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韦布、黄玲、于城、王金等主要人物介绍
- 格式:docx
- 大小:21.92 KB
- 文档页数:6
《大象席地而坐》解说文案_止于至丧——《大象席地而坐》中国剧情电影《大象席地而坐》,于2018年上映,由胡波导演,胡波编剧,影片讲述了影片将一系列不同的主人公的传记联系在一起,讲述从黎明到黄昏的单一、张力十足的一天里发生的故事,描绘了一个以自私为标志的社会。
止于至丧——《大象席地而坐》今天聊聊中国电影《大象席地而坐》。
片名An Elephant Sitting Still (2018),别名金羊毛 / 爱在樱花盛开时。
《大象席地而坐》由胡波执导,根据胡波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本片获得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影评人协会论坛单元的最佳影片大奖,可悲剧的是胡波完成影片后不久,就自缢身亡。
胡波的母亲上台代为领奖时说:“胡波为这部'大象'失去了生命。
”“这个时刻我们确信,胡波的电影已经真正留下来了,谢谢大家。
”胡波始于处女作,终于处女作,《大象席地而坐》也成了他的绝唱。
观众们或许可以通过这部影片走进导演胡波,试着猜测理解一下导演的心境,也可以试图了解胡波的想法。
《大象席地而坐》片长234分钟,而且有一个备注是“导演剪辑版”。
其实本片只有这一个版本,并没有其他时长的版本。
我觉得能坚持看完4个小时长片的人都不是一般人,都是狼灭。
特别是在电影节上一口气看完的人,都是厉害人。
我分了好几天才看完,在转场时暂停一下,休息一下,慢慢才看完。
影片通过四名角色的视角,讲述了身处不同年龄阶段普通人的挣扎,充满丧气。
影片十分致郁,四位角色身上发生的事情,都是人们生活中自己可能遇见或者别人可能遇见的操蛋事情。
当这些负面情绪集中到一起后,整体给人的感觉只能是很压抑、很阴郁。
尤其是本片为了烘托气氛,特地挑选了一座雾霾比较严重的城市拍摄,将故事发生时间放在清晨或者傍晚,更加增添了致郁色彩。
影片从于城的视角切入,他本身是一名身无长技的社会青年,每天除了当混混横行乡里,就没有别的事情了。
他给唯一的好友送了帽子,好友当着他的面跳楼身亡。
《大象席地而坐》影评精选1000字《大象席地而坐》影评精选1000字导语:由胡波导演的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在柏林电影节,获得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协会颁发的论坛单元最佳影片奖。
下面励志故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大象席地而坐》影评,欢迎阅读。
篇一:《大象席地而坐》观后感——这不能是孤独的孤独每个人都有,随时抛弃随时捡起电影我分了两天来看完,一是电影太过沉重,比《闯入者》还要沉重,比《十二公民》差点,二是电影里每一个人物和所对应的人物关系几乎都可以单独拿出来拍一个电影了,把他们全都凑在一起实在是短时间难以理解。
我想了两天才能在我的脑海里找到几个能和这个电影匹配的故事。
一个是我自己。
我从很早之前大概是小学时起就专注于小说文学或者历史文学,哪怕一直到了大学我看过的所谓“功能性”和“学术性”书籍都很少,除了单篇的文章,连十本书都没有。
但是在今年,我开始拜读这些作品。
我在生活里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故事,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明确的已成定性的记载,这些规则的制定者,制度的推行方竟然如此厉害,在人性,人情和道义上都可以简而言之。
所以才会有了这么多的效应,这么多的理论。
纠其细节虽然无法解释的通,但是大方向上总是没有错误。
每个人独有的人格构成了所有统计学上的可能性。
可是这个导演,一下子讲了这么多的故事,这些无论存在于任何地方的规律,只不过一个浓烈,一个低沉。
