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类型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 格式:docx
- 大小:124.82 KB
- 文档页数:3
课前案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循环过程。
学习目标:1.说出岩石的类型及每类岩石的形成过程。
2.运用资料,阐述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并用简易示意图表示出来。
3.能说出人类是如何对岩石开发利用的。
一、岩石圈的组成岩石圈包括和。
地壳分为地壳和地壳。
岩石圈是由组成的。
岩石是的集合体,是由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
结合而成的。
按其成因可分为、和三大类型。
岩石的类型(1)岩浆岩①形成过程: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岩浆在地下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变化,冷却凝固而形成岩浆岩。
岩浆岩中蕴藏着许多重要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如铬、镍、铜、金、银、铁、金刚石、稀土等。
②类型及特点Ⅰ侵入岩:是指当上覆岩层压力减轻时,软流层中的岩浆就钻出,在地壳深处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特点:由于岩浆侵入而缓慢冷却,有足够的时间使矿物结晶,因此侵入岩晶粒粗大,具有显晶质结构。
侵入岩有花岗岩、橄榄岩。
Ⅱ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火成岩。
包括各种熔岩及火山碎屑岩。
特点: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和气孔,常具斑状结构。
常见的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2)沉积岩①形成过程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打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水中的化学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不溶于水的化合物而沉淀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也可以形成沉积岩。
②特点:具有层理构造。
在岩层中有时能找到已经成为化石的古生物遗体(如贝壳、骨骼)或遗迹(如足迹、虫穴)。
常见沉积岩: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
(2)变质岩①形成过程在变质(高温、高压)作用下,地壳中原有岩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新的岩石,叫作变质岩。
②特点:形成于地壳深处,具有片理构造。
③常见变质岩: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组成岩石圈的三大岩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转化被称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地质构造与岩石地球是一个充满奥秘的星球,而岩石圈则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岩石圈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陆地基础,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要深入了解岩石圈,就必须弄清楚它的组成以及物质循环的过程,还有与之密切相关的地质构造和岩石。
岩石圈主要由岩石组成,而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岩浆是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熔融物质,当它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上升到地表或接近地表时,由于温度和压力的降低,会逐渐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根据岩浆岩的形成环境,又可以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
侵入岩是岩浆在地下深处缓慢冷却凝固形成的,如花岗岩;喷出岩则是岩浆喷出地表迅速冷却凝固形成的,比如玄武岩。
沉积岩是在地表环境中,先前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一系列作用形成的。
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沉积岩往往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并且常常保存着古生物的遗迹,这对于研究地球的历史和生命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变质岩是由原先已经存在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以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发生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的改变而形成的。
例如,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会变成大理岩,页岩在变质作用下会变成板岩。
地质构造则是指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变形和变位。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褶皱是岩层在水平挤压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的现象。
褶皱又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在实际的地质考察中,不能仅仅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和向斜,还需要结合地形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因为在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下,背斜顶部容易受到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坚实,反而容易形成山岭。
断层是岩层受到强大的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导致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岩石这一部分有着充分的生活体验,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体验带领学生充分的认识身边的岩石,重难点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需要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
【设计理念与思路】创设问题情境,穿插教师讲解主要是帮助引导学生理解,然后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得出结论,最后老师小结。
【教学目标】1.了解岩石圈的岩石类型及形成过程2.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3.学会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方法4.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启发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说到石头,我们随处可见,不知道大家对石头是否感兴趣?其实生活中的石头是很可爱的,比如我们流行的石头画,小小的石头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石头从哪里来,是怎么形成的,以后又将去往哪里呢?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翻开石头记,这里记录了石头的前世今生。
石头记的第一张记录了一块石头的自白,哪位同学能替这块石头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呢?一、岩浆岩一块石头的自白①我叫“小岗”,我的故乡在地下很深的地方,那里非常的“热情”,使得我的“亲戚朋友”并不像现在的我那么的坚硬,而是熔融状态。
曾经听到过地球表面旅游的前辈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非常期待这样的旅行。
直到有一天,地壳的一次运动给我们留下了一丝缝隙。
我的兄弟“小玄”非常幸运一下子就冲到了地表,而我却困在了山体的内部。
日月如梭、斗转星移,在“水兄”、“风兄”的帮助下,我终于拨云见日……活动1:阅读教材P22文字部分和图1,并结合《一块石头的自白①》回答问题:(1)“小岗”故乡的名称是什么?熔融状态的小岗和“亲戚朋友”又是什么物质?(2)你能在上图中指出“小玄”和未见天日前的“小岗”的位置吗?它们是怎样形成的?(3)请结合图1和图2谈谈“小玄”与“小岗”这对孪生兄弟在相貌上有何不同,并推测其形成原因和用途。
岩石圈物质是如何循环转化的?
