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282.50 KB
- 文档页数:13
急性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进展及指南解读现如今新型药物的问世及介入等治疗手段的飞速发展,逐渐成为心血管界关注的焦点,而人们却忽略了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于急性心力衰竭来说,目前非药物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包括机械循环支持、血液净化治疗、呼吸机和心脏移植等。
一、机械循环支持(MCS)机械循环支持(MCS)适用于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的患者,包括:VAD、ECMO、IABP。
MCS可作为桥接过渡到作出是否心脏移植的最后决定、成为合适的移植候选人、心脏移植、康复或作为最终的治疗手段。
2013 ACCF/AHA心衰治疗指南指出MCS支持治疗适用于在指南指导下的正规药物治疗后LVEF 仍然小于25%、NYHA 心功能分级为III-IV 级和1-2年死亡率很高的患者、或者依赖于持续静脉应用正性肌力药物的患者。
2015 SCAI/ACC/HFSA/STS心血管治疗中经皮机械循环支持装置使用专家共识声明指出:经皮MCS的适应症如下:急性心梗并发症(缺血性二尖瓣反流;大面积AMI行PCI术中或术后出现的急性左室功能低下;右心室梗死导致心源性休克);非缺血性心肌病所导致的严重心衰;心脏移植后的急性心衰;高危的经皮瓣膜介入手术;高危复杂的室速射频消融;高危PCI中的预防性应用;心脏手术患者脱离体外循环装置后。
下面简要介绍主要的几种MCS。
1、心室辅助装置(VAD)VAD包括:体外型心室辅助装置和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
按使用方法可分为左心辅助装置(LVAD)、右心辅助装置(RVAD)和双心室辅助装置(BiVAD) 。
其中左心辅助应用最为广泛,LVAD将左心房或左心室血流引入辅助泵体,经泵体驱动血流进入主动脉,完全替代左心泵血功能。
是纠正顽固性心衰和心脏移植前的一种理想治疗手段,能有效代替心脏工作能力的80%以上。
2012和2016ESC急慢性心衰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推荐LVAD用于最佳药物治疗和其它机械辅助装置治疗后仍然处于终末期心衰而适合心脏移植的患者;也可用于经过上述措施后仍然处于终末期心衰而不适合心脏移植期待生存率大于1年的患者。
164生国缯签丞盍!Q塑堡垒月筮丝鲞筮!翅f望筮!§!翅2垡!i!塑!g竺!!坐i婴』!!翌世:』!塑!Q塑:Y!!:丝盟!:!(墅堂坠!i12・专题笔谈・心律失常治疗的现代进展(4)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当今的作用与不足(续3)黄德嘉摘要一般情况下,心律失常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对患者的治疗应是综合治疗,其中病因治疗是基础。
目前药物治疗仍是心律失常患者治疗的基本方式。
在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定:(D患者的心律失常是否需要治疗;②采取何种治疗方式。
现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品种有限,有较大副作用,而疗效并不尽如人意。
在应用时应注意评估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整体治疗方案中的意义和地位,确定合理现实的治疗目标,选择有效而不干扰整体治疗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关键词抗心律失常药物;急性心律失常;慢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十分常见,除器质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可合并各种各样心律失常外,其他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胸、心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等均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并可导致临床症状而需要治疗。
对心律失常来说,药物治疗仍然是目前最基本的治疗方式。
根据美国最近的一项调查研究,在464家医院,155731例心房颤动的住院患者中,44.8%使用抗心律失常药转复心房颤动或维持窦性心律。
应用最多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胺碘酮。
索他洛尔和普罗帕酮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较为复杂,比其他心脏专科用药更难掌握。
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①目前可供选择的I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品种十分有限,并有较大副作用,特别是在长期和大剂量使用时,而疗效并不尽如人意。
Ⅱ类(B受体阻滞剂)和Ⅳ类(钙拮抗刺)虽有一定抗心律失常作用,但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强度相对较弱;②一般情况下,心律失常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不同患者可能有不同病因,合并疾病的种类、心功能和肾功能状况及年龄差异也很大。
对患者的治疗应是综合治疗,其中病因治疗是基础治疗。
评估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整个综合治疗方案中的意义和地位,确定合理现实的治疗目标,选择有效而不干扰整体治疗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这不仅需要对患者整体治疗全局的准确把握,而且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国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发展历史与展望(2020完整版)1.中国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发展史: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心室颤动(室颤)。
室性心律失常多发生于诊断明确的结构性心脏病和离子通道病患者,但在心脏正常的人群也并非少见。
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能无症状,也可能有明确的心悸或黑蒙,甚至心脏性猝死。
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包括正常自律性增加、异常自律性、由早期与晚期后除极引起的触发活动和折返[1-2]。
室性心律失常对人们的健康危害极大,阜外医院华伟与张澍等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人,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人/年[3]。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类。
尽管非药物治疗方法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从经济学、治疗效果、以及医疗资源配置上,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地位仍然不可动摇。
我国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美西律、普罗帕酮、维拉帕米、利多卡因、索他洛尔和胺碘酮等。
尽管β受体阻滞剂对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抑制效果并不好[4],但因不良反应低,因此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
普罗帕酮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德国引进中国市场,常被应用于治疗室早和非持续性室速患者。
