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文书避讳制度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70.83 KB
- 文档页数:3
古代的避讳制度你想啊,在古代那时候,皇上的名字那可金贵着呢。
比如说吧,皇上叫啥名儿,老百姓啊就得躲着这个字儿走。
就好像这个字儿是个超级敏感的炸弹,碰都不能碰。
要是不小心写了或者说了,那可就麻烦大了。
这就像是在一个游戏里,皇上定了个特殊规则,大家都得遵守,不然就出局。
而且这避讳啊,可不光是针对皇上。
家里头长辈的名字那也得避讳呢。
这就像是一种对长辈的特别尊重。
要是你爹叫个啥名儿,你在写文章或者说话的时候,就得小心着点儿,可不能随随便便就把这个字儿给蹦出来。
这就好比你在家里,对长辈得恭恭敬敬的,连名字都不能乱喊。
避讳这个事儿啊,还让好多字都改了名字呢。
就像有的朝代,为了避皇帝的讳,一些地名啊、官职名啊啥的都得换个叫法。
这可把当时的人折腾得够呛。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像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字大冒险。
大家都得小心翼翼地绕过那些忌讳的字儿,就像走迷宫一样。
有时候呢,这避讳也会闹出一些笑话。
有些人可能文化水平不高,一不小心就犯了讳,那可就惨咯。
可能会被打板子或者受到其他惩罚。
但是这也不能全怪他们呀,毕竟这些避讳的规矩又多又复杂。
就像一个特别难的考试,总有一些人会不小心犯错。
不过呢,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避讳制度就慢慢消失啦。
现在咱们可没有这些规矩啦,想叫啥就叫啥,想说啥就说啥。
这也说明时代进步了,大家都更自由平等了。
不像古代,一个字儿就能惹出那么多事儿来。
现在想想,古代的避讳制度就像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印记,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和人们对权力、对长辈的态度。
虽然它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偶尔了解一下,还觉得挺有趣的呢。
这古代的避讳制度啊,就像是古代社会的一个独特标签。
它虽然有很多让人觉得麻烦和不合理的地方,但也从侧面让我们看到了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要是能穿越回古代,一定要小心这个避讳的事儿,不然啊,可能连自己怎么被惩罚的都不知道呢。
哈哈。
WENSHITIANDI避讳,是中国古代十分突出的文化事项,有一套严密的规则。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避讳”释为:“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长辈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叫做避讳。
”古代的社会风习、心理、意识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尊古卑今等等。
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风习依然存在,渗透到了国民性格之中。
溯源避讳,有文字记载的,当推至周代,就已经出现了简易的避讳,到了战国末期,避讳还只是处于雏形阶段。
到了秦汉时期,儒学在上层建筑中逐渐占有统治优势后,避讳制度才日臻完备。
此后,五花八门的讳禁越来越多,越来越滥。
以至于臣民的言论行为、社会风习,稍有触犯,轻则降官贬职入监下狱,重则脑袋搬家并殃及三亲六戚。
因此,避讳之道自然成为人们必修之道。
同时,人们便把避讳分为“公讳”和“私讳”,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历代统治者的需要,后来又增加了“圣贤讳”。
公讳,又称国讳。
指举国上下必避的国君之讳。
具体说来是要避当朝皇帝,以及类推至七世以内祖先的字号。
比如秦代时,日历中的正月原称为“端月”,这是为避秦始皇名“嬴政”而改的,“正”与“政”同音,犯了忌讳,便改为“端月”;又“十二月”原来称腊月,腊即腊祭,古人每逢一年终了,要猎禽兽来祭祀祖先,故称腊月。
但由于秦始皇的生母赵姬,原为庄襄王(即子楚)夫人,入吕不韦府为妃之前小名叫“腊梅”,因此秦始皇登基后下旨把“腊月”更改为“嘉平月”。
随着历史的变迁,“正月”一说到了清世宗(胤禛)即帝位后,再次遭遇厄运,因世宗年号为“雍正”,而“正”是多音字,为避讳下旨“正月”只准念“zhēng”,一直到今天,人们还是把农历“正月”的“正”念“zhēng”。