岩石圈中的物质循环转化主要通过岩石循环和岩石圈动力作用来实现。
下面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一般过程:
1.岩石的形成:岩石圈中的新岩石可以形成于火山喷发和火
成活动,即火成岩的形成;或形成于沉积过程中,即沉积
岩的形成;或形成于高温高压作用下,即变质岩的形成。
2.岩石的变质:当岩石受到高温和高压作用时,其组成和结
构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即变质岩。
这种变质作用通
常发生在岩石深部的地壳下方,如板块碰撞带或岩浆侵入
区。
3.岩石的熔融:当岩石处于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可能会发生
部分或完全熔融,形成岩浆。
岩浆可以在地下冷却固化形
成火成岩,或通过火山喷发进入地表,并在空气中冷却形
成火山岩。
4.岩石的侵蚀和运送:岩石圈中的岩石可能会受到侵蚀作用,
如风、水、冰等,将其物质颗粒溶解或搬运到其他地方。
这些颗粒以沉积物的形式沉积在地表或水体中,形成沉积
岩。
5.岩石的再循环:通过板块运动和地壳拓展,岩石在地球上
不断地运动和再循环。
岩石圈中的板块相互碰撞、相对运
动或下沉,推动岩石的形成、变质和熔融,从而实现岩石
物质的再循环。
这种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转化过程是长期的、持续的地质过程。
它在地球上维持着生态和环境的平衡,同时也会对地球上的地貌、地震、火山活动等产生影响。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教案一、引言。
岩石圈是地球圈层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岩石和矿物组成,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部分。
岩石圈中的物质组成和循环对地球的地质活动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围绕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质过程。
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1. 岩石的分类。
岩石是地壳中的主要构成物质,它是由矿物颗粒或其他岩石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而形成的。
根据岩石的形成过程和成分不同,可以将岩石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火成岩是由地壳深部的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包括玄武岩、花岗岩等。
沉积岩是由岩石颗粒在地表或水中沉积而形成的岩石,包括砂岩、页岩等。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有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包括片岩、片麻岩等。
2. 矿物的组成。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颗粒,它是由化学元素经过地球内部和地表的物理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固体物质。
地球上已知的矿物种类有几千种,它们的成分和结构各不相同。
常见的矿物包括石英、长石、云母、硅灰石等,它们在地球的岩石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主要包括岩石和矿物两大类。
岩石是由矿物颗粒或其他岩石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固体物质,它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部分。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颗粒,它是由化学元素经过地球内部和地表的物理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固体物质。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地球上重要的地质过程之一,它包括岩石的形成、变质、熔融和再结晶等一系列过程。
这些过程是地球内部和地表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地球的地质构造和地质活动都具有重要影响。
岩石的形成是指岩浆在地壳深部冷却凝固而形成火成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地壳深部的高温岩浆冷却凝固,形成了各种火成岩,如玄武岩、花岗岩等。
岩石的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结晶作用而形成变质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岩石颗粒发生了结晶变化,形成了片岩、片麻岩等变质岩。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沉积岩形成《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沉积岩形成》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岩石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就像地球的“硬壳”,支撑着我们的陆地和山脉。
而岩石圈中的岩石并非一成不变,它们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其中沉积岩的形成就是这个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要了解沉积岩的形成,首先得知道岩石圈的组成。
岩石圈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比如花岗岩和玄武岩;变质岩则是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原有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像大理岩就是由石灰岩变质而来。
