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陈述句反问句互换
- 格式:pdf
- 大小:137.92 KB
- 文档页数:3
陈述句←→反问句
一、加上(去掉)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
二、加上(去掉)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
问号←→句号。
三、肯定词←→否定词。
(仅一次)
如:我们怎能言而无信呢?在改为陈述句时,将“能”改为“不能”,去掉“怎”,将“呢”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所改成的陈述句是:我们不能言而无信。
又如:欧阳海舍身拦惊马的英雄事迹,怎么不令我们感动呢?在改为陈述句时,将“不令”改为“令”,去掉“怎么”,将“呢”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所改成的陈述句是:欧阳海舍身拦惊马的英雄事迹,令我们感动。
陈述句←→把字句
1、读句子,找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2、把动作词移到句子最后。
3、在句子空出的地方加个“把”字。
如:高修翼赶走狮子。
(赶走是动词)
高修翼把狮子赶走。
改为“把字句”时,动作的发出者得到强调
陈述句←→被字句
1、读句子,找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并在词下面加上点。
2、在句子开头上加一个“被”字。
3、把动作词后面的全部移到“被”字的前面。
如:高修翼赶走狮子。
(赶走是动词)
狮子被高修翼赶走。
改为“被字句”时,原来动作的接受着被放到了强调的地位。
把字句←→被字句
1、读句子,找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和“把”(被)字。
2、动词不动。
3、将“把”(被)两边的内容交换。
4、“把”←→“被”。
如:高修翼把狮子赶走。
改:狮子被高修翼赶走。
小学语文必会知识——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换「简单实用改法」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换是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知识测试的一个重点,要想考试不丢分,方法很重要。
今天,给各位亲分享一个简单的两步修改法:一、陈述句改反问句第一步:判断句子主要表达什么意思,找准重点部分,再在这一部分中找到句子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并把它改成相反意思的词。
第二步:在句子中加上“……难道……吗”或“……怎么……呢”注意将句号改为问号。
例如:1.那些美好的记忆,我不会忘记。
这个句子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在后一句:“我不会忘记”所以,第一步在这一部分找到表示否定的词“不会”将其改为“会”第二步:加上“……难道……吗”或“……怎么……呢”将句号改为问号。
改:难道那些美好的记忆,我会忘记吗?那些美好的记忆,我怎么会忘记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句子有两个表示肯定或否定词,这时就要判断句子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例如: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想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日。
里面有两个表示肯定的词:“是”和“想”,读读句子就知道,要表达的主义意思是“想干什么”而不是“是什么”因此,要改的词就是“想”句子改为: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怎么不想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日呢?今天是我的生日,难道我不想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日吗?二、反问句改陈述句第一步:判断句子主要表达什么意思,找准重点部分,再在这一部分中找到句子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并把它改成相反意思的词。
第二步:去掉句子中“……难道……吗”或“……怎么……呢”注意将问号改为句号。
例如:不劳动,连棵花草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句子中有3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不”“养不活”“不是”句子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是不是什么”因此,要将“不是”改为“是”然后去掉“难道”“吗”将问号改为句号。
改:不劳动,连棵花草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练习】一、将下列句子改为反问句。
1、我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
2、留几本书在窗台,在忙碌中休闲一回,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句式转换的原则:①不改变原意;②不能增删改变内容;③可增删个别词语;④注意层次及逻辑关系;⑤尽量避免重复,可用指代词简化一、反问句与陈述句转换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也可以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它们的意思相同,语气有所不同。
一)、反问句变陈述句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
练习: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二)、陈述句变反问句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删去“。
”变“?”。
练习:1、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2、这幅画是我们班小红画的。
3、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不应该伤他们的心。
二、陈述句与感叹句转换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可以把陈述句变为感叹句。
方法:要在句中加上表示强烈感情的“太”“真”一类词语,句末要加上感叹词“啊”“呀”等,将句号换成感叹号。
示例: 1.美丽的草原让人陶醉。
