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收支及其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及其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及其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及其调节机制

第五章国际收支及其调节机制

【学习目标】

1、掌握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

2、掌握国际收支失衡经济的原因及失衡影响

3、理解国际收支调节的主要理论与措施

4、了解中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学习引导】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不少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我国经济也遇到严重困难。……理论界紧密联系当前形势,从各个角度深入研究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及其对我国的影响,积极寻找克服经济困难的思路和对策。”(人民日报2009年07月15日“本周话题”)显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金融化和一体化趋势加速,国际金融的领域不断拓宽,几乎渗透到国际经济和各国经济的每个角落。国际收支全面反映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特别是债权、债务关系和货币兑换关系。国际收支状况对汇率、国际储备资产以及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国际收支调节是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政府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章介绍了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失衡等基本知识,分析影响国际收支的主要因素及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措施。并通过列举近年我国一些主要涉外经济调整政策来方便读者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准确理解和重点把握。

第一节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际收支

一国与他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种交往中不可避免地引发对外货币收付行为,一国将一定时期内的各种对外货币收付加以系统记录即为一国的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一战前,信用不很发达,国际资本流动比较少,国际收支主要反映对外贸易收支。一战后,国际收支的含义有所扩大,主要是指一国对外经济交往所引起的对外收支,即凡是有对外货币收付行为的交易都属于国际收支的范畴,这就是目前所称的狭义的国际收支的概念。显然,狭义的国际收支把外汇收支作为国际收支的全部内容,其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这一概念以货币收支为基础,即只有现金支付的国际经济交易才能计入国际收支,不包括表面上的没有货币收支发生的交易;第二,外汇的收支必须是立即结清的。二战后,国际间的经济交往迅速发展,出现了贸易方式多样化、国际资本流动多样化的特点,如易货贸易、对销贸易和国际租赁等。这些交易方式有的涉及部分货币收付,有的是延期货币支付,有的表面上没有货币支付。但不管哪种交易都涉及货币的定值,仍然按照价值规律进行等价交换,只不过是收付形态或形式发生变化而已,因此这一类交易也应属于国际收支范畴。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即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

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外国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对广义的国际收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第一, 国际收支反映的内容是以交易为基础,而不是以货币收支为基础,是系统的货币记录;第二, 国际收支记录的是对外来的内容,即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也就是说,判断一项交易是否应当包括在国际收支的范围内,所依据不是交易双方的国籍,而是依据交易双方是否有一方是该国居民。第三, 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的概念。国际收支一般是对一年内的交易进行总结。第四, 国际收支是个事后的概念。定义中的"一定时期"一般是指过去的一个会计年度,所以它是对已发生事实进行的记录。

国际收支能综合反映一国整体经济实力,反映一国对外经济与国内经济的联系及互相影响。所以,各国都很重视国际收支统计和分析,国际收支平衡是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国根据交易内容和范围设置项目和帐户,并按照复式记帐法对一定时期内的国际经济交易进行系统的记录,对各笔交易进行分类、汇总而编制出的统计报表。

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可综合反映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收支结构及储备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为制定对外经济政策,分析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经济因素,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提供依据,并为其他核算表中有关国外部分提供基础性资料。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则

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1、居民原则

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记载的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居民是指在某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经济活动在一年以上的个人或机构单位。其中机构单位包括企业、公司、非盈利机构以及政府。但官方外交使节、驻外军队一律算是所在国的非居民;国际性机构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是任何国家的非居民。

2、计价原则

国际经济交易中,实际资源与金融资产有多种交易方式,使交易价格的类型千差万别,如果不统一作价原则,各国编制出来的国际收支表就缺乏可比性。因此,对计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交易一律用市场价格作价。

3、所有权变更原则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统计编制一般以年度为限。当年发生的经济交易中,有的既发生了货物的转移,也完成了由此而引起的货币流动;有的只发生了货物的转移,尚未实现货币的支付,或者货物尚未获得而货币支付已经完成。在一笔具体的经济交易中,往往存在着许多时间概念,如物价签约、装运、交货、报关、付款等,应依据哪一时间来判定某一交易该不该记载在当年国际收支中?对此,IMF建议采用所有权变更原则。按惯例,所有权变更是指交

易当事方在账目上放弃(获得)实际资产并获得(放弃)金融资产。这个记载的时间通常作为所有权变更的时间。如果一个进口商在获得商品所有权之前付款(预付),应同时列出他对出口商拥有的应收债权;一个出口商在放弃商品所有权之后的某一个时候才收款(赊销),他也应同时列出对进口商拥有的应收债权。上述债权的产生和清偿都应分别记入其发生期的国际收支。

4、复式计帐原则

国际收支平衡表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复式簿记原理来系统记录每笔国际经济交易。任何一笔交易要求同时作借方记录和贷方记录,如果交易属于单向转移,计帐的项目只有一方,不能自动成双匹配,就要使用某个特种项目计帐以符合复式计帐的要求。这样,一国居民所进行的每一笔国际经济交易都会产生金额相同的一项借方记录和一项贷方记录。因此,原则上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方总额和贷方总额是相等的,其净差额为零。

对于每一笔国际交易,具体如何做借方记录和贷方记录呢?按照复式簿记的惯例,贷方记录资产的减少、负债的增加,借方记录资产的增加、负债的减少。由此,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本国商品和劳务(属于实际资产)的出口、本国对外金融资产的减少和本国对外负债的增加记录在贷方。换句话说,对于一项资产,不论是实际资产还是金融资产,作为贷方项目是表示持有额的减少,作为借方项目是表示增加;对于负债,作为贷方项目是表示持有额的增加,作为借方项目则表示减少。

对于这一记账惯例,有便于记忆的两个经验法则。

1)凡是引起本国从国外获得货币收入交易计入贷方,凡是引起本国对国外货币支出的交易计入借方,而这笔货币收入或支出本身则应计入借方和贷方。比如,英国出口一批价值100000美元的货物给美国,由此产生美国对英国的一笔货币支付。这笔出口交易对于英国来说产生了货币收入,那么就计入贷方(具体来说,在资本项目的对外短期资产上)借记100000美元。

2)凡是引起外汇供给的经济交易都计入贷方,凡是引起外汇需求的经济交易则计入借方。商品劳务出口和进口分别会产生外汇的供给和外汇的需求,由此

分别计入贷方和借方。同样,外债的偿还产生外汇的需求,计入借方。而外国偿还贷款给本国将产生外汇的供给,由此记入贷方。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法则不适用于单向实物转移,因为单向实物转移不会导致外汇的供给和需求。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

根据国际货币基础组织在《国际收支手册》中规定的统一格式,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主要包括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储备资产、净误差与遗漏四个基本部分。

1、经常账户(current account)

经常账户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往来账户,它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实际资源的转移状况。经常账户又分为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四个小的账户。

A.货物和服务(goods and services )

在这个账户中又分为两个更小的账户,即下面的货物和服务

1)货物(goods)

货物包括一般商品、用于加工的货物、货物修理、各种运输工具在港口购买的货物和非货币黄金。在处理上,货物的出口和进口应在货物的所有权从一居民转移到另一居民时记录下来。一般说来,进出口货物都按离岸价格(FOB)计价。

2)服务(services)

服务包括运输、旅游以及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的其他项目(如通讯、金融和电脑服务,专有权征用和特许以及其他商业服务)。债权表示本国居民为他国居民提供服务的外汇所得,债务与债权相反,是本国支出的外汇。

B.收益(income)

