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阅读指导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4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方案《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方案一、指导目标:1、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人物、故事和其他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通过评析人物及其故事情节,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并学会全面认识人物。
3、学会归类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语言。
二、指导过程:㈠第一阶段:(第二周——第四周)1、教师简介作者罗贯中,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2、学生自己制定每天的阅读计划。
3、指导学生在自读《三国演义》时作好相关批注。
[提示:可从人物、故事情节、主要战争、兵器、计谋名称、成语歇后语等特色语言这几个方面入手作批注]㈡第二阶段:(第五周——第七周)1、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2、指导学生以批注为载体,抓住自己对书中印象最深的一方面内容写一两篇读书笔记。
3、教师巡回指导,适当点拨。
㈢第三阶段:(第八周)1、明确本阶段活动目的:举行小小读书心得交流会。
2、依托自己的读书笔记,学生分小组进行心得交流,要求:(1)组内每人抓住自己的一段精彩笔记进行汇报,不超过3分钟。
(2)组内成员相互补充。
3、全班交流:(1)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交流。
(要求:别人交流时应认真听,有内容要补充时,应等别人交流完了以后再举手发言。
)(2)全班学生评议或补充交流。
4、评出“阅读大王”。
㈣第四阶段:(第九周——第十一周)1、明确本阶段活动目的:评说我心中的《三国演义》英雄人物形象。
2、具体评说步骤:①讨论“我眼中的××”。
[提示:介绍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的姓名和外表,同时可以抓住某个故事情节谈其性格特点。
]②引导学生重点谈谈众所皆知的几位英雄人物,使自己对他们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ⅰ、根据学生发言,进行分组。
主要分为:曹操组、关羽组、诸葛亮组。
ⅱ、展开陈述与辩论。
ⅲ、学生自由发言争辩,教师略加点拨。
[陈述辩论要点:如:诸葛亮神机妙算挫群雄,鞠躬尽瘁为国家。
智者一失用马谡,失守街亭成遗恨;曹操才高八斗诗篇传千古,能征善战英明后人赞,识才善用情义令人敬。
看三国识英雄——《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阅读《三国演义》的方法,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注意读书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课前准备:1.《三国演义》中的几个小故事。
2.课件。
3.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段。
4.阅读积累卡。
教学过程:一、猜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听故事,猜书名。
2.简介《三国演义》。
3.提问:当你拿到一本书,你会先做什么?4.引出课题:走进三国识英雄二、品味诸葛亮的人物特点,获阅读方法。
1.了解《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2.书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3.的确,诸葛亮作为三国的核心人物,必定早已深入人心。
小说中还这样写到:诸葛亮执掌刘备的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辆四轮小车。
从电视屏幕上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气度不凡。
诸葛亮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受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
从三国至今,虽已经历1700多年,他仍为世人传颂,几乎是中国人民理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
4.读《空城计》,了解诸葛亮的形象特点。
5.了解有关诸葛亮的其他故事,读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计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诸葛亮用兵---神机妙算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草船借箭---多多益善草船借箭---坐享其成草船借箭---满载而归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6.小结品味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通过已学方法,体会其他人物特点。
