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地图分析 -1
- 格式:docx
- 大小:20.45 KB
- 文档页数:2
[摘要]认知地图是行为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在梳理认知地图的概念体系、地理学与心理学对认知地图研究基础上,综述了近30年国内外旅游者认知地图的研究。
研究发现:①旅游者认知地图是具有空间定位功能的、动态的、三维的旅游环境综合表象;②受旅游活动特点和旅游地类型影响的旅游者形成了独特的认知地图类型与空间结构:③旅游者在环境习得速度和过程方面都与一般环境学习存在显著差异;④旅游者认知地图形成过程中的人类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游客类型影响因素;⑤旅游领域的研究多采用适合现场情境的方法和技术;⑥旅游者认知地图研究尚处于不成熟阶段,主要表现为研究思想、内容和方法技术等方面的缺陷。
最后提出旅游者认知地图几个多学科的重要命题。
旅游者认知地图研究对于旅游规划、旅游目的地营销和旅游空间行为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旅游者认知地图;认知映射;综合表象;空间定位;环境学习1引言旅游者认知地图是编码和存储于游客大脑中的动态、立体的旅游环境综合表象,它在旅游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帮助游客有效组织空间离散的旅游信息,确定场所的空间位置和他们本人的当前位置,引导旅游者在有限时间内领略旅游地精华。
了解旅游者认知地图不仅有助于研究者描述、分析和推测旅游者环境学习过程、景观知觉评价和旅游者行为规律,而且能帮助旅游地规划、管理人员合理评估旅游地空间结构、导引系统设计、景观和设施的区位条件与服务管理质量。
先前研究虽记录了大量旅游者行为观测资料,但由于忽视了旅游环境和旅游者行为的中间变量(旅游者认知地图),所以不能合理预测旅游者行为。
因此,探讨旅游环境与旅游者空间行为的内在本质联系时,必须考虑这一中间变量。
近30年来,研究者在零星的研究文献中对之进行了探讨,但究竟旅游者认知地图是什么,旅游者认知地图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如何测量旅游者认知地图这3个方面的基本问题仍缺乏系统的研究。
这种研究现状不仅影响到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和合作研究,甚至使认知地图对实践工作的指导意义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户体验之认知地图、思维导图和概念图1. 简介认知地图,概念图和思维导图是可以在整个UX过程中使⽤的图表技术,⽤于可视化概念之间的知识和表⾯关系。
认知映射,思维导图和概念映射是⽤于组织,交流和保留知识的三种强⼤的视觉映射策略。
它们帮助我们布置复杂的想法,流程,并识别模式和关系。
认知地图,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看起来感觉很相似; 这种相似性导致混乱。
它们是三种不同的⼼理模型可视化⽅式- ⽆论是属于设计师,研究⼈员还是⽤户。
每种图都有⾃⼰的优势和好处。
本⽂将对这三种流⾏的图表类型及其在UX中的使⽤进⾏⽐较。
2. 认知地图认知地图是⼼理模型的所有视觉表⽰的总称。
本⽂中描述的所有映射技术都是认知映射的实例。
2.1 定义:认知地图是指给定过程或概念的⼈(或群体)⼼理模型的任何视觉表⽰。
认知地图没有他们需要遵守的视觉规则:对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何在视觉上表⽰没有限制。
2.2 历史认知地图的思想源于⼼理学家爱德华托尔曼的作品,他以研究⽼⿏如何学习导航迷宫⽽闻名。
在⼼理学中,它具有强烈的空间内涵 - 认知地图通常指的是⼤脑中空间(例如,迷宫)的表⽰。
从那时起,认知地图就被⽤于各个领域; 运营研究员科林·伊登(Colin Eden)在更⼴泛的意义上使⽤这个术语来指代任何类型的过程或概念(⽆论是否为空间)的⼼理模型表⽰。
认知映射是⾃由形式的,可以包括许多可视化⽅法,包括项⽬符号列表,流程图,概念图或亲和图映射。
虽然上⾯的例⼦是数字化图例(因⽽是⾼保真度),但认知地图通常是低保真度的,并且⽤纸笔,便签和粘滞便笺创建。
2.3 特点多样性和⽬的。
认知映射⽤于各种学科,⽤于各种⽬的。
认知地图是最常见的⼼理模型可视化类型。
对结构或形式没有限制。
认知地图不必遵循特定格式。
因此,它们通常是抽象的,没有⼀致的层次结构。
它们⾮常灵活,可以容纳需要表⽰的各种概念或情况。
2.4 ⽤户体验视化知识。
可视化(任何类型)有助于认知处理; 他们可以帮助我们改进思维,分解思想,捕捉思想。
