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2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26.50 KB
- 文档页数:5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实验数据及其处理方法是分析和讨论实验结果的依据。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有列表法、作图法、逐差法和最小二乘法(直线拟合)等。
列表法在记录和处理数据时,常常将所得数据列成表。
数据列表后,可以简单明确、形式紧凑地表示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便于随时检查结果是否合理,及时发现问题,减少和避免错误;有助于找出有关物理量之间规律性的联系,进而求出经验公式等。
列表的要求是:(1)要写出所列表的名称,列表要简单明了,便于看出有关量之间的关系,便于处理数据。
(2)列表要标明符号所代表物理量的意义(特别是自定的符号),并写明单位。
单位及量值的数量级写在该符号的标题栏中,不要重复记在各个数值上。
(3)列表的形式不限,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列出哪些项目。
有些个别的或与其他项目联系不大的数据可以不列入表内。
列入表中的除原始数据外,计算过程中的一些中间结果和最后结果也可以列入表中。
(4)表中所列数据要正确反映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列表举例如表1-2所示。
表1-2铜丝电阻与温度关系作图法作图法是将两列数据之间的关系用图线表示出来。
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是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之一,它能直观地显示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揭示物理量之间的联系。
1.作图规则为了使图线能够清楚地反映出物理现象的变化规律,并能比较准确地确定有关物理量的量值或求出有关常数,在作图时必须遵守以下规则。
(1)作图必须用坐标纸。
当决定了作图的参量以后,根据情况选用直角坐标纸、极坐标纸或其他坐标纸。
(2)坐标纸的大小及坐标轴的比例,要根据测得值的有效数字和结果的需要来定。
原则上讲,数据中的可靠数字在图中应为可靠的。
我们常以坐标纸中小格对应可靠数字最后一位的一个单位,有时对应比例也适当放大些,但对应比例的选择要有利于标实验点和读数。
最小坐标值不必都从零开始,以便做出的图线大体上能充满全图,使布局美观、合理。
(3)标明坐标轴。
对于直角坐标系,要以自变量为横轴,以因变量为纵轴。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引言实验数据处理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仅需要采集准确的数据,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处理。
准确的数据处理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得到科学、可靠的结论。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均值与标准差均值和标准差是最常用的描述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统计量。
均值是数据集中所有数据的平均值,计算公式为:mean = (x1 + x2 + ... + xn) / n其中n是数据集的样本数量,x1, x2, …, xn是数据集中的各个观测值。
标准差是反映数据集的离散程度的量,计算公式为:std = sqrt(((x1 - mean)^2 + (x2 - mean)^2 + ... + (xn - mean)^2) / n)其中 mean 是数据集的均值。
零假设检验与p值零假设检验是用于推断数据样本与总体的关系的统计方法。
它通过设立一个零假设和另一个备择假设,并计算出一个p值来判断是否拒绝零假设。
零假设通常表示数据没有显著差异或者没有关联。
p值是概率值,代表了观察到的或更极端结果的概率,当这个概率小于设定的显著性水平时,我们将拒绝零假设。
常见的显著性水平包括0.05和0.01。
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是一种多样本比较的统计方法,用于确定多个样本间是否有显著差异。
它通过比较不同样本组的均值差异和样本内部的离散程度来推断总体的差异。
方差分析可以划分为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是将样本按照一个因素进行分组比较,而多因素方差分析则考虑了多个因素对样本的影响。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计算组间离差与组内离差的比值来判断组间差异是否显著。
当组间离差远大于组内离差时,表明不同样本组的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关分析相关分析是用于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统计方法。
