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生物复习第8单元第4讲人体神经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
- 格式:docx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14
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课时 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人脑的高级功能r------------------- 学习目标导航 -----------------------1 .简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重点)2 .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重难点) 3.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兴奋 的产生与传导◊自主认知◊1. 神经元⑴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⑵神经元的基本结构•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 构成神经中枢神经元■树突:短而多,将兴奋传向胞体 突起/轴突:长而少,将兴奋由胞体传向 • I 外围(4)神经元的功能(3)神经元结构的名称。
[填图]②结构示意图£ *神经末梢歯突胞休轴寰體梢■W 突輕①功能: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②兴奋是指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③兴奋的传导形式:在神经系统中,兴奋以电信号(也称为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1)神经元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特点①离子分布:神经元细胞膜外Na!浓度比膜内高得多,膜内丄浓度比膜外高得多。
②离子流向:NaJ K +分别有向膜内流入和向膜外流出的趋势。
它们能否流入或流出以及流入量、流出量的多少取决于膜对相应离子通透能力的高低。
(2)静息电位①产生原因: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K +可以外流,使膜外侧聚集较多的正离子,膜内侧含有较多的负离子」成了膜电位差。
②电位特点:细胞膜电位呈外正内负状态(叫静息电位)。
(3)动作电位①产生原因:神经纤维的某部位受到一定的刺激时,兴奋部位的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迅速内流。
②电位特点:细胞膜电位呈外负内正的状态(叫动作电位)。
(4)兴奋传导过程在受到刺激的兴奋部位和与它相邻的未受刺激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 形成局部电流。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学案3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考纲要求 稳态的生理意义(Ⅱ)。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 细胞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细胞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组织液淋巴――→组成 细胞外液⎩⎪⎪⎪⎨⎪⎪⎪⎧成分⎩⎪⎨⎪⎧ 血浆: (90%)、无机盐(约1%)、 (7%~9%)、血液运送的 物质(含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组织液、淋巴:除含 很少外,其 余成分和含量均与 相近本质:是一种 溶液,类似于海水――→反映生命 起源于海洋 想一想 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是同一概念吗? 二、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 渗透压⎩⎪⎨⎪⎧概念: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 种类⎩⎪⎨⎪⎧ 离子渗透压:与 有关,主要是 Na +、Cl -渗透压:与 有关酸碱度:近中性(7.35~7.45),与 等有关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思考 血浆中的蛋白质(如血浆蛋白)容易通过毛细血管吗?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想到了吗 草履虫、细菌等单细胞生物是如何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的?四、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内环境的动态变化(稳态)⎩⎪⎪⎪⎨⎪⎪⎪⎧ 变化原因⎩⎪⎨⎪⎧ 外界 变化体内 活动内环境的各种 成分和 性质不断变化具体表现:内环境各种 和 性质都处于 平衡中稳态调节机制⎩⎪⎨⎪⎧ ①各 分工合作、协调统一是实现稳态的基础② 调节网络是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五、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________条件。
探究点一 内环境组分与细胞外液理化性质1.请完成体液及内环境各成分关系图解:2.完成血浆主要成分的饼分式图解,并完成问题: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________________。
思维拓展1.内环境的“内”与“外”是相对的。
从细胞的角度看就是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相对人体的外界环境而言,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二者外延和内涵相同,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高中生物教案神经调节教学目标:1. 了解神经调节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3. 理解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
4. 了解神经系统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1.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 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
教学难点:1. 理解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
2. 理解神经系统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实验器材:显微镜、切片刀、载玻片等。
3. 教学资料:神经元结构示意图、神经冲动传导示意图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神经调节,神经系统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重要性。
二、讲解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1. 神经元的结构:轴突、树突、细胞体等。
2.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传导和传递刺激。
三、实验观察神经元结构老师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神经元的结构,并进行结构组成和功能解释。
四、讲解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1. 静息电位:细胞内外电位差。
2. 兴奋传导: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传递。
五、让学生模拟神经冲动传导过程老师设计实验或讨论题目,让学生模拟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加深理解。
六、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强调神经系统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完成相关习题或课后作业,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观察和讨论等教学方法,结合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料,使学生对神经调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实践操作的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相关实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第2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2、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
二、教材分析
1、重点难点与疑点
