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仁义礼智信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18
忠孝仁义礼智信16字?
2022-08-25 发表于重庆
1、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汉语词汇,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出自《孟子·告子上》,为历代儒客推崇。
2、温良恭俭让
'温'是'温和',现代语汇来讲就是平和的。
'良'是善良的、道德的。
'恭'是恭敬的,也就是严肃的。
'俭'是不浪费的。
'让'是一切都是谦让友好的、理性的、把自己放在最后的。
3、忠孝廉耻勇
忠心、孝悌、廉洁、知耻、勇敢。
指的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
品德之于品性,侧重的是德性,更多的是对人的为人处世原则的概定;品性之于品格,侧重的是性情,更多的是对人的自我性情秉持的概定;品格之于品德,侧重的是风格、人格,更多的是对人的持家理政风格、人格的概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
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分享
献花(0)
来自: >
0条评论
请遵守用户
类似文章
•
•
•
•
•
•
•
•
•
•
•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热门阅读
最新原创。
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
“忠孝仁义礼智信”没有24个字,完整顺序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1、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2、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3、礼: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
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
4、智:“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
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
5、信:儒家的伦理范畴。
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
6、忠:儒家的道德规范。
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和别人的一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忠”。
7、孝:儒家的伦理范畴。
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
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
8、悌: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
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
9、节:气节和节操。
10、恕: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
“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
11、勇:儒家的伦理范畴。
指果断、勇敢。
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
12、让:指谦让、礼让。
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各自的含义是什么?1、仁:仁者,人人心德也。
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2、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3、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
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4、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
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5、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
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
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
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
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二、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
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三、忠孝勇恭廉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
指的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
品德之于品性,侧重的是德性,更多的是对人的为人处世原则的概定;品性之于品格,侧重的是性情,更多的是对人的自我性情秉持的概定;品格之于品德,侧重的是风格、人格,更多的是对人的持家理政风格、人格的概定。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出自儒家学说,这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不败于世的根本,也是为人处世做人的规则。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的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
忠孝勇恭廉的意思是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仁义礼智信”指的是人应崇尚、追求的五种高尚品德,“温良恭俭让”指的是人应培养、陶冶的五种高尚品性,而“忠孝勇恭廉”指的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
品德之于品性,侧重的是德性,更多的是对人的为人处世原则的概定;品性之于品格,侧重的是性情,更多的是对人的自我性情秉持的概定;品格之于品德,侧重的是风格、人格,更多的是对人的持家理政风格、人格的概定。
三者中,品德是基础,品性显现的是品德自身的外现形态,品格显现的是品德表象化后的典范。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实为里、表的关系,多种美德实际上统筹于一个核心,分野为三个方面、三种层面,它们相互拱戴、相得益彰、水乳交融。
