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用函数与风险测量(20110307)
- 格式:pdf
- 大小:228.11 KB
- 文档页数:27
风险不确定性及个人效用函数分析风险不确定性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决策者在面对未来的各种可能性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程度。
个人效用函数则是用来描述个人对风险不确定性的态度和对不同结果的偏好程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风险不确定性及个人效用函数的分析。
首先,我们来讨论风险不确定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比如投资、职业选择、购买决策等。
在这些决策中,决策者可能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的结果,并且不同结果的概率分布也可能不一样。
这种不确定性给决策者带来了风险,因为他们的决策可能会受到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结果与预期不符。
为了对风险不确定性进行分析,经济学家引入了概率论和统计学的工具。
通过对可能结果的概率分布进行量化,可以计算出风险的大小,并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
这种分析方法被称为风险分析。
在风险分析中,个人效用函数起着重要的作用。
个人效用函数是描述个人对不同结果的偏好程度的数学函数。
通过个人效用函数,可以量化个人对不同结果的喜好程度,从而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进行决策。
个人效用函数可以是线性的、非线性的,也可以是凸的或凹的,取决于个体的偏好。
个人效用函数的形式不同,会对决策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在风险回避的个人效用函数中,个人对较低的收益有较高的偏好,对较高的收益有较低的偏好。
这意味着,对于相同的风险水平,决策者更倾向于选择较为保守的决策,而回避可能带来较大风险的选择。
而在风险偏好的个人效用函数中,个人对较高的收益有较高的偏好,对较低的收益有较低的偏好。
这意味着,对于相同的风险水平,决策者更倾向于选择较为冒险的决策,从而追求更大的收益。
此外,个人效用函数还可以反映出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
比如,风险厌恶的个人效用函数会对不确定性和风险给予较高的负面效用,而风险喜好的个人效用函数则对不确定性和风险给予较高的正面效用。
这种态度的差异会影响决策者在面对风险时的选择。
风险不确定性及个人效用函数的分析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浅谈效用函数模型在风险态度分析中的应用作者:张博王玉玮来源:《商情》2010年第25期[摘要]在现代经济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研究竞争对手和客户的心理动向变得尤为重要。
它是寡头们之间进行博弈的基础,是充分占领市场高地的必备条件。
本文试图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来研究不同心理承受能力及风险态度的决策者在面临风险的时候所采取的策略,从而揭示出决策者的风险态度与他们之后所采取的实际行动之间联系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效用函数风险态度博弈一、效用论简介效用这个概念,是由西方经济学家给出来的。
它的具体定义可以写成:商品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评价。
为了把效用这个概念数量化,以便能够在具体问题上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人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得出了两大常用的量化效用的理论——基数效用理论,序数效用理论。
基数理论:基数是指1,2,3等这些数字。
基数是可以加总求和的,如3+8=11等。
将基数赋予效用概念之后,我们就可以直观的看出效用的大小了。
比如,商品A的效用是5,商品B的效用是10。
那么,显然能够直观的比较出这两种商品的大小关系,并且也可以直观的得到同时获得这两种商品时,所得到的效用为15。
运用建立在基数理论上的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就能够解决一些常见的关于效用的问题了。
序数理论:序数是指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数表示顺序或等级,它是不能够加总求和的,而是只能比较两者之间的大小,先后等等。
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是一种类似于香,臭,美,丑的东西,其大小无法具体的衡量,但是却可以相互比较。
因此,运用序数理论来描述效用这一概念更加合理,序数论者运用无差异曲线方法,在实践领域中也解决了相当多的问题,在理论研究上相对于基数理论来言,取得了更加丰厚的成果。
本文所讨论的效用函数问题,由于不影响讨论结果的正确性,且为了简便易懂,是采用了建立在基数理论上的效用模型来进行分析的。
二、模型建立设引起效用的满足物a的数量为x,则其所引起的效用大小可以即为U(x)。
FRM模型丨效用函数和风险偏好的辨析1.效用历史沿革效用的概念是丹尼尔·伯努利(不是数学家伯努利,但是他们都是伯努利家族的。