(陈述句)美丽的草原真让人陶醉啊!(感叹句)美丽的草原难道不让人陶醉吗?(反问句)2.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陈述句)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啊!(感叹句)3.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陈述句)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啊!(感叹句)巩固题目:一、把下列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感叹句。
例子:反问句:还有比事实更能说明道理的吗?陈述句:没有比事实更能说明道理的。
感叹句:没有比事实更能说明道理的呀!1.这本书明明是我的,怎么能说是你的呢?2、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朋友吗?3、不好好学习,能取得好成绩吗?4、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能不闻不问吗?5、犯了错误,但是不敢向老师、同学承认,这是一个少先队员应有的态度吗?6、我们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吗?7、没有爸爸妈妈的支持和帮助,会有我们这次班级风采大赛的成功吗?8、我们能被困难吓倒吗?9、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10、大家都是朋友,这样做应该吗?11、父母辛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该伤他们的心吗?三、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
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换什么是陈述句?陈述句是一种用来陈述事实、描述客观现实的句子。
一般而言,陈述句的基本形式为“主语+谓语+宾语”,例如:“我喜欢看电影”,“他们正在吃晚饭”。
什么是反问句?反问句是一种用来反向确认对方陈述的句子,它常常会添加疑问语气。
例如,“你真的认为我会做这种事吗?”、“这难道不是明显的问题吗?”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换在一些情况下,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可以进行互换。
这种转换通常会改变句子的语气和意义。
例子1:反问句转为陈述句首先来看一个例子:“这难道不是明显的问题吗?”这是一个常见的反问句,我们可以将其转化成陈述句,“这是一个明显的问题。
”例子2:陈述句转为反问句再来看一个例子:“我的薪水太低了。
”这是一个普通的陈述句,我们可以将其转化成反问句,“我的薪水不够高吗?”例子3:陈述句转为反问句,表达非真实性除了表示确认的反问句外,还有一种表达非真实性的反问句,例如:“他是不是王子啊?”这种反问句通常是在做夸张、调侃或反讽的表达,与实际情况不符。
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语气转换除了上述的句子表意的转换,《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提到,陈述句和反问句还可以相互转换语气。
例子1:陈述句转为反问句语气我们先来看一个陈述句:“他真的很帅。
”如果以一种反问句的语气来表达,可以转化为:“他不是很帅吗?”这种语气转换通常是用来强调陈述句的真实性和肯定性。
例子2:反问句转为陈述句语气再来看一个反问句:“难道你不会开车?”如果以一种陈述句的语气来表达,可以转化为:“你一定会开车。
”这种转换语气通常用来表示反讽和否定。
陈述句和反问句是两种不同的语句类型,它们的互换可以改变句子的语气和意义。
除了实际意义的转换,它们还可以相互转换语气。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选择使用陈述句或反问句,以更好地传达信息、表达情感。
句型转换详解之陈述句与反问句陈述句:是指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的句型。
反问句: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
一句话可以用陈述句表达,也可以用反问句表达。
两个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相近,但语气不同。
如:“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真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
”这两句话中,第一句是反问句,第二句是肯定句,两句话的意思基本相同一、陈述句变反问句1. 先加上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 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 反问语气词加上“。
”变“?” 。
4. 公式:原句+疑问词(怎能;难道)+不+语气词(呢?;吗?)-句号+问号二、反问句变陈述句1. 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 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 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
4. 公式:原句-疑问词(怎能;难道)-不-语气词(呢?;吗?)-问号+句号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互换练习一、把下面句子改为反问句1. 这活泼的小孩是我的好朋友。
2. 六小开展的师生才艺表演活动很好看。
3. 顽强拼搏的运动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 现在的条件这么好,我们应该好好学习。
5. 这件事大家都同意。
6. 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们也能做到。
7. 这件事大家会同意。
8. 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
9. 这是祖国母亲对我的期望。
10.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11.你不能这样蛮横无理。
12.孙悟空的本领可真大。
13.听了老师的一席话,小刚脸红了。
14.我不会忘记我俩的友谊。
15.这场报告会使听众们感动得热泪盈眶。
小学二年级语文陈述句反问句互换句式转换的原则:①不改变原意;②不能增删改变内容;③可增删个别词语;④注意层次及逻辑关系;⑤尽量避免重复,可用指代词简化一、反问句与陈述句转换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也可以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它们的意思相同,语气有所不同。
