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双膦酸盐的研究与发展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2.60 MB
- 文档页数:20
各代双膦酸盐的结构特征双膦酸盐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其结构特征和性质在不同代中有所差异。
本文将从第一代到第四代双膦酸盐的结构特征入手,逐一进行介绍。
第一代双膦酸盐是最早被发现和研究的一类化合物。
它们的结构特征是两个膦基团(PR2)与一个磷原子相连,形成了一个五元环结构。
这种结构在有机合成中被广泛应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第一代双膦酸盐的合成方法相对简单,一般通过磷化合物与卤代烷反应得到。
第二代双膦酸盐是在第一代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其结构特征是引入了两个额外的碳基团(R'),与膦基团相连。
这样的结构使得第二代双膦酸盐在催化反应中具有更高的效率和选择性。
由于引入了碳基团,第二代双膦酸盐的合成方法相对较复杂,通常需要经历多步反应才能得到目标产物。
第三代双膦酸盐是在第二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的产物,其结构特征是在两个碳基团的基础上引入了两个芳香基团。
这样的结构使得第三代双膦酸盐在催化反应中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活性。
第三代双膦酸盐的合成方法相对复杂,通常需要采用多步反应合成。
第四代双膦酸盐是目前研究较为活跃的一类化合物,其结构特征是在第三代的基础上引入了两个较大的取代基。
这样的结构使得第四代双膦酸盐在催化反应中具有更高的立体选择性和反应活性。
第四代双膦酸盐的合成方法相对复杂,通常需要采用多步反应合成。
总结起来,各代双膦酸盐的结构特征逐渐演化,从第一代的简单五元环结构到第四代的复杂多取代结构。
随着结构的改变,双膦酸盐的性质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而在有机合成和催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同代双膦酸盐在催化反应中具有不同的催化效果和应用范围,因此合理选择和设计双膦酸盐催化剂,对于实现高效、高选择性的有机合成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对各代双膦酸盐的结构特征的介绍,希望能对读者对双膦酸盐有更深入的了解。
双膦酸盐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新的结构和性质的双膦酸盐被发现和应用。
双膦酸盐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吴宁(综述),葛才荣(审校)作者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老年三科,江苏南京210002作者简介:吴宁(19572),女,安徽宁国人,副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老年病学。
【主题词】 二膦酸盐类 治疗应用【中图分类号】 R 9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6647(2007)1623707203 自从1969年F leisch 报道了双膦酸盐类化合物可作用于羟基磷灰石结晶的过程,在体内、体外均具有抑制骨重吸收作用以来,至今人类已合成出双膦酸盐类化合物约300多个(不计盐及多晶型物),并有多个产品上市。
是国际上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
双膦酸盐是人工合成的一类焦磷酸类似物,是近20a 来发展起来的抗代谢性骨病的一类新药。
主要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变形性骨炎和恶性肿瘤引起的高钙血症和骨痛症等。
本文拟就双膦酸盐药物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及应用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 作用机制双膦酸盐类对骨的羟基磷灰石结晶表现出特异的亲和力,与焦磷酸一样,能够紧密地吸附在羟磷灰石的表面,但并不象焦磷酸盐那样在体内易被骨的焦磷酸酶所降解,这是双膦酸盐的临床应用基础。
近年来对于双膦酸盐对抗骨吸收的作用机制有3种解释:(1)直接改变破骨细胞的形态,首先阻止破骨细胞的前体细胞粘附于骨组织,进而对破骨细胞的数量和活性产生影响[1];(2)与骨基质理化结合,直接干扰骨吸收;(3)直接抑制成骨细胞介导的细胞因子I L 26、TN F 的产生[2]。
实验证明,双膦酸盐能吸附在矿物质结合位点上,干扰破骨细胞附着,导致破骨细胞超微结构发生变化,特别是含有氨基二膦酸盐,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内甲羟戊酸通路的关键酶,使维持破骨细胞功能的小G 蛋白无法异戊二烯化,从而影响破骨细胞分化和生长,促其凋亡[3]。
2 双膦酸盐的分类双膦酸盐类的药物的发展按药效学可分为3代。
第一代系不含氮的双膦酸盐,最早应用的是依替膦酸钠(etidronate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用于临床。
双膦酸盐双膦酸盐是一类化学物质,其化学式通常为M2HPO4(M代表金属离子)。
它们是一种重要的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制药和其他工业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双膦酸盐的性质、制备方法、应用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双膦酸盐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质,比如高热稳定性、良好的溶解度和晶体结构稳定性。
这使得它们成为一类理想的功能材料,适用于各种应用领域。
制备双膦酸盐的方法有多种途径。
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溶液反应或固相反应来合成。
其中,溶液反应方法包括溶液沉淀法、溶液热法、溶液凝胶法等,而固相反应方法则包括高温固相法、高温合成法等。
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以获得高纯度和高产率的产物。
