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最高院聚众斗殴的司法解释有哪些?《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对聚众斗殴犯罪行为人被要求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是否应该支持的答复》聚众斗殴的参加者,无论是否首要分子,均明知自己的行为有可能产生伤害他人以及自己被他人的行为伤害的后果,其仍然参加聚众斗殴的,应当自行承担相应的刑事和民事责任。
其实最近几年来,从聚众斗殴的这种犯罪行为上来看,现在持械聚众斗殴的案发比例是非常高的,甚至双方互殴的过程当中会发现都带的有砍刀,甚至是钢管等这些重型机械的,可见在斗殴过程当中杀伤力也是非常大的。
正常的成年人应该都知道聚众斗殴情况严重的话已经犯罪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最高院聚众斗殴的司法解释有哪些?最高院聚众斗殴的司法解释有哪些?最高人民法院及各省高院检察院“聚众斗殴罪”的司法解释为依法惩治聚众斗殴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司法实践,现对办理聚众斗殴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提出如下意见:一、聚众斗殴罪的认定(一)聚众斗殴罪是指拉帮结伙,人数一般达三人以上,有聚众斗殴故意的互相殴斗的行为。
要严格掌握聚众斗殴行为的定罪标准,防止把一些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以犯罪论处。
(二)聚众斗殴通常表现为报复他人、争霸一方或其他不正当动机而成帮结伙地斗殴,往往造成严重后果。
要与客观方面表现为肆意挑衅、无事生非的寻衅滋事罪区别开来。
对于因民事纠纷引发的互相斗殴甚至结伙械斗,规模不大,危害不严重的,不宜以聚众斗殴罪处理,构成其他罪的以其他罪处理。
(三)“聚众”是指为实施斗殴而聚集三人以上的行为。
聚众方式既包括有预谋的纠集行为,也包括临时的纠集行为。
“三人以上”既包括首要分子、积极参加者,也包括其他一般参加者。
(四)双方均有互殴的故意,斗殴时一方达三人以上,一方不到三人的,对达三人以上的一方可以认定为聚众斗殴,对不到三人的一方,如果有聚众行为的,也可以聚众斗殴罪论处,如果没有聚众行为的,不以聚众斗殴罪论处,构成其他罪的,以其他罪论处。
最高人民法院聚众斗殴罪司法解释聚众斗殴罪是指拉帮结伙,人数一般达三人以上,有聚众斗殴故意的互相殴斗的行为。
要严格掌握聚众斗殴行为的定罪标准,防止把一些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以犯罪论处。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看到一群人在打架或者是一堆人在闹事,我们就会把它们叫做聚众斗殴。
为了保障社会秩序,我国法律对聚众斗殴是否会构成犯罪也有一定的规定。
下面大家就跟小编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最高人民法院聚众斗殴罪司法解释的内容吧。
▲最高人民法院及各省高院检察院“聚众斗殴罪”的司法解释为依法惩治聚众斗殴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司法实践,现对办理聚众斗殴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提出如下意见:▲一、聚众斗殴罪的认定(一)聚众斗殴罪是指拉帮结伙,人数一般达三人以上,有聚众斗殴故意的互相殴斗的行为。
要严格掌握聚众斗殴行为的定罪标准,防止把一些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以犯罪论处。
(二)聚众斗殴通常表现为报复他人、争霸一方或其他不正当动机而成帮结伙地斗殴,往往造成严重后果。
要与客观方面表现为肆意挑衅、无事生非的寻衅滋事罪区别开来。
对于因民事纠纷引发的互相斗殴甚至结伙械斗,规模不大,危害不严重的,不宜以聚众斗殴罪处理,构成其他罪的以其他罪处理。
(三)“聚众”是指为实施斗殴而聚集三人以上的行为。
聚众方式既包括有预谋的纠集行为,也包括临时的纠集行为。
“三人以上”既包括首要分子、积极参加者,也包括其他一般参加者。
(四)双方均有互殴的故意,斗殴时一方达三人以上,一方不到三人的,对达三人以上的一方可以认定为聚众斗殴,对不到三人的一方,如果有聚众行为的,也可以聚众斗殴罪论处,如果没有聚众行为的,不以聚众斗殴罪论处,构成其他罪的,以其他罪论处。
▲二、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的认定(一)聚众斗殴案件审理中要注意查明首要分子。
聚众斗殴的首要分子是指聚众斗殴的组织者、策划者、指挥者。
对于被纠集者又纠集他人的二次纠集行为人是否认定为首要分子,视情节而定。
God will not treat hardworking people badly, nor will he sympathize with fake hardworking people. It knows howhard you work.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两高司法解释网络诽谤内容司法解释明确,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即可认定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为了更好地维护我国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的组织的合法利益,更好地保护社会秩序,我国都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条纹。
对那些利用网络信息进行诽谤他人,寻衅滋事,勒索敲诈他人,非法在网络上经营等等刑事案件国家也有出台相应的法律,那么两高司法解释网络诽谤内容是什么呢?一起来了解。
两高司法解释网络诽谤“两高”《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全文人民网北京9月9日电(李楠楠、莫晓涵)今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据悉,该《解释》已于年9月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89次会议、2013年9月2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9次会议通过,自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9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89次会议、2013年9月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9次会议通过)法释〔2013〕21号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规定,对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一)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二)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金云芬、衢州市公安局衢江分局、吴文娟等行政处罚二审行政判决书【案由】行政行政行为种类行政处罚【审理法院】浙江省衢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法院】浙江省衢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日期】2020.11.27【案件字号】(2020)浙08行终116号【审理程序】二审【审理法官】沈婷朱桂英祝伟荣【审理法官】沈婷朱桂英祝伟荣【文书类型】判决书【当事人】金云芬;衢州市公安局衢江分局;吴文娟;闻凌世【当事人】金云芬衢州市公安局衢江分局吴文娟闻凌世【当事人-个人】金云芬吴文娟闻凌世【当事人-公司】衢州市公安局衢江分局【法院级别】中级人民法院【字号名称】行终字【原告】金云芬;吴文娟;闻凌世【被告】衢州市公安局衢江分局【本院观点】被诉行政处罚决定认定的事实,有相关人员的陈述、事发现场监控视频、勘验笔录、现场照片以及吴文娟、闻凌世体表原始伤情鉴定记录表、伤势照、鉴定文书等证据予以证实,衢江公安分局认定事实清楚。
