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逻辑判断真假话问题不止有“矛盾”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行测真假话问题的五大解题技巧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行测真假话问题的五大解题技巧”,欢迎阅读。
方法一:矛盾法。
矛盾关系是直言命题和复言命题的考点,这需要大家能够了解每种命题的矛盾关系及矛盾定义。
知识点:所有非与有些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
例题:某公司发生一起贪污案,在对所有可能涉案人员进行排查后,四位审计人员各有如下结论:甲:所有人都没有贪污。
乙:张经理没有贪污。
丙:这些涉案人员不都没有贪污。
丁:有的人没有贪污。
如果四位审计人员中只有一个人断定属实,那么下列哪项是真的?A.甲断定属实,张经理没有贪污B.丙断定属实,张经理没有贪污C.丙断定属实,张经理贪污了D.丁断定属实,张经理贪污了【答案】C。
解析:甲的话“所有人都没有贪污”和丙的话“这些涉案人员不都没有贪污”即“有些人贪污了”之间具有矛盾关系,二者必有一真一假。
所以,真话必在甲和丙之间,则乙的话和丁的话都是假话。
由乙的话假,可知张经理贪污了;由丁的话假,可知所有人都贪污了。
所以,丙的话一定真,而甲的话一定假。
故答案选C。
方法二:反对法。
反对关系是直言命题的考点。
知识点:所有是和所有非是反对关系,必有一假。
例题:英国驻深圳某银行共126名职员国籍情况的信息如下:(1)所有职员都是英国国籍。
(2)所有职员都不是英国国籍。
(3)行长或助理是英国国籍。
上述断定只有一个是假的,则以下哪项一定是真的?A.有些职员是中国国籍B.所有职员都不是英国国籍C.有些职员不是英国国籍D.有些职员是英国国籍【答案】D。
解析:(1)和(2)是上反对关系,不能同真,至少有一假。
已知结论只有一个是假的,所以(3)一定为真,进而可以推知(2)为假,(1)为真。
由此可推知D项为真。
方法三:代入排除法在解决真假话问题时,如果题干中没有矛盾关系及反对关系,但是题干限定了真话或者假话的个数;同时选项对应信息全面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把选项带入题干的形式进行解题。
例题:宋江、林冲和武松各自买了一辆汽车,分别是宝马、奥迪和陆虎。
行测判断推理技巧:假言命题之矛盾命题答题技巧行测判断推理技巧:假言命题之矛盾命题答题技巧在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中,有一类非常高频并且较难的考点,就是假言命题的矛盾命题。
今天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假言命题的矛盾命题在考试中如何表达又如何解。
一、考虑假如明天天下雨,那无我们就放假。
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觉得我骗了你?答案:明天天下雨了,我却没给你们放假。
题干信息可以写成明天天下雨→我们放假(p→q),觉得我欺骗你们的情况应该是:天下雨这件事情发生了,也就是放假的条件满足了,我却不给你们放假,即明天天下雨且我们不放假(p且非q) 规那么:p→q的矛盾命题是p且非q才能训练1、判断以下命题间是否具有矛盾关系“假如一只熊很饥饿,那么它是危险的”和“假如一只熊很饥饿,那么它不是危险的”答案:不是。
【解析】假言命题的矛盾命题是p且非q(联命题),即p发生,非q也发生才可以,而后面这个命题是一个假言命题,即p和非q发不发生并不知道。
正确的矛盾命题应该是“一只熊很饥饿且它不是危险的”二、应用1、直接考察例:在承受了阻击敌人的任务后,连长斩钉截铁地说:只要我还活着,鬼子就休想跨过昆仑关。
以下哪项假如为真,那么上述断定不成立?①连长还在,鬼子跨过了昆仑关②连长牺牲了,但鬼子没能跨过昆仑关③连长牺牲了,鬼子跨过了昆仑关A.只有①B.只有②C. ①和②D.①和③答案:A。
【解析】由问法:哪项为真,上述断定不成立,即考察一真一假的问题,就需要大家能看出考察的是假言命题的矛盾命题。
