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6.基于认知地图的村落保护路径探索 ——以浙江省黄湓村为例.docx
- 格式:pdf
- 大小:846.64 KB
- 文档页数:11
浙江省传统村落保护技术指南一、前言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拥有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浙江省制定了传统村落保护技术指南,旨在指导相关部门和个人进行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和文化特色,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二、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浙江省的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保护传统村落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保护传统村落的独特风貌和历史文化,使其成为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另一方面,传统村落的保护还可以促进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村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三、传统村落保护的原则和目标传统村落保护的原则是尊重历史和文化、保护原貌和风貌、保留传统技艺和生活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几个目标:1.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包括建筑和文化景观等。
2.保护传统村落的环境和生态,保持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促进传统村落的传统技艺和生活方式的传承和发展,激发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4.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
四、传统村落保护的技术指南1.保护传统建筑保护传统建筑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内容。
要尊重和保护传统建筑的原貌和风貌,同时进行必要的修复和维护工作。
在修复传统建筑时,要尽量使用传统材料和技术,保持建筑的历史特色和文化内涵。
2.恢复传统街巷传统村落的街巷设计和布局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恢复和保护传统村落的街巷,保持其原有的布局和风貌,修复古老的街巷建筑和景观,同时适当增加一些公共设施,提升街巷的功能和舒适度。
3.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是其宝贵的一部分,要进行保护和传承。
要保留传统习俗和传统技艺,鼓励村民继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同时建立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机制,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村落的旅游和文化产业中。
4.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与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例析引言浙南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地之一,在当今快速的信息商业时代下,对浙南古村进行保护、利用和发展十分的必要。
它们不应退出当代人们的视野,作为民族精神的回归地之一,对它们的保护和利用进行关注十分的必要。
一、浙南古村落概述浙南古村落历史条件和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以及周边地区的建筑文化影响,其建筑具有自己的特点又融合了周边地区的建筑风格。
古村落建筑根据气候特点和生产、生活的需要,普遍采用合院、敞厅、天井、通廊等形式,使内外空间既有联系又有分隔,构成开敞通透的布局,给人一种朴素自然的感觉。
有的古村落建筑风格甚至中西合璧,体现出古村落受文化交流的影响。
二、黄檀硐民居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实施策略浙江省内古村落的形态有四种,黄檀硐古村落属于以宗祠为中心,重点体现耕读文化的古村落聚集形态。
整个村落布局由城门、村口、街巷网络、溪河沟渠、宗祠、庙宇、民居院落等要素构成,形成了溪流穿村,石桥横卧,巷道纵横交错,院落毗邻相接、宗祠占据中央,城门险要狭窄的肌理形态。
1、保护与利用的合作模式(1)政府主导模式古村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政府在古村落的保护过程中要起到主导作用。
黄檀硐民居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应由相关的多级政府主导,使保护与发展能够达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古村落,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针对不同的经营领域,政府介入的角色要和程度也不同。
以政府为主导的领域,主要指纯粹的公共产品领域,具有非盈利性特征,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公共财政和公共政策等。
在以市场为主导的领域,政府通过政策起引导、促进、规范和限制的作用;在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领域,政府作为重要的经营体,起到基础性作用。
政府部门在古村落管理的不同环节需要以主导、支持、协调、监管等不同的角色定位进行相应的制度和能力建设,政府应该提高自身效率,实现多角色的参与和协同。
(2)公众参与模式在社會价值层面,古村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然而,古村落的古村落在产权和所有权上又往往表现为村落居民每一个个体所拥有。
76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VOL.39 NO.2 FEB. 2021小城镇建设2021年 第39卷 第2期————————————————————————————————————————————————————————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近代城市风景空间整合背景下江南园林的演化与转型研究”(编号:18YJAZH016);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传统风景园林空间演化及对城乡景观形态的影响机制研究”(编号:LY17E080023); 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基于积极老龄化理念的乡村公共空间适老性优化设计与养老模式研究”(编号: 2021R406047)。