双膦酸盐在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冶金行业中,双膦酸盐常被用作金属表面涂层材料,以提高其耐腐蚀性能和机械强度。
在制药工业中,双膦酸盐可用作药物载体,用于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在化学工业中,双膦酸盐可以作为催化剂,促进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
除了以上的应用领域,双膦酸盐在能源领域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双膦酸盐具有优异的电池材料特性,可用于制备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
这些新的应用领域为双膦酸盐开辟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双膦酸盐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改变材料的组成和结构,对双膦酸盐进行了改性和调控,以提高其性能和应用效果。
此外,通过开展更加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研究人员对双膦酸盐的双原子离子交换机制和光电性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然而,双膦酸盐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其合成方法中常常伴随着高温和高压的条件,这给工业化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另外,双膦酸盐的电化学性能和循环稳定性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
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推动双膦酸盐在各个应用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综上所述,双膦酸盐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潜力。
通过改进制备方法和研究其性能,我们有望进一步发掘双膦酸盐在能源、化工、冶金和制药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双膦酸盐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双膦酸盐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一类药物。
其具有抑制骨吸收、降低疼痛等优良治疗效果,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本文将从双膦酸盐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应用现状、疗效评价和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综述。
1.作用机制双膦酸盐通过抑制骨吸收,降低血钙水平,从而减轻恶性肿瘤骨转移所引起的疼痛和骨骼破坏等症状。
与此同时,双膦酸盐也能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在骨髓中的生长,发挥抗肿瘤作用。
此外,双膦酸盐还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系统、促进凋亡、抑制血管生成等多个途径参与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2.应用现状双膦酸盐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所采用的重要药物之一。
临床上常用的双膦酸盐包括伊珂膦酸、阿仑膦酸、帕米膦酸等。
在骨转移相关的多种恶性肿瘤中,双膦酸盐均已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具备优良的疗效。
此外,双膦酸盐也被广泛运用于多发性骨髓瘤、实体肿瘤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
3.疗效评价双膦酸盐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疗效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一些临床试验已经表明,双膦酸盐可以明显降低骨转移相关的疼痛感、减少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许多研究还表明,双膦酸盐治疗可以显著增加5年的生存率,延长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
4.不良反应尽管双膦酸盐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具备明显的治疗优势,但其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头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发生骨髓抑制、肝肾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长期使用双膦酸盐也可能增加患者发生恶性肿瘤、颈骨骨折等并发症风险。
总之,双膦酸盐作为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类抗恶性肿瘤药物,具备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治疗益处。
各代双膦酸盐的结构特征双膦酸盐是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它们具有广泛的应用,如作为医药、化工、农药等领域中的成分。
从早期的氧气化合物到后来的铝、磷酸盐等,其结构特征已经得到了深入研究。
以下介绍各代双膦酸盐的结构特征。
第一代双膦酸盐第一代双膦酸盐最早被合成于1960年代初期,它们的结构是氧气竞聘酸的双膦盐。
这些盐的结构基本上是从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其难点在于将两者中间的氧气结合起来。
由于第一代双膦酸盐难以加工和处理,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寻找它们的替代品。
