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医养生学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92
《中医养生学》笔记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学的宝贵分支,承载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养生智慧与实践经验。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与养生,中医养生学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通过对《中医养生学》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医养生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还能进一步探讨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研究背景方面,中医养生学的兴起与现代社会对健康需求的提升密不可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
中医养生学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理念,以及丰富的养生方法和技术,正好满足了现代人对健康养生的需求。
此外,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中医养生学也逐渐走向世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
中医养生学的研究意义深远而重大。
首先,它有助于挖掘和传承中医养生学的精髓。
中医养生学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理论体系,通过对其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次,中医养生学的研究能够为现代人的健康养生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借鉴。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种种健康问题和挑战,中医养生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健康管理和养生之道。
最后,中医养生学的研究还将促进其与现代医学、科技的融合发展,推动中医养生学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与现代医学和科技的结合,我们能够进一步拓展中医养生学的应用领域,提高其服务人类健康的能力和水平。
生命与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中医养生学蕴涵丰富的生命与健康知识,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1]。
通过中医养生学的教育和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审视自己的大学生活,强化生命意识,增进对生命的认识、尊重与关爱,逐渐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自然健康生命观。
这不仅是中医养生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之一,也是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所在。
中医养生学(以下内容仅为考试整理,来自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医养生学(供中医药类专业用),刘占文主编第一章绪论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养生益寿,并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既有系统理论、多种流派、多种方法,又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养生学,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放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
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在于能否懂得养生之道,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历代养生家由于各自的实践和体会不同,他们的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各有侧重,各有所长。
从学术流派来看,又有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养生和武术家养生之分,他们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养生理论和方法,丰富了养生学的内容。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
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例如,饮食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药物保健则注意药养、药治、药忌、药禁等;传统的运动养生更是功种繁多,如动功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离戏、保健功等,静功有放松功、内养功、强壮功、意气功、真气运行法等;动静结合功有空劲功、形神桩等,无论选学那种功法,只要练功得法,持之以恒,都可收到健身防病、益寿延年之效。
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总论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生=保健?保健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
第三节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重新定义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当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主要任务是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
基本任务:一: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全面、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总结、提高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二: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对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实质;三:针对当前人们面临的新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新理论,创立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使之成为个体养生和群体保健的指导原则。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第一节上古时期自从有人类时候起,在旧石器时诸如火的应用(熟食、取暖以及从而发明的灸等)、居住与服装的改善等,都与养生防病、延年有关。
我国今存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最早的应推公元前十四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商代,河南殷墟出土。
已有头、耳、目等二十多种疾病名称。
如:蛊--寄生虫病。
龋--牙病。
疥--皮肤病。
疾--疾病。
火种的发现和应用一、熟食: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防止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二、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三、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焫、熨等。
第二节先秦时期一、先秦养生思想(一)周易蕴藏着深遂的思想,以阴、阳来阐述宇宙间事物的变化规律。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概述一、中医养生的定义与内涵1. 养生的概念- 养:培养、维护、调养。
- 生:生命、生存、生长。
- 养生:指的是人类为了维护生命、促进健康、延长寿命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为。
2. 中医养生的内涵- 中医养生是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状态、运动锻炼等手段,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生命关怀活动。
二、中医养生的目的与意义1. 预防疾病- 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 通过养生手段,调整体内环境,防止病理产物的生成。
2. 延缓衰老- 中医认为,衰老是生命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通过养生可以减缓衰老进程,保持年轻状态。
3. 延年益寿- 通过养生,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从而实现健康长寿。
三、中医养生的原则1. 遵循自然规律-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调整生活作息。
- 遵循自然界的生长收藏规律,合理饮食。
2. 注重整体观念- 中医养生强调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养生应从整体出发,调和身体各个部分。
3. 因人而异- 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4. 综合调养- 结合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多种养生方法,全方位进行身体调养。
四、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1. 饮食养生- 饮食调养原则:均衡营养,五味调和,定时定量。
- 药食同源:利用食物的药用价值,进行食疗。
- 四季饮食养生: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
- 不同体质的饮食调养:根据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
2. 起居养生- 生活作息: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 睡眠养生:提高睡眠质量,保持精神充沛。
- 动静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劳逸结合。
- 居室环境: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保持空气流通。
3. 运动养生- 中医传统运动: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
- 现代运动:结合现代健身理念,进行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
- 运动注意事项: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劳累。
中医养生学02黄杰老师第一章绪论1.内涵,定义(简答题)①养生:养生是人类为了自身良好的生存与发展,有意识地根据人体生长衰老不可逆的量、质变化规律,以及自然、社会运行法则,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于健康长寿的理论和方法,所进行的涵盖物质和精神,涵盖全生命周期的身心养护活动。
