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方周末的媒介定位与受众分析

南方周末的媒介定位与受众分析

南方周末的媒介定位与受众分析
南方周末的媒介定位与受众分析

南方周末的媒介定位与受众分析

《南方周末》是中国报业的一面旗帜,代表了一类媒体的发展方向。以其坚定准确的新闻理念,灵活及时的市场运营,超强力度的舆论监督,成为中国最出色的报纸之一

《南方周末》之所以成功,在于它的市场定位明确,读者人群清晰,内容独家性、深入性较强。《南方周末》的定位是严肃新闻周报,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萌芽和变迁,关注社会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悲喜故事,关注在这样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况,用现代新闻的报道方式,独有的报道视角,反映出来。

从而成为这些国内外重大事件的记录者和评说者。

《南方周末》在细分自己的读者群时这样界定,“我们的读者有思想、我们的读者有责任感、我们的读者占有社会资源、我们的读者影响中国发展。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们的知识与财富拥有量成正比。”《南方周末》对受众的定位是:600万的知识型读者。在《南方周末》的读者中,主动读者占全部读者的

75.3%,主动读者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忠诚度,是报纸的核心读者;深度阅读读者(阅读70%以上版面或内容的读者)超过58.7%;《南方周末》读者平均每期读报时间达到65.2分钟,比30座城市总体居民阅读报纸的平均时间多出12分钟。《南方周末》曾这样描述自己的读者,“我们的读者有思想、我们的读者有责任感、我们的读者占有社会资源、我们的读者影响中国发展。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们的知识与财富拥有量成正比。”客观数据也证明了《南方周末》对其读者群的界定是准确的:它在全国的平均每期阅读率高达1.9%,在北京、上海等九个重要城市的平均每期阅读率高达2.54%,城市读者已经成为《南方周末》的重中之重。《南方周末》对市场进行了有效的心理细分,并进行集中性营销,占领城市中的知识型读者。《南方周末》的读者群中,高中/中专以上文化教育程度达90%,大专以上文化教育程度近60%,本科以上教育程度达30%以上,读者的受教育程度是比较高的。尤其当我们从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实际水平来看以上数据时,《南方周末》的读者群与其“主流市民阶层”的定位是一致的。

从读者职业分布情况来看,机关/事业单位行政官员、办事员/公务员/秘书、专业人士/技术人员/教师、企业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工人/服务员/营业员、个体劳动者、学生正是社会构成的主流。他们占《南方周末》群者群90%以上,这表明《南方周末》系为社会主流群体广泛接受的报纸媒体。读者这种认同的媒介指向,正是《南方周末》的威信与力量所在,这种影响力,为广告传播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南方周末》的广告传播活动将为其读者群广泛接触,为潜在的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可能空间。加之,读者群作为社会主流的支配性影响,具有一定的消费示范作用,可能带动更为庞大的消费群体加入消费行列。

从读者生活区域来看,《南方周末》读者主要生活在大中城市中,占读者总量近80%。与农村生活相比,城市居民是最活跃的消费群体,有时甚至可以这样说,某些消费品就只是为城市消费者设计存在的。例如中高档家用电器(空调机等)、IT产品、医药品、化妆品等等。由于《南方周末》读者群生活区域的特性,这就为刊登发布在其上的广告传播提供了极大的接受性。

从《南方周末》印点发行分布可见出读者的区域分布差异。在广州、北京和上海三地,印数超过90万份,覆盖了中国主要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此外,西安、成都和武汉三城市是中西部地区经济文化最具代表和影响力的省会城市,其印数也近30万份。这些数字都说明《南方周末》的读者群体为广告主产品的营销提供了最直接的可能性,是一群口袋较为殷实,最富魅力的“上帝”。

没有一张能够迎合所有人口味的报纸。明确的定位使得《南方周末》在它服务的细分市场中取得了很强的市场地位,从而赢得了较高的回报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是报业运营中的必然选择。它的读者是在中国最有购买力和舆论影响力的。对这一受众群的吸引,在报纸售卖中定会导致它丧失中下阶层市场。

果断的放弃和对目标的准确把握成就了《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的媒介定位与受众分析