衢江公安分局对金云芬处以行政处罚,系基于金云芬打电话叫来徐靓等人来壮势并对徐靓、徐小龙等人行为予以放任的事实,而金云芬与吴文娟、闻凌世最初发生纠纷的争执过程与细节,并未对被诉行政处罚作出所依据的基本事实产生影响,故被诉行政处罚决定认定事实部分并无不当。
徐靓、徐小龙等人并非金云芬或吴文娟的邻居,金云芬联系非邻居人员前来壮势,并放任徐靓、徐小龙等人的行为,导致双方冲突升级,已明显超出“邻里纠纷"范畴,金云芬。
【权责关键词】行政处罚合法违法警告行政拘留拘留第三人勘验笔录证据确凿维持原判改判【指导案例标记】0【指导案例排序】0【本院认为】本院认为,被诉行政处罚决定认定的事实,有相关人员的陈述、事发现场监控视频、勘验笔录、现场照片以及吴文娟、闻凌世体表原始伤情鉴定记录表、伤势照、鉴定文书等证据予以证实,衢江公安分局认定事实清楚。
金云芬主张衢江公安分局遗漏了吴文娟、闻凌世在纠纷发生之初向其扔砖头的事实,本院认为,衢江公安分局对金云芬处以行政处罚,系基于金云芬打电话叫来徐靓等人来壮势并对徐靓、徐小龙等人行为予以放任的事实,而金云芬与吴文娟、闻凌世最初发生纠纷的争执过程与细节,并未对被诉行政处罚作出所依据的基本事实产生影响,故被诉行政处罚决定认定事实部分并无不当。
施永恒、蠡县公安局公安行政管理:治安管理(治安)二审行政判决书【案由】行政【审理法院】河北省保定地区(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法院】河北省保定地区(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日期】2020.12.25【案件字号】(2020)冀06行终291号【审理程序】二审【审理法官】杨晏燕别道齐褚铁军【审理法官】杨晏燕别道齐褚铁军【文书类型】判决书【当事人】施永恒;蠡县公安局;刘孟松【当事人】施永恒蠡县公安局刘孟松【当事人-个人】施永恒蠡县公安局刘孟松【法院级别】中级人民法院【原告】施永恒【被告】蠡县公安局;刘孟松【本院观点】根据各方诉辩意见,本案主要争议焦点为刘孟松的行为是否达成寻衅滋事罪的立案标准。
【权责关键词】行政处罚合法违法罚款行政拘留拘留管辖第三人证人证言证据确凿维持原判改判【指导案例标记】0【指导案例排序】0【本院查明】本院经审理查明的事实与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一致,本院予以确认。
【本院认为】本院认为根据各方诉辩意见,本案主要争议焦点为刘孟松的行为是否达成寻衅滋事罪的立案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有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寻衅滋事行为的,构成寻衅滋事罪;第(三)项规定,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毁损、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寻衅滋事行为的,构成寻衅滋事罪。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第一项规定,随意殴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具有致一人以上轻伤或者二人以上轻微伤情形的;第三项规定,多次随意殴打他人的;第四项规定持凶器随意殴打他人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节恶劣”。
第四条第一项规定,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毁损、占用公私财物,破坏社会秩序,具有强拿硬要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以上或者任意毁损、占用公私财物价值二千元以上情形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情节严重”。
本案中,公安处罚卷宗中对案涉当事人及相关证人的询问笔录显示,本次事件系刘孟松酒后教训其女儿,随手捡起砖头投掷砸到施永恒车辆,与施永恒发生口角引起的。
关于寻衅滋事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国家政府就是为了避免普通民众采取某些比较偏激的方式,所以才制定了许多利于民众用合法途径维权的法规和相关的投诉举报平台,因为有些寻衅滋事罪的当事人确实希望借此来推动政府为自己解决相关困难的,可现在这么民主的一个社会真的没有必要选择这种不理智的做法。
而且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并不真正了解关于寻衅滋事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国家政府就是为了避免普通民众采取某些比较偏激的方式,所以才制定了许多利于民众用合法途径维权的法规和相关的投诉举报平台,因为有些寻衅滋事罪的当事人确实希望借此来推动政府为自己解决相关困难的,可现在这么民主的一个社会真的没有必要选择这种不理智的做法。
而且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并不真正了解关于寻衅滋事的意思是什么意思?▲一、关于寻衅滋事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寻衅滋事是指行为人结伙斗殴的、追逐、拦截他人的、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的、其他寻衅滋事的行为。
寻衅滋事罪,是指在公共场所无事生非、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破坏社会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二、司法解释为依法惩治寻衅滋事犯罪,维护社会秩序,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就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司法解释如下:第一条行为人为寻求刺激、发泄情绪、逞强耍横等,无事生非,实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认定为“寻衅滋事”。
行为人因日常生活中的偶发矛盾纠纷,借故生非,实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认定为“寻衅滋事”,但矛盾系由被害人故意引发或者被害人对矛盾激化负有主要责任的除外。
行为人因婚恋、家庭、邻里、债务等纠纷,实施殴打、辱骂、恐吓他人或者损毁、占用他人财物等行为的,一般不认定为“寻衅滋事”,但经有关部门批评制止或者处理处罚后,继续实施前列行为,破坏社会秩序的除外。
第二条随意殴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节恶劣”:1、致一人以上轻伤或者二人以上轻微伤的;2、引起他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的;3、多次随意殴打他人的;4、持凶器随意殴打他人的;5、随意殴打精神病人、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老年人、孕妇、未成年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6、在公共场所随意殴打他人,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7、其他情节恶劣的情形。