一)、反问句变陈述句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
练习: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二)、陈述句变反问句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删去“。
”变“?”。
练习:1、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2、这幅画是我们班小红画的。
3、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不应该伤他们的心。
二、陈述句与感叹句转换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可以把陈述句变为感叹句。
方法:要在句中加上表示强烈感情的“太”“真”一类词语,句末要加上感叹词“啊”“呀”等,将句号换成感叹号。
示例: 1.美丽的草原让人陶醉。
(陈述句)美丽的草原真让人陶醉啊!(感叹句)美丽的草原难道不让人陶醉吗?(反问句)2.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陈述句)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啊!(感叹句)3.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陈述句)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啊!(感叹句)巩固题目:一、把下列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感叹句。
例子:反问句:还有比事实更能说明道理的吗?陈述句:没有比事实更能说明道理的。
感叹句:没有比事实更能说明道理的呀!1.这本书明明是我的,怎么能说是你的呢?2、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朋友吗?3、不好好学习,能取得好成绩吗?4、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能不闻不问吗?5、犯了错误,但是不敢向老师、同学承认,这是一个少先队员应有的态度吗?6、我们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吗?7、没有爸爸妈妈的支持和帮助,会有我们这次班级风采大赛的成功吗?8、我们能被困难吓倒吗?9、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10、大家都是朋友,这样做应该吗?11、父母辛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该伤他们的心吗?三、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
陈述句:是指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的句型。
反问句: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
一句话可以用陈述句表达,也可以用反问句表达。
两个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相近,但语气不同。
如:“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真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
”这两句话中,第一句是反问句,第二句是肯定句,两句话的意思基本相同一、陈述句变反问句步骤与公式1.先加上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加上“。
”变“?” 。
4.公式:原句+疑问词(怎能;难道)+不+语气词(呢?;吗?)-句号+问号二、反问句变陈述句步骤与公式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
4.公式:原句-疑问词(怎能;难道)-不-语气词(呢?;吗?)-问号+句号二年级上册语文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换详解+专项练习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互换专项练习(116道)一、把下面句子改为反问句1.这活泼的小孩是我的好朋友。
2.六小开展的师生才艺表演活动很好看。
3.顽强拼搏的运动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现在的条件这么好,我们应该好好学习。
5.这件事大家都同意。
6.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们也能做到。
7.这件事大家会同意。
8.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
9.这是祖国母亲对我的期望。
10.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11.你不能这样蛮横无理。
12.孙悟空的本领可真大。
13.听了老师的一席话,小刚脸红了。
14.我不会忘记我俩的友谊。
15.这场报告会使听众们感动得热泪盈眶。
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换(一)反问句变陈述句方法:1.有“不”去“不”,无“不”加“不”2.去掉“怎、怎么、难道”“呢、吗”3. ?变。
1.这清闲的生活无忧无虑,还有什么能够代替?2.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3.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4.这个故事怎能不使我感动呢?5.这一池的荷花,不正像一大幅活的画吗?6.人的聪明与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7.还有比这叫声更好听的吗?8.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9.举世闻名的《清明上河图》难道不是张择端的画吗?10.这缸不正好用来养小鱼小虾吗?11.这顶香蕉形的帽子难道不好看吗?12.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13.从鹿身后追来的,不正是一头凶猛的狮子吗?14.海边上不是泛着白色的浪花吗?15.你不是一直想去伯伯家吗?16.难道方帽子戴着舒服吗?17.难道造纸术不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吗?18.缸里的小虾进行搏斗的样子不是很有趣吗?19.等到积雪融化时,从房檐上落下的小水滴,不就像一颗颗珍珠吗?(二)陈述句改反问句方法:1.有“不”去“不”,无“不”加“不”2.加上“难道......吗”“怎么......呢”3. 。
变?1. 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
