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生物学概述
- 格式:pdf
- 大小:90.30 KB
- 文档页数:3
蜜蜂的生物学特征与习性蜜蜂是一类十分重要的昆虫,它们以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和习性而闻名于世。
以下将对蜜蜂的身体特征、社会结构以及其与花朵的互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身体特征蜜蜂的身体结构具有独特之处。
首先,蜜蜂具有六条腿,每条腿上都覆盖着细小的刺毛,这使得它们在花朵上行走时能够更加稳定。
其次,蜜蜂具有一对复眼和三只简单眼,这使得它们能够看到更广阔的视野,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
此外,蜜蜂的嗅觉非常敏锐,它们通过感知花朵散发出的芳香物质来找到适合采集花蜜的目标。
二、社会结构蜜蜂具有高度的社会性,它们生活在一个严密的社会结构中。
蜜蜂社会一般由一个女王蜂、数百至上千只工蜂和数十只雄蜂组成。
女王蜂是唯一能够产卵的个体,她们专门负责繁殖后代。
工蜂则承担着采集花蜜、建造蜂巢、哺育幼虫等任务。
雄蜂的主要职责是与外界的其他蜜蜂进行交配。
三、花朵的互动蜜蜂与花朵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
蜜蜂通过采集花蜜为食,而在采集过程中,它们会不经意地将花粉带到其他花朵上,从而促进了花朵的传粉过程。
同时,蜜蜂还精确地辨别花朵的颜色、形状和芳香等特征,选择适合采集花蜜的目标。
花朵则通过散发芳香物质吸引蜜蜂,借助蜜蜂的传粉行为来繁殖后代。
四、蜜蜂的习性蜜蜂有着丰富多样的习性。
首先,它们具有强烈的归巢本能,能够准确地找到巢穴,并在必要时修建蜂巢。
其次,蜜蜂具有良好的方向感和记忆力,可以准确地找到蜜源并迅速返回巢穴。
此外,蜜蜂还会进行蜂舞,通过摆动身体和发出特定的声音来向其他同伴传达食物来源的方向和距离。
综上所述,蜜蜂作为一种昆虫,其生物学特征和习性让我们对它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蜜蜂的身体结构和社会结构使其能够高效地采集花蜜并进行繁殖。
同时,蜜蜂与花朵之间的互动也展现了自然界中动植物之间的精密平衡。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保护蜜蜂的生存环境,以确保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和习性能够得以延续。
14《蜜蜂》ppt课件完整版•蜜蜂概述•蜜蜂的采集与酿蜜•蜜蜂授粉与农业应用•蜜蜂养殖与蜂产品加工目录•蜜蜂与人类的关系•蜜蜂面临的威胁与挑战蜜蜂概述蜜蜂的种类与分布种类全球约有2万种蜜蜂,中国境内约有1000多种。
分布蜜蜂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从热带雨林到寒带地区均有分布。
中国分布中国是蜜蜂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分布,尤以华南、西南和华东地区种类最多。
蜜蜂的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形态特征蜜蜂是社会性昆虫,过着群体生活。
它们善于飞翔,以花为食,包括花蜜和花粉。
生殖方式蜜蜂的社会结构蜂王工蜂雄蜂蜂巢蜜蜂的采集与酿蜜采集工具采集时间采集地点030201采集花蜜与花粉酿蜜过程与蜂蜜的生成酿蜜原料酿蜜过程蜂蜜储存蜜蜂的采集效率与影响因素采集效率蜜蜂的采集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天气、季节、植物种类、蜂群状况等。
在适宜的条件下,一只蜜蜂每天可采集数百朵花的花蜜和花粉。
影响因素天气是影响蜜蜂采集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阴雨、大风或极端温度都会降低蜜蜂的出勤率和采集量。
此外,植物种类和分布也会影响采集效率,因为不同植物的花蜜和花粉产量和质量存在差异。
蜂群的健康状况和规模也会对采集效率产生影响,强壮的蜂群能够派出更多的工蜂进行采集工作。
