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处理练习1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3
分析化学练习题第3章误差与数据处理一. 选择题1.定量分析工作要求测定结果的误差()A. 越小越好B. 等于零C. 接近零D. 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2.对某试样进行多次平行测定获得其中硫的平均含量为3.25%,则其中某个测定值与此平均值之差为该次测定的()A. 绝对误差B. 相对误差C. 系统误差D. 绝对偏差3. 滴定分析的相对误差一般要求为0.1%,滴定时耗用标准溶液的体积应控制在()A.<10mLB. 10~15mLC. 20~30mLD. >50mL4. 滴定分析的相对误差一般要求为±0.1%,若称取试样的绝对误差为0.0002g,则一般至少称取试样()A. 0.1gB. 0.2gC. 0.3gD. 0.4g5. 下列有关误差论述中,正确的论述是()A. 精密度好误差一定较小B. 随机误差具有方向性C. 准确度可以衡量误差的大小D. 绝对误差就是误差的绝对值6. 下列有关系统误差的正确叙述是()A. 系统误差具有随机性B. 系统误差在分析过程中不可避免C. 系统误差具有单向性D. 系统误差是由一些不确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7.在定量分析中,精密度与准确度之间的关系是()A. 精密度高,准确度必然高 C. 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前提B. 准确度高,精密度必然高 D. 准确度是保证精密度的前提8.以下是有关系统误差的叙述,正确的是()A. 对分析结果影响恒定,可以测定其大小B. 具有正态分布规律C. 在平行测定中,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D. 可用Q检验法判断其是否存在9. 关于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以下描述正确的是()A.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可以减小系统误差B. 作空白试验可以估算出试剂不纯等因素带来的误差C. 回收试验可以判断分析过程是否存在偶然误差D. 通过对仪器进行校准减免偶然误差10. 若不知所测样品的组成,则要想检验分析方法有无系统误差,有效的方法是()A. 用标准试样对照B. 用人工合成样对照C. 空白试验D. 加入回收试验11. 某一分析方法由于试剂带入的杂质量大而引起很大的误差,此时应采用下列哪种方法来消除?()A. 对照分析B. 空白试验C. 提纯试剂D. 分析结果校正12.做对照实验的目的是()A. 提高实验的精密度B. 使标准偏差减小C. 检查系统误差是否存在D. 消除随机误差13.为消除分析方法中所存在的随机误差,可采用的方法是()A. 对照试验B. 空白试验C. 校准仪器D. 增加测定次数14.能有效减小分析中特定随机误差的方法有()A. 校正分析结果B. 进行空白试验C. 选择更精密仪器D. 应用标准加入法15.pH=7.10的有效数字位数是()A.1B. 2C. 3D. 难以确定16. 下列数据中有效数字的位数为4位的是()A. [H+] =0.0330mol·L-1 C. pH=10.53B. [OH-] =3.005×10-3mol·L-1 D. m(Ca2+)=1.4032g17. 测定CaO的质量分数,称取试样0.9080g,滴定用去EDTA 20.80mL,以下结果表示正确的是()A. 10%B. 10.0%C. 10.08%D. 10.077%18. 用下列哪种器皿取一定量的溶液时,应读至0.01mL?()A. 烧杯B. 量筒 C . 滴定管 D. 量杯19. 分析SiO2的质量分数得到两个数据:35.01%和35.42%,其平均值应表示为()A. 35.215%B. 35.22%C. 35.2%D. 35%20. 测定BaCl2试样中Ba的质量分数,四次测定得到置信度90%时平均值的置信区间为(62.85±0.09)%,对此区间有四种理解,正确的是()A. 总体平均值落在此区间的概率为90%B. 有90%的把握此区间包含总体平均值在内C. 再做一次测定结果落入此区间的概率为90%D. 有90%的测量值落入此区间21.以下是有关过失误差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可用Grubbs检验法判断其是否正确B. 具有正态分布规律C. 在同一条件下重复测定中,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D. 它对分析结果影响比较恒定,可以估计其大小22. 两组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的基本步骤是()A. 可疑数据的取舍-精密度检验-准确度检验B. 可疑数据的取舍-准确度检验-精密度检验C. 精密度检验-可疑数据的取舍-准确度检验D. 精密度检验-准确度检验-可疑数据的取舍23.有两组分析数据,要比较它们的精密度有无显著性差异,则应当用()A. F检验B. t 检验C. u 检验D. Q检验二. 填空题1. 测定值与真实值符合的程度称为准确度,准确度的高低主要是由________误差所决定。
六年级数学上册《数据处理》单元测试卷
题目一:填空题
1. 在一个数字序列中,最大值是5,最小值是2,平均值是4。
这个数字序列中共有多少个数字?
