也)。
若春则防风,四物加防风倍川芎。
若夏则黄芩,四物加黄芩倍芍药;若秋则门冬,四物加天门冬倍地黄。
若冬则桂枝,四物加桂枝倍当归(此倍加法,便是四时妙理。
倍当归以迎春气,倍川芎以迎夏气,倍芍药以迎秋,倍地黄以迎冬。
用当归以生一阳,用芍药以生一阴,皆升降之妙也,识之识之)。
若血虚而腹痛,微汗而恶风,四物加术、桂,谓之腹痛六合,若风眩晕,加秦艽、羌活,谓之风六合。
若气虚弱,起则无力,然而倒,加浓朴、陈皮,谓之气六合(气不足而用泄气之药加乎?当以参易之);若发热而烦,不能睡卧者,加黄连、栀子,谓之热六合。
若虚寒脉微自汗,气难布息,清便自调,加干姜、附子,谓之寒六合。
若中湿,身沉重无力,身凉微汗,加白术、茯苓,谓之湿六合。
若妇人筋骨肢节疼,及头痛脉弦,憎寒如疟,宜治风六合,四物汤加羌活、防风。
若血气上冲,心腹胁下满闷,宜治气六合,四物加木香、槟榔。
若脐下虚冷腹痛,及腰脊间闷痛,宜玄胡六合,四物加玄胡索、苦楝。
若气冲经脉,月事频并,脐下多痛,宜倍芍药加黄。
若经事欲行,脐腹绞痛,临经痛者,血涩也,加玄胡、苦楝(碎,炒焦)、木香、槟榔。
若妇人血虚,心腹绞痛不可忍者,去地黄,加干姜,名四神汤。
补下元,加干姜、甘草。
气筑小腹痛,加玄胡索。
若腹中刺痛,恶物不下,倍加当归、芍药。
若腹痛作声,经脉不快,加熟地黄一倍,添桂心半倍。
经行腹痛,腰背痛,加芸薹、牛膝、红花、吴茱萸、甘草,银器灯心热服。
若经水涩少,加葵花煎,又加红花,血见愁。
若经水少而色和者倍加熟地黄、当归。
若经水暴下,加黄芩;若腹痛,加黄连;如夏月,不去黄芩。
若经水如黑豆汁者,加黄芩、黄连。
经水过多,别无余证,宜黄芩六合汤,四物汤、黄芩、白术等分。
经血淋漓不断,加干瑞莲房炒入药。
阴阳交合经脉行,加赤石脂、黄、肉桂、百草霜、藕节、败棕灰、肉豆蔻、当归、木香、龙骨、白茯苓、白术、地榆。
若经水适来适断,或有寒热往来者,先服小柴胡汤,以去其寒热,后以四物汤和之。
如寒热不退,勿服四物,是谓变证,表邪犹在,不能效也(须识表证,更有次序可法),根据前论中变证,随证用药调治。
若血崩者,加生地黄、蒲黄;血黑片,加人参、白术。
若血脏虚冷,崩中去血过多,加阿胶、艾(以虚冷而崩中,故加艾,今人不问冷热,而皆用胶、艾,殊可笑也)。
月水不调,血崩,或多少,或前后,呕逆心膨,加陈艾、黄(心膨宜审)。
若赤白带下,宜香桂六合,四物汤加桂枝、香附,各减半。
四物汤为细末,蜜炼丸,梧子大,空心米饮汤下三四十丸,治高年妇人白带良验。
如白淫浊,加龙骨、地黄、当归。
如漏下五色,研麝香好酒下;如鲜红,温酒盐汤下;如带下,加肉桂、蒲黄、百草霜、甘草、黑豆、白术、玄胡索、白姜、龙骨,空心盐酒下;如白带,加白龙骨,酒下(此皆古法,宜体认的确方可遵)。
若妇人血积者,加广术、京三棱、桂干漆(炒烟尽)各等分。
若经血凝滞,腹内血气作疼,加广术、官桂等分。
王石肤云∶熟地黄滞血,安能止痛,不若以五灵脂代之。
血滞不通,加桃仁、红花。
经闭,加枳壳、大黄、荆芥、黄芩、青皮、滑石、木通、瞿麦、海金沙、山栀子、车前子(以经闭而用利水之药,何也?岂非以下焦气滞而道之耶)。
血寒,加甘草、乌梅、柴胡、桃柳枝。