南方周末的媒介定位与受众分析 《南方周末》是中国报业的一面旗帜,代表了一类媒体的发展方向。以其坚定准确的新闻理念,灵活及时的市场运营,超强力度的舆论监督,成为中国最出色的报纸之一 《南方周末》之所以成功,在于它的市场定位明确,读者人群清晰,内容独家性、深入性较强。《南方周末》的定位是严肃新闻周报,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萌芽和变迁,关注社会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悲喜故事,关注在这样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况,用现代新闻的报道方式,独有的报道视角,反映出来。 从而成为这些国内外重大事件的记录者和评说者。 《南方周末》在细分自己的读者群时这样界定,“我们的读者有思想、我们的读者有责任感、我们的读者占有社会资源、我们的读者影响中国发展。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们的知识与财富拥有量成正比。”《南方周末》对受众的定位是:600万的知识型读者。在《南方周末》的读者中,主动读者占全部读者的 75.3%,主动读者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忠诚度,是报纸的核心读者;深度阅读读者(阅读70%以上版面或内容的读者)超过58.7%;《南方周末》读者平均每期读报时间达到65.2分钟,比30座城市总体居民阅读报纸的平均时间多出12分钟。《南方周末》曾这样描述自己的读者,“我们的读者有思想、我们的读者有责任感、我们的读者占有社会资源、我们的读者影响中国发展。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们的知识与财富拥有量成正比。”客观数据也证明了《南方周末》对其读者群的界定是准确的:它在全国的平均每期阅读率高达1.9%,在北京、上海等九个重要城市的平均每期阅读率高达2.54%,城市读者已经成为《南方周末》的重中之重。《南方周末》对市场进行了有效的心理细分,并进行集中性营销,占领城市中的知识型读者。《南方周末》的读者群中,高中/中专以上文化教育程度达90%,大专以上文化教育程度近60%,本科以上教育程度达30%以上,读者的受教育程度是比较高的。尤其当我们从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实际水平来看以上数据时,《南方周末》的读者群与其“主流市民阶层”的定位是一致的。

中国媒介受众心理分析

中国媒介受众心理分析作者:段鹏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更新时间:2009-10-9 11:09:55 受众,又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具体可以包括读者、听众、观众等。他们能够决定一条传播内容、一个传播媒介甚至是传播者本身的发展前途。可以说,离开了受众,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而不能称其为传播活动。因此,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媒介学界与业界中,受众的选择性心理问题渐渐成为广泛探讨的焦点议题。 受众选择性心理溯源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本身并非新鲜议题,早在廿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传播学者克拉伯就在 其著作《大众传播的效果》中,系统阐述了受众倾向于有选择的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信念的讯息,拒绝那些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这一现象。克拉伯还将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归纳为选择性主义、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等三个方面。 其中选择性主义是指当大众媒介所传达的讯息符合受众的认知范围,且能够满足受众的部份需求时,才能引起受众对它的兴趣而加以注意;选择性理解是指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 化倾向和社会成员关系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同一则媒介内容;选择性记忆则是指受众往往只记忆那些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兴趣,或与自己意见一致的传播内容。此后,不少传播学者都对受众选择性心理展开过深入的论述,如阿尔伯特哈斯托夫、巴格拜(Bagey) 、麦克林登(Mcclelland) 、鲁巴(Leuba) 、坦卡德、梅尔文.德福勒等,他们的着述不断丰富着受众选择性心理问题。 中国大陆受众群体的变化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问题之所以近来成为大陆传播学界与业界关注的焦点话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近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受众群体正在发生着改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众细分化 近年来不少大陆传播学者纷纷撰文指出,中国大陆受众群体已经越来越趋向于细分化:从大众群体到分众群体再到小众群体,甚至是一对一传播模式,要求我们不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节目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 (二)受众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媒介所作的报导多数停留在「走马观花」的阶段,而缺乏一种「下马看花」的耐心。新闻报导深度与广度的缺乏与大陆不少电视台更为重视「名记者效应」,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编辑负责机制有关。在受众对讯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的今天,单纯灌输世界观的讯息理应销声匿迹,而如何使编辑重新掌控新闻资源,从而为受众奉献出「色、香、味」俱佳的news package 则显得尤为必要。 (三) 受众权益观得到更多的重视- 原来在大陆媒介与受众的传受关系中,不平等始终是其主流,这一点从有线电视运行初 期的「半强制」收费和各地方台在电视剧集间大量插播广告中便可窥知一二(如大陆某有线电视台在播放港片《鹿鼎记》时,一集中插播了七十五分钟广告)。但最近重视受众权益已 经得到了越来越多媒介机构的认同。国家广电总局近年来更是先后三次发布有关条例,对在电