答案:4个数字
2. 某班级一共有25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60cm、155cm、158cm、165cm、162cm,求这些学生身高的中位数。
答案:160cm
题目二:选择题
1. 以下哪个图表最能反映每个月的降雨量变化情况?
A. 饼图
B. 折线图
C. 条形图
答案:B. 折线图
2. 以下哪个是误差最小的测量数据?
A. 4.99
B. 5.01
C. 5.05
答案:A. 4.99
题目三:计算题
1. 一辆汽车先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了3小时,然后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行驶了5小时。
这辆汽车行驶的总路程是多少公里?
答案:60公里/小时 × 3小时 + 80公里/小时 × 5小时 = 240公里 + 400公里 = 640公里
2. 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为12米,宽为8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答案:12米 × 8米 = 96平方米
题目四:应用题
1. 爸爸去年的工资是3000元,今年涨了10%。
请计算爸爸今年的工资是多少元?
答案:3000元 × 1.1 = 3300元
2. 小明一共运动了10.5公里,其中有2.5公里是步行,其他是骑自行车。
请计算小明骑自行车的距离是多少公里?
答案:10.5公里 - 2.5公里 = 8公里
以上是六年级数学上册《数据处理》单元测试卷的部分题目,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祝你们顺利完成测试!。
《数据处理》综合练习1一、填空。
1、常见的统计图有( )统计图,( )统计图和( )统计图。
其中( )统计图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 )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统计图仅表示部分与总数的关系。
2、扇形统计图用( )表示整体,用圆内各个扇形的( )表示各部分占整体的百分比。
3、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 )。
4、要表示实验小学各年级学生人数同全校总人数的关系,应选择( )统计图比较合适。
5、学校统计了各班级为“希望工程”捐款的金额,为了直观表示出各班捐款的数量情况,应绘制( )统计图。
6、爸爸把小明每学期数学测试的成绩绘制成一幅统计图,看一看小明的学习成绩是上升还是下降,选用( )统计图比较恰当。
7、某公司进行了一项市场调查,了解到各品牌冰箱所占的市场份额,绘制成( )统计图标胶恰当。
8、要反映小明家上个月各项支出占他家总支出的关系,可选用( )统计图。
9、右图是一件毛衣各种毛占总重量的统计图,根据右图回答问题。
①棉的含量占这件衣服的( )%。
②( )的含量最多,( )的含量最少。
③兔毛含量比涤纶少占总数的( )%。
④这件毛衣重400克,羊毛有( )克,兔毛有( )克。
二、判断。
(1)统计表比统计图表示数量更形象、具体。
( )(2)条形条形统计图比扇形统计图更具有优越性。
( )(3)扇形统计图用1表示总数,用扇形表示部分。
( )(4)扇形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 )(5)条形统计图只能表示数量的多少。
( )(6)只有扇形统计图才能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7)折线统计图只能表示数据的变化趋势,不能体现数据的多少。
( )(8)用折线统计图分析股票的行情走势比较恰当。
( )三、选择。
1、 A. 折线 B . 条形 C. 扇形(1)只需要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时,可以选择( ) 统计图。
(2)要反映某地区2007年上半年降水量的上升和下降情况,应绘制( )统计图。
数据处理(一)知识集结知识元扇形统计图知识讲解知识点:扇形统计图的意义.一、扇形统计图的意义1.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2.也就是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因此也叫百分比图).二、扇形的面积大小1.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越大,扇形越大;2.扇形面积占圆面积的百分比,同时也是该扇形圆心角度数占圆周角度数的百分比.例题精讲扇形统计图例1.六年级同学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的情况如图。
(1)_____小组最受欢迎,_____小组与_____小组受欢迎程度差不多。
(2)外语小组占课外兴趣小组的_____%,绘画小组比歌唱小组多占总数的_____%。
例2.学校买来故事书200本、连环画120本、漫画书180本,如果要制成扇形统计图,那么表示故事书、连环画和漫画书的扇形部分分别占圆面积的_____%、_____%和_____%。
统计图的选择知识讲解知识点二:常用统计图的优点.一、条形统计图1.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线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2.优点: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注意:画条形统计图时,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3.取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4.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不同项目的直条,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区别开,并在制图日期下面注明图例.二、折线统计图1.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2.优点: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注意:折线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不同的年份、月份等时间时,不同时间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年份或月份的间隔来确定.三、扇形统计图1.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数;2.优点: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四、常用统计图的优点:1.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2.