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441.50 KB
- 文档页数:35
冷知识(49)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冷知识(49)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所谓“避讳”,指的是古人在言谈和书写时要避免君父尊亲的名字,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
避讳起源于周朝,秦汉以后,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避讳制度日趋完备。
一、避讳的种类:中国古代避讳主要有三种:“国讳”、“家讳”和“圣讳”三种。
“国讳”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有的朝代延伸至避讳皇帝的姓、字、生肖以及陵名等等。
封建帝王出于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要求其统治下的臣民都必须遵守“国讳”,一旦犯讳,就是“大逆不道”,将受到严厉处罚。
如,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的“恒”,春秋时的田恒被改为田常,北岳恒山被改为“常山”,当然后又改了回来;为避讳汉景帝刘启的“启”,古都启封改为“开封”,倒是沿用至今。
因为唐太宗叫李世民,观世音菩萨也被迫改名为“观音菩萨”。
“家讳”指避讳父祖之名,仅限于亲属内部,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精神。
诗鬼李贺的父亲名晋肃,因为避讳“晋”,李贺终身没有参加科举进士考试,虽少年英发,才华横溢,却终不得志,郁郁寡欢,27岁就英年早逝。
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成了千古名句,后来有人将其作为对联,来征集求对下联,直到北宋才被大文学家石延年对出了下联:月如无恨月长圆。
当然,这是后话。
李贺死后,韩愈很是惋惜,义愤之中写下了《讳辩》一文。
文中说,因父亲名为“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考,如果父亲名为“人肃”,难道儿子终身不能为人?因“家讳”也闹出了许多笑话。
宋时有个大臣名“良臣”,其子在读《孟子》中的“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时,改作“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
”“圣讳”多数情况下指避孔子的名讳“丘”。
如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广东蕉岭) 。
因在清雍正年间,不少"丘姓"者因避讳孔子之名,改成了现在常见的"邱姓",故丘逢甲宗族姓"丘"或"邱"者皆有。
古代的避讳制度你想啊,在古代那时候,皇上的名字那可金贵着呢。
比如说吧,皇上叫啥名儿,老百姓啊就得躲着这个字儿走。
就好像这个字儿是个超级敏感的炸弹,碰都不能碰。
要是不小心写了或者说了,那可就麻烦大了。
这就像是在一个游戏里,皇上定了个特殊规则,大家都得遵守,不然就出局。
而且这避讳啊,可不光是针对皇上。
家里头长辈的名字那也得避讳呢。
这就像是一种对长辈的特别尊重。
要是你爹叫个啥名儿,你在写文章或者说话的时候,就得小心着点儿,可不能随随便便就把这个字儿给蹦出来。
这就好比你在家里,对长辈得恭恭敬敬的,连名字都不能乱喊。
避讳这个事儿啊,还让好多字都改了名字呢。
就像有的朝代,为了避皇帝的讳,一些地名啊、官职名啊啥的都得换个叫法。
这可把当时的人折腾得够呛。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像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字大冒险。
大家都得小心翼翼地绕过那些忌讳的字儿,就像走迷宫一样。
有时候呢,这避讳也会闹出一些笑话。
有些人可能文化水平不高,一不小心就犯了讳,那可就惨咯。
可能会被打板子或者受到其他惩罚。
但是这也不能全怪他们呀,毕竟这些避讳的规矩又多又复杂。
就像一个特别难的考试,总有一些人会不小心犯错。
不过呢,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避讳制度就慢慢消失啦。
现在咱们可没有这些规矩啦,想叫啥就叫啥,想说啥就说啥。
这也说明时代进步了,大家都更自由平等了。
不像古代,一个字儿就能惹出那么多事儿来。
现在想想,古代的避讳制度就像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印记,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和人们对权力、对长辈的态度。
虽然它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偶尔了解一下,还觉得挺有趣的呢。
