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源性头痛治疗概况
- 格式:ppt
- 大小:16.67 MB
- 文档页数:15
推拿结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摘要】颈源性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疼痛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
本研究旨在探讨推拿结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
首先介绍了颈源性头痛的病因及特点,然后分别探讨了推拿治疗和针刺治疗在颈源性头痛中的应用。
接着详细描述了推拿结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方法,以及进行了效果观察。
研究结果表明,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在缓解颈源性头痛症状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结论部分总结了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在治疗颈源性头痛中的疗效,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结果对于提高颈源性头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推拿结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病因、特点、应用、方法、效果观察、结论、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推拿结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探讨这种综合疗法对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效果。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患者进行治疗和观察,分析推拿和针刺分别对颈源性头痛的影响,以及二者结合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在缓解颈源性头痛症状方面的有效性,为临床针对这一疾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也可以为进一步研究这种综合疗法在其他疼痛症状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推拿结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实践提供更为明确的指导和依据,促进其在临床中的推广和应用。
1.2 研究意义颈源性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推拿结合针刺治疗作为中医经典疗法的结合,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研究旨在观察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在颈源性头痛中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方法。
研究意义在于探讨推拿与针刺相结合的疗法对颈源性头痛的疗效,为中医治疗该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研究有助于增加对中医药在颈源性头痛治疗中的认知和了解,推动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通过本研究,可以进一步验证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对颈源性头痛的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
颈椎引起头疼怎么办作者:黄运绥头痛颈椎病患者最多见,大约每10个病人中至少7个具有一侧性偏头痛。
1/10颈椎病患者双侧都痛,表明两侧的椎动脉都有病变。
那么,颈椎引起头疼怎么办?相信大家都知道引起颈椎病的主要原因是颈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退变会使得颈椎周围组织受压或者刺激,从而出现一系列的颈椎病症状表现。
而颈椎周围组织中的椎动脉是疼痛的敏感结构,当椎动脉受压会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从而会出现头痛或者偏头痛的现象,给患者带来一定的麻烦。
颈椎引起头疼怎么办?临床上大部分头痛患者属于颈源性头痛。
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职业关系,颈部长期保持一个姿势,颈椎会发生老化,颈部椎间盘变性,释放炎性因子,继而引发头痛。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是指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
但是,有些患者在吃了止痛药之后,头痛还在继续,那么颈椎病头痛怎么办呢?颈椎病引起的眩晕一方面是因颈椎病变,如椎间盘突出、椎体骨刺、椎体半脱位等,压迫到椎动脉,导致椎-基底动脉管腔狭窄、曲折,造成大脑供血不足,从而产生眩晕等一系列症状。
另一方面则有可能是颈椎病变对其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造成大脑供血不足。
颈椎引起头疼怎么办?颈椎引起头疼怎么办?保守治疗常用于颈椎病初期,更广泛运用于临床辅助治疗。
包括牵引治疗、封闭治疗、针灸拔罐、推拿按摩、外敷用药、中药熏洗、理疗,药物治疗等。
事实上保守治疗大多只起到舒筋活络、缓解局部软组织痉挛等作用,而无法从根本上解除颈椎病变对椎动脉或其周围交感神经末梢的刺激或压迫。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王双发布时间:2023-06-15T01:35:13.934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3年6月6期作者:王双[导读] 颈源性头痛是常见的临床难题之一,患病率约1.0%~4.1%,在严重的头痛患者中约17.5%为颈源性头痛。
本病通常被认为是由颈椎及周围软组织病变,刺激或压迫高位颈神经或其分支神经而诱发。
因其致病原因复杂,可能存在多重因素治病,故有些患者久治不愈,甚至因长期的头痛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
从临床观察看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较为肯定及满意,因此备受到人们的青睐。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颈源性头痛的相关知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泸州市纳溪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四川泸州 646318颈源性头痛是常见的临床难题之一,患病率约1.0%~4.1%,在严重的头痛患者中约17.5%为颈源性头痛。
本病通常被认为是由颈椎及周围软组织病变,刺激或压迫高位颈神经或其分支神经而诱发。
因其致病原因复杂,可能存在多重因素治病,故有些患者久治不愈,甚至因长期的头痛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
从临床观察看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较为肯定及满意,因此备受到人们的青睐。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颈源性头痛的相关知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1颈源性头痛的定义及临床特征颈源性头痛泛指颈椎骨、椎间盘、椎间关节和/或周围软组织病变所致的头痛,大多数患者首先发生颈项部僵硬、疼痛,其后出现颈枕部或头颞部的疼痛,也可出现头额、颞及眶部的放射痛;少数患者仅表现为模糊性头痛,无法准确描述部位。
