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厥阴讲义病脉证并治
- 格式:ppt
- 大小:213.00 KB
- 文档页数:4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厥阴主要谈的就是肝,附属的就是心包、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所以看到厥阴证,手足四逆的时候,心脏一定衰弱了,因为心血不足,肝又不受血了,病从太阴进入少阴,到了少阴没有好,所有的病毒会进入厥阴,这是人体最后一道关卡,人身上有五分之一的血在肝里面, 像现在的急性肝炎、从饮食来的或输血来的,病毒随着血就到肝裹面去了,肝能把血里面的毒代谢掉,把脏的排出去,因为五脏六腑所有的血通通会进入肝,从肝的静脉出来,再到胸腔再交换,厥阴证里面方子不多,轻微的有用到皮肤表面,重病的时候,汤方一样,只是剂量加重,像冻疮,热水敷都没有用,因为老是表热但里面仍是冷的,用「当归四逆汤」,能从脚指头发热出来,因为有新鲜的血进入了。
到了最后很危险的阶段,人的免疫系统会出来相抗,就是肝脏的血会出来相抗,因为里面很深的地方,赢的时候病人会发热,输了病人就昏迷过去了,所以寒热并见,而且可以看到很多昏迷的现象,因为完全在血里面,东西淤积在肝里面,结果造成血液循环产生障碍,所以有昏厥的现象。
三四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太阴影响到中焦,少阴影响到下焦,到了厥阴的时候,中焦、上焦都冷掉了,肠胃里面都冷掉了以后,里面没有消化的能力,没有抵抗力在里面的时候,人吃的东西里面的寄生虫就开始躲在身体里面,因为肠胃常年不好,没有办法把它消化掉排出去,虫卵就在身体里面生成虫,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寒热并结,通通列入厥阴证,所以到了有虫的阶段就会看到厥阴证。
中医小儿科中望诊上,唇上有白点,很整齐的排列,眼睛下方稍微黑黑的,脾开窍在唇,有白点代表中寒,上面有黑黑的代表上热,寒热并结了,有虫的时候腿上的「虫区」(百虫窝)会有压痛点,病人的症状消渴,就是上焦有热,热在上焦所以口渴,气上撞心,热气往上冲,因为热气被下面的寒顶上来的,心中疼热,感觉胃里面辣辣的很烫,好像吃到大蒜一样,饥而不欲食,肚子感觉到饿,却吃不下东西,代表脾脏的功能还在,但是胃里面不好了,虫在里面所以吃不下去,食则吐蚘,因为东西吃下去,虫也在吃,下之,利不止,本来就是肠胃比较寒了,如果攻下,就下利不止了,就更危险了。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
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
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
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
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个(味酸温)细辛六两(辛热)干姜十两(辛热)黄连一斤(苦寒)当归四两(辛温)附子六两(炮,辛热)蜀椒四两(去汗,辛热)桂枝六两(辛热)人参六两(甘温)黄蘖六两(苦寒)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厥阴之为病,消渴①,气上撞心②,心中疼热③,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④。
下之利不止。
【注释】①消渴:饮水多而渴仍不解。
②气上撞心:此处之心,泛指心胸部位。
病人自觉有气向心胸部冲逆。
③心中疼热: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④食则吐蛔:进食时吐出蛔虫。
【译文】厥阴上热下寒症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渴能饮水,气逆上冲心胸,胃脘部灼热疼痛,腹中虽饥饿,但又不想进食,倘若进食就会出现呕吐或吐出蛔虫。
若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腹泻不止。
【评析】本条讲厥阴病上热下寒症提纲。
厥阴病是邪正交争的相持阶段,就其生理来说,厥阴为三阴之尽,盖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且与少阳为表里,禀风木而内寄相火,下连寒水,为乙癸同源,是其本;下接君火,成子母相应,是其标。