收入包括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两大类交易:第一大类是支付给非居民工人(例如季节性的短期工人)的职工报酬;第二大类是投资收入项下有关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收入和支出,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收入和支出以及储备资产的收入。最常见的投资收入是股本收入和债权收入(利息)。债权表示本国的收入,债务表示他国从本国所获得的收入总数。

C.经常转移(current transfer)

经常转移包括各级政府的转移(如政府间经常性的国际合作,经济、军事援助,战争赔款、没收走私商品、政府间的赠予、捐款和税款等)和其他转移(如侨汇,养老金,宗教、教育、财团法人捐赠钱款物资,各种奖金、奖学金等),债权和债务的意义与上述三项目相同。

2、资本和金融账户(capital and financial account)

这个大账户下面子账户分布如下

A.资本账户(capital account)

资本账户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收买或放弃。资本转移主要包括:(1)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资产转移;(2)同固定资产收买或放弃相联系的或以其为条件的资产转移;(3)债权人不索取任何回报而取消的债务。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指各种无形资产如专利、版权、商标、经销权以及租赁和其他可转让合同的交易。

B.金融账户(financial account)

金融账户包括一国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更的所有权交易。金融账户根据投资类型或功能可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储备资产四类。与经常账户不同,金融账户的各个项目并不是按借贷方总额来记录的,而是按净额来计入相应的借方和贷方。

1)直接投资(direct investment)

此账户上的数字表明了一国当年所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数额,这个数额与报纸和新闻上的外资实际利用额一致。直接投资指投资者在投资之后对企业拥有永久的利益。这一永久的利益意味着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管理可以施加相当大的影响。直接投资可以采取在其他经济体直接建立分支企业的形式,也可以采取购买其他经济体企业一定比例以上股票的形式。在后一种情况下,《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中规定购入股份的比例最低为10%。

2)证券投资(portfolio investment)

证券投资的主要对象是股本证券和债务证券。股本证券是对股票的投资,债务证券是对各种债券的投资。债务证券可进一步分为一年以上的中长期债券、货币市场投资工具和其他派生金融工具。

3)其他投资(other investment)

这是一个剩余项目,它包括所有直接投资、证券投资或储备资产未包括的金融交易。有贸易信贷、贷款、货币与存款等。

3、储备资产(reserve assets)

储备资产是货币当局可随时动用并控制在手的外部资产。可分为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在IMF的储备头寸、外汇资产(包括货币、存款和有价证券)和其他债权。

四个子账户的代数和称为金融账户余额。

4、净误差与遗漏(errors and omissions account )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用的是复式记账法,借方总额和贷方总额应相等。但是,统计数字出现错漏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1)资料来源不一。即商业部、财政部、海关、税务和银行等各部门的统计口径不一致。(2)资料不全。如资本外逃即资本通过地下管道,秘密地流出流入,走私及私自携带现钞出入国境等,难以掌握和统计。(3)资料本身错漏。统计数字也不总是准确无误,有的仅仅是估算数字。由于上述原因,借贷方总额总是出现差额,为此,设立这一项目用于轧平差额。

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4个主要帐户,即经常帐户、资本和金融帐户、储备资产帐户、误差和遗漏帐户。其中,经常帐户、资本和金融帐户属于自主交易性质的帐户,储备帐户、误差和遗漏帐户属于平衡性质的帐户。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第二节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失衡

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反映了该国对外经济交易的规模、结构等状况。对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进行细致的分析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可以为对外经济分析和制定对外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国际收支平衡分析,重点是分析国际收支差额,并找出原因,以便采取相应对策,扭转不平衡状况。

一、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复式簿记的原理编制的,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从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其结果永远是平衡的。但是,这种平衡是形式上的、账面上的平衡,而非真实,事实上的平衡。但就国际收支的实际情况来看,收支和支出相等时很偶然的,通常是或者收入大于支出,或者支出大于收入。因为,除了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外,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所有项目都代表了一定的现实交易,而这些交易又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性质:一种是自主性交易(或事前交易),另一种是补偿性交易(或非自主性交易)。自主性交易是指个人和企业为某种自主性目的(如追逐利润、旅游、汇款赡养亲友等)而从事的交易,它又称事前交易。自主性交易反映了国际收支的真实情况,它包含的内容有:经常帐户的交易及资本金融帐户中除储备资产以外的部分。这类交易在客观上已经发生,分别记入了各有关的项目,不可随意增减。因此,交易的结果必然会出现差额,需要加以调节,使其达到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一国货币当局或者允许汇率的变动在某种程度上自发调整自主性交易的平衡,或者通过增减国际储备和向外国借款来弥补自主性交易的不平衡。在后者情况出现时即产生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第二种类型的交易:补偿性交易或调节性交易。显然,补偿性交易并不因为其本身而存在,而是因为其他交易即自主性交易而产生,本质上是一种弥补自主性交易失衡的融通性交易。

考察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状况,主要看其自主性交易的差额。当这一差额为零时,就称为

“国际收支平衡”;当这一差额为正时,就称为“国际收支顺差”;当这一差额为负时,就称为“国际收支逆差”。后两者统称为“国际收支不平衡”或“国际收支失衡”。

目前,各国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都将国际收支平衡作为金融运行良好的指标,把国际收支不平衡作为政策调整的重要对象。在当今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对外经济活动与国内经济活动密切相联,当把国际收支平衡同国内经济的均衡联系起来考察时,便产生了国际收支均衡这一更深刻的概念。国际收支均衡指的是国内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即国内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外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状态。在世界经济、金融日渐一体化的今天,国际收支的调节不仅仅要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还要实现国际收支均衡这一目标。国际收支均衡是一国达到福利最大化的综合政策目标。

必须强调的是,尽管理论上将国际经济交易区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补偿性交易是十分有益的,但实际上面临这难以逾越的技术困难。在统计上却很难加以区别,在概念上也很难准确地把自主性交易与调节性交易区别开来。所以,这一方法实际上不可行。

二、国际收支的失衡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做法及人们的传统习惯,国际收支不平衡可以按下四种口径进行衡量。

1、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即该国商品进出口收入与支出差额。虽然贸易收支仅是国际收支的一个组成部分,绝不能代表国际收支整体,但是对许多国家来说,贸易收支在全部国际收支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因此,为了简便起见,可将贸易收支作为国际收支的近似代表。

贸易收支在国际收支中有着特殊重要性。一般来说,贸易收支即商品的进出口情况可综合反映一国的产业结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状况,反映该国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即使像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虽然资本与金融项目比重相当大,但仍然十分重视贸易收支的差额。

2、经常项目差额

经常项目包括贸易收支、无形收支(即服务和收入)和经常转移收支。前两项构成经常项目收支的主体。经常项目的收支也不能代表全部国际收支,但它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进出口状况(包括无形进出口,如劳务、保险、运输等),可以反映一国的国际竞争能力,被当作是制定国际收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国际经济协调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重视各国经常项目的收支状况,经常采用这一指标对成员国经济进行衡量。

3、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

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反映该项目下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交易(包括贸易信贷、贷款和存款)及储备资产交易的差额(假设资本转移净额为零),它记录了世界其他国家对本国的投资净额或贷款/借款净额。

资本和金融项目具有两个方面的分析作用:首先,通过资本和金融项目规模可以看出一个国家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和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一般而言,资本市场越开放,金融市场越发达,资本与金融项目的流量总额就越大。其次,资本与金融项目和经常项目之间具有融资关系,所以,资本与金融项目的余额可以折射出一国经常项目的状况。根据复式簿记法原则,在国际收支中一笔贸易流量通常对应一笔金融流量,可以说,经常项目中实际资源的流动与资本和金融项目中资产所有权的流动是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因此,如果不考虑错误与遗漏,经常项目的余额与资本和金融项目的余额必然数量相等,符号相反。也就是说,经常项目的余额与资本和金融项目的余额之和等于零。