2.蜜蜂飞得这么低,不能看到遥远的家。
3.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小沙更优秀的顾客了。
4.海底的植物差异很大。
5.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
6.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7.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
8.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9.我们遇到困难,不能退缩。
10.不好好学习,不能取得好成绩。
1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12.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了。
(一)反问句变陈述句答案1这清闲的生活无忧无虑,没有什么可以代替。
2.你不敢和我相提并论。
3.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
4.这个故事使我感动。
5.这一池的荷花,正像一大幅活的画。
6.人的聪明与愚笨,不是天生的。
反问句与陈述句转换肯定句:对事物做出肯定判断的句子(肯定:承认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真实性)否定句:对事物做出否定判断的句子陈述句:表示事实或说话的人的看法。
反问句: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常见否定词:不、没有、不能、不可以、不会……..常见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莫非、难不成………陈述句变反问句:原句+反问词+否定词+语气词-句号+问号1、肯定句变反问句:在原句句首加上反问词,然后在句中加上否定词,句末加上语气词,句末句号变为问号。
例如:你应该去看他。
第一步加反问词:难道你应该去看他。
第二步句首加否定词:难道你不应该去看他。
第三步句中加语气词:难道你不应该去看他吗。
第四步句末句号变问号:难道你不应该去看他吗?2、否定句变反问句:句首加反问词,去掉原句中的否定词(或者再加上一个否定词),句末加语气词,句末句号变问号。
例如:他不应该去看她。
第一步句首加反问词:难道他不应该去看她。
第二步去掉原句中的否定词(或再加上一个否定词):难道他应该去看她。
(难道他不应该不去看她)第三步句末加语气词:难道他应该去看她吗。
第四步句末问号变句号:难道他应该去看她吗?练习:1、我们都喜欢看动画片。
——————————————————————2、花生的品质很高尚。
——————————————————————3、字典是我的朋友。
——————————————————————4、我买不起这么贵的书——————————————————————5、我不会忘记我的好朋友。
——————————————————————反问句变陈述句:原句-反问词-否定词-语气词-问号+句号第一步去掉原句中的反问词,第二步去掉原句中的否定词(原句中没有否定词就加上否定词),第三步去掉原句中的语气词,第四步将问号改为句号。
例如:难道读书不是为了明白更多道理吗?第一步去掉原句中的反问词:读书不是为了明白更多道理吗?第二步去掉原句中的否定词(原句中没有否定词就加上否定词):读书是为了明白更多道理吗?第三步去掉原句中的语气词:读书是为了明白更多道理?第四步将问号改为句号:读书是为了明白更多道理。
《句子复习——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陈述句和反问句的句型特点,了解并掌握二者之间的互换规律。
2.能熟练地进行陈述句和反问句之间的转换。
【教学重、难点】1.了解并掌握陈述句和反问句之间的互换规律。
2.能熟练地进行陈述句和反问句之间的转换。
【教学过程】一、介绍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含义1.陈述句:用叙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句末用句号。
包括肯定句和否定句。
如:(1)我游览了长城。
(2)这幅画是我们班小红画的。
2.反问句:只问不答,是句式的一种,就是心里已经有答案了,还用疑问的语气表达出来,即明知故问,答案就在句子中。
常用“难道”“怎么”等词语连接,句末用问号。
如:别人都能办到的事,难道我们不能办到吗?二、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
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
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如:我们怎能言而无信呢?在改为陈述句时,将“能”改为“不能”,去掉“怎”、“呢”,问号改为句号。
所改成的陈述句是:我们不能言而无信。
又如:欧阳海舍身拦惊马的英雄事迹,怎么不令我们感动呢?在改为陈述句时,将“不令”改为“令”,去掉“怎么”,将“呢”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所改成的陈述句是:欧阳海舍身拦惊马的英雄事迹,令我们感动。
练习:将下列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1)我们遇到困难,怎么能退缩呢?*我们遇到困难,不能退缩。
(2)不好好学习,怎能能取得好成绩呢?*不好好学习,不能取得好成绩。
三、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
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练习:陈述句改为反问句(1)这幅画是我们班小明画的。
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换口诀
以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换口诀为题,以下是10个例子:1. 反问句:你真的认为这是正确的做法吗?
陈述句:你真的认为这是错误的做法吗?
2. 反问句:你难道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陈述句:你难道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3. 反问句:难道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吗?
陈述句:难道你明白这个道理吗?
4. 反问句:难道你不相信我吗?
陈述句:难道你相信我吗?
5. 反问句:你难道不觉得这个计划太冒险了吗?
陈述句:你难道觉得这个计划太冒险了吗?
6. 反问句:你真的不喜欢这个礼物吗?
陈述句:你真的喜欢这个礼物吗?
7. 反问句:你难道不明白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吗?
陈述句:你难道明白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吗?