这真的行得通吗?在一个法律的空间外,道义的框架内,这些制定道义的人都已经走了千百年,至今还存着弟子规,二十四孝。
这个社会绝对不需要卖身葬父和埋儿奉母!但是晚辈和长辈同样需要爱和关怀。
所以有了新的二十四孝,这是社会的进步。
从古至今,土地的分配永远都是一个王朝覆灭不可忽视的原因,农村土改才能深得民心,这也是社会的进步。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空间和思考方式,说到底都是关你屁事?所以我理解那些小鲜肉的粉丝,理解那些在性和人性上扯不清关系的人群。
这需要人性的进步。
但是他们并不孤独啊,他们的心里同样有大象,无论你是满洲里的还是非洲大象。
《大象席地而坐》电影叙事学解读作者:苗甜来源:《今传媒》2019年第03期摘要:《大象席地而坐》是胡波导演根据自己短篇小说《大裂》改编而来的,曾在第55届台北金马影展中获得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和最佳改编剧本,深受专业人士与观众的喜爱。
影片讲述了四个身陷囹圄的主人公在一天内发生的戏剧性事件,他们通过去满洲里寻找整天坐着的大象来暂时回避无法解决的生活困境。
本文通过电影叙事学理论中的叙事结构、叙事镜头以及叙事视点来解读影片中四个主人公背影后的灰色人生。
关键词:戏剧式段落结构;长镜头;实焦与柔焦;第三人称;最高叙述者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3-0104-02一、叙事结构本片采用戏剧式段落结构进行交叉叙事。
是以四个主要人物为主线的戏剧性故事组成一个整体结构,这四个人物分别处于青少年、中年和老年三个不同的年龄阶段,这三个年龄阶段的个体又代表了整个年龄段群体,导演在讲述个体的同时更是在囊括整体。
韦布意外将于城的弟弟推下楼梯,黄玲和韦布是同校的同学,而睡在阳台的老人王金是韦布家的邻居并且借给韦布一笔钱,这四个人物在影片开头没有任何交集,随着影片叙事的推进,观众才知道他们原来是有交集的,影片在交叉叙事中快速拉开故事张力。
观众的角度是若斯特建立他的电影聚焦体系的一个原则,在认知聚焦概念中外认知聚焦的观众所知“小于”人物的所知,因而人物比观众知道得早或知道得多[1]。
影片一开始观众并不知道于帅是于城的弟弟,甚至连于城的的名字也未可知,只是交代了于城与朋友的老婆发生关系后朋友跳楼的事情,四个人物碎裂的故事很难给观众一个整体情绪上的引导,长久以来,观众期待一直是完整的线性叙事,所以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韦布和于城、黄玲和韦布、王金和韦布都有了交集,观众此刻才知道他们在同一个城市,当观众对人物的整体关系有了具体认知后,才恍然大悟,观众的心理期待得到了满足,进而生发出与片中人物更深刻的共情力。
30困境与救赎——综论《大象席地而坐》■孟鹬奇/北京城市学院摘 要:年轻的导演拍摄了一部近四个小时的电影,用生命来阻止删减影片的任何一部分。
虽然影片在院线没能上映,但在电影节上备受好评。
导演通过影片传达着社会发展的侧面,讲述着影片中四个人物陷入人生的困境,艰难挣扎而寻找着救赎。
关键词:电影 综论 困境 寻找 救赎《大象席地而坐》是导演胡波的遗作也是处女座。
这部影片是根据他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而来。
他将自己的内心写照映射到了影片中——即无法挣脱的绝望。
该片获得第68届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一、故事梗概这部影片主要围绕着四个人物展开的。
混混于诚、高中少年韦布、高中少女黄玲及老人王金,四个看似不相关的人物,因为一些事情而联系到了一起。
他们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去满洲里看大象。
而“满洲里的大象”象征着他们对生活的希望,给自己的念想。
实际上导演想要表达的真实含义是:他们陷入了人生的困境,寻求着救赎。
混混于诚睡了朋友的女人,被突然回来取东西的朋友看到,朋友因女友和于诚的背叛而跳楼自杀。