作者简介:马锡栋,浙江理工大学建筑系在读本科生。
张志豪,浙江理工大学建筑系在读本科生。
都铭,浙江理工大学建筑系副教授,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专家库成员。
通讯作者:都铭,554667690@。
获得奖项:本规划项目获得“2019年第二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金奖、“2020年第十一届园冶杯国际大学生风景 基于在地文化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方法研究——以浙江省安吉县鄣吴村为例马锡栋 张志豪 都 铭摘要:传统村落作为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根基所在。
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中一味追求经济发展的建设方式愈加普遍,传统村落的乡土风貌受到严重破坏,村落数量也急剧减少,历史文脉被切断。
此外,落后的生活条件难以满足村民现代社会的生活需求,大量的人口外迁使传统村落失去了活力。
文章针对当前保护困境,立足于在地文化经济、空间、情感及社会四种属性的现状解读,从文旅融合发展、人居环境改善、文化认知提升及传承主体培育四方面入手,提出基于在地文化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方法,以此实现经济振兴、人居环境改善与乡土文化复兴,从而助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农村传统村落保护的实践与思考(讲稿)前言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题目是“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实践与思考”,主要是以浙江诸葛村为例给大家讲述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村落犹如散落的珍珠,镶嵌在祖国的大地上,世代栖居的人们从那里开始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与文化。
村落是宁静、温馨的生活家园,它见证了社会发展的过程,是研究人类发展规律的珍贵史料,是我们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所。
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村落保护主要是针对一些文化价值比较高,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或国家各级文保单位的村落,它们具有特定的法律身份和保护要求。
随着传统村落保护宣传的深入,政府和社会都开展了大规模的传统村落抢救活动,全国各地已陆续经历了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以我个人的工作体会来看,对传统村落的抢救因为关注点及做法的不同,保护结果也都不一样。
今天我们主要探讨对国家各级政府公布的文保村落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是怎样做的。
一、保护传统村落的法律依据及具体要求传统村落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颁布的《乡土建筑遗产宪章》中定义的乡土建筑完全符合,是乡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数量最大、历史信息最丰富的类型。
讲座中除引用文件原文时使用“乡土建筑”外,其他地方用的都是国内常用的“传统村落”。
实际上乡土建筑、乡土村落和我们所说的传统村落在概念上基本是一致的,只是大家的翻译和行文习惯不一样。
《乡土建筑遗产宪章》对乡土建筑有特别的概括。
乡土建筑是有特征和魅力的社会产物,它看起来不拘于形式却有秩序;它是功利性的,又是美丽而富有趣味的;它是某个时代生活的聚焦点,又是社会史的记录者;它是人类的作品,也是时代的创造物。
《乡土建筑遗产宪章》把传统村落的保护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可以说,如果不重视保护这些组成人类自身生活核心的传统、和谐的产物,人类遗产的价值将无从体现。
《乡土建筑遗产宪章》对乡土建筑的定义一共有六条:第一,它是一个群体所共有的建筑方式;第二,它具有一种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的可辨识的地方或地域特色;第三,它的式样、形式与外观具有一致性,属于传统建筑的类型;第四,它的设计构造属于一种非正式传承的传统技术工艺;第五,它能对功能、社会与环境限制表现出有效的回应;第六,它是对传统构造系统与工艺的有效应用。
立足资源禀赋探索古村落保护利用之路作者:孟志康来源:《新农村》 2019年第8期历史文化村落(以下简称古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誉为“活态文化”。
浙江省诸暨市为保护利用好当地的古村落,上年底,组队赴松阳、莲都、武夷山等地考察学习,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把古村落的“形”留下来、“神”活起来的意见。
1.松阳等地的主要做法松阳的古村落“活态保护”做到了“见人见屋见未来”;莲都用一条“千年通济堰”,串起“千年古樟群、千年古村落、千年庙会、千年古窑址、千年古碑林”等古老而灿烂的处州民俗和农耕文化,打造了休闲之乡、摄影之乡、油画之乡、水果之乡;武夷山以茶旅为媒,实现了古村落保护“见物见人”。
其共同点就是用文化引领奏响新时代的乡村牧歌,复兴农耕文明,打造诗画田园。
(1)创新风貌保护机制,补齐布局和环境短板一是整体保护一批古村落。
松阳对100 多座较为完整的传统村落,在科学修缮基础上,探索形成“景点式、原生态式、景观式”三种“活态保护”模式;莲都在通济堰周边实施整体保护,同时引入社会资本,采用景观式保护打造下南山原生态度假村。
二是实施“拯救老屋行动”。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投入4 000万元,在松阳上千座老屋中筛选修缮、保护和开发,个人修复可获得50%资金补贴。
同时,委托省古建研究院编制方案,按照“户主申报、专家评审、项目落地”流程,规范开展工作。
三是专家组入驻指导。
坚持以“最少、最自然”的人工干预以及利用本土、原生态、低碳环保材质、废弃建材和环保技术,设计规划好每个村、每幢房、每个角落,着力复活整村风貌、复活传统民居的生命力。
(2)创新产业培育机制,补齐产业和服务短板一是系统谋划有主题特色的民宿产品。
按照立体化、差异化的思路,形成“云雾、茶香、摄影、传统”等“四大”主题民宿。
