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8
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
音乐与生活具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对人的全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尤其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更加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制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力求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确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现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为每个高中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或艺术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
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中,通过鉴赏与表现音乐,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蕴涵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
音乐音响材料的非概念性、非具象性特征,为学生体验、理解和创造音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共处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学习丰富多彩的世界各民族音乐,拓展音乐文化视野,有益于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因此,高中音乐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
音乐与生活具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对人的全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尤其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更加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制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力求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确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现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为每个高中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或艺术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
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中,通过鉴赏与表现音乐,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蕴涵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
音乐音响材料的非概念性、非具象性特征,为学生体验、理解和创造音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共处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学习丰富多彩的世界各民族音乐,拓展音乐文化视野,有益于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因此,高中音乐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7各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电子版)、刚刚,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为(2017年版)各科课程标准最全版(扫码直接进入)↓↓↓语文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英语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地理课程标准政治课程标准化学课程标准物理课程标准生物课程标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小编也已为各位整理了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答记者问:1.社会各界对修订普通高中课程十分关注,请介绍一下修订的背景和意义?答: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这些要求必须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之中。
二是解决高中课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需要。
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的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需要进行修订完善。
三是推进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的需要。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对高中课程和高考改革进行统筹谋划,做好衔接。
2.为确保课程修订达到预期目标,修订工作遵循了哪些基本原则?答: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坚持了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中央有关教育要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源头上把好意识形态安全关。
二是坚持科学论证。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求。
加强调查研究和测试论证,广泛听取不同领域人员的意见,重大问题向权威机构、权威人士咨询,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确保课程内容科学,表述规范。
乳山市普通高中2017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寄语又是一次新的挑战,又是一次知识的盛宴,在这里我们互相交流、互相探讨、共同进步,让我们一起经历------撸起袖子加油干学习现场普通高中音乐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十八大”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时代背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艺术表现一、“2017版课标”课程结构与内容的主要变化必修与选修课的变化:旧版:一个必修,五个选修新版:六个必修(可选),选修I(六个可选)+选修II学份与选课的变化:旧版:必修2分+选修1分,选课流于形式新版:共3分,必修不少于2分,选课更灵活自主二、修满18个学时是选课和获得1学分的基础学分的获得有多种选课方式。
如:【1】2(必修)+1(选修)【2】2(必修)+1(必修)【3】1(必修)+1(必修)+1(必修)【4】1(必修)+1(必修)+1(选修)三、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选课指导---调配---分流---疏导---整合四、学分与选课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课程选择更加灵活选择空间也更大)1、教师仍可以按照原来模块的划分,使用原教材上课,按照“音乐鉴赏”36学时,其他每个模块18学时进行教学。
2、教师也可以将原教材中有关模块,如“歌唱”、“演奏”、“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中的合唱、合奏、舞蹈表演、戏剧表演的相关内容梳理出来作为选修I的课程内容,以满足一部分学生继续深化学习相关模块内容的需求。
3、艺术社团活动都将作为选修I课程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实施课程化管理,并将与之相关的实践性作业和音乐学习成果纳入对学生的平均体系并计入学分。
4、选修II课程由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学生兴趣爱好、学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及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民间艺术传承等,由学校确定开设,学生资助选择修习,学生每修满18学时,通过考核与评价也可以计入学分。
五、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1、高中音乐课程基本理念:以“以美育人”为导向。
高中音乐课程基本理念——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之四
一、解析:
1、强调普及艺术素养教育:音乐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普及艺术素养教育,关注学生在社会文化实践中的参与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信念和乐趣,为学生的艺术创作提供可能的方向和帮助。
2、重视文化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文化审美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辨能力、灵活拓展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去分析和理解各种音乐形式,全面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加深他们对艺术文明的认知。
3、强调实践性、体验性的教学:音乐课程要强调实践性和体验性的教学,使学生充分地接触、与之融洽,从通过多种实践活动获得满足和成就感,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能力,过渡到艺术活动能力。
4、贯彻音乐文化多元化发展原则:音乐课程要贯彻音乐文化多元化发展原则,加强学生对主流音乐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认识和掌握,通过比较分析、艺术赏析、民俗实践等多种形式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普通⾼中⾳乐课程标准》——课标解读《普通⾼中⾳乐课程标准》——课标解读第⼀章⾼中⾳乐课程改⾰的意义及其背景1. 为什么要进⾏⾼中⾳乐课程改⾰?《普通⾼中⾳乐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的研制具有怎样的背景?新世纪,迎来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度最⼤、难度最⼤的基础教育课程改⾰。
这场改⾰浪潮,有⼒地推进着素质教育的进程,实现基础教育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个学⽣发展的历史性⾳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正在经历着这场前所未有的改⾰,并以令⼈瞩⽬的速度顺利推进。