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3.扇形统计图:能够清楚的反映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五、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特点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 用整个圆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的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用折线起伏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作用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数量的多少,便于相互比较.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也能看出数量的多少.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总数的百分比,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例题精讲统计图的选择例1.要想更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应该选用()。
一级注册计量师测量数据处理与计量专业实务强化练习1一、单项选择题1、借助于一切可利用的有关信息进行科学推断,得到估量的标准偏差为()标准不确定度。
A.A类评定的B.B类评定的C.合成D.扩展2、检定或校准的原始记录是指()。
A.当时的测量数据及有关信息的记录B.记在草稿纸上,再整理抄写后的记录C.先记在草稿纸上,然后输入到计算机中保存的记录D.经整理计算出的测量结果的记录3、检定规程是()的技术文件。
A.保证计量器具达到统一的测量不确定度B.保证计量器具根据统一的方法,达到法定要求C.保证计量器具达到出厂标准D.保证计量器具达到客户要求4、计量标准的稳定性是计量标准的()保持其随时间恒定的力量。
A.示值B.复现值C.计量特性D.测量范围5、某计量标准在有效期内,扩大了测量范围而没有转变精确度等级,则应()。
A.报主持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审核批准B.申请计量标准复查考核C.重新申请考核D.办理变更手续6、匀称分布的标准偏差是其区间半宽度的()倍。
A.B.C.D.7、对一个被测量进行重复观测,在所得的一系列测量值中,消失了与其他值偏离较远的个别值时,应()。
A.将这些值剔除B.保留全部的数据,以便保证测量结果的完整性C.判别其是否是特别值,确为特别值的予以剔除D.废弃这组测量值,重新测量,获得一组新的测量值8、某0.2级的测量上限为100A的电流表,在测量点为50A时用肯定误差和相对误差表示的最大允许误差,表述正确的是()。
A.±0.1A,±0.2%B.±0.2A,±0.2%C.±0.1A,±0.4%D.±0.2A,±0.4%9、测量某一量值,其结果为:10.5,10.7,10.3,求其A类标准不确定度为()。
(其中n=2时,极差系数C=1.13;n=3时,极差系数C=1.69;n=4时,极差系数C=2.06。
)A.0.35B.0.12C.0.19D.0.2410、以下在证书上给出的k=2的扩展不确定度中()的表示方式是正确的。
表格数据的处理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科版)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第二节:表格数据的处理(4.2.1)课时安排:2课时一、教材分析本章的内容是让学生继体验了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后,再接着体验基于大众信息技术工具的人性化信息加工,即根据信息加工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现成软件对所需信息进行加工,达到信息的可利用和增值的目的。
本节是第四章第2节表格信息加工的第1、2堂课,要求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软件来对表格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主要体现在表格数据的计算、筛选、排序、分类汇总、数据透视表上,通过上面各项功能来对表格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实现信息的再开发,再挖掘,从而达到信息的再利用、增值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利用Excel来加工处理表格数据中的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学过了,但学生仅仅知道大概怎样来操作,操作时概念混乱,什么样的操作都有。
因此我在讲解时着重于理清学生的思路,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如在讲解数据的计算时,通过对比法,着重于讲解利用单元格地址替代平常数字来计算的优势,以及为什么这样做可以减少工作量,让学生了解到应用软件加工处理数据的特点,为进一步的运用这些功能打好基础。
经过前面文本信息加工的学习,学生对应用软件的操作规则[先选定或定位,再单击相应的命令项,这命令项可从右击快捷菜单(最常用的),菜单栏中的各菜单(最全的),工具栏(针对特定的对象)中找],运用的非常熟练了,碰到问题会自动地套用规则去寻找相应的命令项了,因此我就操作步骤而言讲得非常简单,一带而过,着重于讲解Excel中特有的一些问题(如排序中选定数据范围时,为什么不是选定需要排序的一列单元格,而是选取整张表格,给学生解释清楚原因,而不是死记硬背,否则容易形成思维的混乱)。
高一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它们可以通过具体的现象来归纳总结问题的特征,因此我设置了一些探究题,让学生学会自己来分析应用软件的命令项的功能及应用方法,为学生能更好地、更灵活地运用应用软件打好基础。
国赛C题数据处理一、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数据处理的重要步骤,主要目的是去除数据中的噪声和异常值,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于国赛C题,数据清洗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缺失值处理:检查数据中是否存在缺失值,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充或删除。
2. 异常值处理:识别并处理异常值,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或可视化手段。
3. 格式转换:将数据转换为统一格式,便于后续处理和分析。
4. 去除重复数据:去除重复记录,确保数据唯一性。