胡律师:我与一家公司就劳动争议引发诉讼后,公司在法院规定的举证期限内没有提供证据,却突然在开庭时提交了大量对我不利的证据,使得我一时无法提供证据反驳,法庭也不得不决定延期审理。
请问:我能否要求公司赔偿我由于再次开庭所导致的损失?读者:林晓楠林晓楠读者:你有权要求公司赔偿再次开庭所导致的损失。
这里涉及“证据突袭”问题,指的是一方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未进行举证或未完全举证,等到庭审程序进行时突然将证据出示,使对方当事人措手不及的现象。
本案公司的行为无疑当属其列。
而“证据突袭”,为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所禁止。
如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
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
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当延长。
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罚款。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零二条第一款也指出:“当事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不予采纳。
但该证据与案件基本事实有关的,人民法院应当采纳,并依照《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予以训诫、罚款。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五十一条表明:“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并经人民法院准许。
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审理胡律师:因为积怨很深,李某时不时在单位同事微信群中对我进行侮辱或者捏造事实诽谤。
虽经我一再警告和单位领导的多次制止,但其照样我行我素。
请问:用微信骂人需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读者:沈玲玲沈玲玲读者:用微信骂人,视情况不同需要承担三种法律责任。
一是行政责任,即受到治安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二是民事责任,即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3〕21号(2013年9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89次会议、2013年9月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9次会议通过2013年9月9日公布自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规定,对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一)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二)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第二条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第三条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一)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二)引发公共秩序混乱的;(三)引发民族、宗教冲突的;(四)诽谤多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五)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六)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的;(七)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
第四条一年内多次实施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行为未经处理,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转发次数累计计算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
关于办理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司法解释全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全文内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3年9月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89次会议、2013年9月2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9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13年9月6日法释〔2013〕21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9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89次会议、2013年9月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9次会议通过)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规定,对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一)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二)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第二条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暴力恐怖和宗教极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公布日期】2014.09.09•【文号】公通字[2014]34号•【施行日期】2014.09.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宗教正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暴力恐怖和宗教极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公通字〔2014〕3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暴力恐怖案件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且均与宗教极端犯罪活动有直接关系,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