《全⽇制义务教育⾳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依据标准编写的新教材的启动、使⽤,体现新的课程理念的教学实践,像⼀股股清新的风吹进了实验区中⼩学校园,给学校的⾳乐课程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中⾳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在取得⼀定发展的同时,尚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问题,如课程定位、性质、理念、⽬标、内容、教学⽅法、评价⽅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教材的编写与使⽤等问题。
尤其是⾼中⾳乐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的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定的距离,难以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
因此,在⾳乐教育⾯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如何加强⾼中⾳乐教育⾃⾝的建设,完善⾳乐课程体系,推进《标准》的研制正是在这样⼀个⼤的改⾰背景下进⾏的,是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整体改⾰和⾳乐教育⾃⾝发展的⼀⼤举措。
《标准》的研制⼒求体现深化教育改⾰,全⾯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在认真总结和充分吸收国内外⾳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求超前与创新,在⽴⾜中国教育发展⽔平的基础上⼒求⾯向世界,为完善我国基础⾳乐教育的课程2. 我国⾼中⾳乐课程的现状如何?主要存在什么问题?我国⾼中⾳乐课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
建国初期,部分城市的⾼中开设了⾳乐课,但⽆统⼀的教学⼤纲和教材,⽽多数地区不开⾼中⾳乐课,这种状况⼀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
新课标下的高中音乐教学作者:邓侃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13期《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 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中,感受与鉴赏是摆在首位的学习领域。
美国音乐家莫塞尔所说:“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如何准确把握教改精神实质,对于音乐教师来讲,就意味着不断探索教改前沿,总结有益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质量和效益,在教学规定的时间内把课讲透彻,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而且能把知识自如应用;教师是音乐教学的组织者,对整个音乐教学课堂具有一定的“导航”作用。
1 引导学生成为欣赏的主体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情绪感染力强,音乐形象鲜明的乐曲来营造课堂的氛围和问题的情境,迅速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首先用这堂课的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
学生可以用自己认为适合的方式展现内心最原始的情绪体验。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比如可以引导学生用彩笔绘画出抽象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等;还可用舞蹈形体动作来表达展现。
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有了积极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
让学生遵循:听——唱——想——说的模式对音乐作品进行整体性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蕴涵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
2 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课前让学生以书面形式自荐“我所喜爱的音乐”,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观点,课前教师进行筛选,课上利用5—10 分钟的时间,听一些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可以放松他们紧张的神经,建立师生的沟通,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已自由发挥。
教师对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引领,让学生不仅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王安国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第一讲)主讲人:王安国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长第一部分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的主要依据第二部分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第三部分六个模块内容标准简析第四部分课程实施中几个值得注意的环节第一部分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的主要依据一、普通高中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1、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3、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4、学会学习5、学会生存6、学会合作围绕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深入开掘音乐教育的功能和作用(音乐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努力使之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实现对接。
二、对国内高中艺术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20世纪五十年代,部分城市高中有音乐课,但无统一的教学大纲及教材;多数地区高中不开音乐课,这种状况持续到1996年。
1996年,高中开设“艺术”必修课,包含音乐、美术两科,共70学时。
1997年7月,由原国家教委体卫艺教司编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公布“艺术欣赏”必修课,总学时68,音乐、美术各34学时。
2000年教育部调整的高中教学计划,将“艺术欣赏”增为96学时。
由于师资、设备、教材及应对高考等原因,全国高中“艺术欣赏”实际开课率不足30%。
三、对国外部分国家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比较、参照。
A、美国《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艺术被列为核心学科;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从幼儿园——12年级整体规划,内容标准分为熟练水平和高级水平;艺术课程包含舞蹈、音乐、戏剧、视觉艺术四科,分科教学,供学生选择学习。
美国中小学音乐课九项学习内容:1、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演唱一套各类曲目。
(即独唱、重唱,合唱)2、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用乐器演奏一套各类曲目。
(即独奏、重奏、合奏)(演唱和演奏)3、即兴创作旋律、变奏和伴奏。
乳山市普通高中
2017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寄语
又是一次新的挑战,又是一次知识的盛宴,在这里我们互相交流、互相探讨、共同进步,让我们一起经历
------撸起袖子加油干
学习现场
普通高中音乐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十八大”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时代背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艺术表现
一、“2017版课标”课程结构与内容的主要变化
必修与选修课的变化:
旧版:一个必修,五个选修
新版:六个必修(可选),选修I(六个可选)+选修II
学份与选课的变化:
旧版:必修2分+选修1分,选课流于形式
新版:共3分,必修不少于2分,选课更灵活自主
二、修满18个学时是选课和获得1学分的基础学分的获得有多种选课方式。
如:
【1】2(必修)+1(选修)
【2】2(必修)+1(必修)
【3】1(必修)+1(必修)+1(必修)
【4】1(必修)+1(必修)+1(选修)
三、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
选课指导---调配---分流---疏导---整合
四、学分与选课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课程选择更加灵活选择空间也更大)
1、教师仍可以按照原来模块的划分,使用原教材上课,按照“音乐鉴
赏”36学时,其他每个模块18学时进行教学。
2、教师也可以将原教材中有关模块,如“歌唱”、“演奏”、“音乐与舞
蹈”、“音乐与戏剧表演”中的合唱、合奏、舞蹈表演、戏剧表演的相关内容梳理出来作为选修I的课程内容,以满足一部分学生继续深化学习相关模块内容的需求。
3、艺术社团活动都将作为选修I课程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实施课程化管
理,并将与之相关的实践性作业和音乐学习成果纳入对学生的平均体系并计入学分。
4、选修II课程由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学生兴趣爱好、学业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及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民间艺术传承等,由学校确定开设,学生资助选择修习,学生每修满18学时,通过考核与评价也可以计入学分。
五、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高中音乐课程基本理念:
以“以美育人”为导向。
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
以“完善评价机制”为抓手。
2、落实培育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总体目标:
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3、根据教学的变化与要求调整教材内容:
依据模块的学业质量标准水平,以水平1为18学时的基本要求,水平2为36学时的基本要求来整编现有教材,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以沿用现有的实施方式和教材,以体现平稳过渡的基本思想,保证高中音乐课程的有序开设和有效实施。
4、做好学生选课的分类指导,实施因材施教:
正确处理好课程实施中一般性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关系。
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既考虑一般性大众音乐教育的多数学生,又关
照个性化音乐教育中的少数学生,实施分类指导、分层教学和分别评价。
六、考试评价中的新文化反应注意的问题:
考试评价----围绕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
以学生实际能力测试为主(1、过程与结果并重)
(2、定性与定量结合)
(3、课内与课外综合)
(4、学分与等级并存)
..WORD完美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