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级下第3课《白鹅》精品
- 格式:ppt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3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白鹅知识点一、原文抗战胜利后八个月零十天,我卖脱了三年前在重庆沙坪坝庙湾地方自建的小屋,迁居城中去等候归舟。
除了托庇三年的情感以外,我对这小屋实在毫无留恋。
因为这屋太简陋了,这环境太荒凉了;我去屋如弃敝屣。
倒是屋里养的一只白鹅,使我恋恋不忘。
这白鹅,是一位将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
这朋友住在北碚,特地从北碚把这鹅带到重庆来送给我,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内。
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凡动物,头是最主要部分。
这部分的形状,最能表明动物的性格。
例如狮子、老虎,头都是大的,表示其力强。
麒麟、骆驼,头都是高的,表示其高超。
狼、狐、狗等,头都是尖的,表示其刁奸猥鄙。
猪猡、乌龟等,头都是缩的,表示其冥顽愚蠢。
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
而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更表示出一种傲慢之气。
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然的。
但音调上大不相同。
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
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
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也要它引亢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
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
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
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
但鸭的步调急速。
有局促不安之相。
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平剧里的净角出场。
这正是它的傲慢的性格的表现。
我们走近鸡或鸭,这鸡或鸭一定让步逃走。
这是表示对人惧怕。
所以我们要捉住鸡或鸭,颇不容易。
七年级语文《白鹅》、《鹤群》语文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白鹅》、《鹤群》二. 教学重难点:1、赏析白鹅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中丰富而富有表现力的语句。
3、理解文章通过哪些场面来表现鹤群的团队精神。
4、理解鹤群表现出的精神美。
《白鹅》一、作者简介:丰子恺先生(1898—1975)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我国美育教育的先驱者。
初名丰润,后改名丰仁,字子凯,后称子恺。
1898年11月9日生于浙江桐乡石门镇。
1914年秋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文学家夏丏尊,艺术家李叔同。
1921春赴日,研究绘画,学习小提琴,进修日语、英语。
1925年到上海,与文化界名人叶圣陶、胡愈之、夏衍等组织立达学会,创办立达学园。
1939年4月受校长竺可桢之聘到广西宜山,任西迁途中的浙江大学的艺术指导,后随校迁至贵州遵义。
1942年11月离开浙大,去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职。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等职。
1975年9月15日在上海逝世,享年77岁。
丰子恺先生博学多能,在漫画、散文、美术、音乐理论、翻译、书法及艺术教育等诸多领域均有突出成就。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有较大的影响。
他的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
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经外,大都是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
从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他丰富的生活经历,看到他所接触的多姿多彩、纷繁复杂的人和事,感受到他那浓厚的生活情趣。
从中细细体味,实在是一种艺术享受。
二、写作背景:《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
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
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
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语文版初一语文下册课文解析:《白鹅》3.《白鹅》1. 内容分析:①白鹅的来历:朋友远行前送我的“雪白的大鸟”。
②初步印象:好一个高傲动物。
③形象:“雪白的大鸟”头样、声势、步态、吃相。
④性格:傲慢或高傲。
⑤鹅的奉献:物质:生蛋供家人吃。
精神:点缀家庭、增加动气、慰我孤寂。
⑥对比:描写白鹅的形象,通过对比来突出白鹅的特点头样:与各类动物比,突出它的高傲:高昂着。
声势:与鸭狗的声音比,突出严肃庄重、严格。
步态:比鸭较慢些,突出鹅的镇定不迫。
吃相:三眼一板,非有人侍候不可。
⑦鹅的奉献:物质上是在那困难的岁月里,给我家关心是:生蛋供应家人吃。
而在精神对我比吃蛋更重要:使我欢乐不岑寂。
3. 主题:通过对自己曾收养的一只白鹅的详细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4. 特色:①文字浅显。
②运用对比,拟人等手法和成语。
5. 问题:作者对白鹅感情的认识。
身为名人的作者丰子恺,什么缘故对动物有如此的感情?因为当时作者是辞去了工作,到重庆郊区自己盖了几间房,整日写诗作画,专门沉静凄冷。
他在凄风苦雨时,手酸意倦际,看到伟大而高傲的白鹅,专门是看到它吃饭时憨态可掬的模样,就使作者感到有了保证,有了动气,作者感到有了主宰给作者的知己,安慰自已寂寥的心灵。
6. 关于课后习题:①书后习题一:作者对白鹅的“高傲”的特点从四个方面描画展现的:头样(比骆驼高,与麒麟相似)、叫声(“轧轧”严肃郑重,似厉声批判)、步态(步调镇定,大模大样,“傲慢”)、吃相(三眼一板,丝毫不苟,有人侍候)。
作者之因此喜爱白鹅是因为它那高傲的性格,也因为它能给家人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奉献。
②书后习题二:第二段里写鹅的叫声时,与鸭的叫声比较,突出它的“严肃庄重”;与狗的叫声比较,突出它的叫声“严格”。
如此就把鹅的傲慢性格写出来了③书后习题三:先说明词,再从课文中找出例句。
④书后习题四:左图提示:这是作者丰子恺作的画。
左图提示:一个小孩用两把扇子当车骑;右图提示:阿宝有两只脚,而凳子有四只脚,阿宝的脚怕凉要穿鞋,凳子也怕凉,给它穿上鞋。
《白鹅》教材分析(状物记叙文体组)一、本文所处位置《白鹅》是语文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
二、本文题目特点《白鹅》是指作者在重庆郊外居住时收养的一只白鹅,是写对它的回忆,题目直接点出叙述的对象,朴素简洁。
三、本文体裁特点《白鹅》是状物记叙文, 语文版教材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状物记叙文处理。
《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则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
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
继而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
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四、本文生字生词解释1.需要积累的生字:盛馔(zhuàn):丰盛的饭食。
猥鄙(wěi):卑鄙低劣。
叫嚣(xiāo):大声叫喊。
引吭(háng):放开喉咙。
分娩(miǎn):本文指下蛋。
岑寂(cãn):寂寞,孤独冷清。
窥伺(kuī):暗中观察,等待机会。
轧轧(gá):形容鹅的叫声。
净角:(juã):戏曲角色行当,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人物。
俗称花脸。
麒麟:(qílín]):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
被称为圣兽王。
且是神的坐骑。
2.需要积累的生词: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
高超:超脱世尘。
冥顽:愚昧无知。
宵小:坏人。
局促:拘谨不自然。
奢侈: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三眼一板:比喻有条理,合规矩。
眼、板,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
堂倌:旧时称饭馆里的服务员。
空空如也:空荡荡的样子。
蹑手蹑脚:放轻脚步走路的样子。
Niâ:放轻脚步。
不胜其烦:受不了其中的繁杂琐碎。
胜:能够承受。
五、本文句子分析1.“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