月水久闭,加肉桂、甘草、黄、姜黄、枣子、木通、红花。
月水不通,加野苎根、牛膝、红花、苏木,旧酒水同煎。
血气不调,加吴茱萸等分,甘草减半。
诸虚不足,加香附子。
四物汤加甘草半两,为细末炼蜜丸,每两作八丸,酒醋共半盏煎汤,同化调下,名当归煎,去败血生好血,如人行五里,再进一服,无时(以甘能和气生液养血也,惟气不足者宜之,如要调气宜倍香附最妙)。
若虚热病,四物汤与参苏饮相合,名补心汤主之,添柴胡名五神汤,大能补虚退虚热。
潮热,加黄芩、地骨皮、柴胡,一方加柴胡、干葛、黄芪、人参。
虚热口干,加麦门冬、黄芩。
虚渴,加人参、干葛、乌梅、栝蒌根。
虚而多汗,加牡蛎、麻黄根。
虚寒潮热,加柴胡、地骨皮、白术、茯苓、甘草、秦艽、知母、黄芩、麦芽、贝母、人参、乌梅、枣子。
若四肢肿痛,不能举动,宜以苍术各半汤主之(与苍术对配意见自超,然必有湿者宜之)。
若大便燥结,四物汤与调胃承气汤各半,名玉烛散主之。
若流湿润燥,宜四物理中各半汤。
若气血俱虚,四物与四君子汤各半,名八珍汤主之,加缩砂仁保胎气,令人有子;有热,加黄芩。
若因热生风者,加川芎、柴胡、防风(若谓热生风,当清热,兹不清热而散郁热,当以意逆之)。
血气劳,加荆芥、柴胡(非治劳,乃行肝胆之气血结滞生热也,与用青蒿同)(下三节俱治血风,而变证不同,用药亦异,自当心悟)血风两胁筑痛,或盘肠成块,加大黄、荜茇、乳香。
血弱生风,四肢痹疼,行步艰难,加人参、乳香、没药、麝香、甘草、五灵脂、羌独活、防风、荆芥、地龙、南星、附子、泽兰,为末,蜜丸,木瓜盐汤下(乃治痹疼妙药)。
血风膨胀,加甘草、木香、枳壳、马兜铃、葶苈、紫苏、藿香、地黄,空心服。
脏腑秘,加大黄、桃仁。
滑泄,加官桂、附子(以四物治泻,人所未信,学人当知);呕,加白术、人参(一方有生姜)。
呕吐不止,加藿香,白术减半,人参再减半。
呕逆,饮食不入,加白术、丁香、甘草、人参、缩砂、益智仁、胡椒(以呕吐呕逆而所加药固是矣,然与四物同用,然乎,否乎)。
若咳嗽,加桑白皮、半夏、人参、生姜、北五味子、甘草(古人治嗽多用人参、五味,然审察虚实,不可据信也)。
若发寒热,加干生姜、牡丹皮、柴胡。
若寒热往来,加炮干姜、牡丹皮各二分半。
若平常些少虚眩,肢体瘦倦,月信不通,只用生姜、薄荷,此是妇人常服之药,盖味寡而性缓,效迟而功深(逍遥散以薄荷为引即此意)。
若大渴,加知母、石膏。
若水停心下,微吐逆者,加猪苓、茯苓、防己。
若心腹胀满,加枳壳、青皮。
虚汗,加麻黄根。
汗多,加浮麦。
肠风下血,加槐角、槐花、枳壳、荆芥、黄芩、大腹皮、茜草、地榆、石楠叶、白鸡冠花为散,煎一半为末,空心盐汤旧酒调下(新酒有毒故用陈者)。
鼻衄吐血,加竹青、蒲黄、藕节、半夏、丁香、诃子、桂花、红枣、飞罗面、白茅根、蚌粉(桂花桂心也,桂与丁、半以治吐衄,今人难之,古法多用,亦须识之,以备参考)。
若头昏项强,加人参、黄芩。
若虚寒似伤寒者,加人参、柴胡、防风。
若虚烦不得睡,加竹叶、人参。
若诸痛有湿者,四物与白术相半(前以四肢肿痛用苍术,此以诸痛有湿用白术相半,宜思之),加天麻、茯苓、穿山甲,用酒煎服。
治老人风秘,加青皮等分(老人风秘加青皮,人所未知,产后亦有用)。
治疮疾,加荆芥,酒煎常服。