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两个变量的关系强度和方向。
常见的相关系数有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相关系数和判定系数。
Pearson相关系数适用于线性关系,Spearman相关系数适用于有序变量的关系,判定系数反映了自变量对因变量变异的解释程度。
小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在小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数据处理与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结果、提取有意义的信息,并帮助他们形成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数据整理与归纳:将实验数据按照一定的格式整理起来,如制作数据表格或柱状图。
这样可以使数据更加清晰易读,有助于学生观察和发现规律。
平均值的计算:对重复实验数据进行平均值的计算,可以减小个别误差的影响,得到更加可靠的结果。
绘制图表:根据实验数据可以通过制作折线图、柱状图等图表来展示结果。
图表有助于学生理解规律和趋势变化。
趋势分析:观察数据的变化趋势,分析不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例如,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判断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如质量与重力的关系、长度与时间的关系等。
计算误差:在实验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测量仪器的误差、实验环境的影响等,实验数据可能存在误差。
学生需要学会计算误差,并判断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对比分析:将不同实验组的数据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和相似之处。
这有助于学生总结规律和找出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结果解释: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并得出结论。
学生需要学会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数据来解释现象,并合理推断。
需要强调的是,在小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数据处理与分析的难度和深度会相对较低,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和推理能力,而不是高级的数学和统计方法。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培养其科学态度和实验思维。
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及数据处理基本方法摘要:物理学是实验性学科,而物理实验在物理学的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着重介绍工科大学物理实验蕴涵的实验方法,提出工科大学物理实验的新类型。
并介绍相关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方法数据处理正文:一、大学物理实验方法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与探索自然规律。
掌握有关的基本实验方法,对提高科学实验能力有重要作用。
实验离不开测量,如何根据测量要求,设计实验途径,达到实验目的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有许多实验方法或测量方法,就是同一量的测量、同一实验也会体现多种方法且各种方法又相互渗透和结合。
实验方法如何分类并无硬性规定。
下面总结几种常用的基本实验方法。
根据测量方法和测量技术的不同,可以分为比较法、放大法、平衡法、转换法、模拟法、干涉法、示踪法等。
(一)比较法根据一定的原理,通过与标准对象或标准量进行比较来确定待测对象的特征或待测量数值的实验方法称为比较法。
它是最普遍、最基本、最常用的实验方法,又分直接比较法、间接比较法和特征比较法。
直接比较法是将被测量与同类物理量的标准量直接进行比较,直接读数直接得到测量数据。
例如,用游标卡尺和千分尺测量长度,用钟表测量时间。
间接比较法是借助于一些中间量或将被测量进行某种变换,来间接实现比较测量的方法。
例如,温度计测温度,电流表测电流,电位差计测电压,示波器上用李萨如图形测量未知信号频率等。
特征比较法是通过与标准对象的特征进行比较来确定待测对象的特征的观测过程。
例如,光谱实验就是通过光谱的比较来确定被测物体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
(二)放大法由于被测量过小,用给定的某种仪器进行测量会造成很大的误差,甚至小到无法被实验者或仪器直接感觉和反应。
此时可以先通过某种途径将被测量放大,然后再进行测量。
放大被测量所用的原理和方法称为放大法。
放大法分累计放大法、机械放大法、电磁放大法和光学放大法等。
1、累计放大法在被测物理量能够简单重叠的条件下,将它展延若干倍再进行测量的方法称为累计放大法。