二是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开民宿。
出台加强传统民居改造利用实施意见等政策,对传统居民改造进行奖补,引导撬动民间资本投入。
地域文化时空观下的古村落保护与创新——以湖州荻港古村为例作者:周详来源:《广东园林》 2014年第6期周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上海 200092)摘要:地域文化的保持与延续是古村落保护的关键。
将地域文化放到时空辩证维度进行研究,认为地域文化的动态连续性构成地域文脉,差异性格局构成地域地脉,两者均由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构成。
提出通过对地域文脉和地脉显性要素的保护,达到保护其隐性要素的目的,从而取得地域文化整体保护的效果。
最后以湖州荻港古村为例,阐述了地域文化时空观指导下的古村落保护和创新的手法。
关键词:地域文化;时空观;文脉;地脉;古村落保护;创新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6-0038-04收稿日期:2014-04-28修回日期:2014-05-08我们居住的城镇不仅是满足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的人工环境,更是一种历史载体和文化容器。
城镇在继承先辈的宝贵经验和遗产的基础上,经过诞生、发展、成熟、衰落、更新、再发展的循环过程完成自身机能的新陈代谢,这个过程表现出城镇发展的连续性。
城镇被一系列社会活动和历史事件赋予特定的地域文化意义之后,就成为了人们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和共同认知的精神场所。
就这个意义上而言,城镇自身就是一系列价值的综合体和文化遗产[1]。
城镇的发展变化是绝对的,我们所要寻求的是城镇文化结构中最深层次的连续性。
如何在保证城镇传统文化圈内核得以延续的同时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历史城镇是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重要区域,是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它凝聚着先辈的智慧,记载了重要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
在历史与现代、传承与发展的交叉路口,如何合理保护与科学发展历史城镇是关系到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传承延续的重要课题。
本文研究的荻港古村位于浙江省湖州市,村落资源特点集中体现为:历代建筑风貌(明清、民国、建国后、文革、改革开放以后)均在该村留下痕迹;从早期渔猎文化到农耕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农耕文化形成的名人文化,所有这些历史信息至今在古村仍清晰可辨[2]。
基于认知地图的传统村落保护方法创新研究作者:谭辰雯李婧来源:《小城镇建设》2019年第09期摘要:在乡村振兴全面铺开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方法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更新完善。
本研究承接了学界前沿对于村民主体性的呼吁,利用基于村民视角的认知地图,对村落整体空间进行了生活性空间赋值评价。
并进一步对生活性空间进行分类,为依据村民集体记忆开展本土化、特色化的乡村保护规划提供思路。
同时,研究组通过更多的保护实践对研究过程及方法进行了反思和优化,完善和推广了以村民认知地图为研究方法的村落空间保护价值评估模式,协助丰富村落保护导向、深化村民共同缔造,为走向新时代的乡村保护及复兴提供示范。
关键词:传统村落;乡村振兴;认知地图;黄湓村;马栏村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9.013?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9-0077-07?文献标识码:AInnovative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 Methods by Cognitive MapTAN Chenwen, LI Jing[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the protection method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need to be further updated. This research undertakes the appeal of the frontiers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o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villagers, and uses the cognitive map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villagers to evaluate the living space of the village as a whole. And further classify the living space, and provide ideas for localized and characteristic rural protection planning based on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villagers.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earch team has reflected and optimized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methods through more protection practices, improving and promoting the village space protection value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villagers’ cognitive maps, helping to enrich the village protection orientation and deepen the villagers’ common ground. To create a model for rural prote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in the new era.[Key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 rural revitalization; cognitive map; Huangpen Village;Malan Village引言繼党的十九大报告后,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9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发布,乡村振兴成为了举国关注的社会热点。