另外,《礼记·曲礼》上有规定;双名不全部避讳,比如对李世民,只要不是碰到同样的这是一篇知识短文。
“避讳”造成的种种笑话甚至祸害,大约也只发生在我们这泱泱大国吧!在历代中的地位与变化□林仕谋避讳文史随笔WENSHITIANDI“世民”二字或两字都音同、音近的情况,就不必避讳;写诗作文不避讳;在朝廷里不避私讳(即家讳),在大夫家不避公讳(即国讳);在外不避家中妇人之讳;较远的大功、小功亲族成员不必避讳。
office opertions办公室业务・学科前沿134办公室业务2012・5文/张燕伟唐朝文书避讳制度研究【摘要】避讳制度是我国的特有现象,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时期,这个时期的避讳制度与前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并写进法律的范畴。
文章对唐朝的文化避讳制度进行了研究,旨在指出唐朝文书避讳制度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唐朝;文书;避讳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有现象,是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的产物。
避讳制度大约起源于周,文书避讳制度始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善,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说文解字》里解“讳”为“忌也,从言韦声”。
“避讳”顾名思义,就是避开忌讳的意思。
具体来说就是,处于对国君、父祖和圣贤的尊敬和畏忌,不敢或不愿直呼其名,在遇到和其名相同的字时,都看做是忌讳而避开不用,而采用改字、省字、缺笔等方法来代替。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时期,各项制度都趋于完善。
这一时期的避讳制度与前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唐朝避讳制度的各种表现:1.把文书避讳制度写入法律,使其法律化,从而确立了避讳制度的法律地位。
《唐律疏议・职制律》规定“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
既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若兼名及二名偏犯者,不坐。
”其中,“二名偏犯者不坐”的原则,是由太宗李世民确立下来的。
在此以前,两字兼避,动辄触讳犯禁,文书拟制中文字运用受到极大的限制。
两字不兼避原则,被称为立法上的一项重要改革。
《旧唐史・本纪》记载有:高祖讳渊,皇祖讳虎,皇考讳昞,太宗讳世民,高宗讳治,则天皇后讳曌,中宗讳显,玄宗讳隆基,肃宗讳亨,德宗讳适,等等。
因此,文书工作者一旦触犯了这些名讳,就得遭受刑罚。
在一般文书如上表、疏、笺、启及判策、文章都要求依避讳和平缺之式。
避讳和平缺制度其旨在维护皇帝统治的权威和神秘,这对公文格式和内容的合理规范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2.在避讳的方法上,除了前朝的改字法、空字法外,唐代又创造了缺笔之法。
中国古代避讳文化微探摘要:避讳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自周朝起便存在避讳的风俗,可谓是源远流长,而且每个朝代的避讳文化特点不尽相同。
古代的避讳文化对中国的古代文学乃至现代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将从避讳的分类、产生原因以及避讳的影响浅谈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
一.避讳的分类所谓避讳,就是在语言文字中的禁忌,即处于畏惧、迷信、憎恨等心理,也可能是由于礼制或者政治等原因,在语文生活中不敢直接成说某物或某人之名而作变异处理的言语替代行为。
[1]避讳分类较多,从广义的角度来说,避讳可以分为三种:敬讳、忌讳、憎讳。
由于古代封建等级森严,出于尊重的原因不敢直称长辈或者位高权重者的名字,甚至禁止使用与尊长名同形或者同音的字,因而产生了敬讳。
国讳即避帝王之讳,是敬讳的一种,同时受法律的保护。
比如避帝王之讳即国讳,也是法定的避讳。
古代等级森严,因此会存在帝主之讳,一旦触及,必然受到严厉惩戒。
雍正八年,清朝翰林官徐骏曾在奏章里把“陛下”写成“狴下”,皇帝将其革职。