忠孝仁义礼智信
古人对忠孝仁义礼智信有特殊的恪守情怀!也是为人处世的一条行为准绳,甚至放到今天,也是传家宝。
忠诚于国家、君主为忠。
不管古时还是今日都讲究对父母,对祖辈的人伦孝道,是属孝的范畴。
仁为做人的原则,讲究人性善良敦厚。
义是处世讲道义,有原则,不胡作非为,为人所敬重之义!礼则为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真诚,有礼乐尊卑有序之意。
智是要我们每个人都要读书明理,格物致知,只有读书才有智慧,才能更好的践行仁和礼。
信指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的诚信,讲信用,要言而有信,不马虎不妄语,不夸夸其谈,要有准则!忠孝仁义礼智信这七个字也诠释了古人对修身养性,治国,齐家平天下的一种智慧和行为世范,值得学习,模范!。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悌忍仁是孔子所推最高道德标准,儒家的伦理思想。
后面的义礼智信,忠孝廉悌是其内容。
仁本身就包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做人道德标准。
其中孝悌为其基础。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这么说,仁是内核,礼是仁的表现。
你所问的问题的字面意思是,仁,是指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仁者爱人是也。
义,公正,合理,礼义廉耻四维之一。
礼,礼者体也,也就是说礼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做人的一个根本。
智,即智慧。
信,即诚信,信誉。
忠,即忠心,尽力做好本分之事。
孝,孝顺,针对长辈。
悌,尊敬兄长,兄弟和睦。
廉,为人清廉。
忍,即忍耐。
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发扬光大,关键是教育。
日积月累,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三省吾身。
中国大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犹如大江东去、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我们的文明建设、社会风气、党政军的清正廉洁诸多方面,也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贪污腐败,愈演愈烈;严峻局面,谁也不能够掉以轻心。
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兹事体大,谁也不应该掉以轻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今天,钱先生的讲话里,最为感动的是'韩伯愈泣杖’这故事。
韩姓'泣杖堂’,堂号。
汉朝时候,韩伯愈最孝。
一次他犯了过,母亲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泪像下雨一样掉下来。
母亲很奇怪地问:“我过去打你,你都是欢欢喜喜地接受,今天为什么掉泪呢?”伯愈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对母亲说:“娘呀!过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亲健康有力,所以喜欢;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点儿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亲体力衰弱了,所以难过得掉泪。
”韩伯愈泣杖,体现了'万事孝为先’和一位好妈妈的好家教、好家风。
此时此刻的韩伯愈,身居高位,已过天命之年,是一位成功人士了。
然,韩伯愈和韩妈妈之所以流芳千古,也不是偶然现象;联想到中国共产党的8千万党员干部,特别是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应该好好学习。
人心向上,人性向善,忧国忧民,勤政廉政。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悌忍。
知易行难,吾日三省吾身;君子小人,请你对号入座。
什么是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
“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
“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
“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
“礼”就是注重礼仪,尊重他人。
“智”就是提高素质,服务社会。
“信”就是诚信守法,一诺千金。
这是我们做人的准则,
也是我们所要传承的文化思想,
也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只有做到这些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心怀善念,能利人;
心怀感恩,能利己!早上好![呲牙]多行善事,多感恩。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标语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这是一句传统的标语,包含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每个字都代表着一个重要的品德和道德准则。
- 仁:指的是有爱心、慈悲、关心他人的品质。
- 义:指的是有正义感、公平、奉献的品质。
- 礼:指的是有礼貌、尊重他人、遵守规范的品质。
- 智:指的是聪明、理智、明智地行事的品质。
- 信:指的是真诚、诚信、言行一致的品质。
- 忠:指的是忠诚、忠心、尽忠职守的品质。
- 孝:指的是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品质。
- 廉:指的是廉洁、廉正、廉明行事的品质。
- 耻:指的是有羞耻感、知耻近乎勇的品质。
- 勇:指的是勇敢、勇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品质。
这句标语是一种提醒和激励,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秉持这些价值观,做一个有良好道德行为的人,以共同构建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忍恕的意思嘿,咱来说说“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忍恕”这些词儿的意思哈。
先说“仁”吧,就是要有爱心,对人好。
我记得有一回,我在街上看到一个老奶奶摔倒了,旁边的人都不敢去扶。
这时候,有个小伙子跑过去,把老奶奶扶了起来,还问她有没有事儿。
这小伙子就挺有“仁”的,看到别人有困难,就去帮忙。
“义”呢,就是要讲义气,有正义感。
比如说,你朋友被人欺负了,你不能看着不管,得站出来帮他。
我有个朋友,有一次他的另一个朋友被人骗了钱,他就特别生气,帮着那个朋友去找骗子,最后把钱要回来了。
这就是“义”。
“礼”就是要有礼貌,尊重别人。
像见到长辈要问好,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啥的。