可见,其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寒热俱备的经脏,所以厥阴病也大多寒热错杂。
然而它的症候,尽管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型:一是厥与热交替发作,乃阴阳胜复,正邪消长的表现;二是上热下寒,因病邪深入,阴阳错乱,失却了正常的调节所致。
【原文】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译文】厥阴中风的病,脉见到微浮,这是好转的征兆;如果未见到脉浮,这是病还没有好转。
【评析】本条讲从脉象推断厥阴中风的预后。
“辨脉法”里有“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的记载。
意思是说,凡阴病见到阳脉,为阴消阳长,正气渐复而病邪有向外之机,故知为可生。
凡阳病见到阴脉,为阳退阴进,正气衰微而邪机向内,所以断为死候。
厥阴病见到微浮的脉象,正是阴病见到阳脉,象征阳渐来复,阴渐消退,所以知为欲愈;如不见微浮的脉象,则是阴邪尚盛,阳气未复,当然不是愈候了。
三阴病的脉象,大多是沉迟细弱,假使转现微浮,乃是正气胜邪,阳气来复的征兆,所以为欲愈之候。
但临床还须综合全部症候来进行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原文】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①。
【注释】①从丑至卯上:丑、寅、卯三个时辰,约夜间二时至早晨六时之间。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解第六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解第一节概论一、厥阴含义在六经中医,厥阴有经藏两层意义。
厥阴经包括足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厥阴藏则包括足少阴肝藏与手厥阴心包藏。
厥阴与六气之風木对应,位在东北,处太阳与少阴之间。
足厥阴肝又与五行之乙木相配,位在东方;手厥阴心包则与相火相配,位在南方。
足厥阴肝与足少阳胆相表里,胆与五行之甲木相配;手厥阴心包与手少阳三焦相表里,心包与三焦均与五行之相火配。
在治方医学里,心包与心合一,即形上与形下统一,神与形合一。
火亦无君相之别,只有火热之分,火为本,热为其用,且不与心配,而与肺焦相配,其中,肺为地二火藏本体,三焦为天七热腑气用。
二、厥阴病含义纵观《伤寒》之厥阴病,类分可三。
其一,厥阴風木病,主要病证是下利,呕吐,或哕,显然,此为脾胃病,而非肝病,其病因多为少阴病产生之寒邪,兼有胆腑燥淫,客入三焦化热,以致协热而利。
其二,厥病,即四肢厥冷病,显然,此非肝病,亦非胃肠病,而是手足少阴病,即心肾为病。
此类条文基本与厥阴肝或厥阴風木无关,应该列入少阴篇为宜。
从326条之提纲条文来看,《伤寒》之厥阴病,似乎并未包括厥病,因此,厥病之条文,很可能是从少阴篇错编进厥阴篇。
其三,厥阴風木病与厥病并发之病,即既有手足厥逆,又有呕吐或下利。
此类条文,既可归厥阴病,亦可归少阴病。
在治方医学里,風木病,是指脾胃病,厥病,是指心脉病。
从《伤寒》之厥阴病,可以得到证明,治方医学之藏腑五行配对(包括五藏配在地五行为太极本体,五腑配在天五行为阴阳气用),与《伤寒》之临床经验完全吻合。
三、厥阴病治方医学辨解六经之厥阴含义有二,一是五行之厥阴風木,二是五藏之厥阴肝。
在治方医学里,东方風木不与肝胆配对,而与脾胃配对,其中,胃肠为天三風腑,脾为地八木藏。
因此,脾胃从中央枢机之地位,回归东方生化之机。
肝胆回归西方,与燥金配对,其中,肝为地四金藏,胆为天九燥腑。
在治方医学里,前述《伤寒》之厥阴風木病,就是脾胃病,主要病机在胃腑,主要病因寒邪,兼有燥热。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
下之,利不止。
327、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329、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330、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33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