奶痈,加连翘、慈菇子、茜草、白芷、茭白、荆芥、牛膝、山蜈蚣、乳香、没药、漏芦、生地黄。
赤眼头风疾,加薄荷、清茶。
赤眼生风,加防风、黄芩。
风疮赤肿,加荆芥、牛蒡子、何首乌、甘草、防风、羌活、地黄、盐酒。
脚肿,加大腹皮、赤小豆、茯苓皮、生姜皮。
若妇人伤寒汗下后,饮食减少,血虚者,加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宜八物汤。
若妊娠伤寒中风,表虚自汗,头痛项强,身热恶寒,脉浮而弱,太阳经病,宜表虚六合汤,四物汤四两,桂枝、地骨皮各七钱。
若妊娠伤寒,头痛身热无汗,脉浮紧,太阳经病,宜表实六合,四物汤四两,麻黄、细辛各半两。
若妊娠伤寒,中风湿之气,肢节烦疼,脉浮而热,头痛,此太阳标病也,宜风湿六合汤,四物汤四两,防风、苍术各七钱。
若妊娠伤寒下后,过经不愈,温毒发斑如锦纹,宜升麻六合,四物汤四两,柴胡、黄芩各七钱。
若妊娠伤寒,胸胁满痛脉弦,少阳头昏项强,宜柴胡六合,四物汤四两,柴胡、黄芩各七钱。
若妊娠伤寒,大便硬、小便赤,气满而脉沉数,阳明太阳本病也,急下之,宜大黄六合,四物汤四两,大黄半两,桃仁十个(去皮尖,麸炒)。
若妊娠伤寒,汗下后,咳嗽不止,宜人参六合,四物汤四两,人参、五味子各半两。
若妊娠伤寒,汗下后,虚痞胀满者,阳明本虚也,宜浓朴六合,亦治咳嗽喘满,四物汤四两,浓朴、枳实(麸炒)各半两。
若妊娠伤寒,汗下后,不得眠者,宜栀子六合,四物汤四两,栀子、黄芩各半两。
若妊娠伤寒,身热大渴,蒸蒸而烦,脉长而大者,宜石膏六合,四物汤四两,石膏、知母各半两。
若妊娠伤寒,小便不利,太阳本病,宜茯苓六合,四物汤四两,茯苓、泽泻各半两。
若妊娠伤寒,小便不利,太阳本病,小便赤如血状者,宜琥珀六合,四物汤四两,琥珀、茯苓各半两。
若妊娠伤寒,汗下后,血漏不止,胎气损者,宜胶艾六合,四物汤四两,阿胶、艾各半两(一方加甘草同上,一方加干姜、甘草、黄)。
若妊娠伤寒,四肢拘急,身凉微汗,腹中痛,脉沉而迟,少阴病也,宜附子六合,四物汤四两,附子(炮,去脐皮)、桂各半两。
若妊娠伤寒,蓄血证,不宜堕胎药下之,宜四物大黄汤,四物汤四两,生地黄、大黄(酒浸)各半两。
四物与麻黄、桂枝、白虎、柴胡、理中、四逆、茱萸、承气、凉膈等,皆可作各半汤,不能阐述,此易老用药大略也。
安胎及漏下血,加阿胶、大艾、甘草、蒲黄(炒过)。
若胎动不安,下血不止,每服加艾叶五七片,更加葱白、阿胶末、黄,减四味之半,当归只用小半,如疾势甚者,以四味各半两细锉,以水四盏,熟艾六块,如鸡子大,阿胶五七片,煎至二盏半,去滓,分作四服,一日令尽;一方加粉草、干姜、黄,日二三服,至二腊(以一七日为一腊),加阿胶、艾叶水煎服,名六物汤,胎前产后,每日可一二服,亦治血痢不止,腹痛难忍;一方加黄、柏叶、阿胶、甘草、续断,治平常经血淋漓不断,或多或少,或赤或白,非时漏下,多服有效。
受胎小肠气痛,加木香、香。
胎前嗽,加枳壳、甘草、款冬、马兜铃、半夏、木通、葶苈子、人参、桔梗、麦门冬。
胎气冲肝,腰脚痹,行步艰难,加枳壳、木通、连翘、荆芥、地黄、羌独、山栀、甘草、灯心,空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