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研究】之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解析(2012-2015)- 专题7 化学能与热能(全国通用)
- 格式:doc
- 大小:761.00 KB
- 文档页数:21
2012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化学实验1. [2012·江苏化学卷6]下列有关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图1 图2 图3 图4A.用图1所示装置除去Cl2中含有的少量HClB.用图2所示装置蒸干NH4Cl饱和溶液制备NH4Cl晶体C.用图3所示装置制取少量纯净的CO2气体D.用图4所示装置分离CCl4萃取碘水后已分层的有机层和水层D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实验与基本实验操作的考查范畴。
A.图1所示装置中氢氧化钠会与Cl2反应。
B. NH4Cl晶体受热分解,会“假升华”。
C.纯碱是可溶性固体,不能用此装置,改在圆底烧瓶和分液漏斗的组合中进行。
D.用图4所示装置分离CCl4萃取碘水后已分层的有机层和水层,有机层从下口放出,水层从上口倒出,实现分液。
本题以常见气体制取、蒸干、除杂、萃取、分液为实验操作为素材,考查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熟悉程度和实验原理的应用能力,试图引导中学化学教学关注化学实验操作的真实性。
2. [2012·江苏化学卷7]下列物质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实现的是①②③④⑤A.①③⑤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④⑤A 解析:本题属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考查范畴。
三氧化铝的两性、偏铝酸酸性弱于碳酸、候氏制碱原理、Fe3+水解FeCl3溶液蒸干得不到无水FeCl3、氢氧化镁不稳定性等内容都来源于必修一、和必修二等课本内容及课本上的基本反应,看来高三复习不能“舍本逐末”。
3.[2012·江苏化学卷13]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A 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溶液和CuSO4溶液均有固体析出蛋白质均发生变性B 向溶液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溶液X中一定含有D 解析:本题属于常规实验与基本实验考查范畴。
A.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 溶液和CuSO4溶液,虽然实验现象均有固体析出,但一是盐析,一是变性;一是可逆变化,一是不可逆变化。
一、坚持以稳定为主1.据了解,试卷结构上没有变化,仍然是7道选择题和4道主观题。
2.考试范围与要求2014年的考试说明在“考试范围与要求”上曾经进行过一些调整,但是对主要内容及考试方向没有太大的变化,据悉今年的考试说明与2014年相比在“考试范围要求上”相同,只是在样题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二、通过样题看变化对于样题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
(1)选择题中将加强化学反应原理的考查,对逻辑推理能力、思维的严整性以及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方法的应用上将加大考察力度。
(2)电化学模块的分析在去年的实验探究题上进行了考察,并在今年样题上体现了,这说明对新颖信息、复杂信息的分析将会是北京高考的方向。
例如,大量的信息结合实验探究甚至是二次探究,结合图表,对具体的原理、概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对反应原理的考察将更加突出。
三、如何用好考试说明1.一定要把每一道样题做会、分析透彻、进行题目背后的信息挖掘,整合信息,找到与样题类似的模拟题目进行针对性训练。
2.重视化学学科思想。
3.培养自己的化学学习能力(方法比知识本身重要)。
化学是一个知识点比较琐碎的学科,因此在学科复习时,一定要重视总结归纳,对比分析。
把相似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比较相同点、相似点以及不同点,这样我们的学习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把握主干知识,形成完善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化学知识内容比较多,无论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还是化学实验基础,在这几个模块的最后我们都能看到同样一句话——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这几个模块是高考的主干知识,要把它们搭建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避免出现知识漏洞。
二、试卷特点:1.稳定中也有变化。
通过对2012—2015年高考全国卷I 进行对比分析(见下表),基本题型保持不变,选择题中基本考点中:元素周期表与周期律、电解质溶液、阿伏加德罗常数、实验、电化学、溶解平衡等知识点属于选择题中必考的考点;非选择题与选做题也都是保持往年的出题风格,所以学生不会有陌生感。