8. 反问句:你真的不在意他的意见吗?
陈述句:你真的在意他的意见吗?
9. 反问句:你难道不知道这个消息吗?
陈述句:你难道知道这个消息吗?
10. 反问句:你真的不相信这个事实吗?
陈述句:你真的相信这个事实吗?
口诀: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换,意思不变问与答互换。
陈述句反问句互改口诀陈述句和反问句是语言交流中经常使用的两种句式。
陈述句陈述一个事实或观点,而反问句则是用疑问的方式表达对事实或观点的质疑或反驳。
下面是一个关于如何互相转换陈述句和反问句的口诀,以及相关参考内容。
口诀:陈述句变反问,调整结构顺序间。
谓语动词移到句首,句末加疑问标点问。
反问句变陈述,句末疑问去。
疑问标点去掉逗,句首谓语还原原。
参考内容:1. 陈述句变反问句:a. 谓语动词移到句首:陈述句中的谓语动词通常放在句子的中间或结尾,而反问句中的谓语动词需要移到句子的开头。
例如:陈述句:I am going to the store.反问句:Am I going to the store?b. 句末加疑问标点:陈述句中一般以句号结尾,而反问句需要加上疑问标点,通常是问号。
例如:陈述句:You have finished your homework.反问句:You have finished your homework?c. 调整结构顺序间:有些陈述句的结构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以符合反问句的结构。
例如:陈述句:She is the winner of the competition.反问句:Is she the winner of the competition?2. 反问句变陈述句:a. 疑问标点去掉:反问句通常以疑问标点结尾,而陈述句需要把疑问标点去掉。
例如:反问句:Did you finish your homework?陈述句:You finished your homework.b. 句末疑问去:反问句中的疑问部分需要去掉,使其变成一个陈述句。
例如:反问句:Are you going to the party?陈述句:You are going to the party.c. 句首谓语还原原:反问句中的谓语动词通常放在句子的开头,而陈述句需要把谓语动词还原到原来的位置。
例如:反问句:Is it possible to finish on time?陈述句:It is possible to finish on time.通过口诀和相关参考内容,可以帮助记忆和理解陈述句和反问句之间的相互转换规则。
句式转换的原则:①不改变原意;②不能增删改变内容;③可增删个别词语;④注意层次及逻辑关系;⑤尽量避免重复,可用指代词简化一、反问句与陈述句转换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也可以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它们的意思相同,语气有所不同。
一)、反问句变陈述句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
练习: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二)、陈述句变反问句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删去“。
”变“?”。
练习:1、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2、这幅画是我们班小红画的。
3、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不应该伤他们的心。
二、陈述句与感叹句转换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可以把陈述句变为感叹句。
方法:要在句中加上表示强烈感情的“太”“真”一类词语,句末要加上感叹词“啊”“呀”等,将句号换成感叹号。
示例: 1.美丽的草原让人陶醉。
(陈述句)美丽的草原真让人陶醉啊!(感叹句)美丽的草原难道不让人陶醉吗?(反问句)2.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陈述句)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啊!(感叹句)3.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陈述句)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啊!(感叹句)巩固题目:一、把下列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感叹句。
例子:反问句:还有比事实更能说明道理的吗?陈述句:没有比事实更能说明道理的。
感叹句:没有比事实更能说明道理的呀!1.这本书明明是我的,怎么能说是你的呢?2、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朋友吗?3、不好好学习,能取得好成绩吗?4、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能不闻不问吗?5、犯了错误,但是不敢向老师、同学承认,这是一个少先队员应有的态度吗?6、我们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吗?7、没有爸爸妈妈的支持和帮助,会有我们这次班级风采大赛的成功吗?8、我们能被困难吓倒吗?9、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10、大家都是朋友,这样做应该吗?11、父母辛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该伤他们的心吗?三、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
一、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换技巧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也可以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它们的意思相同,语气有所不同。
(一)反问句变陈述句反问句的特征是问中有答,如果能读出句中的答案,那么答案就是反问句即将变成的陈述句。
如果不会,可以按下面的规则来变!1、先删去反问语气词(怎、怎能、怎么、难道、岂、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或将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再看,看反问句中有没有否定词(例如:不、无、没有)等,有的话给删去,没有的话给加上。
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例①: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解析:先将肯定词“有什么”改为否定词“没有什么”;再将“问号”改为“句号”。
例②:我们怎能言而无信呢?我们不能言而无信。
解析:先去掉反问语气词“怎”;再将将肯定词“能”改为否定词“不能”;最后将疑问助词“呢”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例③:欧阳海舍身拦惊马的英雄事迹,怎么不令我们感动呢?欧阳海舍身拦惊马的英雄事迹,令我们感动。
解析:去掉“怎么”;将“不令”改为“令”;将“呢”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二)陈述句变反问句1、先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反问语气词(怎、怎能、怎么、难道、岂、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将陈述句的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或将陈述句的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有的,看陈述句中有没有否定词(例如:不、无、没有)等,有的话给删去,没有的话给加上。