蜜蜂授粉与农业应用蜜蜂授粉的重要性维持生态平衡01提高农作物产量02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03蜜蜂授粉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增加结实率改善果实品质提高经济效益根据农作物类型和生长环境,选用适合的蜜蜂品种进行授粉。
选用合适蜂种合理设置蜂箱加强蜜蜂饲养管理推动蜜蜂授粉专业化服务在农田中合理布局蜂箱,便于蜜蜂采集花蜜和进行授粉。
确保蜜蜂有充足的食物来源和良好的生存环境,加强病虫害防治,提高蜜蜂的授粉效率。
鼓励发展专业的蜜蜂授粉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优质的授粉服务和技术支持。
农业中蜜蜂的利用与管理蜜蜂养殖与蜂产品加工蜜蜂养殖技术与管理01020304蜜蜂品种选择蜂场选址与建设饲养管理繁殖与育种蜂胶蜜蜂从植物芽孢或树干上采集的树脂,混入其上腭腺、蜡腺的分泌物加工而成的一种具有芳香气味的胶状固体物。
蜜蜂的生物学特性介绍
蜜蜂是一种营群体生活的昆虫,有蜂王、工蜂、雄蜂三种。
工蜂形小,体暗褐色,头、胸、背面密生灰黄色的细毛。
头略呈三角形,有复眼一对,单眼三个,触角一对,膝状弯曲;口器发达,适于咀嚼及吮吸;足三对,股节、胫节及跗节等处,均有采集花粉的构造。
腹部圆锥状,背面黄褐色,1-4节有黑色环节,末端尖锐,有毒腺和螫针;腹上有蜡板四对,内有蜡腺,分泌蜡质。
蜂王,体最大、翅短小,腹部特长,生殖器发达。
雄蜂较工蜂稍大,头呈球状,复眼很大,尾端圆形,无毒腺和螯针。
蜂王与雄蜂的口器,均退化,足上无采贮花粉的构造,腹下蜡板和蜡腺均无。
三型蜂的发育蜜蜂是过群体生活的,当春夏蜂群兴旺时,一个蜂群通常包括一只蜂王,上万只工蜂以及千百只雄蜂。
蜂王与工蜂、雄蜂是容易区别的,它比工蜂大得多,虽无雄蜂那么宽,但比雄蜂长,它的腹部为长圆锥形,它比雄蜂或工蜂更象胡蜂,蜂王弯曲的螯针不象工蜂的那样,仅略为有点倒剌,只在与竞争的蜂王搏斗时才使用。
行动虽然显得缓慢,不慌不忙,但必要时,运动得却非常敏捷。
蜂群内的全部卵都是由蜂王产下的,它在空中飞翔时与几只雄蜂成功地交配过,就能获得供其一生之用的精子。
某些高产蜂王,在短时期内可产1500-2000粒卵。
已交配产卵的蜂王,在不受打扰时,可以在蜂箱里含有最幼小的蜂子脾上或附近找到它,通常由幼年工蜂组成
1。
蜜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分类蜜蜂是一种社会性昆虫,属于膜翅目昆虫中的蜜蜂科。
蜜蜂的生物学特性和分类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下文将分别从形态特征、分类系统、生命周期和行为习性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形态特征蜜蜂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
头部有一对复眼和三个单眼,顶部生有鞘翅目特有的触角,用于感知和辨别环境。
胸部有三对腿和一对翅膀,翅膀的快速震动使蜜蜂得以飞行。
腹部则是储存蜜汁和花粉的主要部位,腹部末端有一对刺,用于防卫。
二、分类系统蜜蜂科下有多个属,最为著名的是Apis属。
Apis属最为常见的蜜蜂有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和东方蜜蜂(Apis cerana)。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属如石蜂属(Bombus)、寄生蜂属(Nomada)等。
这些属下的蜜蜂在形态特征、生命周期和行为特性上有所差异。
三、生命周期蜜蜂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蜜蜂女王是唯一能够生殖的个体,她会选择一个蜂巢内的几个卵进行孵化,孵化出的幼虫通过吃蜂王分泌的蜂蜜和花粉来成长。
之后,蜜蜂幼虫会进入蛹期,在蛹期内进行体态的转变和器官的形成。
最后,成熟的蜜蜂会从蛹中孵化出来,参与到蜂巢内的各项工作中。
四、行为习性蜜蜂是群居昆虫,具有分工合作的行为特性。