5. 去除无关数据:去除与问题无关的数据,减少数据量,提高处理效率。
二、数据转换数据转换是将原始数据转换成适合分析的格式或模型的过程。
对于国赛C 题,数据转换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特征提取:从原始数据中提取相关特征,便于后续分析。
2. 特征选择:选择与问题相关的特征,去除无关特征,降低维度。
3. 特征编码:对分类变量进行编码,将定性变量转换为定量变量。
4. 特征缩放:对特征进行缩放,使不同尺度的特征能够进行比较。
三、数据集成数据集成是将来自不同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关联的过程。
对于国赛C题,数据集成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数据源确定:确定数据的来源和格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数据关联:将不同数据源进行关联,建立数据之间的联系。
3. 数据整合:将关联后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集。
4. 数据冗余处理:去除数据中的冗余信息,降低数据集的大小。
四、数据分类与标签化数据分类与标签化是根据数据的特征将其划分到不同的类别或标签的过程。
对于国赛C题,数据分类与标签化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确定分类标准:根据问题需求确定分类的标准或依据。
2. 数据分类:根据分类标准将数据进行分类。
3. 标签化:为分类后的数据添加标签或标识符。
4. 质量评估:评估分类和标签化的质量,确保准确性。
一.实验目的: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二.实验原理:在一维碰撞中,测出物体的质量m和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v、v′,计算出碰撞前的动量p=m1v1+m2v2及碰撞后的动量p′=m1v1′+m2v2′,看碰撞前后动量是否守恒。
三.根据不同的测速方法有四种实验方案方案一:通过平抛测速度,利用斜槽滚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方案二:通过光电门测速度,利用滑块和气垫导轨或木板完成实验方案三:利用摆球的摆动的最大高度测速度,设计实验方案四:通过打点计时器测速度,设计实验四.实验方案、数据处理方法及相应的例题和巩固练习方案一:通过平抛测速度,利用斜槽滚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器材]斜槽、小球(两个)、天平、复写纸、白纸等。
[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两小球的质量,并选定质量大的小球为入射小球(避免入射小球反弹)。
2.按照如图所示安装实验装置。
调整固定斜槽使斜槽底端水平。
3.白纸在下,复写纸在上且在适当位置铺放好。
记下铅垂线所指的位置O。
4.不放被撞小球,每次让入射小球(质量为m1)从斜槽上某固定高度处自由滚下,重复10次。
用圆规画尽量小的圆把所有的小球落点圈在里面。
圆心P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5.把被撞小球(质量为m2)放在斜槽末端,每次让入射小球从斜槽同一高度自由滚下,使它们发生碰撞,重复实验10次。
用步骤4的方法,标出碰后入射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M和被撞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N。
如图所示。
6.连接ON,测量线段OP、OM、ON的长度。
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
[数据处理]验证的表达式:m1·OP=m1·OM+m2·ON,看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成立。
例1-1:用“碰撞实验器”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图3(1)实验中,直接测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通过仅测量________(填选项前的序号),间接地解决这个问题.A.小球开始释放的高度hB.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C.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2)用天平测量两个小球的质量m1、m2.图中O点是小球抛出点在水平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小球m1多次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然后把被碰小球m2静置于轨道水平部分的右侧末端,再将入射小球m1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与小球m2相撞,并重复多次,分别找到小球的平均落点M、P、N,并测量出平均水平位移OM、OP、ON.(3)若两球相碰前后的动量守恒,其表达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2)中测量的量表示];若碰撞是弹性碰撞,那么还应该满足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2)中测量的量表示].答案 (1)C (3)m 1·OP =m 1·OM +m 2·ONm 1·OP 2=m 1·OM 2+m 2·ON 2或OP+OM=ON解析 (1)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直接测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根据平抛运动规律,若落地高度不变,则运动时间不变,因此可以用水平位移大小来体现速度大小,故需要测量水平位移,故A 、B 错误,C 正确.(3)根据平抛运动规律可知,落地高度相同,则运动时间相同,设落地时间为t ,则:v 0=OP t ,v 1=OM t ,v 2=ON t,而动量守恒的表达式是:m 1v 0=m 1v 1+m 2v 2 若两球相碰前后的动量守恒,则需要验证表达式m 1·OP =m 1·OM +m 2·ON ①即可;若为弹性碰撞,则碰撞前后系统动能相同,则有:12m 1v 02=12m 1v 12+12m 2v 22, 即满足关系式:m 1·OP 2=m 1·OM 2+m 2·ON 2②.①②联立可得OP+OM=ON巩固练习:练习1-1.某同学利用如下实验装置研究两物体碰撞过程中的守恒量。
八年级下册第20.1数据的代表
一、试试你的身手
1、某校初三·一班6名女生的体重(单位:kg)为:35 36 38 40 42 42
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等于().