媒介与受众

媒介与受众 -------浅谈媒介与受众的关系 1.报纸、杂志、电台、电影媒介时代,媒介单一化,受众若要获取信息只能选择这些单一 的媒介,受众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在此期间因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媒介也一度作为战时的宣传工具。媒介的影响力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大脑,并且迅速产生传播者想要制造的传播效果,而受众无力抵制媒介的影响,只能按照传播者所期望的方式行事。媒介威力巨大,受众孤立无援、在媒介面前显得软弱无力。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功能独特地新媒介逐渐涌现,支配着人们的生活,由于这些新媒介所开发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丰富个人生活而设计,大众更多地感受到它日益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学习、交流工具,有些人花在媒介上的时间甚至多于与朋友、家人的相处时间,在这些人看来,媒介的出现及发展并非是在腐蚀人们的思想、造成社会混乱,相反它是温和的,大众传播工具越来越丰富,受众甚至可以主动地选择、运用媒介来获取信息,满足自身的需求,通过对媒介内容的分析从而做出不同的反应,这就是“使用与满足理论”所提出的研究假设,它更多地关注的是受众对媒介主动、积极的使用,而并不关注媒介对受众产生的负面效果。媒介技术不断进步,媒介内容不断丰富,公众越来越依赖媒介,媒介在公众生活中的作用似乎又回到了大众社会理论时期的那种状态;不同的是,公众在面对众多媒介和信息时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媒介的影响力是通过受众对它们的自由选择表现出来的,因而媒介技术倾向于个人化方向发展,如数字电视、电子邮件等技术媒介的出现,媒介并不能强制我们去认同它的观点,相反受众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影响媒介内容的采集,从这一点上说,我们似乎又处在“有限效果论”时代。新媒介越来越倾向于与受众的互动或是提倡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特别是网络技术地不断更新和完善,网络媒介的作用力也越发明显,人们更多地通过这种新的媒介方式进行人际交流、获取信息,这也表明大众传播中将逐渐蕴含人际传播的内容,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谁影响谁的层面,而是朝着相互影响这一更为复杂的层面发展,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也促使媒体和受众的关系的重新审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视、因特网等媒介技术进一步成熟,信息内容不断的丰富,公众不仅有了平等接受信息的机会,而且积极地寻求信息为己所用,在面对同一信息时不同地受众有不同的解读,受众在接受过程中表现出主动性和选择性。网络技术更是给人们搭建了自由言论的平台,受众变得更为积极,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现在的受众甚至会充分运用媒介发布信息,变受者为传者。以60年代为界,之前的研究注重媒介效果,是传者本位的时代;之后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对媒介受众的研究,是受者本位的时代。如今,在新媒介背景下绝对受者与绝对传者的角色被淡化甚至消失,媒介与受众的绝对界限越来越模糊,两者关系越来越暧昧,媒介本应扮演信息真实再现者的角色,生产信息发布给受众;受众应扮演着信息接收者的角色。随着新媒介的不断涌现,媒介之间的竞争加剧,媒介充分挖掘受众自我实现的需求,更多地以受众而不是以客观的新闻事件为主题去生产信息,迎合受众; 而作为受众则更多地利用媒介发布自己的信息,而不是接收媒介发布的信息,受众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 2.受众是由不同层次的各个群落组成的,他们分别根据自己的信念、爱好和需要,有分析、 有选择地接受大众媒介的传播,而且他们还会积极地参与媒介传播活动。如果媒介的传播活动没有受众的参与就不能说是完善的,有时候受众既是接受者又是传播者,有时候受众还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监督者。所以传统的大众传播活动中,以传者为主导的信息“推入” 的传播定式是不可取的。那么大众媒介与受众的关系究竟怎样呢?大众传播学认为,传播

网络媒体受众分析

网络媒体受众分析 一.广告受众结构分析 1.网民规模 近几年我国网民规模呈持续上涨趋势,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 2014年上半年,随着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的替代已经基本完成,智能手机对网民普及率增长的拉动效果减弱。工信部发布数据显示,2011、2012年我国智能终端出货量分别为1.18亿、2.24亿部,2013年前11个月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48亿部,2014年第一季度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0亿部,同比下降24.7% 。智能手机用户已形成庞大规模,市场占有率已趋于饱和,增速呈减缓趋势;此外,由于易转化群体逐渐被纳入网民群体,互联网渗透难度加大,非网民群体中低学历群体占比很高,且该人群上网意愿非常低。本次调查显示,除学生外,在农村非网民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占到87.9%,而该人群中仅有6.1%的人表示未来半年肯定上网或可能上网;除学生外,在城镇非网民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占66.3%,而该人群中仅有9.4%的人表示未来半年肯定或可能上网。 2.网民结构 ①性别结构 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男女比例为55.6:44.4,与2013年底基本一致。

在庞大的网民基数影响下,中国网民性别比例基本保持稳定。 ②年龄结构 截至2014年6月,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7%,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相比2013年底,20岁以下网民规模占比增长0.6个百分点,50岁以上网民规模占比增加0.3个百分点,互联网继续向高龄和低龄群体渗透。 ③学历结构 截至2014年6月,整体网民中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的占比为12.1%,较2013年底上升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大专及以上人群占比下降0.3个百分点,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 ④职业结构 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1%,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个体户/自由职业者构成网民第二大群体,占比21.4%。企业/公司中管理人员占比为 2.9%,一般职员占比为12.2%。