1.教学重点
(1)神经纤维的传导模式。
(2)兴奋传导的电生理基础。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4)人脑的高级功能。
2.教学难点
(1)神经纤维的传导模式。
(2)兴奋传导的电生理基础。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4)人脑的高级功能。
3.教学疑点
(1)神经纤维的传导模式(理解)。
(2)兴奋传导的电生理基础(理解)。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理解)。
2、教材解读
知识结构
【知识点图表】
教学反思: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神经纤维的传导模式 突触 反射弧 人脑的高级功能 视觉性语言中枢 书写性语言中枢 听觉性语言中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
第4讲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2.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Ⅱ)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1.神经元的结构与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相适应。
(生命观念)2.研究反射弧的结构模型以及分析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机理。
(科学思维)3.实验设计: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
(科学探究)兴奋的产生与传导1.兴奋的产生和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指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①传导形式:电信号(或局部电流)也称神经冲动。
②传导过程③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如图)a.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b.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1)突触结构及其兴奋传递过程(2)突触类型①神经元间形成突触的主要类型(连线)②神经元与效应器形成的突触类型:轴突—肌肉型、轴突—腺体型。
(3)传导特点①单向传导: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②突触延搁: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导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4)作用效果:使后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兴奋或抑制。
1.神经纤维膜内K+/Na+的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提示]由于动作电位时Na+大量内流,因此神经纤维膜内K+/Na+的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低。
2.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递方向与膜外的电流方向相反。
(√)3.兴奋在突触小体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提示]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小体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4.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兴奋。
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动画演示、师生互动,能够举例说明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2.通过观察图片、查阅资料,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
3.通过资料分析、实验探究,能够举例说明体液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1.神经纤维的传导模式。
2.兴奋传导的电生理基础。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4.人脑的高级功能。
5.激素的种类、功能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3.激素的种类、功能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第2课时人体神经调节过程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目标导读]1•结合教材P30〜31及图2 -25、图2-26,理解反射弧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
2.结合教材图2 —27和图2-29,概述人体神经系统的分级调控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重难点击]1•反射弧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
2•人体神经系统的分级调控。
一、反射和反射弧1. 反射(1) 概念: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是 ______________ 。
2. 反射弧(1)组成:反射弧由、、、和五个基本部分组成。
①感觉神经末梢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一起称为。
②神经中枢是脑和脊髓的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汇集在一起形成的结构,调节人体的某些生理活动。
③运动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 一起称为____________ 。
(2) 完整性反射活动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 为基础的,如果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结构或功能受损,反射就无法完成。
问题探究:1. 神经调节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起着主导作用,其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结合教材P30第2自然段〜P31的内容完善膝跳反射示意图,理解反射弧的组成。
分析假若在C、D之间剪断,在D处给予适宜刺激,小腿_________________ 。
在C处给予适宜刺激,小腿______________ 。
这两个过程,_________ (填“前者” “后者”“都”或“都不”)是反射, 知识梳理说明反射的完成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若阻断反射弧的任一环节,再刺激感受器,效应器还能作出反射吗?请分析原因。
活学活用(1) 感受器通常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2) 只要反射弧完整就能完成反射()(3) 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效应器会有反应,但这不属于反射A .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B .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⑤C .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运动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D .切断③,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④ 一题多变:结合上图回答问题。
苏科版八上《人体的神经调节》教案.docx苏科版八第 15 章第1节人体的神经调节第1课时上《人体的神经调节》教案题一、知识目标: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层次和脑、脊髓的位置、结构和主要功能。
教学目标二、能力目标:通过看书总结“神经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集体讨论、抢答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神经元的结构特征和功能。
教学难点神经元的结构特征。
教法设计及讲授资料检索讨论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练习法学法指导教师课件课前准备学生无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新授】【布置】自学:观察神经元及神经系统的组1.神经元概念:成,完成提问。
神经元(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神经元的结构:细胞体神经元树突突起轴突3.神经纤维、神经的概念:神经元的分布(神经纤维:是由树突、轴突以及外这时不对学生面套着的髓鞘共同组成的。