2012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有机化学1. [2012·江苏化学卷17](15分)化合物H 是合成药物盐酸沙格雷酯的重要中间体,其合成路线如下:(1)化合物A 的含氧官能团为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填官能团的名称)。
(2)反应①→⑤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____________ (填序号)。
(3) 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B 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I.分子含有两个苯环;II.分子有7个不同化学环境的氢;III.不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但水解产物之一能发生此反应。
(4)实现D →E 的转化中,加入化合物X 能发生银镜反应,X 的结构简式 ______________ 。
(5)已知:。
化合物是合成抗癌药物美发伦的中间体,请写出以和为原料制备该化合物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用)。
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如下2. [2012·海南化学卷17](9分) 实验室制备1,2-二溴乙烷的反应原理如下:可能存在的主要副反应有:乙醇在浓硫酸的存在下在l40℃脱水生成乙醚。
用少量的溴和足量的乙醇制备1,2—二溴乙烷的装置如下图所示:有关数据列表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在此制各实验中,要尽可能迅速地把反应温度提高到170℃左右,其最主要目的是 _________;(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a.引发反应 b.加快反应速度 c.防止乙醇挥发 d.减少副产物乙醚生成(2)在装置C 中应加入_____,其目的是吸收反应中可能生成的酸性气体:(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a.水b.浓硫酸c.氢氧化钠溶液d.饱和碳酸氢钠溶液(3)判断该制各反应已经结束的最简单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1,2-二溴乙烷粗产品置于分液漏斗中加水,振荡后静置,产物应在层(填“上”、“下”);(5)若产物中有少量未反应的Br2,最好用________ 洗涤除去;(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a.水b.氢氧化钠溶液c.碘化钠溶液d.乙醇(6)若产物中有少量副产物乙醚.可用__________的方法除去;(7)反应过程中应用冷水冷却装置D,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但又不能过度冷却(如用冰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2·海南化学卷18-II]化合物A是合成天然橡胶的单体,分子式为C5H8。
化学目录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专题一化学计量及其应用1专题二物质的分类和分散系2专题三离子反应4专题四氧化还原反应5专题五化学能与热能7第二部分基本理论专题六原子结构化学键16专题七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18专题八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21专题九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溶液的酸碱性26 专题十盐类水解和沉淀溶解平衡28专题十一化学能与电能33第三部分元素及其化合物专题十二钠及其化合物41专题十三几种重要的金属41专题十四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44专题十五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47专题十六硫的氧化物硫酸50专题十七氮的氧化物氨硝酸53第四部分化学实验专题十八化学实验基本方法56专题十九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58专题二十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62专题二十一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64第五部分有机化学专题二十二常见的有机化合物68第六部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专题二十三化学与可持续发展71第七部分选修模块专题二十四物质结构与性质73专题二十五有机化学基础78专题二十六化学与技术91参考答案94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专题四氧化还原反应1.[2012·江苏化学,5]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应用不相对应的是()A.明矾能水解生成Al(OH)3胶体,可用作净水剂B.FeCl3溶液能与Cu反应,可用于蚀刻印刷电路C.SO2具有氧化性,可用于漂白纸浆D.Zn具有还原性和导电性,可用作锌锰干电池的负极材料2.[2012·广东理综,10]下列应用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 Na2O2用作呼吸面具的供氧剂B.工业上电解熔融状态的Al2O3制备AlC.工业上利用合成氨实现人工固氮D.实验室用NH4Cl和Ca(OH)2制备NH33. [2012·四川理综,13]向27.2 g Cu和Cu2O的混合物中加入某浓度的稀硝酸0.5 L,固==== =========================================================体物质完全反应,生成NO和Cu(NO3)2。
