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鲁尔区工业旅游共2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13 MB
- 文档页数:25
鲁尔区的区位条件1.地理位置优越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
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
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的地域界限,其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
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自古就为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地处欧洲的交通路口。
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距共同体成员国法、荷、比、卢的工业区很近,北距共同体成员国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不远,东北、南面又邻近本国下萨克森的经济重心区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业区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莱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尔多夫为中心的工业区。
便于工业区间以及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
2.煤炭资源丰富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90%。
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品位高,为优质硬煤田,露天煤矿丰富,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18%)和硫分(为0.5%~1.5%)都低,发热量高,其中肥煤的发热量高达8600大卡/公斤。
3.距离铁矿近虽然铁矿资源比较匮乏,但距离法国东北部的铁矿较近,便于铁矿石的输入。
4.交通运输方便水运莱茵河纵贯全区南北,莱茵河口上的7000吨级海轮和8000吨的顶推船队,可直抵杜伊斯堡港。
从杜伊斯堡港到荷兰边界的莱茵河段,鲁尔区年均运输量达1亿吨,还可通过河口的鹿特丹港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区内有沟通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的4条运河网,总长达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游河段),鲁尔区有大小河港74个,这里的河道与港口均已标准化,可通行1350吨的欧洲标准货轮的航运。
同时,鲁尔区东部可利用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航运,经埃姆登港与海外运输联系。
所以,虽然鲁尔区地处内陆地区,但由于它有着方便的水运条件,特别是莱茵河通海航运,使得它与沿海地区样具有廉价运费条件。
鲁尔工业区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区,具备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资源条件的鲁尔区在德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资源的开采、环境的恶化,鲁尔区面临着新的问题,面对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德国进行了大力的经济结构调整,为其他地区的传统工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
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
今天的鲁尔区指的是Regionalverbands Ruhr (RVR). 由城市波鸿Bochum, 波特洛普Bottrop, 多特蒙德Dortmund, 杜伊斯堡Duisburg, 埃森Essen, 格尔森基兴Gelsenkirchen, 哈根Hagen, 哈姆Hamm, 海尔纳Herne, 慕尔海姆(鲁尔河旁)Mülheim an der Ruhr, 奥伯豪森Oberhausen 以及雷克灵豪森县die Kreise Recklinghausen, 乌那县Unna, 威塞尔县Wesel 和恩纳普-鲁尔县Ennepe-Ruhr-Kreis组成,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
鲁尔工业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
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区内5万人以上的城市24个,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过50万人。
鲁尔区南部的鲁尔河与埃姆舍河之间的地区,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
鲁尔区的区位条件1.地理位置优越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
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
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的地域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
界限,其面积4593地带,也是北欧通向中欧、”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自古就为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南欧的捷径,地处欧洲的交通路口。
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内,西距共同体成员国法、荷、比、卢的工业区很近,北距共同体成员国”“金三角的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不远,东北、南面又邻近本国下萨克森的经济重心区汉诺威—威斯特法伦州的莱茵河下游以科隆扎耳茨吉待三角工业区和北莱茵——沃尔夫斯堡—杜塞尔多夫为中心的工业区。