而沉积岩,它有着独特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沉积岩的形成通常始于风化和侵蚀作用。
想象一下,高山峻岭在风、水、温度变化等自然力量的作用下,逐渐被“拆解”。
大块的岩石破碎成小块,小块的岩石进一步变成颗粒更细小的碎屑。
这些碎屑,包括岩石颗粒、矿物颗粒,甚至是生物残骸,就是沉积岩形成的“原材料”。
接下来,这些“原材料”会在各种外力的搬运作用下开始它们的“旅行”。
风可以把细小的颗粒吹到远方,水流则是更强大的搬运工,它能带着大量的碎屑一路前行。
在搬运的过程中,颗粒会根据大小、形状和重量等因素逐渐分层。
大而重的颗粒往往先沉积下来,小而轻的颗粒则会被搬运得更远。
当这些碎屑物质到达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比如湖泊、海洋的底部,或者是地势低洼的平原,它们就会沉积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层一层地堆积,逐渐形成了厚厚的沉积层。
然而,仅仅有沉积层还不能称之为沉积岩,还需要经过压实和胶结作用。
压实作用就像是有人在上面不断地施加压力,把松散的沉积层压得更加紧密。
而胶结作用则是一些矿物质,如碳酸钙、二氧化硅等,像胶水一样把这些颗粒粘结在一起,使得沉积层逐渐变成坚固的岩石。
沉积岩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
砂岩主要由砂粒组成,颗粒较大,看起来比较粗糙;页岩则是由细小的黏土颗粒组成,质地细腻;石灰岩通常是由海洋生物的残骸堆积形成的,里面可能会有贝壳、珊瑚等化石。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岩石侵蚀与堆积《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岩石侵蚀与堆积》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岩石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
它不仅构成了我们所见到的陆地和海洋底部的基础,还参与着一系列复杂而又神奇的地质过程,其中岩石的侵蚀与堆积就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岩石圈的组成。
岩石圈主要由岩石组成,而岩石按照其成因可以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当地球内部的岩浆沿着地壳薄弱的地方上升,到达地表或者接近地表时,岩浆会逐渐冷却,结晶形成岩浆岩。
比如花岗岩就是常见的侵入型岩浆岩,它是岩浆在地下深处缓慢冷却结晶形成的;而玄武岩则是喷出型岩浆岩,是岩浆喷出地表迅速冷却形成的。
沉积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由其他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
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
想象一下,一块巨大的岩石在风吹、雨打、水流的作用下逐渐破碎,这些碎屑物质被水流搬运到低洼的地方沉积下来,一层一层地堆积,经过漫长的时间,在压力和胶结物质的作用下就形成了沉积岩。
变质岩则是由已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以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
比如石灰岩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可以变成大理岩。
接下来,我们重点说一说岩石的侵蚀与堆积过程。
岩石的侵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风雨、水流、冰川、波浪等自然力量都在对岩石进行着侵蚀。
雨水是岩石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雨水降落到地面时,它会汇聚成溪流和河流。
在流动的过程中,水会携带沙石冲击岩石表面,就像一把微小但持续不断的锤子,一点点地敲打着岩石,使其逐渐磨损。
长时间的雨水冲刷还可能导致岩石表面的化学风化,比如一些岩石中的矿物质与水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岩石变得脆弱,更容易被侵蚀。
风也是岩石的“雕刻师”之一。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狂风裹挟着沙石,像砂纸一样不断摩擦着岩石表面,形成独特的风蚀地貌,比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岩石循环实例在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有一个被称为岩石圈的部分,它就像是地球的一层坚硬“外壳”,对地球的生态、气候以及生命活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岩石圈的组成以及它那奇妙的物质循环过程,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来深入理解。
岩石圈主要由岩石组成,这其中包括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顾名思义,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想象一下,在地壳深处,高温的岩浆就像一锅滚烫的粥,当它有机会涌上地表或者在地下深处慢慢冷却时,就会变成不同类型的岩浆岩。
比如,玄武岩就是在岩浆快速喷出地表后迅速冷却形成的,它的表面常常有很多气孔。
而花岗岩则是在地下深处缓慢冷却形成的,所以它的结晶颗粒比较大,质地坚硬。
沉积岩呢,就像是地球的“档案管理员”,记录着地球历史的点点滴滴。
它们大多是由风化、侵蚀、搬运后的碎屑物质,经过沉积、压实和胶结等作用形成的。
举个例子,当河流把山上的石头和泥沙冲刷下来,带到湖泊或者海洋中,这些物质一层一层地堆积起来,经过漫长的时间,就会变成沉积岩,像砂岩、页岩和石灰岩就是常见的沉积岩。
变质岩则是“变形金刚”,原本是岩浆岩或者沉积岩,但是在高温、高压等特殊条件下,发生了变质作用,从而改变了原来的成分、结构和构造。
比如,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会变成大理岩,页岩经过变质会变成板岩。
了解了岩石圈的组成,接下来咱们看看神奇的岩石圈物质循环。
先来说说岩浆岩变成沉积岩的过程。