城市意象的认知与观察者本身的情况、行为模式等密切相关,以清华校园为例,选择5位观察者,通过对观察者背景情况及他们所绘制的清华认知地图进行横向对比分析,总结城市意向要素认知规律。
一、认知地图及观察者背景分析笔者采访了5位观察者,其中四位是学生,有在读本科生、研究生,也有毕业的博士、硕士。
一般而言,学生会详细绘制宿舍为出发点,比较关注教学区域,因此教室、操场、宿舍等部分,而对家属区的绘制很笼统。
在学生的认知校园地图中个人居住的宿舍区域往往被放大。
此外东西主干道,以及通向几个门的道路都被注意到了,但其他的道路则不很明确清晰。
观察者多以道路为区域划分的参照要素来绘制其认知地图。
下面选取其中一张作为代表进行详细介绍(图1)。
这张地图由清华毕业的博士后绘制。
由于其毕业时间久远,且已离京,不常回来,这位观察者对于校园北部,尤其是东北部区域是缺乏印象的。
图的中心明显是以二校门作为清华的中心,实际上二校门并非清华的地理中心。
以二校门为中心这一点在后几张地图上也有所体现。
东门被画在朝东的方向,与西门相对。
事实上清华东门并不朝东,而是朝南。
教学楼和学生宿舍以一种模糊的方式被绘制在地图中,而在图中突出了教工宿舍和幼儿园,以及照澜院商场的位置,这正好与观察者的身份相符。
因为其在清华卖书期间已经结婚,家庭生活导致其更加关注柴米油盐,开始考虑留校工作以及子女教育问题。
对体育场馆以及食堂的忽略说明观察者的行为路线基本上不涉及此区域。
最清晰的道路城市意象要素认知与环境行为分析———以清华观察者的认知地图为例殷官涛孙少婧官珍摘要:凯文·林奇总结城市意象五大要素为道路、边界、区域、中心与节点、标志物。
观察者对这些城市意象要素的认知程度因其行为模式不同而各有侧重。
文章通过对校园观察者进行访谈,对其绘制的认知校园地图进行对比分析,结合环境行为学的内容,总结城市意象要素认知规律,并对校园的进一步改造提出建议。
关键词:意象要素;行为模式;认知地图图2清华家属楼住户所绘制地图图1清华毕业博士所绘制地图【城市公共艺术研究】622021·01是东西主路,以及南门入口的路,缺乏对边界的认知。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认知地图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个人校园认知地图的分析,总结得出公共认知地图的特点。
关键词:认知地图、校园、特点一、对研究对象的概述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儋州校区)是海南大学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核心基地。
儋州校区位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西部,地处环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域,坐落于风光旖旎的素有“诗乡歌海”之称的儋州市。
儋州校区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区连为一体,占地一千七百多亩(包括大学校园区、农科教学实验基地、工科教学实验基地等),绿树成荫、四季常青、环境优美,办学条件优越,学生学习和生活设施齐全,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追求理想的生态型、园林式校园。
学院毗邻洋浦经济开发区、云月湖、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海南热带植物园等,集教学、科研、旅游观光、科技示范为一体,各项社会服务设施配套齐全。
学院建有现代化的校园网,拥有教学与实验用计算机六百多台;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座位数六千余个;图书馆建筑规模和实施配备居全省同类院校领先水平,纸质藏书量超过50万册;建有体育馆、标准化田径运动场、各种球类运动场、大学生活动中心、标准化学生公寓、学生食堂、超市及校医院。
学院注重实践教学,坚持校企结合,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认知草图调查1.以认知地图构成五要素理论为依托,由小组成员画出个人的认知地图,区分出校园中的道路、建筑、标志物、节点、区域、边界等元素。
2.认知草图的调查方法:统计图上面的五要素被提及的频繁率和强度,整理合成公共的认知地图。
三、认知草图调查结构统计对不同个人的认知地图进行统计分析,用百分比表示不同要素在所有个人认知地图中的出现率,并结合图例绘出反应这一统计结果的平面图,得到公共的认知地图。