媒介受众需求分析

媒介受众需求分析 随着媒介传播的经营方式走向产业化,媒介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依靠受众对媒介的认可度。因此,如何满足受众成为近年来媒介传播探讨的话题。在坚持新闻党性原则的前提下,要让媒介传播更具有为受众服务的功能已是首要任务。 根据传播学的传播致效的原则,人们对信息的传播是选择性的理解和记忆,选择性的认可和吸收。而受众在理解、记忆、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的兴趣和爱好都各有不同。要想在媒介传播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要问题是研究受众需求,只有在了解了受众需求之后,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受众需求之一:娱乐性 忙碌的人们一般只有节假日或者八小时以外的闲暇时间里,才会打开电脑、电视机和收音机。毫无疑问,许多人把各种媒体当成娱乐工具,并且相当多一部分受众愿意寻求感官刺激一类的娱乐性强的节目,如通俗性、平民化的影视剧类节目。马路边、商场里、公交车上,经常听见人们议论昨晚某地发生什么新闻,或者相互提醒今晚某台有文艺晚会,某地有足球赛等。显然,节目的娱乐性是受众的首要选择。收看娱乐节目不需要动脑筋,不需要付出任何体力,时间在轻松、惬意、欢笑中度过。因此,许多媒体为了受众娱乐性的需要,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举办受众喜闻乐见的大型综艺节目。 受众需求之二:新奇性 新时代生活的丰富多彩和观念的多元化为受众开拓了广阔的视野,受众的思想日趋活跃,更富于个性化,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的节目。根据人的心理特征,必须把激发人的潜意识作为重要目标,吸引受众注意节目,产生兴趣。因为受众普遍具有猎奇心理,喜欢新鲜的、新近发生的、风格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节目内容和形式。近几年来,众多媒体开辟的“玫瑰之约”、“真情行动”、“聊天”、“星星点灯”、“人生AB剧”等栏目,都受到受众的极大喜爱。美国学者毕德士·华特曼曾经指出,“不断创新就是卓越”。媒体就是要敢于标新立异。一是在内容上创新,做别人没有做过的节目,克隆的东西是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的;二是在形式上创新,打破老的套路,新形式会促进新内容的加入。 受众需求之三:实用性 在快节奏的当今时代,人们离开了信息就寸步难行。竞争求生存的环境使得受众不得不主动到媒体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接触媒体成为必需。因而,人们迫切希望能在各种媒体上一目了然地了解自己想知道和所需要的知识与信息。尤其是一些文化水平低和工作繁忙的受众,希望能在媒体固定的节目中快捷、简洁、清晰地了解自己所关心的事情。例如与人们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天气预报节目。受众渴望得到答案,就会积极地去寻求和接受这些信息。这再次说明受众在欣赏节目时还有着极大的追求实用性的心理。注重受众需求的许多媒体,近年来先后策划出“股市沙龙”、“美容苑”、“医药指南”、“法律咨询”、“求职征婚”等许多实用性极强的生活类节目,得到了受众的普遍欢迎。 媒介传播面向大众,服务于大众。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介传播的实用性将愈

南方周末的媒介定位与受众分析

南方周末的媒介定位与受众分析《南方周末》是中国报业的一面旗帜,代表了一类媒体的发展方向。以其坚定准确的新闻理念,灵活及时的市场运营,超强力度的舆论监督,成为中国最出色的报纸之一 《南方周末》之所以成功,在于它的市场定位明确,读者人群清晰,内容独家性、深入性较强。《南方周末》的定位是严肃新闻周报,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萌芽和变迁,关注社会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悲喜故事,关注在这样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况,用现代新闻的报道方式,独有的报道视角,反映出来。从而成为这些国内外重大事件的记录者和评说者。 《南方周末》在细分自己的读者群时这样界定,“我们的读者有思想、我们的读者有责任感、我们的读者占有社会资源、我们的读者影响中国发展。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们的知识与财富拥有量成正比。”《南方周末》对受众的定位是:600万的知识型读者。在《南方周末》的读者中,主动读者占全部读者的75.3%,主动读者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忠诚度,是报纸的核心读者;深度阅读读者(阅读70%以上版面或内容的读者)超过58.7%;《南方周末》读者平均每期读报时间达到65.2分钟,比30座城市总体居民阅读

报纸的平均时间多出12分钟。《南方周末》曾这样描述自己的读者,“我们的读者有思想、我们的读者有责任感、我们的读者占有社会资源、我们的读者影响中国发展。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们的知识与财富拥有量成正比。”客观数据也证明了《南方周末》对其读者群的界定是准确的:它在全国的平均每期阅读率高达1.9%,在北京、上海等九个重要城市的平均每期阅读率高达2.54%,城市读者已经成为《南方周末》的重中之重。 《南方周末》对市场进行了有效的心理细分,并进行集中性营销,占领城市中的知识型读者。《南方周末》的读者群中,高中/中专以上文化教育程度达90%,大专以上文化教育程度近60%,本科以上教育程度达30%以上,读者的受教育程度是比较高的。尤其当我们从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实际水平来看以上数据时,《南方周末》的读者群与其“主流市民阶层”的定位是一致的。 从读者职业分布情况来看,机关/事业单位行政官员、办事员/公务员/秘书、专业人士/技术人员/教师、企业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工人/服务员/营业员、个体劳动者、学生正是社会构成的主流。他们占《南方周末》群者群90%以上,这表明《南方周末》系为