索他洛尔可明显延长QT间期,国内一些医生与患者因过度担心该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而应用谨慎,导致进口的索他洛尔退出中国市场。
胺碘酮自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我国以来[5],虽然有明确的心外不良反应,由于其具有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目前仍是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药物。
中医中药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在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中药可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2007—2008年开展的“参松养心胶囊心律失常抑制试验(SSCAT)”、2012—2014年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轻中度心功能不良合并频发室早研究”和2012—2015年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合并症状性室早研究”均为随机、双盲、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6-8]。
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引言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心律失常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和风险,还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针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医学界一直在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进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传统的心电图、Holter监测等方法已经成为日常临床工作的基本手段,同时还涌现出了一系列新的检查技术,如心电生理学检查、心脏磁共振等。
这些新的技术使得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更加准确和全面。
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一直是主要的手段。
然而,随着药物疗效的有限和不良反应的出现,非药物治疗方式逐渐受到关注。
射频消融、心脏起搏器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等新的治疗手段相继出现,为心律失常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尽管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心律失常的复杂性、多样性使得其诊断和治疗难度增加。
同时,一些新的药物和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需要更多的临床实践和研究验证。
本文将介绍心律失常的定义和分类、流行病学特征、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心律失常的预后和并发症。
同时,还将对心律失常的新进展进行探讨,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系统地总结和分析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背景介绍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的异常变化,包括心率过快、过慢或者不规则。
它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心脏结构异常、电解质紊乱、代谢性疾病等。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心律失常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对个体健康和社会经济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据统计,心律失常是导致中风、心力衰竭和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尤其是那些容易诱发心律失常的患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更高。
目前,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传统的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仍然是常用的诊断手段,但其对心律失常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有一定的限制。
蛋白沉积有关。
几项动物实验研究证实,磺脲类治疗增加B细胞自身抗体表达。
对于缓慢进展的T1DM或成人迟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这种情况对保护残存的B细胞功能不利。
研究发现,对胰岛细胞抗体(ICA)及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抗-GAD抗体)阳性的糖尿病患者,单独的胰岛素治疗可促使ICA的转阴,胰岛素加格列苯脲治疗则无此作用。
无论单独胰岛素治疗还是联合应用格列苯脲,对抗-GAD抗体均无影响[12]。
另外,有人[13]证明,格列苯脲和格列美脲都有促进脂肪组织细胞肥大的效果,但格列苯脲更为明显,从而促进TNF-α的表达,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
格列苯脲可能恶化血压控制[14],可能与其增加胰岛素抵抗有关。
给做冠脉搭桥术的糖尿病人用挥发性麻醉剂异氟烷能获得明显的心脏保护作用,但这种保护作用可被口服降糖药格列苯脲消除。
如术前将格列苯脲更换为胰岛素治疗则又可恢复使用异氟烷的获益[15]。
格列苯脲的这些不良作用实际上多为磺脲类药所共有,但可能存在轻重程度的不同,临床使用时都应适当考虑。
格列吡嗪与格列齐特由于代谢较慢,低血糖的危险性并不比格列苯脲少见,老年人、合并显著自主神经病变者、使用β受体阻断药者都当慎用;而格列喹酮、甲苯磺丁脲作用时间短、排泄快,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相对小一些。
此外,该类药都具有一定的消化道不良作用,但对临床应用的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1 Lehtihet M, Welsh N, Berggren PO, et al.Glibenclamide inhibits islet 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1 activity, lead ing to PKC-dependent insulin exocytosis. 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 2003,285(2)﹕438 ̄4462 Stewart CE.New trends in diabetes management. Emerg Med Serv,2001,30(11)﹕80 ̄883 Mutalik S, Udupa N. Glibenclamide transdermal patches﹕ physicochemical, pharmacodynamic, and pharmacokinetic evaluations.J Pharm Sci,2004,93(6)﹕1577 ̄15944 Onozato ML, Tojo A, Goto A, et al. Radical scavenging effect of gliclazide in diabetic rats fed with a high cho lesterol diet. Kidney lnt,2004,65(3)﹕951 ̄9605 Hamaguchi T, Hirose T, Asakawa H, et al. Efficacy of glimepiride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treated with glibenclamide. 