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之信
- 格式:ppt
- 大小:914.50 KB
- 文档页数:30
孔子关于义的名言及注释如下:1.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注释:君子以义作为立身之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言辞来表达,用诚实的态度去完成,这才是君子。
此句强调了义是君子的根本,而礼、谦逊、诚信都是义的外在表现形式。
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孔子说君子能够明白道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这是从义和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君子行事会以道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小人则只追求个人利益。
3. “君子义以为上。
”-注释:君子把义看作是最尊贵的。
在各种德行之中,义对于君子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所以勇要受到义的约束。
4. “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释:一个人看见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是怯懦的表现。
此句鼓励人们要见义勇为,行义是一种勇敢的行为,符合道义的事情就应该积极去做。
5. “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注释:获取要符合道义,是公正、公平和当取之取。
以义取利,既在于克制唯利是图的贪图私利之欲望,又在于克制损人利己的独占利益之欲念,这样的获取才不会被人厌恶。
孔子关于“义”有诸多名言及注释。
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厉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意思是君子把义作为做人的根本,用礼仪来实行它,用谦虚的话来表达它,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
这体现了义是君子内在的本质,需通过具体行动表现,如以礼践行、谦逊表达、诚信完成。
又有“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强调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只是心中会有一个义的原则,只要不违背义就可以,体现了儒家君子对自由的理解,即自由的边界在于义。
“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表明一个具有君子人格的人,应该把义放到首要位置。
执政者只有勇敢而没有道义,会做出祸乱的事情;庶民百姓只有勇敢而心中没有义,就会做盗贼。
此外,“当仁,不让于师。
”虽未直接提及义,但也体现了在面对仁德之事时应有的态度,而仁德与义紧密相关。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一、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地位的主要根据。
一、《论语》中“仁”的基本涵义。
三、忠一、“忠”的含义。
许慎《说文解字》“忠,敬也,同心曰忠。
二、《论语》中“忠”的三类出现形式。
(一)交友(二)事君(三)治民四、信一、“信”的含义。
所谓信,《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又说“诚,信也”,以诚与信互训,这表明“信”的基本含义是诚实可靠。
从信的字体构成来看,信从人从言,由“言”和“人”组成,即“人言为信”,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守言行诺,亦即“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五、恕从曾子对“一以贯之”的“夫子之道”所做的“忠恕而已”的高度概括,再到子贡“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追寻,可以感受到仁爱精神从理论层面进行一次次凝练的同时,实际上也为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层面而摸索出可实践性与可操作性。
“恕”“”何为以““勇”乱”二、“智”在论语中的体现1.为学方面做学问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为智。
爱学习,不放荡,打好根基为智。
《论语》中并没有直接提出“智”,而是以对待知识的态度来说明智的语句也有很多,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荒于嬉2.统治国家方面作为统治者能够了解人才,选拔正直的人居上位为智。
不失人亦不失言,即慎言为智。
做符合人民利益的事、敬鬼神但不沉湎于鬼神之事为智。
3.为人处事方面居住在仁德的地方,接近仁德为智。
“有道”时智,“无道”时愚,实际上在混乱世道下装傻,即“愚”,是大智若愚。
入仕从政,出来做事为智。
三、智的性质与内涵智,.。
儒家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这五种精神信念与行为规范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是社会上广为认同的德行规范,孔子继承了华夏文化的优秀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泽于后世。
董仲舒《天人三策》:“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伤也。
”之所以将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之道”,是因为“常”表达的是永恒不变之义。
“五常”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最高伦理准则,当今虽不再有“五常”的提法,但是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理念仍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什么是“仁”?“仁”的思想是《论语》积极因素中的精华,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居五常之首的地位,其他的礼、义、智、信无不围绕“仁”展开。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
孔子明确提出:“仁者,爱人”。
儒家认为应当用“仁”来处理伦理社会关系,主张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则是“仁”的根本。
如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十分透彻地理解了孔子的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所说的“忠恕”就是“仁”。
孔子对子贡说的“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同样体现了“仁”的思想。
此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是“仁”。
孟子则对“仁”做了进一步阐述,认为“仁”是人的本性,是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是一个人仁德的开始。
”还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把“仁”上升到人本性的高度。
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则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国”,要重视个人品德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这也要求领导者要给民众实惠。
什么是“义”?义,是中国传统的基本价值规范之一。
“义”的本义是指合宜的行为表现,而这种合宜的判断标准是社会公认的准则,“义”的繁体字为“義”,在造字上含有群我关系的因素,也就是说令自己的言行符合群体的规范要求者乃称之为“义”。
家五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由孔子所提出,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
这些价值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道德和行为准则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1仁:指在人际关系中,要秉持友善、关爱、尊重他人的态度。
仁的核心是爱人,即把别人放在心上,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在家庭中,仁意味着要孝顺父母、关爱亲朋;在社会中,仁则表现为关爱弱势群体,关注社会公益事业。
2义:是指做人的原则和社会责任感。
义强调的是在面对道义和私利的抉择时,要遵循道义优先的原则。