后来朝廷又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到“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等诗句,由于诗句中含有“清”“明”二字,雍正觉得是对朝廷不满,心存诽谤,倾心明朝,将其斩首。
另外,对圣人名字的避讳即圣讳,也是敬讳的一种。
如孔子和关公。
《宋史》中《地理志》:“大官四年,以暇丘县为暇县,龚丘县为龚县”。
关羽到了元代确立了武圣的地位。
罗贯中在撰写《三国志通俗演义》时对关羽也十分尊敬,始终不敢直呼其名。
[2]俗讳也叫作忌讳,是指民俗方面的忌讳或回避。
古代吴人忌离散,他们把“梨”叫做“圆果”,把伞叫做“竖笠”。
另外一提死亡,人们心理上都会有种不详的感觉,为了逢凶化吉、避免伤心难过,许多关于“死”的委婉语便因此产生,如故、去世、不幸、殁等。
未成年人发生不幸时,由于不忍直言,“殇”便来指代未成年死亡,意思为早夭、悲痛。
《逸周书· 谥法》中说:“短折不成曰殇,未家短折曰殇。
古代的避讳制度避讳制度起于周礼,但周代为防⽌避讳扩⼤化,仍作了种种限制,如“诗书不讳,临⽂不讳,⼆名不偏讳,已祧不讳”等等。
但⾃从秦始皇建⽴了君主专制制度之后,避讳的⾛向是趋于繁苛甚⾄形成法律;⽽且连带形成了皇帝的语⾔霸权。
例如“朕”字,本是古代的第⼀⼈称代词,⾃秦始皇后成了皇帝的专有代词。
极端的例⼦是《容斋续笔》卷四的《禁天⾼之称》:“周宣帝⾃称天元皇帝,不听⼈有天、⾼、上、⼤之称。
官名有犯,皆改之。
改姓⾼者为姜,九族称⾼祖者为长祖。
政和中,禁中外不许以龙、天、君、⽟、帝、上、圣、皇等为名字。
于是⽑友龙但名友,叶天将但名将;……”这种情况历史上虽持续不长,但反映了帝王们被专制制度扭曲的灵魂。
避讳以名讳为主,故命名的学问随避讳制度同时发⽣。
《礼记·内则》说:“凡名⼦,不以⽇⽉;不以国,不以隐疾。
⼤夫、⼠之⼦,不敢与世⼦同名。
”前三点是针对所有⼈讲的,有普遍性,郑⽞注说:“终使易讳。
”⽇⽉与国名皆常⽤词,因难避讳⽽不可⽤;“隐疾”句郑⽞注:“难为医也。
”此条有不雅及使⽤不便之意。
世⼦即太⼦,将为天⼦或诸侯王者,与世⼦同名易于触讳。
汉语谐⾳字是个汪洋⼤海,名字联想的内容也可为⼈招来⿇烦。
欧阳修《归⽥录》卷⼀说:北宋词⼈宋祁与其兄宋郊布⾐时名动天下,时⼈称“⼆宋”。
宋仁宗时宋郊为知制诰,仁宗想重⽤他。
有⼩⼈进⾔说:“姓符国号,名应郊天”。
“郊”是冬⾄时天⼦南郊祭天之名,进⾔者的分析,是说宋郊之名有“践天⼦位”的潜在含义。
⼜说:“郊者,交也,交者,替代之名也,‘宋交’,其⾔不详(祥)。
”此说使“宋郊”⼆字⼜成了宋朝灭亡的谶⾔。
结果宋仁宗暂未重⽤他,宋郊就改名为“庠”,字“公序”。
后宋郊仕途亨通,以司空职务退休,享福寿⽽终。
“郊”字的分析属于⼀词多义,“郊”“交”联想属于⼀⾳多词。
这样犯忌讳,是⼈起名时难以预料的。
雉是⼀种美丽的禽类动物,种类很多,孔雀就是其中的⼀种。
但我们通常所说的雉,是指叫做野鸡的那⼀种。
高中文言文避讳现象研究吴伟伟南宋人岳珂在其著作《桯史》中记载了这么一件故事:承平时,国家与辽欢盟,文禁甚宽。
辂客者往来,率以谈谑诗文相娱乐。
元祐间,东坡实膺是选。
辽使素闻其名,思以奇困之。
其国旧有一对曰:‚三光日月星。
‛凡以数言者,必犯其上一字,于是遍国中无能属者。
首以请于坡,坡唯唯,谓其介曰:‚我能而君不能,亦非所以全大国之体,‘四诗风雅颂’,天生对也,盍先以此复之?‛介如言,方共叹愕,坡徐曰:‚某亦有一对,曰:‘四德元亨利’。
‛使睢盱,欲起辩,坡曰:‚而谓我忘其一耶?谨閟而舌;两朝兄弟邦,卿为外臣,此固仁祖之庙讳也。
‛使出不意,大骇服。
(卷第二‚东坡属对‛条)辽使提出的上联,难就难在“数字”与其所限定的“事物(名词)”的搭配。
按照语法分析,出句是个同位词组,“三光”=“日月星”,换言之,即“(三)X”=“A、B、C”,“日月星”是并列结构,可以写作“日、月、星”。
对句也必须“结构相应”,构造同位词组“(非三)Y”=“M、N、O”(与X、A、B、C字面不同)。
对此,苏东坡充分显示出了其敏捷的文思和过人的才识。
“风”“雅”“颂”涵盖了《诗经》中各种不同类型的诗歌,而其中的“雅”又可分为“大雅”与“小雅”,故可以统称为“四诗”。
至于“四德元亨利”,按照北宋理学家程颐解释《周易·乾卦》“乾,元亨利贞”的说法:“元亨利贞,谓之四德。
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
”显然,苏东坡的下联在内容上是残缺的,有遗漏的,这正是辽使“睢盱,欲起辩”的原因。
然而辽使最终恍过神来,“大骇服”,正是因为明白了苏东坡所运用的技巧——利用了宋仁宗的庙讳。
宋仁宗,名赵祯。
“祯”与“贞”属于嫌名,而这在宋代自然是要避讳的。
庙讳,指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属于国讳,亦即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而必须用其他字来代替。