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数据的处理在做完实验后,我们需要对实验中测量的数据进⾏计算、分析和整理,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作,从中得到最终的结论和找出实验的规律,这⼀过程称为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处理是实验⼯作中⼀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下⾯介绍实验数据处理常⽤的⼏种⽅法。
⼀、列表法列表法就是将实验中测量的数据、计算过程数据和最终结果等以⼀定的形式和顺序列成表格。
列表法的优点是结构紧凑、条⽬清晰,可以简明地表⽰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便于分析⽐较、便于随时检查错误,易于寻找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同时数据列表也是图⽰法、解析法的数值基础。
列表的要求:1、简单明了,便于看出有关量之间的关系,便于处理数据。
2、必须注明表中各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单位。
3、表中记录的数据必须忠实于原始测量结果、符合有关的标准和规则。
应正确地反映测量值的有效位数,尤其不允许忘记未位为“0”的有效数字。
4、在表的上⽅应当写出表的内容(即表名)⼆、图⽰法图⽰法就是在专⽤的坐标纸上将实验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描绘成图线。
通过图线可直观、形象地将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清楚地表⽰出来,它最能反映这些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且图线具有完整连续性,通过内插、外延等⽅法可以找出它们之间对应的函数关系,求得经验公式,探求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通过作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测量中的失误、不⾜与“坏值”,指导进⼀步的实验和测量。
定量的图线⼀般都是⼯程师和科学⼯作者最感兴趣的实验结果表达形式之⼀。
函数图像可以直接由函数(图⽰)记录仪或⽰波器(加上摄影记录)或计算机屏幕(打印机)画出。
但在物理教学实验中,更多的是由列表所得的数值在坐标纸上画成。
为了保证实验的图线达到“直观、简明、清晰、⽅便”,⽽且准确度符合原始数据,由列表转⽽画成图线时,应遵从如下的步骤及要求:1、图纸选择依据物理量变化的特点和参数,先确定选⽤合适的坐标纸,如直⾓坐标纸、双对数坐标纸、单对数坐标纸、极坐标纸或其他坐标纸等。
一、实验目的1.回顾上节课所讲述的EViews的基本使用2.建立工作文件并将数据输入存盘二、实验要求熟悉EViews的基本使用三、实验数据四、实验内容(一)创建一个新的工作文件在主菜单上选择File,并点击其下的New,然后选择Workfile。
Eviews将进一步要求用户输入工作文件的日期信息(频数)。
在频数栏中选择一个频数,并按如下规则键入开始日期(Start date)和结束日期:(End Date)如果数据是月度数据,则按下面的形式输入(从Jan. 1950 到 Dec.1994): 1950:01 1994:12如果数据是季度数据,则按下面的形式输入(从1st Q. 1950 到 3rd Q. of1994): 1950:1 1995:3如果数据是年度数据,则按下面的形式输入(从1950 到 1994) 1950 1994如果数据是按周的数据,则按下面的形式输入(从2001年1月第一周到2010年1月第四周):1/01/2001 1/04/2010如果数据非时间型的或不是按一定时间间隔收集的数据,则按下面的形式输入(共30个观测值): 1 30然后,单击ok,就这样,就创建成功了一个新的工作文件。
(二)、打开工作文件并输入数据在主菜单上选择File,并点击其下的Open, 然后选择Workfile,并在驱动器栏中选择驱动器,在目录栏中选择保存该文件的路径,选择要打开的工作文件的文件名,最后点击OK按钮。
这样,就打开了一个已经存在的工作文件。
选择Objects/New Object/Series,在Name for Object对话框中输入序列名,单击OK。
这时会打开序列窗口,所有值用“NA”表示。
在对象窗口单击EDIT+/-按钮。
然后用鼠标单击单元格,这是可以向该单元输入数据。
D、建立组Group1、按C的步骤建立序列S1, S2, S3,按住CTRL键,用鼠标单击S1, S2, S3,选中这三个序列,单击Objects/New Object/Group,单击OK。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实验数据及其处理方法是分析和讨论实验结果的依据。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有列表法、作图法、逐差法和最小二乘法(直线拟合)等。
列表法在记录和处理数据时,常常将所得数据列成表。
数据列表后,可以简单明确、形式紧凑地表示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便于随时检查结果是否合理,及时发现问题,减少和避免错误;有助于找出有关物理量之间规律性的联系,进而求出经验公式等。