这古代的避讳制度啊,就像是古代社会的一个独特标签。
它虽然有很多让人觉得麻烦和不合理的地方,但也从侧面让我们看到了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要是能穿越回古代,一定要小心这个避讳的事儿,不然啊,可能连自己怎么被惩罚的都不知道呢。
哈哈。
封建时代为了维护不平等的等级制度,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美其名曰“避讳”。
《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封建时代,皇帝是万民之主,一国之尊。
君父观念神圣不可侵犯,为人臣子在言及或书写君父名字时,必须避忌,以示尊重,违犯者则称为“犯讳”。
避讳分国讳和家讳两种:国讳主要是指全国上下所有人都要避讳的皇帝和圣贤(主要是孔子和孟子)之名,又称“公讳”。
避帝王之名,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
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构,为避构字而牵及够等字达五十多个!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避圣人之名,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应读成某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
清朝尤甚:凡是天下姓丘的,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邱字,并且不许发音为邱,要读成七字。
于是,天下姓丘的,从此改姓邱了。
到了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的,原因就是有的又改回原来的丘字,有的却没改。
家讳主要是指家族内晚辈要避讳长辈之名。
家讳一般是指避讳父母和祖父母之名,又称“私讳”。
如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晋与进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
《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读成米或密。
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
例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
后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是如此,因为范晔的父亲叫范泰,所以在(后汉书》里,叫郭泰的,竟人不知鬼不觉的变为郭太了;叫郑秦的,也变为郑太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避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避讳避讳是指民国以前在行文、书信和著述等内容中,凡涉及到君主、父母和祖先等尊者的名字时都要回避的一种文化现象,即所谓为尊者讳为贤者讳。
这种风俗最早出现在周朝,形成于秦,盛行于唐宋,延续至晚清。
了解避讳这一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现象,可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
一、避讳的方法当遇到需要避讳的字的时候,我们的先人是如何处理的呢?这主要有三种方法:1、改字法顾名思义这种方法就是将需要避讳的字改用别的字代替。
例如:秦庄襄王名叫子楚,于是秦时把楚国称做荆国。
它开始盛行于秦朝,历朝历代也都广泛使用。
2、空格法这种方法主要盛行于魏晋时期,就是当遇到需要避讳的字时采用空格,或写“某某”二字。
3、缺笔法这种方法就是把需要避讳的字减损笔画,造出一个新的字来代替原字。
它主要盛行于唐宋时期。
有些经过改造的字甚至沿用至今。
例如:“昏”字,原为“昬”。
唐朝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将“昬”字改造为“昏”。
二、避讳的种类除了在行文中对君王、父母和祖先等进行避讳外,避讳的种类可谓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改姓名历史上有不少人为避君王的讳将自己的姓改了。
例如:楚汉之争时,有“籍”姓者为避楚霸王项籍的名讳,将姓改为“席”。
汉明帝名“荘”,当时有“庄”姓者改姓为“严”。
还有人为避讳而改名的。
例如: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原名刘子玄,就是因为避唐玄宗的讳而改名的。
2、改物名、地名因避讳更改物名、地名的例子也不少。
如西汉吕后小名叫“雉”,所以将雉鸟改名为野鸡,这一习惯甚至延续至今。
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在汉朝时叫常山,就是因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