按照图面显示结果看,标志要素的出现率达到100%,成为公共认知地图中最主要的元素,这其中包括在校园区域范围内具备象征性的标志物,它们体现了再不同区域范围内的标志性,节点要素的出现率也要达到100%,但是节点的数量不如标志要素丰富。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认知地图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个人校园认知地图的分析,总结得出公共认知地图的特点。
关键词:认知地图、校园、特点
一、对研究对象的概述
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儋州校区)是海南大学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核心基地。
儋州校区位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西部,地处环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域,坐落于风光旖旎的素有“诗乡歌海”之称的儋州市。
儋州校区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区连为一体,占地一千七百多亩(包括大学校园区、农科教学实验基地、工科教学实验基地等),绿树成荫、四季常青、环境优美,办学条件优越,学生学习和生活设施齐全,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追求理想的生态型、园林式校园。
学院毗邻洋浦经济开发区、云月湖、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海南热带植物园等,集教学、科研、旅游观光、科技示范为一体,各项社会服务设施配套齐全。
学院建有现代化的校园网,拥有教学与实验用计算机六百多台;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座位数六千余个;图书馆建筑规模和实施配备居全省同类院校领先水平,纸质藏书量超过50万册;建有体育馆、标准化田径运动场、各种球类运动场、大学生活动中心、标准化学生公寓、学生食堂、超市及校医院。
学院注重实践教学,坚持校企结合,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认知草图调查
1.以认知地图构成五要素理论为依托,由小组成员画出个人的认知地图,区分出校园中的道路、建筑、标志物、节点、区域、边界等元素。
2.认知草图的调查方法:统计图上面的五要素被提及的频繁率和强度,整理合成公共的认知地图。
三、认知草图调查结构统计
对不同个人的认知地图进行统计分析,用百分比表示不同要素在所有个人认知地图中的出现率,并结合图例绘出反应这一统计结果的平面图,得到公共的认知地图。
按照图面显示结果看,标志要素的出现率达到100%,成为公共认知地图中最主要的元素,这其中包括在校园区域范围内具备象征性的标志物,它们体
现了再不同区域范围内的标志性,节点要素的出现率也要达到100%,但是节点的数量不如标志要素丰富。
道路要素的出现率为93%。
边界要素出现率为67%,区域要素出现率较低,没有过半数,可见儋州校区标志节点道路是主要意象要素,边界要素次之,区域是更为次要的意象要素。
四、认知地图的特点
认知地图的特点主要从以下方面体现:
1.路径:
认知草图中道路的绘制主要集中在交通密集的环线上,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草图上都有反映,但存在意象不准确的问题。
组员对东门通往教学楼、宿舍区的道路表达较为明确,对于其他道路则存在丢弃或定位不准的现象。
2.标志:
通过总结小组成员的个人认知地图,从中得出校园内标志物以建筑为主,多为生活、学习、运动场所的建筑物。
公共认知意向较强的标志物有学生宿舍、食堂、好帮手、教学楼、图书馆、足球场,体育馆,人工湖、车站等。
主要原因是体量大,人流量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公共认知意向较弱的标志物有泳池、影剧院、环植所等,主要原因是距离远,不经常去。
3.节点:
节点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节点与人的关系密切。
节点首先是连接点,也是简单的聚焦点。
组员对校门口、宿舍楼、图书馆意象清晰,位置准确。
对于十字路口通往学生宿舍区的一段绝大多数组员都有标示,对于其他道路则存在丢弃或定位不准的现象。
4.区域:
组员对自己所住的宿舍楼的位置最为清晰,并能够对其周边宿舍进行绘制,对于与自己宿舍楼较远的宿舍楼不能标识区域内部情况。
对足球场及体育馆有较为准确的意象。
5.边界:
组员对学校东门和北门校内外边界意象清晰,能准确标明门口在边界上的具体位置。
对校园内部边界忽略现象严重,各区域多通过区域名称进行界定,而很少有组员勾画出边界的具体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