蜜蜂社会分工包括女王蜂、工蜂和雄蜂三种。
女王蜂只负责繁殖,工蜂则负责采集花粉和蜜汁、建造和维护蜂巢、喂养幼虫等任务,雄蜂的功能是与女王蜂交配。
此外,蜜蜂还有舞蹈语言的特点,通过特定的舞蹈形式来向同伴传递食物位置的信息。
蜜蜂的分类和生物学特性是昆虫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了解蜜蜂的形态特征、分类系统、生命周期和行为习性,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这一社会性昆虫的生态功能和行为机制。
对于蜜蜂的保护、蜜蜂产品的生产和人类与蜜蜂的互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23卷第12期2007年中学生物学MiddleSchoolBiologyVol.23No.122007文件编号:1003-7586(2007)12-0006-03蜜蜂生物学概述王承赋(湖南省永顺县民族中学416707)蜜蜂是一种古老的昆虫,早在1亿2千5百年前,蜜蜂就生活于地球上。
蜂群内部分工明确,个体之间存在着丰富有趣的信息交流语言,社会行为丰富,蜜蜂是研究社会行为学、神经生物学、行为遗传学、免疫学等良好的模式生物。
作者利用多年养殖蜜蜂的经验和中学生物学教学工作的实践,结合有关资料概述了蜜蜂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1蜜蜂的种类蜜蜂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细腰亚目、蜜蜂总科、蜜蜂科、蜜蜂亚科、蜜蜂属。
因分类方法不同,蜜蜂可分为6个种,即大蜜蜂(如排蜂和岩蜂)、小蜜蜂、黑色大蜜蜂、黑色小蜜蜂、西方蜜蜂和东方蜜蜂。
前四种为野生蜂种,分布于南非、东南亚和我国海南、广西和云南等省区,其中大蜜蜂和小蜜蜂表现为原始的生活特点,生活在暴露的单一巢脾上,染色体数目仅为西方蜜蜂的半数(只有8对)。
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是目前家养的主要蜂种。
东方蜜蜂分布区域由南到北个体逐渐增大,体色由黄变黑,可分为印度亚种、日本亚种、喜马拉雅亚种和中华蜜蜂亚种。
其中中华蜜蜂是我国饲养的主要东方蜜蜂。
云南农业大学东方蜜蜂研究所对中国东方蜜蜂的形态特征进行研究,分为4类。
西方蜜蜂通常分为3个类群,即欧洲蜜蜂、中东蜜蜂和非洲蜜蜂。
其中又以意大利蜜蜂、卡尼鄂拉蜜蜂、欧洲黑蜂和高加索蜂是最具经济价值的蜂种。
意大利蜜蜂是我国饲养的主要西方蜜蜂。
2蜂群的组织蜜蜂营群体生活,蜂群由一只蜂王,数百只雄峰和数千至数万只工蜂组成。
蜂王是发育完全的雌性蜂,其职能是产卵。
工蜂是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的雌性蜂,负责多项职能,如哺育幼虫、饲喂蜂王和雄蜂,酿制蜂蜜,分泌蜂蜡、修筑巢房,守卫和采集等活动。
雄峰是蜂群中的雄性个体,惟一的职能就是与蜂王交尾。
蜂群内3种类型的蜂,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
在自然交替情况下,一个蜂群可能出现母女双王短时间同巢现象。
一般情况下,群内只有一只蜂王,这是蜜蜂生物学中的一条基本规律。
但是,据报道: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成功的组建多只蜂王在同一产卵区自由活动、正常产卵的多王群,并且实现了多王同巢越冬。
实验数据显示:多王群的蜂王产卵量为单蜂王产卵量的222.94%和367.07%。
这一成果被视为蜜蜂生物学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同时在养蜂生产应用中也具重要意义。
此项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在大蜜源到来之前能够将蜂群迅速养成强群,以夺取蜂产品的高产;也为生产蜂王浆时带来大量日龄一致的小幼虫,方便移虫,为提高蜂王浆的生产效率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项技术的核心在于所谓的生物诱导和环境诱导。
