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传播过程模式选编
- 格式:ppt
- 大小:1008.00 KB
- 文档页数:41
传播过程模型传播过程是指传播者将一条信息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一系列步骤。
它能够反映出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全过程,使消息传递更加有效和可控。
在公共关系领域,传播过程模型是研究传播活动和解决传播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理论框架,它将传播过程划分为八个步骤:发源者、消息、媒介、受众、发送者、接收者、反馈和解释。
发源者是消息的源头,其目的是将消息发送到指定的受众群体,并获得期望的反馈。
发源者通常是公司、组织、政府或个人,他们试图通过潜在的媒介传播消息,以促进他们在目标受众中的公共意见和形象的成功。
消息是发源者发送的内容,包括图片、文字、视频和音频等形式,可以是宣传品,也可以是产品说明,也可以是报纸文章或电视节目,也可以是社交媒体消息。
媒介是消息在发源者和目标受众之间传播的媒介,它可以是电视、报纸、网络或广播等,也可以是电子邮件、微信等社交媒体。
受众是发源者期望受到消息的最终接收者,他们可以是普通民众、报刊读者、电视观众或网络使用者等。
发送者是实际将消息传播给受众的人,他们可以是发源者自己或媒介组织中的工作人员。
接收者是接收消息的人,也是最后一步。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背景、学历等信息,从消息中获取信息,并作出反应。
反馈是受众对消息的回应,如行为、口头回答或文字答复等。
反馈可以检测消息的有效性和传播的效果,以确定是否达到期望的目标,是否需要调整传播策略。
最后,解释是发源者对接收者反馈的反思,以衡量消息的有效性和受众的态度,并根据反馈的结果,不断调整发源者的传播策略,以使消息可以更好地呈现给受众。
传播过程模型是一个系统性的分析工具,它将传播活动分解为多个步骤,有助于公共关系人员分析不同媒介之间传播效果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关问题。
在这个模型中,发源者会考虑受众的特征和传播效果,为消息制定合适的渠道,以及通过反馈采取行动,以促进消息传播的可控性和有效性。
只有系统性地考虑和分析才能收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对传播策略的实施更加有效。
传播过程与传播类型导言本章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能够明了传播的过程,熟悉传播过程的几个常见模式,并学会用这些模式来分析传播活动;分别理解六种传播类型,学会分析这六种传播类型的联系与区别。
本章难点: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各种传播活动的具体传播过程虽然不同,但都必须遵循信息传播的规律。
就像数学研究领域的公式、物理研究领域的定理一样,一些学者在研究、分析信息传播规律中也总结了一些属于信息传播领域的“公式”——传播模式。
通过这些模式,我们就能相对轻松地分析各种传播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伴随着各式各样的传播活动,传播活动的普遍性决定了传播类型的多样性,划分的标准也很多。
我们在本章介绍一种最常见的划分标准——按照传播范围的大小和传播对象的多少来划分。
按照这种标准我们可以把传播活动分成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六大类。
2.1传播过程模式尽管传播活动多种多样,每次传播的过程具体而复杂,但都得遵循信息传递的本质和规律。
在传播学研究中,学者们一直关注着对传播过程的研究,并设法找到一个直观而又简化的方式来阐释传播的复杂过程,建构传播模式无疑是学者们最理想的选择之一。
所谓模式,“是用图像形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有意简化的描述。
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①传播模式是传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播模式研究几乎是随着传播学研究同时开始的。
传播模式的研究经过了从最初的线性模式到双向互动模式,再到系统模式,经历了一个从简① [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中译本,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从微观到宏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随着这一研究的深入,传播过程在研究者面前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传播学的理论构架也日渐明朗;微观部分的许多课题能简单明了地显示出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方向。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②受传者③讯息④媒介⑤反馈2.传播模式过程的直线模式,循环互动模式,系统模式三大类型分别包括哪些具体的传播模式?这三个模式的区别是什么?直线模式: 拉斯维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循环互动模式: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系统模式: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客的系统模式区别:3.理解拉斯维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福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客的系统模式,并分析这些模式的先进性和劣势分别是什么?2、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④评价:a.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b.不足: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B香农-韦弗数学模式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噪源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3、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A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①施拉姆受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传播是怎样运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