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立体交叉..
- 格式:ppt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35
土木工程师-专业知识(道路工程)-交叉工程-立体交叉[单选题]1.公路交叉时,一般情况下,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最大间距不宜大于()。
[2019年真题]A.15kmB.20k(江南博哥)mC.30kmD.40km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第9.2.4条第2款规定,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最大间距不宜大于30km。
在人烟稀少地区,其间距可适当加大,但应在适当位置设置“U形转弯”设施。
[单选题]2.城市道路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最小间距应满足上游立交加速车道渐变段终点至下游立交减速车道渐变段起点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
[2019年真题]A.500mB.800mC.1000mD.1200m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根据《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第9.3.3条规定,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最小间距应满足上游立交加速车道渐变段终点至下游立交减速车道渐变段起点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500m,且应满足设置交通标志的距离要求;市区范围立交最小间距不宜小于1.5km。
[单选题]3.在互通立体交叉的分合流处,既要保持车道平衡,又要保持车道连续,如两者发生矛盾时,可在分流点前或合流点后在正线上增设哪类设施?()A.减速车道B.加速车道C.集散车道D.辅助车道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根据《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JTG/TD21—2017)第5.6.2条规定,辅助车道是为出入主线车辆调整车道、车距、变换车道或为平衡车道等而平行设置于主线行车道外侧的附加车道。
[单选题]4.当主次分明的两条多车道公路呈三岔交叉,且左转弯交通量在合流交通量中为主交通流时,左转弯出口匝道宜采用哪种形式?()A.左出右进半直连式B.环形C.右出左进半直连式D.右出右进半直连式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根据《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JTG/TD21—2014)第6.3.2条规定,三岔交叉左转弯出口匝道形式的采用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当交通量大小相当的两条多车道公路呈三岔交叉时,宜采用直连式。
公路交叉(立体交叉)专业知识在公路网中,公路与公路、管线纵横交错,形成交叉。
相交公路在同一平面上的交叉称为平面交叉,交叉的地方称交叉口,相交的公路分别在不同平面上的交叉称立体交叉。
第一节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措施1.建立交通管制如装设交通信号灯或由交通警察指挥交通,使直行车和左转弯车的通行时间错开。
2.采用渠化交通如适当布置交通岛限制行车路线,使车流按一定组织方式通过交叉口,可把冲突点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又如采用环形交叉(俗称转盘),使进入交叉口后的车辆按逆时针方向环绕中心岛作单向行驶,至所要去的路口驶出,均以同一方向循序前进,就消灭了交叉口的冲突点。
3.创建立体交叉将相互冲突的车流分别设在不同标高的车道上行驶,互不干扰,这是彻底解决交叉口交通问题的办法,但立体交叉造价高,有的立体交叉仍有平面交叉问题,所以不能随意采用立体交叉。
为了交通安全,应在交叉口前设置交叉的标志牌,使驾驶员有精神准备;同时,交叉口处应具有足够视距,使驾驶员能看到各方向来车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为确保交叉口过往行人的安全和减少行人对交通的影响和干扰,除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外,必要时应在交叉口设置人行横道和其它交通安全设施。
4、环形交叉适用于交通量适中,经过验算后出、入口间的距离能满足交织长度的要求,或按“入口让路”规则设计能满足交通量需要的3~5岔的交叉。
第二节公路立体交叉高等级公路相交或交通量过大而平面交叉无法适应时,或是行车速度高、地形条件适合做成立体交叉,从经济上考虑又合理时,均可以考虑用立体交叉。
立体交叉分互通式和分离式两种,相交公路通过跨线桥、匝道等连接上、下线的立体交叉称互通式立体交叉;相交公路通过跨线桥,但不能直接连接的立体交叉称分离式立体交叉。
1.高速公路和其它各级公路交叉时,必须采用立体交叉。
交叉形式除在控制出入的地方设互通式立体交叉外,均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形式、设置的间距及加(减)速车道、匝道的设计,应根据有关规定及具体情况确定。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道路交通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性,道路立体交叉设计成为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设计原则、类型和优点等方面,对道路立体交叉进行详细介绍。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交通流量和速度、通行效率、安全性和环境影响等。
首先,设计应满足不同交通流量和速度的需求,确保交通通畅。
其次,设计应提高道路通行的效率,缩短通行时间和排队等待时间。
同时,设计也应注重交通安全,确保车辆、行人和自行车等的安全通行。
最后,设计应通过减少环境影响,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等。
根据不同的交叉道路类型和需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可以分为立交桥、高架和地下隧道等几种类型。
立交桥是最常见的道路立体交叉形式,几条道路在一定高度的桥上交叉。
它通常适用于交通流量大、速度快的主要道路交叉口。
高架是将道路设置在地面以上,利用悬挂在桥梁上的支柱来支撑道路。
它适用于交通流量大、空间有限的区域。
地下隧道是将道路设置在地面以下,通常通过挖掘地面和建造隧道来实现。
它适用于需要保持地面美观和减少噪音污染的区域。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可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拥堵和排队等待时间,提高交通效率。
其次,它可以增加交通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立体交叉可以将不同方向的交通流分离,减少交叉冲突。
同时,它也可以提高行人和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辆的安全。
此外,道路立体交叉设计还可以减少环境影响,降低噪音和空气污染等。
然而,道路立体交叉设计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它的建设成本较高。
立交桥、高架和地下隧道等结构的建造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其次,它需要在道路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地形地貌、土壤条件等因素,以确保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道路立体交叉设计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性的重要解决方案。
通过满足不同交通流量和速度的需求,提高道路通行的效率,确保交通安全和减少环境影响等原则,选择合适的类型和进行详细设计,可以实现道路交通的良性发展。
简述立体交叉疏解的形式有哪些
简述立体交叉疏解的形式有分离式立体交叉和互通式立体交叉。
立体交叉路口是道路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相交形成的立体交叉。
它将互相冲突的车流分别安排在不同高程的道路上,既保证了交通的通畅,也保障了交通安全。
立体交叉主要由立交桥、引道和坡道3部分组成。
立交桥是跨越道路的跨路桥或下穿道路的地道桥。
引道是道路与立交桥相接的桥头路。
坡道是道路与立交桥下路面连接的路段。
互通式立体交叉还有连接上、下两条相交道路的匝道。
早在马车时代就出现了道路立体交叉口,如1858年美国在纽约中央公园建成跨路桥。
20世纪初,美国、德国出现了沿线限制的道路,这种道路与其他道路相交采用了立体交叉。
1928年美国在新泽西州伍德布里奇修建了每昼夜平均通行6.25万辆汽车的完全互通的苜蓿叶式立体交叉。
1930年在芝加哥修建了1座拱形立体交叉。
30年代,随着高速公路的出现,美国、瑞典、德国、加拿大等国先后在高速公路上修建了各种形式的立体交叉。
60~70年代,苏联在莫斯科花园环路上修建了19座立体交叉,在公路环路上修建了43座立体交叉。
法国于1980年前在巴黎林荫环路上修建了9座立体交叉。
中国于1963年在广州修建了1座立体交叉,70年代在北京二环路上修建了9座立体交叉,并且首次修建了机动车与自行车分行的城市道路立体交叉。
道路立体交叉的形式和结构繁多,已发展到120种以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