随着研究的深入,第二代双膦酸盐在发现时就颇受欢迎。
第二代双膦酸盐是由氨基和羰基构成的。
其储存和加工更为容易,制造出的盐还可以进行液态淀粉化,使其具有更好的制品性能。
第二代双膦酸盐还具有更好的溶解性,更快的反应速度和更高的效率。
第二代双膦酸盐的结构是由两个膦基固定在C-N链上形成的,这个C-N链可以在羰基或类羰基中与其他原子形成配位键。
第三代双膦酸盐的结构与第二代非常相似,但其膦元素被连接到了另一对原子上,例如胺中的氮原子或烯醇中的羟基原子。
尽管第三代双膦酸盐不同于第一代结构,但它们的性能更加优良。
第三代双膦酸盐具有更高的储存稳定性,更快的反应速度和更高的效率。
其加工性也比第一代好得多。
第四代双膦酸盐是一类较新的化合物,它们具有更为丰富的结构和更高的催化效率。
这些盐可以与各种配体相结合,例如巯基、氨基等。
第四代双膦酸盐的结构多样,最常见的是阴离子中含有两对膦原子,并且还可以配合其他原子,反应速度和效率表现出很高的稳定性。
总之,不同代双膦酸盐结构的不同,不同的结构也带来了不同的性质和应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优良双膦酸盐也将被制备出来,为人们的应用和生活带来更多帮助和福利。
双膦酸盐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摘要:骨质疏松是我国中老年人中常出现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很高,骨质疏松主要是由于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及低骨量使骨质脆性增加,导致发展为容易骨折的代谢性骨病。
出现骨质疏松症,常是由于患者的活动量减少或者饮食失调,导致局部的骨骼发生了大量钙质流失,使患者患上骨质疏松症;患者常会感觉局部有酸痛、胀痛,同时会出现局部的肌肉无力、发酸、发软,影响正常活动。
目前临床中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首选就是双膦酸盐,双膦酸盐的作用机制是帮助患者增加骨密度、抑制骨细胞活性,根据临床实践已经证实其疗效很不错;但是根据近些年的研究发现,若长时间使用双膦酸盐就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典型股骨骨折等副反应,并且双膦酸盐也会抑制骨形成,也就是说,关于双膦酸盐的疗效和作用机制还要更多的研究进行证实。
本文就主要针对临床中常用的几种双膦酸盐的疗效、作用机制、副作用等进行阐述,为临床采用双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提供依据。
关键词:双膦酸盐;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进展根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现在骨质疏松患者约有8500万,达到全国人数的6.5%,并且其发病人数一直在持续增加。
骨质疏松包含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含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骨质疏松症;其主要症状包含升高变矮、驼背、背部疼痛,特别是在负重及行走的时候症状会加重;但是有一部分患者是没有任何症状表现的,会发生脆性的骨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应该尽早治疗,帮助患者改善这些症状,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质量[1]。
临床中治疗骨质疏松的方法主要包含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非药物包含运动、调整生活习惯、改善饮食等;药物治疗中常用的是双膦酸盐、中药等;双膦酸盐已经通过大量研究证实其疗效很高,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了临床中;但是,也有研究中表示双膦酸盐在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中会出现一定的不良情况[2]。
本此就主要对双膦酸盐在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价值进行浅析,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提供参考意见。
双膦酸盐的今昔与思考张萌萌【摘要】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是近30年来研发的抗代谢性骨病的一类新药,能特异地与骨质中的羟磷灰石结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从而抑制骨吸收.根据双膦酸盐类药物化学结构的变化,药物活性的改变,其抗骨吸收作用也不断增强,成为调节骨代谢、改善骨质疏松症状、降低骨折风险的一线抗骨质疏松药物.本文综述了双膦酸盐的发展史,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双膦酸盐的化学结构,第三代双膦酸盐抗骨吸收研究作用及临床实践中如何正确使用双膦酸盐,旨在为规范治疗骨质疏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Bisphosphonates (bisphosphonates,BPs) was a new class of anti-metabolic bone disease drugs developed in the past 30 years,which could specifically combine the hydroxyapatite in thebone,inhibit osteoclast activity,and inhibit bone resorption.