广告媒介对比分析

一、报纸 在传统四大媒体中,报纸无疑是最多、普及性最广和影响力最大的媒体。报纸广告几乎是伴随着报纸的创刊而诞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版式更灵活,印刷更精美,报纸广告的内容与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报纸与读者的距离也更接近了。报纸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接受信息的主要媒体。报纸的主要特点有: 1、传播速度较快,信息传递及时 对于大多数综合性日报或晚报来说,出版周期短,信息传递较为及时。有些报纸甚至一天要出早、中、晚等好几个版,报道新闻就更快了。一些时效性强的产品广告,如新产品和有新闻性的产品,就可利用报纸,及时地将信息传播给消费者。 2、信息量大,说明性强 报纸作为综合性内容的媒介,以文字符号为主,图片为辅来传递信息,其容量较大。由于以文字为主,因此说明性很强,可以详尽地描述,对于一些关心度较高的产品来说,利用报纸的说明性可详细告知消费者有关产品的特点。 3、易保存、可重复 由于报纸的特殊的材质及规格,相对于电视、广播等其他媒体,报纸具有较好的保存性,而且易折易放,携带十分方便。一些人在阅读报纸过程中还养成了剪报的习惯,根据各自所需分门别类地收集、剪裁信息。这样,无形中又强化了报纸信息的保存性及重复阅读率。 4、阅读主动性 报纸把许多信息同时呈现在读者眼前,增加了读者的认知主动性。读者可以自由地选择阅读或放弃哪些部分;哪些地方先读,哪些地方后读;阅读一遍,还是阅读多遍;采用浏览、快速阅读或详细阅读。读者也可以决定自己的认知程度,如仅有一点印象即可,还是将信息记住、记牢;记住某些内容,还是记住全部内容。此外,读者还可以在必要时将所需要的内容记录下来。 5、权威性 消息准确可靠,是报纸获得信誉的重要条件。大多数报纸历史长久,且由党政机关部门主办,在群众中素有影响和威信。因此,在报纸上刊登的广告往往使消费者产生信任感。 6、高认知卷入

中国媒介受众心理分析

中国媒介受众心理分析 华夏心理-心理咨询师-心理学教育 https://www.doczj.com/doc/113896871.html, 2010年10月08日来源: 受众,又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具体可以包括读者、听众、观众等。他们能够决定一条传播内容、一个传播媒介甚至是传播者本身的发展前途。可以说,离开了受众,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而不能称其为传播活动。因此,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媒介学界与业界中,受众的选择性心理问题渐渐成为广泛探讨的焦点议题。 受众选择性心理溯源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本身并非新鲜议题,早在廿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传播学者克拉伯就在其著作《大众传播的效果》中,系统阐述了受众倾向于有选择的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信念的讯息,拒绝那些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这一现象。克拉伯还将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归纳为选择性主义、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等三个方面。 其中选择性主义是指当大众媒介所传达的讯息符合受众的认知范围,且能够满足受众的部份需求时,才能引起受众对它的兴趣而加以注意;选择性理解是指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员关系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同一则媒介内容;选择性记忆则是指受众往往只记忆那些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兴趣,或与自己意见一致的传播内容。此后,不少传播学者都对受众选择性心理展开过深入的论述,如阿尔伯特哈斯托夫、巴格拜(Bagey)、麦克林登(Mcclelland)、鲁巴(Leuba)、坦卡德、梅尔文.德福勒等,他们的着述不断丰富着受众选择性心理问题。 中国大陆受众群体的变化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问题之所以近来成为大陆传播学界与业界关注的焦点话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近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受众群体正在发生着改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众细分化---- 近年来不少大陆传播学者纷纷撰文指出,中国大陆受众群体已经越来越趋向于细分化:从大众群体到分众群体再到小众群体,甚至是一对一传播模式,要求我们不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节目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 (二)受众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媒介所作的报导多数停留在「走马观花」的阶段,而缺乏一种「下马看花」的耐心。新闻报导深度与广度的缺乏与大陆不少电视台更为重视「名记者效应」,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编辑负责机制有关。在受众对讯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的今

新媒介对于当代受众的影响分析

新媒介对于当代受众 的影响分析 摘要: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随着新媒体的使用,人们生活在一个“符号世界在形式与内容上发生了变化”的新媒介传播环境里。新媒体传播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方式,从而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了诸多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受众、互联网、信息 一、新媒体特点介绍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

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①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有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张毓强还以“伦敦爆炸案”为个案提出了新媒体的多媒体整合态势。“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这些照片很快进入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 二、新媒体对媒体信息传播的影响 新媒介环境下,媒体在传播观念、采访报道方式、发行传输方式乃至其物质存在形式及其与受众的关系上都带来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从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上来说,传播的渠道变多,信息传播的畅达性大大提高,在新媒介的影响下,“世界是平的”。电子媒介的传播速度是纸制媒介说无法企及的,一条消息能通过多种渠道,以最快的方式传达到世界各地,地球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向“地球村”靠拢。 在传播理念和处理与受众的关系时,媒介本身也应更新自己的观念。从技术角度看,新媒介只是一种传播手段,但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已发生了变化,“网民”已成为有影响力的受众主体,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文