“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避讳现象在中国古代非常地普遍,所谓“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红楼梦》中有一段文字,说的是林黛玉在写字或做文章时碰到敏字总要以其它字代替,或缺上一两笔,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制度,这就是避讳。
什么是避讳呢?《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简单来说就是在中国封建时代为了维护封建礼仪,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就叫做避讳。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
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会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
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
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
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
所以在看古籍时怎么也看不明白时,就要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字被换掉了。
在古代,全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避讳。
皇帝本人需对其父祖名字避讳;故又称君讳、公讳。
后来扩大,讳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
老百姓需用避讳的就更多了,上至皇帝,下至父母都需避讳。
有个笑话就是说的这事,北宋时,有个州的太守名田登,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
依照以往的惯例,州城里都要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
州府衙门要提前贴出告示,让老百姓到时候前来观灯。
可是这次,却让出告示的官员感到左有为难。
怎么写呢?用上"灯"字,要触犯太守名讳;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
想了好久,写告示的小官员只能把"灯"字改成"火"字。
这样,告示上就写成了"本州照例放火三日"。
这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成语的由来。
可以说避讳制度影响到了中国的方方面面,直至今天我们仍然受其影响。
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这是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
中国古代的避讳初探中国古代的避讳,渊源流长。
“讳”是什么?讳就是“不敢说”,为什么“不敢说”呢?有的因为顾忌的缘故,有的因为隐匿的缘故,把一个名字或一件事实,知道了却不说,反倒说成别的,这就叫做“讳”。
为什么一个名字、一件事实,知道了要不说呢?照中国传统的高见,是因为说了就是不吉祥或不恭敬或大逆不道,所以才“不敢说”。
“不敢说”的意思,用文言文的说法,是“讳言”,是“讳莫如深”,这一类的说法,还有很多。
对一件事实的“讳”,大部分是指隐匿一种真相。
比如说,死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事实,可是古人却忌讳提到它,认为不吉祥。
所以古人说一个长辈快死了,用的表达法是“倘有不讳”。
“倘有不讳”的意思翻成白话是:“假若有隐瞒不住的时候”,就是“倘若死的时候”。
除了认为不吉祥的意思外,还有一种是指对某种事实的隐瞒。
汉朝的大才子司马相如,在他的《上林赋》里就有“鄙人固陋,不知忌讳”的话,这里的讳,就是指对事实的隐瞒。
《后汉书》刘陶的传里,有“敢吐不时之义于讳言之朝”的纪录,就是说;他敢在大家都隐瞒不说的朝廷里说真话。
照古代思想家兼政治家晏子的认定,一个国家大家敢说真话,“民无讳言”,才是政治清明的表示。
反过来说,若人人都“讳莫如深”,就是政治黑暗的证明。
一、皇帝的避讳避讳,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需要回避的东西,实在太过高贵,人们不能说,因此避;二是需要回避的东西实在太丢人,人们知道太现眼,因此要竭力回避;三是要避讳的东西实在太不吉利,太凶恶,就要避讳。