1.运用刚才小结的方法,品读故事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做好读书笔记。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阅读指导01 主要的故事情节(一)简述《三国演义》中一次有名的战役。
例一:官渡之战北方曹操势力壮大令袁绍不安,故举兵进攻许昌,两军对垒官渡。
曹操兵弱粮少,但将士用命;袁军兵强粮足,但军心涣散,且绍优柔寡断而多疑,不用许攸之计。
许攸转而投靠曹操,操用许攸计策,亲自带兵夜袭乌巢,烧毁了袁军的粮草,袁军全面溃败。
(见《三国演义》第30 回)例二:赤壁之战曹操率军八十万取荆州后,虎视江东。
为抗衡曹操,孙刘联盟,委任周瑜督军五万,与曹军对峙赤壁。
联军依据长江天险,并通过“反间”制乱,“苦肉”诈降,计设“连环”,巧“借”东风,最终一把大火把曹军战舰为灰烬。
(见《三国演义》第48、49 回)例三:彝陵之战(火烧连营)为替关羽报仇,刘备挥军攻打东吴,连连告捷。
孙权命陆逊总督东吴军马,陆以静制动,等待破蜀良机。
由于天热难耐,刘备让蜀兵避暑林中,陆趁机调动各路军马火烧蜀军营寨七百里,刘备损兵折将,全面溃败,幸亏赵云救驾,才逃到白帝城。
例四:关羽大意失荆州曹操联结东吴,叫孙权暗袭荆州。
但关羽为防吕蒙,留下重兵把守荆州使东吴无可奈何,后来,吕蒙采用陆逊之计,称病麻痹关羽,关羽果然中计,把荆州重兵调来攻打樊城。
吕蒙趁机用白衣渡江之计攻破荆州,关羽被迫走麦城,被吴军俘虏并杀害。
(见《三国演义》第76、77 回)例五:马谡失街亭为阻挡司马懿大军出关,诸葛亮派人把守街亭,马谡自告奋勇请战,并立下军令状。
却因骄傲自大,听不进王平建议,又违背了孔明的嘱咐,把当路驻扎改成了在山顶驻扎。
结果被司马懿断了水道,致使军心大乱,大败而回,被孔明依军令状斩首。
(见《三国演义》第95、96 回)例六:关羽温酒斩华雄。
董卓把持朝政,凶狠专横。
各路诸侯集结讨伐董卓贼。
董卓派华雄迎战,连杀数将。
关羽立下军令状,愿去斩华雄的首级。
出征前,曹操敬关羽一杯热酒,关羽说:“酒且斟下,我去便来。
”便拍马出阵。
当他提华雄人头进帐时,那杯酒还微微烫手。
高中生名著阅读指导--《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高中文学必读的一本名著,它为读者展示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沉浮和人物传奇,是一部集史诗、戏剧、诗歌等元素于一体的巨著,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历史小说,也是全世界知名的故事集。
高中生如何正确地阅读《三国演义》?下面列出提示:一、注意理解前因后果1.充分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背景。
因为《三国演义》是以三国时代为背景构筑的历史传说,所以若要真正理解故事,就必须尽可能地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背景。
2.学会捕捉前因后果的联系。
在《三国演义》中,主要历史事件的发展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人物的行为,要想深刻理解故事,就不能忽视这些人物的行为轨迹。
二、重视人物色彩1.重视塑造历史英雄形象。
《三国演义》中有诸多令人惊叹的历史英雄,有诸葛亮丰功伟绩、曹操临危受命、关羽报国于旦夕、貂蝉江东父老等,古今中外,他们在英雄之中深受爱戴。
2.认真观察小人物形象塑造。
《三国演义》中,除历史英雄外,书中大量的小人物也要引人瞩目。
他们鲜活的形象,使得整部历史巨著充满了妙趣和生活气息。
三、读《三国演义》可以在范围之外探究1.学会把历史学思考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国演义》中凝练的叙事思路和严谨的历史思考,可以让我们从感性走向理性,把历史正确地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来。
2.学会把政治思想当作平衡式的思考模式。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故事,又是政治故事,可以让读者学会以政治不同的思考模式,去评价故事中的人物行为,也可以让我们构建社会的平衡思想。
因此,高中生在读《三国演义》的过程当中,不仅可以得到文学瑰宝,还可以受益于读书来提升文化修养,并且受到历史思考、政治思想以及跨文化素养的开拓。
三国演义的阅读技巧与方法《三国演义》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历史文学作品,创作于明朝,作者是罗贯中。
由于篇幅较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对于许多人来说,阅读《三国演义》可能会有困难。
以下是一些阅读《三国演义》的技巧和方法:1. 了解背景:在阅读之前,先了解与《三国演义》相关的历史背景。
这有助于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发展脉络。
可以事先了解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各个势力之间的权力争斗,以及《三国演义》中涉及的重要人物的背景和身份。
这样,在阅读过程中,就能将故事内容与真实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提高理解和认知的深度。