生物诱导就是通过人为手段消弱或改变蜂王打斗行为能力:在蜂王的选择上,宜选择在大群中产卵达6个月以上的蜂王组建多王群,此时蜂王“母性”好,“咬斗性”相对减弱;其次用小剪刀或指甲钳剪掉蜂王两侧上颚的1/3 ̄1/2,使其丧失打斗的能力,然后将其放入原群饲养几天或直接放入幼蜂中组建多王群。
环境诱导即协调蜂箱内外的环境,是组建多王群成功的又一关键。
蜂箱外环境是指组建多王群时一定要选择外界蜂粉源丰富和气候温和的季节,大蜜粉源到来,其花香味成为蜂巢内的主导群味,使来自不同蜂王的信息素易于混合;在气候温和的季节组建多王群,此时蜂群处于强盛阶段,容易组建成功。
蜂箱内环境是指选择在幼龄工蜂中组建多王群,因为幼龄工蜂的防卫能力弱,对蜂王信息素的敏感性差,容易同时接受多王的信息素。
3蜜蜂的生活习性3.1蜂王的生活习性蜂王是蜂群中所有成员的母亲,它的个体相对最大,比工蜂约长1/3。
蜂王腹部末端有螫针,在2只蜂王相斗时才用。
蜂王的寿命可达4 ̄5年,是工蜂寿命的100倍以上。
蜂王一般在试飞、交尾和分蜂时出巢,其余时间均在巢内,在交尾后的2~3d即可产卵;当年的新蜂王产卵力强,以后产卵力减弱,生产中需每年更换蜂王。
3.2雄蜂的生活习性雄蜂是蜂群中个体介于蜂王和工蜂之间的类型,一般在繁殖季节出现多,身体粗壮,翅长,飞行能力6强。
一般中午时出巢,寻找女王蜂交尾,交尾后不久便死。
雄蜂的食量大,工蜂根据繁殖的需要和巢内食物的多寡来决定雄蜂去留。
3.3工蜂的形态及生活习性3.3.1工蜂的形态特征工蜂身体最小,头部有一对膝状触角,具有触觉和嗅觉作用。
头部有复眼一对,有视觉作用;单眼3个,只有感光作用。
工蜂有咀嚼式口器,上鄂发达,适于咀嚼花粉;下鄂、舌和下唇都延长并合拢成管状,适于吸吮花蜜。
胸部有2对膜翅,有3对足,第三对足上有花粉刷和花粉筐。
体表密被细毛,便于黏附植物的花粉。
工蜂腹部末端有蛰刺,与毒囊连在一起,一受到惊扰就用螫针刺敌并注入毒液于敌害的身体里,工蜂随后便死。
3.3.2工蜂的行为特征工蜂的行为非常复杂,具有复杂的信息交流方式,看似严密的社会分工体系和令人惊叹的建筑才能等。
(1)工蜂的信息交流方式———舞蹈。
斯培次纳是第一个唤起人们对蜜蜂传递信息注意的人,他叙述了蜜蜂舞蹈是一种传达流蜜的量以及花蜜来源地点的方法,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直到1920年冯・佛烈希出版了《关于蜜蜂的“语言”》一书,书中更详细的描述了蜜蜂的舞蹈之后,随后许多研究人员也进行了同样的试验,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由于冯・佛烈希研究贡献,他获得了1973年的诺贝尔奖,他也是迄今为止蜜蜂生物学研究领域里惟一获此奖项的科学家。
(2)工蜂的行为变化。
蜂巢内外行为转变及其机制。
作者在养殖蜜蜂实践中认识到蜜蜂所具有的分工行为并非蜂王“指挥”的结果。
最新研究显示,影响工蜂由巢内活动转向巢外活动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据蜜蜂基因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采集基因是工蜂采集行为转变的遗传因素。
在工蜂行为转变时大脑中for基因表达增多,采集蜂for基因的转录水平高于哺育工蜂,而且for等位基因的不同易引起采集行为的差异;同时,外界环境和蜂群对采集工蜂的需求也刺激for基因的表达。
即外界大流蜜时,巢内哺育工蜂会提前参加采集活动;当巢内卵虫多而哺育蜂不足时,采集蜂也会转向巢内进行哺育活动。
受for基因调控,采集工蜂有趋光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幼年工蜂只能在黑暗的巢内进行着无规律的活动,而成年工蜂的采集行为则表现为昼出夜伏,很有规律。
②蜜蜂生理学研究发现保幼激素是工蜂行为转变的标志,在工蜂正常发育过程中,JH含量增多,采集行为提早发生。
科学家们发现切除分泌JH的咽侧体可延缓采集行为的发生。
工蜂飞行能力的转变及其机制。
有研究发现工蜂飞行能力的变化发生在2个不同阶段,即羽化后3 ̄4d及由巢内向巢外转变阶段,保幼激素影响工蜂飞行能力和代谢能力变化。
有人实验证明切除分泌保幼激素的咽侧体的工蜂在第1次试飞时死亡率高于正常工蜂;飞行速度和飞行代谢水平低于正常工蜂。
耐热性的转变及其机制。