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4,66(Suppl 1) ﹕129 ̄1326 Maddock HL, Siedlecka SM, Yellon DM. Myocardial protection from either ischaemic preconditioning or nicorandil is not blocked by gliclazide. Cardiovasc Drugs Ther,2004,18(2)﹕113 ̄1197 Meier JJ, Deifuss S, Klamann A, et al. lnfluence of an antidiabetic treatment with sulfonylurea drugs on long- term survival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The Langendreer Myocardial inf arction and Blood glucose in Diabetic patients Assessment (LAMBDA). 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2003,111(6) ﹕344 ̄3508 Kremer CJ, Duff P. Glyburide for the treatment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Am J Obstet Gynecol,2004,190(5)﹕ 1438 ̄14399 Greco D, Angileri G. Drug-induced severe hypoglycaemia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aged 80 years or older. Diabetes Nutr Metab,2004,17(1)﹕23 ̄26,8010 Lin G, Hays DP, Spillane L. Refractory hypoglycemia from ciprofloxacin and glyburide interaction. J Toxicol Clin Toxicol,2004,42(3)﹕295 ̄29711 Alvarsson M, Sundkvist G, Lager I,et al. Beneficial effects of insulin versus sulphonylurea on insulin secretion and metabolic control in recently diagnosed type 2 dia betic patients. Diabetes Care,2003,26(8)﹕2231 ̄223712 Cabrera-Rode E, Perich P, Diaz-Horta O, et al. Slowly progressing type 1 diabetes﹕persistence of islet cell au toantibodies is related to glibenclamide treatment. Autoimmunity,2002,35(7)﹕469 ̄47413 Mori Y, Komiya H, Kurokawa N,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glimepiride and glibenclamide on adipose tissue tumour necrosis factor-alpha mRNA expression and cellularity. Diabetes Obes Metab,2004,6(1)﹕28 ̄3414 Yosefy C, Magen E, Kiselevich A, et al. Rosiglitazone improves, while Glibenclamide worsens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treated hypertensive diabetic and dyslipidemic subjects via modulation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sympa thetic activity. J Cardiovasc Pharmacol,2004,44(2)﹕ 215 ̄22215 Forlani S, Tomai F, De Paulis R, et al. Preoperative shift from glibenclamide to insulin is cardioprotective in diabetic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J Cardiovasc Surg(Torino),2004,45(2)﹕117 ̄122 (收稿:2005-05-10 编辑:周维金)作者单位:256617 山东省滨州市立医院(张青山 刘淑芳);山东省滨州职业学院(金仲品)慢性心衰非常规药物治疗的新进展张青山 刘淑芳 金仲品1 对CHF药物治疗的回顾CHF治疗的目的是消除症状,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降低病死率,增加运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
非药物治疗在窦性心律不齐中的应用引言:窦性心律不齐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窦房结起搏功能异常,导致心率不规则。
传统上,药物治疗是窦性心律不齐的主要方法,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非药物治疗在窦性心律不齐中的应用也逐渐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非药物治疗在窦性心律不齐中的应用,包括心理疗法、心脏起搏器和射频消融术等。
一、心理疗法在窦性心律不齐中的应用心理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窦性心律不齐的症状。
心理疗法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等。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和行为习惯,来减轻窦性心律不齐症状的方法。
例如,患者常常担心心律不齐会导致心脏病发作,认为自己的生活质量会受到影响。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医生可以帮助患者理解窦性心律不齐的病因和发展过程,并教导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如放松训练、心理暗示等,从而减轻症状。
心理咨询是通过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症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指导。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改善窦性心律不齐的症状。
心理支持是指医生或家人对患者进行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窦性心律不齐患者常常会感到焦虑和沮丧,心理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病情,增强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二、心脏起搏器在窦性心律不齐中的应用心脏起搏器是一种通过电刺激心脏起搏点,恢复正常心律的装置。
在窦性心律不齐患者中,心脏起搏器可以起到维持心率稳定的作用。
心脏起搏器分为单腔起搏器和双腔起搏器两种。
单腔起搏器主要用于窦房结功能不全的患者,通过电刺激窦房结,使心率恢复正常。
双腔起搏器则适用于窦房结功能正常,但存在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
双腔起搏器可以同时刺激窦房结和房室结,保持心房和心室之间的同步收缩。
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手术相对简单,但需要定期进行电池更换和调试。
患者在使用起搏器后需要定期复查,以确保起搏器的工作正常。
三、射频消融术在窦性心律不齐中的应用射频消融术是一种通过高频电能破坏异常传导组织,恢复正常心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