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军人社会保障..
- 格式:ppt
- 大小:320.00 KB
- 文档页数:3
军人社会保障军人社会保障是一项古老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一项针对社会特殊群体(军人及其家属)而设的专项保障制度。
本章主要介绍军人社会保障的概念、基本内容及其资金的来源与运行,中国军人社会保障等内容。
这一讲主要讨论我国现阶段军人社会保障的内容。
我国现阶段军人社会保障的内容我国军人社会保障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已经有70余年的发展历程。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军人优抚安置法规,初步形成包括军人褒扬制度、军人优待制度、军人安置制度的适应新的历史发展要求的较为完整的军人优抚制度。
我国现行的军人社会保障的内容主要有:(一)病伤待遇病伤待遇是每个军人基本生活的主要社会保障待遇项目。
我国对病伤军人是通过公费医疗与病伤补助双重办法给予物质帮助的。
(二)退休待遇我国现行制度规定,军人退休后发给生活费,其退休生活费标准,按退休原因分为三类:1、因年龄或身体条件退休干部生活费标准;2、因战因公伤残退休干部生活费标准;3、有特殊贡献退休干部生活费标准。
(三)生育待遇生育待遇是针对女军人在怀孕和分娩的时候,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
我国军人保障制度规定:女军人凡生育一个孩子后就申请办理《独生子女证》的,产假期间工资照发。
(四)残废、死亡待遇军人的残废、死亡待遇,虽然性质不同,但是,就军队、国家对当事人或其遗属进行的物质帮助来说,都属于抚恤性质。
如果是因为因公伤残、死亡给予的物质帮助是补偿性抚恤,享受有是较高标准的长期性的保障待遇。
非公伤残、死亡给予的物质帮助是救济性抚恤,享受的是一次性或较低标准的长期性的保障待遇。
主要有以下三种1、革命烈士待遇。
2、革命军人伤残、死亡待遇3、军人家属的优待(五)军人救济(六)军人福利待遇(七)退役待遇(八)社会优抚待遇。
中国军人社会保障体系探讨一、军人社会保障的相关理论社会保障的英文是“soc1al secur1ty”,翻译成中文就是意思社会安全。
2018年以来的军人社会保障的内涵是来源于习近平同志的“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的伟大构想。
二、军人社会保障的特点其特点按照分类方法,分为共同特点和个性特点。
(一)共性特点社会性:军人的个体和其对应的家庭,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所以其特点必然具有相应的社会性。
加之军人的职责属性与公共安全这一公共产品紧密相连,有效的社会保障可以解除军人的后顾之忧,对公共安全这一公共产品的加强是有积极的推进作用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军人社会保障具有社会性。
强制性:军人社会保障的强制性来源于国家意志,主要通过各种法规、政策、制度来体现。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立法手段来加以强化。
互助性: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保险的内涵之中。
保险这一制度的设计初衷就是秉承着报团取暖的这一理念,其本身就有者较强的互助性。
保证性:这一特性要兼顾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方面保障不能太少,不能满足军人及家庭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
另一个方面有不能太多,不能超过其工作所得,也就是说保证性是保低不保富,维持生计不成问题,但不支持不劳而获。
(二)个性特点一是由于军人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其保障特点也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针对之一特殊群体。
二是根据“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这一伟大构想,军人社会保障的优越性就不言而喻了。
三是相对于其他社会保障对象,军人的保障体系相对独立。
三、军人社会保障的功能作用(一)主要功能一是转移性再分配,这种方式是对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的基础,从目前军人工资中的各类补助可以看出,除了基本工资和基本津贴,补助类占军人工资结构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并针对现役军人的不同工作特点,设置了赡养补助、配偶荣誉金、两地分居补助、家属失业补助等多种补贴补助,是对军人及其家庭成员的转移性再分配。
二是自主性的再分配。
所谓自主性的再分配,就是强制军人及军属进行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财富的再分配,可以理解为一种强制性的储蓄,通过对在职期间的收入功能的强制性分配,来保障军人在后面退出现役后的一种保障,以及军人家属在医疗等方面的一种保障,对其收入进行的自助性再分配。
民法典关于军人保障的内容摘要:一、民法典对军人权益保障的意义二、民法典中军人权益保障的具体内容三、民法典对军人权益保障的实施与监督四、民法典对军人权益保障的意义和启示正文:【一、民法典对军人权益保障的意义】军人作为国家的武装力量,承担着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神圣使命。
我国民法典对军人权益保障的明确规定,体现了国家对军人职业的尊重,以及对军人权益保障的高度重视。
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军人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更能激励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国防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民法典中军人权益保障的具体内容】1.财产权益保障:民法典规定,军人因执行任务而死亡的,由国家给予一定的抚恤金。
此外,军人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财产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2.人身权益保障:民法典规定,军人因执行任务而受到伤害的,有权获得医疗救治和赔偿。
同时,军人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人身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3.婚姻家庭权益保障:民法典规定,军人婚姻家庭权益受法律保护。
军人配偶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婚姻家庭权利,军人家庭享有优先照顾。