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
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
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
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333、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
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
必死。
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335、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
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
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
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339、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
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340、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第二十一节: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的学习要点本期掌握厥阴病提纲证的病机及主证;掌握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的病机、证治。
掌握白头翁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和方药。
了解麻黄升麻汤证。
了解厥热胜复和四肢厥冷的机理及其意义。
掌握热厥、寒厥、血虚致厥、水饮致厥、痰厥、冷结膀胱关元致厥的证治、病机及有关治法。
熟悉热厥、寒厥的治禁。
【前言】厥阴包括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并与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互为表里。
厥阴肝为风木之脏,主藏血而内寄相火,性喜条达而主疏泄,对脾胃受纳运化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用事。
心包之火以三焦为通路而达于下焦,使肾水温暖以涵养肝脏,这样上焦清和,下焦温暖,以促进脏腑活动,保持人体健康。
【桃花岛陈药师按】厥阴病脉证并治的论述有(326)条、(338)条、(357)条、(359)条、(331)条、(332)条、(333)条、(334)条、(336)条、(341)条、(342)条、(330)条、(335)条、(337)条、(339)条、(340)条、(347)条、(349)条、(350)条、(351)条、(352)条、(353)条、(354)条、(355)条、(356)条、(358)条、(370)条、(371)条、(372)条、(373)条、(374)条、(375)条、(376)条、(378)条、(379)条、(380)条、(381)条、(327)条、(328)条、(329)条、(343)条、(344)条、(345)条、(346)条、(348)条、(360)条、(361)条、(362)条、(363)条、(364)条、(365)条、(366)条、(367)条、(368)条、(369)条。
【厥阴病提纲】(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①,心中疼热②,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③。
下之利不止。
【注释】①气上撞心:心,此处指心胸及胃上脘。
气上撞心是病人自觉气逆冲撞心胸部位。
②心中疼热:指心胸或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医宗金鉴》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厥阴者,阴尽阳生之藏,与少阳为表里者也。