②中医养生: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2.中医养生学的学科特点:①:根植传统文化,博集千家妙法②:强调“治未病”,重视预防疾病③:贯彻审因施养,方法广泛适用3.养生的目的:①:健康长寿②:康寿意义③:社会意义④:医学发展意义⑤:中医教育意义4.怎样养生,要求和方法:知行并重:①广求真知②坚持践行第二章理论基础要求1.掌握生命形成的场所、动力和来源,影响寿衰的后天因素,中医健康观,体质的概念和分类,形神关系。
2.熟悉生命属性、生命节律,天年和禀赋的概念,健康的表现,体质的影响因素、九种体质的表现,体质的分类,形体以精气为本,神为生命之主的内涵。
3.了解夭亡,衰老,健康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西方学者对体质的认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量表的运用。
1.生命形成的场所、动力和来源自然是生命形成的场所天地运动是生命形成的动力个体生命的形成直接来源于父母之精影响寿衰的后天因素(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如地域、气候等,长期作用于人体,使人的体质呈现地区差异性,是影响寿夭的因素之一。
(2)社会环境战争、饥荒、秩序混乱、社会生活水平、文化知识水平(3)行为因素个人在饮食、起居、劳逸、嗜好、欲望等各方面的行为方式,这些行为适度则有利于健康,不适度则有损于健康,甚至导致夭亡中医健康观●承认疾病与健康的对立关系,疾病破坏健康,健康不容疾病●正气与邪气的斗争是永恒的●健康与疾病都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共存于人体●“带病延年”体质的概念和分类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表现为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九种体质学说: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平和体质形神关系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形神合一2.生命属性(1)生命具有物质性(2)生命具有恒动性(3)生命具有社会性生命节律四时节律、月节律、日节律天年和禀赋的概念天年:“天年”,即自然寿数,也就是人在完全理想的生存状态下,精气不受任何额外损耗和扰动时,生命自然延续所获得的寿命禀赋:先天禀赋所形成的体质特点,决定了人体的寿夭健康的表现形与神俱、形体强健、精神康乐、适应环境、道德高尚体质的影响因素➢先天禀赋•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体质不同➢环境•东、北部气虚、阳虚较多,西部气虚、阴虚、痰湿较多,南部湿热较多➢心理因素•形神之间互相影响➢年龄•“稚阴稚阳”“气血渐充”“阴阳充盛”“五脏衰弱”➢性别•男子以肾为先天,以精、气为本;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九种体质的表现,体质的分类(一)平和质 (A型)➢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二)气虚质 (B型)➢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三)阳虚质 (C型)➢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四)阴虚质 (D型)➢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偏瘦➢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五)痰湿质 (E型)➢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六)湿热质 (F型)➢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七)血瘀质 (G型)➢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胖瘦均见➢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心理特征:易烦,健忘➢发病倾向:易患症瘕及痛证、血证等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八)气郁质 (H型)➢总体特征: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常见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九)特禀质 (I型)➢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异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心理特征:随禀质不同情况各异➢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传性疾病如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解颅、胎惊等➢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对易致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形体以精气为本,神为生命之主的内涵。
《中医养生学》课程标准编写人:审核人:课程编号:096039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xx专业一、课程理念中医养生学是在尊重生命规律、符合社会伦理规范的前提下,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概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中篇为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包括精神养生法、起居养生法、药食养生法、传统运动养生法、针灸养生法、按摩养生法、房事养生法及其他养生法;下篇为养生方法的具体运用,主要有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部位养生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们学习和了解中医养生的文化根源性;系统掌握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掌握常用养生方法;学习掌握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制定养生计划和方案,从而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更好地促进疾病的康复。
二、课程目标1. 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常用养生技能,掌握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基本特点、树立整体观念,熟悉常用中医基本理论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能够用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并应用合适的中医养生方法和技能,从而能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方面获得相应的训练和提高,能够将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初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从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物质世界有正确的认识,对日常生活中能充分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健康的维持和疾病的恢复,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康复治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并认同中医养生学基本理念和基本内涵,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保健和疾病的康复治疗中,建立和保持对祖国传统养生理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和思考方法;能够关注与养生康复的社会问题,逐步树立学科交叉、技术过硬、综合各种学科共同服务于日常保健和疾病康复的观念;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从而做到懂养生、会养生、爱养生,并运用中医养生理论解决辅助临床治疗。
《中医养生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融合了中医理论、养生保健知识和实践经验,旨在通过一系列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和方法,来维护和提升人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最终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2. 养生目标- 身心健康:通过养生手段,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和谐统一。
- 预防疾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 延年益寿:通过科学的养生方法,延长健康寿命。
3. 养生原则-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养生应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 阴阳平衡:认为阴阳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本,养生要维持阴阳平衡。
- 因时因地:养生方法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变化和地理环境。
- 辨证施养:根据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二、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1. 整体性中医养生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养生不仅要关注局部,更要注重整体功能的协调。
2. 阴阳平衡性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是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养生要维持体内阴阳的动态平衡,以保持健康。
3. 因时因地性养生方法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和地理环境特点,以达到最佳养生效果。
4. 辨证施养性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
5. 预防为主性中医养生学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6. 综合调养性中医养生学采用多种手段,如饮食、起居、情志、锻炼、药物等,进行综合调养。
三、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1. 起居养生- 作息规律:遵循自然界昼夜交替的规律,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 睡眠养生:保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以恢复体力和精力。
- 房事养生:合理安排性生活,以维持肾精的充盈。
2. 饮食养生- 合理搭配: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合理搭配饮食,以滋养身体。
- 四性五味:了解食物的寒热温凉四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调整饮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