实用文档2012年山东省高考理综卷化学部分试题分析2012年山东省高考理综卷化学部分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中学化学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并对考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遵循教育测量学原理,力求命题的规范性。
下面笔者对比近三年山东省高考理综卷化学部分试题考点分布并对今年高考试题特点进行分析:一、10~12三年考情分析大全.实用文档大全.实用文档大全.实用文档试题命制特点二、2012(一)立足基础、体现创新、难度适中试卷坚持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所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内容均在课程标准、考试手册和教材必修、选修的基础知识范畴内。
知识点覆盖符合考试手册的要求,以此考查考生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全面理解,以及对诸多基础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和灵活应用能力。
试卷创新体现在命题人在试题立意、内容选材、思维角度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使今年的理综化学试题有了新的突破。
例如金属防腐的问题在科研、生产中倍受关注,这也是多年来高考的热点问题,今年第13题没有刻意回避热点,而是大胆创新,引入了应用广泛的合金材料作电极,这要求考生应具备整体分析的思维品质,提高了对其思维深度的要求。
如何在高考这种纸笔测试中实现对考生内在思维品质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本题无疑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又如Ⅱ卷第29(4)题,考点仍是电离平衡常数、平衡移动和溶液中离子浓度的相关计算等高考热点问题,但题目要求考生深入思考,转换思维角度,灵活运用溶液中离子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这将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深入思考,真正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试题延续了山东卷一贯的风格、特点,特别是试题难度保持相对稳定,难度梯度设计合理,整卷没有出现任何偏题、怪题,契合山东考生的特点,有较好的区分度,很好地体现了试题的选拔功能。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6分)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液溴易挥发,在存放液溴的试剂瓶中应加水封B.能使润湿的淀粉KI试纸变成蓝色的物质一定是Cl2C.某溶液中加入CCl4,CCl4层显紫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D.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一定含有Ag+【考点】PS: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基本方法选择及应用;PT: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实验方案设计.【专题】54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实验室保存液溴常用水封的方法;B.能使润湿的淀粉KI试纸变成蓝色的物质具有氧化性;C.CC14层显紫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2;D.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可能为AgCl或BaSO4.【解答】解:A.液溴易挥发,密度比水大,实验室常用水封的方法保存,故A 正确;B.能使润湿的淀粉KI试纸变成蓝色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可能为NO2、O3、Cl2等物质,但不一定为Cl2,故B错误;C.CC14层显紫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2,I﹣无色,故C错误;D.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可能为AgCl或BaSO4,不一定含有Ag+,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保存、检验等知识,题目难度不大,解答该类题目注意把握相关化学基本实验操作.2.(6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医用酒精的浓度通常是95%B.单质硅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常用材料C.淀粉、纤维素和油脂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D.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考点】FH:硅和二氧化硅;IO: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L1: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专题】55:化学计算.