3、改常用语因避讳而改变人们习惯用语的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恐怕就是老百姓这一称呼的来历。
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将“民”改称“老百姓”,并且世代延续成为常用语。
再如:晋朝时为避司马师的名讳,将“太师”改称“太宰”,将“京师”改称“京都”,这些后来也都成为习惯用语。
古代的避讳制度避讳制度起于周礼,但周代为防⽌避讳扩⼤化,仍作了种种限制,如“诗书不讳,临⽂不讳,⼆名不偏讳,已祧不讳”等等。
但⾃从秦始皇建⽴了君主专制制度之后,避讳的⾛向是趋于繁苛甚⾄形成法律;⽽且连带形成了皇帝的语⾔霸权。
例如“朕”字,本是古代的第⼀⼈称代词,⾃秦始皇后成了皇帝的专有代词。
极端的例⼦是《容斋续笔》卷四的《禁天⾼之称》:“周宣帝⾃称天元皇帝,不听⼈有天、⾼、上、⼤之称。
官名有犯,皆改之。
改姓⾼者为姜,九族称⾼祖者为长祖。
政和中,禁中外不许以龙、天、君、⽟、帝、上、圣、皇等为名字。
于是⽑友龙但名友,叶天将但名将;……”这种情况历史上虽持续不长,但反映了帝王们被专制制度扭曲的灵魂。
避讳以名讳为主,故命名的学问随避讳制度同时发⽣。
《礼记·内则》说:“凡名⼦,不以⽇⽉;不以国,不以隐疾。
⼤夫、⼠之⼦,不敢与世⼦同名。
”前三点是针对所有⼈讲的,有普遍性,郑⽞注说:“终使易讳。
”⽇⽉与国名皆常⽤词,因难避讳⽽不可⽤;“隐疾”句郑⽞注:“难为医也。
”此条有不雅及使⽤不便之意。
世⼦即太⼦,将为天⼦或诸侯王者,与世⼦同名易于触讳。
汉语谐⾳字是个汪洋⼤海,名字联想的内容也可为⼈招来⿇烦。
欧阳修《归⽥录》卷⼀说:北宋词⼈宋祁与其兄宋郊布⾐时名动天下,时⼈称“⼆宋”。
宋仁宗时宋郊为知制诰,仁宗想重⽤他。
有⼩⼈进⾔说:“姓符国号,名应郊天”。
“郊”是冬⾄时天⼦南郊祭天之名,进⾔者的分析,是说宋郊之名有“践天⼦位”的潜在含义。
⼜说:“郊者,交也,交者,替代之名也,‘宋交’,其⾔不详(祥)。
”此说使“宋郊”⼆字⼜成了宋朝灭亡的谶⾔。
结果宋仁宗暂未重⽤他,宋郊就改名为“庠”,字“公序”。
后宋郊仕途亨通,以司空职务退休,享福寿⽽终。
“郊”字的分析属于⼀词多义,“郊”“交”联想属于⼀⾳多词。
这样犯忌讳,是⼈起名时难以预料的。
雉是⼀种美丽的禽类动物,种类很多,孔雀就是其中的⼀种。
但我们通常所说的雉,是指叫做野鸡的那⼀种。
《红楼梦》中有一段文字,说的是林黛玉在写字或做文章时碰到敏字总要以其它字代替,或缺上一两笔,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制度,这就是避讳。
什么是避讳呢?《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简单来说就是在中国封建时代为了维护封建礼仪,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就叫做避讳。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
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会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
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
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
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
所以在看古籍时怎么也看不明白时,就要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字被换掉了。
在古代,全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避讳。
皇帝本人需对其父祖名字避讳;故又称君讳、公讳。
后来扩大,讳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
老百姓需用避讳的就更多了,上至皇帝,下至父母都需避讳。
有个笑话就是说的这事,北宋时,有个州的太守名田登,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
依照以往的惯例,州城里都要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
州府衙门要提前贴出告示,让老百姓到时候前来观灯。
可是这次,却让出告示的官员感到左有为难。
怎么写呢?用上"灯"字,要触犯太守名讳;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
想了好久,写告示的小官员只能把"灯"字改成"火"字。
这样,告示上就写成了"本州照例放火三日"。
这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成语的由来。
可以说避讳制度影响到了中国的方方面面,直至今天我们仍然受其影响。