讲,因为还没讲神经:许多神经纤维集合成束形成什么是白质和灰神经。
质):4.神经元的功能:在中枢部分,细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胞体构成灰质,神经纤维构成白质;在周围部分,细胞体构成神经节,神经纤维构成神经。
5.神经系统的组成:神大脑经脑小脑系中枢神经系统脑干统脊髓的脑神经——组周围神经系统成脊神经——脑发出的神经灰质(大脑皮层)——大脑脊髓发出的神经半大脑球的表层,神经元的细胞体密白质——大脑皮层的内部,集,色泽灰暗,许叫 ~ 多神经纤维汇集,色泽白亮,叫 ~6.大脑皮层功能区: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嗅觉中枢此处注意提醒学运动中枢生记忆的方法。
感觉中枢7.小脑的功能:协调全身肌肉的活动,维持身体的【小结】师生共同完成平衡。
8.人体的呼吸、血液循环等重要生【布置作业】课课练:P21~22命活动的调节中枢都在脑干里,所以脑干有“生命中枢”之称。
9.灰质——在脊髓中央,呈蝶形,脊髓是细胞体汇集的白质——分布在灰质的周围,地方。
人脑的高级功能【教学目标】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2.兴奋的传导、植物性神经调节和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重难点】1.兴奋的传导。
2.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教学设计】教学准备:(1)投影仪;脑模型。
(2)电脑动画:反射弧模式图;兴奋沿反射弧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突触小体构模式图;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作用。
(3)投影片:神经纤维传导的投影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表。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结合直观教学。
【教学过程】我们已经学习过人的大脑皮层中有神经中枢,如: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请同学们根据初中已学过的知识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提问:中枢神经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回答:脑、脊髓。
)提问;中枢神经与神经中枢相同吗?(回答:不相同。
)提问:人和高等动物的高级神经中枢指什么?。
(回答:大脑皮层。
)讲述:同学们回答的很好。
大脑皮层在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
它无论在控制躯体运动、人类的语言活动和内脏活动方面都是如此。
下面我们首先看看大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出示脑模型,并找到中央前回。
)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都有它的代表区,第一运动区的机能有哪些特征呢?当刺激中央前回顶部时,可引起下肢运动;刺激中央前回底部时,倒出现头部器官运动;刺激中央前回其他部位时,可以出现相应器官运动。
这不仅说明躯体各部分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都有其代表区,而且二者位置关系倒置。
即:中央前回从顶部→底部,正好与躯体代表区从下肢→头部相对应。
临床资料表明:当中央前回底部之前(S区)受到损伤时,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即病人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但不能讲话,不能用语词表达自己的思想;当皮层额上回后部(H 区)受到损伤时,则会出现病人会讲话、会书写,能看懂文字,却听不懂别人讲话,这种情况叫做听觉性失语症。
注意两类“失语症”的核心分别为: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听不懂——听觉性失语症另外,临床资料表明,当大脑皮层某些区域受损,还会造成失写症、失读症等。
第4讲人体神经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考纲展示]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 2.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Ⅱ) 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考点一|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1.反射和反射弧(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①概念: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②类型: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2)反射弧——反射的结构基础(3)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传导形式:局部电流(或电信号),也称神经冲动。
(3)过程(4)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包括④突触前膜、⑤突触间隙、⑥突触后膜。
(填数字及名称)(2)突触小体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枝末端的膨大部分形成的小体。
(3)图乙中突触类型为轴突—树突型:B;轴突—胞体型:A。
(4)传递过程:神经冲动→轴突末梢→突触前膜,经胞吐释放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传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6)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判断与表述]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刺激传出神经也可以引起效应器反应,这种反应也能称为反射。
(×)提示:只有通过整个反射弧引起的反应才能称为反射。
(2)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提示:酸梅色泽、形状直接刺激视觉感受器,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到神经中枢,然后通过传出神经引起唾液腺分泌。
(3)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4)K+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的浓度,所以在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提示:K+在细胞外的浓度低于细胞内的浓度,所以在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5)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小体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提示: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小体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6)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2.思考回答(规范表述)(1)感觉的产生是不是一种反射活动?并说明理由。
提示:感觉的产生不是一种反射活动。
感觉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一种“意识”,而不是效应,不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2)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所包含的神经元个数相同吗?如何证明脊髓是上述两种反射的神经中枢?提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包含2个神经元,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包含3个神经元;通过实验破坏脊髓,若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不存在,说明脊髓是这两种反射的神经中枢,反之,则说明脊髓不是这两种反射的神经中枢。
(3)作为神经递质,一般需要符合哪些条件?(至少答两点)提示:①突触小体内合成并储存于突触小泡中。
②神经递质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③神经递质能被相关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突触前膜回收等。
