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三年级下渔歌子-张志和
- 格式:ppt
- 大小:2.90 MB
- 文档页数:1
渔子歌的意思
《渔歌子》古诗原文及翻译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衰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翻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衰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渔歌子》赏析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
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
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
词的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
尾句里的“斜风细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张志和《渔歌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悠然自得地垂钓,就算下了雨也不回家。
注释:渔歌子: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在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赏析:此词选自《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张子和,字子同,早年出仕,唐肃宗时因事贬官归隐乡里,浪迹江湖,寄情山水,自谓“烟波钓徒”。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八月,大书法家颜真卿出任湖州刺史,张志和驾舟访谒,次年三月,颜真卿与名士时贤饮宴,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肥美,席上诗酒唱和,张志和首唱,唱的便是《渔歌子》五首。
曾一度散佚,幸有李德裕《玄真子渔歌记》保存,流传至今。
此词是五首中的一首,其余四首被此首所掩,流传不广。
在盛、中唐时代,词还处在发展初期,形式上与诗相异不大。
此词乍看很似七言绝句,唯一的不同,只是第三句分成二个三字句。
然而,诗词已分界,词是配合曲调来演唱的,且有特定的曲子调名,此词的曲子名就是“渔歌子”,今存唐《教坊记》记载有此调名。
后来曲子失传,调名就成了词的词牌,此处“渔歌子”就是此词的词牌。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西南。
古诗渔歌子古诗渔歌子 1《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自由飞翔,河面上,丰满的鳜鱼快乐地游着,浮在水面上的桃子是那么鲜艳饱满。
银行里的一位老人,戴着绿色的竹帽雨衣,穿着绿色的雨衣,冒着风雨,悠闲自在地钓鱼,他被美丽的春光迷住了,连雨也没有回家。
译文:西塞山前的白鹭在自由飞翔,河里,肥美的鳜鱼在欢快地游动,水面上漂浮的桃花是那样鲜艳饱满。
河岸上一位老人,头戴蓝竹帽,身披绿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垂钓。
他被美丽的春光迷住了,下雨的时候甚至没有回家。
注释:1、渔歌子: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着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2、西塞山:浙江湖州。
3、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4、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5、鳜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6、箬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7、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8、不须:不一定要。
赏析:张志和的词保存下来的只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
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
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
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
“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
“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
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些精彩的渔歌子古诗相关文章,仅供参考。
渔歌子古诗1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代: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赏析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渔歌子古诗2教材依据《古诗词三首》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
设计思想《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在设计中,笔者遵循“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借助古诗词这一教学素材,运用“自读、想象、讨论、叙述”等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教师则通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美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二)过程与方法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鱼歌子的译文
《渔歌子》原文
作者:***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
桃花盛开,春水初涨,鳜鱼正肥美。
渔夫戴上青色的斗笠,披上绿色的蓑衣,
斜风拂面,春雨如丝,正好垂钓,用不着回家。
《渔歌子》欣赏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
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
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唐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标签宋词三百首、写景、写人、抒怀、小学古诗、水乡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赏析张志和的词保存下来的只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
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
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
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
“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
“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
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
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
“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
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
“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
“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
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
“归”,回家。
“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
渔歌子古诗及翻译
原文: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
渔歌子: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渔歌子张志和张志和《渔歌子》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①此词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
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
苏轼有《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徐俯有《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
”①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②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③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④鳜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⑤箬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⑥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翻译】西塞山前有白鹭在飞,桃花盛开,水流湍急,鳜鱼更是肥美。
江中的小舟中,有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在江面中垂钓。
而他久久不愿离去,是因为这里的美景太吸引人了。
【赏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渔歌子张志和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渔歌子张志和【阅读训练及答案】1.全诗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色彩,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渔歌子原文翻译赏析渔歌子作者: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1. 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 白鹭:一种水鸟。
3.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 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赏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
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
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张志和张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
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
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志和”。
因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
自此看破红尘,浪迹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