4.教育权益保障:国家为军人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保障军人子女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教育权利。
【三、民法典对军人权益保障的实施与监督】1.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民法典关于军人权益保障的规定,确保军人的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2.各级军事机关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军人权益保障工作的落实。
3.社会各界要关心支持军人权益保障工作,共同营造尊重军人、关爱军人的良好氛围。
【四、民法典对军人权益保障的意义和启示】民法典对军人权益保障的规定,既体现了国家对军人职业的尊崇,也为军人权益保障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我国军人社会保障政策一、军人社会保障政策发展阶段军人作为特殊的群体,肩负着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只能。
军队的稳定是政权稳定的基础,所以历来政府对军人的保障政策都比较重视。
对军人的社会保障,早在古代就已经产生。
中国军人的社会保障政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产生阶段(1927年—1950年)这一阶段新中国尚未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正处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受限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能给予军人的保障有限。
但仍然颁布了一些保障政策。
1932年,中华苏维埃政府首次颁布实施了《中国工农红军优抚条例》,对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家庭给予付抚恤补助。
后来又陆续颁布了一些保障条例。
受到条件的限制,这一阶段的军人保障水平较低,覆盖面较窄,处于萌芽状态。
(二)初步建立阶段(1950年—1966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军人的保障制度建设成为军队建设的重点。
1950年,中央政府相继颁布了对伤残军人的保障条例,对军人的优抚进行了新的规定。
60年代以后,又作出一些调整。
在军人退役安置工作上,政府先后颁布了军人复原安置条例,为退役军人提供了保障。
这些条例的颁布大大丰富了中国军队保障制度的建设。
(三)停滞阶段(1966年—1976年)1966 年开始,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军人社会保障事业受到重大挫折,刚刚起步军人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四)恢复发展阶段(1976年—1990年)改革开放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开展,军人社会保障制度也不断发展。
1980 年,国务院颁布的《革命烈士褒扬条例》对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保卫国家安全献身的革命烈士做了相关的抚恤规定;1982 年,新《宪法》规定了国家和社会保障残疾军人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1983 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兵退出现役安置暂行办法》,对退役军人的安置进行了规定。
民法典关于军人保障的内容摘要:一、民法典关于军人保障的概述二、军人保障的主要内容1.军人物权保障2.军人人格权益保障3.军人婚姻家庭权益保障4.军人社会保障5.军人教育保障6.军人就业保障三、军人保障的法律适用与实施四、军人保障的完善与发展正文:民法典关于军人保障的内容民法典是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军人的保障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
军人作为国家的特殊群体,在国防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民法典关于军人保障的内容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一、民法典关于军人保障的概述民法典对军人保障的概述主要体现在对军人物权、人格权益、婚姻家庭权益、社会保障、教育保障和就业保障等方面的规定。
这些规定旨在保障军人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民事权益,并在特定情况下给予军人优先保障。
二、军人保障的主要内容1.军人物权保障:民法典明确规定,军人依法享有财产权、人身权等权益。
同时,对军事设施、军事物资等特殊财产予以保护,确保军人的物权不受侵犯。
2.军人人格权益保障:民法典强调尊重和保护军人的名誉、荣誉等人格权益,禁止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军人的名誉。
3.军人婚姻家庭权益保障:民法典对军人的婚姻家庭权益予以特殊保障,如军人配偶随军期间的生活保障、军人子女教育优待等。
4.军人社会保障:民法典规定,军人享有国家社会保障待遇,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
同时,国家对退役军人予以特殊保障,确保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5.军人教育保障:民法典明确规定,国家保障军人子女接受优质教育资源,享有教育优待政策。
6.军人就业保障:民法典规定,国家对军人退役后的就业给予扶持和保障,优先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培训,促进军人顺利转型。
三、军人保障的法律适用与实施民法典关于军人保障的法律适用与实施,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共同努力,确保军人保障政策的落地生根。
同时,民法典为军人保障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助于解决军人权益受损的问题。
四、军人保障的完善与发展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民法典关于军人保障的内容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社会优抚制度——军人社会保障在中国,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群体,军人享有着比普通居民更高的社会待遇和保障。
因为在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军人做出了重要贡献,承担着保家卫国的重大任务。
因此,为了表彰并回报他们的贡献,中国建立了军人社会保障制度。
政策发展历程在中国人民革命军队建立之初,国家并没有为军人提供很多保障措施。