但是,事后于诚将所有责任推到了朋友的女友身上,怪女友要朋友买房子,而朋友压力太大而跳楼。
他完全的抛开了自己的责任。
他决定去满洲里避一避,在走之前他去见了喜欢的女人,并将责任又推到了她的身上:因为喜欢的女人拒绝了他,所以他去了朋友家,睡了朋友的女友。
于诚将自己的责任甩得一干二净,不敢承担责任。
少年韦布因为朋友李凯被于诚的亲弟弟于帅霸凌,被说是李凯偷了于帅的手机。
于是为朋友出头,在推搡中失手将于帅推下楼梯不幸身亡。
韦布不敢面对,回到家中想要拿上奶奶给的压岁钱去满洲里,却被因受贿开除公职的爸爸偷走。
去奶奶家却发现奶奶早已死在了黑暗的小屋子里,亲戚们却漠不关心。
韦布失望离开,遇到了被家人嫌弃、宠物狗被走失的大白狗咬死而去找狗主人讨要说法无果的老人王金。
韦布想用手中的台球杆跟老人换些钱,碰巧遇到了狗主人。
韦布为老人出头,却被狗主人踹倒在地。
在爱与绝望中挣扎作者:陈依凡来源:《艺苑》2019年第02期【摘要】胡波导演的遗作《大象席地而坐》斩获第68届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长片、最佳改编剧本等奖项。
本文试图从影片的人物关系、叙事结构、空间隐喻、景深构图和现实主题中剖析《大象席地而坐》在爱与绝望中的彷徨与挣扎。
【关键词】《大象席地而坐》;爱;胡波[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青年导演胡波的遗作《大象席地而坐》,改编自其同名短篇小说。
影片聚焦于四位生活在小县城的普通人:混混于成与朋友的女友有染致朋友跳楼自杀;老爷爷王金被子女催去养老院;女学生黄玲与嗜酒母亲矛盾频发;高中生韦布与父亲关系恶劣。
近四个小时的放映时长浓缩成电影叙事时长的一天,四位普通人经历了生离死别,导演试图以影像的方式,剖析当代社会底层个体的生活状态,对爱与现实困境进行探讨与反思。
一、离散式人物关系:被推向边缘的人本片在人物架构上采用离散式的人物关系,四个主要人物的身份、生活圈、动作线在影片开头均没有统一明确的关联,人物关系结构呈开放性、辐射状,有利于影片的整体概括呈现。
而人物与各自的生活圈又构成了聚合式关系,随着影片的推进,四位人物逐步具有鲜明的共性或关联性,即被支离破碎的生活现状、被缺席的爱推向边缘化的人。
故事的主角是生活在河北小县城的底层人民,年龄层次从高中生涵盖到老年人。
影片开头四位人物的出场颇具意味:第一个主要人物是上身赤裸的青年男人,他坐在床上讲述从朋友那里听来的关于大象的故事,近景镜头中囊括了男人及床上睡着的女人,画面具有一定的性暗示意味,表明两个人的亲密关系。
这时,镜头从雪地上移至一只狗最终升到一个简陋的、堆满杂物的阳台,一位老爷爷坐在阳台的简易床上眉头紧锁、若有所思;下一个镜头切至女生黄玲,她从床上坐起,脸上写满了稚嫩与迷茫,此时男人的独白跟进:“可能老有人用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欢坐那儿。
”这时出场的三个人,都以坐着的姿态出现在银幕中,而这样的坐姿与独白叙述的大象的“坐”似乎有暗合之意,形成了声画“互文”的关系,正如片名的英文翻译“An Elephant Sitting Still”,这句英文意为“大象一直坐在这里”,这是一个状态的描述,而大象的非正常状态与这些人的当下状态惊人地相似,不禁引人遐想。
060 艺苑[影视长廊]《大象席地而坐》(2018,导演胡波)有着存在主义的底色,其情感基调消极悲观,但又努力在现实的苦闷与颓丧中探询人生的意义与希望。
影片选择了几个身处不如意的处境中、深味生活的灰暗与压抑的小人物,让他们在与生活作了一番搏斗与挣扎之后,徒劳地向往着远方,希冀与当下不一样的生存境遇和精神满足。
严格来说,影片中的这些人物并不是与时代脱节的失败者,不是深陷往昔的荣光与回忆,或者因秉持过去的价值观而与真实的生活产生错位的“失语者”,而是一些陷在现实的泥沼中无力自拔、无处可逃的人物,他们对于过去从来就没有什么回味或留恋,他们是对于现实不满、对于未来又没有信心和希望、甚至都不知道理想生活图景是怎样的“游荡者”。
影片中的这些“游荡者”,花费了大量时间在街道上游走,在漫无目的地寻找突围之路,但又怀着某些不切实际的愿望、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