为依法惩治暴力恐怖、宗教极端犯罪活动,有效防止暴力恐怖案件的发生,根据《刑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现就办理暴力恐怖、宗教极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正确把握办理案件的基本原则(一)坚持严格依法办案。
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全面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犯罪动机、主观目的、客观行为和危害后果,正确把握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一罪与数罪的界限。
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及时、全面收集、固定证据。
对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特大、敏感案件,坚持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做到既准确、及时固定证据、查明事实,又讲求办案效率。
(二)坚持宽严相济、区别对待。
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处理,要结合主观恶性大小、行为危害程度以及在案件中所起的作用等因素,切实做到区别对待。
对组织、策划、实施暴力恐怖、宗教极端违法犯罪活动的首要分子、骨干成员、罪行重大者,以及曾因实施暴力恐怖、宗教极端违法犯罪活动受到行政、刑事处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又实施暴力恐怖、宗教极端犯罪活动的,依法从重处罚。
- 1 -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
若干问题的解释
(2013年5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579次会议、2013年4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
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5次会议通过)
为依法惩治寻衅滋事犯罪,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刑法》的有关规定,现就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
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行为人为寻求刺激、发泄情绪、逞强耍横等,无事生非,
实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认定为“寻衅滋事”。
行为人因日常生活中的偶发矛盾纠纷,借故生非,实施刑法第二
百九十三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认定为“寻衅滋事”,但矛盾系由被
害人故意引发或者被害人对矛盾激化负有主要责任的除外。
行为人因婚恋、家庭、邻里、债务等纠纷,实施殴打、辱骂、恐
吓他人或者损毁、占用他人财物等行为的,一般不认定为“寻衅滋
事”,但经有关部门批评制止或者处理处罚后,继续实施前列行为,
破坏社会秩序的除外。
第二条 随意殴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
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节恶劣”:
(一)致一人以上轻伤或者二人以上轻微伤的;
- 2 -
(二)引起他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三)多次随意殴打他人的;
(四)持凶器随意殴打他人的;
(五)随意殴打精神病人、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老年人、孕
妇、未成年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六)在公共场所随意殴打他人,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七)其他情节恶劣的情形。
第三条 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具有下列
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
“情节恶劣”:
(一)多次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二)持凶器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的;
(三)追逐、拦截、辱骂、恐吓精神病人、残疾人、流浪乞讨人
员、老年人、孕妇、未成年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四)引起他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五)严重影响他人的工作、生活、生产、经营的;
(六)其他情节恶劣的情形。
第四条 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破坏社会秩序,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
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强拿硬要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以上,或者任意损毁、占用
公私财物价值二千元以上的;
- 3 -
(二)多次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造成恶劣社
会影响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精神病人、残疾人、流浪乞
讨人员、老年人、孕妇、未成年人的财物,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四)引起他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五)严重影响他人的工作、生活、生产、经营的;
(六)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第五条 在车站、码头、机场、医院、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
会、运动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起哄闹事,应当根据公共场所的性质、
公共活动的重要程度、公共场所的人数、起哄闹事的时间、公共场所
受影响的范围与程度等因素,综合判断是否“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
混乱”。
第六条 纠集他人三次以上实施寻衅滋事犯罪,未经处理的,应当
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处罚。
第七条 实施寻衅滋事行为,同时符合寻衅滋事罪和故意杀人罪、
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敲诈勒索罪、抢夺罪、抢劫罪等罪的
构成要件的,依照处罚较重的犯罪定罪处罚。
第八条 行为人认罪、悔罪,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或者取得被害人
谅解的,可以从轻处罚;犯罪情节轻微的,可以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
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