2. 把握人物关系:《三国演义》中涉及众多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目标和互动关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可以绘制人物关系图。
将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展示出来,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或线条来表示不同的关系,例如家族关系、爱恨情仇等。
这样做不仅能帮助掌握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还能帮助记忆和复习。
3. 关注核心故事:尽管《三国演义》篇幅庞大,但并不是所有情节和人物都对整个故事的发展起到核心作用。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着重关注那些对整个故事起关键作用的情节和人物。
这样能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线和发展,帮助把握整体内容。
以上就是一些阅读《三国演义》的技巧和方法。
希望能对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有所帮助。
学生在阅读《三国演义》时可以通过摘要、标注或总结来帮助理解故事情节,并提高对核心故事的记忆。
细节描写在小说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塑造人物形象、展示情节和烘托氛围。
学生们可以关注作者的描写方式和手法,思考作者选择这样描写的目的和意图。
此外,他们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人物的动机、目的和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为了更好地理解小说,学生们可以实地参观相关的历史遗址、博物馆或展览,比较不同版本的作品,以全面了解和欣赏《三国演义》。
阅读《三国演义》不仅是个人的学习过程,也是社交与互动的机会。
学生可以与同学、老师和家人交流和讨论,分享他们的阅读体验和观点。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激发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故事梗概,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激发阅读兴趣。
2.过渡:听了这一首雄浑的歌曲,让我们带着感慨“走近三国”。
二、阅读故事梗概了解三国。
1.教师朗读故事梗概,边读边理解。
2.欣赏《桃园三结义》。
三、布置自读欣赏1.继续阅读到《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将干中计》。
2.同学间开展互相讲《三国演义》故事。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指导,知道《三国演义》的一些情节,以及故事中的人物特点和形象。
教学重点:基本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猜一猜:⑴桃园三结义三兄弟是谁?(刘备、关羽、张飞)⑵水镜先生所说的卧龙和凤雏分别指谁?(诸葛亮、庞统)⑶“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是谁说的?(曹操)⑷《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罗贯中)⑸“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叹?(周瑜)⑹闭月美女指《三国演义》中的谁?(貂禅)⑺《三国演义》中有哪“三绝”,分别指谁?(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⑻“三足鼎立”指哪几个国家三分天下?(东吴、西蜀、北魏)二、说一说1.谁能向同学们说说《三英战吕布》的情节。
2.指名讲《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3.讲《美髯公千里走单骑》的故事。
三、群英聚会1.《三国演义》情节曲折,人物众多,它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产生英雄的年代。
同学们,你心目中的三国英雄是谁?用一两句话说出你敬佩他什么?2.理解下面一段话的意思。
却说云长所骑赤兔马,日行千里,本是赶不上;因欲护送车仗,不敢纵马,按辔徐行。
忽听背后有人大叫:“云长且慢行!”回头视之,见张辽拍马而至。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关公教车仗从人,只管望大路紧行;自己勒住赤兔马,按定青龙刀,问曰:“文远莫非欲追我回乎?”辽曰:“非也。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
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史诗长篇小说,以三国时期历史为背景,以英雄人物的冒险、战争和政治斗争为主线,描绘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英雄豪杰的形象。
阅读目的