有一次我去一个朋友家做客,他家里人都特别有礼貌,让我觉得很舒服。
这就是“礼”的作用。
“智”就是要有智慧,聪明。
不是说要多会读书,而是要会想办法解决问题。
有一回,我遇到一个难题,怎么也想不出办法来。
后来我找了一个聪明的朋友,他一下子就想出了好办法。
这就是“智”。
“信”就是要讲信用,说话算数。
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我有个朋友,他答应我周末一起去爬山,结果那天他临时有事,但是他还是想办法来了。
这就是“信”。
“忠”就是要忠诚,对国家、对家人、对朋友都要忠诚。
比如说,在工作上要认真负责,不能偷懒。
有个叔叔,他在单位工作了很多年,一直都很认真,这就是“忠”。
“孝”就是要孝顺父母。
经常回家看看,给父母买点东西,陪陪他们。
我有个表哥,他对他爸妈可好了,经常带他们出去玩,给他们买好吃的。
这就是“孝”。
“悌”就是要尊敬兄长,爱护弟弟妹妹。
我和我弟弟关系就很好,我有啥好吃的好玩的都给他,他也很听我的话。
这就是“悌”。
“忍”就是要忍耐,不能冲动。
有时候遇到一些让人生气的事情,要忍住,不能发脾气。
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被人踩了一脚,我本来很生气,但是想了想,还是忍住了,没发火。
这就是“忍”。
“恕”就是要宽容,原谅别人。
如果别人做错了事情,只要不是太过分,就原谅他吧。
十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礼义之邦”中华的传统美德,是华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中华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
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
“智”通“知”。
中华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内涵。
“智”在知道遵道。
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
“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
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华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八德的意思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这可真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咱先说这“仁”,那不就是一颗善良的心嘛。
就好比你在路上看到一只受伤的小猫,你心疼它,想办法帮它治伤,这就是仁。
仁就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你想想,要是人人都有这颗仁心,那这世界得多温暖呀,哪还会有那么多纷争和矛盾呢?“义”呢,就是讲义气呀!朋友有难,你拔刀相助,绝不退缩。
就像武侠小说里那些大侠一样,为了朋友两肋插刀。
这可不是傻,这是义薄云天!要是朋友遇到困难你都不管不顾,那还算什么朋友呢?再说说“礼”,那就是懂规矩,有礼貌。
见到长辈问声好,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这些都是礼。
这就像走路得沿着人行道走一样,要是都乱走,那不就乱套啦?礼让人相处得更加和谐融洽,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智”呢,可不是仅仅指学习成绩好,那是要有智慧,会思考。
遇到问题能冷静分析,找出解决办法。
可不是一味地蛮干哟!这就像开锁,得找到合适的钥匙,不能瞎捅一气呀。
“信”就是要讲信用啦!答应别人的事就得做到,不然你以后还怎么让人相信你呢?这就像盖房子,信用就是那根基,根基不稳,房子能盖得好吗?然后是“忠”,对国家忠诚,对工作忠诚。
上班就好好工作,别整天偷奸耍滑的。
为国家效力那更是义不容辞呀,国家好了,咱们大家才能好嘛。
“孝”那可是最重要的啦!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我们得好好孝敬他们呀。
多陪陪他们,别嫌他们唠叨,等你老了你就知道啦。
这就像树和根,树再高再大也不能忘了根呀!最后是“悌”,兄弟姐妹之间要友爱互助呀。
别为了一点小事就吵吵闹闹的,大家互相扶持,共同成长,多好呀!你看,这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哪一个不重要呢?这可不是老古板的东西,这是咱过日子的法宝呀!咱要是都能做到这些,那咱的生活不就美如画啦?咱的社会不就和和睦睦,快快乐乐的啦?这可不是我瞎说,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儿呢?所以呀,咱都得把这些好好放在心上,努力去做到。
别觉得难,一点一点来,总会做到的。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介绍及出处-回复主题:仁义礼智信忠孝廉介绍及出处一、仁义礼智信忠孝廉的概念和内涵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它们代表了人们对于道德伦理和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
每一个字都有着深刻的内涵。
1. 仁:仁者为人,关心他人,善良宽容,具有同情心与爱心,是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
2. 义:义者为义,代表公平正义的原则,有着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尊重和维护。
3. 礼:礼者为礼,是指遵循传统的礼仪规范,尊重传统和他人,注重礼貌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4. 智:智者为智,代表智慧和学识,是指学习和求知的能力,以及正确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5. 信:信者为信,是指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具有诚信和信任的品质,是维护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基础。
6. 忠:忠者为忠,忠心耿耿,对国家,对组织,对家人有着无私的奉献精神。
7. 孝:孝者为孝,强调对长辈的尊敬和关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8. 廉:廉者为廉,廉洁奉公,不贪污不盗窃,守望相助是为国育人方能忠孝。
以上是对于仁义礼智信忠孝廉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的介绍,这些道德观念在中国古代经典儒家思想中得到了深化和发展。
二、仁义礼智信忠孝廉的出处和学术追溯1. 《大学》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大学》是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它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
其中关于仁义礼智信忠孝廉的内容被称为“大学之道”。