上海农村经济2018年第11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研究———基于湖州市安吉县黄杜村的调查■卢晨昊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再到以更高标准促进乡村文明,为进一步适应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缓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推进,一些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们。
一方面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的人口向城镇转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劳动力的转移预示着农村的资源或者各种要素也逐渐向城镇进行迁移,这种转移能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同时可以很大程度地增加农民的家庭收入,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农民更加充分地占有和享受城镇的福利和资源。
但是也正因为这种大量的转移,造成了农村地区的人、地、财大量流失,产生负面效应,特别造成农村低龄人口严重缺失,产生“空心村”等现象,出现农村的“凋敝症”,而相应地城市则会出现过度拥挤,造成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矛盾严重突出。
纵观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我们能够发现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有些国家则开始实现以工补农,以城补乡的政策,以缓和城乡发展的矛盾,缩小差距,但有些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则未能遏制住城乡两极分化的历史道路,造成城乡关系恶化,城乡收入极化,城乡矛盾突出等问题,最终则对整体的城镇化进程产生滞后影响。
另一方面农村与城镇的关系好比河流和大海的关系。
农村好比河流,虽然有时水量较小,但是不断地注入大海,为大海提供供给,相应地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产品的供给,需要绿色空间的支撑,更需要有从事生态的工作者,这样才能保住更多的“绿水青山”,才能有更多转化金山银山的资源。
像现在京津冀地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发展过程,正是因为有着周边农村地区的生态空间的支撑,资源的有效供给,才能发展得如此迅速。
48 | 规划实践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bandoned Village Public Facil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 Case Studyof Shatan Village, Yutou Township, Huangyan District, Zhejiang Province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闲置公共设施活化利用的认识与实践*——以浙江黄岩屿头乡沙滩村为例杨贵庆 开 欣 但梦薇 YANG Guiqing, KAI Xin, DAN Mengwei村庄闲置公共设施在我国偏远地区山地乡村不同程度地存在,是计划经济年代特别是人民公社时期的产物,具有历史性价值和功能改造价值。
对其活化利用的可能性体现在:它们类型和数量较多,产权基本上属于村集体或国有,占地属于建设用地性质,空间位置较好,建筑质量和空间特征便于改造利用,并具有地方风貌特色。
活化利用村庄闲置公共设施的必要性体现在:符合资源节约和低碳原则,便于精准配置公共设施,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下的乡村产业发展,并可赓续地方建筑风貌特色。
基于浙江省黄岩区屿头乡沙滩村的实践,得出以下启示:应深入调研、充分挖掘和认识村庄闲置公共设施的历史文化和空间使用价值;整体规划、统筹考虑,把个别建筑的活化利用同村庄整体发展的功能定位相结合;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充分把握建筑质量、结构构造特点,做好综合评估,做到既符合合理性、现代化使用要求,又体现出历史年轮和乡土风貌特征。
Abandoned village public facilities are more or less located in mountainous villages in remote areas of China. They were built inthe era of planned economy, especially in the period of people's communes, and have values of history and function renew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bandoned village public facilities include various types and quantities, the village collective or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 the attribute of construction land, good location, being convenient for utilization, and having local features. These characteristics make th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more feasible. The necessity of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bandoned village public facilities is instantiated by saving resources and being low-carbon, facilitating the accurate allocation of public facilitie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and the flow of urban and rural factors, and