1.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2.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不同(1)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2)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3.有关神经递质的分析(1)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2)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传递的三大原因①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②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③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与某种有毒有害物质结合,使神经递质不能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考法1 考查反射和反对弧1.(2019·株洲市高三质检)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
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B.食物引起味觉的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C.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不同D.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突触结构B[食物引起味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
]2.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
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
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图(a) 图(b)回答下列问题:(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d是________。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________的调控。
(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轴突” “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_______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解析:由图(a)及题干描述可知,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后,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b)传导到脑干中的神经中枢(a),再沿传出神经(c)传到效应器(d),引起呼吸肌收缩,产生深吸气动作使肺扩张(引起呼气)。
人体屏住呼吸是由大脑皮层参与的有意识的活动。
图(b)中的突触小体是由上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是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形成了轴突—胞体型突触。
答案:(1)神经中枢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2)大脑皮层(3)轴突细胞体[技法总结]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神经节如图中的c。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考法2 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2018·淄博高三二模)如图中a、b、c三个神经元构成了1、2两个突触,甲、乙、丙3条曲线为不同刺激引起神经元c上的电位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表明刺激a时兴奋以电信号形式迅速传导给cB.乙表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乙也可表示只刺激b时,a神经元的电位变化D.丙表明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D[a的轴突与c的胞体构成突触1,甲表明刺激a时兴奋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给c,A错误;分别刺激a、b,可通过b、a的电位变化表明兴奋在突触间的单向传递,B错误;刺激b时,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会使a的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与图乙不同,C错误;甲、丙曲线对比可知,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D正确。
] 4.(2018·深圳高三期末)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它是一种天然存在的非蛋白组成的氨基酸。
具有改善睡眠、调节血压、抗疲劳等功效,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对此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GA-BA释放至突触间隙时细胞内ATP含量迅速减少B.突触小体内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变化C.释放的GA-BA可在体内持续发挥作用D.GA-BA与突触前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导致阴离子内流而抑制兴奋B[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处于动态平衡,因此在GA-BA释放至突触间隙时细胞内ATP含量变化很小,A错误;GA-BA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被降解,不会持续发挥作用,C、D错误。
]5.(2018·武汉调研)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中,有时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
如图是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示意图,请回答:(1)图中没有体现的内环境构成部分是____________。
(2)图中a段表示________电位,引起b点电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内流。
(3)甘氨酸(Gly)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可作为神经递质,它的受体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道。
当兴奋抵达时,贮存在________内的Gly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________上的Gly受体结合。
当Gly与其受体结合后,通道开启,使________(填“阴”或“阳”)离子内流,导致A处的兴奋不能传至B处。
释放到突触间隙的Gly可通过________的方式进入细胞再被利用,图中结构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
上述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突触前膜可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组织液中,因此,图中没有体现的内环境构成部分是淋巴和血浆。
(2)静息时神经纤维的电位是外正内负,曲线图的起点为负值,即表明此曲线图表示膜内的电位变化,a段即表示静息电位,a~b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b点即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形成原因是Na+内流。
(3)题干提示突触2抑制突触1的兴奋传导,因此,贮存在突触2的突触小泡中的Gly应该是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阴离子内流,进而使突触后膜继续维持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导致兴奋不能传导,起到抑制的作用。
氨基酸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和ATP供能。
氨基酸的跨膜运输及神经递质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
答案:(1)血浆和淋巴(2)静息Na+(3)突触小泡突触后膜阴主动运输蛋白质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考法3 反射弧中兴奋传导、传递特点的实验探究[解题指导] 探究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特点时常根据如图所示来设计实验方案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6.如图为某反射弧的模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