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在越州(今绍兴市)城东筑茅屋让他居住。
史载唐肃宗曾赐他奴婢各一人,张志和让他们结婚,取名渔童和樵青。
著有《玄真子》集。
► 13篇诗文96猜您喜欢过温汤唐代:李治温渚停仙跸,丰郊驻晓旌。
张志和《渔歌子》的意思及赏析渔歌子1张志和西塞山2前白鹭3飞,桃花流水鳜鱼4肥。
青箬笠5,绿蓑衣6,斜风细雨不须归。
1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2西塞山:在湖北省黄石市。
3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4鳜鱼:一江一南又称鳜鱼,肉质鲜美。
5箬笠:竹叶竹篾做的斗笠。
6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西塞山前,成群的白鹭展翅飞翔,一江一南的桃花盛开,飘落到水面上的花一瓣随着流水漂去,水中的鳜鱼肥一美无比。
头戴青笠、身披绿色蓑衣的老渔翁,一心沉浸在垂钓中,忘记了斜风细雨的侵扰。
【垂钓之美】垂钓是一种乐趣,在张志和这首《渔歌子》里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诗意的山水垂钓图画。
春一江一三月,白鹭腾飞,桃花盛开,流水淙淙,烟雨迷蒙。
在这样一个适宜外出的季节,一位老渔翁带着钓具准备出门垂钓,他瞅瞅天,没有太一陽一,于是带上了青笠和绿雨披。
老渔翁优哉游哉地来到一江一边,一心垂钓起来,不一会儿,果然下起了细雨,老渔翁带上斗笠,穿上蓑衣,安然地享受着垂钓带来的乐趣,惬意极了。
【赏析】古词里面常常包含一着世间万物,包括眼睛看的,耳朵听的,鼻子闻的。
就连我们在平时的作文写作中,也不知不觉用到了五官功能。
张志和的这首词描绘的是春天的景物,词里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还有春天清新的味道,你能闻到吗?试着到词中去闻一闻,仔细读一读,你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启示】张志和《渔歌子》里描写了秀丽的山水和美好的田园式生活,呈现了一幅安宁、幸福的画面,这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一爱一自然、向往人生自一由的美好情怀。
诗人感悟人生、追求悠然脱俗、富有情趣的生活也得到了淋一漓尽致的展现。
渔歌子的诗意和译文《渔歌子》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代表作之一,以海上渔民唱渔歌的情景为主题,表现了渔民们的生活、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
该诗意境深远,意蕴丰富,是古代文学中流传甚广的一首诗歌。
一、诗意解读《渔歌子》全诗长达七十八句,形式为十六字句。
首句即道出诗歌的主题:“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里写出了一个渔民在海上唱渔歌的场景,景象具体生动,画面感强烈。
整首诗描写了渔民在海上生活的种种景象,但并不只是单纯的描写,更深层次的是对人生与自然界的思考和感悟。
第二句写出了海上天空的变幻:“白鹭飞过,天空变化无常。
”该诗抓住了大自然的变幻莫测,一瞬间的变化可能带来五感上的刺激,更让人们瞥见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第三句“临岸羡鱼不自由,择水而游方此乐。
”写出了渔民的内心感受。
他们虽然不像鱼儿般自由,但在水里游动也能带来快乐。
诗人阐述了自由的含义,自由既让人们得到快乐,也让人们从中领悟到了什么是生命的真正意义。
第四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说的是人生的道理,人生的旅程充满着各种险阻和波折,但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能更好地领悟生命的意义。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诗句中唱出了古人对自由心态的态度,将与自然的交流、放牧全然描写了出来,使人生的沧桑凝练在渔歌中。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句中体现了岁月的沧桑。
纵观天地,生老病死、花开花落等自然的周期运动,淡泊名利,无论风雨晴时都是静心追求,享受自己的舒畅幸福。
二、译文翻译前有西塞山,在山前白鹭飞,Backed by the Mount Xisai view, white egrets fly.桃花流水鳜鱼肥。
Peach blossoms drift near the waterways where big fish thrive.抱膝坐愁城下路,黯然销魂者。
One sits here in dejection, having sold the soul in the past.在岸上羡慕鱼的自由,可他自由的选择水里游动,不失为一件欢乐的事。
张志和《渔歌子》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①渔歌子: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②西塞山:浙江湖州。
③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④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⑤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⑥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⑦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⑧不须:不一定要。
鉴赏张志和的词保存下来的只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
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
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
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
“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
“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
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
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
《渔歌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词这种文体,学习《渔歌子》这首词的知识,如特点、来历、地位等。
2、学习生字“鹭、笠、蓑”,根据词的特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词。
3、在朗读中找出景物,想象画面,理解词意。
(重点)4、有感情朗读词,并结合对词的了解,学会吟唱,从中体会词人悠闲、愉悦的心情。
(重点)一、认识词牌名师:我们学过的第一首词还记得是哪一首吗?生:《忆江南》师:不错。
《忆江南》的学习,让我们对“词”这一种文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有谁来说说我们学过的词的特点?生回忆。
(教师出示“词”的课件,适时补充:1、词句式不相等,有长短句。
2词的题目是词牌名)(《忆江南》本就是讲回忆江南风光,因此词牌名表本意,也作为了词题。
)师:在刚刚的课前三分钟,两位同学同样给我们分享的是一首词,而且啊,还和我们今天学习内容颇有渊源,让我们快速进入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手指课题)师:刚刚老师听见了两种不同的声音,给你们模仿一下。
(读《渔歌子》中“子”的不同读法。
)你们认为是哪种?师:(出示课件:区别“汉子、鬼子”和“孔子”)汉子、鬼子中的“子”是后缀,无意,读轻声;孔子中的“子”表示“老师”,有实际意思,应读zĭ。
在《渔歌子》中的“子”即“曲”,有实际意义。
所以读……生:子zĭ。
师:再一起齐读课题。
(手指黑板)师:预习过的同学会发现《渔歌子》里有长短句,所以这是一首词(师生一起回答)师:这里的《渔歌子》是这首词的……?生:词牌名。
师:词牌名下还有没有另外的题目?生:没有。
师:所以渔歌子就是表明本首词的本意。
那谁来说说,“渔歌子”是什么意思?生:1、渔翁唱的歌曲。
2、渔歌曲3、就是渔人唱的小曲子。
师出示课件,解释“渔歌子”含义。
这首词原来不叫《渔歌子》,它叫《渔父》,又叫《渔父乐》,后来,配上了曲子,可以唱了,才改叫《渔歌子》,即《渔歌曲》。
原唐教坊曲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板书:曲)二、吟诵古诗,学习生字。
渔歌子的古诗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渔歌子的古诗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渔歌子的古诗《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诗句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行,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内容: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
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美丽。
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
远远望去,它的形状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殊长,便于在水中查找食物。
“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行,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
“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
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温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
没有简洁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好像观察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
“鳜鱼”是一种味道特殊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
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劳碌开了。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
”归”,回家。
“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
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观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开心心情。
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
的确,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
苍岩,白鹭,艳丽的桃林,清亮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颜色鲜亮,构思奇妙,意境美丽,使读者仿佛是在看一幅精彩的水乡春汛图。
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抱负化的渔人生活中,寄予了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漫的图景。
《渔歌子》及译文
《渔歌子》原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渔歌子: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志和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子” 即是“曲子” 的简称。
•西塞山:在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雨都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