本教案的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三国演义》,掌握其中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的理解。
阅读建议
1. 了解历史背景:在阅读之前,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魏、蜀、吴三国的兴起和政治格局的变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
2. 分段阅读:《三国演义》篇幅较长,建议按章节或分段进行阅读,以便更好地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角色的变化。
3. 注意人物关系:故事中涉及众多人物,建议在阅读过程中留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亲疏关系、忠诚与背叛等,这对于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行动有很大帮助。
4. 分享讨论:可以与他人一起阅读《三国演义》,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对故事和人物的理解与感受,有助于拓展观点和加深认识。
阅读活动
1. 阅读小组:组织一个阅读小组,每周一次或每两周一次,共同阅读《三国演义》,并就阅读内容进行讨论。
2. 角色扮演:可以选择故事中的某个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其中的冒险和挑战,增强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3. 创作分享: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创作,可以是评论、小说续写、改编故事等形式,分享给他人,激发创造力。
结语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读者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感受到英雄人物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启示和教益。
希望本教案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部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内容提要】1、大致框架(1)开端:群雄逐鹿(第1回——第33回)朝廷动荡,天下大乱,各路诸侯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过程中相互争斗。
主要人物纷纷出场。
曹操的活动相对居多,他东征西讨,官渡之战后,一统北方。
(2)发展:赤壁之战(第34回——第50回)曹操南征——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
三国鼎立局面初具雏形。
(3)高潮:三国鼎立,分两部分。
吴蜀矛盾(第51回——第86回)荆州之争、取西川、彝陵之战魏蜀矛盾(第87回——第104回)南征北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4)结局:三国归晋(第105回——第120回)九伐中原、司马夺权、各国内部矛盾,蜀、吴先后灭亡,三国归晋。
2、故事梗概东汉灵帝时,十常侍专权,朝政腐败,张角发动黄巾起义。
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参与镇压黄巾军。
灵帝死,大将军何进扶立少帝,诏外兵入京,诛杀宦官。
宦官杀死何进,袁绍等尽灭宦官。
董卓趁机拥兵入京,废少帝,立献帝,把持朝政。
曹操谋刺董卓不成,逃到陈留,发矫诏联合诸侯共讨董卓。
关、张加入联军,关羽温酒斩华雄,三人又合力击败董卓骁将吕布,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火焚洛阳,曹操率兵追击,中伏兵败,诸侯各怀异心,联军随之分散,彼此攻伐。
董卓在长安愈益骄横暴虐,司徒王允巧设连环计,先将府中歌女貂蝉许嫁吕布,后又献与董卓,离间二人。
吕布与王允合谋杀死董卓,但被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击败;王允被杀,李、郭执掌大权。
曹操击破青州黄巾军,占据兖州,招贤纳士,势力大增。
因徐州刺史陶谦部下杀死曹操之父曹嵩,曹操兴兵攻打徐州。
刘备救援陶谦,陶谦欲以徐州相让,刘备力辞,陶谦死。
刘备方领徐州牧。
吕布谋夺兖州,被曹操打败,到徐州投奔刘备,屯驻小沛。
李傕、郭汜自相残杀,李傕劫持献帝,郭汜劫持百官,于是,长安城中大乱。
杨奉、董承护驾还东都,遭到李、郭追杀,死伤惨重,好不容易回到洛阳,又逢灾荒,处境极为狼狈。
曹操采纳荀彧之谋,率军迎奉献帝,移驾许都,自封为大将军,朝廷大权从此归其掌握。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一、阅读目标:1.认真阅读,积累精彩语段,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2.理清故事脉络,能够复述故事概要。
3.醉心阅读,树立“谋事在人”的积极人生观,确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社会历史观。
二、阅读过程:1.每周二晚阅读课研读《三国演义》,最后30分钟集中做读书笔记。
2.小周周五晚阅读课第一二节研读《三国演义》,第三节观看《三国演义》影像视频资料。
3.大周周末学生自主阅读《三国演义》8章内容,并做好读书笔记。
