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审美的本质-王 《美学原理》 马工程[高级教资]
- 格式:ppt
- 大小:1011.24 KB
- 文档页数:200
马工程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简称,美学原理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马工程美学原理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研究和阐释美学基本原理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审美心理、审美经验、审美教育、审美形态、审美范畴、艺术鉴赏与批评等多个方面,旨在探究美的本质和规律,指导人们正确地欣赏、创造和批评艺术。
其中,审美心理主要涉及审美感知、情感、理解、判断和创造等方面的心理过程和机制;审美经验则关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审美教育旨在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则从不同的角度对美的形态和类型进行分类和阐述;艺术鉴赏与批评则是对艺术作品的分析、评价和鉴赏活动的研究。
马工程美学原理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旨在指导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美的本质和规律,提高审美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美学一门是在现代性进程中从哲学分化出来的人文学科。
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是美学学科家族中最基础的理论学科,它既不同于美学史、艺术美学等其他美学分支学科,更有别于美术学、艺术学及任何单纯的文学或艺术理论。
简言之,美学原理是一门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为理论资源,研究和理解人类审美意识发生,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种类、范畴与功能等一般问题的人文学科。
二、教学目的作为大学通识教育或文学、艺术、哲学等相关专业的基本选修或必修课程之一,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了解、掌握美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理论,认识、把握纷繁复杂的审美活动的基本规律,初步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美学理论去分析、鉴赏自然、社会和艺术审美等各种审美现象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的专业人才,并为他们深化相关学科的学习,从事审美鉴赏或审美创造,从事各种学科的基础教育教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美学原理在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学科素质和相关专业能力,尤其是理论思维的能力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落实上述作用是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宗旨。
三、教学内容美学课程总体上由导论和审美本质、审美经验、审美类型、审美范畴和审美教育等六大板块内容构成。
导论主要使学生学习美学简史、研究对象、学科特性与学习方法,课程主体部分重点使学生具体学习关于审美活动的本质及其地位,审美经验的根源、心理结构、感受特性、心理要素、经验模式及历史演变与文化差异,形式美、技术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五大审美类型的美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等相关知识与理论,优美、崇高、悲剧、喜剧和丑等五大审美范畴的美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等相关知识与理论,审美教育的美学内涵、功能与实施途径等相关知识与理论。
四、教学方式基于本课程理论性与人文体验性兼具之特点,采用理论讲授与个案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手段。
视讲授内容和课堂情况,适时讨论,并利用多媒体手段与网络资源以确保教学效果。
自考《美学原理》精华要点(第一章)第一章绪论1750年德国灵性主义者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财政是宣告成立鲍姆嘉登被誉为“美学之父”,用“埃斯特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的意思。
美学其实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不仅与哲学认识论密切相关,而且也和诸多其他人文学科,如伦理学,心理学,文艺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与美学的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是哲学,文艺学,心理学和伦理学哲学韦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可以说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
苏格拉底,伯拉图,孔子等人都强调了美与善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苏格拉底提出了“美与善相统一”的观点孔子也提出了“里仁为美”的重要观点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区别在于,哲学研究的是整个客观世界以及人类主观世界的最普遍的规律,而美学研究的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美学学科的性质(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2)因为美学事一门人文学科,所以美学与人发生了密切的联系(3)美学离不开人,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紧密相连,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以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中国绘画的发展史上,山川河流出现与会华中的时间在周秦以后。