3、句末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号改为问号。
例题(反问句改为陈述句):1、千难万险难道可以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吗?2、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呢?3、巍峨高山难道不是是英雄坚张不屈的精神象征吗?4、难道谁能否认这部电影没有教育意义吗?5、我们难道能做损人利己的事吗?6、对违法乱纪的现象,我们难道不严惩吗?7、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难道不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吗?8、同窗六载的情谊,我们难道能忘记吗?9、战士们怎能离开自已的阵地呢?10、我们的学校,不正是在开展古诗文的诵读活动吗?11、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会忘记?12、这个故事怎能不使我感动得流泪呢?13、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14、美丽的香港难道不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15、作为学生怎能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呢?16、他那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不值得大家学习吗?17、字典不正是我们的朋友吗?18、这件事怎能不让人高兴呢?19、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20、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与舒服呢?22、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23、我们遇到困难,怎么能退缩呢?24、说出的话难道可以不算数?25、不好好学习,怎能能取得好成绩呢?26、那奔驰的列车不是我们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吗?27、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28、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29、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30、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31、不耕耘怎么有收获?不学习怎会有知识?32、肺结核病人躺在床上呻吟的时候,他怎么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个在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呢?33、字典不正是我无声的朋友和老师吗?34、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难道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吗?你不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自豪吗?35、看到那数不清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36、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37、白石老人看后好不吃惊,这不是自己“练笔”时扔掉的废画吗?38、这上面明明标的是本人的名字,怎么能说是你的呢?39、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40、还有比事实更能说明道理的吗?4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42、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怎能不闻不问呢?43、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44、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45、居里夫人只要在专利书上签个字,所有的困难不是都可以解决了吗?46、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47、这潮湿冰冷的地面怎么能睡呢?48、我们是学生,怎能不遵守学校的纪律呢?49、那平静的“湖面”不是被它踩碎的吗?50、小姑娘天真的心灵,不正像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吗?51、这些树叶难道不是从这棵树上飘落下来的吗?52、咱们不是早就分好了吗?20、游览了长城,我怎能不受到教育呢?53、我们没有近道,和你们走的不是一条道吗?54、这个世界上怎么没有您最想要的东西呢?55、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来呢?56、这本书真好看,怎么不叫人喜欢呢?57、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58、对于浪费能源的现象,我们怎么能容忍呢?59、网络丰富多彩,怎能不让我们大家恋恋不舍呢?60、难道我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吗?61、我们怎么不爱自己慈爱的母亲呢?62、犯了错误就不敢向老师、同学承认,这难道是一个少先队员应有的态度吗?63、作为少先队员怎能不讲文明,有礼貌呢?64、这样肮脏、零乱的地方,怎么会让人觉得舒服呢?65、这场比赛怎能让祖国再次蒙受屈辱呢?66、像桑娜那样品德高尚的人难道不值得赞扬吗?67、为了把祖国建设得更强盛,我们怎能不努力学习呢?68、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怎能不闻不问呢?69、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怎能参加祖国建设呢?70、任弼时同志不同意搬进新房子,他说,怎能以一个人牵动一个机关呢?71、沿着这条小路走,怎么不能到金明家呢?72、听到波涛的轰鸣和狂风怒号,桑娜怎么不感到心惊肉跳呢?73、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吗?74、巍巍高山不是英雄坚强不屈的精神的象征吗?75、如果下面没有泉水,这么旱的天气,泥土怎么会这样湿呢?76、你用脏手随便抓东西吃,肚子怎么不会长蛔虫呢?77、登泰山看日出不是我很久以来最大的心愿吗?78、四周围黑洞洞的,难道不容易碰壁吗?79、对这种坏人坏事,我们怎能不闻不问呢?80、难道有比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更重要的事了吗?81、我们怎么会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呢?82、我们怎能不把自己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呢?83、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能离开手术台呢?84、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85、难道那条街不热闹吗?86、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87、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第五课时一、课前导入作业讲解二、知识点讲解(一)反问句与陈述句1.概念陈述句:是指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的句型。