便于工业区间以及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
2.煤炭资源丰富,其中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
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品位高,为亿吨,占全国90%经济可采储量约220,煤炭所含的灰分(为优质硬煤田,露天煤矿丰富,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8600)都低,发热量高,其中肥煤的发热量高达0.5%~1.5%3~18%)和硫分(为公斤。
大卡/距离铁矿近3.虽然铁矿资源比较匮乏,但距离法国东北部的铁矿较近,便于铁矿石的输入。
4.交通运输方便水运莱茵河纵贯全区南北,莱茵河口上的7000吨级海轮和8000吨的顶推船队,可直抵杜伊斯堡港。
从杜伊斯堡港到荷兰边界的莱茵河段,鲁尔区年均运输量达1亿吨,还可通过河口的鹿特丹港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区内有沟通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的4条运河网,总长达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游河段),鲁尔区有大小河港74个,这里的河道与港口均已标准化,可通行1350吨的欧洲标准货埃姆斯运河航运,经埃姆登港与海外—轮的航运。
同时,鲁尔区东部可利用多特蒙德.运输联系。
所以,虽然鲁尔区地处内陆地区,但由于它有着方便的水运条件,特别是莱茵河通海航运,使得它与沿海地区样具有廉价运费条件。
哈尔滨理工大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析德国鲁尔区工业旅游的模式及启示课程名称:国际旅游案例分析考查学期: 2013-2014学年第2学期*名:***学号: **********院系专业:经济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成绩:指导教师:***2014年月日浅析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及启示摘要:工业旅游分为工业生产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两大类。
我国主要发展的是工业生产旅游,而国外是从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
德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典范—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有工业博物馆模式、景观公园模式、商品集散地模式、政府整体规划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等模式。
在我国,发展工业遗产旅游。
关键词: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模式;启示。
工业旅游分为工业生产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两大类。
我国主要发展的是工业生产旅游,而国外是从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
德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典范—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有工业博物馆模式、景观公园模式、商品集散地模式、政府整体规划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等模式。
在我国,发展工业遗产旅游要注意分析目标市场,产品不能雷同要有创新,打造工业旅游带,发展为镶嵌在城市中与城市和谐发展的明珠。
工业旅游分为工业生产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两大类。
工业生产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是以工业生产的过程、工业企业的文化等为依托而开展的游览、学习的体验活动。
而工业遗旅游是从工业化到逆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种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的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
具体而言,就是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改造成为一种能够吸引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观光、休闲旅游的新形式。
工业生产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的关系如何?中国主要发展的是工业生产旅游,而国外是从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
我国国内的工业生产旅游大多数为工业生产仍在进行,而工业旅游并非这些企业的主业,是为了宣传本企业产品而为之。
国内发展工业生产旅游比较成功的例子有青岛海尔、上海宝钢等;而国外的工业遗产旅游多数是在废弃的工厂上所运营的一种循环经济。
鲁尔区工业旅游开发模式(一)工业旅游的涵义。
起源于20世纪五十年代的法国,工业旅游可以被定义为以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建筑环境作为旅游吸引物的专项旅游活动。
工业旅游资源不仅包括硬件部分,即物质上可见的工业生产和建筑景观,还包括软件上的企业文化与发展历史。
作为旅游业与工业交叉的新型旅游项目,工业旅游可以被看作是对工业资源的深层次开发。
(二)工业遗产旅游为主导模式的工业旅游及其优势。
工业遗产旅游一般是指将与工业文明有关的遗迹和遗物作为旅游吸引物所展开的一系列旅游活动。
换句话说,工业遗产旅游以工业遗产作为旅游资源,强调对废弃工业旧址及相关设备加以保护,并进一步开发利用,使其成为现代人了解和体验工业文明的对象。
受工业考古学影响,西方工业旅游实际上起始于工业遗产旅游。