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in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bisphosphonates,and the changes of drug activity,its anti-bone resorption effect was also increasing,it became the first-line anti-osteoporosis drugs with the regulation of bone metabolism,improve osteoporosis symptoms and reduce the risk of fracture activity.This paper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of bisphosphonates,the chemical structures of the first,second,and third generation bisphosphonates,the role of the third-generation bisphosphonates in bone resorption,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bisphosphonates,which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期刊名称】《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年(卷),期】2017(023)003【总页数】7页(P381-387)【关键词】双膦酸盐;骨质疏松;唑来膦酸;应用前景【作者】张萌萌【作者单位】《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社,北京100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6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又称偕二膦酸盐,是近30年来发展起来的抗代谢性骨病的一类新药,能特异地与骨质中的羟基磷灰石结合,浓集于骨骼,并在骨表面保留长达数月至数年,在破骨细胞进行骨吸收活动时被其摄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1],从而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
双膦酸盐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运用双膦酸盐作为一种骨吸收抑制剂,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分析了双膦酸盐的结构特点与作用,并通过对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双膦酸盐的临床运用结果与副作用的比较,表明在众多的抗骨质疏松药物中新一代的双膦酸盐前景看好。
标签:双膦酸盐;骨质疏松症;运用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的骨代谢疾病,以骨强度下降、骨骼脆性增加为特征。
据统计,骨质疏松症在世界常见病、多发病中跃居第6位,已成为人类的一大危害性疾病。
而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作为一种强有力的骨吸收抑制剂,是用于各类骨疾患及钙代谢性疾病的一类新药物,其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双膦酸盐在骨质疏松症方面的运用作一综述。
双膦酸盐的结构及作用1.1 双膦酸盐药物的结构特点双膦酸盐是1960年初Fleisch等通过机体内存在焦膦酸化合物对石灰化有抑制作用得到启发而合成了这类化合物。
双膦酸盐属焦膦酸盐的类似物,但又完全不同于焦磷酸盐,连接两个膦酸基团的氧原子被碳原子取代,形成了BPs特征型结构,即P-C-P结构。
1.2 双膦酸盐药物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其对抗骨吸收的作用机制包括3个方面:(1)直接改变破骨细胞的形态学,从而抑制其功能,首先阻止破骨细胞的前体细胞粘附于骨组织,进而对破骨细胞的数量和产物产生直接的影响[1];(2)与骨基质理化结合,直接干扰骨骼吸收;(3)直接抑制骨细胞介导的细胞因子如IL-6、TNF的产生[2]。
2第一代双膦酸盐的临床结果依替膦酸钠早在60年代就用于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症治疗,并进一步用于恶性高血钙症。
70年代中期开始用于骨质疏松的防治,收到良好效果。
由于长期或大量应用可阻止正常骨组织的的矿化,增加骨折发生率,限制了该药在骨质疏松防治中的进一步应用[3]。
以后人们改用间歇性或周期性给药方式避免了对骨矿化的不良影响。
这一联合用药方案符合骨重建活动的病理生理规律,且无副作用发生,骨量增加较为显著,因而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
·105【第一作者】杨 威,男,主要研究方向:成骨不全。
E-mail:*****************【通讯作者】韩金祥,男,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罕见病发病机制。
E-mail:*****************.cn1 双膦酸盐类药物的总体介绍 1968年,Fleisch等[1]基于先前无机焦磷酸盐的研究首次报道了双膦酸盐在骨代谢方面的作用。
与焦磷酸盐比较,双磷酸盐的p-c-p骨架更加稳定,不易被水解,磷酸基团上的氧原子与骨矿物质形成配位螯合,对羟膦灰石有强大的亲和力。
双膦酸盐类化合物中还有R1、R2侧链(图1),R1决定双膦酸盐能否快速特异性结合到骨矿物表面,R2的长短决定药物的脂溶性、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2]。
双膦酸盐类药物主要作用于破骨细胞,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促进破骨细胞凋亡,减少骨痛,降低骨折的发生率,也作用于成骨细胞,抑制成骨细胞凋亡,抑制骨吸收[3]。
临床上,双膦酸盐药物是治疗骨质疏松的主要药物,另外也被用于恶性肿瘤的骨转移、代谢性骨病的治疗(表1)。
2 双膦酸盐的药物化学性质 双膦酸盐类药物迅速发展,出现一系列化合物,根据侧链的不同被分为三代,第一代产品侧链为烃类基团;第二代产品侧链引入了氮原子,活性增强,有效地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增加破骨细胞凋亡;第三代产品引入了更为复杂的含氮杂环,活性更强,抗骨吸收能力更强、更高效,治疗范围更广泛。
第三代药物的活性甚至比第一代药物高几万倍(表1)。
受药物活性、给药方式、不良反应的限制,双磷酸盐类药物对某些疾病选择性高效。
例如,依替磷酸盐和阿伦磷酸盐显罕见病重点实验室,国家卫健委生物技术药物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 济南 250200)【摘要】双膦酸盐类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焦磷酸盐类似物,特定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它们对于骨组织具有高选择性。
