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 格式:ppt
- 大小:2.50 MB
- 文档页数:10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2《众多的人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众多的人口》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人口数量、分布、增长以及人口问题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认识到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人口的概念、世界人口分布等基础知识,对本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我国人口的具体数量、增长速度以及人口问题等,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人口数量、分布、增长的特点,掌握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人口问题的关注,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人口数量、分布、增长的特点。
2.难点:人口问题的原因、影响以及对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人口的分布和增长情况。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的人口问题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人口问题的本质。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地图、案例等的多媒体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人口问题案例,准备供学生讨论的材料。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人口增长这么快?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众多的人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我国人口的分布情况,让学生观察并回答:我国人口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1.2《众多的人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众多的人口》这一节内容是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章第二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认识到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分析人口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掌握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人口问题对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
2.教学难点: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直观展示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和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影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人口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2.探究人口分布特点: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我国人口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去思考人口分布的原因。
3.分析人口增长原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人口增长的原因。
4.讨论人口增长的影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展示讨论成果。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1.2《众多的人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本节课主要内容为中国的人口数量、分布、增长以及人口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掌握人口增长对环境、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控制人口增长。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口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人口问题时,可能还缺乏系统的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人口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的人口数量、分布、增长特点;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经济、社会的影响;学会分析人口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高学生对国家人口政策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的人口数量、分布、增长特点;人口增长对环境、经济、社会的影响。
2.难点:如何合理控制人口增长,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人口问题。
2.图表教学法:利用图表,直观展示中国人口数量、分布、增长特点。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问题。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人口数据图表、案例资料。
2.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中国人口数量的增长曲线图,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中国人口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同时,介绍人口增长对环境、经济、社会的影响,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的人口数量、分布、增长特点。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教学要求2.学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知道我国某某—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其西北、东南在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3.通过阅读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
内容点析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现状、人口问题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人口政策等都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主要在中国地理教学中完成。
关于我国人口的国情,教材主要说明了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迅速,人口东多西少,并联系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这既是本节学习的重点知识,又是今后学习我国自然资源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
为突出教学重点,本节教材未涉及“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轻、农村人口比重大”等方面的人口内容。
2.我国人口总数为12.95亿(2000年),占世界人口1/5以上,形象地说明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和“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展示了我国人口增长快和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
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与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和区域经济差异密切相关。
如何运用“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和“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说明我国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形成原因,是学生在本节应学会的读图技能。
在基本训练要求方面,主要是:(1)学会阅读和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增长的特点。
(2)学会计算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定量地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稠密或稀疏状况。
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就是不平衡性。
衡量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根据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与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