对皇帝的避讳,主要是因为皇帝太伟大,太高贵了,与皇帝的名字等有关的,就不得不避讳。
皇帝取名用的这个汉字,便由社会公共资源,可以由任何一个人使用,变成了皇帝一个人的私有资产,由皇帝使用国家权力,强行排他性地使用,禁止别人使用了。
在所有的文书中,皇帝的名讳都用改字来避免。
汉高祖叫刘邦,汉朝的书籍中凡邦字就用国字来替换;汉文帝名恒,于是恒山被改名为常山;汉宣帝名刘询,战国时期的荀卿(就是伟大的荀子)被改为孙卿;光武帝名刘秀,秀才便被改名为茂才;晋愍帝名司马业,建业(今南京)便改名为建康。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格,其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终于清,持续时间长达二千年。
它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出于对国君和父祖的尊敬或畏忌,不敢或不愿直呼其名,凡遇到和其名相同之字,都看做是忌讳而避开不用,而采用改字、省字、缺笔等方法来加以代替。
避讳的形成,究其深层原因,与民族文化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避讳形成的原因1、民族恐惧心理从表面上看我国古代的避讳制度,首先至终贯穿着“尊祖敬宗”的思想观念;若从深层次来分析,出于一种什么样的民众心理呢?据《说文解字·言部》:“讳,忌也。
”又《玉篇·言部》:“忌,禁也。
”又《说文解字·示部》:“禁,吉凶之忌也。
”“禁”这个字从“示”,“示”的意思是“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从二。
三垂,日月星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示,神事也。
凡示之属皆从示。
”即人之行为动止,要根据“天神”的暗示来趋避,“禁”就是禁止做那些“天神”已示之不能做的事。
由此可见,避讳字的产生最初是源于恐惧的。
古人认为人死了还有灵魂,他可以保佑子孙避祸趋福,所以活着的人一方面在年节或死者的忌日生辰之时搞祭祀活动以示敬,另一方面忌讳说出先人名号以避免触犯先人而带来灾祸。
无论是尊者还是长者的名字,是不能随便叫的,其往往具有神秘的超人力量,叫了就会把魂招去。
2、权利崇拜心理在封建社会长期的“人治”思想、皇权至尊的文化背景下,避讳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的延伸。
中国传统社会向来以皇帝、皇族为权利的中心,中央集权制的本质就在于一姓之私的家天下传统。
在皇权至尊的文化背景下,封建统治者将“天”“龙”等美词据为己有,皇帝是不能被随意褒贬的,乃至不能直呼皇帝的名姓;皇帝不光是人,而且是神,他是昊天上帝的儿子,神人一体;皇权天然正确,皇帝的言行就是崇高的法律,避讳被统治者法制化,就是其最集中的体现。
另外,中国古代文化是从“农业—宗法”社会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伦理型文化,突出特征是以家族制度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和以旧的伦理道德为支柱的封建家庭制度。
中国古代避讳的发展:避讳由简入繁(一)一、避讳方法、形式的逐渐繁杂1. 方法避讳在其起始阶段,方法只是改字、改称呼,后来逐渐发展到改音、标讳、缺笔、析字、空字等方法。
在可考的避讳例中,商时期的避讳方法就是以号代替所避的帝王名。
至周代,在《尚书·金滕》记载的唯一避讳实例中,是将所避之字改为“某”。
这种改字的方法为后世所常用,一般是将讳字改为同义之字,或改为形近之字,或改为同音字等。
到了秦代,改字还是最主要的避讳方法,如《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记载有“二世二年端月”,司马贞《史记索隐》云“秦讳正,故云端月也。
”`秦始皇名赢正,避“正”字,端与正字义通,因此以端代正。
此时也出现了改音的情况,王愚《野客丛书》卷九云“秦始皇讳政,呼正月为征月。
”汉代时出现标讳的方法。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对于汉代的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安帝五帝的名字—秀、庄、炟、肇、祜五字皆不书,只标曰“上讳”,亦不作任何说解。
汉代还出现了“变体”。
《经史避名汇考》卷八云“《史记》避讳多改前人名,班书变其例加减笔画,如《人表》`卫有柳壮'、《儒林传》`田何字子装'是也。
”此两处是将“莊”字分别变体为壮、装,固然也可看作是改字,但在《史记》中是将避讳之字改作固定的另一字,如将“邦”字改为“国”字,“谈”字改为“同”字等,《汉书》的变体则不固定。
