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现代诗两首
- 格式:ppt
- 大小:6.15 MB
- 文档页数:37
第3课现代诗二首笔记一、课文概述。
- 作者:刘大白。
- 诗歌主题。
- 描绘了一幅倦鸟归巢、夕阳西下的秋江晚景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诗歌内容分析。
- 归巢的鸟儿:诗的开头“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鸟儿拟人化,“驮着”一词把鸟儿写得很有力量感,同时也表现出鸟儿的疲倦,斜阳似乎成了它沉重的负担。
但即便如此,鸟儿还是要归巢,这体现了家的吸引力。
- 江上的景色:“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这里描写了鸟儿双翅翻动时的动态画面,“把斜阳掉在江上”这种奇特的想象,将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江面上的景象写得十分生动。
而“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又把芦苇在夕阳映照下的颜色变化描写出来,“妆”字同样是拟人手法,赋予芦苇人的行为,使整个画面富有诗意和美感。
- 作者:徐志摩。
- 诗歌主题。
- 通过描写花牛在草地里的各种活动,展现了花牛的自由自在,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诗歌内容分析。
- 花牛的活动。
- “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诗人描写了花牛慵懒地坐在草地上的情景,“压扁了”这一动作描写非常形象,让人仿佛看到了花牛庞大的身躯压在剪秋罗上的画面。
- “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牛在草地上睡觉,而天空中的白云自由自在地舒展着,“霸占”一词将白云拟人化,写出了白云的肆意,与花牛的闲适相呼应。
- “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这一描写体现了花牛的活泼,“滴溜溜”这个词生动地表现出花牛尾巴甩动时的动态感。
-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花牛在草地上做梦,而此时太阳不知不觉地落下西山,“偷渡”一词把太阳落山的过程写得很有趣味,好像太阳是悄悄溜走的。
二、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语言特色。
(二)意象运用。
三、学习感悟。
- 从这两首现代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现代诗的独特魅力。
它不像古诗那样格律严谨,但却有着自由的表达形式和丰富的想象力。
【导语】本课选编了两⾸现代诗,它们均寄情于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诗⼈的某种情感。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第3课《现代诗⼆⾸》课⽂原⽂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的芦苇, 也妆成⼀瞬的红颜了。
__________ 本诗作者刘⼤⽩。
花⽜歌 花⽜在草地⾥坐, 压扁了⼀穗剪秋罗。
花⽜在草地⾥眠, ⽩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在草地⾥⾛, ⼩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在草地⾥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的青峰。
__________ 本诗作者徐志摩。
【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第3课《现代诗⼆⾸》教案1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理解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
4.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法】 以朗读、感悟、联想为主,以诗歌特有的⾳律美,引导学⽣感受对⼤⾃然风景的喜爱。
同时,运⽤多媒体⾳乐、画⾯营造氛围,让学⽣独⽴思考、独⾃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进⾏爱⼤⾃然、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
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搜集关于秋天的诗。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课时 教学⽬标: 1.认识本课⽣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说说《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内容。
难点 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
教学过程: ⼀、谈话导⼊ ⽤⼀幅画导⼊:⼣阳西下,照红了江⾯,晚归的鸟⼉低飞在江⾯之上,引起学⽣思索。
这样美得景⾊,我们现代的诗⼈刘⼤⽩会⽤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起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晚的江上》这⾸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3.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教学重难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交流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走过了春天,度过了夏天,我们走进了带着凉意的秋天,从古至今很多诗人对秋天是情有独钟的,在他们笔下是怎样描绘的呢?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词:开火车读——齐读归巢斜阳头白芦苇妆成压扁霸占剪秋罗滴溜溜强调“归巢”的“巢”、“压扁”的“压”读音,补充“剪秋罗”图片及资料。
2.指生分小节读诗文。
【设计意图】学习生字,通读全诗,为学诗做准备。
三、自由读诗,了解诗意。
(一)赏析《秋晚的江上》。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2.指生回答。
3.探究:秋晚的江上,还会有哪些景物呢?4.学生自由想象,回答交流。
5.通过齐读、赛读、配乐朗读等形式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设计意图】在音乐中感受诗的情怀,想象诗的意境。
(二)赏析《花牛歌》1.作者简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想:在这首诗中又描绘了哪些景物?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生回答。
3.小结:作者通过描写了花牛在草地里坐、在草地里眠、在草地里走、在草地里做梦,表现了花牛悠闲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4.想想淘气的花牛在草地里还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儿,模仿课文形式,仿写一小节诗歌。
预设:花牛在草地里跑,五彩的花儿跟它一起跳舞。
【设计意图】检验对诗的感悟程度,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发展。