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这是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格,其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终于清,持续时间长达二千年。
它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出于对国君和父祖的尊敬或畏忌,不敢或不愿直呼其名,凡遇到和其名相同之字,都看做是忌讳而避开不用,而采用改字、省字、缺笔等方法来加以代替。
避讳的形成,究其深层原因,与民族文化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避讳形成的原因1、民族恐惧心理从表面上看我国古代的避讳制度,首先至终贯穿着“尊祖敬宗”的思想观念;若从深层次来分析,出于一种什么样的民众心理呢?据《说文解字·言部》:“讳,忌也。
”又《玉篇·言部》:“忌,禁也。
”又《说文解字·示部》:“禁,吉凶之忌也。
”“禁”这个字从“示”,“示”的意思是“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从二。
三垂,日月星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示,神事也。
凡示之属皆从示。
”即人之行为动止,要根据“天神”的暗示来趋避,“禁”就是禁止做那些“天神”已示之不能做的事。
由此可见,避讳字的产生最初是源于恐惧的。
古人认为人死了还有灵魂,他可以保佑子孙避祸趋福,所以活着的人一方面在年节或死者的忌日生辰之时搞祭祀活动以示敬,另一方面忌讳说出先人名号以避免触犯先人而带来灾祸。
无论是尊者还是长者的名字,是不能随便叫的,其往往具有神秘的超人力量,叫了就会把魂招去。
2、权利崇拜心理在封建社会长期的“人治”思想、皇权至尊的文化背景下,避讳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的延伸。
中国传统社会向来以皇帝、皇族为权利的中心,中央集权制的本质就在于一姓之私的家天下传统。
在皇权至尊的文化背景下,封建统治者将“天”“龙”等美词据为己有,皇帝是不能被随意褒贬的,乃至不能直呼皇帝的名姓;皇帝不光是人,而且是神,他是昊天上帝的儿子,神人一体;皇权天然正确,皇帝的言行就是崇高的法律,避讳被统治者法制化,就是其最集中的体现。
另外,中国古代文化是从“农业—宗法”社会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伦理型文化,突出特征是以家族制度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和以旧的伦理道德为支柱的封建家庭制度。
古代的避讳“周人以讳事神。
名,终将讳之。
”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不讳嫌名;二名不遍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正,秦始皇讳政,以正月为征。
《月令》呼正月作平声,犹沿秦讳,宜作去声。
《史记·年表》又作端月。
”“邦,汉史凡言邦皆曰国,避高祖讳也。
”“恒,恒山汉曰常山,避文帝讳恒。
”“启,《史记》微子启作‘微子开’;《汉书》‘启母石’作‘开母石’,避景帝讳启也。
”“彻,彻侯为通侯,蒯彻为蒯通,避武帝讳也。
”“询,荀卿为孙卿,避宣常讳询也。
”“庄,老庄为老严,办庄为办严,庄子陵为严子陵,避明帝讳庄也。
”“师,师保为保傅,京师为京都,避晋景帝讳也。
”“昭,昭穆为韶穆,昭君为明君,《三国志》韦昭为韦耀,避文章讳昭也。
”……“广,广乐为长乐,广陵但称江都,避炀帝讳也。
”“改渊为泉,陶渊明为陶泉明,杨渊为杨泉,避高祖讳渊也。
”“世民,唐史中凡言世皆曰代,凡言氏皆曰人,民部曰户部,避太宗讳世民也。
”“治,唐史中凡言治皆曰理避高宗讳也。
”“照,诏书改为制书,懿德太子重照,改曰重润;避武后讳曌,即照字也。
”1、避形改字缺笔空围2、避音中,朗中只称郎,侍中为侍内,中书为内史,殿中侍御为殿内侍御,置侍郎不置郎中,置御史大夫不置中丞,以治书侍御史代之,中庐为次庐,避隋祖讳忠也。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得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进士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
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
”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
律曰:“不讳嫌名。
”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历代避讳的三种方法
历史上,中国有许多的避讳方法,旨在尊重传统与文化,尊崇帝王。
以下是历代避讳的三种方法:
一、谥号避讳法
在古代,谥号是非常重要的称号。
谥号是封建王朝封给贵族和有功之
