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膦酸盐抗肿瘤研究进展-修改
- 格式:ppt
- 大小:2.59 MB
- 文档页数:2
济宁医学院学报JOURNALOFJININGMEDICALUNIVERSITYV01.32No.62009445二膦酸盐类药物对转移性骨肿瘤作用研究进展徐兴华王建礼(济宁医学院基础学院.山东日照276826)关键词二膦酸盐;转移性骨肿瘤中图分类号:R730.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9760(2009)12—0445-03二膦酸盐是1865年首次在德国合成的一类焦膦酸类似物,与焦膦酸不同的是以P-C-P键代替焦膦酸盐中P—oP键,这种变化改变了二膦酸盐的体内代谢过程,使其可以抵抗水解酶的作用而不被降解,在体内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1968年开始利用其具有显著的抑制烃基磷酸钙结晶溶解的生物特性,用于骨代谢疾病的治疗。
目前二膦酸盐类药物广泛用于治疗恶性骨疾病(如骨质疏松,骨肿瘤性疾病,PAGAETs病,高钙血症等)的治疗。
尤其是骨质疏松和转移性骨肿瘤的治疗。
现就二膦酸盐类药物对转移性骨肿瘤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二膦酸盐类药物的分类二膦酸盐类药物常依它们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而分成两类,其中一类被称作含氮二膦酸盐类药物,它包括阿仑膦酸钠(alendronate)、伊班膦酸钠(ibandronate)、帕米膦酸二钠(pamidronate)、利塞膦酸钠(risedronate)和唑来膦酸(zoledronicacid);另一类称之为非含氮二膦酸盐类药物,它包括氯屈膦酸钠(clodronate)和依替膦酸钠(etidronate)等。
在这两类二膦酸盐类药物中,含氮二膦酸盐类药物因能抑制法尼基二膦酸合成酶,故其作用较不含氮二膦酸盐类药物更强。
法尼基二膦酸合成酶是朋固醇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一种酶。
通过抑制破骨细胞中的法尼基二膦酸合成酶.含氮二膦酸盐类药物可以干扰脂质粘着到调控蛋白上,进而引致破骨细胞的灭活。
2二膦酸盐对转移性骨肿瘤的作用目前所了解和掌握的恶性肿瘤发生骨转移的机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肿瘤细胞自身所固有的内在特性,即它具有离开原发病灶迁移到远处骨骼组织中的能力;骨骼系统的特定部位所具有的解剖学特性允许其接受并容纳播散的肿瘤细胞;受累骨骼对转移的肿瘤细胞所产生的各种生物学反应.使得瘤细胞能够在宿主骨骼中繁殖、生长并破坏正常骨组织的形态和结构。
双膦酸盐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双膦酸盐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一类药物。
其具有抑制骨吸收、降低疼痛等优良治疗效果,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本文将从双膦酸盐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应用现状、疗效评价和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综述。
1.作用机制双膦酸盐通过抑制骨吸收,降低血钙水平,从而减轻恶性肿瘤骨转移所引起的疼痛和骨骼破坏等症状。
与此同时,双膦酸盐也能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在骨髓中的生长,发挥抗肿瘤作用。
此外,双膦酸盐还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系统、促进凋亡、抑制血管生成等多个途径参与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2.应用现状双膦酸盐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所采用的重要药物之一。
临床上常用的双膦酸盐包括伊珂膦酸、阿仑膦酸、帕米膦酸等。
在骨转移相关的多种恶性肿瘤中,双膦酸盐均已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具备优良的疗效。
此外,双膦酸盐也被广泛运用于多发性骨髓瘤、实体肿瘤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
3.疗效评价双膦酸盐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疗效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一些临床试验已经表明,双膦酸盐可以明显降低骨转移相关的疼痛感、减少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许多研究还表明,双膦酸盐治疗可以显著增加5年的生存率,延长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
4.不良反应尽管双膦酸盐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具备明显的治疗优势,但其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头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发生骨髓抑制、肝肾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长期使用双膦酸盐也可能增加患者发生恶性肿瘤、颈骨骨折等并发症风险。
总之,双膦酸盐作为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类抗恶性肿瘤药物,具备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治疗益处。
双膦酸盐作为辅助治疗方法降低四肢骨巨细胞瘤复发率的临床研究丁路;韩小平;黄涛;张华【摘要】目的对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药物辅助治疗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s,GCT)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评价.方法将2009年~2013年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7例经手术治疗的骨巨细胞瘤的患者纳入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15例,观察组给予双膦酸盐药物辅助治疗,随访24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分,复发率和恢复情况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术前、术后3个月和12个月的VA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在Ⅱ级骨巨细胞瘤和进行病灶刮除术患者中,观察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膦酸盐药物辅助治疗骨巨细胞瘤能够减少患者的痛苦,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预后质量.【期刊名称】《中华保健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18)001【总页数】3页(P67-69)【关键词】双膦酸盐;骨巨细胞瘤;复发【作者】丁路;韩小平;黄涛;张华【作者单位】830011 新疆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骨一科;830011 新疆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骨一科;830011 新疆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骨一科;830011 新疆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骨一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3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s,GCT)是一种常见的溶骨性骨肿瘤,好发于长管状骨的干骺端,以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最为多见。
GCT占所有骨肿瘤的5%左右,但有研究表明,中国人群GCT发病率高于西方国家,GCT在中国人群占所有良性骨肿瘤的20%,而且发病呈年轻化的趋势[1]。
GCT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疼痛,可伴有肿胀、活动受限,病程从数周至数月不等,无特异性表现,早期GCT患者不易察觉。