陈述句又分为肯定的陈述句和否定的陈述句,简称肯定句和否定句。
一、肯定句:肯定句例句:儿子是我一生的牵挂。
二、否定句:1、一般否定句即含有“不、没有、完全不是,完全不”等否定意思的词的句子。
例:没有什么是他做不到的。
2、双重否定句含有两个否定词的句子,例如:含有“没有.....不......”“,非.....不可......”等词语的句子如:每天下午,我非做作业不可.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语气来表达肯定的意思。
例:难道他说的不对吗?★转换方法1.陈述句变反问句1.先加上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 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 反问语气词加上“。
”变“?”。
2.反问句变陈述句1. 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 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 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
三、例题分析【例一】:“难道他承认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变换陈述句:“他不承认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若变换为“他承认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就与原反问句的意思不一致了,答案就是错的,因为否定词“不”放的位置不当。
同样,肯定句变反问句,在变换后的反问句中,必须在适当的地方加一个否定词,才与原句意思一致。
【例二】:“你应该去看他。
”变为:“难道你不应该去看他吗?”否定句变反问句,去掉句中否定词或在变换后的反问句中再放上一个否定词,才与原句意思相符。
【例三】:“他不应该看她。
”变为“难道他应该去看她吗?”或“难道他不应该不去看她吗?”由此可见:反问句的问号,起了一个否定词的作用。
小学语文陈述句反问句互改练习(含答案)1.我一定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事实胜于雄辩,这是人们常说的。
3.我不可能拎得动这么重的东西。
4.到处都有野花的倩影,大千世界没有不是的。
5.我们千千万万个普通人就像这样的野花。
6.这潮湿冰冷的地面根本不能睡觉。
7.箭不可能射得到这么远的地方。
8.这些树叶是从这棵树上掉下来的。
9.人的聪明与愚笨不是天生的。
10.毒刑拷打不算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11.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
12.又短又软的淤泥无法承受这样重的老象。
13.我应该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
14.这是个伟大的奇观。
15.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16.这本书是你的。
17.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这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
18.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
19.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几个省市的建设都与兴安岭有关系。
20.那条街很热闹,不是吗?21.打仗不是为了多杀人。
22.毒刑拷打算不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李大钊同志充满信心地投入革命事业,毫不畏惧反动军阀。
作为年迈的长者,他是否需要订这些东西呢?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
奋斗需要付出牺牲,这是不容否认的真理。
杭州的西湖就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人们希望车子停下来,时间也停下来。
人不能没有一点精神。
我们不能容忍破坏纪律的人和事。
班主任应该以身作则。
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
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都会向四面八方望一望。
王老师带病工作,我们深受感动。
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可能惧怕反动军阀呢?十万支箭,三天造不成。
都是你自己找的,我帮不了你的忙。
那浪花所奏的正是一首欢乐的歌。
我们不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
居里夫人只要在专利书上签个字,所有的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
不劳动,连一棵花也养活不了,这是不争的事实。
不是自家人,也应该互相关心。
句式转换的原则:
①不改变原意;
②不能增删改变内容;
③可增删个别词语;
④注意层次及逻辑关系;
⑤尽量避免重复,可用指代词简化
一、反问句与陈述句转换
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也可以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它们的意思相同,语气有所不同。
一)、反问句变陈述句
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
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
练习:
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
二)、陈述句变反问句
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
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删去“。
”变“?”。
练习:
1、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2、这幅画是我们班小红画的。
3、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不应该伤他们的心。
二、陈述句与感叹句转换
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可以把陈述句变为感叹句。
方法:要在句中加上表示强烈感情的“太”“真”一类词语,句末要加上感叹词“啊”“呀”等,将句号换成感叹号。
示例: 1.美丽的草原让人陶醉。
(陈述句)
美丽的草原真让人陶醉啊!(感叹句)
美丽的草原难道不让人陶醉吗?(反问句)
2.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陈述句)
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啊!(感叹句)
3.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陈述句)
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啊!(感叹句)
巩固题目:
一、把下列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感叹句。
例子:反问句:还有比事实更能说明道理的吗?