5、指生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形式配乐再读诗歌。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品读了两首现代诗,感受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现代诗二首(花牛歌)教学设计3现代诗二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归巢”“红颜”“霸占”“偷渡”等词语意思。
(2)明确诗歌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感受诗的节奏美,在理解本诗的意境和深刻意义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2.能力目标:理解诗歌意境,说出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通过想象完成诗歌所描写的画面的构思。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体会诗歌中的美好意境,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意境,说出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通过想象完成诗歌所描写的画面的构思。
2.体会诗歌中的美好意境,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画,描绘一下看到的画面。
归纳: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那么我们今天就一块儿来研究一下这首短诗《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强调字音——一瞬(shùn)2.学生齐朗读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问题(1)如果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明确:归鸟、夕阳、芦苇(2)在什么季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风景?明确: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XXX,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
“五四运动”前就开始写白话诗,是新诗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诗以描写民众疾苦之作影响最大,感情浓烈,语言明快有力,通俗易懂,在“五四”时期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出版新诗集《旧梦》、《邮吻》。
除此之外,出版的著作还有《白屋说诗》、《中国文学史》等。
四、分析诗歌,研重点。
1.解读意象。
什么是诗歌意象?明确:“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
这个所谓的“象”就是客观的事物,“意”就是作者的感情。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构成局部,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客观的天然风景即“物象”带着墨客的情感色采,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课《现代诗二首》。
这两首诗分别是《秋晚的江上》和《花牛歌》。
《秋晚的江上》描绘了秋日傍晚江边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花牛歌》则通过描绘花牛在草地上的生活,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会生字、新词,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通过观察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歌的意境;通过小组合作,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 诗歌的理解:四年级的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接触较少,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逐步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诗歌的表现: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观察、想象等方式,将诗歌的美感表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PPT课件。
2. 学具:课本、笔、练习本。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秋日晚霞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理解诗歌: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欣赏诗歌:通过观察插图、发挥想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美感。
5. 朗读展示: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展示,互相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6.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7.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8.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
两至三首现代诗。
1、《坚定的信仰》
我信仰黑夜总会过去
即使荆棘遍地
我们仍要努力前行
我们的信仰和希望
会给我们温暖和力量
我信仰命运不是早已注定
即使未来充满不确定
我们依然要勇敢地闯荡
我们的信念和勇气
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出路
我信仰生命不是孤独的旅程
即使路途遥远
我们仍需彼此扶持
我们的爱心和理解
会让我们共同度过难关
2、《化蝶》
我曾是一只幼蛹
沉睡在黑暗中
日复一日,岁复一岁
直到终于发现
自己不再是昨日的自己
我开始变幻,推翻常规
破茧成蝶,自由翱翔
我打破束缚,放飞自我
踏上了全新的旅程
和风轻拂,草木欣欣向荣
我独自飞翔,在大自然中
我感受生命的呼吸和韵律
享受自由和美好的光景
3、《现代之罪》
水变得污浊,空气变得毒瘤
重金属、养殖、化工是现实的蛊毒
人们因贪婪而破坏大自然
唯有环保才能止住恶劣的污染
这是现代之罪,让人心酸
环保诉求却屡屡遭忽视
恶意排放却被允许,无人追究
我们的生命,被置于危险之中
我们必须面对,理性思考
保护环境,依然拥有繁荣发展
每个人都是责任人,世界是我们的