在魏晋时代,画家们开始创作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山水画古希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莫克利特说“只有天赋好的人能够认识并热心追求美的事物”并强调“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柏拉图也认为“应该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可珍贵”真正意义上的美学学科诞生於1750年,而语言文字的产生,则为审美意识向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美学的发展经理了三个阶段:即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到独立的美学学科人类的审美意识是怎样产生的:(1)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部开的(2)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种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产生了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是:(1)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2)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包含了大量的对于美的事物的描写,并初步提出了一些美学观点,使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极其重要的宝库先秦以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东汉王充的《论衡》,南朝梁时文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唐代书法家,书论家孙过庭的《书谱》等著作中都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美学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看成是世界的本源,提出了“没事和谐与比例”的美学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最值得我们之一的事故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英国经验派和德国理性派那里,西方美学思想或得了长足的发展美学作为独立的专门学科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应当由专门的美学著作(2)应当由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美学迈出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重大转折,以德国美学家费希纳为代表的试验美学,以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移情说”美学,以法国但那位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了一种所谓:由上而下的行而上学的哲学思辨方法。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一导论(一)美学的历史1、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代学科的美学,近代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和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1)古典美学:先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孔子审美人生境界老子美学的真正起点、虚静气象);晋南北朝是第二个(勰《文心雕龙》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赫《画品》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绘画“六法”);隋唐五代宋元(禅宗);晚清是第三个(王夫之意象)(2)晚清以来的近代学科美学:王国维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将美学引入中国,意境理论蔡元培以美育代替,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奠基人(3)近代自觉区别于西方的美学建设:朱光潜宗白华两个特点:二人的思想都体现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的趋势,都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20世纪两次美学思潮:(核心都是美的本质)20世纪50-60s,主观(吕荧高尔泰)客观(蔡仪)主客统一(朱光潜)客观与社会性统一(泽厚)局限: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片面性,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论活动。
20世纪70-80s,“美学热”,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手稿热“方法论”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石的学派成为影响最大的中国美学流派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生态美学与个体生存美学对应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处境。
2、马克思主义美学(1)两个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使感性学的美学对审美“感性”的解释,超越了直观唯物论和先验唯心论的对立,而获得现代基础。
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基于生产—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远比艺术哲学有根底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的其他理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与艺术的社会属性位置与功能审美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影响的突出领域,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的批判,或是引导当代新感知—生存方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论域。