4、综合项目差额

综合项目差额是指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中的资本转移、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项目所构成的余额,也就是将国际收支项目中的官方储备项目剔除后的余额。综合差额必然导致官方储备的反方向变动,因此可以用它来衡量国际收支对一国储备造成的压力。

由此看来,国际收支差额本质上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会计概念,并不存在单一的尺度来衡量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人们应该根据所要分析的问题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具体局部差额概念。不同国家往往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选用其中一种或几种,来判断其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和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在没有特别指明的情况下,人们讲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通常指的是综合差额盈余或赤字。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国际收支的失衡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经济现象。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但归纳起来,国际收支不平衡可分为以下五种:

1、临时性不平衡

临时性不平衡是指由短期的、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如自然灾害、政局动荡等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临时性不平衡在失衡程度上一般较轻、持续时间不长、带有可逆性,是一种正常现象。一般只要通过短期融资或动用外汇储备就可以加以解决。

2、周期性不平衡

周期性不平衡是指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典型的经济周期具有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不同的周期阶段,对国际收支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经济繁荣的初期阶段,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上升,物价上涨,则使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容易出现贸易逆差。在经济衰退阶段,国民收入减少,总需求下降,物价下跌,会促使出口增长,进口减少,容易出现贸易顺差。

3、结构性不平衡

结构性不平衡是指因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这种失衡通常反映在贸易项目或经常项目上。结构性失衡有两层含义。(1)指因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动的滞后和困难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这主要是通过进出口结构的变化来实现的。进出口结构包括进口结构和出口结构。对于进口结构来说,如果一国的进口结构和国内的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那么,该国的进口量将保持稳定增长,其贸易支出也将是稳定增长的;反之,就有可能导致进口的大起大落,从而造成贸易外汇支出的骤增或锐减。对于出口结构来说,如果一国的出口结构适应了国际市场的需求,那么,该国的出口就会增加,外贸收入亦会增加;反之,就会导致外贸收入下降。(2)指一国的产业结构单一、或其产品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低,或虽然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高,但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低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这种性质的结构性不平衡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调整了石油产量,引起世界市场石油价格上涨数倍,导致部分国家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逆差。

这种结构性失衡多见于发展中国家。这是由于发展中国家进出口结构不合理,资金缺乏,技术水平低下造成的。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要消除因结构性因素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4、货币性不平衡

货币性不平衡是指由于一国价格水平、汇率、利率等货币性因素所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如果一国货币数量发行过多,该国的物价普遍上涨,会造成出扣的减少和进口的扩大,国际收支会恶化。如果一国的利率水平上升,会引发资本流入的增加,整个国际收支状况将有所改善。如果一国本币汇率贬值,则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会下降,出口增加,而且,进口产品的国内本币价格升高,进口减少,国际收支状况改善。

5、收入性不平衡

收入性不平衡是由国民收入变化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国民收入增加,该国对国外的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都将增加,贸易支出和非贸易支出都将增加;反之,则将减少。指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超过出口增长而引起国际收支失衡。国民收入变化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经济周期,也可能是经济增长速度,还有可能是国家的经济政策等。

四、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

国际收支失衡,无论是顺差还是逆差,特别是长期性的,持久性的、巨额顺差或逆差,都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1.国际收支逆差的影响

(1)使本国经济增长受阻。由于长期逆差的存在,大量减少了本国的外汇储备,外汇的枯竭会影响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和原料的进口,从而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放慢。

(2)调整国际收支逆差的政策会引起经济衰退。在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逆差时,实行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通过降低社会总需求来压缩进口,减少外汇支出,也会引起国内经济的衰退。

(3)不利于该国的对外经济交往。存在巨额逆差的国家,会增加对外汇的需求,从而促使外汇汇率上升,本币不断贬值或者产生贬值的预期,对本国的对外经济交往会产生消极影响;另外,巨额逆差将使本国的偿债率降低,如果陷入债务困境而不能自拔,这又会影响本国的经济和金融实力,降低其国际信誉。

2.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

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当然会增大其外汇储备,加强其对外支付能力,但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1)一般会使该国货币汇率上升,从而不利于其出口贸易的发展,加重国内的失业问题;(2)将使该国货币供应量增加,加重通货膨胀;(3)将加剧国际摩擦,因为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意味着其它相关国家国际收支发生逆差;(4)若国际收支顺差形成于出口过多所形成的贸易收支顺差,意味着国内可供使用资源的减少,从而不利于该国经济的发展。

一般说来,一国的国际收支越不平衡,其不利影响也越大。但相比之下,国际收支逆差所产生的影响比顺差更险恶,因而对逆差采取相应调节措施更显紧迫。必须强调的是,尽管对一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但其目标仅是指改变一国过长时间、过大规模的逆差或顺差状况,而不是彻底消除不平衡,因为这是不现实的。

第三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与政策

一、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各国政府用以分析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适时调节政策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理论依据?世界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

(一)早期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大卫·休谟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时期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1752年《政治论丛》中提出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被公认为是最早形成的系统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论述了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和国际收支如何自动达到平衡的机理?这种理论又称为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理论

(二)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和金本位制的崩溃预示着“价格—铸币流动机制”不再能够指导各国对国际收支的分析,这种状况强烈呼吁新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出现

?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并不断趋于完善的,主要包括弹性理论?吸收理论?货币理论?

弹性理论着眼于价格变动引起的国际收支调整,其基本思路是货币贬值通过影响国内外相对价格体系进而对国际收支发生作用?马歇尔最早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对货币贬值和贸易收支差额进行了分析;后经过美国经济学家勒纳发展,形成了马歇尔—勒纳条件?即在不考虑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前提下,货币贬值后,只有当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l,贸易收支才能得到改善。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即使在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成立的前提下,贬值也不能马上改善贸易收支.相反,货币贬值后的头一段时间,贸易收支反而可能会恶化,必须经过一段时期,贸易收支才能得到改善,形成J曲线效应。为何贬值对贸易收支的有利影响要经过一段时滞后才能反映出来呢主要原因是存在以下时滞:(1)认识时滞.本币贬值后,出口产品价格价格下降的信息,不能立即为进出口商所了解.(2)决策时滞.进出口商在认识到货币贬值带来的产品价格变动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判断价格变化的重要性,进而作出改变进出口商品数量的决定.(3)生产时滞.面对出口商品需求的增加,国内生产商要获得足够的资金,人力资源,增加出口商品和劳务的供给需要一定的时间.(4)取代时滞.进出口商在货币贬值前签订的合同不能被取消,对进出口商品的数量需要一段调整时间。正是由于这些时滞的作用,一国货币贬值后,其出口商品的数量不能立即增加,进口商品的数量不能立即减少,而且相同数量本币的出口商品换回的外汇收入反而下降,因此,在短期内,贬值之后有可能使贸易收支进一步恶化。

吸收理论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从国民收入的产出及支出的关系出发考察了贸易收支失衡问题?吸收论所主张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就是改变总收入与总吸收的政策.国际收支逆差表明一国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即总吸收超过总收入.这时,就应当运用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对贸易商品(进口)的过度需求,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但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在减少进口需求的同时,也会减少对非贸易商品的需求和降低总收入,因此,还必须运用支出转换政策消除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的不利影响,便进口需求减少的同时收入能增加.这样,使贸易商品的供求相等,非贸易商品的供求也相等;需求减少的同时收入增加,就整个经济而言,总吸收等于总收入,从而达到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

货币理论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哈里·约翰逊(Herry Johnson)和他的学生雅各布·弗兰科(Jacob Frenkel)等共同提出的。它是建立在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货币主义学说基础上,是从货币的角度而不是从商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货币论政策主张的核心是: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应注重国内信贷的紧缩。

(三)国际收支危机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收支危机开始频频爆发,货币危机理论迅速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经济学家先后建立了三代国际收支危机模型(或货币危机模型)?