maintaining local architectural feature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Shatan Village, Yutou Township, Huangyan District, Zhejiang Province, three inspirations can be summarized. First, the planning should deeply investigate and fully explore the historical value, cultural value and spatial value of abandoned village public facilities. Second, th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 single building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overall planning function of the village. Third, the planning should adapt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quality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ilding, to not on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use but also reflect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ocal features.村庄闲置公共设施;活化利用;有机更新;乡村振兴;黄岩;屿头乡;沙滩村abandoned village public facilities;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rganic renewal; rural revitalization; Huangyan District; YutouTownship; Shatan Village文章编号 1673-8985(2022)06-0048-09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220607摘 要Abstract 关 键 词Key words 作者简介杨贵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 问题的提出我国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
地理嵌入语境下的农村闲置村落再生研究摘要:面对农村大量房屋、山林等被闲置的现象,浙江省绍兴市提出了一项“闲置农房激活计划”,旨在探索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本文立足乡村风貌、乡村景观、建筑与乡村之间是一种内在的嵌入关系。
充分探讨闲置资源的多种功能和文化价值得到发掘,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村正日渐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关键词:地理嵌入、农村闲置、村落再生,农房激活基金项目: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大课题《艺术介入绍兴农村闲置资源激活与区域产业联动研究》(编号:135291)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江浙地区工业发达,城镇化飞速发展,人口大量往城镇迁移,典型的江南村落面临剧烈的冲击,广大农村土地、房屋大量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古村落作为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承载的人类聚居地,正在以不可挽回的速度消逝着,冯骥才先生说过,“最好的保护就是合理的利用”,建设中、设计者和参与者对突出在地性,形式灵活多样的闲置村落盘活良性引导,建设有审美的乡村显得尤为重要。
1.现有乡村闲置村落地理脱嵌性原因分析传统村落从陕西的窑洞村落,到西双版纳的竹楼村落,从北方的四合院村落,到江南的水乡村落,无不体现了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匹配性,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具有生态嵌入性或地理嵌入性。
所谓村落形态的地理嵌入性,指的是它的建筑景观等形式与结构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约束,从而与当地自然环境协调一致。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兴起,村落建筑的地理嵌入性逐渐被地理脱嵌性所替代。
导致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自然生态景观的变化;二、传统村落格局发生改变;三、文化价值认同逐渐消融,乡村闲适却又丰俭有度的传统生活渐行渐远。
在过上了富裕生活的村民看来,如今依然居住在传统民居里面,是“无能”的体现;现代形式的建筑(如小洋楼)才是“脱贫”或“致富”的标志。
现代建筑不但令人舒适,而且具有符号象征意义。
提要面广量大、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的特色村镇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大量特色村镇快速消亡,如何进行特色村镇保护迫在眉睫。
认知转向、实施路径和制度建设是其关键。
系统梳理了我国村镇规划和建设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指出我国“特色类”村镇的制度化保护与改造体系面临多要素有机结合的关联性挑战、多层次整体保护的层次性挑战和地域特色彰显的地域性挑战。
在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下,特色村镇的认知方法要实现从“要素——类型”向“地区——基因”的“在地性”转变。
基于此,在操作层面上,提出“特色村镇地区”这一关键概念,结合特色村镇的理论内涵,从对象、价值、技术、目标等层面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
最后结合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出制度建议。
关键词特色村镇;在地性;保护与改造;制度建议受地域特征、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历史文化、宗族思想、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我国形成的自然环境优美、民俗风情浓厚,空间形态丰富和类型特征多样的特色村镇,它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和民风地域特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大量特色村镇在城镇化浪潮中快速消失。