也许,我们可以用“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间终究意难平”来概括他们的处境。
但是,在这些人物身上,这个“差距”有时是臆想出来的,有时是因为他们过于敏感而自我催眠产生的,有时则是基于基本生活需求无法满足而被强化的。
这造成了影片在主题建构上的驳杂性,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生活的暧昧多义性。
这些人物对“理想”的理解层次不一样,对“理想”的想象方式不一样,但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却一无例外地缺少力量和方向,只能成为“游荡者”。
他们在影片中历经了一天的挣扎之后,也不过发出了对现实的一声叹息。
一、影片中的人物困境影片的主要人物有四个:韦布、黄玲、王金、于诚。
这四个人物在身份和处境上其实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影片在他们身上呈现了一种共通性的焦灼与苦闷,并让他们以某种机缘产生碰撞与遭逢,从而结构起影片的情节框架。
韦布的父亲曾是警察,因为受贿而赋闲在家,脾气变得暴躁,对于生活和家人都充满了怨气。
韦布的母亲沉默不语,任劳任怨地在矿上卖衣服。
可想而知,韦布的生活环境是困窘而冷漠的,他无法忍受父亲的喝斥和言语羞辱,在昏暗简陋的房子里活得憋屈而无奈。
电影大象席地而坐观后感影评1500字世界一直很糟糕,可是我们还有满洲里。
满洲里也一样糟糕,但我们还是要去满洲里电影的故事发生在河北的一个地方。
讲的是四个人一天的生活。
原本四个没有联系的人,却因为满洲里一头席地而坐的大象而牵扯到了一起。
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
想去满洲里看一头席地而坐的大象。
韦布,一个在父亲眼里一无是处的高中生,一天早上他的爸爸怀疑他偷了自己的购物卡,说他就像楼下的垃圾一样散发着恶臭,还要把他赶出家门。
韦布来到学校得知自己的好朋友李凯被学校小流氓于帅怀疑偷了他的手机,相信朋友为人的韦布强制为好朋友出头却不慎把于帅推下楼梯,生死不明。
慌乱的韦布逃出学校向他一直喜欢的女同学告白并邀请她一起去满洲里看大象却遭到拒绝。
最后,走投无路的韦布决定自己踏上路程去满洲里看一头一直席地而坐的大象。
黄玲,韦布的同学,一直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的人,她的母亲对她不管不顾,漠视不理。
渴望被爱的她恋上了自己教导主任。
但是两个人在KTV的视频被人传到班群里,两人的绯闻迅速传遍全校,人尽皆知,无数舆论铺天盖地。
黄玲的母亲得知这个绯闻时,第一时间不是安慰关心黄玲,而是直接问了句:“你和他睡了吗?”,与此同时教导主任的妻子找上门来算账,绝望了黄玲给了他们一棍子。
她决定接受韦布的提议。
去满洲里看一头一直席地而坐的大象。
老金,韦布楼下的邻居,一个为了儿子甘愿睡在阳台的老人,但是尽管如此,儿子和儿媳两个人还是想着把他送到养老院,老金去看了养老院之后并不喜欢哪里,因为养老院不能养狗,而老金有一条陪伴了他很久的大白狗。
然而却在这一天,他的大白狗被一条恶狗咬死了,找恶狗的主人也不认账,回到家后儿媳得知大白狗死去的消息非但没有伤心还隐有喜意。
失望透顶的老金决定擅自带上孙女去满洲里看一头一直席地而坐的大象。
于成,于帅的哥哥,一名小混混,很多人都怕他,唯独被自己喜欢的女生拒绝,父母也不怎么待见他。
他的好朋友因为撞见他睡了自己的老婆在他面前跳楼自杀。
声屏世界2023/2文艺直通车热播冷评虚无中的情感表达———电影《大象席地而坐》的意象分析阴胡明摘要:影片《大象席地而坐》是导演胡波的作品,影片讲述了韦布、于城、黄玲、王金这四个人物平淡而又压抑的生活,呈现了小人物的生存困顿与幻想。
这部影片看似是一部青春电影,却暗含了虚妄与阴郁以及在虚妄状态下的自我救赎。
无论是从叙事、主题还是情感表达,《大象席地而坐》都值得去深思与剖析,文章以美学为基础对该影片中的暗含意象进行解读。