【分析】A、医用酒精的浓度通常是75%,此浓度杀菌消毒作用强;B、单质硅可以制太阳能电池板,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C、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D、合成纤维是有机非金属材料,光导纤维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解答】解:A、医用酒精的浓度通常是75%,此浓度杀菌消毒作用强;故A错误;B、单质硅可以制太阳能电池板,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故B正确;C、淀粉、纤维素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故C错误;D、合成纤维是有机非金属材料,光导纤维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故D错误;故选:B。
2012年高考化学试卷目录01新课程卷 1 02全国卷理综 5 03北京理综 8 04天津理综12 05重庆理综15 06福建理综18 07安徽理综22 08山东理综25 09四川理综29 10浙江理综33 11广东理综37 12上海化学41 13江苏化学48 14海南化学55 15浙江自选61 16山东基本能力6301新课程理综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液溴易挥发,在存放液溴的试剂瓶中应加水封B.能使润湿的淀粉KI试纸变成蓝色的物质一定是Cl2C.某溶液加入CCl4,CCl4层显紫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2D.某溶液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一定含有Ag+【答案】A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医用酒精的浓度通常为95%B.单质硅是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的常用材料C.淀粉、纤维素和油脂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D.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答案】B9.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分子总数为N A的NO2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 AB.28g乙烯和环丁烷(C4H8)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为2N AC.常温常压下,92g的NO2和N2O4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为6N AD.常温常压下,22.4L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 A【答案】D10.分子式为C5H12O且可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的有机化合物有(不考虑立体异构)A.5种B.6种C.7种D.8种【答案】D11.已知温度T时水的离子积常数为Kw该温度下,将浓度为a mol·L¯1的一元酸HA与b mol·L¯1的一元碱BOH等体积混合,可判定该溶液呈中性的依据是A.a=b B.混合溶液pH=7K mol·L¯1D.混合溶液中,c(H+)+c(B+)=c(OH¯)+c(A) C.混合溶液中,c(H+)=w【答案】C12.分析下表中各项的排布规律,按此规律排布第26项应为1 2 3 4 5 6 7 8 9 10C2H4C2H6C2H6O C2H4O2C3H6C3H8C3H8O C3H6O2C4H8C4H10 A.C7H16B.C7H14O2C.C8H18D.C8H18O 【答案】C13.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W的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与X、Y、Z原子的核外内层电子数相同。
2012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电解质溶液河北省宣化县第一中学栾春武1.(2012·广东)23.对于常温下pH为2的盐酸,叙述正确的是A.c(H+) =c(Cl-) + c(OH-)B.与等体积pH=12的氨水混合后所得溶液显酸性C.由H2O电离出的c(H+) =1.0 ×10-12 mol·L-1D.与等体积0.01 mol·L-1乙酸钠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中:c(Cl-) =c(CH3COO-)解析:A 选项涉及的是电解液中的电荷守恒,A正确;因为氨水是弱电解质,只有部分电离,因此与盐酸混合后还有过量的氨水,整个溶液显碱性,B错误;常温下,K w=10-14,pH为2的盐酸溶液中盐酸电离出的c(H+) 为1.0 ×10-2 mol·L-1,因此水电离出的氢氧根等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为1.0 ×10-12mol·L-1,C 正确;D因为醋酸根的水解有:c(Cl-)>c(CH3COO-)。
答案:A C2.(2012·福建)11.下列物质与水作用形成的溶液能与NH4Cl反应生成NH3的是A.二氧化氮B.钠C.硫酸镁D.二氧化硅解析:NH4+ + H2O NH3·H2O + H+,只要能使平衡往正方向进行,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温度升高或者氨水的浓度足够大就可能生成NH3,A项:产生NO气体,错误;B项:钠消耗了H+而且该反应放热可以产生氨气,正确;C项:不能产生氨气,错误;D项:二氧化硅可以与氢氟酸反应,跟其它酸很难反应,所以也没有氨气产生,错误。
