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资源的利用(第一章第三节)
- 格式:ppt
- 大小:4.69 MB
- 文档页数:41
第一章资源与资源管理学第一节资源的概念(一)资源1.资源:一切人以外的物质和精神存在。
(动态角度)在一定主客观世界的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益作用的物质和精神存在。
(静态角度)2.对资源概念认识的三个方面:财富视角,有用性视角,福利视角3.理解资源的概念的两个维度:无限性和有限性4.资源的无限性:资源管理学的理论起点。
5.理解资源的无限性:世界是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人的需要时不断增加和升级的,人类能力的发展是无限的,需要、能力、价值和资源是相互促进的。
6.理解需要、能力、价值与资源的关系:能力是需要实现的前提,需要是能力的指引;需要和能力的发展具有价值性;资源是实现需要、能力和价值的手段;价值本身是一种资源形态。
7.资源的有限性:资源管理学的逻辑进路.8.理解资源的有限性:世界发展的时空是有限的;人类需要的时空是有限的;人的能力的时空有限性;资源的有限性是分析资源管理问题的现实根据。
9.产权的清晰界定是资源定价的前提。
10.市场经济中凡是稀缺的资源必定具有较高的价格。
第二节资源管理学1.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凭借,资源的有限性是资源管理必要性的基础,资源管理是规避资源利用和开发中负外部性的有效手段。
可能性:人类的价值观的演化和发展为资源管理准备了观念基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资源管理提供了物质基础;当代世界和区域合作的加强为全球范围的资源管理提供了可能。
2.新时代的资源管理学应具有的新视角:多学科的系统视角;前瞻性的发展视角;国家层面的战略视角;区域层面的国际视角;个人层面的修养视角。
第二章资源的性质与分类第一节资源形成与变化的基本原理1.物质循环原理:自然界中碳、氢、氮、磷、硫等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形成有规律的还原系列。
2.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是指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3.地域分异规律:地球表层大小不等的、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地段之间的相互分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差异,支配这种分异现象的客观规律。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知识清单项目内容水资源及其分布1、广义的水资源包括水圈内的水量总体。
狭义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淡水资源。
2.水资源分布不均产生的原因是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3.水资源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小,水循环不活跃的地区,水资源贫乏。
4.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量5.世界水资源分布大洲多少顺序:亚洲、南美、北美、非、欧、大洋洲6.水资源分布国家多少顺序::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7.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分布不均,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率大。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8.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9.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10.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1)在科学技术较落后的时代,人类主要在沿河和沿湖地区发展;(2)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生存和发展空间大为拓展了。
合理利用水资源11.水资源危机,数量需求量增大,原因是人口持续增长,经济高速发展,可用水资源减少是由于水体污染。
12.开源措施有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开渠引水,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
13.节流措施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考点梳理考点1.水资源及其分布1.水资源的概念概念定义范围储量广义水圈内的水量总体所有的气态水、液态水、固态水、所有的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所有淡水、咸水100%狭义陆地淡水资源地下淡水、河流水、湖泊淡水、沼泽水、土壤水、冰川水、生物水。
2.53 %容易利用的水资源人类开发利用比较方便的陆地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十万分之七2.水资源的空间分布:(1)特点:空间上,具有地区差异;时间上,具有季节变化、年际变化。
(2)原因:全球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3.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习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 2 000多年前,罗马人建造的蓬迪加尔输水渠,利用的水资源是()A.地下水 B.冰雪融水C.海水 D.地表河湖水解析:2 000多年前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人们不可能大规模的开采地下水,更不可能淡化海水,利用的是对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地表水。
答案:D2. 修建水库的有益之处是()A.天然拦蓄洪水B.人工泄洪分洪C.调节径流地区分布不平衡D.调节径流季节变化解析:修建水库,丰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调节径流季节变化。
答案: D3. 读表格,①②③④序号所对应的地区依次排列分别是()我国各地区水资源、人口总数、耕地资源比较表A.东南、西南、华北、西北B.西南、东南、华北、西北C.东南、西南、西北、华北D.西南、东南、西北、华北解析:西南、东南、西北、华北四个地区中,西南地区水资源最丰富,所以①是西南地区,据此可以排除A、C选项,并且四个地区中,西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口最少,所以④是西北地区。
答案: B第 1 页4.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由图中经纬网度数、河流位置以及政区图省界形状,可以判断A平原是宁夏平原,它位于西北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发展农业必须引黄河水进行灌溉,但是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不合理灌溉方式,使地下水位上升,在蒸发旺盛的条件下,容易造成土壤盐碱化问题。