A.38 B.39 C.40 D.42
2、初三年级某班十名男同学“俯卧撑”的测试成绩(单位:次数)分别是9,14,10,15,7
,9,16,10,11,9,这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依次是()
A. 9,10,11
B.10,11,9
C.9,11,10
D.10,9,11
3、期中考试后,学习小组长算出全组5位同学数学成绩的平均分为M,如果把M•当成另一个同
学的分数,与原来的5个分数一起,算出这6个分数的平均值为N,那么M:•N为()
A.5
6
B.1 C.
6
5
D.2
4、 A、B、C、D、E五名射击运动员在一次比赛中的平均成绩是80环,而A、B、C三人的平均
成绩是78环,那么下列说法中一定正确的是()
A. D、E的成绩比其他三人好
B. D、E两人的平均成绩是83环
C. 最高分得主不是A、B、C
D. 最高分得主不是D、E
5.在数据-1、0、4、5、8中插入一数据x,使得该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3,则x= .6.如图1,描述了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里销售女鞋的情况:则这组数据的众数为.7.某公司销售部有五名销售员,2005年平均每人每月的销售额分别是6、7、9、9、8(万元),现公司需增加一名销售员,三人应聘试用三个月,平均每人每月的销售额分别为:甲是上述数据的平均数,乙是中位数,丙是众数.最后正式录用三人中平均每月销售额最高的人是.
8.一个射手连续射靶20次,其中2次射中10环,7次射中9环,8次射中8环,3次射中7环,那么这个射手中靶的环数的平均数是(保留一位小数).
二、相信你的选择
9、某市广播电视局欲招聘播音员一名,对A,B两名候选人进行了两项素质测试,两人的两项
测试成绩如右表所示.根据实际需要,
广播电视局将面试、综合知识测试的得分按3∶2
的比例计算两人的总成绩,那么
(填A或B)将被录用.
10、汶川大地震牵动每个人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位衢州籍在外打工人员也捐款献
爱心。
已知5人平均捐款560元(每人捐款数额均为百元的整数倍),捐款数额最少的也捐了200元,最多的(只有1人)捐了800元,其中一人捐600元,600元恰好是5人捐款数额的中位数,那么其余两人的捐款数额分别是___________;
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如果一组数据的众数是5,那么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5
B.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大于其中每一个数据
C.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有可能相同
D.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有且只有一个
12.甲、乙、丙、丁四支足球队在世界杯预选赛中进球数分别为9、9、x、7,若这组数据的众数与平均数相等,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
A.10 B.9 C.8 D.7
6.百佳服装销售商在进行市场占有率的调查时,他最应该关注的是()
A.服装型号的平均数B.服装型号的众数
C.服装型号的中位数D.最小的服装型号
三、挑战你的技能
13.某班一次数学测验成绩如下:得100分的有6人,得90分的有15人,得80•分的有18人,得70分的有6人,得60分的有3人,得50分的有2人,•请你计算这次测验全班的平均成绩.
14
(1)计算20
(2)如果该小区有500户家庭,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估计该小区居民每月共用水多少立方米?
15、为了解某班学生每周做家务劳动的时间,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对该班5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1)该班学生每周做家务劳动的平均时间应是多少小时?
(2)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3)请你根据(1)、(2)的结果,用一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16
(1)这20
(2)在(1)的条件下,如果这20名学生本次测验成绩的众数为a,中位数为b,求(a-b)2的值.
17
(1)甲班的众数为分,乙班的众数为分,从众数看成绩较好的是班.(2)甲班的中位数为分,乙班的中位数为分,甲班成绩在
中位数以上(包括中位数)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比是%;乙班成绩在中位数以上(包括中位数)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比是%,从中位数看成绩较好的是班.
(3)甲班的平均成绩是分,乙班的平均成绩是分,从平均成绩看成绩较好的班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