答案:B3.(2012·四川)10.常温下,常温下,下列溶液中的微粒浓度关系正确的是A. 新制氯水中加入固体NaOH:c(Na+)=c(Cl -)+c(ClO-)+c(OH-)B. pH=8.3的NaHCO3溶液:c(Na+)>c(HCO3-)>c(CO32-)>c(H2CO3)C. pH=11的氨水与pH=3的盐酸等体积混合:c(Cl -)=c(NH4+)>c(OH-)=c(H+)D. 0.2mol·L-1CH3COOH溶液与0.1mol·L-1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2c(H+)-2c(OH-)=C(CH3COO-)-C(CH3COOH)解析:本题考查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
专题73晶体结构与性质1.【2022年山东卷】AlN、GaN属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二者成键结构与金刚石相似,晶体中只存在N-Al键、N-Ga键。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GaN的熔点高于AlN B.晶体中所有化学键均为极性键C.晶体中所有原子均采取3sp杂化D.晶体中所有原子的配位数均相同【答案】A【解析】Al和Ga均为第ⅢA元素,N属于第ⅤA元素,AlN、GaN的成键结构与金刚石相似,则其为共价晶体,且其与金刚石互为等电子体,等电子体之间的结构和性质相似。
AlN、GaN晶体中,N原子与其相邻的原子形成3个普通共价键和1个配位键。
A.因为AlN、GaN为结构相似的共价晶体,由于Al原子的半径小于Ga,N—Al的键长小于N—Ga的,则N—Al的键能较大,键能越大则其对应的共价晶体的熔点越高,故GaN 的熔点低于AlN,A说错误;B.不同种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为极性键,故两种晶体中所有化学键均为极性键,B说法正确;C.金刚石中每个C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即C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4),C原子无孤电子对,故C原子均采取sp3杂化;由于AlN、GaN与金刚石互为等电子体,则其晶体中所有原子均采取sp3杂化,C说法正确;D.金刚石中每个C原子与其周围4个C原子形成共价键,即C原子的配位数是4,由于AlN、GaN与金刚石互为等电子体,则其晶体中所有原子的配位数也均为4,D说法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A。
Cu Se是一种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充放电过程中正极材料立方晶2.【2022年山东卷】2-x胞(示意图)的组成变化如图所示,晶胞内未标出因放电产生的0价Cu原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每个2-x Cu Se 晶胞中2+Cu 个数为xB .每个2Na Se 晶胞完全转化为2-x Cu Se 晶胞,转移电子数为8C .每个NaCuSe 晶胞中0价Cu 原子个数为1-xD .当2x y -Na Cu Se 转化为NaCuSe 时,每转移(1-y)mol 电子,产生(1-x)molCu 原子【答案】BD【解析】A .由晶胞结构可知,位于顶点和面心的硒离子个数为8×18+6×12=4,位于体内的铜离子和亚铜离子的个数之和为8,设晶胞中的铜离子和亚铜离子的个数分别为a 和b ,则a+b=8-4x ,由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2a+b=4×2,解得a=4x ,故A 错误;B .由题意可知,Na 2Se 转化为Cu 2-x Se 的电极反应式为Na 2Se-2e -+(2-x)Cu=Cu 2-x Se+2Na +,由晶胞结构可知,位于顶点和面心的硒离子个数为8×18+6×12=4,则每个晶胞中含有4个Na 2Se ,转移电子数为8,故B 正确;C .由题意可知,Cu 2-x Se 转化为NaCuSe 的电极反应式为Cu 2-x Se+e -+Na +=NaCuSe+(1-x)Cu ,由晶胞结构可知,位于顶点和面心的硒离子个数为8×18+6×12=4,则每个晶胞中含有4个NaCuSe ,晶胞中0价铜而个数为(4-4x),故C 错误;D .由题意可知,Na y Cu 2-x Se 转化为NaCuSe 的电极反应式为Na y Cu 2-x Se+(1-y)e -+Na +=NaCuSe+(1-x)Cu ,所以每转移(1-y)电子,产生(1-x)mol 铜,故D 正确;故选BD 。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解析 专题七 化学能与热能考点一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有关概念辨析1.(2015·海南化学,4,2分)已知丙烷的燃烧热ΔH =-2 215 kJ·mol -1。
若一定量的丙烷完全燃烧后生成1.8 g 水,则放出的热量约为( )A .55 kJB .220 kJC .550 kJD .1 108 kJ解析 由丙烷的燃烧热ΔH =-2 215 kJ·mol -1,可写出其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C 3H 8(g)+5O 2(g)===3CO 2(g)+4H 2O(l) ΔH =-2 215 kJ·mol -1,丙烷完全燃烧产生1.8 g 水,n (H 2O)=m ÷M =1.8 g÷18 g/mol=0.1 mol ,所以反应放出的热量是Q =(2 215 kJ÷4 mol)×0.1=55.4 kJ ,A 选项正确。