《大学》又云:“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有六经之道,古之人皆有言:“见其所知,唯辩见之於天地之间者为大,内外球之可见,后古球之可见。
”言之大而学之至死不渝,乃至於止所犹未尽也。
”其中包含了仁、义、礼、智、信、忠、孝、廉等核心概念。
2. 《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教导。
例如,《论语·子路》中记载了孔子的一句名言:“人而无仁,不可以教,仁者以为师也。
”这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
【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几千年了。
“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
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这是立身之本。
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
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
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
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
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
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
“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
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
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
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
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
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
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
孔子说,仁就是“爱人”。
“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
仁义礼智信勇诚恕忠孝悌的意思
仁义礼智信勇诚恕忠孝悌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每个字都代表着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1.仁:仁爱,推己及人,爱人如己,是一种对他人的关爱和尊
重,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原则,强调和谐相处与互助互爱。
2.义:正义,指行事合乎道义,遵循公正、公平的行为规范,
即在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中,应做出正确且符合道德标准的
选择。
3.礼:礼仪,社会行为的规范和秩序,包括各种仪式、规矩和
礼节,通过遵守礼来维护社会关系和谐,促进人与人之间的
和睦相处。
4.智:智慧,不仅是指知识的积累和理解力,更强调道德智
慧,能够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以及对事物本质
和规律的洞察。
5.信:诚信,诚实不欺,言出必行,守信用,不仅是个人品德
的基础,也是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信任基石。
6.勇:勇敢,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但这种勇气是以德为本,
不是盲目的冲动,而是基于道义和责任的坚定行动。
7.诚:真诚,内心真实无伪,表里如一,对待他人要真心诚
意,不虚伪做作。
8.恕:宽恕,以宽容之心待人,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难处,原
谅别人的过错。
9.忠:忠诚,对国家、组织或上级的尽职尽责,忠诚不二,全
力以赴。
10.孝:孝顺,尊敬并赡养父母,对长辈尽孝道,这是儒家伦理
的根本,家庭伦理的基石。
11.悌:悌敬,兄弟姐妹间或同辈间的相互友爱和尊敬,亦泛指
对年长者应有的恭敬态度。
这些道德理念构成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框架,并深深影响了后世的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之——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平安警报器2017-07-02 02:48“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德:忠孝廉耻勇。
分别是指:仁:仁爱;义:正义;礼:处事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不学礼,无以立”;智:智谋,见识,智慧;信:诚信,信守;忠孝:为臣尽忠,为子尽孝,忠诚孝敬;廉耻:廉操与知耻,《淮南子·泰族训》:“民无廉耻,不可治也。
非修礼义,廉耻不立。
”勇是指果敢、勇气。
何谓仁?仁者,仁义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信者,人言也。
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
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忠者:赤诚无私尽心竭力于职责为忠也。
古人云:忠者,人格之成也。
人无忠则凶,专一之忠为小忠,无逆之忠为中忠,大忠之忠要求忠于道。
对社会、国家、事业不存懈怠,不玩忽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人要忠诚、忠实厚道,坚贞梗直,竭忠尽心,做忠良之人。
孝者:善事父母为孝,百善孝为先。
故圣人云:孝者,德之基,人格之始也。
廉者:廉为不义财不取也。
清廉正直、廉正公平、清白高洁、洁身谨慎、不苟取,不贪污。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廉生威、威生明、明生信。
常言道: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意思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伦理观念,以道德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为好人的标准,这种伦理观念被称为“五德”。
一、仁:即以大爱心的原则为重,以爱护他人的心态服从正义,而不是单纯以大家庭之爱支配社会。
二、义:即坚持正义,以合乎公平正义的方式来维护社会的和谐秩序,以正义之术来铲除邪恶。
三、礼:即守法守规,以尊重礼仪来维系表面和谐,让大家都能自由公平地发展,避免自私自利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四、智:即敢于宽容、拆解矛盾,以客观公正的心态把握局势,以智取胜来改善社会复杂局势。