人的荣誉称号,它通常在这些人去世后授予。
如果一个人的名字中和
当时皇帝的谥号或是名字发音相近,那么在生前就会被避讳。
比如说,唐朝时期的李世民定都洛阳后,洛阳已经成为了帝王的居所,为了尊
敬皇帝,世民的故乡秦州也避讳成“藩州”,因为藩州与“世民”的发音相近。
二、字号避讳法
字号是古代人默认的名字,有时也用来代替谥号。
在古代,如果一个
人的字号与皇帝的字号相同,他就需要避讳。
比如清朝康熙皇帝下旨
禁止使用字号“如”、“肖”的两个字,因为这两个字读音与其父亲顺治皇帝的名字相同。
三、形象避讳法
避讳也可以体现在形象上。
对于皇帝的画像或雕像,需要特别避讳。
在明朝,如果一幅画像中的皇帝是藏青色的衣服,他是个人,用红色
的衣服代表圣人,黄色代表帝王。
这些颜色的选择是有明确规定的,如果有误用就会被认为是对皇帝的亵渎。
在中国历史上,避讳被视为非常重要的礼仪和文化传统。
它不仅展现了尊重和敬意,也展示了帝王尊严和国家统治的权威。
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形式的避讳,例如一些传统的节日庆典和特殊场合。
古代关于避讳的历史:古人有避讳的习俗,即不能直呼帝王、尊长以及圣人的名讳,在写文章或是写书时,遇到有与上述人物名讳相同的字,要改用其他字或其他方法代替。
这种习俗起源很早,据《公羊传》记载,孔子作《春秋》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后来,这种习俗经过长时间的应用,不仅需要避讳的地方越来越多,而且不少朝代的皇帝还规定了避讳的范围和方法,让人们必须遵照使用,否则就会被治罪甚至杀头,由此,避讳变成了一种法律,让人不得不极为重视。
古书中,避讳的现象随处可见,而避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缺笔避讳,这种形式是在唐代出现的,如: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民”字少最后一笔弯钩;避宋太祖赵匡胤讳,“匡”字少最下面一横;避孔子讳,“丘”字少中间一竖;避清雍正皇帝胤禛讳,“胤”字少最后一笔竖弯钩等。
二是空字避讳。
就是在书写中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干脆不写出来。
东汉光武帝名刘秀、明帝名刘庄、章帝名炟,东汉学者许慎写作《说文解字》时,每遇秀、庄、炟等字,皆写“上讳”二字,空其不注,还有的时候,用一个方框或用一个“某”字代替,以避诸帝名讳。
三是改字避讳,即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要避讳的字。
为避汉高祖刘邦讳,《论语·微子》中“何必去父母之邦”一句,汉石经残碑写作“何必去父母之国”,将“邦”字改为“国”字;另有如晋文帝名司马昭,那时的书籍都会将“昭”改为“明”,就连西汉出塞和亲的王嫱的字“昭君”也被改为“明君”,后人也沿用这种说法,如杜甫七律《咏怀古迹》其三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之句,此“明妃”即指王昭君。
古人避讳一事,会造成某些人的姓名、地名、事物名以及图书名或文体名的改变,对于后世人来说,阅读时往往会遇到一些令人费解的字和词。
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把隋末唐初的割据者王世充写成“王充”,中间用空格代替了“世”字,后代的刻书匠不知这是避讳造成的,刻书时便把二字联在一起刻成“王充”,这就让一代枭雄王世充与汉代大哲学家王充混为同名,闹出了大笑话。
中国古代的避讳(图)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述了一个故事:“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搒笞。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
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这个“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就是避讳的典型事例。
讳,又称名讳,即古代帝王或尊长者之名。
“讳,忌也。
”(《说文解字》)古时,对帝王或尊长,即使是已故的帝王或尊长,都不能直呼其名,以此表示对其敬重。
凡遇帝王或尊长之名,必须回避使用该字,即为避讳。
避讳又有国讳、圣讳、官讳和家讳等之分。
国讳,是指帝王及其父、祖之名,这是举国上下均需回避使用的。
圣讳,是指社会所推崇的“圣人”之名,一般全社会,特别是文人需要回避使用。
官讳,亦称宪讳,是指上司长官之名,下属官员需回避使用。
陆游提到的田登,就属于这类避讳。
家讳,是指家族或家庭内尊长者之名,仅限于家族或家庭内部回避。
避讳的不只是相同的字,还包括同音字,甚至连讳字的四声字均不能使用。
避讳起源于周朝。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礼记·曲礼上》)凡到他人家中,要先问其家人名讳。
以免在交谈中,因犯讳而失礼。
古人采用的避讳方法,主要有三种。
其一为改字。