)在解释圣彼得堡悖论时提出的,目的是挑战以金额期望值作为决策的标准,证明期望收益并不是人们在做决策时的唯一衡量标准。
经济学家对于效用的理解是有一个过程的。
●19世纪的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里昂·瓦尔拉斯和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等早期经济学家认为效用如同人们的身高和体重一样是可以测量的。
●而约翰·希克斯则尝试了只在序数性效用的假定下,也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
希克斯认为,效用的数值表现只是为了表达偏好的顺序,并非效用的数值。
因此,从分析消费者行为的方法来看,基数效用论者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序数效用论者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
从教科书等内容判断,现在比较通用的应该是后者的序数性效用。
1.1.效用概念的提出——圣彼得堡悖论圣彼得堡悖论是尼古拉·伯努利在1738年提出的一个概率期望值悖论。
它来自于一种掷币游戏,圣彼得堡游戏。
游戏规则为:掷出正面或者反面为成功,游戏者如果投掷成功,得奖金2元,游戏结束;若不成功,继续投掷,二次成功得奖金4元,游戏结束;这样,游戏者如果投掷不成功就反复继续投掷,直到成功,游戏结束。
如果n 次投掷成功,得奖金2n 元,游戏结束。
首先,我们用公式1()k kk E X x p ∞==∑来计算这个游戏收益的数学期望值:23423411111()2222222222n n E X n n ==⨯+⨯+⨯+⨯++⨯= 从理论上来说,该游戏的期望值是无穷大的。
按照概率的理论,多次试验的结果将会接近于其数学期望。
这就出现了计算的期望值与实际情况的“矛盾”。
如果仅仅以期望值标准,我们将无法给这个游戏进行定价。
圣彼得堡悖论反映了决策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差别。
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把模型与实际问题进行比较,但决策理论模型与实际问题并不是一个东西;圣彼得堡问题的理论模型是一个概率模型,它不仅是一种理论模型,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统计的 “近似的”模型。
FRM模型丨效用函数和风险偏好的辨析1.效用历史沿革效用的概念是丹尼尔·伯努利(不是数学家伯努利,但是他们都是伯努利家族的。
)在解释圣彼得堡悖论时提出的,目的是挑战以金额期望值作为决策的标准,证明期望收益并不是人们在做决策时的唯一衡量标准。
经济学家对于效用的理解是有一个过程的。
●19世纪的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里昂·瓦尔拉斯和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等早期经济学家认为效用如同人们的身高和体重一样是可以测量的。
●而约翰·希克斯则尝试了只在序数性效用的假定下,也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
希克斯认为,效用的数值表现只是为了表达偏好的顺序,并非效用的数值。
因此,从分析消费者行为的方法来看,基数效用论者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序数效用论者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
从教科书等内容判断,现在比较通用的应该是后者的序数性效用。
1.1.效用概念的提出——圣彼得堡悖论圣彼得堡悖论是尼古拉·伯努利在1738年提出的一个概率期望值悖论。
它来自于一种掷币游戏,圣彼得堡游戏。
游戏规则为:掷出正面或者反面为成功,游戏者如果投掷成功,得奖金2元,游戏结束;若不成功,继续投掷,二次成功得奖金4元,游戏结束;这样,游戏者如果投掷不成功就反复继续投掷,直到成功,游戏结束。
如果n 次投掷成功,得奖金2n 元,游戏结束。
首先,我们用公式1()k kk E X x p ∞==∑来计算这个游戏收益的数学期望值:23423411111()2222222222n n E X n n ==⨯+⨯+⨯+⨯++⨯= 从理论上来说,该游戏的期望值是无穷大的。
按照概率的理论,多次试验的结果将会接近于其数学期望。
这就出现了计算的期望值与实际情况的“矛盾”。
如果仅仅以期望值标准,我们将无法给这个游戏进行定价。
圣彼得堡悖论反映了决策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差别。
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把模型与实际问题进行比较,但决策理论模型与实际问题并不是一个东西;圣彼得堡问题的理论模型是一个概率模型,它不仅是一种理论模型,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统计的 “近似的”模型。
效用、损失与风险函数效用函数(Utility Function)是一种经济学概念,用于评估个人或组织对不同选择的偏好程度。
它衡量的是个体对于不同结果的满意程度或福利水平。
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是一种数学函数,用于评估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距。
风险函数(Risk Function)则是指损失函数的期望值,用于评估模型的整体表现。
效用函数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限于经济学领域。
在经济学中,效用函数可以用来评估个体在消费决策中的偏好。