义还包含有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即把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看作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3礼:是指人际交往中的礼仪和规矩。
礼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器,通过遵守礼仪规范,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礼也包含了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4智:是指智慧和知识的重要性。
智意味着要有辨识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同时也要求在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水平。
智是建立在对客观事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之上的。
5信:是指诚实守信的品质。
信强调言行一致,不欺诈、不虚伪,信任他人也要为他人所信任。
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秩序和个人品德的基石。
儒家五常的价值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些价值观不仅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风貌,也成为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道德和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深刻的智慧和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但也常常忽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而儒家五常中的仁和义正是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方向。
同时,礼也提醒我们在追求自由和权利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系的维护。
智则启示我们要注重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水平,以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而信则告诫我们要坚持诚实守信的品质,以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和社会秩序。
孔子对仁义礼智信的解释“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这五种精神信念与行为规范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是社会上广为认同的德行规范,孔子继承了华夏文化的优秀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泽于后世。
它们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仁、义、礼、智、信仁:悲天悯人的生活态度,对待人和其他事物的方式。
义:遵循正义的生活道路。
礼:维持整个儒家社会的基本信条,是维系社会的规则·形式,必须遵守,相当于程序法。
智:能够在明辨是非基础上趋利避害的判断力。
信:对承诺的遵行和高度尊重。
何谓仁?仁者,人二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信者,人言也。
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
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
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篇一:2019年一模前名著阅读汇编(教师版)《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1【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解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
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
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3【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
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4【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普遍照顾百姓又能确实济助众人,这样如何呢?可以称得上行仁吗?”孔子说:“这样何止于行仁,一定要说的话,已经算是成圣了!连尧舜都会觉得难以做到啊!所谓行仁,就是在自己想要安稳立足时,也帮助别人安稳立足,在自己想要进展通达时,也帮助别人进展通达。
能够从自己的情况来设想如何与人相处,可以说是行仁的方法了。
”5【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6【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7[论语原文]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1【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孔子说的仁义礼智信的名言1.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言,要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生态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做人格言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原文《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原文源自《论语》中的一段话,是孔子关于人生道德修养的核心观念。
这八个字分别代表了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等十大人格品质。
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奉为处世行事的准则,被赋予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当今社会,这些品格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宝贵的借鉴。
仁是一种基本的道德情操,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更多的仁心去关怀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义是做事情遵循道德准则的行为表现。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遵守职业操守,信守诺言,不辜负他人的信任。
礼是指人与人之间礼节和礼貌的相处之道。
智则代表了知识和智慧,是指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完善自己。
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处理事务时的诚实正直更是不可或缺。
忠、孝、廉、耻、勇分别是指崇尚忠诚、尊重父母、清正廉洁、惩前毖后、宽严有度的做事态度和品质。
这些品格在我们日常生活及工作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
回顾这些人格品质,我们会发现,它们贯穿于古往今来的华夏文明中,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些品德也不仅仅是中国人应该具备的,它们是人类共同追求的道德准则。
正因如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中,更应该弘扬这些品质,让它们成为我们行为的指南针。
作为一个现代人,在这个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困难。
但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挑战,我们都应该铭记着《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教诲,做一个有情怀、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只有不断秉持这些品格,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这十大人格品质,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们代表了一种做人做事的准则和座右铭,希望我们都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弘扬这些美德,让它们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这十大人格品质,是孔子关于人生道德修养的核心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仁义礼智信”新释“仁”以人为本人性关怀“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孔子所说的“爱人”,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不忍之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同情和关怀。