若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就改用其他的字。
这种避讳的方法出现较早,也较普遍。
如秦始皇讳政,秦朝改正月为端月。
“端月,正月也。
秦讳政,故曰端。
”(《史记》)汉文帝讳恒,传说的后羿之妻姬娥遂改称嫦娥。
汉光武帝讳秀,秀才改称茂才。
清圣祖讳玄烨,紫禁城的北门玄武门遂改称神武门。
其二为空字。
若书写中遇应避讳的字时,采用空一格(字)、打一方框或“讳”、“某”等字表示。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凡遇当朝皇帝的名讳,就不作任何解释,只写“上讳”二字。
如“秀,上讳”。
其三为缺笔。
如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则少写一笔或两笔。
一般多为最后的一笔或两笔。
如清雍正时规定,凡书中遇“丘”字,必须缺笔。
古代的避讳制度古代的避讳制度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文章中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
这种现象就是避讳,表示作者不敢、不能或不愿直呼其名。
避讳大体可分两类:一是公讳,即国家强令臣民所作的避讳,如避本朝皇帝名、孔子之名等;二是私讳,乃是文人士大夫对其长辈之名所作的避讳。
避讳制度起源于周代,到秦代时,随着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避讳的办法才初步确立。
秦始皇名政,于是下令全国改正月为端月;秦始皇的父亲名楚,楚这个字就被改称为荆。
汉代律法规定,臣民上书言事若触犯帝王名讳属犯罪。
到了晋代,避讳制度日臻严密,在许多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如“授官与本名同宜改”、“山川与庙讳同应改”等等。
甚至皇后的名字也在避讳之列,简文帝郑太后名阿春,当时凡有春字的地名都以阳字代替,如富春改为富阳,宜春改为宜阳。
晋代人还特别重视家讳,别人言谈中若涉及自己父亲、祖父的名字就得赶快哭泣,对表对父、祖之孝心。
《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东晋桓温之子桓玄一日设宴待客,有位宾客嫌酒太凉,要侍者“温一温”,桓玄一听此“温”字,马上痛哭流涕,一直哭到不能出声。
由于在言谈中容易触犯别人的家讳,很多人都很重视谱学研究,以免言语不慎触怒他人。
在南北朝时,士大夫都以善避私讳为荣。
南朝刘宋太保王弘,精通谱学,能“日对千客,不犯一人之讳”,当时竟被传为美谈。
在唐朝,避讳成为政府颁布的法律,不少人因不慎触讳丢官去职,断送仕途。
著名诗人李贺的父亲名晋肃,由于“晋”与“进”同音,当时人认为他不能中进士,虽然有韩愈帮忙,专门写了《讳辩》为之辩白,但李贺最终没能参加进士科考试。
恶讳(表示深恶痛绝的避讳)也首先在唐朝兴起。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憎恶安禄山之名,改安化郡为顺化郡,广东宝安县也被改为东莞县。
宋代是避讳最严的一个朝代,庙讳就达到50个字,科举考试中,举子“举场试卷,小涉疑似,辄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失去中榜机会。
中国古代的避讳习俗避讳是封建时代等级制度的产物,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习俗。
所谓避讳,就是中国封建时代人们为了尊敬君主、圣人、贤者和长辈,在说话时不直呼其名,在写文章时不照字直书,而用其他的字词代替来加以回避的一种习俗。
这种习俗,在古书用字上造成了许多混乱,给我们阅读古籍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因此,我们学习古代文化,对古代的避讳习俗很有必要认识了解。
避讳起源较早,至少在春秋就有了。
据《公羊传》记载,孔子作《春秋》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左传》《礼记》及《孟子》等书对避讳也有记载和论述,但在整个先秦时代并不普遍。
秦统一六国之后,帝王的地位急剧升高,避讳才逐步盛行起来。
从秦汉到唐宋,避讳的趋势是愈来愈严,在宋代达到极盛。
并且不少朝代的皇帝还另外规定了一些避讳的范围和方法,让臣民必须遵守使用,否则就要砍头问罪。
避讳的范围,历代并无统一规定,但一般来说,多限于国君和长辈。
因此,避讳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避国君或帝王的名字,这是最主要的一类,古人又称这类避讳为“国讳”。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第一次在全国正式实行统一的避讳。
秦始皇名嬴政,全国不得用“政”及其同音字,“正月”或被改称为“端月”,或改读“正”为“征”音。
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的名字也要避讳,因为庄襄王叫嬴子楚,所以秦称楚国为“荆国”。
