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裁变形过程分析3
- 格式:ppt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9
2.2 冲裁变形过程分析为正确设计冲裁工艺和模具,控制冲裁件质量,需认真分析冲裁变形过程,了解和掌握冲裁变形规律。
2.2.1 冲裁变形时板料变形区受力情况分析图2.2.1所示是无压边装置的模具对板料进行冲裁时的情形。
凸模1与凹模2都具有与制件轮廓一样形状的锋利刃口,凸凹模之间存在一定间隙。
当凸模下降至与板料接触时,板料就受到凸、凹模的作用力,其中:F 1、F 2 ──凸、凹模对板料的垂直作用力;F 3、F 4──凸、凹模对板料的侧压力;μF 1、μF 2──凸、凹模端面与板料间的摩擦力,其方向与间隙大小有关,一般从模具刃口指向外; μF 3、μF 4──凸、凹模侧面与板料间的摩擦力。
从图中可看出,因凸、凹模之间存在间隙,F 1、F 2不在同一垂直线上,故板料受到弯矩2/1Z F M 作用,由于M 使板料弯曲并从模具表面上翘起,使模具表面和板料的接触面仅限在刃口附近的狭小区域,其接触面宽度约为板厚的0.2~0.4。
接触面间相互作用的垂直压力并不均匀,•随着向模具刃口的逼近而急剧增大。
图2.2.1 冲裁时作用于板料上的力1-凸模 2-板材 3-凹模2.2.2 冲裁变形过程图2.2.2所示冲裁变形过程。
如果模具间隙正常,冲裁变形过程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弹性变形阶段(图2.2.2Ⅰ)在凸模压力下,材料产生弹性压缩、拉伸和弯曲变形,凹模上的板料则向上翘曲,间隙越大,弯曲和上翘越严重。
同时,凸模稍许挤入板料上部,板料的下部则略挤入凹模洞口,但材料内的应力未超过材料的弹性极限。
2.塑性变形阶段(图2.2.2Ⅱ)因板料发生弯曲,凸模沿宽度为b 的环形带继续加压,当材料内的应力达到屈服强度时便开始进入塑性变形阶段。
凸模挤入板料上部,同时板料下部挤入凹模洞口,形成光亮的塑性剪切面。
随凸模挤入板料深度的增大,塑性变形程度增大,变形区材料硬化加剧,冲裁变形抗力不断增大,直到刃口附近侧面的材料由于拉应力的作用出现微裂纹时,塑性变形阶段便告终,此时冲裁变形抗力达到最大值。
冲裁的工作原理范文冲裁(Stamping)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加工方法,其工作原理简单描述为在上、下冲裁模具的作用下,将金属板材通过机械或液压力量施加在金属板表面上,使其表面产生塑性变形,从而完成所需的形状。
下面将详细介绍冲裁的工作原理。
冲裁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进料、定位、加工和退料。
先将金属板材定位到冲裁模具的定位孔中,然后通过外界力的作用使金属板材与冲裁模具之间产生大的变形,完成冲裁过程。
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1.进料:首先将待冲裁的金属板材放入冲床的进料区。
进料是保证冲裁工艺能够连续进行的关键步骤。
在进料过程中,金属板材会被夹紧并沿着预定的路径进入冲裁模具的工作区域。
2.定位:一旦金属板材进入工作区域,它需要被准确而稳定地定位到冲裁模具的工作位置。
这是为了确保冲裁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通常,冲裁模具上会设置一系列的定位针或定位孔,用于将金属板材正确安排在所需位置上。
3.加工:加工阶段是整个冲裁过程最重要的一步。
金属板材将被夹紧并通过冲床的压力施加在冲裁模具上,产生塑性变形。
冲裁模具上通常包含两部分:上模和下模。
当冲床施加力量时,上模会向下推动,将金属板材压到下模上。
下模上通常设置了一定形状的凹槽或凸台,用于使金属板材产生所需的形状。
4.退料:加工完成后,需要将冲裁好的金属零件从模具中取出。
这个过程通常通过顶出装置完成,顶出装置会通过一定的力量将金属零件从模具上顶出,并将其传送到下一个工作站点或接收区域。
退料过程要确保金属零件完整无损。
总的来说,冲裁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施加力量使金属板材产生塑性变形,以完成所需的形状。
冲裁过程需要准确的定位、合适的冲裁模具和适量的力量控制,以确保冲裁过程的稳定性和零件质量的一致性。
冲裁是一种高效、精准的金属加工方法,在汽车制造、家电制造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