缺少对生命和人性的同情与关怀,就叫做“麻木不仁”。
儒家认为,“仁”是为人的根本,是人的精神家园。
用孟子的话说就是“人之安宅”。
提倡“仁”的道德,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来对待,就是在确认自己是人的同时也承认他人是人,而人与人在天命之性和生命价值上是平等的。
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态度友好相待,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态度互相帮助。
“仁”的精神也就是人性与人道的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
儒家以“仁”为道德之源,这对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有两点重要启示:其一、就人的本质、永恒的存在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谐、合作,较之于人与人之间有时难以避免的冲突、竞争来说,是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方面,具有更高的价值。
其二、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道与人性的价值,都是终极的最高的价值。
任何科学技术的发明与运用,政治经济措施的建构与实施,都不能违背人道与人性的原则,都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与尊严为代价,否则就是不道德的。
在崇尚科学技术、提倡竞争的当代社会,尤其需要强调“仁”的道德原则,以便使科学技术与竞争机制更好地为人道与人性的根本目的服务。
儒家的仁爱精神还不止于对自己同类的爱,再进一步,还应推广到对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爱。
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当今,世界范围的自然生态平衡正面临工业技术文明带来的普遍危机,有识之士深表忧虑,自发地组织起来,大声疾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稀有动物。
儒家提倡的“仁民而爱物”的精神,对于建设当代生态伦理道德也是有启发意义的。
此外,儒家所谓“为仁由己”、“仁者不忧”、“仁者安仁”等有关仁德修养的思想,强调了道德的自觉和自律以及道德价值实现所带来的精神满足,这对于当代社会个人的道德自律和自我修养也是很有帮助的。
仁义礼智信相关论据一、仁仁者爱人,其行为关注社会公益,注重人际互动与情感交流。
下面是仁的相关论据:1.《论语》中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主张培养仁爱之心的表现。
只有懂得体恤别人、关心别人,才能做到仁。
2.在《礼记》中有类似的论述:「人不厌其加于人,而不足以相报;人不厌其取于人,而不足以相与。
」这说明仁者常常给予别人更多的爱与关怀,并不求回报。
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良心教化」,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培养自己的「仁义之心」,才能成为真正的仁者。
二、义义者讲责任、讲正义,注重社会伦理道德。
下面是义的相关论据:1.《中庸》中有云:「诚则明,明则诚。
」这句话是说,只有讲真实,讲诚信,才能做到公正、平等与真正的义。
2.《大学》中有类似的论述:「至诚之道可以前行,学问之道可以中庸而止。
」也就是说,只有诚实守信,不偏不倚地追求公正,才能不断前进,并达到真正的思想高峰。
3. 《论语》中有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是孔子劝人向道德理想迈进的表现。
只有通过不断实践,坚守道义,才能做到真正的义。
三、礼礼者注重传统文化,遵循社会规范,尊重文化传统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下面是礼的相关论据:1. 《周礼》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重要的礼仪文献之一。
它规定了从外部的社交礼仪,到内部的亲戚婚嫁等具体的生活细节,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中国社会行为规范。
2. 《书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献之一,它把「仁、义、礼、智、信」视作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根基,指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循道德规范,遵守礼仪法则。
3. 礼还涉及到社交、交际、社会轻重的划分、宴礼、祭祀等方面,提醒我们在社交场合如何表现自己。
四、智智者追求真理,注重学识与思考,强调知识与智慧。
下面是智的相关论据:1. 《大学》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是说,无论是做事还是学习,都要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有备无患。
这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思考能力支持。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论语中仁的名句1.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
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
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3.[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
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4.[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6.[论语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7.[论语原文]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中义的名句1.[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2.[论语原文]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论语原文]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原】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之蔡仲巾千创作论语中“仁”的名句1.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干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但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
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
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3.[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
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4.[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6.[论语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克不及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7.[论语原文]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而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中“义”的名句1.[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2.[论语原文]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论语原文]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原】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