五、信:即信任和尊重,以信任对待他人,尊重对不同信仰或意见,只要符合正义公平的原则,就可以和平共处。
六、忠:即忠于信仰,以真诚忠实的态度服从正义,以忠诚心表达责任感和担当。
七、孝:即对别人慈爱和关怀,以孝顺的态度服从正义,尊重父母和老师,坚持孝顺道德。
八、廉:即诚实守信、正直廉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来维护公众利益,坚决反对贪污腐败现象。
九、耻:即害怕羞耻,以着意行为耻辱,以羞耻心理来自我约束,敢于正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十、勇:即勇于自强,以面对挑战和接受挫折的勇气来增强自信
心,坚持不懈地把事情做好。
总而言之,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伦理观念,它强调的是仁爱、义气、礼仪、智慧、信守、忠义、孝行、廉洁、耻辱和勇气,这一伦理观念被广泛应用到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中,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精华。
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感悟忠本意是敬,忠指对待别人尽己之心,特别是居职任事者应尽心竭力为群众谋利益。
孝的本意是尊重父母。
它是人从身边最近处做起的善行,因此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
最起码的孝是赡养父母长辈,但孝又不仅限于赡养,而是从内心尊敬父母长辈。
节的本意是止、操、信,指人对欲求有节制、节度,又有行为高尚的意思,如节操、品节等。
古代士人讲气节操守,强调在生死关头要有静气与定力,不随风摇摆。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长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进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三字经之中的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混。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
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由于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轲隐之心,富裕温顺,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
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尊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
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恳也。
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
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
诚意之意也,以诚居心,必定诚恳。
处世端正,不狂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中华美德优秀作文欣赏---忠孝仁义礼智信[推荐阅读]第一篇:中华美德优秀作文欣赏---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华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
“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
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这是立身之本。
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
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
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
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
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
至少,你不能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邓小平说的有些人那样,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
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 6 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
“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
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
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
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
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
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
《“忠孝礼义仁智信”的意思》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认识一组很重要的词,叫“忠孝礼义仁智信”。
“忠”呢,就是要对国家、对家人忠诚,不做背叛的事。
比如说,解放军叔叔保卫我们的国家,这就是忠。
“孝”是要尊敬长辈,听爸爸妈妈的话,关心照顾他们。
就像你给爷爷奶奶捶捶背,就是孝。
“礼”是要有礼貌,见到人要打招呼,不说脏话。
“义”是要讲义气,朋友有困难要帮忙。
“仁”是要有爱心,对别人好,不欺负弱小。
“智”是要好好学习,变得聪明,能解决问题。
“信”是要说话算数,答应的事就要做到。
小朋友们,大概了解了吗?《“忠孝礼义仁智信”的理解》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聊聊“忠孝礼义仁智信”。
想象一下,有个小朋友,他努力学习,长大了想为国家做贡献,这是忠。
还有,每天帮妈妈做家务,不让妈妈太累,这是孝。
在学校里,和同学友好相处,不吵架,这是礼。
看到同学摔倒了,主动扶起来,这是义。
给流浪的小猫小狗喂食物,这是仁。
认真思考,做出了很难的数学题,这是智。
借了同学的铅笔,按时还回去,这是信。
小朋友们,是不是觉得很容易做到呀?《“忠孝礼义仁智信”的有趣之处》小朋友们,“忠孝礼义仁智信”可有趣啦!比如说,你对朋友忠,朋友也会对你好,你们就能一起快乐地玩耍。
又比如,你讲礼,大家都会喜欢你,愿意和你做朋友。
就像故事里,一个聪明的孩子用智解决了难题,大家都夸他厉害。
还有,一个讲信的孩子,大家都相信他,愿意和他分享玩具。
当你做到仁,小动物都会亲近你。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到“忠孝礼义仁智信”吧!。