双膦酸盐可分为两种作用模式:不含氮的双膦酸盐通过整合到三膦酸腺苷不可水解的类似物中,引起破骨细胞凋亡;含氮的双膦酸盐通过抑制FPP合酶,使APPPI积累以及抑制蛋白质的异戊稀化,引起破骨细胞凋亡。
双磷酸盐类药物总结【摘要】双膦酸盐类药物已发展成为最有效的骨吸收抑制剂而被广泛应用于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笔者就其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及重要临床试验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骨质疏松双膦酸盐骨折绝经后骨质疏松骨密度临床试验双膦酸盐具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药物口服后6-10小时内大约吸收药物量的20%-60%浓集于骨骼,其余药物以原形从尿中排泄,少量从胆汁排出。
其吸收进入体内通常在24到48小时就可以检测到其抑制骨吸收的作用,骨形成的降低出现较晚,约历时3月骨吸收和骨形成之间又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此类药物被包埋于骨组织中,其P-C-P键又不易分解,因此药物在骨骼中的存留时间很长。
3双膦酸盐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重要临床研究3.1阿仑膦酸钠国际性研究(FOSIT)[3]是一项在34个国家、153个中心1908例绝经妇女中进行的为期1年的临床研究,受试者随机分成阿仑膦酸钠组及安慰剂组。
结果显示治疗组骨密度增加显著,其增加值分别为腰椎4.9%,股骨颈2.4%,全髋3.0%,并且治疗组非椎体骨折危险性降低40%,骨转换率明显下降。
3.2骨折干预治疗研究(FIT)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试验。
第一项研究(FIT-1)包括2023名至少有1个椎体骨折的妇女其试验终点是发生新的椎体骨折,随访3年。
第二项研究(FIT-2)入选4434名妇女均存在骨密度降低(BMD≤0.68g/cm2)但未发生椎体骨折,试验终点为新发生的临床骨折,随访4年。
治疗组给予阿仑膦酸钠前2年5mg.d-1,后续1年10mg.d-1,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
3年后FIT-1中治疗组较对照组新发压缩性椎体骨折发生率下降47%(P<0.01);治疗组髋骨骨折发生率较对照组下降51%(P=0.047)。
经过4.2年随访,FIT-2中治疗组、对照组新发压缩性椎体骨折发生率分别为2%、4%,骨折发生率下降44%(P=0.002);两组髋骨骨折发生率均为1%,无显著差异(P=0.44)。
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后发热的中西医研究进展马志强打郎斌2,吕刚”(1.新疆医科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骨一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唑来膦酸作为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之一,通过抑制骨的破坏作用,增加患者骨密度,临床具有良好疗效。
但唑来膦酸输注后的不良反应具有较高发生率,主要是发热、肌痛、关节痛等。
目前临床对于急性期不良反应的研究较多,但以西医为主。
中医药控制唑来膦酸输注后的急性期不良反应的研究较少。
现就唑来膦酸输注后发热的中西医治疗进展做一综述,并提出可行的新思路。
关键词:唑来膦酸;急性期发热;研究进展骨质疏松症是年龄相关性的疾病,目前我国65岁以上人口约有1.67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1.93%叫是全世界老龄化人口最多的国家。
近10年来,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骨质疏松症总体患病率为23%,其中女性27%,男性16%,男女之间患病率具有统计学差异,并且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
根据分析显示,近10年来我国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上升,发病形势严峻,尤其是女性人群叫所以这一疾病引起众多医护人员重视。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药物有多种,有效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可以改善骨质量、增加骨密度,其中唑来膦酸是第3代双膦酸盐类药物的代表药。
唑来膦酸通过临床实验可以有效地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髋部、股骨颈的骨密度连续3年每年1次的唑来膦酸输注显著降低了椎骨、髋部和其他骨折的风险问。
因此唑来膦酸被广泛运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当中。
随着唑来膦酸使用的增多,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的报道随之增多,现就唑来膦酸输注后不良反应的治疗研究方面做一综述。
1急性期不良反应发病率急性期不良反应(APR)指静脉输注唑来膦酸之后3天以内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发热、肌痛、关节痛、厌食、恶心、呕吐、眼部感染、低钙血症和急性肾损伤等叫在一项针对中国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调查中,研究发现唑来膦酸输注后7d内发热的发生率为28.65%(740人),共有456名(17.53%)患者出现疼痛,出现急性期发热及疼痛的患者在经过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治疗2d后,体温可明显降低,温度可降低(0.54±0.86)七,使无痛患者的比例增加6.17%,并使中度至重度疼痛的患者比例减少8.7%叫国外临床医师研究发现,国外骨质疏松患者在初次接受唑来膦酸输注后急性期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低于国内的28.65%,分析原因可能是国外双膦酸盐类药物较国内普及、多数患者曾口服过双磷酸盐类药物,跟机体免疫记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