可以把题干信息写成“连长活着→鬼子不跨过昆仑关”矛盾命题即为“连长活着且鬼子跨过了昆仑关”,所以只有①,答案选择A2、真假话问题例:某机关年终考核时,群众对周、吴、郑、王四位处长的考核结果有多种说法,其中,只有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①假如周处长考核优秀,那么吴处长考核也优秀;②考核优秀者是郑处长;③考核优秀者是周处长,但吴处长考核不是优秀;④考核优秀者是周处长或王处长以下哪项一定为真?A.①B.②C.③D.④答案:A。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从矛盾着手识破真假很多同学备考中希望能够用更短的时间提升自己的解题速度以及准确率。
判断推理部分的逻辑推理的必然性推理题目是能够快速掌握,保证正确率的部分。
而在这一部分中,有一类题型使我们常说的真假话问题,这类题型考察几率很大,规律性强,而且易于掌握。
下面中公教育专家我们就进行一个简单的讲解。
【例题1】对某受害人的五位朋友进行侦查分析后,四个警员各自做出了如下推测:甲说:“这五个人都有嫌疑。
”乙说:“老陈不能逃脱干系,他有嫌疑。
”丙说:“这五个人不都是有嫌疑的。
”丁说:“五人中肯定有人作案。
”如果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推测正确,那么以下哪项为真?A. 甲推测正确,老陈最有嫌疑B. 丙推测正确,老陈没有嫌疑C. 丙推测正确,但老陈可能作案D. 丁推测正确,老陈有嫌疑1.题型判断:真假话问题的特点是题干给的条件比较多,但是并非每个条件都是正确的。
有时题干会给出真话假话的数量。
比如上题中的题干最后提到:四个人只有一个人正确。
或者有时提干不会告诉真假话的数量,但是会暗示条件中有真有假。
也是非常常见的真假话问题。
2.解题步骤在判断出题型之后,我们首先锁定几个条件,由于矛盾命题具有一真一假的特点,所以我们首先寻找条件中有无矛盾命题。
(1)若题干中有矛盾命题,例如例1中,甲和丙说的话明显是一对矛盾命题。
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甲丙的话一真一假。
那么下一步我们跳出这两个条件。
根据题干中只有一人推测正确的条件。
可知乙和丁说的话一定为假,那么他们的矛盾为真。
根据乙的话可知老陈没有嫌疑,判断B正确。
当然根据丁所说到话,我们知道无人中午人作案。
从而判断甲说假话。
从而得知丙说的是真话,B项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
(2)如果题干中几个条件没有出现矛盾,那么我们应该采取的是假设法,假设法的核心思想就是根据题干有真有假的特点。
假设某个条件为真或为假。
然后去验证,若没有矛盾出现,符合题干条件,就可以认为假设正确,反之,假设错误。
公务员考试真假话问题常用解题方法公务员考试逻辑推断中的真假话类问题并不简单,初入门者如坠云里雾里,经常不知从何入手。
接下来,本人为你分享公务员考试真假话问题常用解题方法。
真假话问题顾名思义,即材料中有些人说真话有些人说假话,根据各人的表述推断出最终的真实情况。
对于真假话类问题主要采用三种解题方式。
分别是矛盾法、突破口法和假设法。
公务员考试真假话问题常用解题方法一、矛盾法一般在命题类的真假话问题中,可以采用矛盾法解题,其主要题目特点是在众多的说法中能够找到矛盾关系,并且在题干条件中一般会说明只有一真或只有一假,再根据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的特点,即可确定除矛盾关系之外的命题的真假性。
之后逐一推断各命题的真假。
【例1】:某公司招聘,甲乙丙丁四个人去参加面试,面试结束之后四人对结果进行预测如下:甲说:“我们四个人都能进公司”,乙说:“我不能进公司”丙说:“乙和我都不能进公司。
”丁说:“不会所有人都能进公司”结果表明,只有两个人的预测是正确的,这两个人是:A. 甲和丙B.乙和丁C. 乙和丙D. 丙和丁【解析】四句话分别是甲:所有是,乙:“非乙”,丙:非乙、非丙,丁:并非所有是。
可知甲和丁互为矛盾,必然一真一假,题干中说有两个人的预测是真的,那么在乙和丙中也必然一真一假,设丙真,则非乙,非丙,那么乙也是真的。
此时有三句真话,不行,所以乙是真话,推出非乙。
那么甲说“所有是”就是假的,那么丁是真话,由此可知,预测正确的是乙和丁。