4.每周研读8—10章,引导学生醉心阅读,交流读书感受。
三、阅读指导:1.作者简介:罗贯中(1330年-1400年),名本,字贯中,罗贯中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通俗小说家和戏唱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楼粉妆》《隋唐志传》,和施耐庵合著《水浒传》。
代表作有:《三国演义》。
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本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述了公元三世纪东汉末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由于各国后主过于无能而亡国。
蜀后主刘禅被钟、邓合军擒于成都,吴后主惧战而降,魏后主曹奂被迫移位于司马炎改年号为晋,从此天下皆归司马掌控。
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三十多种。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就是现在人们看到的《三国演义》。
四、主要的故事情节1.《三国演义》中有名的战役。
(1)官渡之战北方曹操势力壮大令袁绍不安,故举兵进攻许昌,两军对垒官渡。
曹操兵弱粮少,但将士用命;袁军兵强粮足,但军心涣散,且绍优柔寡断而多疑,不用许攸之计。
许攸转而投靠曹操,操用许攸计策,亲自带兵夜袭乌巢,烧毁了袁军的粮草,袁军全面溃败。
(见《三国演义》第30回)(2)赤壁之战曹操率军八十万取荆州后,虎视江东。
为抗衡曹操,孙刘联盟,委任周瑜督军五万,与曹军对峙赤壁。
联军依据长江天险,并通过“反间”制乱,“苦肉”诈降,计设“连环”,巧“借”东风,最终一把大火把曹军战舰为灰烬。
(见《三国演义》第48、49回)(3)彝陵之战(火烧连营)为替关羽报仇,刘备挥军攻打东吴,连连告捷。
孙权命陆逊总督东吴军马,陆以静制动,等待破蜀良机。
由于天热难耐,刘备让蜀兵避暑林中,陆趁机调动各路军马火烧蜀军营寨七百里,刘备损兵折将,全面溃败,幸亏赵云救驾,才逃到白帝城。
(4)关羽大意失荆州曹操联结东吴,叫孙权暗袭荆州。
但关羽为防吕蒙,留下重兵把守荆州使东吴无可奈何,后来,吕蒙采用陆逊之计,辞职麻痹关羽,关羽果然中计,把荆州重兵调来攻打樊城。
吕蒙趁机用白衣渡江之计攻破荆州,关羽被迫走麦城,被吴军俘虏并杀害。
(《三国演义》第76、77回)(5)马谡失街亭为阻挡司马懿大军出关,诸葛亮派人把守街亭,马谡自告奋勇请战,并立下军令状。
却因骄傲自大,听不进王平建议,又违背了孔明的嘱咐,把当路驻扎改成了在山顶驻扎。
结果被司马懿断了水道,致使军心大乱,大败而回,被孔明依军令状斩首。
(《三国演义》第95、96回)(6)关羽温酒斩华雄。
董卓把持朝政,凶狠专横。
各路诸侯集结讨伐董卓贼。
董卓派华雄迎战,连杀数将。
关羽立下军令状,愿去斩华雄的首级。
出征前,曹操敬关羽一杯热酒,关羽说:“酒且斟下,我去便来。
”便拍马出阵。
当他提华雄人头进帐时,那杯酒还微微烫手。
(《三国演义》第5回)(7)七擒孟获为重兴汉室,诸葛亮点兵南征,与南蛮首领孟获斗智斗勇,先后用反间计诈降计等擒住孟获,前六次诸葛亮都故意放走孟获。
到了第七次,诸葛亮智破乌戈国藤甲兵,终于使其心悦诚服,南蛮于是安定,使蜀汉朝廷得以集中力量去对付曹魏政权。
(《三国演义》第87-90回)2.《三国演义》中以弱胜强的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3.《三国演义》中骄兵致败的战役。
马谡失街亭之战关羽大意失荆州之战4.《三国演义》中的智谋故事(几次主要的计策)(1)“草船借箭”周瑜妒忌诸葛亮之才,便以联军用箭为名,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
亮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完成任务。
后诸葛亮在鲁肃的配合下,利用大雾天气的掩护,以草船靠近曹军水寨,擂鼓呐喊,骗得曹军乱箭齐发,最终获得超过十万支的箭。
(《三国演义》第46回)(2)“空城计”诸葛亮错用马谡,失去街亭后,只有2500 名军士驻守在西城县。
司马懿率领15万军队往西城蜂拥而来。
诸葛亮立即传令将旌旗隐藏,大开四个城门,每个城门用20 个军士,扮为百姓,打扫街道。
他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两个少年携琴于城上,焚香操琴演奏。
司马懿见此情景,以为有埋伏,便退了兵。
(《三国演义》第95回)(3)“反间计”赤壁之战前,蒋干自告奋勇去劝说周瑜投降。
此时,周瑜正担心新降曹操的蔡瑁和张允帮助曹操训练好水军,于是就将计就计,摆下“群英会”接待蒋干,并佯醉与蒋干同床睡,诱导蒋干盗走事先伪造的张、蔡二人的“投降书”,导致蔡瑁和张允被杀。
(4)“苦肉计”东吴老将黄盖为了周瑜火攻曹营成功,便和周瑜密谋诈降,为使曹操相信,两人故意在曹操奸细蔡中、蔡和面前为战、降问题争吵,而后周瑜痛打黄盖,打得黄盖皮开肉绽,几次昏倒。
最后,黄盖诈降得到曹操信任,帮助周瑜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5.《三国演义》中的外交故事。
(1)“诸葛亮舌战群儒”在曹操拥兵南下的危急关头,诸葛亮自请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共同抗曹。
在东吴的朝堂上,诸葛亮沉着冷静,通过分析天下形势,分析敌我军事实力,以雄辩的口才舌战群儒,有力批驳了东吴儒生的“降曹”论,并最终智激孙权周瑜,促成了孙刘联合抗曹的统一战线。