列表的要求是:(1)要写出所列表的名称,列表要简单明了,便于看出有关量之间的关系,便于处理数据。
(2)列表要标明符号所代表物理量的意义(特别是自定的符号),并写明单位。
单位及量值的数量级写在该符号的标题栏中,不要重复记在各个数值上。
(3)列表的形式不限,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列出哪些项目。
有些个别的或与其他项目联系不大的数据可以不列入表内。
列入表中的除原始数据外,计算过程中的一些中间结果和最后结果也可以列入表中。
(4)表中所列数据要正确反映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列表举例如表1-2所示。
表1-2铜丝电阻与温度关系铜丝电阻R /作图法作图法是将两列数据之间的关系用图线表示出来。
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是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之一,它能直观地显示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揭示物理量之间的联系。
1.作图规则为了使图线能够清楚地反映出物理现象的变化规律,并能比较准确地确定有关物理量的量值或求出有关常数,在作图时必须遵守以下规则。
(1)作图必须用坐标纸。
当决定了作图的参量以后,根据情况选用直角坐标纸、极坐标纸或其他坐标纸。
(2)坐标纸的大小及坐标轴的比例,要根据测得值的有效数字和结果的需要来定。
原则上讲,数据中的可靠数字在图中应为可靠的。
我们常以坐标纸中小格对应可靠数字最后一位的一个单位,有时对应比例也适当放大些,但对应比例的选择要有利于标实验点和读数。
最小坐标值不必都从零开始,以便做出的图线大体上能充满全图,使布局美观、合理。
(3)标明坐标轴。
对于直角坐标系,要以自变量为横轴,以因变量为纵轴。
用粗实线在坐标纸上描出坐标轴,标明其所代表的物理量(或符号)及单位,在轴上每隔一定间距标明该物理量的数值。
(4)根据测量数据,实验点要用“+”“×”“☉”“Δ”等符号标出。
(5)把实验点连接成图线。
由于每个实验数据都有一定的误差,所以图线不一定要通过每个实验点。
应该按照实验点的总趋势,把实验点连成光滑的曲线(仪表的校正曲线不在此列),使大多数的实验点落在图线上,其他的点在图线两侧均匀分布,这相当于在数据处理中取平均值。
对于个别偏离图线很远的点,要重新审核,进行分析后决定是否应剔除。
在确信两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或所有的实验点都在某一直线附近时,将实验点连成一直线。
(6)作完图后,在图的明显位置上标明图名、作者和作图日期,有时还要附上简单的说明,如实验条件等,使读者能一目了然,最后要将图粘贴在实验报告上。
图1-5为铜丝电阻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图1-5 铜丝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曲线2.用作图法求直线的斜率、截距和经验公式若在直角坐标纸上得到的图线为直线,并设直线的方程为y kx b =+,可用如下步骤求直线的斜率、截距和经验公式。
(1)在直线上选两点A (x 1,y 1)和B (x 2,y 2)。
为了减小误差,A 、B 两点应相隔远一些,但仍要在实验范围之内,并且A 、B 两点一般不选实验点。
用与表示实验点不同的符号将A 、B 两点在直线上标出,并在旁边标明其坐标值。
(2)将A 、B 两点的坐标值分别代入直线方程y kx b =+,可解得斜率2121y y k x x -=- (1-27) (3)如果横坐标的起点为零,则直线的截距可从图中直接读出;如果横坐标的起点不为零,则可用下式计算直线的截距:(1-28)(4)将求得的k 、b 的数值代入方程y kx b =+中,就得到经验公式。
3.曲线的改直在实际工作中,许多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不都是线性的,但仍可通过适当的变换而成为线性关系,即把曲线变换成直线,这种方法叫做曲线改直。
作这样的变换不仅是由于直线容易描绘,更重要的是直线的斜率和截距所包含的物理内涵是我们所需要的,例如: (1)b y ax =,式中a ,b 为常量,可变换成lg lg lg lg lg y b x a y x =+,为的线性函数,斜率为b ,截距为lg a 。
(2)x y ab =,式中a ,b 为常量,可变换成()lg lg b x lg lg y a y x =+,为的线性函数,斜率为lg b ,截距为lg a 。
(3)PV=C ,式中C 为常量,可变换成P =C (1/V ),P 是1/V 的线性函数,斜率为C 。
(4)22y px =,式中p 为常量,可变换成1/21/2y y x =,为的线性函数,斜率为 (5)()/y x a bx =+,式中a ,b 为常量,可变换成()1/1/1/1/y a x b y x =+,为的线性函数,斜率为a ,截距为b 。
(6)20/2s v t at =+,式中0v a ,为常量,可变换成()0//2/s t a t v s t t =+,为的线性函数,斜率为/2a ,截距为0v 。
逐差法逐差法又称逐差计算法,一般用于等间隔线性变化测量中所得数据的处理。
由误差理论可知,算术平均值是若干次重复测量的物理量的近似值。
为了减少随机误差,在实验中一般都采用多次测量。
但是在等间隔线性变化测量中,若仍用一般的平均值方法,我们将发现,只有第一次测量值和最后一次测量值起作用,所有的中间测量值全部抵消。