飞行肌肉之所以能耐受温度的变化,部分是由于细胞中表达的热休克蛋白(Hsp)所致。
实验表明:环境温度达43℃或49℃时,工蜂脑部和胸部的Hsp显著增多。
目前Hsp与表达飞行行为的关系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转变及其机制。
蜜蜂基因组研究表明神经肽操纵着蜜蜂行为的变化。
在视觉方面,工蜂通过复眼感觉细胞中的不同视蛋白的表达辨别各种颜色。
opsin水平因劳动分工不同而不同,采集蜂的含量高于哺育蜂。
在嗅觉方面,基因组分析蜜蜂编码嗅觉感觉器的基因较多,可能与识别不同的生物素、家族信号、不同的花香有关。
有人认为触角小叶构成嗅觉神经网状中心。
4蜜蜂的发育和遗传4.1发育蜜蜂是典型的社会性昆虫,它的发育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是完全变态昆虫。
工蜂的发育期为21d,雄蜂为24d,蜂王为16d。
4.2蜜蜂遗传学德国牧师养蜂家约翰尼斯・齐从于1845年首次发表了他的假说,认为雄蜂来源于未受精卵,而决定雌性的卵是受精的。
此项发现标志着蜜蜂遗传学的起源。
但是,蜜蜂遗传学的真正开始应从蜜蜂人工授精技术的发展之后算起。
1927年,科学家经过30年的努力,最终取得了蜜蜂人工授精技术的成功,发展了蜜蜂交配控制和蜜蜂育种。
4.2.1关于性位点假说性位点假说认为,在蜜蜂的某条染色体上存在着一个决定性别的位点,称为性位点,性位点上的基因称为性基因。
蜜蜂的性别就是由性等位基因的纯合或杂合来决定的:性等位基因杂合,则为雌蜂(蜂王和工蜂);性等位基因纯合,则为雄蜂。
4.2.2关于二倍体雄蜂问题既然性等位基因纯合的受精卵孵化出来的小幼虫是二倍体雄性幼虫,那么为什么在蜂群中却没有二倍体雄蜂出现呢?原来是工蜂能够识别二倍体雄性小幼虫,在孵化后的几小时就被工蜂吃掉了,形成空房。
用人工方法可以培育出二倍体雄蜂,但它们没有生育能力。
在高度近亲交配的情况下,有一定比例的受精卵是纯合的,最高可达50%,即可形成50%的空房7率。
这给蜜蜂自交系的保存带来很大的麻烦,但是,这一难题已率先被我国蜜蜂育种家攻破。
4.2.3关于蜜蜂的连锁遗传连锁遗传与蜜蜂的某些性状的出现有一定的关系,如“白眼”突变、“黄绿眼”突变、“残翅”突变、无绒毛突变等。
其中“黄绿眼”突变和“无毛”突变是连锁的,只要这只蜜蜂是黄绿眼,那么它就一定无绒毛。
5蜜蜂全基因组破译简介2006年10月26日,蜜蜂全基因组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
有趣的是,1906年10月26日,德国养蜂家齐从在96岁高龄逝世,在100年以后,蜜蜂基因组的发表,使蜜蜂生物学研究进入了所谓“后基因组”时代。
蜜蜂全基因组是继黑尾果绳、冈比亚蚊、家蚕和果绳之后第五种被破译的昆虫。
这一重大项目由美国倍乐医学院完成,耗资800万美元,历时2年。
由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巴西、瑞典、日本、比利时、新西兰、以色列、丹麦、英国、法国、斯洛伐克、加拿大等14个国家90个科研机构的180多名科学家组成的蜜蜂基因组测序联盟(HGSC)发布了他们对西方蜜蜂基因组的测序结果和分析。
蜜蜂的基因数量只相当于人类的约1/10。
科学家们分析了蜜蜂16对染色体包含的基因,初步发现10157个基因,比果绳和蚊子的基因总数少30%左右;基因组全长236Mb,即2.36亿个碱基;大约有26Mb的序列未被克隆和测序。
HGSC采用全基因组鸟枪法及BAC克隆法测序,基因组DNA测序的素材来自一群近交纯种蜂王的单倍体雄蜂。
6蜜蜂转基因研究介绍动物转基因技术在探讨基因功能、基因治疗、发育调控、动物遗传改良、生物制药、建立疾病动物模型、器官移植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因此促进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
蜜蜂是具有悠久的饲养历史和重大应用价值的模式昆虫,但其转基因研究却相对滞后。
蜜蜂转基因研究目前尚无成功的报道,原因是工蜂的清巢行为和雌蜂的级型分化增加了蜜蜂转基因研究的难度,但人们进行蜜蜂转基因研究的步伐却没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