选B.公务员考试真假话问题常用解题方法二、突破口法一般在朴素逻辑中也会涉及到真假话问题,此类题目最大的特点是不存在矛盾关系,此时即可以在题干提及的信息中寻找突破点,作为解题的要点。
【例2】:A、B、C、D四位漂亮女生,她们喜欢穿漂亮衣服,某天,她们穿的衣服颜色各不相同,有黄色、绿色、蓝色和红色四种。
在问道她们各自衣服的颜色时,A说:“B的衣服不是黄色的。
”B说:“C的衣服是绿色的。
”C说:“D的衣服不是蓝色的。
行测判断推理技巧:没有矛盾的真假话问题你会解吗大家在做行测逻辑填空题时常常会被虚词所困扰、干扰,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判断推理技巧:没有矛盾的真假话问题你会解吗”,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行测判断推理技巧:没有矛盾的真假话问题你会解吗在公职类考试中,我们常利用矛盾的性质来解决逻辑判断中的真假话问题,“一找二绕三回”是习惯的解题三步曲,但是有一些题目用这样常规方法是解不出来的,下面结合两道例题来帮助各位考生梳理一下真假话问题的其他解题方法。
例1:甲、乙、丙、丁四同学在一起议论本班参加A活动的情况。
甲说:我班所有同学都参加了;乙说:如果张帆没参加,那么李航也没参加;丙说:李航参加了;丁说:我班所有同学都没有参加。
已知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的不正确,由此可见( )。
A.甲说的不正确,张帆没参加B.乙说的不正确,张帆参加了C.丙说的不正确,张帆没参加D.丁说的不正确,张帆参加了【解析】D.题干中只有一个人说的不正确,典型的真假话问题之有真有假型,优先考虑找矛盾来解题,但题目中没有矛盾,继续观察四个人句子的特点,甲:所有是,丁:所有非,故甲和丁说的话为上反对关系,其中必有一假,所以乙和丙说的是真话。
李航和张帆都参加了,即丁说的话:我班所有同学都没有参加了,为假话。
故正确答案选择D。
例2:某次数学考试结束后,甲班班长和学习委员一起对考试成绩进行了预测,具体如下:(1)有人考试没及格。
(2)有人考试及格了。
(3)班长考试没及格。
成绩公布后,发现三句预测中只有一句话正确。
可推知:A.甲班同学都没有及格B.甲班同学有人没及格C.学习委员考试及格了D.学习委员考试没及格【解析】C.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正确,真假话问题之有真有假型,题干中没有找到矛盾关系,考虑上下反对,(1)和(2)为下反对关系,两者必有一真,根据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正确可知,(3)为假话,所以班长考试及格了,进而可知(2)为真,(1)为假,因此所有人考试都及格了,选择C。
公务员考试真假判断三大绝招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真假判断型逻辑题属于国家公务员考试逻辑推理中常见题型,要求考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其特征一般是给出来几个论断,然后这几个论断中有一个是真的,或者有一个是假的,让考生选择出一个正确答案。
近几年公务员考试中也出现了几个论断中有两个是真的,或者两个是假的,让考生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本文中,华图蔡老师归纳了攻克真假判断型逻辑题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首先找矛盾,其余是关键真假推理题是逻辑判断中比较容易的一类题,这类题目中的条件都没有确定,但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
因此可以利用矛盾来解题。
所谓矛盾,指的是两个不同的判断中,如果一定存在一个真、一个假的情况,那么这两个判断就构成矛盾关系。
例如,一个人如果是男的,那么他肯定不是女的,反之,如果一个人是女的,那么她肯定也不是男的,男和女就是矛盾关系。
但一张纸如果不是黑的,可能是白的,还可能是其他颜色,那么,黑和白就不是矛盾关系。