克鲁格曼(Krugman,1979)首创理性投机攻击模型,分析了在固定汇率制下,由于基本面的失衡,致使国际储备枯竭而造成固定汇率制崩溃的货币危机?这是一种由实际经济决定的货币危机模型,体现了固定汇率制度与宏观政策的冲突?

奥伯斯菲尔德(Obstfeld,1994)建立的模型是克鲁格曼模型的进一步发展,通常被认为是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他认为必须存在某种机制来协调市场参与者的预期行为,才足以驱动经济从无攻击均衡点向攻击均衡点跳变,但多重均衡点的存在无法提供对协调机制的解释?后来经过Obstfeld(1996)?Drazen和Masson(1994?1995)?Ozkan和Sutherland(1995)?Bensaid和Jeanne(1997)等不断完善,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成功地解释了1992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即英镑危机?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主要是与实际经济基础无关的货币多重均衡模型?认为货币危机的发生完全是一种“自我实现”式的危机,即货币危机发生的时间是随机的,一场本不会发生的货币危机也会因市场预期的作用而发生;货币危机的发生并不是要以经济的基本面状况是否恶化作为充要条件?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后续影响,使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产生?但从现有文献来看,第三代模型还不很成熟,实际上包含了两种相互对立的假说?一是沿着第一代模型的逻辑,也把货币危机的发生与一国实际经济基本面相联系,但是视角已经由原来的宏观基本面转向微观基本面,较为流行的是道德风险假说?它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出发,着眼于对银行体系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分析,代表人物主要有麦金农?皮尔和克鲁格曼?另一个是沿着第二代模型的逻辑,形成流动性不足假说(Chang & Velasco,1998?1999),认为由于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和“金融恐慌”心理(Diamond & Dyb-vig,1983),在羊群效应作用下,普通的流动性不足问题可能演变成大规模的货币危机(Radelet & Sachs,1998)?

(四)国际收支政策配合理论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前三者属于经济的对内平衡目标,国际收支平衡属于经济的对外平衡目标?正统的国际收支理论主要讨论了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但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政策配合理论却将国际收支的调整置于一个内外部平衡的综合性分析框架之内?这表明了国际收支调节实际上是一个政策搭配的过程?

表5-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内外部平衡总是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解决这一问题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除了需求管理政策外,许多经济学家从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强调了汇率政策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

,经常项目收支失衡加剧是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体现?其中,以美国为一极的发达国家经常项目逆差急剧膨胀,而以部分新兴市场和能源出口国为另一极的发展中国家经常项目顺差不断扩张?我国处于这一失衡的后一极?我国国际收支持续的双顺差现象,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遭到了一些国家的批评与指责?然而,这并不是我国一国的问题,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政策的协调?因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不仅会影响到本国经济运行,也会通过多种途径传递到其他国家?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一)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1、金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在国际金币本位制中,由于黄金作为本位货币可以自由流通、自由兑换、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国境等,使得在金币本位制中,国际收支失衡具有自动调节的机制,即所谓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具体的调节过程见图5-1。

图5-1金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2、纸币本位的固定汇率制下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在纸币本位的固定汇率制下,当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时,政府为了稳定汇率就要动用外汇储备,从而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进一步诱发国民收入、物价及利率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从而使国际收支通过收入效应、相对价格效应和利率效应实现自动平衡。

(1)收入效应。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政府必须动用外汇储备来予以弥补,从而使得本国货币供给量减少,引起社会总需求的萎缩,其中包括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从而进口的外汇支出就会下降,有利于国际收支逆差的消除。

(2)相对价格效应。当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货币供给量的下降及引起的社会总需求萎缩,必然带来物价水平的回落,使本国出口产品具有相对价格优势,促使出口增加和进口减少,有利于国际收支逆差的消除。

(3)利率效应。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为了稳定汇率,必然减少外汇储备量,使货币供给量下降,市场利率上升,引发资本流入的增加,改善资本帐户收支,使国际收支逆差得以缩小。

论主要国际收支理论及其优缺点

论主要国际收支理论及其优缺点 主要国际收支理论及其优缺点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各国政府用以分析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适时调节政策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理论依据。世界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研究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重商主义和古典学派的早期研究;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研究;20 世纪3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成熟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结构论,进一步丰富了国际收支的理论分析。 一、早期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价格- 铸币流动机制理论) 大卫?休谟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时期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1752年《政治论丛》中提出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被公认为是最早形成的系统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论述了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和国际收支如何自动达到平衡的机理休谟认为,在金本位制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就意味着本国黄金净输出,由于黄金外流,国内货币供给就会减少,从而引起物价水平下跌,本国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提高,而外国商品在本国的竞争能力则下降,于是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使国际收支状况改善。同样,国际收支顺差也是不能长久维持的,因为顺差会造成黄金的净流入,这又会趋于扩大国内货币供给量,造成物价上涨。物价上涨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从而使顺差减少乃至消失。这就是所谓“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的基本思想。 大卫?休谟的国际收支理论其后对国际收支调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该理论是有局限性的。表现在:(1)其建立的前提是贸易自由化和黄金在国际间的自由输出入,超出此前提,则理论只

第2章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第一节国际收支的失衡及其经济影响 一、失衡的判断 按经济交易的性质,国际收支交易分为 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事前交易(ex-ante transaction) 调节性交易(accommodating transaction )—事后交易(ex-post transaction) 国际收支是平衡还是失衡,根据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来判断。 真正的国际收支平衡是不必依靠调节性交易,而仅以自主性交易就能达到平衡的状态。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 (一)偶发性失衡(accidental disequilibrium) 由于偶然的、突发的事件而造成一国国际收支失衡。 气候突变农作物减产出口进口贸易收支逆差国际收支逆差政局不稳资本外流资本金融账户逆差国际收支逆差 (二)周期性失衡(cyclical disequilibrium) 由于经济体处于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进口本国相对繁荣国民收入 P 出口 贸易收支逆差国际收支逆差 (三)结构性失衡(structural disequilibrium) 由于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一国国际收支失衡。 1、产品结构失衡 国际市场对“本国出口品”需求出口外汇收入 国际市场对“本国进口品”供给进口品的价格外汇支出贸易收支逆差国际收支逆差 2、生产要素结构失衡 本国要素价格生产成本出口品的价格出口 经常账户逆差国际收支逆差 (四)收入性失衡(income disequilibrium) 由于国民收入的变化从而引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国民收入的变化由经济增长率引起)经济增长率国民收入总需求CA户逆差国际收支逆差 (五)货币性失衡(monetary disequilibrium) 由一国的价格水平、成本、汇率、利率等货币性因素所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 1、价格/成本出口进口经常账户逆差