关键词:电影《大象席地而坐》意象分析符号学美学2018年,《大象席地而坐》斩获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长片,2020年又斩获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华语电影。
这部电影以漫长的叙事代替叙事技巧,将镜头长时间地对着剧中的人物,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将每个人的犹豫、迟疑、彷徨与每个家庭的压抑完完整整地展现出来。
这部影片的思想交流是观念上的交流,它体现了几个不同年龄段男女的思维差异,放大了人们彼此的不了解、彼此的误解、人与人的依赖感以及人与外在事物的疏离感。
空间意象:生存状态的虚无这部电影讲述了四个主人公荒诞的生活,而其中的空间结构却也是叙事的一部分。
电影叙事作为一种以电影语言为表达工具的叙事活动,影像产生过程本身就天然包含了一定的容纳行动的空间环境。
在电影的叙事构成中,空间叙事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影片中大量的表意功能都需要借助空间手段来实现。
因此,很多人将电影画面称为“完美的空间能指”。
[1]家庭:悲凉存在的本质。
影片中韦布的第一次出场是在他的家里,且是伴随着父亲的辱骂声走出自己的卧室,坐在餐桌前。
在呈现这一故事情节时,导演并没有将镜头来回切换,而是一直用中近景的拍摄方式,将韦布一家人的生活状态展现出来。
父亲辱骂的原因是因为没关窗户,楼下垃圾的味道飘了上来。
在饭桌上,父亲说了这么一段话:“哪都没有你房间里臭,地上的垃圾桶也没有你房间里臭。
”说罢便将酒瓶子重重地放在桌子上。
韦布的家并不大,可以说是非常狭窄,没有一丝安静祥和的气氛,有的只是相互指责、相互嫌弃。
大象席地而坐韦布、黄玲、于城、王金等主要人物介
绍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大象席地而坐韦布、黄玲、于城、王金等主要人物介绍
【导语】:
大象席地而坐介绍了很多生动的人物,厌倦了自己现在的生活,想要逃离。
来看看大象席地而坐的主要人物介绍吧。
大象席地而坐的主要内容与主要人物介绍
壹
在满洲里有一头大象,他终日坐在地上,任凭别人捅他戳他,他就那么一直坐着,一动不动。
本期的听觉系阅读,让我们一起走进胡波导演的遗作,《大象席地而坐》,共同聆听挣扎的鸣叫。
贰
小区的楼下,不知道什么人在烧着垃圾,臭气飘到了小混混于城所在的20几楼。
他此时正在床榻之上,和兄弟的女人经历偷情之后的贤者时刻。
不料兄弟却在这时突然回家。
于城蹑手蹑脚地收拾好烟灰缸和衣物,倚靠在墙边,一动不动,当他的兄弟走进房门,空气如同凝滞,兄弟甚至没有看他一眼,只问了一句:“门口那双鞋是你的?”便猛冲向阳台一跃而下。
于城把这些统统归结于自己的前任离开了自己,努力让自己摆脱罪恶的缠绕。
韦布是一个破烂高中里的学生,父亲失业在家,脾气暴躁,家里的光景称得上拮据。
一次,韦布的朋友李凯因疑似偷了校霸的手机而面临麻烦。
仗义的韦布相信自己朋友的人品,毅然决然站出来为李凯
说话,谁知推推搡搡间竟把那人推下了楼梯。
殊不知,那人正是于城的弟弟。
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按照程序完成的一切,并没有把他领向光明。
黄玲是韦布的同学,父母离异的她跟随母亲生活。
母亲的心力不足以支撑起仅剩两人的家庭,酒醉成了日常,陪某某老板睡觉更成了她事业进步的依靠。
黄玲对母亲说过的最多的话便是“你快把我恶心吐了。
”学校的教务处主任却对黄玲关爱有加,他们之间没有见不得人的事情,缺乏家庭关爱的她仅仅是享受着一点点舒适和轻松,而这些,她都无法从家庭中获取。
人心可畏,二人亲密相处的视频被公布在网络上,教导主任恼羞成怒,暴露出真实面目,主任的妻子怒不可遏,来到王玲家里吵吵闹闹,忍无可忍的王玲用棒球棍把主任与其妻子敲死,离开了家,留下站在原地的目瞪口呆的母亲。
王金是个退休在家的老人,儿女为了早日买下学区房,近乎无耻地劝说他搬进养老院。