与一般意义上的工业旅游相比,工业遗产旅游因为以废弃的工业旧址和设施为依托,所以不会与工业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管理产生冲突。
此外,工业遗产旅游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对作为工业遗产的厂矿和设备的利用和改造上有较大的创意空间。
例如,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可以被改造为展览中心、购物中心、商业中心以及主题公园等。
发展以工业遗产旅游为主导的工业旅游为实现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老工业区的经济结构转型、社会空间重组以及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和改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德国鲁尔区,就是发展工业旅游的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
(三)鲁尔区工业旅游开发模式。
开发以工业遗产旅游为主导的工业旅游对德国鲁尔区摆脱“逆工业化过程”的负面冲击,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逆工业化一方面使鲁尔区失业率升高,经济发展衰退,环境污染无法得到相应的处理;另一方面却给该地区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即大量的废弃工矿、旧厂房和庞大的工业空置建筑与设施,从而为该地区发展以工业遗产旅游为主导的工业旅游提供了有效保证。
到目前为止,德国政府已经按照区域一体化的开发模式从区域整体战略的角度对该地区的工业遗产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开发,并开辟了所谓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
后工业景观·概念后工业景观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是指“工业之后的景观” 。
基本含义是用景观设计的方法对工业废弃地进行改造、重组与再生,使之成为具有全新功能和场所精神的新景观。
不仅如此,新建的景观必须延续场地原先的文脉, 场地的工业元素和工业特质需以某种方式得以保留或再生, 绝不是彻底拆毁或全盘重建。
景观设计在整个后工业社会重建过程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应该替代建筑、道路和地下管线等基础设施成为场地的催化剂,不仅可以实现工业景观的复兴,还应该可以刺激周边地区的再发展。
后工业景观·范畴后工业景观的产生与发展一直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 , 首先,正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炭、石油等的不断需求和攫取造成了资源地区的枯竭并直接导致了大量矿区废弃地的产生。
于是有关矿区生态恢复的课题也应运而生,矿区生态恢复景观与恢复生态学是密不可分的。
例如辽宁阜新的海州露天矿恢复改造项目等;接着,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产生了很多城市问题, 城市工业废弃地的出现也促生了众多的城市后工业景观重建项目。
按照对象的不同和尺度的大小,大致可分为后工业城市再生、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 (创意产业园模式、后工业景观设计等,涉及到的学科包括城市规划与设计、遗产保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环境艺术等,涉及案例如获得 2008年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沈阳铁西区的景观复兴、广州中山岐江公园、南京的创意东八区等。
进一步细分,后工业景观设计则又包括后工业公园、后工业广场、后工业艺术社区、后工业小区等,例如上海世博会整个就是一个后工业公园,其中的都市最佳实践区广场就是典型的后工业广场,后工业艺术社区在北美的最成功案例则是加拿大的格兰威尔岛,而天津万科的水晶城是后工业小区的代表。
最后,工业化、城市化的结果是工业和生活垃圾不断增多,城市逐渐被垃圾包围,原先处于较偏远地段的垃圾填埋场越来越接近城市中心,在另外开辟新的垃圾处理地之前,对这些特殊地块的景观处理已摆上日程,很显然,环保学的相关知识会有所涉及。
德国文化旅游发展案例德国鲁尔区的工业发展有200多年历史,鲁尔区从工业城镇群发展为几十个鲁尔区文化小镇,工业城市小镇变为浪漫静谧的旅游目的地。
德国鲁尔区是发展工业旅游的一个成功案例。
鲁尔区前身是德国煤矿地区,鲁尔区是欧洲最大工业城市,居民约500多万。
如今,鲁尔区已是充满活力的文化景观旅游目的地,波鸿、多特蒙德、杜伊斯堡、埃森、奥博豪森许多城镇连接在一起,形成浪漫充满惊喜的旅游目的地。
工业区名字据说来自南部鲁尔河,所有城镇有一个共同点,成功地实现从工业向文化的转变。
从工业城镇群发展为几十个鲁尔文化小城镇,鲁尔钢琴音乐节,歌剧院,大型活动场所,在音乐厅举办表演,在美术馆欣赏油画。
一个多世纪工业繁荣发展后,20世纪50年代左右,德国鲁尔区的工业放缓,制造业持续下降,许多工厂缩减生产线,工业城市亟待新产业推动。
把德国地图放大看,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处于莱茵河、利珀河和鲁尔河之间,鲁尔区是德国的工业区,形成与19世纪中叶,称为德国工业城市。
19世纪上半叶,德国鲁尔区进行大规模煤炭开采和钢铁生产,工业发展促多特蒙德、杜伊斯堡等工业城市发展。
德国鲁尔区服务业加快发展,企业减少煤炭、钢铁、造船等工业产品数量的生产,物流、微电子、中小服务企业逐渐发展。
德国鲁尔区开展新项目,把工业企业工厂装修为旅游景点,发展工业旅游。
把钢铁厂装修为博物馆,把采矿厂升级为旅游与购物综合广场等。
露天生态博物馆等旅游景点吸引欧洲其它城市游客,德国鲁尔区旅游产业发展。
工厂旧建筑被改造为艺术展览室,吸引艺术与设计产业公司举办展览或办公,工业企业工厂改造为公园,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工业企业的工厂、生产线、不用的生产工具等,改造为独特的工艺产品或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到鲁尔区旅游参观或体验旅游活动。
鲁尔区的煤炭公司、钢铁企业数量慢慢减少,但工厂经过改造后变成供旅游者参观与娱乐文化的场所,经过100多年工业繁荣发展后,鲁尔区成功地发展工业旅游,推动鲁尔区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