那找矛盾对公务员考试的真假推理题有什么作用呢?先来看这样一道真题:在向南方雪灾受灾地区的捐款活动中,某慈善组织收到一笔10000元的匿名捐款,该组织经过调查,发现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当中的某一个捐的。
慈善组织成员对他们进行求证时,发现他们的说法相互矛盾:甲说: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乙说:我估计这钱肯定是丁捐的丙说:乙的收入最高,肯定是乙捐的丁说:乙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个说了真话,那么到底谁是真正的捐款者呢?华图解析:这道题就是典型的真假判断型逻辑题,首先看看四句话中是否存在矛盾关系。
在这里可以用做简化来解题,例如“甲说: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这句话可以简化为“甲:非甲”,这样的优点是能够使矛盾一目了然。
这四句话最后简化为:甲:非甲乙:丁丙:乙丁:非丁很清楚的看到,乙和丁两个人的话存在矛盾关系,矛盾关系里必有一真,必有一假。
真假推理属于逻辑判断显性结论类的一种,其具体表现是在题目中给出若干个前提,前题有真有假,要求通过判断命题的真假情况,进而推理出指定的结论。
一、题型分析经过对近年真题的比较与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真假推理题型的难度在不断增加,答题的重点从矛盾关系扩大到反对、推出等多种关系,提问方式也从“只有一真”,“只有一假”扩大到“两真两假”。
对于公务员考试,绝大多数考生没有必要也不需要去学习专业的逻辑学知识,只要掌握如下解题方法即可。
二、解题思路首先,判断题型是“只有一真”,“只有一假”还是“两真两假”;其次,在题干当中寻找一组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和推出关系,判断这两个条件是一真一假、不能同真、不能同假,还是必须同真、必须同假;最后,进行推导,得出结论。
三、真题示例(一)只有一真【例】桌上有四个杯子,每个杯子都写着一句话,第一个:“所有的杯子里都有啤酒”;第二个:“本杯中有可乐”;第三杯“本杯中没有咖啡”;第四个“有些杯子中没有啤酒”。
假如只有一个为真话,那么( )为真。
A.所有的杯子中有啤酒B.所有的杯子中都没有可乐C.第三个杯子中有咖啡D.第二个杯子中有可乐【答案】C【解析】首先看提问部分,本题属于真假推理题型中的“只有一真”。
其次看题干,发现这四句话中的第一句与第四句是一对矛盾关系,必然一真一假。
第三,一真其余为假,绕过这对矛盾关系,第二、三句肯定都是假的,因此选C。
(二)只有一假【例】某珠宝商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
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罪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
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答案】B【解析】首先看提问部分,本题属于真假推理题型中的“只有一假”。
其次看题干,发现乙和丁说的话是一对矛盾关系,必然一真一假。
2017国考试行测技巧:四种方法速解真假话问题下面是公务员考试频道为您整理的2017国考试行测技巧:四种方法速解真假话问题,希望您阅读愉快!更多国家公务员行测相关请关注公务员栏目!2017国考试行测技巧:四种方法速解真假话问题一、矛盾法解真假话问题例1:对某受害人的五位朋友进行侦查分析后,四个警员各自做出了如下推测:甲说:“这五个人都有嫌疑。
”乙说:“老陈不能逃脱干系,他有嫌疑。
”丙说:“这五个人不都是有嫌疑的。
”丁说:“五人中肯定有人作案。
”如果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推测正确,那么以下哪项为真?A. 甲推测正确,老陈最有嫌疑B. 丙推测正确,老陈没有嫌疑C. 丙推测正确,但老陈可能作案D. 丁推测正确,老陈有嫌疑解析:这道题目是一道典型的真假话题目。