中国媒介受众心理分析

中国媒介受众心理分析 作者:段鹏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更新时间:2009-10-9 11:09:55 受众,又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具体可以包括读者、听众、观众等。他们能够决定一条传播内容、一个传播媒介甚至是传播者本身的发展前途。可以说,离开了受众,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而不能称其为传播活动。因此,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媒介学界与业界中,受众的选择性心理问题渐渐成为广泛探讨的焦点议题。 受众选择性心理溯源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本身并非新鲜议题,早在廿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传播学者克拉伯就在其著作《大众传播的效果》中,系统阐述了受众倾向于有选择的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信念的讯息,拒绝那些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这一现象。克拉伯还将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归纳为选择性主义、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等三个方面。 其中选择性主义是指当大众媒介所传达的讯息符合受众的认知范围,且能够满足受众的部份需求时,才能引起受众对它的兴趣而加以注意;选择性理解是指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员关系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同一则媒介内容;选择性记忆则是指受众往往只记忆那些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兴趣,或与自己意见一致的传播内容。此后,不少传播学者都对受众选择性心理展开过深入的论述,如阿尔伯特哈斯托夫、巴格拜(Bagey)、麦克林登(Mcclelland)、鲁巴(Leuba)、坦卡德、梅尔文.德福勒等,他们的着述不断丰富着受众选择性心理问题。 中国大陆受众群体的变化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问题之所以近来成为大陆传播学界与业界关注的焦点话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近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受众群体正在发生着改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众细分化---- 近年来不少大陆传播学者纷纷撰文指出,中国大陆受众群体已经越来越趋向于细分化:从大众群体到分众群体再到小众群体,甚至是一对一传播模式,要求我们不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节目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 (二)受众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媒介所作的报导多数停留在「走马观花」的阶段,而缺乏一种「下马看花」的耐心。新闻报导深度与广度的缺乏与大陆不少电视台更为重视「名记者效应」,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编辑负责机制有关。在受众对讯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的今天,单纯灌输世界观的讯息理应销声匿迹,而如何使编辑重新掌控新闻资源,从而为受众奉献出「色、香、味」俱佳的news package则显得尤为必要。 (三) 受众权益观得到更多的重视----

媒介经营管理案例分析

南昌大学课程作业姓名: 班级:电子商务 学号:131班 课程名称:媒介经营管理 任课老师: “人民新闻”客户端简析 文章摘要: 近日,由人民网倾力打造的“人民新闻”客户端最新的v2.1.0版本,正式亮相。用户可前往各大手机应用商店下载使用。作为中央媒体国家队进军移动互联网的先锋军,人民网自2011年推出“人民新闻”客户端1.0版本以来,持续发力客户端应用开发,加速布局移动互联网,截至目前已覆盖1100万用户。本次推出的“人民新闻”v2.1.0版本,继续秉承人民网“权威、实力,源自人民”的理念,并着重改善产品体验,是一次全新展现。“人民新闻”负责人表示,本次版本迭代,在设计上忠于系统原生的交互方式,努力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信息呈现上,进一步简化界面元素,使用户能享受最简洁流畅的阅读体验。(原标题:“人民新闻”客户端v2.1上线记者:赵文婕刘瑞刚时间:2013-10-3014:22) 一、“人民新闻”客户端简介: 在文章中,记者赵文婕、刘瑞刚对“人民新闻”客户端的介绍指出:“人民新闻”全方位覆盖时政、国际、社会、观点、经济、军事、科技、历史、体育、娱乐、健康等各个方面,是由资深编辑团队筛选当天重磅、高热度的新闻,确保权威资讯深入解读。在展现形式上,“人民新闻”沿用独特的双首页模式,登陆后直接进入“新闻”栏的要闻专栏,内容实时更新、定位重点资讯。“我的头条”更加精准地进行偏好推送,让所见所闻皆用户最爱。“深度”栏右上角新增列表设置,点击后可将杂志式新闻以列表方式呈现,使加载速度更快界面更简洁。通过顶部导航,用户可任意切换封面或列表,使用更加便捷。“人民新闻”客户端可以微信朋友圈分享,使得“分享”渠道更加多元化,好新闻不仅仅能发给特定