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邪至其经,从化各异;若其人素偏于热,则邪从阳化,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蛔厥,口烂,咽痛,喉痹,痈脓,便血等阳证见矣;若其人素偏于寒,则邪从阴化,故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肤冷,藏厥,下利,除中等阴证见矣。
所以少阳不解,传变厥阴而病危,厥阴病衰,转属少阳为欲愈,阴阳消长,大伏危机。
兹以阴阳从化,厥热胜复之微旨,详发于篇中,俾临证者,诊治有要道焉。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注】此条总言厥阴为病之大纲也。
厥阴者,为阴尽阳生之藏,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也。
消渴者,饮水多而小便少,乃厥阴热化而耗水也。
厥阴之脉,起足大指,循股内入阴中,环阴器抵少腹,贯心膈。
其注肺热邪,循经上逆膈中,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也。
饥而不欲食者,非不食也,因食则动蛔而吐,故虽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也。
夫消渴多饮,饥不能食,则胃中所有者,但水与热耳!若更以厥阴热气,挟蛔撞疼,误认为转属阳明之实痛而下之,则胃愈虚,必下利不止矣。
【集注】成无己曰: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至少阴则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则成消渴者,以势甚能消水故也。
又张卿子云;尝见厥阴消渴数证,舌尽红赤,厥冷脉微,渴甚,服白虎、黄连等汤,皆不能救,盖厥阴消渴,皆寒热错杂之邪,非纯阳亢热之证可比也。
魏荔彤曰:此申解厥阴传经热邪为患,历举其证,以禁误下也。
伤寒之邪,传入少阴,为里中之里,乃自少阴传厥阴,又为三阴之极尽处矣。
阴尽处受邪,无所复传,却同少阳为升降之出路。
少阳无下法。
厥阴阴邪亦无下法,下之为误可知矣。
首标「消渴」二字,凡热必渴,而寒湿隔阻正气,亦有渴者,然其渴虽欲饮水,必不能多,未有渴而饮,饮而仍渴,随饮随消随渴。
若是者消渴为传经之热邪,传入厥阴无疑也。
卷6,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阴之为病。
消渴。
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
饥而不欲食。
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
(玉函。
食则上。
有甚者二字。
利不止。
作不肯止。
脉经。
千金翼。
并同。
无食则之食。
)〔程〕厥阴者。
两阴交尽。
阴之极也。
极则逆。
逆固厥。
其病多自下而上。
所以厥阴受寒。
则雷龙之火。
逆而上奔。
撞心而动心火。
心火受触。
则上焦俱扰。
是以消渴。
而心烦疼。
胃虚而不能食也。
食则吐蛔。
则胃中自冷可知。
以此句结前证。
见为厥阴自病之寒。
非传热也。
且以见乌梅丸。
为厥阴之主方。
不但治蛔宜之。
盖肝脉中行。
通心肺。
上巅。
故无自见之证。
见之中上二焦。
其厥利发热。
则厥阴之本证。
胃虚脏寒。
下之则上热未除。
下寒益甚。
故利不止。
〔钱〕邪入厥阴。
则阴邪自下。
迫阳于上。
故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
而消渴也。
消渴者。
饮水多而渴不止也。
阴中之阳。
受迫而在上。
故消渴而胃觉饥。
然终是阴邪。
所以不欲食。
客热尚不杀谷。
况阴邪乎。
即使强食。
阴邪不能腐化。
湿热郁蒸。
顷刻化而为蛔。
随阴气之上逆。
故吐蛔也。
若不知。
而以苦寒误下之。
则胃阳败绝。
真阳下脱。
故利不止也。
〔舒〕按此条。
阴阳杂错之证也。
消渴者。
膈有热也。
厥阴邪气上逆。
故上撞心。
疼热者。
热甚也。
心中疼热。
阳热在上也。
饥而不欲食者。
阴寒在胃也。
强与之食。
亦不能纳。
必与饥蛔俱出。
故食则吐蛔也。
此证上热下寒。
若因上热误下之。
则上热未必即去。
而下寒必更加甚。
故利不止也。
〔张〕张卿子曰。
尝见厥阴消渴数证。
舌尽红赤。
厥冷脉微渴甚。
服白虎黄连等汤皆不救。
盖厥阴消渴皆是寒热错杂之邪。
非纯阳亢热之证。
岂白虎黄连等药。
所能治乎。
〔鉴〕此条。
总言厥阴为病之大纲也。
厥阴者。
为阴尽阳生之脏。
与少阳为表里者也。