病理检查可见大量的多核巨细胞、梭形的纤维母细胞样的基质细胞和圆形的类单核细胞。
三种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对比分析恶性肿瘤骨转移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恶性肿瘤患者中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双膦酸盐类药物作为目前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主要药物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三种双膦酸盐类药物包括希罗达、美洛贝特和尼保利。
本文将对这三种双膦酸盐类药物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希罗达希罗达(zoledronic acid)是一种氮杂双膦酸盐类药物,已被证实具有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态生成的作用。
希罗达常用剂量为4mg,静脉滴注,每4周一次。
希罗达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骨痛和改善生活质量。
临床研究表明,希罗达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有效率高达80%以上,且持续时间较长。
希罗达还可减少骨折、骨相关事件和减少骨转移进展的风险。
在安全性方面,希罗达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肌痛、头痛、恶心、呕吐等,较为轻微,并且治疗期间患者需要监测肾功能。
罕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肾功能损害、颌骨坏死等,但在临床应用中发生率较低。
二、美洛贝特三、尼保利希罗达、美洛贝特和尼保利都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有效药物,其中希罗达和美洛贝特的临床效果较好,安全性也可控,是临床首选。
尼保利的疗效略逊于前两者,但安全性较好,是可供选择的治疗药物之一。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双膦酸盐类药物,并密切监测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肾功能的变化。
希望本文对临床实践有所帮助,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
双膦酸盐的今昔与思考张萌萌【摘要】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是近30年来研发的抗代谢性骨病的一类新药,能特异地与骨质中的羟磷灰石结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从而抑制骨吸收.根据双膦酸盐类药物化学结构的变化,药物活性的改变,其抗骨吸收作用也不断增强,成为调节骨代谢、改善骨质疏松症状、降低骨折风险的一线抗骨质疏松药物.本文综述了双膦酸盐的发展史,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双膦酸盐的化学结构,第三代双膦酸盐抗骨吸收研究作用及临床实践中如何正确使用双膦酸盐,旨在为规范治疗骨质疏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Bisphosphonates (bisphosphonates,BPs) was a new class of anti-metabolic bone disease drugs developed in the past 30 years,which could specifically combine the hydroxyapatite in thebone,inhibit osteoclast activity,and inhibit bone resorption.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in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bisphosphonates,and the changes of drug activity,its anti-bone resorption effect was also increasing,it became the first-line anti-osteoporosis drugs with the regulation of bone metabolism,improve osteoporosis symptoms and reduce the risk of fracture activity.This paper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of bisphosphonates,the chemical structures of the first,second,and third generation bisphosphonates,the role of the third-generation bisphosphonates in bone resorption,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bisphosphonates,which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期刊名称】《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年(卷),期】2017(023)003【总页数】7页(P381-387)【关键词】双膦酸盐;骨质疏松;唑来膦酸;应用前景【作者】张萌萌【作者单位】《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社,北京100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6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又称偕二膦酸盐,是近30年来发展起来的抗代谢性骨病的一类新药,能特异地与骨质中的羟基磷灰石结合,浓集于骨骼,并在骨表面保留长达数月至数年,在破骨细胞进行骨吸收活动时被其摄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1],从而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
双磷酸盐的医学进展1双磷酸盐抑制骨吸收的作用原理双磷酸盐在体内效用的发生有赖于本身的结构特点。
第一个特点主要取决于双磷酸盐磷酸基团上的氧原子或当R'的结构为羟基时,使它可以与钙离子双齿或三齿配位螯合,故P-C-P模体和羟基磷灰石有高度亲和性,使其在体内能选择性地迅速和骨的羟基磷灰石表面结合。
第二个特点取决于R"侧链的分子结构,R'为羟基,可以增加同羟基磷灰石的亲和性,而R"侧链末端含有氨基基团时,它的抗骨吸收能力是不含该基团的100倍以上,如果氨基基团甲基化或杂环化将进一步强化其抗骨吸收能力。
R"侧链上的氮原子必须远离P-C-P主基团一定的距离,通过延长氨烷基侧链上的亚甲基基团也可以增强抗骨吸收的能力。
由此可见,双磷酸盐的抗骨吸收能力与这两个分子结构特点密切相关[7]。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双磷酸盐与骨质的羟基磷灰石结合后,主要通过破骨细胞、甲状旁腺素、成骨细胞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影响骨的代谢。
2双磷酸盐对颌骨的影响Altundal等[10]对大鼠进行实验性拔牙,实验中把大鼠分成3组:基准组,生理盐水组,阿仑磷酸盐组。
后两组分别给与生理盐水和阿仑磷酸盐,经2周和4周后三组均测量尿钙,肌酸酐,血清钙,碱性磷酸酶和磷酸盐的水平;从右下第一磨牙的颊舌侧取组织做切片,用于评估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和哈弗氏管的数量,吸收陷窝的数量和大小及类骨质形成;测量颊舌侧牙槽骨板的平均厚度。
结果显示阿仑磷酸盐组大鼠的颊舌侧牙槽骨体积吸收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阿仑磷酸盐组大鼠的血清钙、尿钙水平和破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显示骨吸收的明显抑制。
该研究表明双磷酸盐明显抑制拔牙后牙槽骨吸收。
Jee等[11]对切除卵巢大鼠使用双磷酸盐做实验,雌性大鼠被随机分成3组:模拟手术组和两组卵巢切除组:一组用生理盐水处理,另一组用阿仑磷酸盐处理。
拔除大鼠的左上第一磨牙,然后在拔牙后立即以2周为一周期,长达6周的时间内,做颌骨的体内显微CT摄影。
牙槽骨的X线片密度和尺度用方差重复测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