对媒介受众分析研究研究文献综述

对媒介受众分析研究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是媒介经营策划的两大支点,如果说功能定位更多的是着眼于媒介性质,由媒介主持人(主办者)自身的主观愿望确定,带有更多的以“传者为中心”的主观色彩的话,那么,受众,作为一种广泛性、客观性的存在,作为传播活动的起始点与最终归宿的对象,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不以任何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的制约。它与功能定位在一起,相辅相成,共同决定着媒介传播的内容、风格和整体面貌,并最终决定着媒介传播的成败得失。研究受众,分析受众,重视、了解受众的兴趣和需求,已经成为今天所有媒介从业人员的共识和必需。综述明确了受众的概念、表明了媒介受众观的重要意义、阐述了我国新时期受众的基本特点以及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受众媒介应该做出哪些调整。 【关键词】受众受众分析媒介受众观媒介变革 【引言】 受众,是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是信息传播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传播过程赖以存在的前提和条件。现代传播学研究表明,传播并非单向的过程,它并不以受传者接受信息为终止,而以受传者对信息作出反应为新的起点。传播者根据受众提出的反馈信息,调整传播内容和方式,对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上述内容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共性规律,在大众传播模式由传播者本位的“传受式”向受众本位的“受传式”迅速转变的今天,了解、分析并力图把握我国媒介受众的新需求,从而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对我国媒介产业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定位,寻找自己新的生长点具有积极的作用。 随着社会信息渠道的日益通畅和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受众的欣赏品味越来越高,他们的需求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他们用一种从未有过的“挑剔”的眼光看待媒介内容。中国的受众正在走向成熟。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只是被动地接受我们已制作好的新闻产品,而是希望成为传媒的主体,参与其中。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的媒介从业者就不得不考虑受众不断变化着的需求,制作出令受众满意的媒介产品。 文献概述 (1)郭秀娥在《纸介与电子出版物的受众分析》中通过对纸介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的受众分析,看出了两类出版物的生命力和发展趋势。 (2)王晰在《移动电视受众分析与节目类型探究》中针对移动电视的不同种类进行不同的受众分析,以及不同种类的移动电视所需的不同节目类型进行分析。 (3)王小勤在《夜话节目的受众分析》中分析了广播夜话节目的受众特点、类型、心态。 (4)谢静在《社会转型期的受众分析》中探讨作为“社会人”的受众在新时期的变化和特点。 (5)李岚在《受众分析视野中的电视节目策略》中通过受众分析探讨了电视节目策略。 (6)王亮在《电视新闻传播的受众分析及对策》中阐述了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的电视新闻传播从业者不得不考虑受众不断变化的需求,制作出令受众满意的节目。

中国媒介受众心理分析

中国媒介受众心理分析 受众选择性心理溯源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本身并非新鲜议题,早在廿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传播学者克拉伯就在其著作《大众传播的效果》中,系统阐述了受众倾向于有选择的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信念的讯息,拒绝那些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这一现象。克拉伯还将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归纳为选择性主义、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等三个方面。 其中选择性主义是指当大众媒介所传达的讯息符合受众的认知 范围,且能够满足受众的部份需求时,才能引起受众对它的兴趣而加以注意;选择性理解是指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员关系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同一则媒介内容;选择性记忆则是指受众往往只记忆那些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兴趣,或与自己意见一致的传播内容。此后,不少传播学者都对受众选择性心理展开过深入的论述,如阿尔伯特哈斯托夫、巴格拜(Bagey)、麦克林登(Mcclelland)、鲁巴(Leuba)、坦卡德、梅尔文.德福勒等,他们的着述不断丰富着受众选择性心理问题。 中国大陆受众群体的变化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问题之所以近来成为大陆传播学界与业界关 注的焦点话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近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受众群体正在发生着改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众细分化----

近年来不少大陆传播学者纷纷撰文指出,中国大陆受众群体已经越来越趋向于细分化:从大众群体到分众群体再到小众群体,甚至是一对一传播模式,要求我们不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节目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 (二)受众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媒介所作的报导多数停留在「走马观花」的阶段,而缺乏一种「下马看花」的耐心。新闻报导深度与广度的缺乏与大陆不少电视台更为重视「名记者效应」,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编辑负责机制有关。在受众对讯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的今天,单纯灌输世界观的讯息理应销声匿迹,而如何使编辑重新掌控新闻资源,从而为受众奉献出「色、香、味」俱佳的news package则显得尤为必要。 (三)受众权益观得到更多的重视---- 原来在大陆媒介与受众的传受关系中,不平等始终是其主流,这一点从有线电视运行初期的「半强制」收费和各地方台在电视剧集间大量插播广告中便可窥知一二(如大陆某有线电视台在播放港片《鹿鼎记》时,一集中插播了七十五分钟广告)。但最近重视受众权益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媒介机构的认同。国家广电总局近年来更是先后三次发布有关条例,对在电视剧集中插播广告作出了明确规定。 媒介与受众选择性心理的矛盾 (一)选择性注意---- 中国大陆某些媒介由于对受众的「选择性注意」研究关注不够,导致有时会出现「传播者所传播信息与受众能接受乃至能注意的内容