国际收支及其调节机制

第五章国际收支及其调节机制 【学习目标】 1、掌握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 2、掌握国际收支失衡经济的原因及失衡影响 3、理解国际收支调节的主要理论与措施 4、了解中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学习引导】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不少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我国经济也遇到严重困难。……理论界紧密联系当前形势,从各个角度深入研究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及其对我国的影响,积极寻找克服经济困难的思路和对策。”(人民日报2009年07月15日“本周话题”)显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金融化和一体化趋势加速,国际金融的领域不断拓宽,几乎渗透到国际经济和各国经济的每个角落。国际收支全面反映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特别是债权、债务关系和货币兑换关系。国际收支状况对汇率、国际储备资产以及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国际收支调节是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政府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章介绍了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失衡等基本知识,分析影响国际收支的主要因素及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措施。并通过列举近年我国一些主要涉外经济调整政策来方便读者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准确理解和重点把握。 第一节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际收支 一国与他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种交往中不可避免地引发对外货币收付行为,一国将一定时期内的各种对外货币收付加以系统记录即为一国的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一战前,信用不很发达,国际资本流动比较少,国际收支主要反映对外贸易收支。一战后,国际收支的含义有所扩大,主要是指一国对外经济交往所引起的对外收支,即凡是有对外货币收付行为的交易都属于国际收支的范畴,这就是目前所称的狭义的国际收支的概念。显然,狭义的国际收支把外汇收支作为国际收支的全部内容,其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这一概念以货币收支为基础,即只有现金支付的国际经济交易才能计入国际收支,不包括表面上的没有货币收支发生的交易;第二,外汇的收支必须是立即结清的。二战后,国际间的经济交往迅速发展,出现了贸易方式多样化、国际资本流动多样化的特点,如易货贸易、对销贸易和国际租赁等。这些交易方式有的涉及部分货币收付,有的是延期货币支付,有的表面上没有货币支付。但不管哪种交易都涉及货币的定值,仍然按照价值规律进行等价交换,只不过是收付形态或形式发生变化而已,因此这一类交易也应属于国际收支范畴。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即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

论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及调节方法

【金融与保险】 论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及调节方法 王思蔚 摘 要: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长期以来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以及提出了相应的调节方法。 由于连续十多年的贸易和资本双顺差使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不断积累,导致外汇储备过快 增长。同时,我国长期实行的“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制度,不适应人民币升值预期较高的新形势, 外汇储备新增规模大于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本文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 目两大方面分别详细讨论了各自持续顺差的原因,并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有 效调节方法。 关键词:国际收支 经常项目 资本项目 涉外经济政策 一,我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现状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1211312614.html,) 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见附件)显示,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较快增长。 1.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608亿美元。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出口7625亿美元,货物进口6283亿美元,顺差1342亿美元;服务项目收入744亿美元,支出838亿美元,逆差94亿美元;收益项目收入390亿美元,支出283亿美元,顺差106亿美元;经常转移收入277亿美元,支出23亿美元,顺差254亿美元。 2.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3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678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出49亿美元,其它投资净流出40亿美元。 3.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继续增长。其中,外汇储备资产较上年末增加2089亿美元,达到8189亿美元。 国际收支失衡不断扩大(图一),首先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其次,大规模贸易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导致贸易摩擦频发。另外,由于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外汇占款渠道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增长过快,我国货币政策自主性受限,对冲过剩流动性的成本和压力越来越大,2005年下半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为信贷扩张、投资反弹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埋下了隐患。不但如此,大量外汇储备投资于低收益的美国国债,造成资金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国际收支状况是国内经济运行的结果,反映了我国一些深层次的制度性、结构性问题。 1.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的原因 从经常项目来看,根据国民核算恒等式,经常项目差额等于国民储蓄与国内投资之差。过去10年来的绝大多数年份,我国国民储蓄都大于国内投资,导致经常项目顺差。这主要是由于: (1)经济结构不合理抑制消费增长,推动居民储蓄持续上升。20世纪90年代,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从80年代的10.4%提高到13.5%,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却从80年代的12.3%下降到9.1%。1998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而第三产业只增长了7.7%。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占G DP的比重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即使在发展较快的制造业,产品普遍缺乏个性,种类少,附加值难以提高。这抑制了居民的消费增长,导致储蓄被动增加,超过国内投资的水平就表现为经常项目顺差。 国内经济结构问题反映在对外经济上,是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以消化国内一般商品过剩的生产能

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分析解读

作者:韩萍 单位:山东交通学院经济系 联系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城5号路501号58# 邮编:250357 电话:150******** email:vhanping@https://www.doczj.com/doc/1211312614.html, 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分析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目前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和国内经济状况,在此基础上运用国 际收支政策搭配理论对我国目前的国际收支调节策略进行分析,找出了我国目前国 际收支调节策略中存在的缺陷并给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收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丁伯根法则 一、我国国际收支及国内经济现状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多年来一直呈现双顺差的局面. 2007年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民币的升值,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屡创新低,这给我国的国际收支调节提出了挑战。同 时,2007年我国国内经济在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带动下呈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趋势。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消费储蓄结构不合理、失业率过高、经济结构不合理、投资结构不合理及由此引发的局部价格失衡。

2008年上半年延续2007年的经济形势,经济快速增长,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均呈现增长的趋势。但是,下半年由于美国次债危机,越南金融危机,雪灾、地震等一系列经济自然环境的打击,经济逐步从增长期转入衰退期,并且这一状况仍要持续一段时间。08年国际收支预期顺差将有所下降。 二、现行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概述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主要有三种:需求调节政策(包括支出增减型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出转换型即汇率政策和进出口政策等,供给调节政策(包括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等和资金融通政策(包括国际储备和国际信贷。在这三种政策中,使用频率最大,变化最多,同时对国际收支调节效果最明显的政策就是需求调节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因此,在这里我们着重分析一下近年来我国所采用的需求调节政策都有哪些。(一、财政政策: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国从扩大国内需求入手,连续七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显著成就。随着近年来经济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已经从扩大需求和拉动经济增长,逐步转向加强薄弱环节和调整经济结构。2004年12月3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从2005年起实行稳健财政政策1的决定。因此,2005年开始,财政政策主要立足于十六个字: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在政府预算方面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在财政支出总量不做过大调整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在做好财政自身的改革的同时大力支持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和公共卫生等制度改革;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严格按照预算控制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要求,政府的财政政策由稳健转向积极: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涉及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货币政策:1998-2003年底,政府针对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等问题,实施了以扩大内需为目的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取消贷款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连续多次下调存贷款利率,逐步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一系列措施;从2004年开始,由于局部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理论

第三章国际收支理论 本章主要内容: 弹性论的基本思想、理论前提、马歇尔—勒纳条件、J曲线效应、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及理论缺陷;乘数论的基本思想、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吸收论的基本思想、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货币论的基本思想、理论前提、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第一节弹性论 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主要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和勒纳(A·P·Lerner)在马歇尔(A·Marshall)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研究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由于其主要围绕着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而展开理论分析,所以被称为弹性论。 弹性论是基于以下几个假设前提而展开分析的,即: 1.充分就业和收入不变; 2.将贸易收支等同于国际收支,不考虑劳务进出口和国际资本流动,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 3.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即进出口商品以供给方货币表示的价格在本币贬值后保持不变,进出口商品数量仅取决于进出口需求弹性; 4.假定汇率贬值前贸易收支处于平衡状态。 价格的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率和价格变动率之比,称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为需求弹性。供给量变动率和价格变动率之比,称为供给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为供给弹性。在进出口方面,共有四个弹性。 1.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 M),其公式为:

E M =进口商品价格变动率 率进口商品的需求量变动 ( 2.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 X ),其公式为: E X =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率 率出口商品的需求量变动 ( 3.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 M ),其公式为: S M =进口商品价格变动率 率进口商品的供给量变动 ( 4.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 X ),其公式为: S X =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率 率出口商品的供给量变动 ( 综上可见,弹性实质就是一种比例关系,反映的是供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灵敏程度。 本币贬值会引起出口商品外币价格下降和进口商品本币价格上升,从而会引起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最终引起贸易收支变动。贸易收支额的变化,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由贬值引起的进出口商品的单位价格变化;二是由进出口单价变动引起的进出口数量的变动。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贬值才能改善贸易收支呢?基于弹性论的几个前提假设(尤其是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大的假设),马歇尔和勒纳指出,本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即贬值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 X E +M E >1 ( 该条件被称为马歇尔——勒纳条件。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当汇率变化时,进出口的实际变动情况还取决于供给对价格的反应程度。即使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贬值也不会马上改善贸易收支,相反,本币贬值后的初始阶段,贸易收支反而可能会恶化。这是因为: 1.在贬值之前签订的贸易合同仍须按原来的数量和价格执行。贬值后,凡以外币定价的进口,折合成本币后的支付将增加;凡以本币定价的出口,折合成外币后的收入将减少。换言之,贬值前已签订但在贬值之后执行的贸易合同,出口数量增加的影响不足以冲抵出口外币价格的下降的影响,进口数量减少的影响不足以冲抵进口价格上升的影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及其调节的政策措施word精品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及其调节的政策措施。答:(一)一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可以由多种因素 引起,概括起来主要有: (1)周期性因素。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会给国际收支带来不同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这种由经济周期的阶段更替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周期性不平衡。 (2)收入性因素。由于国民收入的增减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收入性不平衡。 (3)结构性因素。经济结构包括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等。由经济结构所引起的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又称为结构性不平衡。结构性不平衡主要体现在贸易账户或经常账户上。 (4)货币性因素一国的价格水平、成本、汇率、利率等货币性因素的变化也可能造成该国国际收支的失衡。由货币性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货币性不平衡。(5)偶发性因素(二)通常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政策 1.税收与补贴税收与补贴政策主要包括出口退税、出口免税、对出口企业或者进口替代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或者税收减免以及进口加税等。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本国产品的出口条件,刺激出口,减少进口。2.支出政策:财政支出政策是通过影响社会总需求来影响国际收支的。 (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中心是利率与汇率。 1.改变准备金比率的政策 2 .贴现政策3 .公开市场业务4 .调整汇率 (三)直接管制:在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时,也可以采用直接管制的办法加以扭转。直接管制的办法主要有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 二、试述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答:纸币制度下,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长期来看,一国的财政经济状况是影响该国货币对外比价的基本因素 2.国际收支状况3.利率水平4.财政与货币政策5.重大的国际政治因素 在现代外汇市场上,汇率变化常常是十分敏感的,一些非经济、非市场因素的变化往往也会波及到外汇市场。另外,诸如黄金市场、股票市场、石油市场等其他投资品市场价格发生变化也会导致外汇市场汇率的波动,因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资金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使得各个市场间的联系十分密切,价格的相互传递成为可能和必然。 三、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答:汇率这种特殊价格是一个重要的宏观变量,它与多种经济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变化频繁,对各国经济产生的冲击日益深刻。因此汇率政策及汇率调整已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1.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2.汇率变动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3.汇率变动对官方储备的影响:第一,汇率变动后,会对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产生影响,从而使该国的官方储备发生变动。第二,储备货币汇率的变动,将使持有该储备货币的国家的储备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或减少。 4.汇率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汇率变动往往会对一个国家的国内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5.汇率变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汇率不稳,加剧有关国家争夺销售市场的斗争,影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汇率不稳,影响某些储备货币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形成。汇率不稳,加剧国际投机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同时又促进了国际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

关于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探讨(有参考文献)

关于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探讨 摘要: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要实现内外经济均衡两个目标。 如果只考虑对内均衡,那么,外部不均衡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国内经济。 本文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内外失衡的现实,认为宏观调控必须内外均衡一齐抓,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宏观经济能否稳定运行的关键,并从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调整经济政策、扩大内需及外汇汇率改革等多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力促国际收支平衡。 关键词: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失衡;内外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扩大,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他国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收支平衡对经济的平稳运行也越来越重要。针对我国经济内外失衡的现实,为了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笔者认为要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宏观调控必须内外均衡一齐抓。 一.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年,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快,效益好,通胀低的良好态势。但也存在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的问题。在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国民经济偏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2006年我国外贸顺差为1774.7亿美元,较2005年的1019亿美元上涨74%,外汇储备为1066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473亿美元,说明我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状况没有改善。因此,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 二、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在国际收支领域出现的大量“双顺差”,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国际产业的转移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重点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金融、保险服务等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而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甚至高污染的产业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大规模转移。我国随着全球产业大转移和重新分工,而逐渐成为许多产品的世界制造中心。这一方面扩大了我国的出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我国的进口替代水平。由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需要进口越来越多的高技术产品,但这种扩大进口的需求却受到了限制,从而造成国内产能增长较快、而消费需求又相对不足,从而产生大量的贸易顺差。 (二)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的失衡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的拉动,所以造成消费增长和投资增长的不协调,消费增长在两大内需中长期处于明显滞后状态。据我国官方统计数字显示,自1978年至2004年的26年来,中国的投资增长速度保持在年均13.2%的水平,但同期消费增长水平却一直低于投资水平,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速仅为8.6%。我国投资增长率已经连续几年以接近消费增长率一倍的速度增长,使得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

国际收支理论43203

第三章国际收支理论 本章主要内容: 弹性论的基本思想、理论前提、马歇尔—勒纳条件、J曲线效应、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及理论缺陷;乘数论的基本思想、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吸收论的基本思想、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货币论的基本思想、理论前提、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第一节弹性论 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主要就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与勒纳(A·P·Lerner)在马歇尔(A·Marshall)微观经济学与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研究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与贸易条件的影响。由于其主要围绕着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而展开理论分析,所以被称为弹性论。 3、1、1假设前提 弹性论就是基于以下几个假设前提而展开分析的,即: 1、充分就业与收入不变; 2、将贸易收支等同于国际收支,不考虑劳务进出口与国际资本流动,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 3、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即进出口商品以供给方货币表示的价格在本币贬值后保持不变,进出口商品数量仅取决于进出口需求弹性; 4、假定汇率贬值前贸易收支处于平衡状态。 3、1、2弹性的基本概念 价格的变动会影响需求与供给数量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称为

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为需求弹性。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称为供给对价格 的弹性,简称为供给弹性。在进出口方面,共有四个弹性。 1、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 M),其公式为: E M= 进口商品价格变动率率 进口商品的需求量变动 (3、1、 1) 2、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 X),其公式为: E X= 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率率 出口商品的需求量变动 (3、1、 2) 3、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 M),其公式为: S M= 进口商品价格变动率率 进口商品的供给量变动 (3、1、 3) 4、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 X),其公式为: S X= 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率率 出口商品的供给量变动 (3、1、4) 综上可见,弹性实质就就是一种比例关系,反映的就是供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灵敏程度。 3、1、3马歇尔——勒纳条件 本币贬值会引起出口商品外币价格下降与进口商品本币价格上升,从而会引起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最终引起贸易收支变动。贸易收支额的变化,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一就是由贬值引起的进出口商品的单位价格变化;二就是由进出口单价变动引起的进出口数量的变动。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贬值才能改善贸易收支呢?基于弹性论的几个前提假设(尤其就是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大的假设),马歇尔与勒纳指出,本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与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与大于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即贬值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就是:

第6章国际收支理论

第6章国际收支理论 一、名词解释 货币价格机制收入机制利率机制需求调节政策供给调节政策资金融通政策米德冲突丁伯根原则有效市场分类原则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的搭配弹性马歇尔—勒纳条件 J曲线效应贸易条件闲置资源的作用弹性论吸收论货币论乘数论结构论 二、填空题 1.“货币—价格机制”与“价格—现金流动机制”的主要区别是。 2.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包括和。 3.是国际收支成功调节的核心。 4.造成内外均衡冲突的根源在于。 5.按对需求的不同影响,国际收支的各种调节政策可分为政策和政策两大类。 6.试根据蒙代尔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的原理填空: 7.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时滞效应被称为。 8.货币论认为,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对的调整过程。其重要的贡献之一是从开放经济角度把货币供应的来源分为和。 三、选择题(不定项选择) 1.国际收支政策调节主要包括: A.需求调节政策B.供给调节政策 C.融资政策D.政策搭配 2.支出转换型政策主要包括: A.汇率政策B.政府补贴 C.关税政策D.直接管制 3.从供给角度讲,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有: A.财政政策B.产业政策

C.科技政策D.货币政策 E.融资政策 4.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矛盾及政策搭配,是由哪位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A.James Meade B.Robert Mundell C.Johnson D.Swan 5.()提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可解决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矛盾。 A.James Meade B.Robert Mundell C.Johnson D.Swan 6.当处于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逆差的经济状况时,应采用下列什么政策搭配: A.紧缩国内支出,本币升值B.扩张国内支出,本币贬值 C.扩张国内支出,本币升值D.紧缩国内支出,本币贬值 7.引起国际收支长期逆差的结构问题有以下表现形式: A.经济结构单一B.经济结构落后 C.经济结构老化D.经济结构雷同 四、判断题 1.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可存在于任何经济条件下。 2.补贴和关税政策属于支出增减型政策,而汇率政策属于支出转换型政策。 3.“融资还是调整”表明融资政策与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支出政策之间仅存在替代关系。 4.直接管制属于单独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5.马歇尔-勒纳条件是指货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 6.汇率贬值一定会恶化贸易条件。 7.弹性论采用的是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8.吸收论含有强烈的政策搭配取向。 9.国际收支调节的结构分析法的着眼点是国内的供给结构。 五、简答题 1.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有几种?自动调节机制在什么环境下才能产生效用? 2.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分类和政策搭配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3.试沦述内外均衡目标之间的关系。 4.为什么会产生内外均衡目标之间的冲突? 5.请简述开放条件下政策搭配的基本原理和目标。 6.请简单说明本章中介绍的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的政策搭配方案。

浅析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和主动调节措施

浅析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和主动调节措施 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采用的调节政策有:(1)财政政策调节。财政政策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机理表现为运用财政收入政策、支出政策和公债政策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变动,进而通过对边际进口倾向的影响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如果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则政府应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和提高税率,政府支出的减少通过乘数效应使国民收入数倍的减少;同时,税率的提高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收益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收入的减少必然导致本国居民商品和劳务支出的下降,其中包括对进口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下降,至于下降的程度则取决于边际进口倾向的高低,最终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通过总需求间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以外,财政政策还可直接作用于恢复国际收支的均衡,特别是当国际收支的赤字源于财政赤字时,控制国内财政赤字即可直接改善国际收支。(2)货币政策调节。货币政策可以改变社会总需求的水平,进而影响价格、利率等变量,达到最终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目的。如果_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运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降低国内生产的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的价格,增强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从扩大出口和减少进口两个角度纠正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逆差。再者,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将促进一国国内利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吸引资本流人,改善国际收支的资本和金融账户。(3)信用政策调节。信用政策也可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如果一国面临较严重的经常项目逆差,可以有针对性地直接向出口商提供优惠贷款,鼓励其扩大出口;中央银行也可以通过提高进口保证金比例,抑制进口。另外,还可以通过向外商提供配套贷款吸引投资,通过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来平衡经常项目的逆差。信用政策的运用还可以通过影响利率水平的变化,进而对投资,价格等变量产生影响,并作用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通过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变化来进一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4)外贸政策调节。外贸政策调节国际收支比较典型的做法是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实施贸易的管制。前者主要是通过提高外国出口商品的关税来抑制进口,刺激对本国进口替代品的需求。但是,其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仅仅是一种对进口方面的单向调节。后者则一方面运用配额、进口许可证等措施限制进口,另一方面运用出口补贴等措施鼓励本国商品的出口,从进出口两方面双向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如果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可以通过提高关税和增加非关税壁垒来抑制进口、鼓励出口,改善国际收支。但是,通过外贸政策调节国际收支会扭曲市场机制配臵资源的效果,因此将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例如,走私猖獗、黑市活跃、千方百计逃脱管制。外贸管制还容易产生国际贸易摩擦,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简介 国际收支失衡(disequilibr ium) 国际收支失衡是指一国经常账户、金融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即对外经济出现了需要调整的情况。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经济影响。对外,国际收支失衡造成汇率、资源配臵、福利提高的困难;对内,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困难,即对外的失衡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均衡发展,因此需要进行调整。 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是衡量国际收支长期性平衡的一个重要标志。

国际收支理论

第6章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理论是国际金融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这一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可以有助于对各国宏观金 融政策的认识,也为一国宏观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国际收支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关于国际收支的决定问题;二是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 政策选择问题。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索,从而形成了 不同的国际收支理论。 最早对国际收支问题作出系统分析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D.Hume),他在1752年认为,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存在着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即“价格——铸币流机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因此,倡导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这一思想一直支配着国际收支的分析。直到20世纪30年代,国际 金本位制的崩溃,各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混乱,才使得经济学家展开了对国际收支问题的重新研究。其中 有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和A?勒纳(A.Lerner)以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分析为基础而提出的“国际收支弹性论”;马克鲁普和梅茨勒(L.Metzler)将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应用于国际收支分析而提出的“国际收支乘数论”;亚历山大(Sidney Stuart Alexander)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模型为基础提出的“国际 收支吸收论”;货币学派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提出的“国际收支货币论”等。这些理论的提出,不仅丰富了 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分析,而且为政府制定调节国际收支问题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6.1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Elasticity Approach),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金本位制崩溃之后,主要 由琼.罗宾逊在马歇尔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于1937年提出来的,着重分析货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和 贸易条件的影响,其后的经济学家对此理论作了一定的扩展。 (一)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的基本假设 弹性分析法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分析是建立于以下的基本假设之上的: (1)假定一个经济体的收入、其他商品价格、消费偏好等其它条件保持不变,单纯考虑汇率变化引起 的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及由此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2)进出口商品供给具有无限弹性,即进出口的变化并不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供给价格; (3)没有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收支主要表现为由商品进出口引起的贸易收支; (4)初始国际收支处于均衡状态。 (二)进出口商品弹性的基本表达式及弹性分析法的初始结论 根据商品弹性的定义,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可以表示为: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