例如,一个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可以根据效用函数来判断对于不同商品的满意程度,从而做出最优的购买选择。
在生产决策中,效用函数也可用于评估企业的利润或效益。
此外,效用函数在公共政策制定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政府可以通过对不同政策措施的效用函数分析,来选择最优的政策方案。
然而,效用函数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效用函数是基于个人的主观偏好进行评估,因此不同个体对于相同选择可能有不同的效用函数。
这使得在集体决策中,如何综合不同个体的效用函数成为了一个问题。
其次,效用函数往往是根据个体的经验和认知进行建模的,因此可能忽视了一些隐含的因素。
例如,某个人可能会根据过去的经验来评估未来的效用,但如果未来情况发生变化,这种评估就会失效。
损失函数在机器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监督学习任务中,模型通过学习数据集中的样本和相应的标签,来预测新样本的标签。
损失函数用于衡量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距。
常见的损失函数有均方差损失函数和交叉熵损失函数等。
通过最小化损失函数,可以找到最优的模型参数,从而提高模型的预测准确性。
然而,损失函数的选择也是有风险的。
不同的损失函数适用于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当可能导致模型产生误导性的结果。
例如,在处理分类问题时,使用错误的损失函数可能导致模型过于关注错误分类的样本,而忽视其他分类结果。
此外,某些损失函数对异常值(Outlier)较为敏感,一旦输入数据中存在异常值,模型的训练过程就可能受到影响。
效用、损失与风险函数效用、损失与风险函数在决策理论和风险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做出理性的决策和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效用函数是用来衡量个体对不同结果或决策方案的偏好程度的函数。
它反映了个体对不同结果的偏好、满足程度或效用水平。
通过建立有效的效用函数,我们可以在选择不同的决策方案时,根据效用的大小来做出最优决策。
例如,在投资决策中,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效用函数,根据预期回报以及风险程度,来评估不同投资方案的风险收益比,从而选择最优的投资方案。
损失函数是用来衡量预测结果与真实结果之间差异的函数。
它通常用于机器学习和统计建模中,用于评估模型的预测精度。
通过选择适当的损失函数,我们可以训练和优化模型,使其能够最小化预测误差,提高预测准确性。
例如,在二分类问题中,我们可以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来评估分类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标签之间的差异。
风险函数是用来衡量不同风险事件或决策方案的风险程度的函数。
它通常用于风险管理中,用于评估不同风险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
通过建立合理的风险函数,我们可以对不同的风险事件进行量化和比较,从而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
例如,在金融风险管理中,我们可以使用价值-at-risk(VaR)或期望损失等风险函数来评估投资组合的风险水平,从而帮助投资者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然而,使用效用、损失和风险函数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
首先,构建准确的效用函数、损失函数和风险函数需要对决策者的偏好、预测准确性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准确的量化和建模,这可能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其次,使用这些函数进行决策和风险管理时,需要准确的数据和模型,否则会产生误导性的结果。
最后,由于不确定性和未知风险的存在,预测准确性和风险评估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确定性。
总而言之,效用、损失和风险函数在决策理论和风险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做出理性的决策和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然而,它们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需要在实际应用中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衡量和权衡。
风险效用函数
风险效用函数是一种经济学概念,用于衡量个体对风险的偏好。
它描述了个体在面对不同风险水平时所愿意承受的收益水平。
通常情况下,个体对风险的偏好呈减少性。
这意味着个体会愿意为了减少风险而接受较低的收益。
但是,也有一些个体对风险有所偏好,他们愿意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而承担更大的风险。
风险效用函数可以用来帮助个体做出决策,例如选择投资组合时,个体可以使用风险效用函数来确定自己愿意承受的风险水平。
同时,风险效用函数也可以用于研究经济学中的其他问题,例如风险溢价和保险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