答案 A2.(2014·江苏化学,11,4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若在海轮外壳上附着一些铜块,则可以减缓海轮外壳的腐蚀B .2NO(g)+2CO(g)===N 2(g)+2CO 2(g)在常温下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 >0C .加热0.1 mol·L -1 Na 2CO 3溶液,CO 2-3的水解程度和溶液的pH 均增大D .对于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ΔH <0),加入少量浓硫酸并加热,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均增大解析 A 项,若在海轮外壳上附着一些铜块,则Fe 、Cu 和海水构成原电池,海轮外壳腐蚀更快,A 项错误;B 项,该反应是熵减的反应,ΔS <0,要在常温下自发进行,则ΔH <0,B 项错误;加热会促进CO 2-3水解,c (OH -)增大,pH 增大,C 项正确;D 项,酯化反应是放热反应,加热会加快反应速率,但化学平衡向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D 项错误。
答案 C3.(2013·北京理综,6,6分)下列设备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是( )解析 A 项,硅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B 项锂离子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C 项太阳能集热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D 燃气灶是通过可燃性气体的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答案 D4.(2013·山东理综,12,4分)对于反应CO(g)+H2O(g)CO 2(g)+H 2(g)ΔH <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A .加入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途径,反应的ΔH 也随之改变B .改变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C .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D .若在原电池中进行,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解析 A 项错误,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途径,不影响反应热;B 项,因为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正确;C 项,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移动,反应放出的热量发生变化,C 错误;D 项,在原电池中进行时,绝大部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反应放出的热量要减少,D 错误。
答案 B5.(2013·福建理综,11,6分)某科学家利用二氧化铈(CeO 2)在太阳能作用下将H 2O 、CO 2转变为H 2、CO 。
其过程如下:m CeO 2――→太阳能①(m -x )CeO 2·x Ce +x O 2 (m -x )CeO 2·x Ce +x H 2O +x CO 2――→900 ℃②m CeO 2+x H 2+x CO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过程中CeO 2没有消耗B .该过程实现了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化C .右图中ΔH 1=ΔH 2+ΔH 3D .以CO 和O 2构成的碱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CO +4OH --2e -===CO 2-3+2H 2O 解析 由题意知CeO 2为该反应的催化剂,A 正确;将两反应叠加,得H 2O +CO 2=====太阳能CO +H 2+O 2实现了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化,B 正确;由图中箭头方向知:ΔH 1=-(ΔH 2+ΔH 3),C 错误;以CO 和O 2构成碱性燃料电池时,电极反应方程式分别为⎩⎨⎧负极:2CO +8OH --4e -===2CO 2-3+4H 2O 正极:O 2+4e -+2H 2O===4OH-,D 正确。
答案 C6.(2013·重庆理综,6,6分)已知:P 4(g)+6Cl 2(g)===4PCl 3(g) ΔH =a kJ ·mol -1,P 4(g)+10Cl 2(g)===4PCl 5(g) ΔH =b kJ ·mol -1,P 4具有正四面体结构,PCl 5中P —Cl 键的键能为c kJ ·mol -1,PCl 3中P —Cl 键的键能为1.2c kJ ·mol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P —P 键的键能大于P —Cl 键的键能B .