自2001年至2017年,我国村庄由345.9万个锐减至244.9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乡镇则由2.35万个锐减至1.03万个,数量下降了一半以上。
大量特色村镇的特色资源尚未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更谈不上有效保护利用就在城镇化浪潮中消失了。
加强特色村镇的保护和改造利用迫在眉睫。
理论上,关于特色村镇的基础理论认知、实施路径和制度建设存在许多问题。
如,到底什么是特色村镇?它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有什么区别?特色村镇的评判标准如何界定?这一系列基础性问题尚未得到明晰的回答,这些基础问题严重制约了特色村镇的保护与改造实践。
方法上,运用什么样的技术方法展开特色村镇的保护与改造规划实践?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产生“千村一面”和“千镇一面”的担忧,担心将城市规划的技术错误地运用到村镇规划中,担心不适当的规划干预对特色村镇产生人为破坏。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探索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乡村不再是城市的从属品,而是一种奢侈品。
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本文以浙江省瑞安市湖岭镇黄林村为例,针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实际问题,就保护规划原则、内容等各方面的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内容1 背景分析1.1 政策背景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
为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于2012年组织开展了全国传统村落摸底调查,在各地初步评价推荐的基础上,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并公示,目前全国共有2555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黄林村已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1.2 村落现实背景黄林村位于浙江省瑞安市湖岭镇西部山区,平均海拔400米,距离瑞安市区60公里,是飞云江金潮港的源头,三十三溪北支流从村中贯穿而过。
全村区域面积8平方公里,生态公益林达1.2万亩,户籍人口216户,866人。
黄林村始建于元大德年间,是瑞安现存规模较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村落。
村中百年以上的晚清古民宅建筑62间,错落有致,古色古香,与周围山水浑然天成,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价值。
2 村落存在的问题2.1村落快速衰败,急需保护村中古屋多为木石结构,建造年代久远,有些长期空置,缺乏维护,因此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比如屋顶漏水,虫蛀腐烂等情况,急需修缮。
2.2 原住民外流,人口严重不足村落常住人口81人,不到户籍人口的十分之一。
多数靑壮年搬离村落,人口大量流失,造成严重的空心化,不予以保护,村落将快速衰败,文化缺乏延续和继承者。
2.3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由于村落产业结构单一,缺乏资金支持,目前村落给水、排污、环卫等设施均不完善,使村落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在地性”保护特色村镇保护与改造的认知转向实施路径和制度建议近年来,我国特色村镇保护与改造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在地性”保护,即如何在保护与改造过程中尊重和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风貌和乡村生活方式。
为了更好地推动特色村镇的保护与改造工作,需要转变认知、规划路径和建立制度,下面就对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是认知转向。
当前,一些地方在实施特色村镇保护与改造工作时存在着“仿古”“丛林化”等问题,即追求过度的仿古,忽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特色,或者在改造过程中引入过多的商业元素,使乡村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和生活气息。
因此,我们需要转变认知,强调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坚持“在地性”保护,重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乡村生活方式,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和群众需求,合理制定保护与改造方案,使之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
最后是制度建议。
为了更好地实现“在地性”保护,建议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专门的村镇保护与改造管理办法,明确政府和社会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特色村镇保护与改造工作的监督管理。
同时,建议加大对特色村镇保护与改造的财政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推动特色村镇的发展。
另外,在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健全村镇规划和管理体系,加强对乡村建设的规划指导和技术支持,推动特色村镇的规范化建设。
总之,要实现“在地性”保护,需要转变认知、规划路径和建立制度。
只有在这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才能更好地推动特色村镇保护与改造工作,促进乡村振兴,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
最终,特色村镇将成为各地的亮丽名片,展现出当地独特的魅力和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