西汉开国皇帝高祖名刘邦,改战国官名“相邦”为“相国”。
汉文帝名刘恒,改北岳“恒山”为“常山”。
汉武帝名刘彻,秦末汉初辩士蒯彻就被改名为“蒯通”。
汉宣帝名刘询,战国后期大思想家荀卿(荀况)就被改称为“孙卿”。
东汉光武帝名刘秀,改读书人“秀才”为“茂才”,鲁迅小说《阿Q正传》“我也曾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茂才先生”一句中“茂才”即指“秀才”。
汉明帝名刘庄,改光武帝年少游学长安时的同学庄子陵为“严子陵”,庄子陵在富春江上的隐居之地至今仍称为“严子陵钓台”。
汉安帝刘祜的父亲清河孝王名刘庆,于是“庆”氏改姓为“贺”氏,现今的贺姓就是东汉庆姓的后代。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避讳”制度: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
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
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
忌讳就是不直表示君主或庶出的名字,凡碰到和君主庶出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用叠字、缺笔等办法去正视。
忌讳,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就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避讳分类:《公羊传闵公元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这就是古代忌讳的一条总原则。
忌讳有国讳、圣讳、官讳和家讳等之分后。
1、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
本指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故又称君讳、公讳。
后来扩大,讳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
2、家讳:就是家族内部严格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
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并作文章时躲避以此名义的事物。
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展,同国讳一样就是封建制度等级、伦理观念的彰显。
又称私讳。
3、圣讳:即“为贤者讳”,亦即对封建社会所推祟的圣人贤者的名讳。
圣讳并不像国讳、家讳那样严格、那样广泛。
在封建时代,既有朝廷规定的圣人讳,又有人们自发的为圣贤避讳。
圣讳各朝略有不同,一般有孔子、孟子、老子、黄帝、周公等。
汉以后皇帝之名有时也称圣讳。
圣讳,即为“为贤者讳”,亦即为对封建社会所甚力的圣人贤者的讳。
圣讳并不像国讳、家讳那样严苛、那样广为。
在封建时代,既有朝廷规定的圣人讳,又存有人们自发性的为圣贤忌讳。
圣讳各朝略有不同,通常存有孔子、孟子、老子、黄帝、周公等。
历代避讳的三种方法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有着独特的避讳文化,尊卑有序、礼敬传
统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避讳是指为了表示尊敬而避免直
呼本人姓名的一种文化传统。
据历史文献记载,避讳可以使用三种方式:替代字、谐音字和增字。
替代字是指以不同的字代替本人姓名。
这种方式往往要求使用与
本人姓名意义相近的字,以达到表示尊重、恭敬的目的。
比如:蒋介
石的姓名中有个“介”字,而“介”还可以用“阶”代替,因此在公
开场合,人们经常称他为“蒋阶”。
谐音字是指使用和本人姓名读音相近的字代替本人姓名。
这种方
式在古代尤为常见,因为那时的字音比较复杂。
例如,唐朝著名的诗
人杜甫的名字中有个“甫”字,而甫可以用“父”代替,因此当代表
对他尊敬时,会称他为杜父。
增字是指在本人姓名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字,通常是一些尊称、
尊敬、表达敬意的字。
现代使用增字的较少,但仍有一些例子。
比如
毛泽东的姓名中加上“主席”的字样,成为毛主席,周恩来的姓名上
加上“总理”的字样,成为周总理。
总之,避讳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表达尊重、敬意、礼节的方式。
替代字、谐音字和增字,都是传统的避讳方式,在中国
大陆、台湾、香港等地仍然存在。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避讳文化,把
避讳作为了解和尊重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途径,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