疼痛性质多以慢性、单侧头痛为主;为钝性、胀痛或牵拉痛;间歇性发作,每次持续数小时至数日,颈部活动时或长时间屈颈低头等不良颈姿下可加重头痛;颈部按摩、热敷或休息后疼痛减轻;可同时伴有同侧肩臂酸楚或疼痛;部分患者存在颈椎主被动活动受限,和/或有恶心、头晕、耳鸣等症状。
低频电刺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全文)头痛的病因复杂,颈源性头痛是指因颈椎或者颈部组织的器质性或者功能性病变而导致的头痛。
头痛大多表现为一侧头部疼痛,性质多为牵涉痛。
颈源性头痛的发病集中在30-50岁,女性较多。
中医学认为颈源性头痛属于“头痛”、“头项强”、“颈肩痛”范畴,病因分内伤和外感两个方面。
大多在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脾虚等基础上发病。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低频电刺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采用低频电刺激治疗的颈源性头痛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符合颈源性头痛的诊断标准,中医辩证分型为实证者。
排除不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排除合并有精神病的患者,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中途中断治疗的患者。
60例患者男21例,女39例,年龄21-70岁,平均42.8±10.6岁。
病程:1-8个月,平均5.6±1.5个月。
1.2治疗方法低频电刺激治疗仪选择比利时STX-Med Sprl公司生产的CEFALY(中文名释烦离)治疗仪。
治疗时疼痛在颈枕部者用颈枕部电极,疼痛在额颞部者用额部电极。
每天1次,一次20分钟,每个疗程5天,1个疗程结束后,间隔2天,进行下一个疗程,共进行4个疗程,对于4个疗程结束前就治愈者,则到最后一个疗程进行疗效评价。
1.3疗效评价疼痛程度采用VAS方法评价,用长度为10cm尺子,0-10之间的数字,0为无痛,10为疼痛最剧烈,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
疼痛持续时间计分方法:1分为>0.5h,≤2h;2分为>2h,≤6h;3分为>6h,≤24h;4分为>24h,≤72h;5分为>72h。
头痛指数评价方法:每次发作的疼痛程度乘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内发作情况,计算治疗前和治疗后头痛指数。
临床疗效评价:基本治愈:治疗后头痛指数下降≥90%,显效:治疗后头痛指数下降≥55%,<90%,有效:治疗后头痛指数下降≥20%,<55%,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
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发布时间:2018疾病分科:脑病科相关中医临床路径: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版)1] (ZY/T001.1-94)中“头痛”与“项痹病”的内容拟定:(1) 头痛的诊断依据:①头痛部位多在头部一侧额颞、前额、巅顶,或左或右辗转发作,或呈全头痛。
头痛的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或头痛如裂等。
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也有持续数周者。
②隐袭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③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腰穿、骨穿,脑电图。
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CT、磁共振等检查,以明确头痛的病因,排除器质性疾病。
(2) 项痹病的诊断依据:①有慢性的劳损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退行性病变。
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开车、上网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③颈、肩背疼痛,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⑤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过伸过屈位可有椎体不稳等改变;CT和/或MRI检查提示具有颈椎间盘膨/突出、颈神经根和/或根袖水肿、颈项部肌筋膜炎症等。
须同时符合“头痛”和“项痹病”。
2. 西医诊断标准采纳国际头痛协会(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 IHS) 2004年颁布的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2] .(1) 疼痛源自颈椎,且头部(含枕部、头顶、额部、颞部)和/或面部≥1个部位疼痛,满足标准(3) 和(4) ;(2) 临床、实验室和/或影像学检查证据支持颈椎/颈部软组织疾病是诱发头痛的原因;(3) 支持疼痛源自颈部疾病或损伤的证据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①临床症状提示疼痛的病变在颈部;②诊断性阻滞(颈部结构或神经根)治疗阳性。
颅脑手术后颈源性头痛的发病分析和治疗观察摘要:目的:分析神经节阻滞对颅脑手术后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45例颅脑手术后颈源性头痛患者,均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并根据疼痛部位选择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阻滞。
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程度,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的变化。
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VAS评分明显下降,经t检验分析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神经节阻滞治疗颅脑手术后颈源性头痛效果显著,可明显缓解疼痛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颅脑手术;颈源性头痛;神经节阻滞;治疗效果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病损引起的头部疼痛。
颅脑手术患者术中为了充分显露病灶,往往需要将颈部处于过伸、过曲或旋转位,可压迫或牵拉神经根。
如手术中不注意颈部的保护可能造成颈部结构的损害,进而产生颈源性头痛[1]。
本文分析了神经节阻滞对颅脑手术后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45例颅脑手术后颈源性头痛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25岁~60岁,平均年龄(45.24±11.24)岁;体重52kg~80kg,平均体重(64.25±12.62)kg;颅脑手术包括垂体瘤18例、胶质瘤15例、脑膜瘤7例、听神经瘤5例。
所有患者术后均顺利恢复,但术后1周内出现剧烈头痛,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发作,并伴有同侧颈枕部、肩部疼痛、僵硬等症状。
查体可见颈部肌肉紧张,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压痛明显,引颈试验阳性。
颅脑CT检查结果正常,无明显出血、脑水肿表现。
经甘露醇脱水、非甾体类镇痛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
研究对象同时排除颅脑手术前有偏头痛、颈源性头痛病史、颈椎先天畸形、陈旧性骨折脱位、结核、肿瘤、风湿免疫性疾病引起的颈源性头痛、神经功能障碍、类固醇激素使用禁忌症等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