因此,这种测量无法反映多次测量的特点。
以测量弹簧倔强系数的例子来说明逐差法处理数据的过程。
如有一长为x 0的弹簧,逐次在其下端加挂质量为m 的砝码,共加7次,测出其对应的长度分别为1237x x x x L ,,,从这组数据中,求出每加单位砝码弹簧的伸长量Δx 。
()()()()()10213276701177x x x x x x x x x x x m m⎡⎤∆=-+-+-+-=-⎣⎦L 这种处理仅用了首尾两个数据,中间值全部抵消,因而损失掉很多的信息,是不合理的。
若将以上数据按顺序分为0123x x x x ,,,和4567x x x x ,,,两组,并使其对应项相减,就有 ()()()()40516273144444x x x x x x x x x m m m m ⎡⎤----∆=+++⎢⎥⎣⎦()()45670123116x x x x x x x x m ⎡⎤=+++-+++⎣⎦ (1-29) 这种逐差法使用了全部的数据信息,因此,更能反映多次测量对减少误差的作用。
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作图法虽然在数据处理中是一个很便利的方法,但在图线的绘制上往往带有较大的任意性,所得的结果也常常因人而异,而且很难对它作进一步的误差分析。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在数理统计中研究了直线拟合问题(或称一元线性回归问题),常用一种以最小二乘法为基础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由于某些曲线型的函数可以通过适当的数学变换而改写成直线方程,这一方法也适用于某些曲线型的规律。
下面就数据处理中的最小二乘法原理作简单介绍。
设在某一实验中,可控制的物理量取12,,m x x x ⋅⋅⋅值时,对应的物理量依次取12,,m y y y ⋅⋅⋅值。
假定对i x 值的观测误差很小,而主要误差都出现在i y 的观测上。
显然,如果从(i x ,i y )中任取两组实验数据就可以得出一条直线,只不过这条直线的误差有可能很大。
直线拟合的任务便是用数学分析的方法从这些观测到的数据中求出最佳的经验公式y kx b =+。
按这一经验公式作出的图线不一定能通过每一个实验点,但是它是以最接近这些实验点的方式穿过它们的。
很明显,对应于每一个i x 值,测得值i y 和最佳经验公式中的y 值之间存在一偏差i y δ,我们称i y δ为测得值i y 的偏差,即()()1,2,,iy i i i y y y kx b i n δ=-=-+=⋅⋅⋅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就是:如果各测得值i y 的误差相互独立且服从同一正态分布,当i y 的偏差的平方和为最小时,得到最佳经验公式。
若以S 表示i y δ的平方和,它应满足:()()()22min iy iiS y kx b δ⎡⎤==-+=⎣⎦∑∑极小(1-30)式中,各i x 和i y 是测得值,都是已知量,所以解决直线拟合的问题就变成了由实验数据组(i x ,i y )来确定k 和b 的过程。
令S 对k 的偏导数为零,即()20i i i sy kx b x k∂=---=∂∑ 整理得20i i i i x y k x b x --=∑∑∑ (1-31)令S 对b 的偏导数为零,即()20i i sy kx b b∂=---=∂∑ 整理得0ii yk x nb --=∑∑(1-32)由式(1-31)和式(1-32)解得()22ii i iiix y n x y k x n x-=-∑∑∑∑∑ (1-33)()222ii i i iiix x y x y b x n x-=-∑∑∑∑∑ (1-34)将得出的k 和b 的数值代入直线方程y kx b =+中,即得最佳的经验公式。
由式(1-32)得iiyxb knn=-∑∑ (1-35)式中,iyn∑和ixn∑分别是数据中i y 的平均值y 和i x 的平均值x ,即式(1-35)可写为b y kx =-(1-36) 将上式代入方程y kx b =+中,得()y y k x x -=-(1-37)由式(1-37)我们可以看出,最佳直线是通过(),x y 这一点的。
因此,严格地说在作图时应将点(),x y 在坐标纸上标出。
作图时应将作图的直尺以点(),x y 为轴心来回转动,使各实验点与直尺边线的距离最近而且两侧分布均匀,然后沿直尺的边线画一条直线,即为所求的直线。
必须指出,实际上只有当x 和y 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时,拟合的直线才有意义。
为了检验拟合的直线有无意义,在数学上引进一个叫相关系数r 的量,它的定义为x yr ∆∆=(1-38)式中,i i i i x x x y y y ∆=-∆=-,,r 表示两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与线性函数的符合程度。
r 越接近1,x 和y 的线性关系就越好;如果它接近于零,就可以认为x 和y 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
物理实验中,如果r 达到,则说明实验数据的线性关系良好,各实验点聚集在一条直线附近。
注意:用最小二乘法处理前一定要先用作图法作图,以剔除异常数据。
上面介绍了用最小二乘法求经验公式中的常数k 和b 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k 和b 是“最佳的”,但并不是没有误差。
它们的不确定度估算比较复杂,这里就不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