但是,军队在建国后的国家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政府也逐渐意识到要给军人提供更好的待遇和社会保障。
198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出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及其家属福利条例》,条例明确规定了军人在服务期间和退役后享有的福利以及政策适用范围。
2003年,国务院发布《军人保障条例》正式完善了中国军人的保障制度。
该条例规定,军人和其家属在军队服役、伤残和疾病因公致残、疾病因公死亡、军人退役、军人死亡、户籍等方面的待遇。
其中,抚恤、奖励和优待等方面的待遇也被列入其中。
保障范围和内容1.退役军人的社会保障退役军人是指在完成了义务兵役、赴华参战、警备勤务、军队工作和其他国家勤务中服役一定年限的军人。
市、县级以上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的工作机会,与正常招聘政策相同,并享有安置补贴等优惠政策。
2.残疾军人保障对因公致残或因公患病的军人,国家将提供医疗、治疗和恢复或康复等全方位支持,并给予相应抚恤或优待。
这项政策也适用于现役军人。
3.军属保障国家对军人家庭予以扶助和优待。
在军人生病、殉职、伤残等情况下,军属也将得到相应的援助。
此外,在教育、住房等方面也会予以照顾。
同时,对于部分重要职位的军官家庭,国家会提供一定的奖励和优惠政策。
4.军人优待待遇军人优待是指国家根据军人的不同背景和情况,在食、住、行、穿、看、学等方面给予的优待政策。
如:特别生活费、高温津贴、军人医疗、出国援助等。
同时,在军人退出军队后,国家还会对其进行培训和适当地工作经验积累,促进其融入社会大家庭。
现状与未来中国政府近年来为了进一步优化和加强军人的社会保障,不断地调整政策和提高捐助力度。
论军人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发展军人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发展1、引言1.1 研究背景军人社会保障是保障军人和退役军人权益的重要方面,其发展状况对于维护军人的尊严和军队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对军人社会保障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方向。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当前军人社会保障的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为军人社会保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2、军人社会保障的概述2.1 军人社会保障的定义军人社会保障是指对现役军人和退役军人在退伍后的生活保障措施,包括社会保险、医疗保障、教育培训等方面内容。
2.2 军人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军人社会保障不仅关系到军人的权益,也关乎军队的稳定和发展。
保障军人的合法权益能够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忠诚度,进一步提升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军人社会保障的现状3.1 社会保险制度军人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
目前,我国军人社会保险制度已基本建立,但在具体的政策设计和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3.2 医疗保障制度医疗保障是军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军人医疗保障制度逐渐完善,但仍存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
3.3 教育培训机制教育培训是军人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军人教育培训机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面临着军队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和任务,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培训渠道和提升培训质量。
4、军人社会保障发展的问题4.1 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军人社会保障制度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政策补充不及时、待遇标准不合理等。
4.2 资金不足军人社会保障所需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与军人本人的个人缴费,但由于资金不足,导致部分军人无法享受到应有的保障待遇。
4.3 保障措施不够全面目前的军人社会保障体系中,重点关注的是军人的物质保障,而在心理健康支持和职业发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失。
5、军人社会保障发展的建议5.1 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对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政策修订等工作,建立更加全面、合理的保障体系。
军人社会保障军人社会保障一、军人社会保障的定位1.制度定位一是军人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职业特点决定着其应有与一般国民社会保障不同的安排和设计,军人社会保障是专门面向军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军人的基本生活和物质利益给予保障的一项社会经济制度,并相对独立,自成系统。
毫无疑问,它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二是军人社会保障是军人建设中的重要制度。
军人社会保障担当的是消除军人后顾之忧,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解决军人的特殊风险和后顾之忧,必须设置相应的保障项目和内容,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以特定的社会问题存在并且需要国家和社会运用物质或经济手段来加以解决为前提的,军人的实际问题可能会很多,但其中的个别、局部的问题并非是需要动用社会力量来解决的,凡对于需要运用保障手段解决的军人社会问题,均要设立相应的适合市场经济运行的保障项目。
三是从社会维权中的地位来看,军人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军人权益的重要保证。
首先,作为普通公民,军人享有宪法规定的基本权益,即军人享有不可剥夺的社会保障获取权。
建立军人社会保障制度,可以维护军人的基本权利。