一导论(一)美学的历史1、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代学科的美学,近代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与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1)古典美学:先秦就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孔子审美人生境界老子美学的真正起点、虚静气象);魏晋南北朝就是第二个(刘勰《文心雕龙》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谢赫《画品》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绘画“六法”);隋唐五代宋元(禅宗);晚清就是第三个(王夫之意象)(2)晚清以来的近代学科美学:王国维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将美学引入中国,意境理论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奠基人(3)近代自觉区别于西方的美学建设:朱光潜宗白华两个特点:二人的思想都体现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的趋势,都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20世纪两次美学思潮:(核心都就是美的本质)20世纪50-60s,主观(吕荧高尔泰) 客观(蔡仪) 主客统一(朱光潜) 客观与社会性统一(李泽厚)局限: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片面性,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论活动。
20世纪70-80s,“美学热”,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手稿热“方法论”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石的学派成为影响最大的中国美学流派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生态美学与个体生存美学对应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处境。
2、马克思主义美学(1)两个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使感性学的美学对审美“感性”的解释,超越了直观唯物论与先验唯心论的对立,而获得现代基础。
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基于生产—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远比艺术哲学有根底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的其她理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与艺术的社会属性位置与功能审美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影响的突出领域,无论就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的批判,或就是引导当代新感知—生存方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论域。
艺术与美学1.艺术只有作为审美的形态才进入审美的研究范围。
P112.即使作为独立形态的艺术,一个以舞蹈者肢体生理为中心的审美活动也比静态观赏舞蹈者的审美心理更为本源。
P133.作为人文学科,美学并非自然科学式价值中立的客观剖析,而具有价值批判引导功能,美学对商业消费主义审美现象的批判体现了这一特性。
→审美的意义,意义在今天多大程度上能发挥,古今怎样发挥以及地位如何?P154.审美共鸣p185.所谓现代性,是与现代化相对应的人的精神特性这是一个指向主体人性的人文科学概念;而现代化则是指社会政治经济等外在客观变化的社会科学概念。
现代性的核心是面向未来的时间—历史心态,由此衍生出的一个代表性特性是——理性化。
现代社会去魅化了。
现代性理性精神将古代社会的神秘权威崇拜消解了、理性化了。
→商业化了,一些祭拜仪式的舞台再现不过是为了过把瘾。
P206.20世纪消解审美本质思潮表明,这是一个缺乏甚至贬低理想的时代。
→现在社会上很强调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
消极自由主义似乎就很贬低理想,但是贬低理想似乎在不同的社会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的对崇高的解构,涂鸦猎奇心理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或许是时代本身存在的多元化造成的,没有了权威崇拜后,提倡包容开放的轻松氛围,这是当代人的精神气质。
或许我们并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有太多反思,因为举动实在太过微小,不值得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里细究,时间是金钱,我们却经常大肆挥霍。
P307.马克思“美的规律”的思想①审美的本质→自由的劳动人的本质→自由能动自由劳动→审美的本质→人的本质,审美就是审你自己②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三位一体只有在美的规律所昭示的自由劳动方向中,人的劳动才是人的劳动。
③自由的劳动→是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价值论批判→是人性自我肯定的方式④劳动的对象是人类生活的对象化:人在意识中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里直观自身。
↓人的自由本质要依托于劳动。
马工程美学原理知识点(一)马工程美学原理1. 简介马工程美学原理是由美学家马克斯·沃尔夫提出的一套关于建筑与艺术美学的理论体系。
它以人类视觉感知和心理体验为基础,探讨了创作中的形式、结构和空间等因素对美感的影响。
2. 原理解读形式原理•形式与感知:马工程美学强调形式对美感的作用,认为形式通过人类感官和视觉系统的运作,产生了美的体验。
•简约与复杂:马工程美学主张以简约的形式表达创意,避免过多复杂的细节,使作品更加纯粹和易于理解。
•比例与尺度:马工程美学关注创作中的比例和尺度的选择,追求一种协调统一的感觉。
结构原理•对称与平衡:马工程美学注重对称和平衡的运用,以创造一种稳定和谐的视觉效果。
•节奏与重复:马工程美学强调在创作中使用节奏和重复的元素,以增加作品的有机性和动态感。
•分层与层次感:马工程美学提倡在建筑和艺术创作中运用分层和层次感的手法,以增加空间的深度和丰富度。
空间原理•封闭与开放:马工程美学认为将空间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制造一种封闭感和私密感,而开放的空间则可以创造一种宽广和舒适的感觉。
•对比与对照:马工程美学倡导在空间创作中运用对比和对照的手法,以产生视觉上的冲突和张力。
•光线与阴影:马工程美学强调光线和阴影在空间中的运用,以提升空间的氛围和品质。
3. 应用案例巴塞罗那圣家堂•形式原理:圣家堂以简约的几何形式为基础,通过尖顶和雕塑等细节,展现了沉稳和庄重的美感。
•结构原理:圣家堂的对称结构以及塔楼的分层设计,给人一种和谐和均衡的感觉。