因避刘邦讳,“邦”字也出现了变体,《经史避名汇考》卷六云“汉隶字源邦有九体,……皆缘避讳而起。
”三国魏时始以“讳”代避讳之字,据中华书局本《三国志魏书·后妃传》,甄后日“讳〔叡〕等自随夫人,我当何忧”原文应只有“讳”字,中华书局本添“叡”字,表示此“讳”字即“叡”,指魏明帝曹叡。
《经史避名汇考》卷九云“此以`讳'代名之始。
”到西晋时期出现缺笔避讳。
晋武帝时追尊司马师为景帝,据《蜀志·庞统传》,庞统曾拜军师中郎将,而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篇》注“《华阳国志》云‘刘备引士元为军帅中郎将。
中国古代的避讳习俗避讳是封建时代等级制度的产物,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习俗。
所谓避讳,就是中国封建时代人们为了尊敬君主、圣人、贤者和长辈,在说话时不直呼其名,在写文章时不照字直书,而用其他的字词代替来加以回避的一种习俗。
这种习俗,在古书用字上造成了许多混乱,给我们阅读古籍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因此,我们学习古代文化,对古代的避讳习俗很有必要认识了解。
避讳起源较早,至少在春秋就有了。
据《公羊传》记载,孔子作《春秋》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左传》《礼记》及《孟子》等书对避讳也有记载和论述,但在整个先秦时代并不普遍。
秦统一六国之后,帝王的地位急剧升高,避讳才逐步盛行起来。
从秦汉到唐宋,避讳的趋势是愈来愈严,在宋代达到极盛。
并且不少朝代的皇帝还另外规定了一些避讳的范围和方法,让臣民必须遵守使用,否则就要砍头问罪。
避讳的范围,历代并无统一规定,但一般来说,多限于国君和长辈。
因此,避讳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避国君或帝王的名字,这是最主要的一类,古人又称这类避讳为“国讳”。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第一次在全国正式实行统一的避讳。
秦始皇名嬴政,全国不得用“政”及其同音字,“正月”或被改称为“端月”,或改读“正”为“征”音。
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的名字也要避讳,因为庄襄王叫嬴子楚,所以秦称楚国为“荆国”。
西汉开国皇帝高祖名刘邦,改战国官名“相邦”为“相国”。
汉文帝名刘恒,改北岳“恒山”为“常山”。
汉武帝名刘彻,秦末汉初辩士蒯彻就被改名为“蒯通”。
汉宣帝名刘询,战国后期大思想家荀卿(荀况)就被改称为“孙卿”。
东汉光武帝名刘秀,改读书人“秀才”为“茂才”,鲁迅小说《阿Q正传》“我也曾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茂才先生”一句中“茂才”即指“秀才”。
汉明帝名刘庄,改光武帝年少游学长安时的同学庄子陵为“严子陵”,庄子陵在富春江上的隐居之地至今仍称为“严子陵钓台”。
汉安帝刘祜的父亲清河孝王名刘庆,于是“庆”氏改姓为“贺”氏,现今的贺姓就是东汉庆姓的后代。
唐朝的避讳制度
唐朝的避讳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比较严格的避讳制度之一,尤其在唐朝前期,避讳的规定非常严格,对违反者的处罚也非常严厉。
在唐朝,避讳的对象主要有三类:皇帝的名讳、父祖的名讳和官职名讳。
对于皇帝的名讳,唐朝法律规定绝对不可言、不可书,遇到必须回避,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对于父祖的名讳,晚辈们需要遵守避讳制度,以表示对父祖和官职的尊敬。
对于官职名讳,所任官职冒犯了父祖之讳的人可以提出申请,调任他职。
避讳的方法也有很多种,包括用形近字避讳、改用同音字、或者干脆另造字来避讳。
在唐朝,有些字或词汇会被替换或者删减,以避免触犯避讳。
例如,“虎”在唐朝时期被替换为“武”或“马”,“鲤鱼”被替换为“赤鯶公”等。
除了文字避讳外,唐朝的避讳制度还涉及到口误和文书书写。
口误犯讳会受到笞五十的惩罚,文书书写中犯讳则会受到徒三年的惩罚。
对于像“禹”与“雨”、“丘”与“区”等相似或同音的字,也需要进行避讳。
总的来说,唐朝的避讳制度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不再要求严格遵守避讳制度,但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中的避讳习惯仍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