陈述句:没有比事实更能说明道理的。
感叹句:没有比事实更能说明道理的呀!
1.这本书明明是我的,怎么能说是你的呢?
2、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朋友吗?
3、不好好学习,能取得好成绩吗?
4、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能不闻不问吗?
5、犯了错误,但是不敢向老师、同学承认,这是一个少先队员应有的态度吗?
6、我们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吗?
7、没有爸爸妈妈的支持和帮助,会有我们这次班级风采大赛的成功吗?
8、我们能被困难吓倒吗?
9、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10、大家都是朋友,这样做应该吗?
11、父母辛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该伤他们的心吗?
三、缩句
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
无论多么复杂的单
句,只要层层压缩,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
换句话说,“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了之后余下的部分。
缩句有两种情况:
一)、去掉全部枝叶,只保留主干。
如:“精彩的表演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缩为:“表演结束”。
二)、去掉大部分枝叶,保留主干和小部分枝叶。
哪些枝叶必须保留呢?
1. 否定句中的否定词。
如“我绝对不同意你的这种无理要求”。
缩为“我不同意你的要求”。
“不”必须保留。
2. “把”字句和“被”字句中的“把”和“被”以及它们连带的重要词语。
3. 疑问句子中表达疑问的词语要保留。
如“五年级的运动员为什么会在运动会上夺走了好几项冠军呢?”缩为“运动员为什么夺走了冠军呢?”
4、“着”、“了”、“过”要保留。
“赵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难忘的科学课。
”应当缩成“赵老师上了科学课。
”若缩成“赵老师上课。
”是正在上,还是上完了?“过”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过去。
如:“我曾经游览过美丽
的桂林。
”如果缩成“我游览桂林。
”是正在游览,还是曾经游览?没有说清楚。
由此可见,谓语后面的“着”、“了”、“过”不能去掉的。
“我游览过桂林。
”是对的。
5、表示方位的词组应该完整地去掉。
例如:“我们在清澈的河水里游泳。
”应当缩成“我们游泳。
”不能缩成“我们在游泳”,此外,像“在??下”、“在??里”“在??外”“在??中”等句子中表示方位的词组作状语时,都不能保留“在”字,应该同后面的状语一起完整地去掉。
6、句子的语气不能改变,如“莫非他想在这里安安稳稳地睡上半天吗?”应缩成“他想睡吗?”
7、固定词组的处理“自行车”“白杨树”“人民大会堂”等是固定词组,在缩句时不能把它们拆开来,应整个
儿保留。
此外,如“老校长”,“新同学”“大树”“小河”等词组,一般都结合得很紧密。
也可以视作固定词组。
巩固题目:
1、活泼可爱的小男孩蹲在地上仔细地捡树种。
2、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即将南下的消息。
3、带着红领巾的小姑娘一片一片地捡起地上的碎纸。
4、从南方赶来的小燕子加入了这百花争艳的盛会。
5、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6、人民大会堂的旁边停放着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小汽车。
7、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8、皎洁的月光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
9、一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
10、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整个树林。
11、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树林。
12、鸟的叫声透过树林的沙沙声模模糊糊地传来。
四、“把”字句与“被”字句的转换:
1、熊猫有趣的动作把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
孩子们被熊猫有趣的动作逗得哈哈大笑。
2、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样。
这幅画被我挂在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样。
3、睡梦中的小芳被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了。
一阵清脆的铃声把睡梦中的小芳惊醒了。
4、他们看到我军冲锋的道路被桥上喷出的六条火舌封锁住了,心里十分着急。
他们看到桥上喷出的六条火舌把我军冲锋的道路封锁了,心里十分着急。
巩固题目:
1、我把作业做完了。
2、农民伯伯把果园里的果子摘下来了。
3、家里的老鼠被我消灭了。
4、河滩上的小鱼被太阳晒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