【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几千年了。
“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
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这是立身之本。
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
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
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
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
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
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
“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
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
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
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
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
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
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
孔子说,仁就是“爱人”。
“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
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
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一定是很和谐的。
仁的思想,还体现在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
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明为了重信义可以牺牲生命。
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
说到义字,就会想到朋友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其实这是小义。
我们要讲的是大义,一种高于自我的善,一种超越自我的善。
任何人,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不能变节投敌。
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敢于与丑恶势力做斗争,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
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对待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出卖朋友,不能损害朋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
作为我们来说,就是积极维护公司的利益,不能阴奉阳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更不能做俗话说的吃里扒外的事情。
提倡“礼”,就是注重礼仪,尊重他人。
“礼”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用珍贵的器物祭祀,表示对“天”的感谢和尊重。
礼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
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说到“礼”,就是要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礼仪、礼节和礼貌。
大到国家的外交,要遵循它;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要遵循它。
讲究礼仪、礼节和礼貌,既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个人素质的基本体现。
礼的实际运用,也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
难怪不讲“礼”的人,人们会鄙夷说他是个“动物”。
提倡“智”,就是提高素质,服务社会。
知是智的古字,先有“知”字,方有“智”。
“知”的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熟悉到可以脱口而出。
因此,我们把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人,成为智者。
可见,这个“智”的要求,是“大聪明”,不许耍“小聪明”;小聪明的人,不是“智者”。
“智”首先体现的就是个人的能力。
这个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如果都是无才无德的人,这个社会是不会发展的,甚至会陷入民族危机。
作为每个人来说,首先要养家糊口,如果没有一技之长,那么不要谈服务社会,恐怕家庭都很难稳定。
现在,竞争的形势非常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体现在个人能力上,读了大学找不到工作比比皆是。
因此,只有强化自身的能力,才能谈得上为社会为家庭做贡献。
提倡“信”,就是诚信守法,一诺千金。
信,心里有什么话就直说,古人说,言为心声,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真实的、不虚伪的。
一个说话言不由衷、言行不一的人,肯定不是重“信”的。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孔子还把“信”上升到国家政权的高度,治国“三要”,即“足食,足兵,民信之”,也就是说,国家的根本,要让人民安居乐业,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来保护胜利果实,国家要用信用来维系整个统治体系。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对于一个人来说,更得信守承诺,讲究信用。
一个没有信用的国家,一定没有前途,一定会灭亡的;同样,一个不讲信用的人,在社会上是混不下去的,最终被社会抛弃。
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ti,敬重兄长),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一条:弟子……,分明最对小孩子说的。
这一条教大家谨言慎行,切不能有开拓精神。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条教大家当官,抬高自己的威信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抬高自己的亲信(实质也是抬高自己)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这条前半句是真理,但后半句是教被统治的人学会忍耐。