我们可以用直言命题的矛盾关系解题。
首先把甲乙丙丁这四人的讲话内容转换成直言命题的标准形式,然后我们会发现甲和丙说的话分别是:“所有是”和“有些非”互为矛盾关系,必然一真一假。
由“只有一个人推测正确”,则乙和丁说的必为假。
如果乙说的为假,则老陈没有嫌疑。
如果丁说的为假,则五人中没有人作案,所以答案选择B选项。
二、反对法解真假话问题例2:关于一个班的英语六级通过情况有如下陈述:(1)班长通过了;(2)该班所有人都通过了;(3)该班所有人都没通过;经过详细调查,发现上述断定只有两个是正确的。
可见:A.该班有人通过了,但也有人没有通过B.班长没有通过了C.所有人都通过了D.所有人都没有通过解析:这道题目也是一道真假话题,但是把题干所给的三句话转换成直言命题标准形式后,我们发现其中并没有存在矛盾关系,而是存在了一组反对关系。
其实单凭反对关系也是可以做出真假话题目的。
在该道题目当中第一句话相当于“所有是”,第二句话相当于“所有非”,它们二者互为上反对关系,必有一假,由“上述断定只有两个是正确的”,则第一句话一定是真的,进而可知第三句话为假,第二句话为真,所以答案选择第C选项。
行测的逻辑判断部分中有一类经典的题目叫做“真假话问题”。
这是必然性推理当中的一种重点题型,其典型特征为:题干中出现了若干句判断,其中有真有假,并给出真话或者假话的具体数量,要求考生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确定正确答案。
有一些具有备考经验的同学,一旦认出题目是这种“真假话问题”,立刻会感到十分轻松,觉得这种题目很简单,解题思路无非就是围绕着“矛盾”,“一找二绕三回”。
但在我们实际考试当中,真假话问题不只是涉及到“矛盾”这一个知识点而已;公考资讯网认为在朴素逻辑的题目当中,也会有一些题目特征呈现真假话的特点,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具备不同的解题思路,其中较为常用的就是假设法。
说到假设法,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当涉及到“是非”或者“真假”等可能性较少的问题时,可以就其中一种情况展开假设,代入题干中进行验证,若出现矛盾则证明不成立;反之,若无矛盾,则假设成立,假设的这种情况为其中一种可能。
我们可以通过一道例题,一起来感受一下:
【例题】甲乙丙丁四个人的车分别为白色、银色、蓝色和红色。
在问到他们各自车的颜色时,甲说:“乙的车不是白色的。
”乙说:“丙的车是红色的。
”丙说:“丁的车不是蓝色的。
”丁说:“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个人的车是红色的,而且只有这个人说的是实话。
”
如果丁说的是实话,那么一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车是白色的,乙的车是银色的
B、乙的车是蓝色的,丙的车是红色的
C、丙的车是白色的,丁的车是蓝色的
D、丁的车是银色的,甲的车是红色的
【答案】C。
【参考解析】像这道例题中,题干中有三句判断,并且根据“而且只有这个人说的是实
话”的表述得出,三者只有一真,符合真假话题目特征。
但是这三句话,并没有发现矛盾,故可以确定本题考点不在“矛盾”。
这时,可以考虑使用假设法。
这三句中,从哪一句开始假设其实都可以得出答案;但是联系我们之前讲过的朴素逻辑的相关知识,寻求突破口是最快的一种思路。
“红色车”条件指向真话,符合确定性特征,故第二句可以作为突破口。
假设丙确实为红车,则乙地表述为真,并且开红车的丙必然说真话,此时三句中有两真,与题干矛盾,假设不成立。
故丙不开红车,说假话,则丁开蓝车,且乙说了一句假话,也不开红车;此时得出开红车的只能这三句中,从哪一句开始假设其实都可以得出答案;但是联系我们之前讲过的朴素逻辑的相关知识,寻求突破口是最快的一种思路。
“红色车”条件指向真话,符合确定性特征,故第二句可以作为突是甲,故甲为红车,且乙确实不开白车,那么只有银色的车可以分配给乙。
最终推出丙开白车。
整合信息得到:甲红车、乙银车、丙白车、丁蓝车。
答案选C。
考生们,遇到矛盾解决不了的真假话问题时,不妨转变思路,试一试假设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