•空间原理:圣家堂内部的高大空间和光线的运用,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巴黎卢浮宫•形式原理:卢浮宫以对称的建筑形式为基础,通过圆顶和雕塑等细节,展现了华丽和奢华的美感。
•结构原理:卢浮宫内部的空间设计注重分层和层次感,给人一种富丽和壮观的感觉。
•空间原理:卢浮宫的开放式庭院和空旷的展厅,营造了一种宽广和自由的氛围。
4. 总结马工程美学原理以形式、结构和空间为核心,探索了建筑和艺术创作中的美学规律。
第一章审美的本质毕达哥拉斯学派对音乐的数学结构的发现,美是和谐与比例,根源于对宇宙万物与灵魂本质的理解,其审美本质从属于“宇宙观”。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是美学思想史上首次专题讨论审美本质的文献。
但他不是抽象的概念,可以直接体验到完美存在实体。
美是理念美的事物,美本身,美是理式“美本身”永远比“美的事物”更完善亚里士多德把属性范畴的宾词承担了“美本身”的存在。
马普洛丁将美神学化。
休谟将审美本质心理化,主观化,相对化,失去了客观标准不再具有重要性。
黑格尔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的生命在于显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审美本质在于(A)。
A.美在生活B.美在理念C.美在移情D.美在关系儒家: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
美是人内在修养的自然体现,“善养吾浩然之气”,“气象”道家:“大象无形”“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光而不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意象对感性表象的超越和区别,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方向。
佛教的“境界”观念更支撑强化了这一方向。
马克思将审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
人的自由本质必须依托于劳动。
就根源言,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的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就功能言,审美的本质能动协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形式;就价值言,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
第二章审美活动经验审美心理要素五种,感觉、知觉、想象、情感、领悟。
感觉,就是对事物各种个别感性属性如颜色、温度、硬度、形状、声音的感受。
人的五种感官视听触味嗅所能感受的。
感觉是审美经验的门户,并且是整个审美感受及其心理结构所依靠的基础。
感觉所具有的生理快感只和美感有一定联系。
知觉,不同于感觉对个别属性的感受,是对事物的整体性感受。
是先感知到整体的现象,之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各个局部。
把一个三角形的很多部分都擦掉,你仍然能一眼看出来这是个三角形,这就是因为从整体上感知它。
这种心理叫完形心理,属于一种审美经验模式。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美的本质一、美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1、美的现象的差异性、多样性,掩盖了美的本质的一般性、共同性。
2、人的美感的相对性、变异性掩盖了美的客观性、普遍性。
3、美这个词含义过于广泛,至今仍未统一。
二、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说法1、客观派:认为美的本质是美的事物固有的客观属性。
2、主观派:认为美不在于物,而在于心,美是主观的产物。
3、主客观结合派:认为美既不全在客观对象,也不都有人的心灵产生,而在于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当中。
三、关于美的本质的初步看法1、美起源于劳动,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2、美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美是一种感性的客观存在(2)人离不开人的主观意识(3)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二章、美的分类一、千姿百态的自然美1、自然美的审美特征(1)丰富性和天然性(2)变易性和多面性(3)重在形式美2、自然美形成的条件(1)自然经过人类直接的实践、改造,改变了原来不利于人类的方面,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同时也具有审美价值。
(2)人类掌握了自然的规律,对它有了充分的认识,自然物成为人类生活环境中可亲可爱的一部分。
(3)自然物作为人和人类精神生活的某种象征,而被人格化、人情化。
3、自然美的欣赏(1)自然美欣赏的意义A:可以加强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B:可以陶冶人的心灵,培养高雅的道德情操C:以自然为师,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2)自然美欣赏的方法A:善于选择最佳的自然时空与观景角度,在自然美中发现诗情画意B: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起来,把自然美欣赏和艺术美欣赏融为一体。
C:充分展开自由联想和想象,使自然美融进浓郁的情感色彩。
二、切近人生的社会美1、社会美的特征(1)一切以人为中心,充分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2)内容重于形式,美和“真”“善”密切联系(3)突出实用功能,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2、社会美的表现(1)劳动美A:劳动环境的美B:劳动过程的美C:劳动产品的美(2)生活美A:服饰美B:居室美C:饮食美(3)人之美A:形体美B:风度美C:情操美三、精粹凝练的艺术美1、艺术美与现实美之长短比较(1)现实美之长A:无比的丰富性、生动性B:直接真实、感染力强C:自由选择性(2)艺术美之长A:艺术美比现实美更精粹、更集中B: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典型、更理想C: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富于情感色彩和审美评价D:艺术美大于现实美2、艺术美的三种高级审美要素(1)意蕴(2)意境(3)典型第三章、形式美一、形式美及其独立的审美价值1、什么是形式美(1)形式美的概念形式美指的是对象在形式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美的要素和规律,它是从无数具体的感性的美的事物形式中所抽象概括出来,包括构成事物外形的自然物质属性和它们之间的组合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