可求Cl 2(g)+PCl 3(g)===PCl 5(s)的反应热ΔHC .Cl —Cl 键的键能为(b -a +5.6c )/4 kJ·mol -1D .P —P 键的键能为(5a -3b +12c )/8 kJ·mol -1解析 P 原子半径大于Cl 原子半径,P —P 键键长大于P —Cl 键键长,故P —P 键键能小于P —Cl 键键能,A 项错误;设P 4(g)+6Cl 2(g)===4PCl 3(g) ΔH =a kJ ·mol -1……①,P 4(g)+10Cl 2(g)===4PCl 5(g) ΔH =b kJ ·mol -1……②,利用盖斯定律14(②-①)可得,Cl 2(g)+PCl 3(g)===PCl 5(g) ΔH =14(b -a )kJ·mol -1,根据ΔH =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设Cl —Cl 键键能为xkJ ·mol -1,则:x +3×1.2c -5c =14(b -a ),x =14(b -a +5.6c ),B 错误,C 正确;①×5-②×3得2P 4(g)+12PCl 5(g)===20PCl 3(g) ΔH =(5a -3b )kJ·mol -1,设P —P 键键能为y kJ ·mol -1,则12y +5c ×12-1.2c ×3×20=5a -3b ,y =112(5a -3b +12c ),D 项错误。
答案 C7.(2012·江苏化学,4,2分)某反应的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图中E 1表示正反应的活化能,E 2表示逆反应的活化能)。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B .催化剂能改变该反应的焓变C .催化剂能降低该反应的活化能D .逆反应的活化能大于正反应的活化能解析 图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反应为吸热反应,A 错;使用催化剂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而影响反应速率,但不会影响焓变,B 错,C 正确;图中E 1为正反应活化能,E 2为逆反应活化能,E 1>E 2,D 错误。
答案 C8.(2012·重庆理综,12,6分)肼(H 2NNH 2)是一种高能燃料,有关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已知断裂1 mol 化学键所需的能量(kJ):N≡N 为942、O===O 为500、N —N 为154,则断裂1 mol N —H 键所需的能量(kJ)是( )A .194B .391C .516D .658解析 由题中的图像可以看出断裂1 mol N 2H 4(g)和1 mol O 2(g)中的化学键所要吸收的能量为:2 752 kJ -534 kJ =2 218 kJ ,设断裂1 mol N —H 键所需要的能量为x ,则154 kJ +4x +500 kJ =2 218 kJ ,解得x =391 kJ 。
答案 B9.(2011·上海化学,三,2分)据报道,科学家开发出了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的新型催化剂。
下列有关水分解过程的能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解析 水的分解是一个吸热过程,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加入催化剂可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B 选项正确。
答案 B考点二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1.(2012·上海化学,9,3分)工业生产水煤气的反应为C(s)+H 2O(g)===CO(g)+H 2(g) ΔH =+131.4 kJ·mol -1。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反应物能量总和大于生成物能量总和B .CO(g)+H 2(g)===C(s)+H 2O(l) ΔH =-131.4 kJ·mol -1C .水煤气反应中生成1 mol H 2(g)吸收131.4 kJ 热量D .水煤气反应中生成1体积CO(g)吸收131.4 kJ 热量解析 由题意知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A 错误;B 项的热化学方程式中水的状态若为气态时ΔH =-131.4 kJ·mol -1,错误;D 项中应是生成1 mol CO(g)吸收131.4 kJ 热量,错误。
答案 C2.(2015·广东理综,31,16分)用O 2将HCl 转化为Cl 2,可提高效益,减少污染。
(1)传统上该转化通过如下图所示的催化循环实现。
其中,反应①为2HCl(g) + CuO(s)H2O(g)+CuCl 2(s) ΔH 1反应②生成 1 mol Cl 2的反应热为ΔH 2,则总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热用ΔH 1和ΔH 2表示)。
(2)新型RuO 2催化剂对上述HCl 转化为Cl 2的总反应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 ①实验测得在一定压强下,总反应的HCl 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变化的αHCl ~T 曲线如下图:则总反应的ΔH ________0(填“>”、“=”或“<”);A 、B 两点的平衡常数K (A)与K (B)中较大的是________。
②在上述实验中若压缩体积使压强增大,画出相应αHCl ~T 曲线的示意图,并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提高α(HCl)的有________。
A .增大n (HCl)B .增大n (O 2)C .使用更好的催化剂D .移去H 2O(3)一定条件下测得反应过程中 n (Cl 2)的数据如下:计算2.0~6.0 min 内以HCl 的物质的量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以m ol·min -1为单位,写出计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