一块花岗岩在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等外力作用下,逐渐破碎、风化,变成了小块的岩石和沙子。
这些碎屑被水流带走,经过长途跋涉,最终在合适的地方沉积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面的沉积物越来越多,压力和温度也逐渐增加,使得这些碎屑被压实、胶结在一起,就形成了沉积岩,比如砂岩。
再看沉积岩变成变质岩的例子。
刚才提到的砂岩,如果它所处的环境温度和压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被深埋到地下深处,受到高温高压的影响,它内部的矿物成分和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从而变成变质岩,比如石英岩。
岩石类型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一、选择题(共44分)
(2019·海南卷14~15题)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 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
据此完成1~2题。
1.该钻井A.未穿透地壳B.深达莫霍面C.已穿透岩石圈D.即将穿透地幔2.该钻井深达8 500多米表明当地拥有深厚的A.侵入岩B.喷出岩C.变质岩D.沉积岩
3.下列对地貌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岩石类型的表述,正确的是A.火山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花岗岩B.丹霞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流纹岩C.岩溶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可溶性的沉积岩D.球状风化形成的山石景观的岩石构成是砂岩
(2017·浙江选考B卷8~9题)三清山和雁荡山都是著名的旅游景区,三清山以独特而丰富的花岗岩造型而著名,雁荡山以巨厚的流纹岩层造就了秀丽风光。
下图分别为两山地著名景点照片。
据此完成4~5题。
(犀牛望月)雁荡山(思春女神)三清山4.两山地主要组成岩石的区别表现在A.成因分类不同B.化学成分不同C.冷却速度不同D.物质来源不同
5.形成两山地著名景点相同的地质作用有A.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B.地壳运动和风力作用C.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D.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
当地时间2010年11月22日,墨西哥科利马火山喷发,形成数千米高烟柱。
图甲表示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序号表示地质作用;图乙为某种地貌景观照片。
据此完成6~
8题。
6.图甲中的序号可以表示墨西哥火山喷发的是A.①B.②C.③D.④
7.与图乙中地貌景观成因类似的地质作用是A.② B.③ C.④ D.⑤
8.山玉指产于山上的原生矿,是海洋时期白云石大理岩遇岩浆热液作用而形成的。
新疆南部是我国重要的山玉产区,图甲中能表示山玉的是A.a B.b C.c D.d
澳大利亚沙漠中的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形成于25亿年前,已成为澳大利亚西部的地标。
波浪岩就像一片席卷而来的波涛巨浪,波浪岩令无数的旅客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
据此完成9~11题。
图Ⅰ图Ⅰ9.形成波浪岩的岩石在变质作用下能形成A.片麻岩B.大理岩C.石英岩D.板岩10.图Ⅰ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材料中描述的波浪岩与图Ⅰ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A.①B.②C.③D.④11.波浪岩的形成依次经历了①固结成岩②风化剥蚀③侵蚀搬运④地壳抬升⑤岩浆侵入A.⑤①②④ B.⑤④②③C.⑤④③②D.⑤①④②
二、综合题(共46分)(2019·深圳二模)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石化森林是由化石树木(通常是硅化木)构成的“森林”,也称森林的化石。
石化森林形成的一般过程是:生长的古代森林,突然受火山爆发影响,森林被火山灰掩埋,可溶性矿物质渗入树体,排挤掉纤维质,最终将整棵树、整片林都变成化石,当这些化石出露地表即形成石化森林。
巴塔哥尼亚地区的石化森林形成于约6 000万年前。
某科考队于11月考察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地区,发现该地距海洋近但很少受到海洋水汽的“滋润”,草原、沙漠广布,但多外流河;沙漠中分布有保存完好的大片石化森林。
科考队员遇到当地游牧民特维尔切人赶着牲畜游牧,并得知他们每年在大西洋沿岸与安第斯山草场之间定期迁徙放牧。
下图为巴塔哥尼亚地区略图及石化森林分布图。
(1)分析巴塔哥尼亚高原很少受到东西两侧大洋水汽“滋润”的原因。
(4分)
(2)分析干旱的巴塔哥尼亚地区多外流河且流程中流量损耗相对较少的自然原因。
(6 分)(3)说明巴塔哥尼亚地区出现大规模“石化森林”的原因。
(6分)
(4)指出考察期间(11 月)特维尔切人游牧迁徙的方向,分析迁徙目的地该季节适宜放牧的有利条件。
(8分)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图1为福建省年降水量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单位:mm)。
图2为该区域近十年地质灾害各月年平均发生次数的统计。
图3中福鼎市太姥山岩石为粗粒花岗岩。
位于泰宁的丹霞景观(红色砂岩)是中国东南诸省中丹霞地貌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
(1)说明福建省年降水量的总体分布特征。
(4分)
(2)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变化特点。
(8分
(3)从岩石成因的角度比较福建泰宁丹霞地貌和福鼎太姥山地区岩石的差异。
(4分)(4)分析武夷山脉东西两侧冬季气温的差异及原因。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