第二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如上节所述,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现象是经常的、绝对的,而平衡却是偶然的、相对的,因此,国际收支的调节是无时不在进行着。为了顺利而有效地调节国际收支,首先必须研究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然后才能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来进行调节。 各国发生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繁多而复杂,这些原因中既有一般的原因,又有特殊的原因。 (一)、一般原因 西方经济学家按发生国际收支不平衡一般原因的不同,将国际收支不平衡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周期性不平衡(Cyclical disequilibrium) 周期性不平衡是一国经济周期波动引起该国国民收入、价格水平、生产和就业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周期性不平衡是世界各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常见的原因。因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不同程度地处于周期波动之中,周而复始出现繁荣、衰退、萧条、复苏,而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对国际收支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经济衰退阶段,国民收入减少,总需求下降,物价下跌,会促使出口增长,进口减少,从而出现顺差;而在经济繁荣阶段,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上升,物价上涨,则使进口增加,出口减少,从而出现逆差。如日本在1974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9.4%,国际收支却出现46.9亿美元的逆差;1976年日本经济萧条,但国际收支却出现顺差36.8亿美元。 2、货币性不平衡(Monetary Disequilibrium) 货币性不平衡是指一国货币增长速度、商品成本和物价水平与其它国家相比,如发生较大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是由于国内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起的,一般直观地表现为价格水平的不一致,故又称价格性的不平衡(Price Disequilibrium)。例如,一国发生通货膨胀,其出口商品成本必然上升,使用外国货币计价的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就会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客观上起着抑制出口的作用。相反,由于国内商品物价普遍上升,相比较而言,进口商品就显得便宜,鼓励了外国商品的进口,从而出现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编辑]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概述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各国政府用以分析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适时调节政策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理论依据?世界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研究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重商主义和古典学派的早期研究;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研究(以下称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20世纪70年代后的国际收支危机理论;内外均衡理论? [编辑] 国际收支理论的产生 国际收支理论主要产生于金本位制度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固定汇率制度时期。在汇率不变、汇率有限变动及汇率完全自由浮动的情况下,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调节机制有相当大的差异,各种国际收支理论从不同的经济环境、前提出发,提出了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调整方法,至今在多样化的国际社会都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编辑]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1] 一、早期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对国际收支进行论述的最初依据体现在重商主义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中。尽管重商主义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各学派的观点也很不一致,但他们的理论研究却都涉及到了国际收支。代表人物有托马斯·格雷欣、约翰·海尔斯、奥雷姆斯、博丹、马莱斯特罗特、马林斯等人,他们对国际收支的认识主要隐含在对货币的论述中;米塞尔顿在对贸易收支进行论述时,首次采 用了“贸易平衡”一词;晚期重商主义的杰出代表托马斯·孟在其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中指出,影响一国对外贸易的不仅仅是贸易收支,还有非贸易收支和转移支付,并对资本项目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进行了论述。晚期重商主义者甚至开始尝试编制对外贸易平衡表,该平衡表的结构和记账方式与现代国际收支平衡表大体一致。 大卫·休谟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时期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1752年《政治论丛》中提出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被公认为是最早形成的系统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论述了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和国际收支如何自动达到平衡的机理。但休谟的国

国际收支及其内容和调节

一、国际收支及其内容和调节 1.国际收支的概念演变为三个阶段。最早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贸易收支;金本位制度崩溃以后,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外汇收支;二战以后,国际收支的含义更为广泛,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对外经济交易收支。 2.一国的国际收支是通过编制国际收支平访表反映出来的,它是果统地记录一定 时期内各种国际收支项目及其金额的一种统计表。其内容包括经常性项目、资本项目和平衡项目等三个方面。其中每一个方面又有若干细目,应很好的理解和掌握。 3.国际收支编制的方法是复式记帐法。因此在帐面上应是平访的。但各种实际交易 经常处子不平渐状态。由于受经济危机、国民收入、货币价值和世界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往往出现顺差或逆差。为了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必须采取政策措施进行调节。对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有两种,一种是自动调节机制(金本位制度下);另一种是政策调节机制。这两种调节机制,尤其是后一种调节机制更要深入理解和把握。 二、外汇、汇率和外汇交易及其风险 这是《国际金融》最基本的内容和主线,贯串教材的始终,是学习本课程的重点 1.外汇的概念有两种。即动态意义的外汇和静态意义的外汇。重点要理解静态含义的外汇,即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它包括外国货币(纸币和铸币);长短期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综合货币和其他外汇资产。外汇分为自由外汇和记帐外汇两种类型。 2.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其标价方法有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和美元标价法(战后产生的,用于欧洲外汇市场)。外汇汇率的种类很多,主要有:①按银行买卖外汇角度划分为买入汇率、卖出汇率和中间汇率;银行还规定现钞汇率(也分买人汇率和卖出汇率。)②按银行外汇汇付方式区分为电汇汇率、信汇汇率和票汇汇率。③按外汇交易交割期限划分为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差额叫远期差价,分别用升水、贴水和平价表示其差额程度。④按国际货币制度划分为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 3.人民币汇率是1949年1月18日首先在天津公布的。当时制订人民币对外币汇率的方法是物价对比法,具体内容包括出口物资理论比价、进口物资理论比价和侨汇购买力比价。迄今人民币汇率经过了多次改革。目前人民币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面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4.在不周的货币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不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是以含金量为基础,以铸币平价为标准,实际的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由于受黄金输送点的制约,汇率相对稳定。所以如此,是因为黄金的输出和输入,将影响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其保持相对均衡。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贬值使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相脱离,汇率只能根据货币的购买力或物价对比决定。

当前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及调节措施

王孟莉会计学 2010310456 当前中国国际收支和汇率状况及调节措施 国际收支方面: 一、我国国际收支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贸易顺差增加迅猛,资本顺差居高不下,使得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引发了一系列消极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失衡不仅与自身经济发展有关,而且还与全球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可以看出国际收支失衡状况已成为全球性的值得关注的问题。 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增长有所放缓,但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根据报告,2009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297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2%;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448亿美元,较上年上升664%。2009 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3992 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4531亿美元。“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特征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截至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亿美元。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较高的外汇储备规模,有助于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且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措施 1、解决双顺差需各种政策协调使用 中国的双顺差是中国经济结构性失调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同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和宏观经济不平衡相联系的。要使用全面的方法解决双顺差以及高储蓄率的问题,即会使用各种方法的组合,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政策以及贸易政策、汇率政策等。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下: 1.1 提高消费水平增加旨在完善社保体系、医疗体系以及教育体系的公共支出,以降低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储蓄。通过财政和其他手段(如法律、法规),缩小城乡、地区和阶层收入差距。深化国内金融市场、投融资体系改革,使国内储蓄能够顺利转化为国内投资。允许人民币更多地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汇率。 1.2 对内、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取消鼓励出口导向的优惠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制止地方政府为引入外资而进行恶性竞争。制止地方政府把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引入状况作为政绩考核标准。取消中央政府有关规划中的进出口和外资引入量指标。进一步推进价格体制改革,使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国内资源的稀缺性。各级政府制定应急预案,为出口企业的结构调整做好充分准备,把结构调整对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的冲击降到最低限度。 1.3 应当放松资本管制但是坚决不放弃用管制的办法遏制投资资本的流入。鼓励企业在国内上市,鼓励三资企业利用国内金融市场筹集资金。实行与WTO不相冲突的产业政策,限制外资对某些特定产业的进入。增加政府旨在支持企业的公共支出。 1.4 中国经济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为了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提高中国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的效率,必须对中国的发展战略、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解决顺差不断扩大要综合采取宏观对策。①调整外汇管理政策。全面放宽各种进口的用汇管理,采取进口用汇自动登记制。取消企业对外FDI的外汇汇出审批管理,真正鼓励企业“走出去”。全面放松对资本项下的外汇支出管理。②调整税收(包括关税)政策。对战略性、资源性商品提前实现进口零关税并改采13%的增值税率。③调整分配政策。扩大内需,刺激出口。④采取更加有力的财政支出政策。⑤进一步调整产业政策。加工贸易转型升级。⑥采取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 中国在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和资本相对稀缺的发展阶段出现对外净资产,且规模迅速扩大,在国际上罕见。这有利于增强中国抵御外部冲击能力,但中国对外大量提供资金,并非国内储蓄真的过剩,而是由于经济中存在深层次问题,即政府职能错位、缺位,主导资源尤其是金融资源的配置,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的不够充分,不利于国内资金的有效利用。因此,提出以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