让我们携手呼吁环保,让地球更美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这一课旨在让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教材包含了二首现代诗歌,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想象力。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学会欣赏和理解诗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诗歌,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四年级的学生对现代诗歌的了解相对较少,他们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理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歌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3.准备诗歌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跟读和欣赏。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课堂开始后,我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诗歌,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然后,我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告诉学生我们将要学习两首现代诗歌。
2. 呈现(10分钟)我将展示诗歌的课件,让学生跟随我一起朗读诗歌。
在朗读过程中,我会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朗读完毕后,我会逐句解释诗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3. 操练(10分钟)我会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讨论。
部编版小学语文《现代诗二首》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赏析:
《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的一首现代诗,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天上的美丽街市。
诗歌通过比喻和联想,将地上的街灯与天上的星星相联系,创造出一个神秘而美妙的天空世界。
诗人设想天上的街市上有世上没有的珍奇物品,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诗人对牛郎织女的故事进行了新的解读,让他们能够在天上自由来往,体现了人们对爱情和自由的深深渴望。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以其简洁而深沉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看到明月,引发的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对月光和霜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月色的明亮和清冷,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
接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思绪。
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了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对两首现代诗的笔记:
第一首诗:《再别康桥》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广受欢迎的现代诗,以其独
特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以及再次离开时的
无奈和伤感。
诗中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
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以简洁而富有情感的文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
整首诗的语言优美,节奏明快,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
冲击。
诗人通过对康桥的描绘,展现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
求和向往。
第二首诗:《雨巷》
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充满忧郁和伤感的现代诗。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的男子在雨巷中寻找自己的丁香般
的姑娘,却始终未能如愿。
诗中的“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
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
着愁怨的姑娘。
”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男子的孤独和迷茫。
整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诗意,通过雨巷、油纸伞、丁香
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现代诗二首》课文笔记《现代诗二首》是一篇现代诗歌,由两首现代诗组成,分别是《在天晴了的时候》和《白桦》。
以下是这两首诗的课文笔记:一、《在天晴了的时候》重点词语:(1)朗润:明朗润泽。
(2)卖弄:有意显示、炫耀。
(3)烘托:陪衬,使明显突出。
(4)抖擞:振作、振奋。
(5)娇媚:撒娇讨人喜欢的样子。
(6)抚摸:用手轻轻地摸。
(7)莅临:来到、来临。
多用于贵宾。
句子解析:(1)“泥地里,些横着带水纹的赤脚,试图像踩钢琴似的,听着大地发出的音乐。
”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把泥地的纹理比作琴键,把赤脚比作钢琴上的琴弦,把走在泥地上的感觉比作在弹奏美妙的乐曲,富有想象力,充满诗情画意。
(2)“那平铺着巨大的荷叶,人舞动着镰刀、挥动铁锨的情景,跃然纸上。
”这句话用动词“舞动”、“挥动”形象地描绘了人们挥镰收割、挥锨挖藕的忙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勤劳的农民的赞美之情。
二、《白桦》重点词语:(1)玉立:形容身材高而美。
(2)婷婷:形容人的身材高而不俗。
(3)茸茸:柔软纤细的样子。
(4)姗姗: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
句子解析:(1)“白桦林并不寂寞!”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把白桦林人格化,表达了作者对白桦林的赞美之情。
同时,这句话也呼应了题目中的“并不寂寞”一词,暗示着白桦林的生命力顽强、充满生机和活力。
(2)“在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
”这句话用“玉立”形容白桦的高大挺拔,表达了作者对白桦的赞美之情。
同时,“在寂静中”也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突出了白桦的存在和生命力。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3现代诗二首《花牛歌》课文及知识链接花牛歌徐志摩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萝。
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
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文章赏析】《花牛歌》全诗四节,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将花牛行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