答案: C5. 目前,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主要位于()A.干旱区 B.半干旱区 C.半湿润区 D.湿润区解析:目前,我国华北平原水资源最短缺。
从干湿区来划分,华北平原属于半湿润区。
答案:C6. 目前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最需要保护的水资源是()A.冰川水B.河流水C.深层地下水D.大气水解析: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这三种水体也最容易被污染。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01、预习准备区精心准备 夯实基础一、资源环境承载力1.定义: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01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02人口规模下各种□03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其中资源承载力主要包括□04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承载力等;环境承载力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05土壤环境承载力等。
2.影响因素(1)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是由区域中的“□06短板”即最□07紧缺要素决定的。
(2)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不仅受区域资源、环境因素的影响,还受经济水平、□08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09地域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3.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途径(1)人类可以通过发展□10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11新资源,改善环境使其更加适合人类生存,从而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2)区域开放程度的提高会带来更多的□12外界资源,也在客观上提高了资源环境承载力。
1.判断正误。
(1)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资源环境承载力小,所能容纳的人口一定少。
(×)(2)某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不会随时间而变化。
(×)2.我国西北干旱的内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取决于()A.地形B.水源C.植被D.能源答案 B解析我国西北干旱的内陆地区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短板”。
3.广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主要原因有哪些?提示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因而资源环境承载力高。
———————————————————————————————————————————————————二、人口合理容量1.定义: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01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妨碍□02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且体现了人口数量与社会、人口合理容量不仅反映了人口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适应性。
[学考合格练]下图为某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木桶效应”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取决于()A.矿产资源B.水资源C.土地资源D.生物资源2.提高该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A.大力开采地下水B.加快矿产资源开发C.提高植被覆盖率D.迅速扩大耕地面积解析:第1题,根据木桶理论,容量的大小由短板决定。
图示省区水资源能够供养的人口最少,相当于木桶的短板,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取决于水资源。
其他资源较多,不是最主要制约因素。
第2题,提高该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的能力。
大力开采地下水,会引发地面沉降等问题。
加快矿产资源开发、迅速扩大耕地面积不能促使水资源增加。
答案:1.B 2.C下表为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部分资料表。
据此回答3~4题。
项目地区年生物(万吨)可承载人口(万)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长江中下游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10 000 1 000 4①地势高、气候寒冷②生态环境脆弱③自然资源丰富④土地生产潜力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青海、西藏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主要影响因素有()①矿产资源②水资源③土地资源④气候资源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第3题,结合表中内容和西藏、青海的自然环境,可知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小的原因为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潜力小。
第4题,青藏高原河谷地带地势平坦,河漫滩土壤肥沃,气温相对较高,适宜农业生产和居住。
答案:3.A 4.D下图是澳门围海造陆形成的新城区(A、B、C)人口数量规划图。
据此回答5~6题。
5.规划围海造陆新区人口数量主要考虑的因素是()A.水资源B.交通便捷度C.新区面积D.科技水平6.为提高各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下列措施合理可行的是()A.大力增加住宅面积,缩小绿地比例B.增加居住建筑密度,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C.增加居住建筑高度,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D.建立便捷交通系统,促进内外交流解析:第5题,由图示可知,围海造陆形成的新区面积越大,人口越多,故影响新区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是新区的土地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