4、刚、毅、木(朴实)、讷(ne ,慎言),近仁。
这条教大家做一个良民。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条有道理。
6、当仁,不让于师。
这条也有道理。
可惜后来被孔子自己否定了。
7、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8、曾子曰:“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条告诉大家反思,自我批评是有道理的。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立身社会)也。
这条告诉大家有信用,有道理,但是不通俗,不如讲一个“狼来了”的故事1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条有意思,表面上是告诉大家进步的道理,实质上又有“必须要看别人,和别人比”的不良倾向。
11、以约(随时自律)失(错误)之者鲜矣。
这条也有道理,告诉大家“要记住怎么做是错误的”,让但是这也是一个大的方向错误,儒家始终也是这样,告诉大家不能怎样做,而从来不说应该怎么做。
1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条有道理。
13、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讲求),闻义不能徙(xi ,迁移、听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条有道理,孔子批判了“学而无用”。
14、子绝四:毋(wu)意(猜测)、毋必(绝对肯定)、毋固、毋我。
这条更绝,每一句都有道理,但又相互矛盾,试想一下,照这条说的,没有任何正确的想法,(就是什么也不要想),换句话就是听上级领导的而自己什么也别想。
1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哲理,好深啊16、言忠信,行笃(du全心全意)敬,虽蛮貊(mo,偏远)之邦行矣。
17、躬自厚(严于律己)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这条是作人的道理,不过前面的道理说得很对,最后的目标却太世俗无聊了“则远怨矣”,就是为了不挨骂么18、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这条是正确的,知错了,能改就改。
1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条说得是孝道,不过太过份了,(幸亏孔子时代人的寿命短,死得早,要是像现在这么长寿,子女就别干什么大事业了)20、不患(担心)人之不己知(了解),患不知人也。
这条有一定道理,不过还是说“必须要看别人,和别人比”,别人的想法就那么重要吗?21、放于利(私利)而行,多怨。
这条有道理,告诉大家不要太贪2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这条有道理,告诉大家不要因为现在自己能力不行而不努力进取。
23、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次于“生而知之”)。
这条告诉大家一个学习的方法就是“博学”24、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条有道理,心胸开阔些才好2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条是屁话,就跟算命先生说得一样,两头堵,总有一头对26、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条有道理,少说多干是对的。
28、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错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这条所有的话都“有道理”,但再往后说,又有几个人能做到“知者”呢?29、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这条对于有些人适用,即有“大德”“大谋”的人,本来就是平民百姓,没有什么大谋,就无所谓了。
30、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这条有道理,不能人云亦云,没有实际根据就乱说31、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3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理解)而不愠(yun ,怨恨),不亦君子乎?这条有道理33、(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
真啰嗦,这条和第27条一样3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浮饰)。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条看似有道理,但我们能苛求所有人都是所谓的“君子”吗?我看不如“野”“史”一点比较自在。
3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忧愁不安)。
这条说得就是我,小人嘛,没有君子的胸怀,委委琐琐、每天发愁、走路靠边、下棋占角,难当君子啊3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这条有道理,要促成他人干好事,不过必须要搞清楚他干的是不是真正的好事37、君子思不出其位。
这条也太过份了,要求行为循规蹈矩也就算了,想一想其它的也不行,真是管天管地啊38、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这条有道理,要有大仁大智大勇39、君子矜(jin 慎重)而不争,群而不党。
这条告诉读书人,有了不满也要忍着,更不能聚伙造反40、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不端)废言。
这条有道理,说得好不一定做得到,犯错误的人说的话也不一定都不对41、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后患),见得思义。
这条≈绕口令4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条告诉大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能干涉他人“内政”43、居(处在岗位)之无倦,行之以忠。
这条告诉大家要勤恳,要听话44、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条有道理,当官要以身作则4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同上条4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这条还是老毛病,告诉大家怎样干不行而不告诉大家怎么做是正确的。
而且道理也不对,“名正言顺”是不是事就一定能成呢?反过来名不正言不顺事情干成的例子也不是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