(《三国演义》第43回)(2)单刀赴会鲁肃在陆口临江亭宴请关羽,索要荆州,如其不从,便欲杀之。
关羽明知是计,却独驾小舟,只用亲随十余人,单刀赴会。
席间关羽谈笑自若,巧辞拒绝鲁肃的要求。
最后佯推酒醉,右手提大刀,左手挽鲁肃,直至江边才放手道别。
鲁肃被吓得魂不附体,东吴伏兵亦不敢妄动。
(《三国演义》第66回)6.《三国演义》中与“荆州”有关的故事。
(1)“刘备借荆州”赤壁战后,周瑜坐镇荆州,刘备驻守公安,公安地小物薄,不利于发展,于是刘备向孙权两次提出借荆州。
孙权采纳周瑜的建议,不借荆州。
后周瑜病故,鲁肃继任。
鲁肃从吴蜀联盟以抗曹操的战略考虑,劝说孙权暂借荆州。
刘备借得荆州后,即以之为立足点,北抗曹操,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
(2)关羽大意失荆州(3)单刀赴会五、主要的人物形象1.刘备“仁德”的故事。
(1)“治理新野”刘备受命屯驻新野长达七年之久,在此期间,刘备对自己的政治生涯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接受“水镜先生”的批评,更重视争取民心,为重新崛起准备条件。
他以安民为务,因此“军民皆喜,政治一新。
”新野百姓盛赞其仁德。
(第34-35回)(2)“携民渡江”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刘备被迫向襄阳撤退,新野、樊城十几万百姓随其同行。
众人劝刘备弃民先行,刘备不肯,沿途收留难民,扶老携幼,以至一天只走了十几里路,如此撤退,显然有违于“兵贵神速”的军事原则,便却使刘备赢得了民心。
(《三国演义》第41回)(3)对待徐庶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囚禁,遂辞别刘备,孔融建议刘备强留徐庶,刘备不肯,而是顾全徐庶母子之情,忍痛应允。
分别时,刘备又亲送徐庶出城,置酒饯行,不忍相离,甚至要“尽伐树林”,以免阻挡“望徐元直之目”。
(《三国演义》第36回)(4)陶谦三让徐州徐州被曹操困围,孔融劝刘备去解围,刘备揩部下同救,当他们到徐州时,陶谦便欲让徐州给刘备,刘备不肯接受;刘备修书退曹兵后,陶谦在孔融等面前再让徐州给刘备,连云长和张飞都心动,陶谦最后让小沛以保徐州;后来,陶谦病危再让,病故后,在民众拥戴下,刘备才接受徐州牧。
2.关羽“忠义”的故事。
(1)“千里走单骑”曹操率军征讨刘备,刘备投奔袁绍,甘、糜二夫人及关羽迫降于曹操。
曹操赞赏关羽为人和勇武,先后拜其为偏将军和汉寿亭侯,且待之甚厚,并将赤兔马送与关羽,当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军中,并不留恋曹操给予的荣华富贵,即刻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张二人重逢。
(《三国演义》第25回-26回)(2)华容道义释曹操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容道,逃亡途中遭遇关羽,哀求关羽以昔日之情为重。
关羽则认为过去替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危,已经报答了曹操。
面对曹操的求情,不敢以私废公。
曹操又以“五关斩将”之事,及信义之德向关羽求情。
最终,关羽不顾此前与孔明立下的军令状,于华容道义释曹操。
赤壁一战,曹军大败。
曹操领残兵败将往华容道逃命,被关羽拦住去路。
曹操哀求关羽看在昔日之情份放他一马。
关羽义重如山,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心中不忍,命众军士四散摆开。
曹操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
(《三国演义》第50回)3.张飞“勇猛”或“鲁莽”的故事。
(1)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勇猛、粗中有细)为给兵败势危的刘备赢得喘息之机,张飞当阳长阪板上仅凭身边二十余骑布成疑阵,自己则在大队曹军赶来之时,倒竖虎须,圆睁环眼,紧握蛇矛,稳稳地立马于桥头,用三次大喝,喝破了曹操身边将士夏侯杰的肝胆,当场倒撞马下,并使曹操大惊失色回马而走,刘备得以脱身。
(《三国演义》第42回)(2)怒鞭督邮(鲁莽)刘备被任命为安喜县尉后,恰逢督邮到来,刘、关、张出城迎接,但督邮却高坐马上,倨傲不还礼。
后督邮因索要不到财物,多次羞辱刘备。
一日,张飞见百姓为刘备求情而受督邮毒打,便冲进馆驿绑住督邮用柳条痛打一番,后经刘备劝说才住手。
(《三国演义》第2回)4.诸葛亮“智谋过人”的故事。
(1)三气周瑜周瑜在南郡与曹仁大战中了毒箭,孔明趁机占领南郡、荆州等地,周瑜大怒,伤口破裂;后周瑜设下美人计,孔明将计就计,致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羞愧,再次生病;周瑜想用“假途灭虢”之计取荆州,又被孔明识破而兵败,周受此三气而亡。
(2)“赔了夫人又折兵”(第二气)孙权向刘备讨还荆州遭拒后,周瑜向孙权献上“美人计”;用孙权的妹妹为诱饵,将刘备骗到东吴,逼还荆州。
诸葛亮将计就计,让刘备前往,并给了赵云三个锦囊。
后刘备一行人按照锦囊中的策划,私会乔国老,智激孙夫人,又再气周瑜,使得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国演义》第54回)(3)“智杀魏延”诸葛亮初见魏延之时,便料定魏延会反,于是安排马岱在魏延身边卧底,并于临终之前,给了杨仪一个锦囊,交代其在魏延造反时打开。
后来魏延果真造反,杨仪按计行事,让魏延大叫三声“谁敢杀我”,这时马岱应声而出,杀死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