邪至其经。
从阴化寒。
从阳化热。
故其为病。
阴阳错杂。
寒热混淆也。
杨氏活人总括云。
张氏有言。
厥阴为病。
消渴。
气上冲心。
饥不欲食。
食即吐蛔。
吐蛔既出于胃冷。
役有消渴之证。
何哉。
盖热在上焦。
而中焦下焦。
虚寒无热耳。
设或大便硬结。
是亦蕴毒使然。
又不可指为燥粪。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厥阴病一般是继发的,直中的比较少,大多从少阴病传入,或者用凉药误治传入。
古人说“两阴交尽,名曰厥阴”。
两阴就是太阴和少阴,两阴交尽,到了极点了,最后才叫厥阴。
“厥”就是阴之极也。
从疾病发展上来看,它的阴盛又强于少阴,所以叫厥阴。
厥阴既是疾病发展的一个阶段,又是一个变化的开始。
古人说:“阴之极也,阳之始也。
”疾病发展到了极盛的时候,阴寒之邪的总体势力发展到了一定的极限,它就衰。
盛极必衰,这是一个辩证的客观规律。
这时候衰落的阳气往恢复的方面发展,是阳由衰而恢复。
阴寒到盛之极就会变衰,阳气到衰极的程度就变恢复。
厥阴属于肝,厥阴的阴气极盛的时候,一定有一个小阳之气在里孕育着。
厥阴与少阳为表里,就是在最阴寒的极点里已经伏藏着少阳。
少阳就是很幼稚的小阳。
阳气来复,也就是少阳之气的来复。
按一年四季来讲,冬天寒冷,等到冬至以后,见到甲子,甲子夜半起少阳,阳始生谓之少阳,也是先从少阳之气开始的。
这是从理论上,解释阴阳表里的关系。
同时,厥阴本身就有火。
古人把肝和肾里的火叫龙雷之火,肝火叫雷火,肾火叫龙火。
朱丹溪把它们叫相火。
因为心火叫君火,所以三焦、肝、肾的火叫相火。
相火是属阴的,君火是属阳的。
厥阴有寒的时候,相火郁而不伸,等到了少阴阴寒之气衰的时候,它的相火郁极就要发作了,出现热证。
厥阴病是个寒至极点的病,又是一个变化的条件。
阴至极点就要生阳,就是和它相表里的少阳。
它本身的相火有时候也要发作,厥阴病就有阴阳转化、寒热错杂、或寒或热的一系列的发病情况,这就构成了厥阴病发病的特点。
它和少阴病不一样,少阴病本身就有水火,阴虚的有火,阳虚的有寒。
到了厥阴,它就有两极转化,由寒能变热,由热还能变寒。
阳气的恢复也不一样,有强有弱,这就构成了厥阴的病态。
阳气恢复太过,就变成热证,叫复而太过。
也有阴寒还挺盛,阳气太弱的。
当然也有阴阳平和,病不治而自愈的。
阴寒是和阳气互相影响的,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如影随形。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胡希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上撞⼼,⼼中疼热,饥⽽不欲⾷,⾷则吐蛔。
下之,利不⽌。
厥阴病也像少阴病似的,津液不⾜,⾎液也虚。
津液虚,所以它就是渴,引⽔以⾃救嘛,甚⾄消渴,消渴咱们都讲过了。
⽓上撞⼼,它由于上边虚,下边寒乘这上边这个虚呀,⽓往上撞,是⾃⼰的⼀个感觉症状了。
⼈的阳⽓布于胸中,下边这个寒⽓往上,上边的热不得下布,所以⼼中既⼀⽅⾯感觉⽓上冲撞⼼之疼,也感觉热,这个热不是发热的热。
饥⽽不欲⾷,厥阴病属于半表半⾥,不属于胃了,胃没有⽑病,但是寒从下往上冲,虽饥⽽不能⾷。
古⼈多⾷⽣冷,饮⾷不洁,卫⽣不好,所以容易⽣蛔⾍,由于寒⽓上冲,蛔⾍受到波及,便随之上越⽽致吐蛔,不过并⾮厥阴病都会吐蛔⾍,反过来说吐蛔⾍的也并不都是厥阴病。
虚寒证是不可以下的,如果因为上⾯有⼼中疼热的虚热的情况,认为有实热⽽误下,使之陷⼊⾥,就会下利不⽌。
仲景在每⼀篇都有提纲,都是概括地说。
半表半⾥证的提纲都不好作,少阳证的提纲只是说⼝苦、咽⼲、⽬眩,那还能够说出来半表半⾥的局部,热盛在局部,顺着腔间往上攻,所以孔窍之间感觉有热候,那还说得过去,但太概括了。
有些内热的病,像⽩虎汤证,也有⼝苦咽⼲,这是因为热结于⾥,是阳明病的外证,所以少阳证的提纲也不够好,因此要研究柴胡证,仅凭这题纲还不⾏。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半表半⾥的部位,就是在胸腔、腹腔,这个空间相当⼤,是⼀切脏腑所在之地,有⼼、肺、肝、脾、胃、肠、肾等等,如果病邪在这个部位充斥,会易引很多脏器出现问题,所以这个部位的病复杂多变。
像⼩柴胡汤主证,虽然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烦喜呕,可是底下还有这些或然的见证,或者波及到这个脏腑,或者那个,所以没有固定症候,很难概括,不像表证、⾥证单纯。
所以半表半⾥,⽆论在阳或在阴都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