他以自己养的小狗不能带进养老院为由,坚持住在自己的简陋的房子里。
他的牵挂便是天真无邪的孙女,如果说那个家还有能称得上家的什么,想必便是孙女乖巧的一声“姥爷”。
一天他照常在附近的巷子里遛狗,谁料一只走失的大狗窜出来,咬死了与他作伴的小狗。
他费劲周折寻到狗主人,得到的却是恶语相向,连一句道歉也没有。
回到家,儿女得知小狗死了,脸上毫无遗憾,反而坚定了送他去养老院的决心。
叁
就是这样的四个人,命运具有同样模式的悲哀,决定去满洲里,
去看那头终日席地而坐的大象。
四个人的命运被神奇地安排至重合,韦布意外杀死了校霸,然而真正的罪人却是假装无辜的朋友。
校霸的哥哥正是于城,待他找到所谓凶手,想的却是帮助韦布逃走。
韦布逃跑的路上先后遇见了失去爱犬的王金和与教导主任待在一起的黄玲。
最终于城死在了韦布朋友的枪下,那人留下一句“这个世界好残忍”,随即也吞枪自尽。
剩下的三人带上了王金的孙女,踏上前往满洲里的路。
在车站,王金对韦布说“你们俩自己去吧,我回去了。
对我而言,这几十年我都在喂自己糖衣炮弹,以为换一个地方,就能过得更好。
其实人生最好的状态是,你站在这里,看着远方,感觉那里一定比这里好,但是不要过去。
这样,你才能处理好眼前的事情。
”说完带着孙女转身走开,韦布追了上去,对王金说,“既然没有去过,那就去看看吧。
”
明知远方不会变得更好,他们还是上了路。
或许只是因为,无论到哪里,都是一样的糟,所以再无所谓到哪了。
肆
苦难几乎是永恒的,这不是一出悲剧,是太过真实的底层人的生活写照。
影片中多次借人物之口以嘶吼的形式发泄出了对于不知如何是好的生活的怨念。
有人说,从这部电影里,能看到一个人的悲惨一生。
小时候被强迫学习各种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长大些后去到学校,受人欺负,被朋友背叛,成人后惶惶不知所处为何处,爱而不得,迷失方向,到了暮年,逃不过子女无止境的索取,然后将希望全部寄托
在新一代的身上。
不知道王金的孙女看到大象,心里会想些什么,待她长大,经历了磨难与苦痛,是否还会记得那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在某个夜晚坐大巴带自己去看的那头坐在地上的大象。
影片时长近四个小时,导演胡波用四个小时,讲述了四个人的一天,然而一天是太漫长的,两头的端点清晰可见,其间的琐事如同巨大的垃圾堆,费劲力气清理一块,总还有新的一块放上来,尝试焚毁,即是恶臭。
因此,安眠是上帝赐予人间美好的救赎,成功避免了无限循环中的精疲力尽,只要合上眼,进入梦境,便能获得暂时的解脱。
于是临近影片的尾声,四人在大巴车上沉沉睡去,安静的车厢行驶在灯光昏黄的隧道里,即使醒来已是远方,依然诸事繁杂,至少那一刻,的确存在实际的安详。
伍
影片的结尾,大巴行驶到开阔地带,司机停下车,打开车门,为乘客提供短暂的活动时间。
人门在近光灯的照射下踢起毽子,毫无征兆地,远方响起象的悲鸣。
有趣的是,影片的原作小说中,作者看到了那头大象并且探清了它坐在地上的原因,而非仅仅听到了它的叫声。
“等我贴着它,看到它那条断了的后腿,它看上去至少有五吨重,能坐稳就很厉害了。
我几乎笑了出来,说实话我很想抱着它哭一场,但它用鼻子勾了我一下,力气真大,然后一脚踩向我的胸口。
”
相比电影中将大象作为乌托邦式希望载体的手法,小说中实体的
大象看上去似乎更为残忍。
电影与小说中大象,分别代表着寄托和终结,前者支撑陌路之人鼓起气力前行,后者为无奈的生活画上一个句号。
然而无论他对于人的意义如何,作为大象本身的他退无可退,被棍子捅,却无法躲向角落,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已经活在边缘。
他既是象征,也是我们本身。
陆
有人说,本片是导演一味地将自己局限在绝望里,如果他没有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许在成熟后,他会明白生活的真谛。
然而就像影片中所说的那样,“世界就像一片荒原”,“没有人知道存在的意义”,探寻者继续探寻便是,应当感到有幸,尚且有人,关注底层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