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
• 1945年7月16日,日寇为了打通南路干线以便撤 退包围南楼。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又无援军,自 卫队部分队员在激战中突围出去,留下司徒煦、 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浓、司 徒炳等7名队员坚守南楼,战斗7天7夜,重创日 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七勇士把枪支砸毁, 在墙上写下遗言:誓与南楼共存亡。日军久攻不 下,调来迫击炮等重型武器进行轰击,但因楼房 坚固,不能奏效。最后,灭绝人性的日寇向南楼 施放了毒气弹,七壮士昏厥后被捕,敌人把他们 押赴赤坎司徒氏图书馆的日军大本营,施以酷刑 后残暴杀害,并将烈士遗体斩成数段抛入江中。
.
4
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 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这也是 广东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至此,中国的世遗已经增至38处,位居世界第三。
.
5
一、历史背景
• 1848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 • 1865年 美国西部修建太平洋铁路 • 1868年 美国与清政府签定《蒲安臣条约》
1、按建筑材料分
混凝土楼又称“石屎楼”或“石米楼”,多建于清末民国 时期,造型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整座碉楼使用水 泥(一般由英国进口,当时称为“红毛泥”)、砂、石子和 钢材建成,极为坚固耐用。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 ,造价较高。目前开平现存混凝土楼1474座,在开平碉楼中 数量最多,占80.4﹪。
.
9
• 开平特殊华侨文物:金山箱
.
10
.
11
在匪风炽盛的日子里,为 防贼患,开平的父老乡亲和 华侨们纷纷集资在村中兴建 碉楼。中西合璧的碉楼大量 兴建是这一时期开平村落最 突出的变化,林立的碉楼从 此成为开平乡村壮观的文化 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