其次,作为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履行职责的特殊奉献群体,军人理应享有与其奉献价值相对应的正当权益。
军人职业相比于其他职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高风险性和高付出性,军人既要面临战争时期的流血牺牲,又要面临和平时期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和特殊生存环境所带来的人身损害,退出现役时还将面临重新就业的选择和由此而致的失业风险。
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权益保障的特殊性,对于军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应优先于其他社会成员,以体现国家对与军人职业风险和奉献价值的认同。
军人社会保障制度规定了军人在伤亡、医疗、退役安置、配偶就业和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权益,有效地保障了军人的正当权益。
军人社会保障一、军人社会保障的概念及其职能作用(一)军人社会保障的概念军人社会保障,指军人因战因公或其他原因,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生活困难时,军队、政府和社会所给予的物质帮助。
1、保障对象是军人及其家属2、保障主体是军队、政府和社会3、保障原因主要是因战因公4、军人社会保障的本质是解决军人因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后的生活问题,即国家和军队以法规形式保证军人不能劳动时本人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的基本生活(二)军人社会保障的职能作用1、保障军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一方面从现实生活水平的基本需要考虑,另一方面考虑其劳动贡献。
军人社会保障和其他社会保障相比有明显的军事政治特征。
2、补偿因战因公造成军人人体伤亡的损失3、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4、保证社会经济发展5、鼓舞士气,焕发民族精神二、军人社会保障的内容(一)军人保险军人保险,指军人在丧失军事劳动能力,抑或因其他原因不能从事军事劳动或暂时中断军事劳动时,从军队、政府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
这是军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是通过军事法律、法规给予保证的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颁布了有关“军人伤亡保险”、“军人退役医疗保险”等法规。
(二)军人救济军人救济,指国家、社会和军队向低收入的军人家庭和遇到特殊困难的军人家庭所给的一种经济帮助和照顾。
它是随机的,是救济或扶助部分或个别人员及其家庭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意外和特殊的需要。
救济,按保障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军队救济和政府救济。
军队救济的对象是现役军人及其家属,其所需经费来源于国防费分配;政府救济的对象是退役军人及其家属,其所需经费来源于财政资金的再分配。
(三)军人福利军人福利,是指用于满足军人物质和精神共同需要而兴办的公益性事业以及能给军人减轻负担的各项措施。
它的职责是满足军人在劳作和生活中产生的共同需要,通过为军人提供保障,帮助军人解决困难,保证军人正常和有效地从事各项工作。
军人福利一般具有两项职能:(1)保障职能,保障军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2)褒奖职能。
军人保障措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军事需求的变化,军人保障措施越来越重要。
在保障军人的生命安全和工作条件方面,各国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对军人保障措施展开详细阐述。
一、军事训练与防护军事训练是军人保障的基础,通过科学的军事训练能够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和应对能力。
同时,军事训练还需要注重士兵的安全保障,加强安全意识、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训练期间的事故和伤亡。
1. 战备物资与装备的完备军人保障的首要任务是确保他们在执行任务时能够使用到适当的武器、装备和物资,如弹药、医疗用品、生活必需品等。
战备物资的充足与完备可以为军人提供更好的保障,确保他们在各种条件下都能完成任务。
2. 体能训练与运动保护士兵的体能状况对他们的战斗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在军事训练中,应注重士兵的体能训练,包括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方案、科学的饮食搭配等。
同时,在训练期间,需要加强对士兵的身体保护,减少运动伤害,提高训练效果。
二、卫生保障与疾病防控军队是一个特殊的集体,士兵在长期的军旅生活中容易面临各种卫生问题和疾病传播的风险。
因此,卫生保障与疾病防控是军人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定期体检与健康监测定期体检是确保军人身体状况的重要手段,可以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同时,通过健康监测、疫情监测等手段,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可能的疾病传播源,保障军队的整体健康。
2. 军营环境卫生管理军营环境的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军人的身体健康。
因此,军队应加强对军营环境的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清洁、消毒等工作,确保军人生活的卫生条件良好。
三、心理健康与应对机制军人在军队中承担着各种艰巨的任务和压力,因此,心理健康保障是军人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建立有效的应对机制,能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确保军人能够适应和应对各种艰难环境。
1. 心理辅导与疏导军队应设立專门的心理辅导机构,为军人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
同时,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能够及时发现并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军人,提供心理干预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