新媒介传播与受众变化的分析

新媒介传播与受众变化的分析 作者:姚伟 来源:《编辑之友》2011年第06期 一、新媒介传播的互动性和扩张性 新兴媒体是以电信网络作为运作平台的媒体形态,主要是网站、数字报纸、电子期刊、手机报、数字电视等,从受众接受方式看,更具有快捷、方便、深化等优势。就传播而言,新媒体在数字技术全面运用的基础上,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输效率。传统的大众媒体,其特点就是一对多、点对面的传播,而新媒体传播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对多的传播和很强的互动性。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受众本身也是传播者,如“博客”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这使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新媒体良好的互动功能提升了传播效果,与传统媒体“面”的传播效果对比,新媒体传播效果在于深入的“点”。由于新媒体在时效性、互动性等方面的优势,从传统媒体吸引分流了越来越多的受众,有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7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亿多,手机网民规模已达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越来越多的读者流向了网络,其中又以年轻读者、高学历读者最具代表性。 新媒体不仅带来传播技术的突破,也打破了点对面的传统结构,其前所未有的互动性极大满足了传播与受众的各种差异化。互联网与手机用户一起,催生了众多的信息生产者、传播者和接受者,人们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向大众和其他个体表达个人见解。实现了传者与受者的结合,由此产生的民众影响会达到一段时间内的迅速扩散,以至于影响到大众媒体的观点和态度,甚至影响到决策层的观点和态度。例如“新余干部出国旅游清单事件”“我爸是李刚”等,越来越多的热点事件不再是通过传统媒体,而是通过网络被迅速放大,吸引众多受众关注,因此大规模、全国性的舆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并成为公共事件,具有很强的扩张性。 二、新媒体传播加大受众的分化 新媒介的流行改变着受众习惯,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逐渐由逻辑的、追寻深度意义的方式转变为碎片化、追求表层信息量的方式,缺少了深入的思考,更多的是一种线性的快速传播。普通受众不再满足于单纯信息接受者的角色,而是不同程度地介入信息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博客文化之所以在短短的两三年之内迅速盛行,它操作简单、便捷的特点是一个重要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改变了传播效果。新媒体使受众更能体现其个人参与的新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 受众的形成和变化随着媒介技术手段的发展和渠道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受众的感觉也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同。受众在各媒介间不断分化。一种可能是受众会越来越分化,逐渐丧失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还有一种可能是新的媒介会增加社会控制和社会监督的可能性,而经过整合产生新的受众类型,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传播与接受活动也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和多样性。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国际传播问的加强,人们在媒介使用上更加个性化,这也加速了大众受众的分化。

各种媒介优缺点分析

各种媒介优缺点分析 报纸、电视、广播、杂志、户外、售点、网络等七大类的各自优劣势 一、报纸 在传统四大媒体中,报纸无疑是最多、普及性最广和影响力最大的媒体。报纸广告几乎是伴随着报纸的创刊而诞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版式更灵活,印刷更精美,报纸广告的内容与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报纸与读者的距离也更接近了。报纸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接受信息的主要媒体。报纸的主要特点有: 1、传播速度较快,信息传递及时 对于大多数综合性日报或晚报来说,出版周期短,信息传递较为及时。有些报纸甚至一天要出早、中、晚等好几个版,报道新闻就更快了。一些时效性强的产品广告,如新产品和有新闻性的产品,就可利用报纸,及时地将信息传播给消费者。 2、信息量大,说明性强 报纸作为综合性内容的媒介,以文字符号为主,图片为辅来传递信息,其容量较大。由于以文字为主,因此说明性很强,可以详尽地描述,对于一些关心度较高的产品来说,利用报纸的说明性可详细告知消费者有关产品的特点。 3、易保存、可重复 由于报纸的特殊的材质及规格,相对于电视、广播等其他媒体,报纸具有较好的保存性,而且易折易放,携带十分方便。一些人在阅读报纸过程中还养成了剪报的习惯,根据各自所需分门别类地收集、剪裁信息。这样,无形中又强化了报纸信息的保存性及重复阅读率。 4、阅读主动性 报纸把许多信息同时呈现在读者眼前,增加了读者的认知主动性。读者可以自由地选择阅读或放弃哪些部分;哪些地方先读,哪些地方后读;阅读一遍,还是阅读多遍;采用浏览、快速阅读或详细阅读。读者也可以决定自己的认知程度,如仅有一点印象即可,还是将信息记住、记牢;记住某些内容,还是记住全部内容。此外,读者还可以在必要时将所需要的内容记录下来。 5、权威性 消息准确可靠,是报纸获得信誉的重要条件。大多数报纸历史长久,且由党政机关部门主办,在群众中素有影响和威信。因此,在报纸上刊登的广告往往使消费者产生信任感。 6、高认知卷入 报纸广告多数以文字符号为主,要了解广告内容,要求读者在阅读时集中精力,排除其它干扰。一般而言,除非广告信息与读者有密切的关系,否则读者在主观上是不会为阅读广告花费很多精力的。读者的这种惰性心理往往会减少他们详细阅读广告文案内容的可能性。换句话说,报纸读者的广告阅读程度一般是比较低的。不过当读者愿意阅读时,他们对广告内容的了解就会比较全面、彻底。 7、注意度不高 在一份报纸中,有很多栏目,也有很多广告,它们竞相吸引读者的注意。这样,只有当你的广告格外醒目时,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否则,读者可能视而不见。 8、印刷难以完美,表现形式单一 报纸的印刷技术最近几年在高新科技的支持下,不断得到突破与完善。但到目前为止,报纸仍是印刷成本最低的媒体。受材质与技术的影响,报纸的印刷品质不如专业杂志、直邮广告、招贴海报等媒体的效果。报纸仍需以文字为主要传达元素,表现形式相对于电视的立体、其他印刷媒体的斑斓丰富,显然要单调得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